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叙述的“十年情结”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撰中的“十年”现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撰中的“十年”现象

年” 、 “ 8 0年 代 ” 、 “ 9 O年代 ” 来称指 1 9 6 6年 以后 的文
翻开 中国现 当 代 文 学 史 , 赫 然 在 目的是 文 学 的
学。如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便将 中国当
其后 两个 阶段 即为 “ 8 0 发展 史 以“ 十年” 为一 计 量 单 位 , 被 切 分 成 了一个 一 代文 学 的发展 分为 三个 阶段 , 、 “ 9 0年代 ” 。而洪子 诚所 著 的《 中国 当代 文 学 个等 量 的小段 落 。如 钱 理 群 等 著 的 《 中 国 现代 文 学 年代 ”
十世 纪 中 国文 学 史 ” 等文学 史观念、 形 态 呈 活 跃 态 这 批文 学史 家都 试 图以某 种观 念 来统 筹 、 贯 通文 “ 1 9 3 7 -1 9 4 9年 的文 学 创 作 ” 来 安 排 章 节 。 凌 宇 主 势 , 将 中 国现 当代 文学史 整 体化 。值得 肯 定 的是 , 编 的《 中国现代文 学史 》 全 书也分成 三编 , 依 次 是 学史 ,
其编撰思路 、 文学史讲述方式 的文学 ( 1 9 3 7 -1 9 4 9 ) ” 。他们 均 以 1 9 1 7年 的文 学革 翻阅其文学史著作时,
“ 第 一 编 第 一 阶段 的 文 学 ( 1 9 1 7 -1 9 2 7 ) ” 、 “ 第 二 编 这些文 学史 的编 撰思 路确 实 打开 了 中 国现 当代 文学 呈 现了“ 文学史 的多重面孔 ” 。但 是 , 当 第 二 阶段 的文学 ( 1 9 2 7 —1 9 3 7 ) ” 、 “ 第 三编 第 三 阶段 新 的视 野 ,
在表述文学界 、 文学环境 、 文学状况时 , 所采用的 三十年》 全书分成三编 , 将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成 了三 史》 十年 ” 时 间为 单 元 , 如书 中出 个“ 十年” , 即“ 第 一个十年 ( 1 9 l 7 —1 9 2 7年 ) ” 、 “ 第 时间概念 几 乎都是 以 “

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中“十年情结”的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中“十年情结”的发展

的总结 时 ,文 学家 们 就按 捺 不住 总 结 评价 的心理 ,对 该 十年 中发 生 的 大 事件 和 国 民的社 会发 展 进行 点 评 与 总结 ,在记 录文 学 史 时既 表 现 了 自己 的观 点也 完成 了 自己“十 年 ”编 撰 的工 作 。
三.中 国近代 文学叙 述 中十年 情 结 的产生 与发 展
圜 团
学教 育
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中“十年情结’’的发展
嘞 剖羽婕
内容摘要 :我 国的文 学发展 源远流长 ,文 学叙述 的种类 也是 多种 多样 ,在 我国繁多 的的文 学叙述 中一直保 留着“十年 情结”的叙述模式。所 谓的“十年情结”简单来说就是 当社会发展进入到十年 的时间节点时,文学家们 对社会 的发展文化的进 步进行 一次总结编撰 ,记录下这个 时间段 的文学发 展与变化 ,为以后的文学编撰 留下参 考 资 料 。“十年 情 结 ”的 叙述 模 式 不仅 限 制 了文 学 史 在叙 述 过 程 中 对 交替 时 间段 的文 学 记 录 ,还 让 文 学家 们 在 对 文学创作时有 了一定 的时间限制,影响 了文 学的创作 与记录。本篇文章就针 对我国当代文 学叙述 中“十年情结” 的 发 展 进 行 简 单 的 阐述 。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文学叙述 十年情结 发展历程
“十 年 ”对 我们 个 人 的人 生 历程 可 以 有一 定 的总结 记 录 ,在 文 学史 记 录 中也 是 一 个 重 要 的 时 间 节 点 。 不 论从 通 史还 是 列传 的 文学 史 记 录 来 看 ,都会 有 一个 固定 的时 间节 点 , 有 时会 以一个 朝代 的时 间为 文 学史 记 录节 点 ,有 时会 以一个 君 主 统治 的 时 间为 文学 史记 录 节点 ,还 有一 种 就是 近代 文 学史 编 撰使 用 的 时 间 节点 ,“十 年一 记 ”通 过对 每 隔 十年 的 文 化 与 社 会 的 发 展 进 行 记 录 编 撰 ,来 建立 起 文学 史上 的大 事件 变 化 与 思 想 潮 流 的数 据库 。 “十 年 情 结 ”的 出现 不是 偶 然事 件 ,它标 志着 我 国文学 史 的发 展历 程 。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

4 价值观 (主要体现为对人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此乃重点,贯穿整个现代文学、当 代文学,以及整个中国现代思想和文 化,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能否在 学习中获得启蒙,能否把自我提升一 台阶和境界,能否开始新的认知和思 考,都和这部分的学习相关。
5 ……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
晚清时期对西学看法的变化 晚清道光咸丰之交中国人与西方人接触时,除
“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这实际上仍是一种改头 换面的文化守旧论。李大钊在论战中从经济基础的决 定因素方面分析了新文化必然取代旧文化,而不是与 之调和的客观必然性。《新青年》、《新潮》、《民 锋》、《每周评论》等杂志都积极参加了这场论战。 这次论战一方面进一步传播了与封建传统文化彻底决 裂的新文化精神,同时也大开了“全盘西化”论的先 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见汤志钧: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孙中山关于剪辫子的论述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 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 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 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 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 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
了大多数人根本不重视甚至排拒西学的存在之外, 仅有少数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注意 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但基本上,他们仍不把西学 看作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从魏源的名言“师 夷长技以制夷”来看,西学只能是“夷学”,其中 虽有可取之处,但其地位远不及中国学术思想。
在洋务运动早期,大多数人仍存有这种类似的看 法,但随著与西方接触的增加,“西学”一词逐渐 取代了“夷学”,许多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正视西 学,视之为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思想,并开始探讨 应当

结合作品分析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势(论文资料)

结合作品分析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势(论文资料)

结合作品分析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势一、理性精神的显现从《新青年》鼓动“文学革命”开始,新闻学的先驱者们就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和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使得第一个十年的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理性批判的色彩。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等作品贯穿着如何疗救社会疾苦、改造国民性的思考,重在对封建制度的的彻底揭露与批判,以及对农民和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思想革命中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的考察,其理性色彩体现为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在鲁迅的影响之下,标榜“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研究会,更推出一大批执着与反映社会人生的作家,他们的创作业大都执意探察人生社会的究竟,对传统的思想文化进行价值的重新估定。

就是倾向浪漫主义的创造社作家,他们也往往在表现自我的同时,用批判的眼光探求人生社会。

所以郭沫若的《女神》中有“泛神论”的哲学思考,郁达夫的小说中有对道德及心理范畴的严肃探索,以这一时期创作的题材而言,不管哪种流派作家大量描写的都是婚姻爱情与个性解放,而这种“题材热”的产生,主要也是由于“五四”新思潮唤起了作家们对人的生存价值以及种种人生观问题的思索,表明中国新一代作家开始有了现代意味的自我认识。

他们摆脱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力图借助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观察与思考生活。

可以说,“重新估定价值”的理性批判精神与由于“人的发现”、“文学的发现”一起的理性探索精神,是贯穿于第一个十年的几乎所有的作品中的。

这种理性精神的追求对于各种文体的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

“五四”的作家自觉地寻求能够包容更多的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哲学,以至于政治学内容的“边缘”性质的文学形式。

如1921年前后出现的第一小说创作浪潮,就是带有浓厚理性色彩的“问题小说”热。

年轻的小说家门只是试图通过小说来提出问题,讨论问题。

虽然由于理性的过于浅露而造成艺术上的幼稚生硬,但总的来说,问题小说的重理性顺应了“五四”时期“思考的一代人”探究人生的社会风气。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散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散
第六章 第一个十年的散文
鲁迅曾指出:“五四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 曲之上”。
第一节 五四散文兴起的原因: 1、中国散文有悠久深厚的散文传统,先秦诸子散文、
唐宋散文、明清小品文。近代以来散文同传统文化结合紧 密,没有断裂感,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是作为一种内 在的力量存在于现代散文的发展过程中。
第三节 五四散文作家群: (一)鲁迅与《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时间: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是“随感录”式的杂文,它是“五四”思 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产物。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 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短小的时评或杂感,与长篇论文配合作战。 接着,李大钊、陈独秀主持的《每周评论》,邵力子主持的《民国日报》 副刊《觉悟》等也相继开辟了“随感录”专栏。于是,在五四运动前后,
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征:周作人的小品文以清新随意的笔触写 出生活中的一件事、一段情、一种景,玲珑剔透,情趣盎然。他 常常在旁征博引之中自然而然地传授出丰富有趣的知识,或是抓 住生活中一鳞半爪的现象,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旁敲 侧击,左右逢缘,充分显示了学者式散文的特色。如《喝茶》 “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 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凡是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 陶的读者,读了周作人此类描写,往往都会心领神往。
周作人的散文观: 1、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 《晨报》第七版发表一篇题为《美文》的文章,号召人们致力于 “美文”创作。他的这篇《美文》可以说是中国散文创作进入自 觉时期的一种理论体现,在新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2、周作人推崇明清小品文,其散文理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 倡“言志”的小品文。多作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 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字 来概括。他将自己的散文分为“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 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中,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更 加积极;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对现代文学艺术 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却是后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第一、二个十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第一、二个十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一、关于“现代”二、分期问题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导论一、关于“现代”古代-----近代-----现代------当代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表现对象: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②创作手法: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③重视思想理论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传:感悟式、评点式(2)联系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3、小结: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重视学习、吸收、借鉴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二、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自我的认识动力“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个十年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个十年小说

福州三才女冰心、庐隐、林徽因铜像落成(2007)
凌淑华
“五四”时期的女作家,陈西滢的妻子。 她写有《花之寺》——短篇小说集。 里面写的技巧很高, 很多都是写旧世女子的心理, 非常细腻。
其中的《绣枕》
戏剧性心理描写非常有功利, 经常被选到一些本子上。
从技巧上来说
凌淑华小说写作的技巧比冰心, 比庐隐都要高。
明恋爱,因门不当户不对受到阻挠决定逃婚。当这个男主人公试图逃婚的 时候,加陵突然有过一次佛教式的冥想。冥想中就看到有些命命鸟其实就 是落入情网的那些男女的化身,显出了丑恶的形象,他就开始彻悟了,厌 倦红尘。加陵又用祈祷来感化他的女朋友。于是两个人双双携手投湖自尽。
许地山
“五四”小说里面很多写婚姻爱情都是冲破家庭阻 挠、追求个人的幸福。但在许地山的小说里面处理的很 不一样,带有一种传奇性。实际上是从宗教的角度来看 婚姻恋爱, 对“五四”的热门的恋爱题材多了一个理解 的角度。 《缀网劳蛛》:蜘蛛不断地结网把自己困住,人生就像如 此, 人生的意义何在?揭示一种宗教式的哲理的一种思考。小 说事实上就是在探讨人生问题。提倡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接 近道家,强调理性,悟性,对人世的祸福灾难处之泰然。 许地山这样的作家,在作品里面试图用宗教的一种观点来 阐释人生。我们读这小说不一定就认可他的这种观点。但是他 打开了我们一种想象,打开了另外一种生活的姿态和态度。
问题小说
4、特点:理性化。
因为当时问题的尖锐性是第一位的,相应便减少了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造成许多 “问题小说”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疏、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注重思想的探求、讨论,甚至哲学层面的讨论。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是多数作品 都是概念化的,都是很粗糙的,很少像鲁迅的小说那样,虽然也探讨问题,但是对问题的探 讨是通过作家的个人的体验,用形象和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当时问题小说普遍达不到这种 效果。都是比较肤浅。从问题入手构思一个故事,目的就是表现对问题的看法。急于解决问 题。艺术性是比较差的。但是这样一些水平不是很好的小说,概念化的小说当时的影响非常 大,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年轻人关心的问题。这样的小说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过。古代小说都 比较注重教化而不是提出问题。可见一个作品的流行它是有多种原因的,艺术性高或者低不 是小说流行不流行的唯一的原因,有时候一些非文学的因素也可能促使一些作品的流行。现 代社会中也是,畅销书不见得有多高的质量,它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当然现在又加上一个 商业化的炒作,有时候一些不怎么样的小说作品也可能会流行起来。Fra bibliotek问题小说

近十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10-01-08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课题“新形势下的高职高专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项目号:LSZ2009C002)”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晓霞(1976-),女,湖南湘乡人,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Vol.29No.52010年9月第29卷第5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2010近十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研究综述张晓霞(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柳州545003)【摘要】新世纪的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惑,面对困境,学界对如何搞好现当代文学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

文章试图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近十年来现当代文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现状进行全面地考察与分析,以期推动新形势下的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困境;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004(2010)05-0198-04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作为一门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课程,它经历了辉煌,也有过挫折。

20世纪80年代,它曾一度繁荣成为显学,但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文价值的失落,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它已由关注的中心走到了边缘。

而现当代文学教学也面临着尴尬的处境。

一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现当代文学,而另一方面,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降低,现当代文学的课时在压缩,新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在变化。

现实的困境要求现当代文学教学工作者改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适应时代需求变化。

很多专家学者就如何搞好现当代文学教学已经进行了大量探讨,笔者拟对近十年来的研究作一简单归纳和梳理,以期推动这方面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叙述的“十年情结”作者:方维保来源:《扬子江评论》2015年第05期一在当代人所写现当代文学史,往往有着固定的叙述模式。

在诸多的叙述模式中,就有一个“十年情结”。

所谓的“十年情结”,也就是以十年为一段来总结文学史的发展;而且在叙史方式,或文学史分段叙述的方法上,已经成为一种一成不变的固定的程式和体制,每到一个十年节点的时候,文学批评界和文学史学界就会很自然地出现一系列“十年”书写活动;也就是这个十年情结大有成为文学史编纂的仪式。

纵观这些“十年情结”仪式,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通史”性质的现当代文学史的十年分段法。

1950年中央教育部颁发了《〈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第一个十年由1921年切断,但第二个十年却被完整叙述,即“左联成立前后十年(1927-1937)”a,这种分期在后来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中贯彻比较彻底。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作者前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讲稿。

上册1951年9月由开明书店初版,所述时期为自“…五四‟文学革命至一九三七年抗战前夕,二十年间新文学的发展史”。

其中又将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五四至1927年,1927至1937年。

两个十年非常地明显。

下册由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8月初版,它以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界,分成两段,时间至1949年的“第一次文代会”。

最后另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运动》一章,综述自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52年毛泽东《讲话》“发表十周年为止的三年间文学工作的一般状况”b,凑足了十年,即1942-1952年。

后来丁易、张毕来分别于1955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和《新文学史纲》,此二位都参加了教育部大纲的起草。

张著第一卷为“从一九一八、一九到一九二七、二八的十年间”,遵从第一个十年的体例。

丁著总体上是一部左翼文学运动史,所述的“五四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和“中国文学的工农兵方向”十年的线索不甚清晰,但还是看得出大致的十年概念,“五四运动”对应第一个十年,“左翼文学运动(上)”对应三十年代文学,而“左翼文学运动(下)”及“工农兵方向”则对应的是抗战十年的文学。

后来唐弢、严家炎主编的三卷本高校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6月,1979年11月,1980年12月),也将现代文学史的三十年分为了三段,第一个十年,第二个十年,第三个十年。

当然,还对应着一个政治历史事件,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抗战时期的文学”等。

但无疑这三次政治历史事件,所对应的时间段,依然是十年。

后来,钱理群等人编纂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显然就是将现代文学分成三段,每段十年。

杨义于1981年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则由1941年为界将30年代和40年代文学的分开,十年的体制就更加明显;而且他在叙述中更是经常使用“2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和“40年代文学”的叙史话语。

吴福辉著《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将现代文学史分为“五四启蒙”、“多元共生”和“风云骤起”三个部分,其实这三部分正对应着20年代、30年代和40年代。

当代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编纂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于1982年12月启动第二辑,即接续当年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而将第二辑确定为“1927-1937”;1991年1月出版了第三辑,则确定为“1937-1949”。

它们都承续了第一辑“十年一段”的传统。

而对于当代文学史的编纂,也是延续了这样的“十年一段”的套路。

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上部即狭义的“现代部分”,当然是十年一段:2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和40年代文学;下部即“当代部分”,分为“50-70”、“80-90”、“新世纪文学”三段,看上去是30-20-10的模式,但这显然又是十年一段的变种。

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则分成两段,即“50-70年代文学”,“80年代以来文学”,最后是“90年代的文学状况”。

程光炜的“重返80年代文学”系列研究,则是基于对于文学史维度的80年代的十年定位。

在当代文学叙述中“第一段”是个例外,即将1949-1965年的文学称为“十七年文学”。

在总体上,在现当代文学的叙述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十年一段的叙述模式,即2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40年代文学、50-60年代文学(“17年文学”)、“文革”十年的文学、80年代文学、90年代文学、新世纪十年文学。

在这固定的十年一段的叙述中是有例外的,但例外是不常见的,例外并不影响十年一段的固定程式的结构形态。

现代部分对应得比较一致,而当代部分则经常发生变动,不过十年的对应性还是很强的。

而且,十年一段的命名还有着由文化命名向年代命名转变的趋势。

二是历史描述的“十年仪式”。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和文学史学界,每到十年的时候,就有总结的冲动。

196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由郭沫若、茅盾等编辑的《文学十年》,总结1949-1959年的文学成就。

“文革”结束以后,新时期十年的时候,出现了非常多的“新时期文学十年”的总结报告式的文学史。

发表的总结新时期文学十年的文章最多。

比如刘再复的《论新时期文学主潮——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鲁枢元的《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文艺报》1986年10月18日)等。

还有很多的资料选编、教材和专著等。

1988年10月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人教育处出版的由王克安、徐萍编著的《新时期文学十年研究资料选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的《新时期电影10年》(重庆出版社1988年),江西师范大学函授部编的《新时期十年文学》,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主编的《江西新时期十年文学作品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0年),等等。

它们都总结了1976年到1986年十年的文学的成就。

90年代中后期,还出现了对于所谓“后新时期文学”其实也就是对于90年代文学的总结。

如陈思和的《试论90年代文学的无名特征及其当代性》(《复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刘忠的《90年代以来文学的生存状态》(《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刘文辉的《传媒语境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人民出版社2013年),等等。

新世纪十年,出现了更多的“总结报告”。

如丁晓原的《“复调”与“复式”——新世纪十年报告文学观察》(《文艺争鸣》2011年第7期);赵勇的《文学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转型之旅——新世纪文学十年抽样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王胜蓝的《新世纪十年本土原创儿童文学畅销书研究》(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张学昕的《新世纪十年短篇小说论》(《东吴学术》2012年第2期)、王小英等的《回望与检视:十年网络文学研究述评》(《山西师大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2期》),等等。

各地也同样召开许多的座谈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于1986年9月7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了“新时期文学十年”学术讨论会;2010年7月,复旦大学召开了“新世纪十年文学”国际研讨会;2010年10月,广东省东莞市召开了“新世纪十年:东莞文学的现状与前瞻”论坛;“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等等。

当然还出版了为数众多的十年作品选,绍兴市文联发行了《新纪十年绍兴文学优秀作品选》;中国小说学会编辑了《中国小说排行榜十年榜上榜》(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年);山东省文联编辑了《新世纪10年山东诗选》(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等等。

还涉及其他学科的学术总结,如何新文等的《新世纪十年:古代赋学研究的繁荣与趋向》(《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2期);甚至还涉及海外华文文学,如黄万华的《新世纪10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及其趋向》(《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

除了文学之外,还有《新世纪十年灯谜鉴赏》《新世纪十年读书报告》,等等。

当然,这种仪式性的文学史表达,还表现在“五年”、“五十年”、“百年”等方面。

而无论是“五年”、“五十年”还是“百年”都共同源自于“十年”情结,本文将不做赘述。

总之,“十年总结汇”和“十年连环”,涉及各种文学门类,涉及各个地方,也涉及各种与文学相关的诸如文学批评、学术研究和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

二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十年情结,很显然是一个蔚为大观的文学史现象。

但是,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则是值得深思的。

一种通行的理解,这种十年情结来自于中国文化中的“整十”心理。

中国文化中有十全十美的“整十”情结,人每过十年,就要做一次大寿。

十年是一个圆满的周期,手指是十个,脚趾也是十个,“十”是一个整数,它暗示着圆满和完整。

所以,鲁迅在《阿Q正传》里还用“大团圆”来讽刺这种哲学。

人生十年要做寿,总结人生;历史当然是人的历史,所以也要每过十年就要“做寿”,总结一下十年的成就,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

当然,与此相联系的五十年、百年情结,也是一样。

不过,百年情结,还有着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世纪”概念。

但那也是中西文化的一个契合。

做寿是一种人生仪式,文学史也是一种仪式,所以我们看到,每到十年的时候,文学史家就要做总结,各种各样的座谈会,各种各样的作品选出版。

假如与社会文化领域的各种庆典活动联系起来,中国当代的“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活动,就是一场文化仪式。

仪式具有制度性,所以每到十年的时候,就会周期性发生,因此,每到十年的时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仪式就会如期举行,风雨无阻。

如此看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十年情结”似乎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历史书写的传统。

但是考察中国传统的历史书写,就会发现,说十年情结是文化传统倒是说得过去的,但是却不是中国历史的书写传统。

中国历史没有十年分段的传统,也没有十年总结的传统。

在中国历史的书写习惯中,一般都是“断代史”,也就是后代给前代写史,所以二十四史大多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历史,除《史记》外,很少有通史,更别说以十年分段了。

就是具有文学史性质的“文苑传”也大多是某几个作家生平事迹介绍,文学史的观念并不强,更不要说给文学史分段,尤其是分十年一段来叙述了。

当然,由中国现代史家所著的《中国文学史》还是有分段叙述的成规的。

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舍弃了传统史书的以朝代为序,也舍弃了从欧洲史上搬来的“上古”、“中古”、“近古”等的概念,他按照中国文学演变的自身“实况”,分了三个时段来叙述文学史:西晋以前的古代文学阶段,“纯然为未受有外来的影响的本土的文学”c;东晋南渡至明正德年代的中世纪,是本土文学受到了印度佛经文学的极大影响的时期;从明嘉靖元年到“五四”之前,外来文学的影响消失,近代文学又恢复了它纯然本土的特性,而后一直到“五四”以后,欧洲文学重又引起巨大反响,文学史进入到现代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