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八法

合集下载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的“八法”是指中医学中的八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推拿治疗、气功治疗、饮食调理、运动疗法以及心理疗法。

这些方法在中医治疗中都有自己的独特作用和应用范围。

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医药物疗法包括中草药治疗和中成药治疗。

中医草药治疗是根据人体的病理变化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选用具有特定功效的中草药配方来治疗疾病。

中成药治疗则是指使用加工后的中草药成品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能够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气血,并且具有较好的疗效。

针灸治疗是中医学中的特色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刺或施以热药,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常用于疼痛、内科、妇科等疾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艾灸治疗是一种将燃烧的艾绒或艾条放在特定穴位上或经络沿线进行灸烧的疗法。

艾灸治疗通过热力的作用来调理经络气血,起到温通、活血化瘀的作用。

艾灸治疗常用于寒湿疼痛、产后调理、妇科疾病等方面。

第四,推拿治疗是中医学中的按摩疗法,通过手法的运用来达到调理经络气血、缓解肌肉疼痛和促进气血循环的作用。

推拿治疗通常应用于儿科、康复医学、保健和美容领域,具有较好的效果。

第五,气功治疗是通过特定的呼吸、动作和心理调节来调整气血运行和促进身体健康的一种方法。

气功治疗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改善各种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

第六,饮食调理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选择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合理的饮食可以辅助药物治疗,加强身体的营养和康复能力。

第七,运动疗法是通过特定的体育运动来调理身体,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运动能够修身养性、通脉活血、舒筋活络,对健康非常有益。

心理疗法是指运用不同的心理调节方法来治疗心理疾病和改善身心健康。

中医认为,情志之伤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心理疗法在中医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指中医学中的八种治疗方法,包括辨证论治、方药治疗、针灸疗法、中药煎剂、按摩推拿、饮食疗法、气功疗法以及外治法。

这些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可有效改善和治疗各种疾病。

一、辨证论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即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搏等进行诊断,并根据辨证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不同患者在同种疾病的治疗上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和药物。

二、方药治疗:方药治疗是中医学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方药是指中药配方的组合,由多种中药组成。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选择一种或几种中药组合成方剂,通过服用调理患者的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中的独特治疗方法,通过将细针插入穴位刺激人体特定部位,调节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和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对多种疾病有显著疗效。

四、中药煎剂:中药煎剂是将中药饮片研磨成粉末,配制成煎剂,供患者口服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药煎剂具有剂量准确、易于吸收和发挥药效迅速的特点,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五、按摩推拿:按摩推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压、揉、捏、按等手法,刺激人体经络穴位,调整气血运行,改善疾病症状。

按摩推拿能调整人体的气血循环,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排泄,增强免疫力,改善机体的抗病能力。

六、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调整食物的种类、配伍和烹调方法,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学认为,饮食有助于调节脏腑功能,治疗疾病。

通过食物的选择和烹制方法,可以调理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疾病症状。

七、气功疗法:气功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养生和治疗方法,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势,修炼气功功法,调和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气功疗法包括静功和动功两种形式,静功是运用意识调节呼吸和体位,动功是通过身体运动和动作的练习来调整气血运行。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医医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包括望、闻、问、切、问诊、望诊、闻诊、切诊四诊四诊四诊四诊、卫、调、治于养和治疗。

这八种方法是中医治病的基础,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疾病进行全面、系统地诊断和治疗,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进行诊断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都有其相应的外在表现,通过这些表现可以初步判断病人的病情。

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血不足,舌苔发黄可能表示湿热证,脉象沉细可能表示气虚等。

通过望诊,中医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指导后续治疗。

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语音等来判断病人病情的方法。

中医认为,病人的声音和呼吸有时会反映病情的轻重缓急,因此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可以初步了解病情。

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主诉、病史等来了解病情的方法。

中医认为,病人的主诉和病史可以反映病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通过询问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病因等,为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切诊是通过切脉、切舌、切腑等来判断病人病情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脉搏的强弱、舌头的湿润与否、腑脏的虚实等可以反映人体病情的轻重,因此通过切诊可以进一步了解病情的情况。

四诊合参是指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方法综合判断病情,作出诊断的方法。

中医认为,通过这四种方法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客观地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而指导后续治疗。

卫、疗于养是指在治疗疾病的需要注意患者的饮食、作息、情志等方面的调节。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健康与饮食、作息、情志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需要注意这些方面的调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调、治是指在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方法的基础上,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上就是中医治病“八法”的基本内容,这八种方法是中医治病的基础,是中医医学的宝贵遗产。

虽然这些方法在现代医学中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中医治病“八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医医学的精髓所在。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的“八法”是指中医学中常用的八种治疗手段,即药物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拔罐疗法、艾灸疗法、饮食疗法、气功疗法和外治法。

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可综合发挥最佳疗效。

下面将对这八种治疗手段进行详细介绍。

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是中医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以其独特的药材组方和制剂方式来调理人体阴阳,直接影响疾病的产生和发展。

中药具有药性温和、副作用小的特点,能够通过调理人体内脏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指通过针刺、灸烧等手段来调节人体脏腑功能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指通过按压、揉摩、推拿等手法来调理人体脏腑经络,改善血液循环、气血通畅,促进疾病康复的一种方法。

推拿按摩能够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加速血液循环,提高疾病的自愈能力。

4.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指通过在皮肤上刺激,用负压的方式使罐子吸附在特定的部位上,以达到疏通经络、排除病邪、调节脏腑功能的一种方法。

拔罐疗法可提高血液循环,在特定部位产生刺激效应,加速疾病的康复过程。

5.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指通过艾草燃烧产生的热能,经特定的穴位热敷或熏蒸,以调节气血,温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艾灸疗法温和而有力,能够熏通经络,驱散寒湿,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康复。

6. 饮食疗法饮食疗法是指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选择适宜的食材和烹饪方式,达到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滋补益气血的一种方法。

中医饮食疗法强调饮食随时令变化,根据体质和疾病特点,科学搭配食物,增强体质,改善疾病状态。

7. 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指通过气功方法调节呼吸、调整精神和体力,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气功疗法通过调节心态、提高自身气血质量,加强呼吸运动,改善身体机能,有助于治疗多种慢性病。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学在中国历史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医讲究流通气血、补虚益实,以改善人体机能、保持元气状态而治病。

中医治病的方法有八个主要项目:辩证论治、中药治疗、食疗、偏方治疗、手法治疗、气功治疗、外科手术、心理治疗。

一、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核心,是中医学发展历史上由各种诊病方法演变而来的一种诊断方法,是把探究病因和病机,客观地认识病症,从而对治疗作出判断的一种方法。

辩证论治是以病因、病机、病症、病证的联系为基础的,以病因病机为指导,以病症状象为根据,以辩证论治为方法,以治则为目的的一种论治法。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又称药物治疗,是指运用中药等药物缓解病症,补养机体元气,明养人体机能,恢复人体正常功能的方法。

以中药膳食、中药饮片、中药汤剂、中药外洗等中药类型为主要治疗手段,运用治未病、抑病、调病、防病等方法,改善体内元气状态,疏通经络通道,迅速恢复致病机制,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三、食疗食疗是中医治病的一种重要方法,是以食物为主要材料,运用食补养脏、习惯改变、调理体内元气等方法进行治病。

它充分发挥食物的营养作用,改善体内元气状态,降低相关疾病发生的可能性,调理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四、偏方治疗偏方治疗,又称民间治疗,是以有毒或无毒物质制成的特殊药剂,或将多味药物混合制成的特殊的药剂,运用特殊的方法,利用药物的发挥作用,调理体内元气,改善脏腑状态,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偏方治病的面目添新,但历史悠久,在药理学研究过程中,也有很多调理身体状态的偏方药物被发现,应用给病人以帮助。

五、手法治疗手法治疗是指以腕穴、手穴、推拿等技术手段为主要治疗方法,运用中医按摩、包扎、穴位、拔罐等方法,改善体内状态,增强免疫力,调理体内气血运行,改善病情,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六、气功治疗气功治疗是控制身体将气吐纳、体内气血运行,以调整内外的机能关系,改善病理机制,增强体质,调节血压,改善病情,达到调理身体机能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的“八法”是指中医理论中的八种治疗方法,包括食疗、药物疗法、针灸、按摩、拔罐、刮痧、艾灸和气功。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八种方法的相关内容。

食疗是指通过饮食调理来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通过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食物来治疗,如清热解毒、补气养血、止咳化痰等。

药物疗法是中医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中药以天然植物、动物及矿物等为原料,采用煎煮、研磨等方法制成药物。

中药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且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展。

针灸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有温通、化湿、利窍等功效,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等。

按摩是利用手法按摩人体的特定部位,以调节经络、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舒缓压力等目的,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按摩疗法适用于各种疾病,特别是一些肌肉骨骼方面的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拔罐是通过烧火将气压降低,使罐子附着在皮肤表面,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拔罐疗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筋骨受伤、痛经、感冒等疾病,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刮痧是使用一种专用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刮拭,可以通过刺激皮肤、活血化瘀,从而调理气血,消除疾病。

刮痧疗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感冒、发热、头晕等常见病,对于疏通经络、排除寒湿有较好的效果。

艾灸是利用艾绒或者艾炷燃烧后的热量和药性刺激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以调理气血,活络祛病。

艾灸疗法主要用于一些寒湿病、气滞等病,具有温通经络、祛寒湿的作用。

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达到调理体内气机、增强身体抵抗力的方法。

气功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和气血、增强人体的机体功能。

气功疗法适用于一些慢性病、气血不足等疾病,也有助于调节情绪、减轻压力。

中医治病的“八法”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八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达到全面治疗疾病的目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疗效。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的八法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中医治病的八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通病宗治、因时制宜、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症与明确病因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配合、以病为中心。

以下将对中医治病的八法进行详细介绍: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辨证是中医判断疾病的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闻、切等四诊手段,对疾病的症状进行分析,确定病情的变化和演变规律,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对应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通病宗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

通病宗治是指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是相互联系的,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机能紊乱的结果,因此治疗疾病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调节人体的整体机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因时制宜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医讲究因时制宜,在不同的季节、天气和环境条件下,疾病的发生和变化也有不同的特点。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和药物的使用也会随着季节、天气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第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辨证是指通过四诊手段对疾病进行辨别诊断,而辨病是根据病人所述的病情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能够全面地了解疾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病为中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只有将病人的个体差异考虑进去,才能更好地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疾病的八法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从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八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和
原则。

这八法分别是汗、吐、下、和、温、清、补、攻。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
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综合运用这八种治疗方法,以期达到调理身体、恢复健康的效果。


面我们将对这八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汗法
汗法是指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津液,使体内的一些毒素、寒邪等排出体外,达到解表、解时的目的。

通过汗法可以暂时清除体内的寒湿,改善气血运行,增强抗病能力。

在中医
治疗中,常用的汗法有温室汗法、药物汗法、针灸汗法等。

二、吐法
吐法是指通过调整人体的胃气,疏通气机,排出腑气滞阻的方法,达到清胃火、降逆
安胃、散邪和胃的作用。

在中医治疗中,常用的吐法有药物吐法、针灸吐法等。

三、下法
下法是指通过通便、利小便等方式,使体内的寒邪、湿凉、热邪、火毒等排出体外,
达到解结、利水、清热、除湿的目的。

在中医治疗中,常用的下法有药物下法、针灸下法等。

四、和法
和法是指通过调和气血、调整气机,达到协调内外、阴阳的目的。

在中医治疗中,和
法常常用于治疗气血不足、气机失调的病症。

以上八种治病方法和原则,构成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框架。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医
生会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取得
最佳的治疗效果。

了解和掌握这八法对于中医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患者来说,也
可以通过了解这些方法,更好地理解中医治疗的原理和方法,从而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法
中医临症上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巧妙运用「理、法、方、药」四点:
理-就是透过八纲四诊的辨认,找出病因与病理变化,以及处理的理由;
法-是根据诊断立出治病法则;
方-是依照治疗法则,制定或选用适当、合宜的方剂;
药-是选择对症的药物,巧妙地运用在方剂中。

所以辨证、立法、制方、用药,是中医临症的步骤,但是,疾病千变万化,所以先要去掌握治病的方法。

古人针对八纲制定出了治疗的八法,并随着表里寒热虚实的变化,相互地配合。

何谓八法?
所谓的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

只要能够妥善运用,即使病情复杂,也能够从容应付了。

所以,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明白地掌握病情的正常与反常、轻重缓急,除了要了解八法外,还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八法的配合,才能确切地治愈疾病,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汗法
汗法-逐邪出表
汗法就是使病人发汗的意思。

凡使用发汗的药方,使病人服后出汗将病邪逐出体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就是汗法。

此法一般用于外感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时。

由于表症有表寒与表热,因而汗法也就有辛温发汗、辛凉发汗两方法,必须依病人病邪入的不用来运用,才能收到效果。

辛温发汗法
这是利用具有发散风寒作用辛温解表药,以治疗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薄、脉浮紧等风寒表症的治疗方法。

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荆芥等药物,以及麻黄汤、春苏饮等方剂都是属于辛温发汗的最住药方。

辛凉发汗法
这是利用具有发散风热作用的辛凉解表药,以治愈恶寒轻、发热重、头痛、口渴、舌苔黄薄,脉浮数等风热表症。

药物中的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方剂中的桑菊饮、银翘散等,均是此法的药方。

助阳发汗
病人体质若属阳虚,又不慎感受外邪时,虽然病属表邪,应该要使之发汗,然而阳虚的人,就不可以单紽纯地发汗而已。

因为阳虚人,卫气多不固,很容易造成亡阳汗多的危险境,所以在发汗时,必须要兼顾病人的阳气。

此时,最好以参苏饮之类的方剂来治疗。

化饮发汗
病人常有痰饮喘咳,感受风寒外邪时,导致形寒怯冷,痰嗽气喘发作或加重。

此时不可一味使用汗法,必须一面温阳化饮,一面开表发汗,才能使风寒外解,痰饮内化。

可以使用仲景小青龙汤方剂。

表里双解
病邪若在表,应该用汗法;病邪在里,则要用下法。

假使既有表症,又有里症时,就应该先用药解表,再治里。

然而始末内外壅实,表里俱急的情况下,就无法先表后里。

此时只有双管齐下,汗下兼用的表里双解法了。

方剂中的防风通圣散、凉膈散即是此法的佳方。

吐法
吐法-涌吐病邪与有害物质
这是利用能够引起呕吐,或促使病人呕吐的药物,使病邪或有害物质,能由口中吐出,以达到治病的方法。

此法通常是用在病情急迫,病邪在焦或中焦部份的一些实症上。

在临症的应用上,又可分为两大类:
涌吐停积:因为暴饮暴食,导致积停胃脘,无法进行消化时,显得胀满疼痛;不慎误食毒物,而且时间不太长时,都可以使用此法。

瓜蒂散、参芦饮之类都是涌吐停积的方剂。

涌吐痰涎:痰涎壅盛,阻塞咽喉的喉风、喉蛾、喉痹等症,必须用雄黄解毒丸类的方剂,以便催促
勇吐毒涎。

此外,又如中风痰厥、痰涎壅滞胸膈、喉头、鸣声如锯,甚至人事不省时,就要用稀涎散之类的方剂,催促病人涌吐风痰。

下法
下法-攻逐里实
此法主要应用在胃肠积滞,或热邪内搏的大便秘结与下痢;也可用在肿胀喘满、瘀血内蓄等里实邪结的疾患,是一种攻逐里症实邪的方法。

由性质来说,可以分寒下、温下两类,由药方来说,又有峻下、峻下两类。

寒下与温下:用苦寒性质的药物,使病人泻下的方法称为「寒下」;大黄、芒硝等药物、与三承气汤等方剂,就属于寒下的药方。

峻下与缓下:在使用下法时,除了要考虑病情的寒热外,也要注意病人体质的强弱,采用峻下或缓下的方法。

峻下是猛烈攻下的意思,缓下是缓和润下之意。

下法与补法:虚症用补法,实症用下法,是一般疗的基本法则。

但是如果病人体质衰弱,又染患积滞、实邪;正是体质虽强健,在受邪后,没有及时采取适当地处理,导致病邪深入体内而造成痼疾。

此时,就处于邪实正虚的情况,此时如一味用下法,恐有危境出现。

下法与和法:这两种方法相配合时,具有和解与攻下的双重作用。

例如伤寒邪在少阳,逐渐结于阳明时,就会出现寒热往来、胸满烦的少阳症,同时又有腹满胀痛、便闭溺赤的阳明症时,不妨用柴胡、大黄同用的大柴胡汤进行治疗,就可以达到两解的目的。

和法
和法-和解疏滞
和-有调和之意。

和法是针对于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在半表半里之间,既无法用汗法也不能用下法时,加以和解的一种方法。

小柴胡汤(伤寒论)就是其代表方剂。

温法
温法-回阳温中
这是针对阴症、寒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驱除阴寒、恢复阳气。

此法在临症应用上又分为回阳救逆、温阳袪寒两大类。

回阳救逆:这是用热性药物组成的方剂,藉以回复病人的阳气,挽救危险逆症的方法。

此法通常用于寒邪「真中三阴」的急症或、热病汗、清凉太过而导致「邪入三阴」的危境,在症状上可见到恶寒蜷卧、手足厥冷、口鼻气冷、冷汗自出,呕吐泄泻,或腹中急痛、脉象微细或沈伏等现象。

由于此时已是阴寒凝聚,阳气衰微欲绝的生死关头,所以,必须用回阳救逆的方法来急救,否则将会回天乏术了。

四逆汤(伤寒论)是本法代表方剂。

温阳去寒:这是使用温复阳气的药物,使病人的生理功能得以复原,达到袪除寒邪,以及治疗疾病的效能。

此法通常用于阳虚里寒的慢性病,如脾胃阳虚的人,通常会有少气倦怠、饮食难化、大便溏泻等症状,可用理中汤来治疗,这是「温中袪寒」的原则。

清法
清法-退热降火
所谓清法,就是用寒凉性质的方药,以达到退热降火的一种疗法。

清法和温法是相对的,对阳症的症状常有效,是治热病的主要法则。

因为热病的症状十分繁杂,清法在运用上,也可归纳成清气凉血与热开窍两类。

热气凉血:热病的病候分类,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

当邪入侵至卫时,可用辛凉发汗法(辛凉解表);表邪全解、里热炽盛,出现发热、不恶寒、汗出、口渴、苔黄燥、脉洪数时,表示热在气分,可用清泄气热法治疗,白虎汤是代表方剂;如再入侵到营分,就会有脉数舌绛、心烦不寐的症状;或是出现烦躁、谵语、发斑、衄等入侵血分的症状时,必须采用「清营凉血」法来治疗,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都是典型的方剂。

清热开窍:适用于高热不退、神志昏糊,甚至不省人事,手足抽搐、谵语、痉挛等「热入心包」、「热极生风」等病症,至宝丹、紫雪丹就是有各的方剂。

消法
消法-包含了消散与破削两种。

此法适用于痞块积聚一类顽固性的病症,或食积、痰饮、水湿壅滞的慢性疾病,以渐消缓散的方法,达到治病的目的。

在临症运用上,可分为消坚磨积、消食导滞、消痰化饮、消水散肿四类。

消坚磨积:
这是消散和破削坚硬积块的方法。

凡是因气结、血瘀、或湿痰聚所导致的肿核痞块,依其病因使用软坚磨积,或行气消瘀的方法,都可算此法。

如消除「疟母」的鳖甲煎丸等,即是此法最佳方剂。

消食导滞:
本法适用于因饮用太过,脾胃不运,消化机能呆滞等所导玫的嗳腐吞酸、脘腹胀满、恶食倦怠等症状。

如保和丸、枳实消痞丸等方剂,便是专治这些症正的。

消痰化饮:
本法适用于因脾胃气弱,水饮不消,以致凝聚生痰,积于上脘,感觉有如杯盘状的积聚物的病症。

金匮枳朮汤,是消痰化饮的方剂之一。

消水散肿:
本法适用于水气外溢、肢肿腹满、大便溏泻、小便不利既不汗又不下的病症。

实脾饮是此法的代表方剂。

补法
补法-补益虚损
这是使用滋养强壮药物,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使一切衰弱症状得以消除,达到病愈的目的。

补法在临症上,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来运用。

补气
本法适用于倦怠无力、懒言怕动,气短自汗,或因气虚而引起的脱肛、疝气、子宫下坠等症。

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就属于本法的方剂。

补血
应用于面色萎黄、爪唇苍白、头玄耳鸣、嘈杂心悸,妇女月经愆期、色淡量少,甚至闭止不行等血虚病症。

四物汤、归脾汤等,都是本法方剂。

补阴
适用于形体苍瘦、口干咽燥、肌肤枯涩、怔忡惊悸、虚烦不寐、遗精盗汗、咳呛喀血等阴虚病症。

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都是本法的方剂。

补阳
本法用于形寒祛冷、腰膝酸痛、少腹冷疼、大便溏泻、小溲频数、阳痿早泄、虚喘肿满等阳虚病症。

桂附八味丸、菟丝子丸,都是本法方剂。

峻补
这是加强药力,以挽救生命垂危的一种方法。

因为对于极度虚弱的病人,以及危急的病症,一定要用中量的补剂才行。

人参、附子回阳;人参与麦冬救液,就属于峻补的方剂。

缓补
这是渐缓调补,使病人逐渐复原的方法。

四物汤的补血、四君子汤的补气,都属于缓补的方剂范围。

此外,在使用补法时,必须掌握住一个原则,那就是要照顾脾胃。

因为脾胃太弱,就无法吸收与消化,则任何补剂也无法发挥作用,所以,在使用补法时,一定要把握此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