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多重性脑震荡及其后遗症研究进展

仅有 4 0 %~ 4 5 %的 患 者 出现 1 3 淀 粉 样 蛋 白前 体 ( A 1 3 ) 的沉 积等病 理 改变[ 1 2 - 1 4 1 .上 述 C T E病 理改 变
与 老 年性 痴 呆 ( A D ) 有 一定 的相 似 性 ,但 A D 的
所 有 患者 都 有 AB 沉 积 ,t a u蛋 白沉 积 与 N F T s 改
与 C T E的高 发 生率 .一 项 调查 表 明 ,每 一 位 从 事 橄榄 球 或类 似激烈 对抗 运动 的运 动员 患脑震 荡 的可
MC C或 r m T B I 病史l . 目前 认 为 C j T E 属 于 由
报 道 ,足 见 法 医 病 理 学 在 c T E诊 断 中 的 重 要 角
色 .C T E尸解大 体观 常表现 正常或 额 、颞 、顶 呈 叶
性 皮质 萎缩 ,但无 陈 旧性 挫伤 与撕 裂伤 ;也可有 非 特异性 脑重 量减 轻 、脑 室扩 展 、胼 胝体变 薄 、中隔
2
昆 明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第3 4卷
其 结 局 并 非 象 人 们 想象 的那 么简 单 ,而 且差 别 巨 大 .其 中部分 MC C患 者会 出现 严重 而持 久 的 P C S , 并 以认 知学 习记忆 障 碍 、情 感行 为改变 较突 出 ;也 有 的患者 随 着 C C次 数 的递 增 ,损伤 后 发 生 S I S的 机 率越来 越 高 , 重者 发生 意外 死 亡 .对 S I S 死 亡者 的 解 剖 以脑充 血 、 肿 胀 和颅 内高压 为主 , 无颅 内 占位 性 病变 , 常规 C T 和MR I 影 像学 检查 难有 阳性发 现[ 1 1 - 1 3 ] . 随 着 国外 竞 技 运 动 普 及 ,另 一 个 与 MC C或 r m T B I 密切 相关 的远 期 高发 后遗 症慢 性创 伤 性脑 病
MS78抗爆材料和结构的力学行为(负责人董奇、秦庆华

MS78-3779-I MS78-3070-O MS78-1868-O MS78-1735-O MS78-1272-O MS78-0538-O MS78-1900-O MS78-0414-O MS78-0010-O MS78-0928-O MS78-0915-O
复合管吸能结构的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王 成 北京理工大学
韩国振
国防科技大学
三阶段连续耦合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
杨 赞 国防科技大学
墙报 交流
150
轴向压缩载荷作用下薄壁圆管变形模式比较及能量 吸收优化设计
夹芯复合结构在爆炸冲击波和破片联合作用下的失 效模式试验研究
基于 LS-Dyna 的负泊松比结构的抗冲击 性能数值 模拟
张晓伟 周楠 杨培研
北京理工大学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
混杂胞元栅格结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
李 实 北京理工大学
柳占立 郑志军
施 毅 坚 郑州大学 李 鑫 宇 北京理工大学
冲击载荷下固支纤维金属层合板的大挠度变形分析 李 凯 凯 西安交通大学
柳占立 秦庆华
14:20 MS78-2764-O 考虑流体和结构相互作用的抗爆复合结构研究
王 毅 刚 清华大学
14:30 MS78-2665-O 爆炸冲击波作用下颅脑损伤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栗 志 杰 清华大学
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板柱节点动力效应分析 研究
杨丰源 卜杰
清华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不同覆土厚度下爆炸容器动态响应分析
周 德 政 大连理工大学
双螺旋碳纳米管纤维的界面率敏感行为研究
薛 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激光辐照作用下金属/炸药复合结构爆炸可能性分析 钱 秋 冬 国防科技大学
战伤创伤救治新进展与展望

战伤创伤救治新进展与展望蒋建新;李磊【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战伤和创伤救治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其发展趋势,提出未来战创伤救治的研究方向、目标和重点.方法采用情报调研方法,检索近5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战创伤方面的论著、文献综述、研究报告等.结果欧美军事强国提出了"医疗与士兵"同在的理念,尤为重视战场前沿大批量伤员快速救治新技术与急救器材的研究,将医疗救援尽量前伸,加强建立无缝隙的医疗救援体系.重视严重战伤院内并发症发生机制与防治、高新武器致伤特点与机制、颅脑伤、损伤组织修复与再生等研究.我军分别在战创伤急救、损伤控制外科、休克复苏、并发症防治以及组织再生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提升我军现代战争条件下卫勤保障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结论我军未来在战创伤领域应以适应现代战争和执行多种非军事行动条件下卫勤保障需求为立足点,以显著降低战创伤死亡率和伤残率、全面提升军人健康为目标,大力加强战场前沿大批量伤员的快速救治能力,以及三军联合作战条件下战伤救治组织、救治技术和战创伤救治的转化医学研究,不断提升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卫勤保障能力.【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35)007【总页数】4页(P781-784)【关键词】战伤;创伤和损伤;急救【作者】蒋建新;李磊【作者单位】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26.1;R826.61 “十一五”以来国外战伤创伤救治新进展“伤”是导致部队减员、部队战斗力削弱的重要原因,因而战创伤防治研究一直是军事医学领域的核心内容,备受各国军队重视。
近5年来,其国外发展状况是:1.1 高度重视战伤早期急救治疗研究据文献[1-3]报道,因大量失血、颅脑伤等阵亡的人数占所有伤亡人数的50%以上,阵亡者中,86%死于伤后30min内。
创伤性脑损伤动物模型及其实验治疗学应用

中 国图 书 分 类 号 : -5 R 3332 R6 110 5 R0 ; 6 —3 ; 5 .5 .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1—17 (0 0 0 0 8 0 A 10 9 8 2 1 ) 3— 2 5— 5
的特点 , 类似人类 T I 的病理生理特征 。根据颅骨钻孔 的 B后 位置 J又分 为正 中冲击 和侧位 冲击两类 。侧位液压冲击可 ,
波致脑 外 伤 [ l t epoi ) aeid cd nuo am ] b s( xls n w v— ue er ru a 三 a o n t 类, 具体分类如图所示 。
生在损伤瞬间 , 而且 在其后 的数 分钟 到数 天 内 由于脑血 流
量 、 内压 的改变引起继发性损伤 。T I 害主要与暴 力作 颅 B损 用的部位 、 大小 、 速度 和挤压 的程度有关 。动物模 型 的复制
一
直是探讨 T I B 发生机制 和研究神 经损伤 后修 复的重要 组
内外 已经建立的各 种动物模 型作 系统综述 , 旨在为实验性新
Fi S h m a c c a sfc i n o n m a o es g c e t ls i at fa i l i i o m d l
frta mai b ani u y o ru t ri j r c n
根据脑膜是否破裂 , 撞击脑损伤又可分为穿通性脑损伤 ( ee a n edi u ) p nt t gha jr 和闭合性脑损伤( l e edi u ) ri n y c sdh a jr o n y 两种类型 J 。通过 制备 动物模型 , 可以对 T I B 的发生发展过 程、 生物力学机制 、 病理生理 学改变 以及实验治 疗学效 应等 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 以便更有效地指导临床救治。本文就 国
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李创忠*综述王运杰审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外科,辽宁沈阳)摘要: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是近年来国外战争中战斗人员遭受的一种较为严重而又多发的创伤。
特别是近年来在不断发生的恐怖袭击中,越来越多的平民遭受着这种外伤的痛苦。
一些机构对这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损伤有别于传统划分的开放性颅脑损伤与闭合性颅脑损伤,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案仍不确定。
本文就国外近年来对这种疾病的研究情况、流行病学、可能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爆炸冲击波颅脑损伤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是近年来国外战争中战斗人员遭受的一种较为严重而又多发的创伤。
特别是近年来在不断发生的恐怖袭击中,越来越多的平民遭受着这种外伤的痛苦。
本文就国外近年来对这种疾病的研究情况、流行病学、可能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
流行病学美军在近年的军事行动中,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发生率约为40-60%,估计有32万服役人员或20%的战士遭受过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之苦(1)。
2/3的后送伤员及88%的需要到二级医疗机构进行治疗的伤员是冲击性损伤伤员(2)。
在频发的自制炸弹及汽车炸弹的恐怖袭击中,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发生率也很高。
但这些数据来自于一些片面的、有限的个人资料,综合的、科学的、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还没有实施(1)。
尤其是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弄明白。
为了尽力去阐述这类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美军已建立了包括颅脑损伤联合治疗档案室、国防和退伍军人脑损伤研究中心、以及在Hugh and Carolyn Shelton军事神经损伤基金会支持下建立的综合资料库(1)。
这些资料库的建立将有助于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的研究。
爆炸冲击波的产生及作用机制爆炸冲击波是由爆炸装置爆炸产生的瞬间压力波通过水或空气介导向周围传导而产生的。
炸药爆炸时,其能量能快速的释放出来,导致空间位相的改变而引起空气的快速膨胀而产生冲击波。
沙漠地区颅脑战创伤救治现况综述

沙漠地区颅脑战创伤救治现况综述王克强;许民辉【摘要】@@ 由于头部处于暴露状态,结构上具有特殊性,又是功能上的"重中之重",因而不论平时还是战时,均易发生损伤,死亡率和伤残率均较高.第一次世界大战未用钢盔时颅脑战创伤的发生率为25%,以后下降为9%~15%或10%~17%.颅脑战创伤伤员的阵亡率为30%~40%,伤死率为10%~20%,伤残率为40%,均位居各部位伤之首[1].2009年12月英美等联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颅脑战创伤死亡率是35%[2].我国北部和西北部有着幅员辽阔的沙漠,且处于国境边防地区,有发生局部战争的可能,沙漠地区昼夜气温变化急骤,风沙大,阳光辐射强,干燥,水源缺乏,易使人脱水、中暑,伤口易受污染,因此对沙漠地区颅脑战创伤的救治也有别于一般的外伤,本文对此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1(024)008【总页数】3页(P96-98)【关键词】沙漠气候;颅脑损伤;颅内出血,创伤性;脑水肿【作者】王克强;许民辉【作者单位】841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解放军273医院神经外科;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26.1由于头部处于暴露状态,结构上具有特殊性,又是功能上的“重中之重”,因而不论平时还是战时,均易发生损伤,死亡率和伤残率均较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未用钢盔时颅脑战创伤的发生率为25%,以后下降为9%~15%或10%~17%。
颅脑战创伤伤员的阵亡率为30% ~40%,伤死率为10% ~20%,伤残率为40%,均位居各部位伤之首[1]。
2009年12月英美等联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颅脑战创伤死亡率是35%[2]。
我国北部和西北部有着幅员辽阔的沙漠,且处于国境边防地区,有发生局部战争的可能,沙漠地区昼夜气温变化急骤,风沙大,阳光辐射强,干燥,水源缺乏,易使人脱水、中暑,伤口易受污染,因此对沙漠地区颅脑战创伤的救治也有别于一般的外伤,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浅析轻武器杀伤效应的发展及展望

浅析轻武器杀伤效应的发展及展望摘要:轻武器杀伤效应的研究与应用是轻武器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其与创伤弹道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水压力”效应、停止作用、能量评估方法、压力波致伤效应等,人们对轻武器杀伤效应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进入21世纪后,由于声、光、电、磁等杀伤技术和无人化、智能化等作战系统的发展应用,轻武器杀伤效应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新概念武器杀伤原理相关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创伤弹道学;水压力效应;停止作用;轻武器杀伤效应一、水压力效应19世纪中叶后,轻武器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研究人员经过大量的观察实验和总结分析,将其杀伤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一、弹头在撞击侵彻机体过程中,部分铅熔化对机体的伤害;二、弹头自身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于生物组织;三、“水压力”效应,即杀伤元借助于液体(水)传递压力,使伤道内组织向四周加速扩散,造成组织广泛损伤甚至产生“爆炸”效应。
科赫尔首次用肥皂和明胶作为软组织模拟物,得出结论:无论是弹头部分熔化还是离心力作用都不会造成机体明显损伤,而“水压力”效应才是造成机体损伤的决定性因素。
19世纪80年代后,被甲弹头逐步取代了铅弹头,枪弹口径减小而速度得到提高。
瑞士军医伯奇通过大量的实验,包括射击含有各种内容物的罐头盒子,在讨论分析了全被甲弹头和铅弹头的作用效果后,伯奇得出结论:全被甲弹头具有爆炸性杀伤效果,而且其杀伤机理仍是“水压力”效应。
随着近代科技不断的发展,高速摄像机的使用给“水压力”效应重新赋予了新的定义,即瞬时空腔效应,它是指弹丸在侵彻穿透组织过程中,如组织含水量较多,形成的轨迹空腔能扩大几倍至几十倍,并在非常短暂时间过后,空腔消失且留下较大范围的组织损伤致伤效应。
二、停止作用停止作用是指轻武器杀伤有生目标并使其迅速丧失战斗力的能力,停止作用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的殖民战争。
进入20世纪后,停止作用逐渐成为轻武器选型的重要考量指标。
1904年,美国军方为了解决.38in(1in=25.4mm)科尔特长手枪停止作用不足的问题,指派汤普森上校和拉加德少校共同组织完成军用新手枪的选型测试工作,即著名的汤普森-拉加德试验,试验靶标为活体牛、马和人员尸体,其中人员尸体悬挂起来用来测试弹头击中后的位移,拉加德称之为“冲击”。
创伤后早期炎症因子TNF-a、IL-1、IL-6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创伤后早期炎症因子TNF-a、IL-1、IL-6的研究进展作者:王宇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11期【摘要】创伤是各种致伤因素造成的人体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严重创伤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而其实质是过度应激导致的免疫平衡障碍,诱发包括炎症因子在内的一系列神经、体液性有害因子过量释放,各种酶类活化和蛋白产物生成,激活并趋化炎症的产生,而近年来,炎症因子的产生及抑制医学科研热点,研究炎症因子与创伤之间的相关性可提示相关医生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而避免疾病的进展。
【关键词】创伤后早期;炎症因子;进展【中图分类号】R181.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8)11-0191-01IL-1能诱导出与TNF-α相似的生理和代谢改变,并能与TNF-α产生相互协同作用[1]。
而机体内的IL-6主要来源于TNF-a、IL-1过表达而产生信号转导通路刺激细胞核在基因水平上增加IL-6的表达,目前在文献中报道显示IL-6在炎症反应中具有双重作用,表现为保护机体免受炎症反应同时又可以将炎症反应扩大化,IL-6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同时将吞噬细胞对衰老细胞的吞噬作用延缓而扩大炎症反应[2]。
促进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另一方面,IL-6也能通过促进s TNFRa和IL-1R2的释放,减弱TNF-α和IL-1的作用,起到抗炎症作用。
在刘淑娟[3]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IL-1、IL-6及TNF-α水平进行研究发现,在急性痛风性关节患者中的三项指标的血清含量与正常人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认为IL-1、IL-6、IL-18及TNF-α的表达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发生发展占有重要地位。
1;TNF-α与炎症TNF-α属于跨膜蛋白,它具有信号传导潜能,既可作为膜整合蛋白又可作为蛋白水解切割后释放的可溶性细胞因子;其可溶形式是17kDa组分的非共价结合三聚体[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李创忠*综述王运杰审校(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外科,辽宁沈阳)摘要: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是近年来国外战争中战斗人员遭受的一种较为严重而又多发的创伤。
特别是近年来在不断发生的恐怖袭击中,越来越多的平民遭受着这种外伤的痛苦。
一些机构对这种疾病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损伤有别于传统划分的开放性颅脑损伤与闭合性颅脑损伤,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案仍不确定。
本文就国外近年来对这种疾病的研究情况、流行病学、可能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爆炸冲击波颅脑损伤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是近年来国外战争中战斗人员遭受的一种较为严重而又多发的创伤。
特别是近年来在不断发生的恐怖袭击中,越来越多的平民遭受着这种外伤的痛苦。
本文就国外近年来对这种疾病的研究情况、流行病学、可能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
流行病学美军在近年的军事行动中,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发生率约为40-60%,估计有32万服役人员或20%的战士遭受过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之苦(1)。
2/3的后送伤员及88%的需要到二级医疗机构进行治疗的伤员是冲击性损伤伤员(2)。
在频发的自制炸弹及汽车炸弹的恐怖袭击中,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发生率也很高。
但这些数据来自于一些片面的、有限的个人资料,综合的、科学的、严谨的流行病学研究还没有实施(1)。
尤其是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弄明白。
为了尽力去阐述这类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美军已建立了包括颅脑损伤联合治疗档案室、国防和退伍军人脑损伤研究中心、以及在Hugh and Carolyn Shelton军事神经损伤基金会支持下建立的综合资料库(1)。
这些资料库的建立将有助于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的研究。
爆炸冲击波的产生及作用机制爆炸冲击波是由爆炸装置爆炸产生的瞬间压力波通过水或空气介导向周围传导而产生的。
炸药爆炸时,其能量能快速的释放出来,导致空间位相的改变而引起空气的快速膨胀而产生冲击波。
并依次将机械力、热量以及电子辐射能传递到周围的媒介。
这种快速的、化学反应驱动的过程称为“爆炸”。
爆炸的一个关键点是在媒介中产生的比普通波速还要快的、迅速的压力波的传递。
在旷野中,爆炸产生的压力波在最初的快速增长后,随着周围压力的反弹会缓慢衰减并且形成负压期,此后上升到其基础水平。
在爆炸波经过的任何物体都会遭受冲击而使其变形。
快速的打击以及相关压力的变化程度被认为是脑外伤的原因。
这种影响在颅内的不同部位是不同的(1)。
在狭窄地域或封闭的环境中,爆炸压力波被周围物体反射回来,形成一个复杂的波形区。
在这种情况下,在评价伤情时,由于爆炸波的复杂性,爆炸产生的波形和峰值以及每个反射回来的波都需要综合分析。
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原因仅依赖于压力的峰值而不是冲击波的假说或许是没有根据的。
这个最初的假设基于Bowen和Richmond的关于压力峰值和损伤程度之间关系的绵羊模型(1)。
有人认为高压导致含气脏器(如肺和肠)的损伤最常见。
可是,对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伤员的临床分析显示爆炸性肺损伤并不常见。
有报道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但也仅见于合并其他脏器的严重损伤者,如截肢术和严重失血性休克者。
ARDS很少见,独立发生更是少见(3)。
肠道损伤还没有在爆炸伤中发现,除非是利器穿透伤。
相比而言,爆炸冲击波创伤性脑损伤更常见,大脑不是充满空气的器官,因此其他机制如冲击波的影响可能是主要的(1)。
在早期的研究中,脑损伤没有受到重视,一是考虑避弹衣或许能够保护肺脏及肠道免受爆炸力的损害,另一种可能是其他的物理性损伤或许在爆炸伤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1)。
爆炸的影响不仅在于压力波,常规炸弹也释放光、声、热量、有毒物质及电脉冲能量,这当中有些因素也能损伤神经系统。
他们与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关系还不能确定。
还没有证据证明它们是导致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因素(1)。
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独特性颅脑损伤以往被分为开放性颅脑损伤和闭合性颅脑损伤两种类型。
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兼有这两者的特点,但也有其独特性。
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患者的原发性损伤来自于爆炸产生的物理力量引起的头颅及脑组织两者的共同损害。
导致损害的确切作用力仍不是很清楚,但短暂的压力波可能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原因(1)。
此外,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头颅的可见的损伤,因此,病人可以归于开放伤、闭合伤或两者都是。
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有初级、次级、三级以及四级损伤。
初级损伤来源于爆炸所致的物理性伤害,次级损伤来自于爆炸抛出的物体(包括炸弹碎片和周围物体散落的碎片),三级损害源于爆炸冲击波将伤者抛出后撞击于墙壁或地面引起,四级损害源于以上三种伤害之外的因素,比如烧伤或吸入有毒烟雾(4)。
严重的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典型特点是广泛的脑水肿和充血,并且发展迅速,往往在伤后一小时内发生。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出现表明损伤严重且预示着更严重的脑充血和水肿以及延迟性脑血管痉挛。
这种血管痉挛通常会引起迟发性的神经损害。
这种现象在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患者中较其他类型的颅脑损伤中更常见,这使得战伤神经外科医生更多的实施去骨板减压手术(1)。
证实或否定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是一种独特的临床类型是比较困难的。
单独使用流行病学资料将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从传统的闭合性或开放性颅脑损伤区分开来是困难的(1)。
更复杂的是,患者除了颅脑损伤外还有其他严重的损伤(如截肢手术和失血性休克)需要进行系统治疗。
这些治疗对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影响需要被排除。
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类型美军军事医学规定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与普通脑外伤使用相同的分类标准,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目前同样被分为开放性颅脑损伤和闭合性颅脑损伤(1)。
轻度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表现为头痛、意识模糊、记忆缺失,以及注意力难于集中、情绪异常、睡眠紊乱、焦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及多任务执行困难。
这些症状通常在伤后几小时或几天内好转。
对伤员来说,伤后恐惧症可能会持续数天(5)。
受伤的首要症状或许在惊吓症状后持续存在。
这些症状通常对安慰剂和特效药如非甾体类止痛药、抗偏头痛药和抗抑郁药有效。
由于其早期症状轻微而不能引起伤员及医生的足够重视,大多没有在早期接受合理的治疗而使得伤情逐渐加重。
因此,对于医生来说,需要提高对于那些暴露于炸弹爆炸范围内的战士可能会遭受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认识,以便这些伤员能得到及早的救治。
如果必要,这些患者应该被送往高级医院接受专业化治疗。
中度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GCS评分为9-13分,通常有较长时间的意识丧失和/或神经功能的缺失。
中度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战斗伤伤员需要立即后送到三级医院,并且可能需要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他们也可能会发展成创伤后综合症。
严重的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会发生在患者缓解或昏迷期间。
这种典型的颅脑损伤常常有严重的神经影像学改变(如CT显示的颅骨碎裂、颅内血肿、以及早期的弥漫性脑水肿)。
经过初步处理后,这些患者必须尽快后送到有神经外科手术能力的后方医院,这样的患者最好使用空运保护设备、机械通风设备、神经外科干预、颅内压监护、以及神经危重症监护。
康复时间会较长并且不能完全康复。
基于一般颅脑外伤的经验,估计有相当部分严重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患者的生存期不会超过1年(1)。
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也会引起震荡伤。
一些调查者把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震荡伤归为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亚型,可以归入轻度(1级),中度(2级)或重度(3级),其分类标准与一般颅脑损伤的相同。
轻度震荡伤是指意识模糊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且没有意识丧失。
中度伤是指意识模糊时间超过15分钟且意识没有丧失。
严重震荡伤是指有意识丧失。
考虑到应用经典的闭合性颅脑损伤分类方法来区分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的局限性,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已被提出。
轻度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是指伤后意识丧失小于1小时且记忆缺失小于24小时。
中度伤指意识丧失在1到24小时内且记忆缺失在1到7天。
重度指意识丧失大于24小时、记忆缺失大于7天(6、7)。
但这种分类方法只是一种建议,在医疗界并没有得到公认。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临床综合症,是指患者在经受危及生命或健康的事件后感觉深深的恐惧或无助而导致的一种疾病。
这种疾病是受伤事件在脑海中的反复经历,表现为回避相关事件及其他一些有刺激性的征兆。
这些症状包括注意力难以集中、睡眠紊乱、爆发性生气、易怒、高度警觉以及易惊吓,所有这些在经过干预性治疗后,患者都能恢复正常生活(1)。
轻度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有许多这样的临床表现,但也有一些差异,头痛可能更常见,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更容易出现高度警觉和易惊吓。
由于这两种疾病具有相似性,故容易被误诊。
在爆炸区域之外的战士可能会遭受心理创伤的痛苦,这是由于他接近爆炸区域且看到同伴遭受严重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而受到刺激。
PTSD的症状也可能不是来自爆炸冲击波性脑损伤,反之亦然。
在爆炸区域内的战士可能会遭受爆炸冲击波创伤性脑损伤的闭合性颅脑损伤之苦。
由于没有可见的物理损伤,伤员可能会被误诊为PTSD (1)。
有些病例的结局更惨,误诊病例将接受错误的治疗,因此,对于这些伤员应给予合理的诊断。
常用的研究模型在爆炸冲击性脑损伤模型中,实验动物在开阔地或密闭空间中被暴露于离爆炸源不同距离的冲击波下,不同的身体部位面向冲击波。
许多研究使用气压冲击管或氮气产生的冲击波发生器对各种动物进行研究。
大多数研究是将动物整个身体暴露于冲击波下。
一些研究将动物肺及腹部直接暴露于冲击管形成的冲击波下(8)。
Joseph等使用压力控制的冲击管产生空气冲击波,其冲击波由能够确定压力底线的不同厚度的Mylar薄膜爆破产生。
薄膜破裂后在膨胀室产生不同压力的冲击波制作大鼠冲击波性颅脑损伤模型进行研究(9)。
Richard等研制了一套直接应用炸药产生冲击波的装置来制作猪等大型哺乳动物冲击波性颅脑损伤模型(10)。
这种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战场爆炸冲击波性颅脑损伤,但设备巨大,应用炸药作为冲击波的发生源,不利于在其他研究机构使用。
病理生理学及生化学改变已有报道的神经病理学的改变包括白质内小量出血、神经元的尼氏体原溶解性改变、弥漫性脑损伤以及硬膜下血肿。
对于初级冲击力是否能直接造成脑损伤及其机制仍有争议(11)。
Guy等认为冲击波的剪应力可能造成直接的颅脑损伤。
另一方面,初级冲击波也能够引起气体栓赛而导致脑梗塞(12)。
最常见的颅脑损伤的类型是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伤及硬膜下血肿。
最常见的是皮髓质交界处(尤其在额叶和颞叶)、内囊处、深部灰质核团、上脑干以及胼胝体区轴突的肿胀及断裂。
然而,有资料表明,严重的损伤不一定有轴突的肿胀,而轴突肿胀的出现是颅脑损伤的最常见的神经病理学标志,因此可能会低估损伤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