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陶渊明_200字

合集下载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300字(通用8篇)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篇1陶渊明,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乡里小儿,做了80多天彭泽令就弃乡归隐,躬耕田园的伟大人物。

他喜爱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他厌弃官场政治的腐败、门阀制度深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

他归隐田园后家乡遭焚,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与世隔绝。

骀荡的江风,吹得他衣袂漂浮,如仙人一般――笼中的鸟儿此时重返自然了。

他的快乐又有谁能体会呢?人生的美好难以企及时,便在于心灵的自然与悠然;人生的永恒瞬间,也常常缘起于那片刻的安闲:只不过是轻轻飘过的一缕云烟,便有了难言的满足;只不过是闲叙几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

在那个并不富足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一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

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逢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篇2今天是放假的第三天,心情还是很烦躁,如果真的能继续上学的话,那我就真的会谢天谢地了,哎,不想再玩游戏了,不知不觉间,快初三的我变了许多,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对于生活我也缺少了幼时的幻想,而多了一分对生活的无奈。

曾几何时,我还告别了童年。

早晨的阳光透过玻璃射到了屋内,让人有种隔世之感,可在这个世界里,哪里有真正的宁静呢,恐怕即使是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在山林里时,也会有一种噪音一直缠绕着他的吧。

忽然有些佩服陶老,尽管他的隐居不会对那个动荡的社会产生任何影响,但最起码他能够有一方净土可以歇息,但这个时代到哪里去寻找这个地方呢?恐怕是永远都找不到吧。

陶老,九泉之下的你看到了我的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不会追着我打吧。

呵呵,陶老,我,在这里向你致敬,学校的时光很快就会过去了,但愿我能用我这16年的学习时光来换取我64年的幸福。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篇3有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之际,在桃花源深处舞出一曲淡泊,在进退间遗万世芳香。

曾经的少年也是胸怀大志,也曾想过要大济苍生,然而一个祭酒三个参军的官场经历使他看透了黑暗的官场,一个个官员贪慕荣华富贵、追求高官厚禄的丑恶嘴脸使他厌恶不已,他潇洒地抛出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便洒脱地离开了官场。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200字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200字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200字《我眼中的陶渊明》篇一在我的印象里,陶渊明就像是一个从古代穿越而来的“佛系”青年。

你可能会说,“佛系”这个词用在古人身上合适吗?嘿,我觉得还挺合适呢!陶渊明所处的那个时代啊,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大家都在争着往官场里挤,都想在那个复杂的官场里混出个名堂来。

可是陶渊明呢,他就像一股清流。

他一开始也进官场了,就像一个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想着自己能在官场做点实事。

但是呢,官场那水可深了,到处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他就像一只迷失在荆棘丛中的小鹿,到处碰壁。

我记得他在彭泽县令这个职位的时候,那上司来视察,他就得穿戴整齐去拜见。

可陶渊明那性子,他就觉得这是一种束缚,就像给他套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

他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然后就潇洒地辞官了。

这在当时的人看来,可能觉得他傻,放着好好的官不做。

但我觉得,他这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勇敢地抛开了那些他不想要的东西。

他回到田园之后啊,那生活可真是充满了诗意。

他的田园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宁静村庄,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热闹景象。

他就像一个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尽情地享受着田园生活的乐趣。

他种地可能种得也不咋地,收成也许就够糊口,但他乐在其中啊。

他的这种生活态度,我有时候特别羡慕,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做不到。

我就想啊,要是我在他那个位置,我能像他一样果断地离开官场吗?也许我会犹豫,会纠结。

但是陶渊明他就那么洒脱,这让他在我眼中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独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我眼中的陶渊明》篇二我眼中的陶渊明啊,他就像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像一个捉摸不透的魔方。

你看啊,他一面向往着田园的宁静生活,就像一只渴望归巢的倦鸟。

在他的诗里,田园是那么的美好,那田园中的一草一木仿佛都是他的知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菊花丛中,就像一个仙人一样自在。

他看着南山,那眼神里满是陶醉,就好像南山是他的恋人一样。

陶渊明饮酒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陶渊明饮酒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陶渊明饮酒读后感陶渊明饮酒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饮酒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渊明饮酒读后感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以忘言。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陶渊明的这首诗,喜欢的是他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超然洒脱,还有他平静详和的心态。

那份属于心灵的安宁,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每每读来都让我心醉不已,羡慕不已。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何其轻松与惬意。

反复品读才真正的读懂了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深意:真正的安静不在于环境的喧闹或宁静,重要的是你自己内心的安宁。

陶渊明出生在连年兵乱的东晋,身边虽有不少士大夫、官员汲汲名利,而他不屑与之为伍,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隐逸俭朴的田园生活,虽然,生活里也曾有断粮无炊的苦境,却让他在这样的生活里感受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的意境,短短的一句心远地自偏刻画出的是诗人何等宽广的胸怀和何其超然的心态。

好个耐人寻味的心远地自偏,远离开争名夺利的世俗你将拥有轻松;远离开纷纷扰扰的喧哗你会得到快乐;远离开纠缠难了的爱与失意你才能懂得幸福;远离开挣扎徘徊的迷茫你才会明白珍惜。

熙熙攘攘的尘世,人们重复演绎着一个个不可思议的故事,于是,月明风清的夜晚里流动的是浮躁,心静如水的背后隐藏着的是那无数的无奈,而我们在疲惫的跋涉里还是渴望着属于自己心灵的安祥属于生命的宁静。

我们需要一颗平静的心,一种平淡的心态:即使身处何种窘境,也一样的从容淡然处之。

这是一种境界,是人们在这沸沸扬扬的世间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心远地自偏的超然。

生活的忙碌奔波中,一路走来,物资富有了,可人们的精神灵魂归属何处,一种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孤独会时时缠绕着我们的心,让我们疲惫。

而这内心的不平静里,又有着太多太多的无奈和伤感!你是否意识到心灵那样的需要一种平静,你是否也在苦苦探询心远地自偏的真谛。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篇1家道的衰落,境况的窘迫,理想的冲击,陶渊明选择了出仕为官。

那时的他激情澎湃,他想在仕宦之途尽现一身的才华,他想在混乱之局挥洒一腔的赤诚,他更想在生命之巅成就一生的梦想;那时的他犹如一只羽翼微丰的鸟,带着晨霭扑翅飞向了心灵天空!我不愿重温他那段阴雨晦霾的为官生涯,虽然短暂但已让所有文人为此咏叹千年。

我倒愿意想象他决意辞官,书写辞呈的情形,轩昂的眉宇微皱,严肃的嘴唇紧闭,一双灼灼的眼睛直射出睿智而又果决的光芒,手中的笔尽情挥洒,心中的块垒一泄而出,酣畅淋漓!最为我神往的是他快意地扔掉纸笔,随后扬长而去!那份洒脱,无羁,直令其余的县令瞠目结舌。

在那个门阀等第森严的社会,为了五斗米而折腰的人比比皆是,而唯独他却做出如此的骇世之举,也唯有他不媚权贵守住了精神的纯净。

很多人惊叹他的傲岸壮举,却不能拥有他那般的胆量,更不敢步他的后尘。

在我看来他是一位率真的几近孩童的文人,更是一位孤高的智者。

他看清了世俗的污秽,他洞明了人生的真谛。

性质自然,本爱丘山的他只有回到故土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才能呵护心中纯洁的梦想。

四十一岁的他归心似箭,敛裳宵逝,载欣载奔地回家了。

家,那个温暖的字眼,多少个夜晚让他魂牵梦萦;家,这个安全的港湾,多少次疗治了他的创伤;家,这个熟悉而荒芜的生命终极,令他热泪盈眶……他长长地吁出一口气,压抑得太久,呼入胸腔的是缕缕的馨香。

一丝笑容挂在他疲惫的脸上,一行老泪洒在他眷恋的故土上。

“童仆欢迎,稚子侯门”多么热烈的场面,“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多么温馨的爱意,家人把他这个漂泊游子的褶皱心灵抚平,心中的激情汹涌,泛红了他的脸颊。

品读陶渊明的散文随笔

品读陶渊明的散文随笔

品读陶渊明的散文随笔陶渊明,我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在经历了八十七天生活的官场生活后,亦然决定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到自己那命运多舛的家,享受天伦之乐。

下面是美文网给你大家带来的品读陶渊明的散文随笔,供大家欣赏。

品读陶渊明的散文随笔:寂寞陶渊明陶渊明大约是很孤独的,这不光是对他所生活的时代而言,就是在现代社会,能把他引为知己者假如已经不多。

人们要关心收入、职称、住房,关心孩子的学习、就业、婚姻,关心上司的意图甚至神情,关注自己的仕途升迁……有情被各种现实问题塞满的现代人,哪里有闲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样去过来观松赏菊,饮酒赋诗呢?特别是在某些以所谓弘道东光安民、气干青云自诩的人的心中,这“中国第一大隐”官场失意便避世无为的态度更让他们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来,那与其说有霄壤之别。

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中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里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不妨在陶渊明的南野山野中飘荡,与寂寞的诗魂倾心交谈,只不过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排排绿洲。

且让我们想象一下陶夫子归家时的情景。

宽袍大袖,迎着清爽的河风,立于船头的陶公,在这样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温馨的家居。

他的神态是那样的幸福生活、轻松、安详、超脱,这时的他实实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小鸟呢!从繁华的官场圣埃蒂安德,谁能理解他的寂寞?作为晋大司马陶侃之后,步入仕途、承续家风乃是社会的通常要求;而对一个少有高趣,心存不灭理想的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来说,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也须得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工作;即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生活,也得去做官。

实际上,自陶渊明四十一岁归田到他辞世,这漫长的二十多年的时间延迟里,他未尝一日忘却澄清天下的理想。

沈从文曾经提醒人们注意冲淡鲁迅平和的陶渊明,背后还有刚猛雄放的一面,就是要我们理解陶渊明以后不曾一日淡忘他少年时的抱负。

而且,他并非没有再度仕没法的可能。

陶渊明集读后感

陶渊明集读后感

陶渊明集读后感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人。

那读完陶渊明集,大家的感悟如何写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陶渊明集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陶渊明集读后感篇一他,历经波折,辞官退隐,躬耕南阳,远离世俗烟尘,他品味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村之美;留恋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但是,令人难过的是,生活在先进的21世界里,人们却认为陶潜在逃避,是个只会虚构桃园生活的人;与此同时,令人欣慰的是,他的文章,字里行间透射出他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可见他已经领悟了生命的本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我们用另外一个角度过方式来重新审视陶潜,你就会发现那样黑暗的时代竟会铸造出这样伟大的田园诗人。

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个性诗人。

他满腹经纶,品质高雅,正如他爱的菊花一样。

纵观漫漫历史长河,他留给后人的是至高无尚的人生观和千古不朽的经典诗文。

陶渊明集读后感篇二翻阅历史,品读古典,便能深刻领会伟大诗人们忧郁。

苦闷的内心世界。

“自古英雄多寂寞”,满城金戈铁马,岳飞能做的只是奋力抵抗;遍朝奸臣逆贼,杜甫能做的只是不断进谏,但肃宗却不予理睬;而陶潜面对着黑暗污浊的官场乱世,他能做的只有告诫后世统治者,暴政万不可取。

而他这样的举动,在千年后世人的眼里竟是懦弱的表现。

陶潜真的错了吗?我愕然了,不!他没有错…。

他,区区一介文人,入朝为官,但官场腐败,满朝奸臣,几度出仕,几度归隐,内心经历了常人无法想像的痛苦和煎熬。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与苍生”的青云之志的他,经历了人间沧桑,世态炎凉后,已经满怀忧愤。

悲慨交加了!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世界观。

人生观,我们又有何德何能去说他是个懦夫。

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凡之人的平凡之处啊--亦是无法理解高尚之人清雅脱俗。

回归自然的心志。

而今我们已经被时间的繁华绿叶,都市的纸醉金迷所蒙蔽,加之时代的巨大差异,再也不能拥有陶潜的那份洒脱了,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在安静的午后,细细品读《陶渊明集》。

陶渊明集读后感篇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优秀8篇)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优秀8篇)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优秀8篇)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篇一说到陶渊明,人们就会想到《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兮辞》,还有那令人向往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仙般生活。

人所共知,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留有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他还带有一种浓厚的唯心思想——“心远地自偏”。

要谈陶渊明,就不得不落俗套,谈东晋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的社会环境。

的确,“举贤不出士族”对于贫寒人家的子弟是很不公平,但陶渊明不同,他的曾祖父是东晋的开国元勋陶侃,他的祖父、父亲均作过太守,他的家庭环境不知道比他曾祖父当年好出多少。

陶侃的出生是地地道道的下品,他家境穷苦,父亲早死,靠母亲拉扯长大。

当大户人家的子弟范逵来访,就有了“陶母剪发”的佳话,陶侃的家境可见一斑。

之后有了范逵的推荐,使得他从“江湖只远”到“庙堂只高”。

但到了洛阳后的陶侃并不受重视,连有识人之称的宰相张华都不将他放到眼里,尽管在与陶侃谈话后觉得他的确不一般,但也并不重用他。

就是这么个到处碰壁的陶侃,抓住历史时机,凭借军事才华,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还差一点儿再次使“金陵王气黯然收”。

作为陶侃后人的陶渊明,虽说少年时代过的也是“自余为人,逢运之贫。

箪瓢屡罄,希谷冬陈。

”的日子,但他也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既然如此,为什么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之后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呢?难道在家赋闲就可以实现“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了!也许是他觉得这官衔太小,不足以实现自身的抱负,也罢。

那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官归隐。

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四十一岁辞归又是为何道理?仍是这些职位不足以令他安身?想他曾祖当年,在庐江太守张夔手下,干的尽是苦差使,这样的人,能不得到上司的赏识吗?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解绶辞官却是一种消极的表现!不知历代的骚人墨客,怎会对此称道不已?试想,一个怀着“大济于苍生”这样崇高理想的人,会随随便便放弃一个又一个的从政机会,“解绶辞官”就是为了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么一个个人的原因?那我可以说,陶渊明所谓的雄心壮志都是假的,他只是一个自私的人,想到的只有自身罢了。

品读陶渊明_400字

品读陶渊明_400字

品读陶渊明_400字
在历朝历代,人们都向往官场生活,盼望能飞黄腾达,但有位诗人,他身处官场,却向往田园生活,他就是陶渊明。

有的人主张积极入世,去实现自己经一济世的宏伟抱负,而他选择了归隐,过着他所追求的田园生活。

把陶渊明与普通人进行对比,更突出了其性格特点。

从他的角度来说,他选择归隐,是因为他受不了官场的生活,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从我的角度来看,他的这种行为就是懦夫,男子汉大丈夫,有何不可?就算当时的社会再黑暗,再无奈,也要选择坚持,用自己的淡泊名利去挽救,去扶植,尽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如果实在不行,也不后悔。

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质疑精神。

不过,虽然我不太赞同,但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身心的自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的这种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值得我们佩服。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是多么地厌恶官场的黑暗,又是多么地热爱田园生活啊!
再次补充陶渊明的可贵之处,完善对人物的认识。

他的无奈,他的追求,他的向往,他的精神,他的作品,为后世所留,遗留在这无际的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陶渊明_200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虽然没有诗情画意的美景,却是平凡、闲适的惬意生活。

以陶渊明的名句开头
在污浊的世俗中,你脱俗超然,你独爱菊花,你热爱自然,为了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你放弃官位,人们都向往的官场生活,你却厌恶至极。

点出了陶渊明的性格特点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你自称为五柳先生,柳树的高洁都可以在你身上体现出来,你宁愿亲自辛苦地耕种,也不愿意与官场中人打交道,不愿意以奉承别人来谋生。

你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你的高洁,你把闲适的田园生活当作自己向往的生活,你脱离了世俗的繁琐,超脱于自然。

静观窗前菊花依然迎风盛开。

首尾呼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