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从《三国演义》看人性的复杂与矛盾的交织

从《三国演义》看人性的复杂与矛盾的交织《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风貌的古典名著,它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出发,探讨人性的复杂与矛盾的交织。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异,既有忠诚勇敢的关羽、张飞,又有智勇双全的诸葛亮、赵云。
这些人物形象在战争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如关羽,他忠诚于刘备,勇敢无畏,被誉为美髯公,体现了人性的忠诚与英勇;而张飞则勇猛粗豪,无畏无惧,却在酒后鞭打士兵,暴露出他性格中的暴躁的一面。
这些人物形象在战争中不断成长和变化,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其次,从故事情节来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充满了战争、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的纠葛,这些情节反映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如赤壁之战,曹操大军与孙刘联军之间的斗争,展现了人性的忠诚、背叛、勇敢和智慧;再如刘备、曹操、孙权三足鼎立的形成,背后是人性对权力、地位的渴望和利益的角逐。
这些故事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使读者深感人性的难以捉摸。
进一步来说,《三国演义》中的人性复杂与矛盾,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上,还体现在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罗贯中在描绘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时,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夸张等手法,凸显了人性的矛盾。
如刘备的仁爱之心与曹操的奸诈残忍,关羽的忠诚与张飞的暴躁,诸葛亮的智慧与司马懿的狡猾等。
这些对比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使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对人性和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总之,《三国演义》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这部作品使我们认识到,人性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色地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认识到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以更加成熟的心态面对人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人性的复杂与无奈

三国演义读后感人性的复杂与无奈《三国演义》读后感:人性的复杂与无奈《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为一部描写三国时期政治斗争与战争的小说,它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与无奈。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中的善恶、权谋、忠诚与背叛等多面相。
在《三国演义》中,人性的复杂性体现在各个角色的塑造上。
刘备是一个仁义礼智的君子,他秉持着仁爱之心,一直努力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然而实现他的理想并非易事。
与刘备形成鲜明对比的曹操则是一个冷酷无情、权谋高手的人物。
虽然他手段毒辣,但他的才华和决策能力也是不可否认的。
而关羽、张飞等忠诚至死的武将,以及司马懿等明白事理的智者,都表现出了人性中的各种特质,展示了一个多面化的世界。
小说中的人性无奈也贯穿始终。
首先,人们不得不面对权力的保持与争夺。
世袭制度导致了权利的集中,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的权力斗争。
各个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政治算计,使得人们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疲于奔命,同时也暴露出了人性的丑恶。
面对这种无奈,人们往往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来求得生存与利益的平衡,有时候甚至是在背叛与忠诚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其次,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无奈。
在小说中,战争成为了权力斗争的一种手段,各个势力为了争夺地盘、资源等进行了频繁的战斗。
然而,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让人无法回避。
在这个残酷的游戏中,生命变得微不足道,人们不得不经历战火和死亡的考验,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难以摆脱这种无奈的命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性中的善恶与勇敢都被放大,使得小说更加生动和震撼。
最后,默默奉献和不为人知的付出也是人性中的一种无奈。
在《三国演义》中,有太多的人默默无闻地为自己的国家、家人和朋友奉献着,他们的付出并不为人所知,甚至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他们的无私和牺牲在小说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正是这些不被称道的无奈,使得《三国演义》的人性更加真实和感人。
总之,《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巨著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与无奈。
通过三国演义探讨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通过三国演义探讨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见证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出场与命运,他们有着丰富的个性和复杂的行为,从而展示出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本文将通过三国演义中的几个历史人物来分析他们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探讨这些人物背后的深层次的思想与价值观。
首先,我们来谈论刘备这个历史人物。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被塑造成一个仁德之君的形象。
他具有谋略、智慧和仁德的品质,一直致力于统一中国的事业。
然而,在刘备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他的矛盾和复杂性。
他虽然追求统一和发展,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常常犹豫不决。
他一方面想要成为真正的君主,却又常常陷入到个人情感和私欲的困扰之中。
这种复杂性使得刘备成为一个既仁德又矛盾的人物,正是这种矛盾和复杂性使得他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他被描绘成一个聪明、果断并且冷酷无情的人物。
他在政治上善于权谋,以及在军事方面取得了很多辉煌的胜利。
然而,曹操的复杂性在于他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的多样性。
有时他表现出仁义之心,照顾弱者,但有时他又会采取残忍的手段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的复杂性并非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在权谋与仁义之间的纠结和选择。
这种多面性让曹操成为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人物,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思考的余地。
再来看一位历史人物,诸葛亮。
诸葛亮是刘备的谋士,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上最杰出的智将之一。
他具有高强的智慧和谋略,在战争中屡次出奇制胜。
然而,就像其他历史人物一样,诸葛亮也有着他独特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他虽然有时被塑造成完美无缺的形象,但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也有过犹豫和错误的时候。
他的复杂性在于他作为一个君主谋士,所面临的道德抉择和权谋之间的矛盾。
这种复杂性使得诸葛亮成为一个有趣而深具思考价值的历史人物。
通过以上几个历史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三国演义历史人物人性剖析

三国演义历史人物人性剖析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古代历史小说,它以三国时期为背景,通过描绘各种历史人物的形象来展示他们的复杂和多样的人性。
在这个小说中,无论是刘备、曹操、孙权还是诸葛亮、郭嘉、周瑜等人,都展现出了不同的人性特征。
接下来,我将对其中几位重要历史人物的人性进行剖析。
首先,我们来看刘备。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之一,他的人性表现出了仁义但也有软弱。
刘备一直以仁义之心对待他的臣下和朋友,并努力实现国家的统一。
他充满了激情和梦想,但由于心性过于软弱,经常被他人利用。
当他面对权谋和矛盾时,他往往犹豫不决,缺乏果断的决断能力。
他的人性特征展示了一个活生生的普通人,既有伟大的理想和品质,又有不足和错误。
其次,曹操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历史人物。
他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被人称为“魏武王”。
曹操的人性特征是聪明和阴险。
他善于权谋和利用别人,有着超群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他的阴险和残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经常利用别人的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
他的人性特征展示了一个狡诈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始终追求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另外一个值得分析的人物是诸葛亮,他是刘备的重要谋士,被称为“卧龙”。
诸葛亮的人性特征是智慧和忠诚。
他拥有卓越的智慧和谋略,为刘备出谋划策,帮助他实现了很多的政治目标。
他一心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忠诚于刘备和他的事业。
然而,诸葛亮也有着人性的弱点。
他经常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将一些重要的信息隐藏起来,有时会用自己的智慧来迷惑别人。
他的人性特征展示了一个智慧和忠诚并存的人物。
除了这些角色,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人物,他们的人性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人性善良,有的人性阴险,有的人性聪明,有的人性愚蠢。
这些人物的人性特征展示了他们的复杂和多样,也使得这部小说更加丰富和生动。
通过对三国演义历史人物的人性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既是历史的产物,又具有普遍的人性特征。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复杂性格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复杂性格提要:对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我认为他是一个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
曹操不仅有奸诈狠毒的一面,也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他求才若渴,礼贤下士,广揽人才,心胸宽阔,以其智慧和才华,南征北战,完成了北方大半个中国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形象一、一个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①是以描写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为主要内容,而且它所概括的历史生活又超出特定的三国时期,因而比较真实地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种种特征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都各具特点。
如:刘备的形象就是“仁”的化身,是一个道德形象。
他的所有故事,无不具有道德特质,仁者风范具有很强的人格吸引力。
而诸葛亮却是“智”的化身,在《三国演义》中从刘备三顾茅庐开始,诸葛亮身上就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其人行事都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关羽的形象则是一个“义”字概括了。
张飞的形象则是“忠勇”。
以上人物可以说是性格迥异,差别很大,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即性格的构成因素是单一的,缺少现实中人的性格的复杂性,因而分别用“仁”、“智”、“义”、“忠”、等一个字便概括了他们性格的全部内涵。
他们的性格是单一的,形象是单调的,而小说里的曹操形象却是与众不同的,即作品成功地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性。
他既奸诈狡猾,又有雄才大略,既心胸宽广,礼贤下士,求才若渴,又心狠手辣,翻脸无情……如果说其他人物只能是“扁平人物”,曹操则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复杂而独特的乱世英雄。
(一)奸诈狠毒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
在作品第一回,曹操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可以说是一语中的。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
这是曹操“奸”的一个重大表现。
献帝被董卓劫持,后回到洛阳。
但到洛阳后,却发现“宫室烧尽。
街市荒芜,满目皆是蒿草”,一片破败的景象。
三国演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

三国演义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这部小说以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为背景,以群雄逐鹿的故事为主线,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三国演义中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人物的多面性。
第一,三国演义中人性的复杂性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多变与转折上。
在小说中,诸葛亮被塑造成善于谋略、深思熟虑的智囊,然而他也不乏精心设计的诡计与伪装,如在对付孟获时以武力相威胁,以取得心理优势。
此外,曹操一方面被描绘为英勇果断的统治者,另一方面也被展示为心机深重、多疑忌惮的人物。
这些复杂的性格描写使得人物更加立体、饱满。
第二,三国演义中人性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人物的恢弘背景与高尚抱负之中。
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刘备、孙权还是曹操,他们都有着追求统一天下、振兴中华的壮丽愿景。
然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这些人物也不得不采取种种手段来保住自己的地位或利益,包括政治勾心斗角、军事阴谋等。
这种复杂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且具有说服力。
第三,三国演义中人性的复杂性还体现在人物之间的关系与冲突中。
人们常说:“英雄所见略同”,在小说中也不乏类似的情节。
刘备和诸葛亮、关羽之间的信任与契合,孙权和周瑜、鲁肃之间的默契与合作等,都是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的例证。
然而,这些关系中也无法避免的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如曹操与其部下的矛盾、刘备与关羽的离间等。
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人物之间的情感更加丰富、多样。
第四,三国演义中人性的复杂性还体现在人物的道德选择和内心挣扎中。
正直与忠诚、权力与道德之间的选择是三国演义中常见的主题。
例如,刘备在曹操向他提供高位时,拒绝了权力的诱惑,因为他认为曹操不符合仁德之道。
同样地,在关羽面临劝降时,他坚守自己的忠诚,选择了战死而不屈服。
这些道德选择与内心挣扎的描写,给予了人物更为深刻和真实的人性内涵。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通过人物性格的多变与转折、人物的恢弘背景与高尚抱负、人物之间的关系与冲突以及人物的道德选择和内心挣扎等方式得到展现。
浅谈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浅析《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堪称中国古典小说的典范,书中成功塑造了曹操、刘备、周瑜、诸葛亮、关羽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典型历史人物。
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但仔细研读这部作品,就会发现文中塑造典型人物时,并不简简单单地像我们平时认识的那样忠奸分明。
往往正面人物并非高大上贯穿始终,而反面人物也绝非一无是处,他们性格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每个人身上都有善的一面,也会呈现出人性的丑恶。
而人物性格的多变性、复杂性以及主次性,都使得人物血肉鲜明,下面我就分析书中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人物性格变化1.仁义而诡诈、固执的刘备刘备确是公认的枭雄,但不是真正的仁君,但《三国演义》努力将刘备塑造成“远得人心,近得民望”的深受百姓爱戴、贤士渴慕的仁君形象。
刘备的仁君形象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爱护百姓。
如不顾身后百万曹军的追击,不忍舍弃百姓,毅然携民渡江;二是礼贤下士。
三顾茅庐礼遇诸葛亮,始遇赵云便有不舍之意;三是不夺同宗之美。
因刘表“恩义”,不忍纳荆州、攻琮取荆;出于同为汉室宗亲,不忍图刘璋。
诸如此类,一位仁君形象—刘备呈现在读者眼前。
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俞晓红教授指出,“刘备的仁义难说是善,非仁义又难说是恶;隐忍则是坚韧,退让实是特殊形式的进取。
”俞教授一言中的,精辟概括了刘备在前期势孤力单而不得已采取韬光养晦之术而表现出来的“心仁而性慢”的诡诈之性格特征。
在“许田打围”一事中,刘备以“投鼠忌器”为由,“摇手送目”以止关羽图操;刘备不念吕布辕门射戟解围之恩,先许布为之说情,却回首变色而言于曹操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坚定了曹操杀吕布的决心。
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的英雄论及其身,刘备冷汗直流失箸于地,却以惧雷掩饰之;借率兵战袁术之机,逃离曹操手掌;借刘表约之共破曹操为借口,逃出袁绍魔掌;庞统、法正劝说刘备在涪城回请刘璋之际除之,刘备却拒纳之,看似出于仁心,“寄玉是吾同宗,诚心待吾”,实则认为时机未到,“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
作文《《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分析篇一《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分析:曹操——腹黑老狐狸的日常要说《三国演义》里谁最复杂,那曹操必须排第一。
这老哥,野心勃勃那是不用说了,但你仔细琢磨琢磨,他那点小心思,比绣花针还细!咱先不说他杀吕伯奢一家的事儿,那毕竟是小说,咱来聊聊我上周去菜市场买菜的事儿。
那天刮着大风,我骑着电瓶车,一路狂飙到菜市场。
目标明确,就买点儿青菜,萝卜,豆腐,晚上做个家常小炒。
结果呢,刚进菜市场,就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
人山人海,就跟战场似的,各个摊位都人挤人,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菜叶子的味道,还有那么点鱼腥味儿,真是鼻腔里五味杂陈。
我本来想挑几个看着新鲜的青菜,结果个个摊位都塞满了人,根本挤不进去。
这感觉,就像曹操面对群雄割据,想统一全国,但各路诸侯都虎视眈眈,简直寸步难行。
这时我灵机一动,学着曹操的策略,先不去挤最热门的摊位,而是绕到一个比较偏僻的小角落。
还真让我发现一个卖菜的老太太,菜虽然不多,但是新鲜得很。
我立马上前,跟老太太磨起了嘴皮子,又是夸菜好,又是讨价还价,最后以一个比较合适的价格买到了我需要的菜。
买完菜,我心里乐开了花,感觉自己像曹操一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其实也就是买到了几斤菜而已。
这和曹操用计谋拿下某个城池,是不是有点异曲同工之妙?他也是通过各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只不过他的手段比我高明太多了。
我买菜只是为了晚上吃顿饭,而曹操谋划的是天下,这差距不是一星半点!篇二《三国演义》人物性格分析: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幕后操盘手诸葛亮,那可是神一样的存在。
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赤壁……每次出场都自带BGM,简直就是小说里的超级英雄。
不过,话说回来,这诸葛亮也有他的缺点,那就是太过于完美,有时候会显得有点死板。
想起上个月我参加的一个朋友婚礼,婚礼策划完全按照朋友的喜好打造出了一种“梦幻仙境”的既视感。
鲜花、灯光、场景布置,一切都完美得无可挑剔,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场精致的舞台剧。
然而,就在新郎新娘交换戒指的时候,灯光突然就灭了,现场一片漆黑,好几秒钟才恢复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堪称中国古典小说的典范,书中成功塑造了曹操、刘备、周瑜、诸葛亮、关羽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典型历史人物。
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但仔细研读这部作品,就会发现文中塑造典型人物时,并不简简单单地像我们平时认识的那样忠奸分明。
往往正面人物并非高大上贯穿始终,而反面人物也绝非一无是处,他们性格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每个人身上都有善的一面,也会呈现出人性的丑恶。
而人物性格的多变性、复杂性以及主次性,都使得人物血肉鲜明,下面我就分析书中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人物性格变化1.仁义而诡诈、固执的刘备刘备确是公认的枭雄,但不是真正的仁君,但《三国演义》努力将刘备塑造成“远得人心,近得民望”的深受百姓爱戴、贤士渴慕的仁君形象。
刘备的仁君形象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爱护百姓。
如不顾身后百万曹军的追击,不忍舍弃百姓,毅然携民渡江;二是礼贤下士。
三顾茅庐礼遇诸葛亮,始遇赵云便有不舍之意;三是不夺同宗之美。
因刘表“恩义”,不忍纳荆州、攻琮取荆;出于同为汉室宗亲,不忍图刘璋。
诸如此类,一位仁君形象—刘备呈现在读者眼前。
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俞晓红教授指出,“刘备的仁义难说是善,非仁义又难说是恶;隐忍则是坚韧,退让实是特殊形式的进取。
”俞教授一言中的,精辟概括了刘备在前期势孤力单而不得已采取韬光养晦之术而表现出来的“心仁而性慢”的诡诈之性格特征。
在“许田打围”一事中,刘备以“投鼠忌器”为由,“摇手送目”以止关羽图操;刘备不念吕布辕门射戟解围之恩,先许布为之说情,却回首变色而言于曹操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坚定了曹操杀吕布的决心。
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的英雄论及其身,刘备冷汗直流失箸于地,却以惧雷掩饰之;借率兵战袁术之机,逃离曹操手掌;借刘表约之共破曹操为借口,逃出袁绍魔掌;庞统、法正劝说刘备在涪城回请刘璋之际除之,刘备却拒纳之,看似出于仁心,“寄玉是吾同宗,诚心待吾”,实则认为时机未到,“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
《三国志》记载刘备当时所言:“此大事也,不可仓促。
”后来,庞统私自安排魏延、刘封酒席间舞剑图刘璋,遭遇蜀将刘玷贵、泠苞、邓贤,行刺未成,可见刘备“时机未到”见识之卓越。
以二敌三,形势危急,刘备断然斥退之,而为魏、刘二将解危,其诡诈昭然若揭。
凡此种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前期刘备性格特征为“仁慈中含残忍,忠厚中有巧伪”;随着实力的增强、势力的壮大,后期的刘备性格也随之变得执拗、任性、独断。
在伐吴一事上,刘备就异常固执,刚愎自用,一意孤行。
2.第一奇人”,即谓“奸绝”。
曹操其本质特征是奸诈、凶残、不忠义、少仁义等但“义”在他身上却是有矛盾的。
一方面他欺君罔上在许田围猎时挡在天子和群臣将校之间迎受“万岁”的呼贺残忍地勒死已有身孕的董妃乱棒打死了伏皇后甚至连伏后所生二子也都被鸩杀真所谓“曹瞒凶残世无双”…四”简直就是不忠不义的乱臣贼子。
另一方面作者又把忠义观赋于他身上。
当黄奎与马腾密谋杀曹时黄奎妻弟苗泽通过黄奎的小妾李春香套得消息后就向曹操告了密。
黄奎事败被杀而苗泽不求加赏只想能娶李春香为妻没想到曹操却说“你为了一妇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此不义之人何用”遂将之斩首表现出了对不忠不义者的痛恨。
当曹操进兵汉中时依贾诩之计贿赂了张鲁手下谋士杨松杨松遂诬陷大将庞德逼得庞德战败后没有退路而降了曹操杨松又乘张鲁出城迎战时紧闭了城门致使张鲁走投无路也只好投降。
曹操平定了汉中张鲁可谓是立了大功。
论功行赏时所有降者皆不例外然而“惟有杨松卖主求荣即命斩之于市曹示众”从中可见忠义思想在曹操身上还是根深蒂固的。
作者通过忠义观在他身上的矛盾实际上表现了其性格的丰富性的复杂性。
同样曹操的不仁义和仁义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
小说描写了曹操为求自保而残杀吕伯奢一家、为报父仇而屠城徐州、为平众怒而让粮官当了替罪羊因一句谏言就搠死刘馥、借惑乱军心之名斩杀杨修、因疑心被害而囚杀华佗等等有诸多的不仁义之举“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儿“’成了他的处世哲学。
但作品也展示了曹操令人欣赏的一些表现如刘关张在关羽斩华雄后受到袁术忌恨而离开曹操却暗使人送了牛和酒抚慰三人此前曹操就能不计贵贱对他们以礼相待很让人敬佩在关羽降后能仁至义尽地善待之早已被传为佳话击败袁绍后宽容地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的所有书信全部焚毁在百姓逃避差役又自首后竟劝他们尽快藏避以免被擒获等等都体现出其仁义的一面因此小说正是通过两个方面矛盾的统一和对比其性格的复杂性就得以显现。
3.智忠而偏狭、自私的孔明一改《三国志》中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政治家形象,在《三国演义》中,摇身为智慧的化身,优秀的军事将领。
借东风、草船借箭,高度强化诸葛亮的智慧。
火烧博望与新野,令曹操胆战心惊;安坐夏口,计取三郡,气煞周郎;稳坐城头,弹琴退仲达,死诸葛走生仲达等鲜例,顿使诸葛亮近乎神仙智慧的性格特征渲染出来。
难怪鲁迅先生指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与“智”相应的是诸葛亮“忠贞”的性格特点,“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忠诚是千百年来世人对诸葛亮赞不绝口最为重要的原因。
现实中的诸葛亮,更接近历史形象,并非书中描写的那样智慧超人、忠心无私。
他也有失算的时候,也有私心的时刻,也有偏狭、自私的人性弱点。
用马谡之短,造成街亭之败;欺敌,输姜维一阵;错托荆州于关羽,使荆州陷落,等等,皆在诸葛亮意料之外。
诸葛亮并非胸怀无私坦荡,不时也流露出自私、偏狭的性格弱点。
诸葛亮依附刘备,是欲借之成就功名“,致君尧舜上,再使功名淳”。
而刘关张兄弟关系及刘备、刘封的父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孔明实现理想的重要障碍。
诸葛亮出山第一次派将用兵,就担心关、张不听将令,碍于与刘备关系难以管制,特请出刘备剑加以约束。
关羽死后,诸葛亮无动于衷,认为关羽平日刚矜,才招致杀身之祸,言外之意是关羽之死是罪有应得,劝刘备“少忧”。
及张飞遇刺身亡,刘备痛定思痛,悲痛欲绝,誓死伐吴。
众官劝说,诸葛亮却未出场。
可见,诸葛亮与关张关系之微妙可见一斑。
为扫清障碍,维护与刘备的鱼水之谊,诸葛亮不惜火上添油,促使刘备斩杀事出有因未救关羽但悔过自新又顽抗敌人而九死一生饮泣请罪的向来忠心耿耿的刘封。
同样,魏延深得刘备器重,忠诚跟随直到刘备去世,后因遭诸葛亮的猜忌,受到排挤而屈死。
诸葛亮自私、偏狭的性格弱点,正是在其与本集团这些成员之间复杂关系中凸显出来的。
4 忠义而高傲、刚愎的关羽关羽出场之始,劝阻张飞杀董卓、阻拦张飞烧把火惊起诸葛亮等实例,便表现出与张飞急躁、鲁莽性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持成稳重的性格特征。
及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威名远扬,关羽性格由稳重逐渐向高傲刚愎发展。
在华容道,曹操就是采纳谋士程昱的建议,利用关羽“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的性格弱点,幸从关羽刀下逃生。
可见,在赤壁之战前,关羽的“傲气”已四海闻名。
随着蜀汉事业的发展壮大,关羽高傲而刚愎的悲剧性格暴露得日益明显,至独掌荆州大权,身负重任,其傲气与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表现到了极致。
闻知马超英勇无敌,欲与之比试高低;得知黄忠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颇为气愤:“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当诸葛亮将荆州将印交给关羽、问关羽如何拒敌时,关羽颐指气使,将以力拒曹操,分兵拒曹、孙,其咄咄逼人的傲气喷薄而出。
关羽拒绝与东吴联姻,触怒孙权,吴蜀联盟彻底瓦解。
王甫提醒关羽,提防东吴来袭,关羽不以为然,仅设烽火台以报军情,不采纳王甫荐举赵累总督荆州,而固执任用“多忌而好利”的潘睿,轻易相信陆逊的“祝贺”与求和的诚意,大意撤走荆州大半守兵,使得吕蒙得以乘虚而入,潘睿倒戈投降,荆州陷落。
关羽走麦城失荆州身首异处的悲剧命运,皆来源于其傲上欺下、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
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原因制约人物性格发展的因素中,声誉是一块招祸的药石。
关羽、诸葛亮二人皆苦于“名”,关羽有“秉烛读春秋”的儒雅韵事广为流传,加之其前期英勇事迹与忠肝义胆的赤诚,故深受天下人敬仰。
后坐镇荆州要塞,武艺超绝,名列五虎将之首。
关羽顿时飘飘然,傲气冲天目中无人—欲与马超比武,鄙视黄忠,暴露出自己未能参与收川之战,恐被这些立功的勇将抢了风头的担忧。
关羽明知潘氵睿才非堪任,碍于面子却未使赵累代之。
同样,诸葛亮“用兵如神,运筹帷幄”的智慧形象已被广泛认可,很少打败仗。
然而,诸葛亮错用了马谡之才,招致街亭失守,自己险些落入司马懿之手。
为了不伤识人之名,不惜用马谡生命来掩饰用人之过。
诸葛亮虽是刘备之师,在众官皆劝阻刘备伐吴时,却未出面。
深知刘备不会接纳自己的意见,伐吴是必然的,诸葛亮不会自讨没趣,影响自己的“帝王师”形象。
提升,继续保持其温和、谦恭、仁义的性格,而是越到后期,越变得高傲与刚愎自用。
影响刘备性格变化的是地位的提升,初刘备无根基,白手起家,从吕布,归曹操,投袁绍,依刘表,可谓四海为家,此时刘备极为谦虚、仁义,礼贤下士。
后收复西川,进位汉中王,性格逐渐趋于执拗、独断。
至称帝,性格全然大变,专断、固执、刚愎自用,动辄大怒。
曹操自败袁绍、破马超、征张绣以来,性情由原来宽容、大度,变得极其偏狭、嫉妒:因嫉妒杨修之才,曹操设计杀之;因一言而废功臣,如荀叔侄。
暮年的曹操性格愈加暴躁,名医华佗就死于其盛怒与猜疑。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人物性格并非单一而固定,而我们对每个人物的认识也不能听简单地通过好或者坏来评价,人物的性格是随着时间和经历的改变而不断变化。
而每一个人物的主次性格也在潜移默化中交替中,这就更凸显了人物性格复杂性和多样性。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而英雄也随着时势而不断变化。
也正是通过对典型环境中人物性格的曲折描写,更真实地再现了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或许这也是三国演义传唱千古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浅谈《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国际教育班级:三班学号:20133660332姓名:张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