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合集下载

第四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第四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第四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等背景下,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的核心是合理布局各类土地用途,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具体措施有:1.加强城市化发展规划。

根据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增长趋势,科学规划城市用地,合理确定城市建设边界,加强城市功能区域划分,促进城市用地集约化发展。

2.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力度,推动农村用地集约化利用。

通过土地整治,改造低效农田和撂荒地,提高农田质量和利用效益,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3.加强工业用地规划和布局。

合理划定工业园区和工业用地,加强区域产业布局规划,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

同时,推动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用地布局。

强化生态功能区的规划和保护,优化生态保护用地的空间布局。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调整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土地利用布局的目的是提升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具体措施有:1.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城市农业发展,实现城乡要素的有机流动和优化配置。

加强城乡规划整合,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城市农业高效发展。

2.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分异。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各区域土地资源的优势发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3.鼓励集约用地和循环利用。

促进城市用地的集约化和节约利用,推动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

建立健全土地节约利用政策,加大土地的再利用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引导合理用地行为。

加强土地管理和监督,严格审批用地项目,优化用地结构。

推动用地决策的科学化和透明化,引导各类用地主体合理选择土地用途,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第11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3-1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第11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3-1

第十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第三节各种用地的配置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一、土地利用结构的内涵1. 概念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一个地区范围内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在土地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尽可能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数量或者提高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量。

2. 2.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土地利用调整指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土地利用调整指标) 土地利用调整指标包括:规划期末各类用地的规模及规划期内各类用地与未利用地增减变化的调整指标。

(1) 土地利用调整指标的依据a. 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十年规划。

b. 上级规划分解的控制性指标。

c.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d. 土地适宜性评价。

e. 土地利用供需平衡分析。

(2) 土地利用指标调整的原则a. 合理用地、集约用地、农业优先、可持续利用。

b. 优先保证重点项目。

c. 全区域发展,统筹兼顾。

d. 充分利用未利用地。

e. 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相平衡。

f. 以人为本和预留弹性。

二、供选方案的拟定(一)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1、土地利用供求平衡2、重点照顾的原则3、方案可行性原则4、贯彻落实上级规划5、耕地占补平衡6、遵守土地利用政策和法规(二)供选方案的产生依据规划战略目标和规划前的各项工作基础,选取不同的投入水平和不同的产出水平,选用不同的计算参数值,得到不同的规划方案。

三、方案编制方法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有:土宜法、综合法和模型法。

(一)土宜法土宜法建立在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之上,在土地需求量和土宜阈值范围加以比配,最终借以确定较为满意的土地利用结构。

应用土宜法确定各类用地规划面积种类上限面积规划面积下限面积宜农A t A1A0宜林B t B2B0宜牧C t C3C0宜建筑D t D4D0农:林:牧:建=A1:B2:C3:D4A1+B2+C3+D4 =规划地区土地总面积(二)综合法综合法是在单项用地计算的基础上采取逐步逼近,借以达到土地面积综合平衡,即达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各类用地面积变动情况可以用下式表示:B(t)=B(0)+C-D式中, B(t)—期末用地面积; B(0)—期初用地面积;C—期内用地增加量;D—期内用地减少量。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是指通过调整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布局,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对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发展格局、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的背景、目的和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

传统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占用大量的耕地,农业用地过多,生态环境损害严重,城市土地过度开发等。

为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必须对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

二、目的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推动土地的高效利用,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优化城市发展格局。

通过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布局,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等,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的均衡发展。

3.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村土地利用布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土流失、土壤退化,保护生态环境。

4.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调整方法1.加强土地利用规划。

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考虑城市发展需求、农村区域特点、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要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各类用地的平衡协调。

2.优化农业结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合理调整农田结构和种植业结构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定农田保护区、农业开发区等,推动农业现代化。

3.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用地。

要制定城市扩展和建设用地的规划,合理划定城市边界,避免过度占用农田和生态用地。

同时,要鼓励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

4.优化交通和基础设施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对土地利用形式按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 布局,因此,把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称做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一)概念
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依据是土 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第三节 各类用地配置
用地布局是指土地利用的再分布,是土地利用规 划的结果.用地布局与生产布局有着密切的相 关性。
一、农业用地配置
包括蔬菜地、大田作物用地、林业用地、人工饲料地、副业用地配置等,根据 各类用地对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市场条件等进行合理选址.
第三节 各类用地配置
二、建设用地配置
居民点用地配置 工业用地配置 交通用地配置 渠道配置
畜牧场和居民 点位置保持适 当距离

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

费用最小的地点


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


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公路用地选址
现 有 公


定 主 干 道
路 选 线


路 的
走 向
原 则


渠道配置
1.灌溉排水渠道在水源和容泄区水位即定 的条件下,尽可能获得最大的自流灌溉和排 水面积 2.渠道布置应保证工程费用少,渠道输水 损失小 3.渠道选线应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 4.上级渠道的布置应为下级渠道的合理规 划和其他土地规划项目的合理规划创造良好 的条件.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中的作用,熟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 布局的基本原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
9.风景名胜区
10.生态环境保护区 11.其他用地区
欧名豪:土地用途分区体系探讨
在分析土地用途分区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国 应建立土地用途地域和土地用途分区两个层次的分区体系。
用途地域适用于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突出控 制城镇扩张,以保护农地和自然环境。
用途分区主要适用于城(市)镇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土地利 用规划,它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分别提出了城镇 地域和乡村地域的土地用途分区方法,并对土地用途分区控 制规则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用途地域的划分
我国县(市)级行政区范围较大,一般面积都在数百甚至 数千平方公里。县市级规划比例尺为1∶2.5万~1∶10万, 一般为1∶5万。由于规划区域面积大,规划所用比例尺较小 ,所以分区不可能太细,一般宜划分用途地域。
用途地域是以土地利用的基本功能来划分的,是最高层 次的用途分区。用途地域的划分主要是突出控制城镇发展扩 张,保护农地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要求。
乡村建设用地区应集中归并,应达到一定的人口聚居规 模,有条件的地方应促进人口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乡村工 业用地应集中到集镇的工业小区上去。
独立工矿用地区
指为发展那些因受资源、能源、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制约 ,或因会产生污染、干扰等而不宜于在城镇、集镇等城乡居 民点上建设的工矿企业等而使用的土地区域,如矿产资源开 采、建筑材料开采与加工、晒盐场、重化学工业,依赖于水 路运输和水资源的能源工业、造船修船工业等。但那些对区 位条件没有特殊要求的一般加工工业用地,应结合在城镇与 乡村建设用地区中划定。
主导因素法——是在基层乡镇土地利用方式划分的基础
上,适当加以归并,逐步扩大土地类型区,再将次于相连的类 型区合并成为土地利用用地区域,以主导土地用途作为用地区 域名称。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三节
二、建设用地配置
居民点用地配置
各类用地配置
工业用地配置
交通用地配置
渠道配置
居民点用地选址要求
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
建筑要求
卫生保健要求
兽医防疫要求
1.位置适中,对外联 系方便 2.与高等级公路保 持距离(150米) 3.水源水质条件好
1.地形朝向 2.水文地质条件 3.土质条件 4.安全条件 5.节约用地条件
2、编制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 统筹兼顾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3、编制依据
政策法律依据 计划规划依据 土地供需依据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的编制 (二)方案编制方法
1.土宜法: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 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 地的比例结构。土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
土地利用布局是对土地利用形式按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布局, 因此,把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称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 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一)概念 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 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 分区。 (二)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1、概念: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 过程。 2、分区原则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土地质量差异原则 土地适宜利用原则 保持行政区划界线完整性区原则
第六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 【内容提要】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是土地利用 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为实现规划目标的土地 利用的具体落实。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结构 与布局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方案拟订的方法 和优化的模型,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和各类用 地配置的基本原理。 • 【重点内容】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模型和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中的作用,熟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 布局的基本原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土地资源,优化土地的使用方式和结构,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这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不同功能用地的比例,合理布局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使得不同用途的土地得以合理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

一方面,要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确定城区、郊区和远郊区的分布和规模,控制城市扩张速度。

高效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推动城市建设向垂直化发展,大力开发地下空间、空中空间和旧城改造,增加建筑密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同时,要加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和居住环境。

另一方面,要优化农村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综合。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要合理规划乡村风貌和农田景观,发展休闲农业和农家乐等农业产业,提高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合理划定农村土地的承包和流转规模,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土地的多功能利用。

其次,空间布局是指土地不同用途和功能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提高城市和农村的土地利用效率。

在农村空间布局方面,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限制农村土地扩张和乡村杂乱建设,保持农村土地的集中性和相对完整性。

加强农村交通、水利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土地的连通性和利用效率。

此外,还要推动城乡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是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城市农村一体化,推动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七章全):第五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七章全):第五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新建水利工程占地面积
新建、扩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
改建和拆建交通运输设施用地面积 ——
新建、扩建交通运输设施用地面积
未利用地改变为耕地、园地、林地、 牧草地、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的面积
一、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第④步:规划期内各类土地面积计算
Bt=B0+C-D
比如:耕地数量变化情况
1、土宜法 根据土地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 需求和区域土地适宜性特点来确定各业用地的比例结构。土 地质量评价成果是前提条件。
一、土地利用结构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编制
1、土宜法
适宜类别 宜农 宜牧 宜林
宜建筑
适宜上限面积 62159.3 27723.1 6151.2 5031.1
例:表为某省2005—202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单位: hm2,填出期内增加、期内减少和规划面积的数据
土地利用类型
农用地
耕地 园地

小计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城镇工矿 用地
农村居民 点
小计
未利用土 地
小计
土地总面积
2005年 面积
公顷 2859012 273435
… 14190111
183468
… 906211 828968 1593112 16689434
适宜下限面积 33521.3 21341.6 2206.9 2451.0
一、土地利用结构
(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编制
2、综合法 原理: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在单项用地测算的基础 上采用逐步逼近的方法,最后达到土地的综合平衡,即土地 面积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 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等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 之和。公式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地结构(%) 方案
A
B
C
1
50.00
30.00 20.00
2
30.00
20.00 50.00
3
20.00
50.00 30.00
用地效益(万元)
结构效应
(万元)
A
B
C
小计
一、土地利用结构 (三)土地利用结构效应
例如:区域总面积10000公顷,可供用地类型A、B、C,效益A地600 元每公顷, B地400元每公顷, C地200元每公顷。试分析土地结构效 应并比较。
Ⅰ 636.95 131.34
2.19 1238.42
1.62 0.58
1.84 2.14 1.08 1.2
Ⅱ 625.63
135 2.10 1275.99 1.43 0.71
1.96 2.12 1.14 1.15
Ⅲ 620.36
142 3.06 2148.61 1.73 0.85
2.19 2.15 1.09 1.11
课堂习题:完善表格缺少的权重值后,应用综合 评价方法选出最佳方案
评价指标
年均耕地粮食单产P1 年均耕地油料单产P2 年均耕地价值产投比P3
年均耕地纯收入P4 年均耕地能量产投比P5 耕地有机肥施用达标率P6
亩耕地有机质平衡系数P7 亩耕地N平衡系数P8 亩耕地P平衡系数P9 亩耕地K平衡系数P10
用地结构(%) 方案
用地效益(万元)
结构效应 (万元)
A
B
C
A
B
C
00 20.00 300.00 120.00 40.00 460.00 100.00
2
30.00
20.00 50.00 180.00 80.00 100.00 360.00 00.00
3
20.00
50.00 30.00 120.00 200.00 60.00 380.00 20.00
第二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五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概 念,土地利用结构方案拟订的方法和优化的模型,土 地利用布局的模式和各类用地配置的基本原理。
• 【重点内容】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模型和土地利 用布局的模式
•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概念,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熟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基本原理。
权重 12 8 6 14 11 9
10
9 11 10
• 习题解答演示
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知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主要方法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知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概念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生态经济 最优目标,依据土地资源的自身特性和土地适宜性 评价,对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各种利用类型进行更加 合理的数量安排和空间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和效益,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实现土地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供选方案的拟定
(一)拟定供选方案的原则 (1) 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2) 统筹兼顾原则 (3) 因地制宜原则 (4) 三效益统一原则 (5) 公众参与原则
• 二、供选方案的拟定
以综合评价法的应用为例: 把不同量纲的指标化为无量纲系数,
经过系数加总得出总评价系数以比较优 劣的方法。
• 二、供选方案的拟定
定》(国发[2004]28号)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知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依据 主要依据——上级规划
几个关键指标: 建设用地增量指标 建设占用耕地指标 基本农田面积及保护率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知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依据 主要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如: 《国民经济“十三五”发展计划
综合评价法应用的前提条件 1、评价指标 2、评价指标权重 3、待评价方案 4、评价方案涉及的评价指标值
• 二、供选方案的拟定
综合评价法应用的步骤: 1、确定评价指标及其对应的权重 2、确定评价方案对应的评价指标值 3、求算各评价指标值的平均值,或求算参考指标 4、求算各方案各评价指标的评价系数 5、求算各方案各评价指标的加权系数 6、求算各方案的综合系数 7、比较方案的优劣,推选最优方案。


优化方案评估与实施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知识
一、土地利用结构 (一)土地利用结构的含义
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 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 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结构是从静态方面 反映一定时期内, 同一总体中各部分
所占的比重。
一、土地利用结构
(二)土地利用结构的作用
1、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 源
2、 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一、土地利用结构 (三)土地利用结构效应
土地利用结构效应是指在不增加土地资源数量投 入的条件下,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寻求土地利用 满意结构,实现土地资源供需综合平衡。
一、土地利用结构 (三)土地利用结构效应
例如:区域总面积10000公顷,可供用地类型A、B、C,效益A地600 元每公顷, B地400元每公顷, C地200元每公顷。试分析土地结构效 应并比较。
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 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 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 位土地的产出量。
一、土地利用结构
(三)土地利用结构的要素
—— 时间、空间、用途、数量
时间要素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具有动态 性
空间要素表明其具有地域性 用途要素表明其具有目的性 数量要素表明其具有定量性 效应要素则表明其具有系统整体最优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知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依据 主要依据: 政策法律 上级规划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土地供需平衡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知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依据 主要依据——政策法律
如:国家产业与供地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
及2030年远景目标规划》; 《国土规划》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知识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原则与依据 主要依据——土地供需平衡 各项用地量预测 耕地充补能力(含土地开发、
整理、复垦)
(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知识


土地资源现状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现状分析


逻 辑
建立优化模型,提出优化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