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采油单项组

合集下载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采油单项组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采油单项组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采油单项组自石油工业的发展以来,采油工艺与技术一直处于不断创新与改进的状态。

为了推动石油工程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提高采油效率和采油能力,各种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应运而生。

在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采油单项组中,参赛选手需要通过研究现有油田的地质特点和开发历史,分析其采油工艺的优缺点,并设计出能够提高采油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方案。

这些方案可能涉及到地质勘探、油井设计、采油设备选型和生产管控等方面。

与其他组别相比,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采油单项组更加注重对采油工艺和设备技术的创新。

参赛选手需要结合自己对油田地质特征的理解和对现有技术的研究,提出对采油工艺和设备进行改进和创新的方案。

这些方案不仅需要考虑到采油效率的提高,还需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采油单项组中,参赛选手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他们需要与同组的成员充分合作,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的各个环节。

同时,他们还需要向评委和观众展示他们的项目成果,解释他们的设计方案和研究成果。

参加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采油单项组对于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参赛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赛选手还需要注重沟通和合作,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项目,并向评委和观众展示他们的成果。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采油单项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和展示专业技能的平台。

通过参与这样的大赛,学生们可以不仅提高自己的石油工程设计能力,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同时,通过与其他学校和单位的交流和竞争,学生们还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地区和单位的石油工程设计思路和技术方法。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采油单项组的举办,对于推动石油工程设计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样的比赛,各单位和高校之间可以进行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促进石油工程设计水平的提高。

同时,这样的比赛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七届石油工程设计大赛_单项组地面工程获奖作品

第七届石油工程设计大赛_单项组地面工程获奖作品

2
目录
目 录
目 录 ................................................................................................................................. I 第 1 章 总论 ...................................................................................................................1 1.1 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1 1.1.1 设计依据 .................................................................................................1 1.1.2 设计原则 .................................................................................................1 1.2 遵循的标准规范 ................................................................................................2 第 2 章 设计基础数据 ...................................................................................................5 2.1 区块概况 ............................................................................................................5 2.1.1 地理位置 .................................................................................................5 2.1.2 自然及气候条件 .....................................................................................5 2.1.3 油藏概述 .................................................................................................5 2.1.4 生产指标 .................................................................................................6 2.1.5 井网分布 .................................................................................................7 2.2 井流物性 ............................................................................................................9 2.2.1 地面原油性质 .........................................................................................9 2.2.2 天然气性质 ...........................................................................................10 2.2.3 地层水性质 ...........................................................................................10 2.2.4 井口温度压力 .......................................................................................10 第 3 章 集输工程设计 .................................................................................................13 3.1 工艺流程 ..........................................................................................................13 3.1.1 总流程概述 ...........................................................................................13 3.1.2 井场工艺流程 .......................................................................................14 3.1.3 集输工艺流程 .......................................................................................15 3.2 集输管网布局 ..................................................................................................15 3.2.1 布站形式 ...............................................................................................15 3.2.2 管网布局方案设计 ...............................................................................16 3.2.3 管网布局方案优选 ...............................................................................20

采油工程考试试题及答案

采油工程考试试题及答案

采油工程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采油工程中,以下哪个术语不是指代原油的?A. 原油B. 石油C. 天然气D. 凝析油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提高油井产量的措施?A. 注水B. 注气C. 压裂D. 排水答案:D3. 采油过程中,以下哪项不是油层保护措施?A. 避免油层污染B. 减少油层压力C. 优化采油工艺D. 定期清理油层答案:B4. 以下哪种设备不是用于原油的储存?A. 储罐B. 管道C. 油轮D. 油井答案:D5. 在采油工程中,以下哪项不是油井的组成部分?A. 井口装置B. 井架C. 井筒D. 井底答案:B6. 以下哪种方法不用于提高油层渗透性?A. 酸化B. 压裂C. 热解D. 电化学处理答案:C7. 以下哪项不是油井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A. 井喷B. 井漏C. 井塌D. 井口堵塞答案:D8. 采油工程中,以下哪种设备不用于原油的输送?A. 泵B. 压缩机C. 储罐D. 管道答案:C9. 以下哪种情况不会导致油井产量下降?A. 油层压力降低B. 油层污染C. 油层渗透性提高D. 油井堵塞答案:C10. 在采油工程中,以下哪项不是油井的维护措施?A. 定期检查B. 定期清洗C. 定期更换设备D. 定期压裂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措施可以提高油井的产量?A. 注水B. 注气C. 压裂D. 酸化答案:ABC2. 以下哪些设备是采油工程中常用的?A. 储罐B. 泵C. 压缩机D. 油轮答案:ABC3. 以下哪些是油井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A. 井喷B. 井漏C. 井塌D. 井口堵塞答案:ABC4. 以下哪些是油层保护措施?A. 避免油层污染B. 减少油层压力C. 优化采油工艺D. 定期清理油层答案:ACD5. 以下哪些方法用于提高油层渗透性?A. 酸化B. 压裂C. 热解D. 电化学处理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采油工程中,原油和天然气是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

第五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_地面工程_获奖作品

第五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_地面工程_获奖作品
第 2 章 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3 2.1 区块概况及自然条件 ........................................................................................3 2.1.1 区块概况 .................................................................................................3 2.1.2 自然条件 .................................................................................................3 2.1.2.1 地形 ..............................................................................................3 2.1.2.2 地貌 ..............................................................................................3 2.1.2.3 工程地质 ......................................................................................4 2.1.2.4 水文条件 ......................................................................................4 2.1.2.5 气象条件 ......................................................................................4 2.2 社会条件 ............................................................................................................4 2.2.1 交通情况 .................................................................................................4 2.2.2 财政政策 .................................................................................................4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 23 1.6.5 煤储层评价 ............................................................................................... 24 1.7 温压系统 ......................................................................................................... 27 1.7.1 煤储层压力 ............................................................................................... 27 1.7.2 煤储层温度 ............................................................................................... 27 1.8 流体分布及其性质 .......................................................................................... 27 1.8.1 煤层含气特征 ........................................................................................... 27 1.8.2 水文地质特征 ........................................................................................... 29 1.9 三维地质建模.................................................................................................. 30 1.10 储量计算 ....................................................................................................... 32 1.10.1 储量计算的方法 ..................................................................................... 32 1.10.2 储量计算单元的划分 ............................................................................. 32 1.10.3 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 32 1.10.4 储量计算及评价 ..................................................................................... 35 1.11 可采储量........................................................................................................ 37 第 2 章 产能评价 ...................................................................................................... 42 2.1 煤层气井排采状况 .......................................................................................... 42 2.2 煤层气井产能特征 .......................................................................................... 42 2.2.1 排采产能................................................................................................... 42 2.2.2 产能指数................................................................................................... 46 2.3 合理产量 ......................................................................................................... 48 2.3.1 排采分析确定合理产量............................................................................ 48 2.3.2 数值模拟法论证 ....................................................................................... 48 第 3 章 气藏工程论证 ............................................................................................... 54 3.1 开发层系划分.................................................................................................. 54 3.1.1 开发层系划分原则 ................................................................................... 54 3.1.2 开发层系划分结果 ................................................................................... 54 3.2 开发方式选择.................................................................................................. 55 3.2.1 煤层气开发方式 ....................................................................................... 55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近年来,石油工程在国际能源领域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为了促进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都举办了石油工程设计大赛。

在这样的一个大赛中,我们团队所提交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

现在,我将为大家介绍我们的获奖作品。

我们的作品主题为“石油工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深知石油资源的重要性,也了解石油工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因此,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在保证石油开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并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

首先,在石油勘探方面,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技术。

这一技术通过测量地壳的物理特征,如电磁波和重力场等,来判断地下是否存在石油资源,以及其储量和分布情况。

相比传统的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影响小等优点。

这种技术不仅能为石油工程的开展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还能更好地保护勘探区域的自然环境。

其次,在石油开采方面,我们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注水系统设计。

传统的石油注水系统往往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浪费和污染,而我们的设计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过滤技术,将地下水和石油的开采结合起来。

我们的注水系统能够将地下水通过高效的过滤系统净化后注入油井,既可以维持油井的压力,又能够将污染物排出,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损害。

同时,我们的注水系统使用了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最后,在社会责任方面,我们关注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就业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发展计划。

我们会与当地政府和社区合作,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并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提升他们的技能和素质。

此外,我们还将投资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社区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我们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技术,我们相信石油工程可以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我们团队将继续努力,为石油工程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在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是我们团队的骄傲和成就。

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优秀作品

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优秀作品

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优秀作品
近期,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公布了多项优秀作品,这些创新性
的作品为中国油气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下是关于这些优秀作
品的详细介绍:
1. 无人机扫描仪技术
该作品研发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扫描仪技术,可用于快速获取海
洋平台的3D结构信息。

通过将扫描仪安装到无人机上,可以将整个平
台加工、维护数据进行实时转化,同时,可实验,并设计多种机器学
习算法来对数据进行分析,为后续工作提供方向。

2. 油气输送管道安全监测系统
该作品设计了一套油气输送管道的安全监测系统,其主要包括多
种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装置,旨在实现对管道运行状态的全面监控和数
据分析。

不仅可以及时发现管道漏油、堵塞和损伤等问题,同时也可
以实时分析管道的温度、密度变化,提高燃料运输效率,减少运输成本。

3. 煤层气开采智能化管理系统
该作品通过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等方法,设计出一套全新
的煤层气开采智能化管理系统。

该系统能够对开采作业进行实时监测
和数据分析,提供详细的工艺流程和作业安排,为开采过程提供最佳
方案。

最后,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这些优秀作品体现了现代技术对
于油气工业的革新和提高,同时也为未来油气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向。

这些创新性的成果不仅将为中国油气工业注入新的活力,也将为世界各国推进清洁能源革命提供经验参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2春“石油工程”《采油工程方案设计》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试题号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2春“石油工程”《采油工程方案设计》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试题号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2春“石油工程”《采油工程方案设计》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影响地层出砂的因素包括()等。

A、胶结物含量B、胶结类型C、含水率D、生产压差参考答案:ABCD2.水力射流泵的泵效是容积效率。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3.地应力的研究只对采油工程方案中的水力压裂油层改造方案设计有作用。

()参考答案:错误4.完井方式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A.油藏岩石特性B.分层开采C.油井的采油方式D.层间渗透率差异参考答案:ABCD参考答案:正确6.财务净现值(名词解释)参考答案:财务净现值(FNPV)是指项目按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目标收益率,将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折算到开发活动起始点的现值之和,它是房地产开发项目财务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

主要反映技术方案在计算期内盈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

7.射孔负压设计时要尽可能的降低射孔时井底流体的压力。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8.短曲率半径水平井基本上采用裸眼完井方式。

()参考答案:正确9.抽油机井生产系统是由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所组成的生产系统。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10.注水井试注前一般要经过()等环节。

A.压裂增注D.地层测试参考答案:BC11.影响常规有杆泵泵效的因素包括()。

A.抽油杆和油管的弹性伸缩B.气体和充不满的影响C.漏失的影响D.体积系数的影响参考答案:ABCD12.原油粘度越大,注水开发过程中水油的流度比越小。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13.油井出水来源主要有()。

A、束缚水B、注入水C、边水D、底水参考答案:BCD14.射孔完井作业中导致油气层伤害的因素包括()。

A、射孔液与储层岩石和流体不配伍B、射孔压实带的形成C、射孔孔眼深度大于钻井污染带的深度D、射孔孔眼密度和孔径过小参考答案:ABD采油工程方案经济评价指标中,投资利税率是指项目生产期内年平均利润总额与总利润的比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队编号:19194052第九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方案设计类采油气工程单项组完成日期 2019 年 4 月 17 日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制作品简介本方案为XX油田采油气工程方案,根据SY/T 6081-2012《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编写规范》,应用Meyer压裂模拟软件完成了对该区T井压裂方案的设计,应用自编软件“压裂液返排优化设计系统”,对压裂液返排进行优化,应用pipesim软件完成了采油气工程方案设计,全文共10个章节。

第1章节为油田概况。

本章介绍了油田地理位置、地层情况、构造和储层特征,温度、压力数据,以及实验和现场获得地层、原油、天然气参数。

第2章为完井设计。

本章分析了常用完井方式的优缺点、计算了井筒出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油田经验选择了套管射孔完井方式。

第3章为套管设计。

本章在所给井深结构的基础上,根据SY 5724-2008 《套管柱强度与结构设计》和《API 套管强度数据》对套管进行优选。

第4章为射孔工艺设计,本章基于为达到最大油井产能的目的,对影响射孔参数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优选了射孔参数,对射孔后的套管强度进行了校核,对射孔配套设备做出了选择;根据储层特性,以保护储层的原则,对射孔液类型进行优选。

第5章为压裂设计,本章利用Meyer软件对施工参数和泵注程序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利用自编软件“压裂液返排优化设计系统”对压裂液的返排进行了优化。

第6章将为采油采气设计。

生产阶段分为自喷阶段和人工举升阶段。

自喷阶段利用pipesim软件,建立生产系统模型,模拟生产阶段,设计出合理的油管尺寸和油嘴尺寸;人工举升采用的是有杆泵举升方式,并对有杆泵举升方式的设备做出了选择。

第7章为防蜡、防腐设计。

防蜡设计是根据原油高含蜡的特点,分析了蜡的形成机理,清、防蜡的方法,预测了蜡开始析出的井深,并作出了具体的清、防蜡措施;防腐设计主要介绍了油田上常见的油套管腐蚀机理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具体的防腐措施。

第8章为生产管理及HSE。

第9章为经济评价。

主要从投资费用估算、操作费用估算和销售收入、税金及附加三个部分对T井进行经济评价。

第10章为推荐方案。

目录第1 章油田概况 (1)1.1 地理环境 (1)1.2 地质特征 (2)1.2.1 层序地层特征 (2)1.2.2 构造特征 (2)1.2.3 沉积特征 (4)1.2.4 储层特征 (5)1.2.5 砂体连续性及厚度变化 (5)1.2.6 油层发育特征 (7)1.2.7 油藏类型 (7)1.3 储层物性 (7)1.3.1 储层四性关系 (7)1.3.2 储层孔隙结构 (10)1.3.3 储层流体性质 (11)1.3.4 地层水性质 (11)1.4 渗流特征 (11)1.5 油藏温度与压力 (12)1.6 地层敏感性 (13)1.7 岩石力学参数 (13)1.8 井身结构参数 (14)1.9 基础数据小结 (14)1.10 引用标准及规范 (14)第2 章完井方式选择 (16)2.1 常见的完井方式 (16)2.2 完井方式选择原则 (17)2.3 完井方式的选择依据 (18)2.3.1 地层出砂 (18)2.3.2 井筒力学稳定 (20)2.3.3 气顶、底水 (20)2.4 完井方式选择 (21)第3 章套管设计 (24)3.1 套管结构设计 (24)3.2 套管强度设计 (24)3.2.1 设计的原则 (24)3.2.2 套管强度设计 (24)3.3 套管螺纹选择 (27)3.4 套管设计结果 (27)第4 章射孔工艺设计 (28)4.1 射孔方式选择 (28)4.2 射孔参数优选 (33)4.2.1 射孔参数对产能的影响 (33)4.2.2 射孔参数优选 (35)4.3 射孔枪选择 (40)4.4 射孔弹的选择 (41)4.5 合理射孔负压值得确定 (42)4.6 射孔液优选 (43)4.6.1 射孔液类型 (43)4.6.2 射孔液选择 (44)4.7 射孔对套管强度的影响 (44)表4.10 T井各射孔层段的套管强度降低程度结果表 (46)4.8 射孔工艺设计结果 (46)第5 章压裂增产工艺设计 (47)5.1 压裂增产工艺 (47)5.1.1 压裂施工准备 (48)5.1.2 压裂作业施工流程 (48)5.2 压裂液材料优选 (50)5.2.1 压裂液的作用及性能 (50)5.2.2 压裂液分类 (51)5.2.3 压裂液添加剂 (54)5.2.4 压裂液优选 (54)5.3 支撑剂材料优选 (55)5.3.1 支撑剂的作用及性能 (55)5.3.2 支撑剂分类 (56)5.3.3 支撑剂优选 (57)5.4 压裂施工参数设计 (58)5.4.1 Meyer软件简介 (58)5.4.2 T井储层特性及完井参数 (59)5.4.3 压裂液及支撑剂配置 (60)5.4.4 施工参数优化及施工泵序 (60)5.5 压后返排优化设计 (70)5.5.1压后返排工作制度优化设计 (70)5.5.2 压后返排液处理 (72)5.6 作业应急预案及施工要求 (73)5.6.1 作业应急预案 (73)5.6.2 压裂QHSE要求 (75)5.7 压裂改造储层保护 (78)5.7.1 压裂对储层的伤害机理 (78)5.7.2 储层损害防护措施 (80)第6 章采油采气设计 (82)6.1 自喷设计 (82)6.1.1 软件模型 (82)6.1.2 自喷能力判断 (82)6.1.3 油管尺寸选择、 (83)6.1.4 停喷压力预测 (84)6.1.4 油嘴直径的选择 (85)6.2 油管设计 (86)6.2.1 油管设计原则 (86)6.2.2 T井油管选择 (86)6.2.3 油管质量检验 (86)6.3 人工举升 (88)6.3.1 人工举升设备 (88)6.3.2 人工举升方式优选 (91)6.3.3 有杆泵采油系统设计 (94)6.3.4 气锚的选择 (96)6.3.5 抽油杆扶正器 (97)6.3.6 设备的安装 (98)第7 章清防蜡、防腐 (99)7.1 影响结蜡的因素 (99)7.2 油井防蜡原理 (100)7.3 清、防蜡措施 (100)7.3.1 从生产制度上控制蜡结晶 (100)7.3.2 从工艺上进行清、防蜡 (100)7.4 T井结蜡预测计算 (102)7.5 清防蜡措施 (103)7.5.1 清防蜡工艺选择 (103)7.5.2 清、防蜡设计 (103)7.6 防腐 (106)7.6.1 腐蚀的原因: (106)7.6.2 影响腐蚀速率的因素 (107)7.6.3 油井腐蚀特点 (107)7.6.4 防腐方法 (108)7.6.5 防腐设计 (110)第8 章生产管理及安全防护 (111)8.1 生产管理 (111)8.1.1 油气田生产管理 (111)8.1.2 有杆泵采油井的管理 (112)8.2 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 (114)8.2.1 遵循规章 (114)8.2.2 安全须知 (114)8.2.3 作业主要危害 (116)8.2.4 健康保障 (116)8.2.5 环境污染治理 (117)第9 章经济评价 (119)9.1 油藏经济评价的依据和方法 (119)9.2 投资费用估算 (120)9.2.1 前期研究费用估算 (120)9.2.2 完井和生产设备投资估算 (120)9.2.3 改造和废弃费用估算 (120)9.2.4 其他投资 (121)9.3 操作费用估算 (121)9.4 销售收入、税金及附加估算 (121)9.4.1 销售收入 (121)9.4.2 税收 (122)9.5 估算结果 (122)9.6 财务评价 (122)9.7 不确定性分析 (124)第10 章设计结果 (125)10.1 油田概况 (125)10.2 完井方式 (125)10.3 套管设计 (126)10.4 射孔方案 (127)10.5 压裂增产工艺 (127)10.6 采油采气设计 (128)10.7 清防蜡、防腐 (130)10.8 生产管理以及HSE (130)10.9 经济评价 (130)参考文献 (132)第 1 章油田概况1.1 地理环境现有XX油田某区块,其上边界为断裂,该区块地面海拔260m~275m,地表平坦,为较松软碱土层覆盖。

气候干燥、多风,温差较大,寒潮发生频率较高。

年平均气温为9.2℃,历年气温统计结果显示该地区温度最高可达43℃,最低可达-38℃。

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设防烈度为7度远震。

该区块内有W1-W13共13口井,其中W1、W2、W4、W5、W7和W11为注水井,现新增一口采油井T,井位分布见图1.1。

图 1.1 油田某区块井位分布图该区附近分布有公路,交通便利。

通讯网络均覆盖该地区,通讯发达。

管线接入点与W8 井的相对位置见图1.2。

图 1.2 油田某区块已建管线示意图1.2 地质特征1.2.1 层序地层特征本区钻遇地层主要为三叠系XX组地层,三叠系XX组地层从上到下主要分为A和B两个砂层组,具体的层序地层分层结果如表1.1所示。

表 1.1 油田某区块层序地层分层表1.2.2 构造特征本区块为西北倾向东南的单斜构造,顺下倾方向地层逐渐变陡,地层倾角为3°~30°,整体上构造形态比较简单,内部断层不发育。

该区断裂构造特征:区块北部发育一组NEE-SWW走向的断裂构造,断层性质为逆断层,断层面倾向为北北西,倾角自上而下由70°变为20°,垂直断距为300m~600m,属于沉积同生断裂,最高断开层位为侏罗系上统,构造剖面图如图1.3。

该区及邻区的井震联合剖面图如图1.4和图1.5所示。

图 1.3 油田某区块断裂构造剖面图图 1.4 地震剖面图一图 1.5 地震剖面图二1.2.3 沉积特征该区地层是一套快速沉积的洪积相砂砾岩体,呈现洪积层理的特征,各薄层之间没有明显的层理面,是经过多次洪积物叠覆而形成的成层性沉积构造。

因水动力变化频繁,该区沉积构造复杂且发育规模差别大。

具体的沉积微相划分结果见表1.2。

表 1.2 XX油田某区块沉积微相划分表根据岩矿成分及含量统计,该区储层岩性以砂砾岩、砂质砾岩和含砾粗砂岩为主。

整体上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较差;分选中等~差;杂基含量较高,局部地层集中发育碳酸盐胶结物。

储层矿物主要由石英和斜长石组成,钾长石含量次之,含少量铁白云石、菱铁矿和方解石。

储层岩屑含量占全部碎屑的11%~73%,以花岗岩岩屑和火山岩岩屑为主。

砾石成分主要由凝灰岩和花岗岩组成;砂质成分以花岗岩、长石和石英为主。

该区具有分选差、快速堆积等特点,决定了该区的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导致物性变化很快,对油气的运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