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五年级青岛版《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五年级青岛版《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五年级青岛版《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所占比例。

掌握通过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如拉瓦锡实验的原理,以及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操作。

理解空气中各成分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资料收集、小组讨论、观察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经历探究空气成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空气成分这一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严谨治学的态度。

让学生体会到空气成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保护空气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确定空气的主要成分和各成分的大致比例。

掌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方法和原理,尤其是拉瓦锡实验所体现的科学思维。

2.教学难点理解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变化原理,如氧气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引导学生分析空气成分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空气成分相关视频(如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历史资料片、现代精确测量空气成分的实验视频、空气各成分在生活中应用的场景视频等)、空气成分示意图(标注各主要成分的名称和比例)、实验步骤动画演示(如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空气污染对空气成分影响的资料图片和视频。

2.实验器材(用于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玻璃钟罩、水槽、燃烧匙、红磷、蜡烛、集气瓶、橡皮塞、导管、止水夹、火柴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一个小活动:让学生憋气一小会儿,然后提问:“同学们,刚才憋气的时候感觉怎么样?我们为什么不能长时间不呼吸呢?”引导学生回答出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接着问:“那你们知道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空气的成分。

自然空气的成份教案

自然空气的成份教案

自然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 使学生掌握氧气、氮气等主要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2. 氧气、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记忆。

2. 氧气、氮气的性质和用途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空气成分的图片、氧气和氮气的性质和用途的资料。

2. 实验器材:氧气和氮气的实验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空气的成分:介绍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如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和杂质。

3.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无色无味、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以及氧气的用途,如医疗、潜水等。

4. 氮气的性质和用途:讲解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氮肥等,以及氮气的用途。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成分的记忆和氧气、氮气的性质和用途的理解。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总结空气成分、氧气和氮气的性质和用途,并进行相关的实践观察。

7. 板书设计:空气的成分: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氧气:无色无味、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用途:医疗、潜水等。

氮气: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氮肥等,用途:食品防腐、制造氮气等。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讨空气污染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减少污染的重要性。

2. 介绍一些保护空气、减少污染的方法,如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多植树造林等。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讨论:空气污染的原因和保护空气的方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八、案例分析:1. 通过展示一些空气污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污染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包括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

2. 使学生掌握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其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空气成分的简单测定。

4.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成分及体积分数。

2. 空气各成分的作用。

3.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的记忆。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气压计、水槽、气球、玻璃管、胶塞等。

2. 教学课件:空气成分图片、实验视频等。

3. 练习题:关于空气成分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引出本课课题《空气的成分》。

2. 讲解空气的基本成分:介绍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的概念和性质。

3.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讲解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及其意义。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实验室用具测定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6. 空气成分的作用:讲解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在生活中的作用。

7. 空气污染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提高环保意识。

8.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内容,总结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及其作用。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题,巩固空气成分的知识。

10.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空气基本成分的理解和记忆。

2. 评价学生对空气中各成分体积分数的掌握和应用。

3.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技能和态度。

4. 评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环境保护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初中化学《空气的成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

2. 实验探究空气成分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

2. 空气中各气体体积分数的计算。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集气瓶、水槽、烧杯、玻璃片、澄清石灰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体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空气的成分,讲解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及作用。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究空气成分。

4.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空气的成分及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

5.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成分的重要性及环保意识。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成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空气成分的知识点,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课后作业:1. 请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空气污染现象。

2. 请根据空气成分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 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谈谈自己对空气成分与环境保护的认识。

八、课堂评价:教师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九、教学拓展:1.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界中的空气污染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空气的成分公开课教案

空气的成分公开课教案

空气的成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掌握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 各成分的作用及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

2. 各成分的作用及意义。

四、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

2. 环保意识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及作用。

2. 实验法:引导学生进行空气成分的实验探究。

3. 讨论法:分组讨论空气成分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4. 启发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第一章:空气的组成1.1 介绍空气的概念及重要性1.2 讲解空气的组成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1.3 引导学生了解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变化规律第二章:氮气2.1 讲解氮气的性质、用途和作用2.2 分析氮气在空气中的重要性2.3 引导学生了解氮气的保护与应用第三章:氧气3.1 讲解氧气的性质、用途和作用3.2 分析氧气在空气中的重要性3.3 引导学生了解氧气的供给与利用第四章:稀有气体4.1 讲解稀有气体的性质、用途和作用4.2 分析稀有气体在空气中的重要性4.3 引导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保护与应用第五章:二氧化碳与其他气体5.1 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和作用5.2 分析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重要性5.3 引导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减排与利用5.4 介绍其他气体成分的性质、用途和作用5.5 分析其他气体成分在空气中的重要性六、实验探究: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6.1 介绍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6.2 演示实验:使用集气瓶、水银气压计、烧瓶等仪器,进行空气中各成分的实验分离。

6.3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六、实验探究: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6.1 介绍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成分,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气的基本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2. 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 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三、教学重点:1. 空气的基本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 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四、教学难点:1. 空气成分的微观解释。

2. 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的成分。

2. 利用实验、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空气成分及污染问题。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5. 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

【课堂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空气污染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空气问题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空气的成分》。

【新课导入】(时间: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空气的基本成分,引导学生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及其体积分数。

2. 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

【课堂探究】(时间: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课堂小结】(时间: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成分及污染问题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空气成分的比例图,巩固所学知识。

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空气污染现象,并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评价:(时间:5分钟)1. 课堂问答:教师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空气成分及其体积分数的理解。

小学科学4空气的成分(教案)

小学科学4空气的成分(教案)

小学科学4空气的成分(教案)小学科学4 空气的成分一、教学目标1. 学习认识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氢气等气体组成的。

2. 了解空气中的水蒸气对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3. 掌握一些简单的检测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具2. 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瓶盖、碳酸饮料、水杯、玻璃盖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介绍空气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并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空气的成分。

2. 理论学习(约15分钟)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解释,学生了解空气由氮气(氧化剂)、氧气(可燃物)、二氧化碳(辅助燃烧)和少量其他气体组成。

强调氧气对生物呼吸和燃烧的重要性,二氧化碳在呼吸作用中的产生和被植物所利用的过程。

3. 实验展示(约15分钟)利用实验展示空气成分的情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存在。

试验1:燃烧需要氧气实验步骤:a. 点燃蜡烛,观察火焰。

b. 将瓶盖迅速覆盖在蜡烛火焰上,观察火焰熄灭。

c. 解释火焰熄灭的原因是因为瓶盖阻止了燃烧所需的氧气进入。

试验2:二氧化碳的存在实验步骤:a. 取一瓶碳酸饮料,摇晃后打开。

b. 将水杯倒置在开口处,观察。

解释碳酸饮料摇晃后产生的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4. 实验操作(约20分钟)在老师或助教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检测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实验1:检测氧气实验步骤:a. 将一个酒精灯点燃,放在一边。

b. 将一个玻璃盖放在瓶口上,观察。

解释玻璃盖上的水珠是由于氧气的存在,氧气遇冷凝结成水珠。

实验2:检测二氧化碳实验步骤:a. 将一杯碳酸饮料倒入一个较深的盘子中。

b. 倾斜自己的口面对盘子,吹出气。

c. 观察。

解释吹气过后,盘子中的碳酸饮料泛起气泡,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实验3:检测水蒸气实验步骤:a. 将一个开水杯放在桌上。

b. 用手盖住开水杯口,感受一会儿。

解释手上感到的热量是因为水蒸气经由皮肤逸出,带走了一部分体温。

九年级化学上册《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空气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1)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理解空气污染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成分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分析方法,理解空气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空气的成分,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充满好奇,通过生动的实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注重实验探究: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气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3.培养逻辑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保护空气质量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布置与空气成分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拓展活动: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空气质量现状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他们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空气的成分这一章节的学习,需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性质、作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空气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氧气,氧气支持燃烧,培养学生仔细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2、通过实验,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知道空气中还含有二氧化碳。

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教学重点:
通过多次实验和阅读,了解空气的主要组成。

教学难点:
解释活动一中玻璃杯内水面升高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橡皮泥、瓶盖、盘子、玻璃杯、蜡烛、水、火柴。

2、烧杯、麦管、石灰水;
3、PPT
教学过程:
活动一:空气中的氧气
活动二:空气中有二氧化碳
三、空气中还有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