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胞外蛋白酶正文
微生物细胞外酶及其应用

微生物细胞外酶及其应用在生物体内,有着许多微生物。
这些微小的生物体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活动作用。
其中,微生物分泌的分解酶可以帮助生物体进行物质的分解,以利于其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这些微生物分泌的分解酶主要指细胞外酶,这些酶分泌到环境中,通过生物的代谢活动,完成其生物学功能。
本文将对微生物细胞外酶及其应用进行介绍。
一、微生物细胞外酶概述微生物细胞外酶是指存在于微生物分泌物中的酶,主要包括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
这些酶均用于分解并消化生物有机物,从而促进其生长与发育。
微生物细胞外酶也可用于生物燃料产生、纺织品整理、食品加工、制药等多种行业。
微生物细胞外酶可大规模制备,绿色环保、反应效率高等特点也使得其在分子生物学与工业中大有可为。
二、微生物细胞外酶的种类及应用1、蛋白酶蛋白酶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
此外,蛋白酶也被用于生物技术领域中。
工业中,蛋白酶主要用于饲料、蛋白酸奶等制品的加工制造,以及金属清洗、生物燃料产生等行业中的应用。
2、淀粉酶淀粉酶可作为医药和化学工业中的原料,广泛应用于天然高噻纤维素、淀粉等的生产领域。
此外,淀粉酶也可用于食品加工中。
3、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可水解纤维素,从而分解出可被生物体吸收利用的单糖。
此外,纤维素酶也可用于生物燃料产生、纺织品整理等领域中。
4、超氧化物盐酶超氧化物盐酶用于深海超深全球海洋作业,以及其中的微生物活动分析等领域。
此外,超氧化物盐酶也可用于食品贮运、酿酒、药物合成等行业领域。
5、青霉素酶青霉素酶作为一种有效的酶可用于抗生素的产生中。
目前,已有许多针对青霉素酶的研究被开展。
此外,青霉素酶也可用于芳香酮查抄等领域。
6、超氧化物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可用于分子诊断、化学分析、制药等领域。
这些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当今许多生物技术和医学研究的主要的手段之一。
三、微生物细胞外酶的有用性与前景微生物分泌的酶远比化学合成的酶更具有生物学效率。
微生物分泌的酶所需的能量较少,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
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孙军德;刘先【摘要】从酸菜汁和生鲜奶中筛选出一株高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L3,应用苯酚一硫酸法测定其胞外多糖的产量.分别改变基础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发酵温度、时间、pH等条件,探索其对乳酸菌L3胞外多糖生物合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和蛋白胨分别是乳酸菌产生多糖的良好碳源和氮源.该菌株胞外多糖的最佳生物合成条件为:初始pH值6.5,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24h,此条件下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量为108.49mg·L-1.【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41)001【总页数】4页(P90-93)【关键词】乳酸菌;胞外多糖;筛选;培养条件优化【作者】孙军德;刘先【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沈阳,110866;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沈阳,11086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11.7乳酸菌是能从葡萄糖(或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大量乳酸的一群细菌。
它们无处不在,广泛分布在人体、动物、植物和整个自然界。
乳酸菌用途广泛,在食品中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很多乳酸菌菌株被认为是没有致病可能的。
因为其的安全性,乳酸菌广泛应用于食品和药品领域。
作为保健食品和药品,可以改善和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延年益寿;还可以作为微生物学和微生态学领域研究的模式生物。
大量的乳酸菌被人们给予“安全”或“通常是安全的”(GRAS)的地位[1-3]。
多糖是指由20个以上单糖组成的糖类化合物,根据来源不同分为植物多糖、动物多糖和微生物多糖。
根据糖类组成不同,又可分为同多糖和杂多糖。
乳酸菌胞外多糖(lactic acid bacterium expolysaccharides,LAB EPS)是由乳酸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发酵产生并分泌到细胞外的黏液或荚膜多糖,是常渗入培养基中的一种糖类化合物[4-5]。
乳酸菌EPS可以改善发酵乳的组织状态和菌株对肠道黏膜的吸附。
高产蛋白酶活性的枯草芽孢杆菌筛选及鉴定

( S c h o o l o f B i o l o g y a n d P h a r ma c e u t i c a l E n g i n e e i r n g , Wu h a n P o l y t e c h n i c U n i v e r s i t y , Wu h a n 4 3 0 0 2 3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T w e n t y e x t r a c e l l u l a r p r o t e a s e s p r o d u c i n g B a c i l l u s s t r a i n s we r e s c r e e n e d a n d i d e n t i i f e d f r o m s o i l u s i n g t r a n s p a r e n t c i r c l e me t h o d .S i x o f t h e m s h o we d l a r g e r t r a n s p a r e n t c i cl r e d i a me t e r a n d o he t r hr t e e c o mme r c i ll a y a v a i l —
r t e e s we r e c o n s t r u c t e d b y ME G A s o f t w a r e . 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t h e s r t a i n C DY- 1 a n d C D Y- 5 w e r e p h y l o g e n e t i —
高产蛋白酶米曲霉培养条件的研究8...

摘要蛋白酶是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应用十分广泛;米曲霉具有丰富的蛋白酶系,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和美国饲料公司协会公布的安全微生物菌株之一,也是国内酱油等发酵食品生产的主要菌株。
因此,提高米曲霉的蛋白酶活力对于发展轻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利用米曲霉沪酿3.042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诱变筛选出一株中性蛋白酶活力较高的菌株,命名为米曲霉UV-16。
该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较好,并将出发菌株的中性蛋白酶活力由1996.5 U·g-1提高到2368.0 U·g-1,蛋白酶活力提高了18.6%。
实验对米曲霉UV-16的酶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突变株其他酶系基本没发生改变。
实验研究了基质组分和发酵条件对米曲霉UV-16产中性蛋白酶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我们确定了麸皮为碳源,豆粕为氮源,豆粕添加量20%,KNO3添加量0.8%,MgSO4添加量0.07%,Na2HPO4添加量0.14%,每10g培养基接种1×108个孢子,温度28℃,加水量为原料量的85%,发酵时间70h,pH自然,并且发现FeSO4对产酶有抑制作用。
经过单因素实验,蛋白酶活提高到2707.8U·g-1,酶活力在诱变的基础上提高了14.3%。
单因素实验后,对加水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豆粕添加量、KNO3、MgSO4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精确找出最优条件。
通过PB实验,确定了培养时间和豆粕添加量为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最陡爬坡实验,找到了响应面实验的中心点;再通过中心组合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培养条件:培养基加水量为87%,豆粕添加量23.37%,KNO3添加量0.7%,MgSO4添加量为0.08%,Na2HPO4添加量0.14%,每10g培养基接种1×108个孢子,培养温度为29℃,培养时间67h。
米曲霉UV-16产中性蛋白酶的能力达到2824.9U·g-1,蛋白酶活力再次提高4.3%。
高产蛋白酶中度嗜盐菌Halobacillus sp.LY6的分离鉴定及其粗酶性质

t ru lb clu p LY6 a d p o e te fisc u e pr t a e e i m Ha o a ils s . n r p riso t r d o e s
L n I Xi , LI Xio x e U a — u , GAO a Xi , YU iy n , Hu . i g DU o g X Ch n . U
mo p oo y h soo ia n ic e c h r ce sis h tan wa d n i e s g n s o a o a i u ,a d n me r h lg ,p y i lgc la d b o h mia c a a t r t ,t e sr i si e t d a e u f H lb cl s n a d l i c i f l
Hao a i u p lb c l ss .L .T e p o e t s o r d xr e l lrp oe s n iae h tt e h g e ta t i so s r e t4 l Y6 h r p r e fcu e e t el a rt a e i d c td t a h ih s c i t wa b e v d a O i a u vy
(. ol eo L e c ne,Ynhn n e i ,Y ceg0 40 1 Clg i i cs uceg U ir t n hn 4 00,C ia . ainNai aie U i rt, ai 16 0, hn ) e f fSe v sy a hn ;2 D l tn li nv sy D l n1 60 C i a o ts ei a a
℃ a d p 0 0.T e e ta el lrp oe s r d c d b l b cl s s . L 6 k p ih a t i v r a b o d p r n e n H 1 . h x r c l a r ta e p o u e y Ha o a i u p u l Y e th g ci t o e r a H a g vy
细胞外基质中金属蛋白酶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外基质中金属蛋白酶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外基质(ECM)是一种薄而致密的自然基质,存在于组织和器官之间。
它由众多的蛋白质分子构成,包括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纤维连接蛋白、荧光素等。
ECM不仅是细胞外的物理结构支持,还在许多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调节着细胞的形态、迁移和增殖。
金属蛋白酶(MMP)是ECM中的一种重要酶类,负责去除并修剪ECM,以便于细胞的迁移和生长。
MMP是一类结构相似、功能类似的锌蛋白酶。
它们通常由一个信号序列和一个活性亚基组成,分子量在50 kDa以上。
它们的活性部位包括三种氨基酸残基:谷氨酰胺(Glu)、丝氨酸(Ser)和脯氨酸(Pro)。
活性物质中的锌离子被一个固定的组方位于该酶的中心,其帮助成员酶与底物相结合,在酶反应中发挥催化作用。
MMP的活性受到许多不同的组织学和生物化学因素的调节。
特别是组织细胞来源的生长因子,如胰高血糖素、信息素和干扰素,以及天然组织抑制物和抗血管生成因子等。
MMP主要作用于ECM上的基质分子,包括胶原、卵剂素、纤维网蛋白、纤维素等。
MMP的作用主要由其底物专属性决定。
MMP-1、MMP-2、MMP-3、MMP-7、MMP-8、MMP-9和MMP-12主要降解胶原蛋白;MMP-9和MMP-20降解卵剂素和纤维连结蛋白;MMP-1、MMP-3和MMP-9降解纤维素;而MMP-14则主要作用于银联素-1和银联素-2等区分过程的微纤蛋白。
这种底物专属性使得MMP能够在特定的细胞类型、生物修复过程和病理情况中表现出差异化特点。
MMP可能与许多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有关的过程相关。
例如,在不同层面上,MMP在肿瘤发生、肿瘤生长、肺、乳房和黏膜颈部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ECM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网络,由许多互补的分子和结构因素组成。
MMP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修剪和去除ECM中的分子,维持其反应性和可塑性。
同时,MMP在生理和病理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MMP的结构和功能的深入了解是值得进行的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五章微生物营养与培养基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微生物营养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长因子:2.选择培养基(seclected media):3.基础培养基4.合成培养基5.化能异养微生物6.化能自养微生物7.光能自养微生物8.光能异养微生物9.单纯扩散10.促进扩散11.主动运输12.基团移位的内源调节14.渗透压15.水活度二、填空题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六大营养要素是、、、、和等。
2.碳源物质为微生物提供和,碳源物质主要有、、、、等。
3.生长因子主要包括、和,其主要作用是、。
4.根据,微生物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
5.根据,微生物可分为光能营养型和化能营养型。
6.根据,微生物可分为无机营养型和有机营养型。
7.根据碳源、能源和电子供体性质的不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和。
8.按用途划分,培养基可分为、、和等4种类型。
9.常用的培养基凝固剂有、和。
10.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和。
三、选择题(4个答案选1)1.下列物质可用作生长因子的是()。
A.葡萄糖B.纤维素 D.叶酸2.大肠杆菌属于()型的微生物。
A.光能无机自养B.光能有机异养C.化能无机自养D.化能有机异养3.硝化细菌属于()型的微生物。
A.光能无机自养B.光能有机异养C.化能无机自养D.化能有机异养4.某种细菌可利用无机物为电子供体而有贾稀为碳源,属于()型的微生物。
A.兼养型B.异养型C.自养型D.原养型5、化能无机自养微生物可利用()为电子供体。
6.用来分离产胞外蛋白酶菌株的酪素培养基是一种()。
A.基础培养基B.加富培养基C.选择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7、固体培养基中琼脂含量一般为()。
%8.用来分离固氮菌的培养基中缺乏氮源,这种培养基是一种()。
A.基础培养基B.加富培养基C.选择培养基D.鉴别培养基9.水分子可通过()进入细胞。
A.主动运输B.扩散C.促进扩散D.基团转位10.被运输物质进入细胞前后物质结构发生变化的是()。
A.主动运输 B.扩散 C.促进扩散 D.基团转位四、是非题1.某些假单胞菌可以利用多达90多种以上的碳源物质。
食品微生物学习题

《食品微生物学》习题第一章绪论1. 什么是微生物?什么是微生物学?微生物的五大特性?2. 什么是食品微生物学?它与微生物学有何异同?3. 为什么微生物学比动、植物学起步晚 , 但却发展迅速 ? 并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 明星” ?4. 你认为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重点任务包括哪些方面?阐明你的理由。
5. 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6. 简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 , 并描绘其前景。
7. 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8. 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一名词解释:1、细菌2、菌落3、缺壁细菌4、芽孢5、糖被6、肽聚糖7、鞭毛8、菌毛9、间体10、L型细菌11、伴孢晶体12、放线菌14、蓝细菌15、支原体16、衣原体17、立克次氏体18、螺旋体19、霉菌20、蕈菌21、假根22、子实体23、同宗结合24、异宗结合25、次生菌丝26、锁状联合27、噬菌斑28、病毒29、温和噬菌体30、烈性噬菌体 31、溶源菌33、溶源转变34、噬菌斑35、拟病毒36、朊病毒prion 37、包涵体38、一步生长曲线39、溶源性40、溶源菌复愈41、溶源菌免疫性 42、类病毒 43、自发裂解 44、诱发裂解 45、有性繁殖 46、无性繁殖 47、半知菌二填空:1. 按生物六界分类系统,微生物包括、、和。
2. 细菌的形态十分简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
3. 细菌是以方式繁殖,并是一种性较强的核微生物。
4. 细胞的特殊结构有,,,。
5. 细菌大小的度量单位是,球菌用表示,杆菌用表示。
6. 原生质体和球状体有几个共同特点,主要是,细胞呈状,对十分敏感。
7. 异染粒功能是和,并可。
8. 放线菌是一类呈,以繁殖的革兰氏-----性细胞。
其菌丝有____ ___、____ ___和____ ___三种类型。
9. 真菌一般包括,,三种。
10. 酵母菌的无性繁殖方式主要有和.酵母菌的生活史类型包括__ ____、__ _____和__ ___三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产胞外蛋白酶菌株的选育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0901班王亚云 2009044020119
摘要:采用养牛场中的土壤,设置培养基来筛选出具有产胞外蛋白酶的菌株。
以酪素培养基平板产生的透明圈的大小作为选择标记,经初筛选择出透明圈的直径/菌落直径大的菌株为出发菌株。
经紫外线诱变处理,培养获得两种未知高产胞外蛋白酶菌株。
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进行鉴定:突变菌株w1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符合芽孢杆菌属的特征,而突变菌株w2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关键字:细菌;胞外蛋白酶;筛选;诱变;鉴定
蛋白酶是催化蛋白质水解的一类酶,是酶学研究中较早也是最深入的一种酶。
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该酶催化反应速度较快,无工业污染,且反应条件适宜性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化妆品、洗涤剂、丝纺、毛皮软化等行业。
目前微生物菌种选育所采用的诱变手段主要有激光诱变、DES诱变结合热处理、空间诱变、紫外线照射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等。
常见的能产生蛋白酶的蛋白微生物有细菌中的酸性蛋白酶生产菌如黑曲霉、根霉;碱性蛋白酶生产菌如地衣芽孢杆菌;中性蛋白酶生产菌如枯草芽孢杆菌。
本实验是研究从养牛场土壤中筛选得到的蛋白酶产生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照射育种,以得到高产胞外蛋白酶菌株。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土样: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养牛场中的土壤
1.1.2 培养基:
1.1.
2.1 筛选培养基:
酪素培养基
1.1.
2.2营养培养基:
肉汤培养基
1.1.
2.3鉴别性培养基
(1)淀粉培养基
(2)明胶培养基
(3)葡萄糖发酵培养基
(4)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
乳糖发酵培养基、柠檬酸盐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三糖铁培养基均为商品试剂,直接按比例加蒸馏水即可。
1.2 方法
1.2.1 菌种的筛选
1.2.1.1 培养基的配置及灭菌
按上述配置方法分别配置肉汤培养基和酵素培养基,配置完成后放入高压灭菌锅于120℃下灭菌20min。
取6只试管,分别加入9mL蒸馏水,向试管中加入10个玻璃珠,盖好胶塞,进行灭菌。
1.2.1.2 涂布分离
称取9g土样,放入盛有9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充分震荡5~8min,静置10min。
取1mL上清液进行逐步稀释,分别稀释到浓度为10-1,10-2,10-3,10-4,10-5,10-6,10-7。
在酒精灯附近进行无菌操作,分别取10-5,10-6,10-7三个浓度梯度的稀释液各100μL于无菌的酪素培养基平板上,用涂布器进行涂布,每个浓度梯度下设置两个平板。
待培养基凝固后贴好标签,在30℃的培养箱中倒置培养6d。
1.2.1.3 菌种的纯化
观察平板上菌落的形态特征,挑选出具有透明圈的菌落,用直尺测量其菌落直径C和透明圈直径H,从中选出两个H/C较大的菌落进行接种。
采用分区划线法在酪素平板上进行分离纯化,每次都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起,保证菌落被逐步稀释,最后得到单个菌株。
将纯化的菌株接种盛有肉汤培养基中的锥形瓶中,在37℃条件下振荡培养。
1.2.2 紫外线诱变育种
1.2.2.1 悬浮液的制备
在摇瓶培养营养肉汤中取出1mL放入离心管12000r离心2min,去上清,加入无菌水1mL,再离心,在重复3-4次至可得到以后步骤可用的足够的菌,在加入无菌水1mL,将12个Ep 管中的悬浮液加入平皿中混匀。
1.2.2.2 紫外诱变
取培养皿中溶液1mL,作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
其他分别在紫外光下照射30'' ,1'30'' 和2'。
照射后分别取1mL按以下方法进行梯度稀释(注意此操作要在黑暗处进行):
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
3'':10-1,10-2,10-3,10-4,10-5,10-6
1':10-1,10-2,10-3,10-4,10-5,10-6
1'30'':10-1,10-2,10-3,10-4,10-5,10-6
2':10-1,10-2,10-3,10-4,10-5,10-6
稀释完成后,取后三个梯度0.1mL进行涂布,每个梯度下涂布两个平皿。
涂布完成后置于30℃的培养箱中培养7d。
7d过后观察菌落中透明圈的大小,并计算出胞外蛋白酶菌株菌落数目。
1.2.3突变菌株的鉴定
1.2.3.1生理生化鉴定
配置鉴别性培养基并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根据各鉴别培养基对所选育的菌种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如下表所示:
生理生化鉴定表
1.2.3.2突变菌株革兰氏染色
(1)取菌:在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用接种环取菌涂抹均匀;
(2)固定:拿载玻片在酒精灯附近,使干燥固定;
(3)初染:滴结晶紫1-2滴,染色1min;
(4)水洗:用蒸馏水将载玻片上的结晶紫冲洗干净;
(5)碘液媒染:滴碘液1-2滴,媒染1min ;
(6)水洗:用蒸馏水将载玻片上的碘液冲洗干净;
(7)脱色:用95%的乙醇脱色30s;
(8)复染:番红染色3min后水洗;
(9)干燥:放在通风处自然干燥,或放在酒精灯附近干燥;(10)镜检
2结果与分析
2.1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菌落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表
经比较选择H/C比值大的为出发菌株:
2.2诱变育种后菌株的致死率
诱变育种后菌株的致死率与H/C表
致死曲线
(1)致死率:试验存在很大误差,这次致死率结果极不可靠,根本就不符合客观事实。
可能由于:没有重复性,随机误差不可避免;菌液没有混匀;培养条件的不适宜等。
(2)H/C:突变后H/C基本上呈现下降趋势,可能由于培养基不适宜突变后的菌株的良好生长。
2.3菌种的鉴定
2.3.1菌种的细胞形态
经革兰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 大肠杆菌此菌为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无芽孢、革兰氏阳性;w1杆状,有芽孢、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球状、无芽胞、革兰氏染色阳性;w2杆状,无芽孢、革兰氏阴性。
2.3.2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
菌株的选育是通过酪素培养基的平板上形成的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的大小选出来的,被认为是正变菌株筛选的有效手段。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
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八个培养基的鉴别试验中:乳糖发酵培养基和葡萄糖发酵培养基都放入了杜氏小管,是用来鉴定细菌是否发酵产生气体;淀粉水解培养基是倒平板、划线接种,观察是否产生透明圈;三糖铁培养基,底层为红色,斜面为红色,可能三种糖都不利用或者只利用葡萄糖,斜面和底层均为红色,利用葡萄糖和乳糖,或者利用葡萄糖和蔗糖,或者这三种糖都利用。
3 讨论
能分泌胞外蛋白酶的菌株可在酪素平板上形成肉眼可见的蛋白水解圈, 在对特定产酶菌株进行诱变时, 由于条件相对统一, 比较选择平板上形成的蛋白水解圈的大小被认为是正变菌株筛选的有效手段。
但因为蛋白水解圈是非选择性标记, 筛选工作量十分庞大, 人们也尝试采用其它易于选择的标记物如营养缺陷型、抗生素抗性等作为非直接选择措施, 以淘汰大量的没有发生突变的野生菌株。
本实验旨在了解微生物菌株选育的过程,由于过程不是很严密,因此鉴定不能准确鉴定到种。
本实验从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养牛场的土样中筛选两筛选得到的蛋白酶产生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照射育种,得到高产胞外蛋白酶菌株。
并对其进行形态和生理生化确定为:突变菌株w1为芽孢杆菌属,而突变菌株w2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在发酵工业中占有主导地位,是决定该发酵产品能否具有工业化价值及经济成本的关键。
我国的酶制剂工业经过40多年来几代人的努力,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总体来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各方面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菌株的产酶力和酶的性能对降低成本,扩大市场有重要意义。
诱变育种是提高产酶力的重要手段,随着基因工程的普及,我国在纤维素酶和碱性蛋白酶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成效。
近几年来,高通量筛选技术的确立使筛选效率得以大大提高,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知识的积累今后也会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赵丛.N+注入诱变选育中蛋白酶催化高产菌株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工业微生物2008[2]胡学智.蛋白酶生产和应用的进展.工业微生物.2008(4)
[3]高玉千.碱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初探.工业微生物.2008(4)
[4]陈向东等.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武汉大学学报.2003:761-764
[5]伍欣等.产碱性蛋白酶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其研究.微生物学杂志2005(3)
[6]褚忠志. 产碱性蛋白酶菌株ZK202的鉴定及其诱变.安徽农业科学2008(14)[7]薛林贵.紫外诱变原生质体选育碱性蛋白酶高产菌株的研究.兰州大学学报.19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