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蛋白酶菌株的选育

合集下载

一株高产胞外蛋白酶菌株的选育

一株高产胞外蛋白酶菌株的选育

一株高产胞外蛋白酶菌株的选育摘要:本实验采用的菌株来源于XXX大学动科院养牛场中的土壤,通过设置不同的培养基来筛选具有产胞外蛋白酶能力的菌株。

以酪素培养基平板产生的透明圈的直径/菌落直径的大小作为选择标记,经初筛选择出比值大的菌株为出发菌株。

经紫外线诱变处理,培养获得两种未知高产胞外蛋白酶菌株。

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突变菌株w1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符合芽孢杆菌属的特征,而突变菌株w2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关键字:细菌;胞外蛋白酶;筛选;鉴定蛋白酶(Protease)是催化蛋白质水解的一类酶,微生物蛋白酶主要由霉菌、细菌生产。

蛋白酶对所作用的反应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蛋白酶仅能作用于蛋白质分子中一定的肽键。

该酶催化反应速度较快,无工业污染,且反应条件适应性宽,被广泛应用在皮革、毛皮、丝绸、医药、食品、酿造等方面。

目前微生物菌种选育所采用的诱变手段主要有激光诱变、DES诱变结合热处理、空间诱变、紫外线照射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等。

蛋白酶分布广,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消化道中,在植物和微生物中含量丰富。

由于动植物资源有限,工业上生产蛋白酶制剂主要利用枯草杆菌、栖土曲霉等微生物发酵制备。

常见的能产生蛋白酶的蛋白微生物有细菌中的酸性蛋白酶生产菌(如黑曲霉、根霉);碱性蛋白酶生产菌(如地衣芽孢杆菌);中性蛋白酶生产菌(如枯草芽孢杆菌)。

本实验以养牛场土壤中筛选得到的蛋白酶生产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照射诱变方法育种,以筛选得到高产胞外蛋白酶菌株。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土样: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养牛场中的土壤 1.1.2 培养基:(表中数据均为1000mL培养基中所含物质量)筛选培养基:酪素培养基干酪素 1g 酵母膏 0.25g 甘油 1.25g dH2O 250mL K2HPO4 0.125g 琼脂 4g pH 8.0 营养培养基:肉汤培养基蛋白胨 10g 牛肉膏 3g NaCl 5g H2O 1000mL pH 7.4 鉴别性培养基淀粉培养基蛋白胨 10g 明胶培养基蛋白胨 5g牛肉膏 13g 明胶120g dH2O 1000mL pH 7.2―7.4 NaCl 5g 牛肉膏 5g 可溶性淀粉2g dH2O 1000mL 琼脂 16g 葡萄糖发酵培养基蛋白胨 10g 蛋白胨 5g NaCl 5g 葡萄糖5g K2HPO4 0.2g K2PO4 2g dH2O 1000mL 1.6%溴甲酚紫1―2mL dH2O 1000mL pH7.2―7.4 pH 7.2―7.4 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已配好)柠檬酸盐培养基(已配好)半固体培养基(已配好)三糖铁培养基(已配好)1.2 方法1.2.1 菌种的筛选1.2.1.1 培养基的配置及灭菌按上述方法分别配置肉汤培养基和酵素培养基,配置完成后放入高压灭菌锅于120℃下灭菌20min。

耐高温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耐高温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耐高温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耐高温蛋白酶是一种在高温条件下仍能保持其催化活性的酶,能够在高温下催化生化反应,在制药、食品加工、生物制造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而菌株的选育是提高高温蛋白酶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般来说,选育耐高温蛋白酶高产菌株需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菌株筛选首先需要对天然微生物进行样品筛选,按照对温度、PH等生理参数适应性的要求进行选择,优先选择能在较高温度下生长并产生耐高温酶的菌株,如热门的枯草芽杆菌、厌氧嗜热菌、波形菌等。

筛选后的菌株需要进行基本鉴定和生长繁殖测试,并确定合适生长条件进行培养。

(2)单菌株培养选育高温蛋白酶高产菌株需要从单菌株入手,通过单菌株培养建立菌株库。

具体操作是从混合菌液中挑选单菌株进行分离纯化,然后在适宜菌落计数的培养基中进行扩增,得到比较纯的单一菌株。

(3)启动基因筛选启动基因是指在酶活性调控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基因,比如转录因子、信号转导分子等。

通过筛选不同菌株的启动基因,能够分析菌株酶活性、酶产量等生理参数的变化,从而优选高酶活、高产量的菌株。

(4)基因工程改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高活性、高产酶的基因导入到新的细胞中进行表达,进而提高酶产量和酶活力。

目前,基因工程改造主要采用选择性筛选、拷贝数增加、等位基因增加等手段进行。

(5)酶活性评估选育出可行的耐高温蛋白酶高产菌株后,需要进行酶活性评估,以确定其酶活力和产酶能力,评价其在工业应用中的适用性。

酶活性评估一般采用激光荧光法、反应热法、电泳法等多种方法进行。

总之,选育出高产、高活力、耐高温的蛋白酶生产菌株需要长期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将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耐高温蛋白酶高产菌株的改造和选育中,能够进一步提高产酶效率和酶活力,推进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微生物实验设计-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微生物实验设计-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微生物实验设计-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级分离一、实验原理自能够产生胞外蛋白酶的菌株在牛奶平板上生长后,其菌落周围可形成明显的蛋白水解圈,水解圈与菌落直径的比值,常被作为判断该菌株蛋白酶产生能力的初筛依据。

将腐烂的大豆浸泡液中的细菌接种在含有酪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由于产蛋白酶菌株能在干酪素的培养基上形成无色透明圈,因此能将产蛋白菌株分离出来,分离出来的菌株经再次培养,就可获得纯种产蛋白酶的菌株。

二、实验器材1.菌种:从大豆浸泡液中获得2.培养基:(1)PDA斜面培养基:马铃薯200g,蔗糖20g,琼脂20g,水1000ml.马铃薯去皮,切成块,煮沸半小时后用纱布过滤,再加糖及琼脂,溶化后补水至1000ml,121℃灭菌30min备用。

(2)干酪素琼脂培养基:干酪素4.0g,用20ml 0.1mol/L NaOH溶液溶解后再加20g琼脂,加蒸馏水煮沸加水至1000ml 121℃灭菌30min备用。

3.试剂:无菌水。

4.仪器:天平,电磁炉,烧杯,无菌试管,无菌培养皿,高压灭菌锅,锥形瓶,接种环,涂布棒,酒精灯,恒温培养箱。

三、实验步骤1.将腐烂的大豆放入无菌水中浸泡,制成细菌悬浮液。

2.用涂布棒蘸取菌液接种于PAD培养基中,26℃培养48h。

3.倒置于酪素琼脂培养基平板上,37℃培养24h。

4.挑取培养好的菌落接种于平板上,28℃培养48h。

5.观察各菌落周围形成的透明圈的情况。

6.选取透明圈较大的三个菌落分别接种在干酪素琼脂培养基上,28℃培养48h。

7.观察受否为单菌落,若为单菌落且有透明圈,则为纯种产蛋白酶菌株。

若有杂菌,则需要重复步骤6,直到培养出纯菌为止。

参考文献[1]代玉梅.蛋白酶高产菌株的筛选鉴定及酶学性质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8.[2]黄志强,林白雪,谢联辉.产碱性蛋白酶海洋细菌的筛选与鉴定[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5(4):416-420.。

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以及菌种鉴定课案

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以及菌种鉴定课案

本科毕业论文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以及菌种鉴定专业名称:生物科学 1302学生姓名:**学号: **************师:**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以及菌种鉴定摘要分离和纯化培养法在实验中常常是分离杂菌筛选所需菌落的有效方法,紫外线诱变可以试验出菌落突变率最高的诱变时间或诱变强度,从而选择最适剂量对纯化菌株进行诱变,产生性能更加优秀的可育后代,这就是菌株的选育过程。

本实验采用以上方法对土壤中的杂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纯化的能分解蛋白质的菌株,通过紫外线诱变而获得分解能力强的菌株,即高产蛋白酶的菌株。

菌种鉴定则是对微生物快速深入了解的捷径。

关键字灭菌、培养基、无菌操作、分离纯化、紫外线诱变、菌种鉴定Abstract英文省略。

正文1.蛋白酶菌种的采样由于采样的菌种需要有分解蛋白质的能力,所以采样地点可以是餐饮聚集地或者种植大豆等富含高蛋白植物的土地。

2.蛋白酶菌种的分离纯化2.1.实验用品的灭菌灭菌是指杀死或消灭一定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灭菌的方法分物理和化学灭菌法两大类.本实验主要介绍物理方法的一种,即加热灭菌.加热灭菌包括湿热和干热灭菌两种.通过加热使菌体内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达到杀菌目的.蛋白质的凝固变性与其自身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高,其凝固所需要的温度越低.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的杀菌效力比干热大,因为在湿热情况下,菌体吸收水分,使蛋白质易于凝固;同时湿热的穿透力强,可增加灭菌效力.本实验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

2.1.1.灭菌前的准备玻璃器皿等在灭菌前必须经正确包裹和加塞,以保证玻璃器皿于灭菌后不被外界杂菌所污染.常用玻璃器皿的包扎和加塞方法如下:平皿用纸包扎或装在金属平皿筒内;三角瓶在棉塞与瓶口外再包以厚纸,用棉绳以活结扎紧,以防灭菌后瓶口被外部杂菌所污染;吸管以拉直的曲别针一端放在棉花的中心,轻轻捅入管口,松紧必须适中,管口外露的棉花纤维统一通过火焰烧去,灭菌时将吸管装入金属管筒内进行灭菌,也可用纸条斜着从吸管尖端包起,逐步向上卷,头端的纸卷捏扁并拧几下,再将包好的吸管集中灭菌.2.1.2.高压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用途广,效率高,是微生物学实验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这种灭菌方法是基于水的沸点随着蒸汽压力的升高而升高的原理设计的.当蒸汽压力达到1.05kg/cm2时,水蒸气的温度升高到121℃,经15~30min,可全部杀死锅内物品上的各种微生物和它们的孢子或芽孢.一般培养基、玻璃器皿以及传染性标本和工作服等都可应用此法灭菌。

高产蛋白酶菌株的选育.总结

高产蛋白酶菌株的选育.总结

课堂报告名称:高产蛋白酶菌株的选育方法武汉轻工大学食品学院王宏勋一、课堂报告依据的知识背景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遗传变异有无物质基础以及何种物质可承担遗传变异功能的问题,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利用微生物这一实验对象进行了三个著名的实验,才以确凿的事实证实了核酸尤其是 DNA 才是遗传变异的真正物质基础。

三个经典实验是: 一是1928年进行的转化实验。

二是美国人1952年开展的噬菌体感染实验。

三是1956年创立的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朊病毒的发现和思考。

无论是 DNA 还是 RNA 作为遗传物质的基础已是无可辨驳的事实。

但朊病毒的发现对“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定论也带来一些疑云。

PrP 是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致病因子,迄今未发现蛋白内有核酸,但已知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必须有核酸组成的遗传物质,才能感染宿主并在宿主体内自然繁殖。

那么这是生命界的又一特例呢?还是因为目前人们的认识和技术所限而尚未揭示的生命之谜呢?还有待于生命科学家去认识和探索。

2、遗传物质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除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外,其余病毒及全部具有典型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 。

按其在细胞中存在形式可分成染色体 DNA 和染色体外 DNA 。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的 DNA 存在形式不完全相同。

1)DNA 在原核细胞中的存在方式原核细胞最大的细胞学特点就是无核膜与核仁的分化,只有一个核区称拟核。

其染色体 DNA 处于拟核区,无组蛋白,近年来发现与非组蛋白结合。

结构上为双链环状 DNA 。

几种微生物染色体的物理特性见表。

原核细胞的染色体外DNA 主要指质粒(如 F 因子、 R 因子、 Col 因子)。

2)DNA 在真核细胞中的存在方式真核细胞 DNA分为核 DNA和核外 DNA。

核 DNA即染色体 DNA ,它与组蛋白结合构成具有复杂结构的染色体。

核外DNA是指线粒体和叶绿体等DNA ,其结构与原核细胞的 DNA相似,亦能编码结构蛋白。

耐高温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耐高温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耐高温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一、耐高温蛋白酶的生物特性耐高温蛋白酶一般指能在高温环境下活性稳定的酶,主要有α-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等。

一般认为高温蛋白酶的最适催化温度在50~115℃,而且能在相应的催化温度下保持稳定的酶称为耐高温酶。

高温蛋白酶的热稳定性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其中氢键、疏水作用力、氢键交替等结构是维持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氢键对于高温蛋白酶的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地作用,疏水作用力能够使分子内部的氢键被更好地维持,并对质子转移反应提供所需的空间。

1、菌株的筛选从自然中分离的耐高温蛋白酶生产菌种数量有限,更少数具有较好的特性。

可以在人工筛选下,通过人工诱变等手段获得拥有良好产酶性状的菌株。

此外,还可以筛选到并改造高度生产耐高温蛋白酶的菌株。

筛选方法包括蛋白芯片法、DNA芯片法、荧光菌筛法、色谱筛法等。

2、耐高温蛋白酶分子工程改造通过改变酶分子结构,提高其活性或稳定性,如点突变、重组人工酶等,使得其在生产耐高温蛋白酶中更容易表达和积累,从而提高耐高温蛋白酶的产量和质量。

3、优化发酵条件包括发酵温度、酸碱度、酶的物质来源、培养基成分等条件的优化,以促进酶产量的提高。

耐高温蛋白酶产业在食品加工、饲料、纺织、皮革等领域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例如,在蒸面食品加工中,耐高温蛋白酶能够分解淀粉,并增强蒸面的弹性和质感。

在植物饲料加工中,耐高温纤维素酶能够分解饲料中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

在纺织工业中,耐高温酶能够分解棉织品蜡酯、淀粉、胶质等物质,从而在染色和印花时有效降低工艺难度。

总之,耐高温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是耐高温蛋白酶产业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跨越的关键。

未来,我们将不断探索耐高温蛋白酶高产菌株的筛选、改造、优化,并推进其在食品加工、饲料、纺织、皮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打造更加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的环保工业做出贡献。

高产蛋白酶菌株的选育

高产蛋白酶菌株的选育

课堂报告名称:高产蛋白酶菌株的选育方法武汉轻工大学食品学院王宏勋一、课堂报告依据的知识背景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遗传变异有无物质基础以及何种物质可承担遗传变异功能的问题,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利用微生物这一实验对象进行了三个著名的实验,才以确凿的事实证实了核酸尤其是 DNA 才是遗传变异的真正物质基础。

三个经典实验是: 一是1928年进行的转化实验。

二是美国人1952年开展的噬菌体感染实验。

三是1956年创立的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朊病毒的发现和思考。

无论是 DNA 还是 RNA 作为遗传物质的基础已是无可辨驳的事实。

但朊病毒的发现对“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定论也带来一些疑云。

PrP 是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致病因子,迄今未发现蛋白内有核酸,但已知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必须有核酸组成的遗传物质,才能感染宿主并在宿主体内自然繁殖。

那么这是生命界的又一特例呢?还是因为目前人们的认识和技术所限而尚未揭示的生命之谜呢?还有待于生命科学家去认识和探索。

2、遗传物质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除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外,其余病毒及全部具有典型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 。

按其在细胞中存在形式可分成染色体 DNA 和染色体外 DNA 。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的 DNA 存在形式不完全相同。

1)DNA 在原核细胞中的存在方式原核细胞最大的细胞学特点就是无核膜与核仁的分化,只有一个核区称拟核。

其染色体 DNA 处于拟核区,无组蛋白,近年来发现与非组蛋白结合。

结构上为双链环状 DNA 。

几种微生物染色体的物理特性见表。

原核细胞的染色体外DNA 主要指质粒(如 F 因子、 R 因子、 Col 因子)。

2)DNA 在真核细胞中的存在方式真核细胞 DNA分为核 DNA和核外 DNA。

核 DNA即染色体 DNA ,它与组蛋白结合构成具有复杂结构的染色体。

核外DNA是指线粒体和叶绿体等DNA ,其结构与原核细胞的 DNA相似,亦能编码结构蛋白。

耐高温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耐高温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代传酶活力在 519 12 ~ 538 23U / mL 之间ꎬ 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ꎮ
关键词: 耐高温蛋白酶ꎻ 紫外诱变ꎻ 地衣芽孢杆菌
中图分类号: S-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9754 / j nyyjs 20200330004

液各 1mL 加入到试管中ꎬ 然后往每只试管加 0 5% 酪
1 4 3 致死率的测定
10%三氯乙酸 3mLꎬ 混匀ꎻ 将每个试管都倒入滤纸中
下:
后再 加 0 55mol / LNa 2 CO 3 溶 液 5mL 和 福 林 酚 试 剂
林酚试剂购于上海联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ꎻ 其它常规
领域显示出更好的应用前景ꎬ 已成为国内外蛋白酶研
试剂为国产分析纯ꎮ
究领域的热点ꎮ
1 3 培养基
国内对耐高 温 蛋 白 酶 进 行 了 大 量 的 研 究ꎬ 尹 春
筱 [ 2 ] 等从云南腾冲热泉中分离出产耐高温蛋白酶的嗜
热芽孢杆菌ꎻ 廉立慧 [ 3 ] 等从温泉中筛选出产耐高温蛋
1 2 2020ꎬVol 40ꎬNo 06
农业与技术 ※农业科学

耐高温蛋白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王金才1 余鸽1 刘唤明2 邓楚津2
钠 5g、 葡萄糖 1g、 蒸馏水 1000mLꎬ 121℃ 灭菌 20minꎮ
营养琼脂培养基: 蛋白胨 10g、 牛肉粉 3g、 氯化
钠 5g、 葡萄糖 1g、 琼脂 20g、 蒸馏水 1000mLꎬ 121℃
灭菌 20minꎮ
牛奶 培 养 基: 脱 脂 奶 粉 10g、 琼 脂 2g、 蒸 馏 水
(1 湛江恒兴养殖技术服务有限公司ꎬ 广东 湛江 524300ꎻ 2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ꎬ 广东 湛江 52408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报告名称:高产蛋白酶菌株的选育方法武汉轻工大学食品学院王宏勋一、课堂报告依据的知识背景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遗传变异有无物质基础以及何种物质可承担遗传变异功能的问题,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利用微生物这一实验对象进行了三个著名的实验,才以确凿的事实证实了核酸尤其是 DNA 才是遗传变异的真正物质基础。

三个经典实验是: 一是1928年进行的转化实验。

二是美国人1952年开展的噬菌体感染实验。

三是1956年创立的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朊病毒的发现和思考。

无论是 DNA 还是 RNA 作为遗传物质的基础已是无可辨驳的事实。

但朊病毒的发现对“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定论也带来一些疑云。

PrP 是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质致病因子,迄今未发现蛋白内有核酸,但已知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必须有核酸组成的遗传物质,才能感染宿主并在宿主体内自然繁殖。

那么这是生命界的又一特例呢?还是因为目前人们的认识和技术所限而尚未揭示的生命之谜呢?还有待于生命科学家去认识和探索。

2、遗传物质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除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外,其余病毒及全部具有典型细胞结构的生物体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 。

按其在细胞中存在形式可分成染色体 DNA 和染色体外 DNA 。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的 DNA 存在形式不完全相同。

1)DNA 在原核细胞中的存在方式原核细胞最大的细胞学特点就是无核膜与核仁的分化,只有一个核区称拟核。

其染色体 DNA 处于拟核区,无组蛋白,近年来发现与非组蛋白结合。

结构上为双链环状 DNA 。

几种微生物染色体的物理特性见表。

原核细胞的染色体外DNA 主要指质粒(如 F 因子、 R 因子、 Col 因子)。

2)DNA 在真核细胞中的存在方式真核细胞 DNA分为核 DNA和核外 DNA。

核 DNA即染色体 DNA ,它与组蛋白结合构成具有复杂结构的染色体。

核外DNA是指线粒体和叶绿体等DNA ,其结构与原核细胞的 DNA相似,亦能编码结构蛋白。

3、基因和性状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由丹麦生物学家 W . Johansen 于 1909 年提出来的,他用“基因”这个述语来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

直到本纪世 50 年代以后,“基因”才有一个较明确的概念。

概括地说:“基因”是一个具有遗传因子效应的 DNA 片段,它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2)性状的决定——基因表达性状是构成一个生物个体的有关结构、形态、物质和功能等各方面特征的总称。

基因表达是遗传信息表现为生物性状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基因产物的生物学功能来完成的。

基因决定性状,而性状则是基因表达的最终结果。

基因依其功能的差别可分成调节基因、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 3 大类。

结构基因是为细胞结构、组成( 如细胞生化反应所需的酶 )及完成细胞功能所需的蛋白质等进行编码的基因。

调节基因:用于编码组成型调节蛋白的基因。

操纵基因:是位于启动基因和结构基因之间的一段碱基顺序,能与调节蛋白相结合,以此来决定结构基因的转录是否能进行。

蛋白的表达不仅受结构基因控制,同时也受调节基因和操纵基因的调控。

生物体的遗传信息通过“中心法则” ( 少数生物以“逆转录”方式 ) 来完成世代间的传递,从而保证世世代代性状的相似性。

3)基因突变突变是生物的基本属性,在广义上,突变是指染色体数量、结构及组成等遗传物质发生多种变化,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 DNA 序列的任何改变,而导致的遗传变化称为基因突变。

其发生变化的范围很小,所以又称点突变。

染色体的畸变是指由染色体的大段损伤引起的。

包括大段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倒位等。

基因突变是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它是一切生物变化的根源。

连同基因转移、重组一起提供了推动生物进化的遗传多变性。

(1)遗传信息的改变。

不同的碱基变化对遗传信息的改变是不同的,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同义突变;②错义突变;③无义突变;④移码突变(2)表型变化。

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营养缺陷型;②抗性突变型。

③条件致死突变型。

④形态突变型。

另外还有抗原突变型、产量突变型等。

(3)突变率和基因符号每一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称突变率。

例如,突变率为 10-8的,即指该细胞在一亿次细胞分裂中,会发生一次突变。

突变率也可以用每一单位群体在每一世代中产生突变株的数目来表示。

例如,一个含 108个细胞的群体,当其分裂为2×10 8个细胞时,即可平均发生一次突变的突变率也是 10-8。

常用的基因突变符号:每个基因座位用其英文单词的头3 个英文字母的小写来表示,如组氨酸:his;其座位上的不同基因突变则在 3 个英文小写字母后加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 hisA、hisB 代表组氨酸的A 基因和B 基因;在 3 个字母的右上方可用不同符号表示微生物的突变型,如 his+、his-分别表示组氨酸原养型和缺陷型,gal+、gal-分别表示能发酵半乳糖和不能发酵半乳糖,str s、str r,分别表示对链霉素敏感和具抗性。

(4)突变的特点①不对应性。

指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

这是突变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

②自发性。

各种性状的突变,可以在没有人为的诱变因素处理下自发地产生。

③稀有性。

自发突变虽可随时发生,但其突变率却是极低和稳定的,一般在 10 -6 -10 -9 之间。

④独立性。

突变的发生一般是独立的,即在某一群体中,既可发生抗青霉素的突变型,也可发生抗链霉素或任何其他药物的突变型,而且还可发生其他任何性状的突变型。

某一基因的突变,既不提高也不降低其他任何基因的突变率。

⑤诱变性。

通过诱变剂的作用,可以提高上述自发突变的几率,一般可提高 10-10 5 倍。

不论是通过自发突变或诱发突变 ( 诱变 ) 所获得的突变株,其间并无本质上的差别,这是因为,诱变剂仅起着提高诱变率的作用。

⑥稳定性。

由于突变的根源是遗传物质结构上发生了稳定的变化,所以产生的新的变异性状也是稳定的、可遗传的。

、⑦可逆性。

由原始的野生型基因变异为突变型基因的过程,称为正向突变,相反的过程则称为回复突变或回变实验证明,任何性状都可发生正向突变,也都可发生回复突变。

(5)诱变机制。

自发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许多理化学、物理和生物因子能提高其突变的频率。

凡能提高突变率的任何理化因子,都可称为诱变剂。

所谓诱变剂并非是用诱变剂产生新的突变,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突变率。

主要包括碱基的置换、移码突变、染色体畸变等。

4)DNA 损伤的修复微生物能以多种方式去修复损伤后的 DNA ,主要有以下两种:(1) 光复活作用。

把经紫外线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称为光复活作用。

光复活由 phr基因编码的光解酶 PHr 进行。

PHr 在黑暗是专一性地识别嘧啶二聚体,并与之结合,形成酶 -DNA 复合物,当给予光照时,酶利用光能( PHr 本身无发色基团,与损伤的 DNA 结合后才能吸收光,起光解作用)将二聚体拆开,恢复原状,酶再释放出来。

由于在一般的微生物中都存在着光复活作用,所以在进行紫外线诱变育种时,只能在红光下进行照射及处理照射后的菌液。

(2) 暗修复作用,又称切除修复。

该修复系统除了碱基错误配对和单核苷酸插入不能修复外,几乎所有其他 DNA 损伤均可修复,是细胞内的主要修复系统,涉及到 UvrA 、 UvrB 、 UvrC 和 UvrD 四种蛋白质的联合作用。

另外还有重组修复、 SOS 修复等方式。

4、突变与育种1)自发突变与育种(1)从生产中选育。

在日常的大生产过程中,微生物也会以一定频率发生自发突变。

富于实际经验和善于细致观察的人们就可以及时抓住这类良机来选育优良的生产菌种。

例如,从污染噬菌体的发酵液中有可能分离到抗噬菌体的自发突变株。

(2)定向培育优良品种是指在某一特定条件下,长期培养某一微生物菌群,通过不断转接传代以积累其自发突变,并最终获得优良菌株的过程。

由于自发突变的频率较低,变异程度较轻微,故用此法育种十分缓慢。

2)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通过人工方法处理微生物,使之发生突变,并运用合理的筛选程序和方法,把适合人类需要的优良菌株选育出来的过程。

人工诱变与自发突变相比可大大提高微生物的突变率,使人们可以简便、快速地筛选出各种类型的突变株,作生产和研究之用。

(1)诱变育种一般性原则①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

出发菌株是指用于育种的起始菌株。

有利性状:高产、生长速度快、营养要求粗放、产孢子早而多的菌株等。

②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

在选用理化因子作诱变剂时,在同样效果下,应选用最方便的因素;而在同样方便的情况下,则应选择最高效的因素。

在物理诱变剂中,尤以紫外线为最方便,而化学诱变剂中,以 NTG 最为有效。

③处理单孢子(细胞)菌悬液。

在诱变育种中,所处理的细胞必须是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状态。

其目的是:一方面分散状态的细胞可以均匀接触诱变剂;另一方面又可避免长出不纯菌落。

在某些微生物中,即使用这种单细胞悬液来处理,还是很容易出现不纯菌落,这是由于在许多微生物的细胞内同时含有几个核的原故。

④选用最适剂量。

各种诱变剂有不同的剂量表示方式。

剂量一般指强度与作用时间的乘积。

化学诱变剂常以一定温度下诱变剂的浓度和处理时间来表示。

⑤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

⑥设计或采用高效筛选方案或方法。

筛选方案:在实际工作中,一般认为应采用把筛选过程分为初筛与复筛两个阶段的筛选方案为好。

前者以量(选留菌株的数量)为主,后者以质(测定数据的精确度)为主。

筛选方法:初筛可在平板上进行,也可在摇瓶中进行,两者各有利弊,复筛必须在摇瓶中进行,并作精确测定。

5、基因重组凡把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经过遗传分子间的重新重组合,形成新遗传型个体的方式,称为基因重组。

重组可使生物体在未发生突变的情况下,也能产生新遗传型的个体。

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

由于杂交育种选用已知性状的供体菌和受体菌作为亲本。

因此比诱变育种前进了一大步。

同时也可消除某一菌株长期诱变导致产量上升缓慢现象。

因此它是一种重要的育种手段。

1)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主要包括转化、转导(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

2)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

在真核微生物中,基因重组主要有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原生质体融合和转化等形式。

6、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对遗传信息的分子操作和施工,即把分离到的或合成的基因经过改造,插入载体中,导入宿主细胞内,使其扩增和表达,从而获得大量基因产物,或者令生物表现出新的性状。

基因工程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出现的,三项关键技术的建立为基因工程奠定了基础,这三项技术是: DNA 的特异切割、 DNA 的分子克隆和DNA 的快速测序。

这项技术使人类能定向改造基因,编码特定蛋白,从此人类获得了主动改造生命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