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文学
战火中的经典文学作品

战火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战火中的经典文学作品纪念抗战,读读这些战火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在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中,文学担负起唤起民众、实现民族救亡的使命,文学界掀起了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文学浪潮,。
一部部文学作品、一份份文艺刊物、一个个文艺团体……在战火中诞生。
大时代的炼火里,这些拿笔的“战士”从来不曾缺席。
文学,从未脱离时代。
九一八事变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趁势而入,在东北大地上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奴役。
一批青年作家被迫流亡关内,怀着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激愤,写下了一部部反映故乡被异族蹂躏,民众进行不屈反抗的文学作品,他们就是现代文学史上令人瞩目的“东北作家群”。
李辉英的《万宝山》是第一部以抗战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于1933年出版,成为东北抗战文学的先声。
作品真实反映了震惊中外的“万宝山事件”,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和侵略野心,热情讴歌了东北人民的.反侵略反压迫精神。
“九一八”事变后,骆宾基发表了个人第一部长篇小说《边陲线上》,以热血青年刘强投奔抗日救国军,经过曲折的斗争,最终使濒临瓦解的抗日武装重获生机的故事,歌颂了东北人民的斗争精神,启示中国青年要像刘强那样与民众结为一体,向一切内外的恶势力勇猛进击。
1933年,舒群创作了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成为他的成名作及代表作。
作品通过东北沦陷区三个不同国籍孩子悲欢离合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初东北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民族矛盾,给被压迫人民指出了斗争方向。
1935年,萧红在上海出版了《生死场》。
这部作品描写了沦陷前后东北农村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既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又大胆反映了人民的诉求,其中,“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
”更是呼喊出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声。
同年,萧军出版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描写出东北抗日游击队在战争血火中的成长,充满英雄主义气息。
抗战时期的文学

抗战时期的文学一.文学救亡运动(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建立1.国共合作,建立军委会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二)抗战文学思潮形成1.文学大众化民族化A.大众文艺运动内容的报告文学化——形式上的小型化、通俗化、实用化B.民族形式的讨论林冰的“民间形式”观——葛一虹的“五四新文学”观——郭沫若的“综合统一”观。
2.抗战文学论争关于“暴露与讽刺”问题的论争——关于“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关于“战国策”派的论争。
3.现实主义主潮(并存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三)区域文学的出现1.国统区文学2.解放区文学3.沦陷区文学二.抗战时期的散文(一)报告文学兴起1.报告文学:战时散文的主流2.报告文学创作的分化:国统区趋于限制——解放区走向发展(二)杂文繁荣1.“鲁迅风”杂文派2.“野草”杂文派(三)散文的演变1.初期的战斗合唱:慷慨悲歌,热情呐喊2.后期的多样深化:战乱流离生活、后方社会弊端的记叙——“在暗夜里呼号”的抒情——领悟自然的游记、闲适悠然的小品三.抗战时期的诗歌(一)战斗的号角1.街头诗、朗诵诗兴起2.艾青与田间(前面已有专题讲述)3.晋察冀诗人:陈辉等(二)何其芳与柯仲平1.何其芳:从《预言》到《夜歌》A.思想情感的转变《预言》:关闭在超现实的唯美氛围中的青年的内心抒唱——歌唱迷离、甜蜜而痛苦的爱情,怀念逝去的往事,咏叹渺茫的人生前途转折点:《成都,让我把你摇醒》——抗战的呼喊《夜歌》:诅咒黑暗,歌颂光明——歌唱解放区新生活,颂扬推翻旧世界的人民革命战争,剖析自我的弱点B.诗风的转变由华美、雕饰、晦涩的风格转向朴素、自然、明朗的风格,由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风。
2.柯仲平A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促进了解放区叙事诗的繁荣B优秀抒情诗:《哀诗人闻一多》《延安与中国青年》(三)胡风及“七月”诗派1.胡风(1902 —— 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作品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作品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段艰苦卓绝的历程,不仅检验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也催生了大量优秀的抗战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真实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和抗战精神,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本文将以“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作品”为题,探讨其中代表性的抗战文学作品,并分析其对中国抗战历史和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明代文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山水田园诗文,尽管不是直接描写抗战的作品,但与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有着密切关联。
该作品描绘了一个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幸福乌托邦,象征着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对战乱的逃避。
在抗日战争时期,人们对战争的伤痛和恐惧,更加渴望着回归桃花源的平静。
因此,《桃花源记》在抗战文学中代表着人们对和平世界的向往,为战争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丝慰藉。
二、《红岩》《红岩》是巴金的长篇小说,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独具风格的重要作品之一。
小说以四川省广元市红岩村为背景,通过叙述红岩村农民出身的大学生石光明参加八路军抗日战争的经历,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和坚定意志。
小说语言朴实,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描写了红岩村人民英勇抗战的精神风貌,彰显了抗日战争时期农民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和抗日斗志。
《红岩》以其深入浅出、感人至深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集结号》《集结号》是巴金的又一力作,描写了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淞沪会战前后,一支由中共地下党员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淞沪地区坚持抗战的故事。
小说通过刻画游击队员的奋斗精神、坚韧毅力和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不屈斗争。
《集结号》以其激情澎湃的战斗场面和对人性的思考,成为中国抗战文学中的瑰宝之作。
四、《幸存者》《幸存者》是滕传祥的长篇小说,以乌鲁木齐战火纷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通过塞申山抗战英烈赵全生的故事进行叙述。
红色经典书籍有哪些

红色经典书籍有哪些1、《保卫延安》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杜鹏程著。
全面地描绘了1947年3月到7月延安保卫战的历史进程,称得上是反映革命战争的艺术史诗。
2、《红日》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吴强著。
以我军军长沈振新率领的一支英雄部队为主线,成功地塑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
3、《红旗谱》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梁斌著。
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4、《青春之歌》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杨沫著。
以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形象,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
5、《林海雪原》1958年出版,曲波著。
此书描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部分穷凶极恶的匪徒频频骚扰我后方普通群众,残杀无辜的老百姓,我人民军队奉命进山歼匪而发生的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
6、《三家巷》1959年出版,欧阳山著。
以2 0年代的广州为背景,将个人的成长道路、家族的兴衰沉浮与历史的风云变幻融为一体。
描绘出中国革命初期既轰轰烈烈又错综复杂的时代画卷。
7、《创业史》(第一部)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柳青著。
通过对渭河平原蛤蟆滩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从建立、巩固到发展的过程描写,反映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农村发生发展的历史,真实地表现了在这场社会大变革中农民的思想、心理及人际关系的深刻变化。
8、《红岩》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罗广斌、杨益言著。
小说以“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现重庆城内的学生运动、地下斗争、集中营的狱中斗争,以及川北农村的武装斗争。
9、《铁道游击队》刘知侠著。
《铁道游击队》中刘洪、李正、王强的名字已妇孺皆知,作家刘知侠笔下的《铁道游击队》大都是微山湖区抗日时期的真人实事。
10、《抉择》1997年群众出版社出版,张平著。
这是一部热切关注时代和社会的警世之作!作品以直面现实人生的胆识和勇气,可以说,《抉译》,是一部文坛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扛鼎之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红岩》、《星星之火》、《暴风雨所诞生的》、《山呼海啸》、《桥隆飙》1、《红岩》罗广斌、杨益言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红日》吴强著中国青年出版社3、《红旗谱》梁斌著中国青年出版社4、《青春之歌》杨沫著人民文学出版社5、《林海雪原》曲波著人民文学出版社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著北京燕山出版社7、《青年近卫军》(前苏联)法捷耶夫著水夫译人民文学出版社8、《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西行漫记》)(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9、《牛虻》(英)伏尼契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0、《绞刑架下的报告》(捷克)伏契克著徐伟珠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中国现代关于战争的文学名著

中国现代关于战争的文学名著
中国现代关于战争的文学名著,包括著名的《红岩》、《活着》、《抗日战争时期的新中国人》、《烽火连三月》、《和平的河流》、《英雄儿女》等。
《红岩》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情景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抗日军人在红岩山下坚守信念、战斗顽强的故事,鼓舞了人们的爱国精神。
《活着》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情景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抗日将士在战火中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故事,激励了人们的斗志。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中国人》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情景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新中国人在战火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抗争的故事,唤起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烽火连三月》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情景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抗日将士在战火中坚守信念、不败不屈的故事,激励了人们的英雄精神。
《和平的河流》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情景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抗日将士在战火中坚守信念、拼搏奋斗的故事,激励了人们的和平精神。
《英雄儿女》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情景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抗日将士在战火中坚守信念、不畏艰险的故事,唤起了人们的英雄梦想。
中国现代关于战争的文学名著,用优美的文字勾勒出英雄抗战的壮丽画卷,唤起了人们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梦想,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可贵。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战文学与艺术作品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战文学与艺术作品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黑暗而艰苦的时期,然而,在这段历史中,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奋起抵抗,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抗战文学与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创作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坚决抵抗和追求自由独立的渴望。
中国抗战文学作品多以小说、诗歌和戏剧形式存在。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这部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战争时期的遭遇和抗争,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老百姓生活的巨大冲击,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类似的还有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和巨浪的小说《死水微痕》,它们以不同的视角和角度,塑造了一批反映抗战时期社会状况的形象,文字流畅,情感真挚。
除了小说,抗战时期的诗歌也充满了激情和希望。
著名的抗战诗人郭沫若创作了许多催人奋进的诗歌,如《行军布告》和《木兰诗》等。
这些诗歌以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怒和面对战争的坚定信念。
除了郭沫若,林则徐、艾青等诗人也通过他们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敌人的坚决斗争。
在抗战期间,中国的戏剧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曹禺的抗战剧《雷雨》。
这部剧以一个富家女嫁给农民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和批判,揭示了社会不公和封建残酷的一面。
《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艺术形象,成功地诠释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抵抗精神。
除了文学作品外,中国抗战时期的艺术作品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中国抗战期间的美术作品着重表现了人物形象和战争场景,以英雄史诗为主题,追求真实和庄严的创作风格。
其中,张大千的《抗战图》是一幅著名的作品,它以极具震撼力的笔触和色彩,生动地再现了抗战场景,并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对抗战的坚强信念。
总之,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战文学与艺术作品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些作品以其艺术的力量和激情的表达,赋予了中国人民力量和信心。
它们不仅让人们了解到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遭遇和抗争,更展现了中国精神的伟大和坚韧。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时文学作品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时文学作品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也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入侵者进行的艰苦卓越的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战时文学作品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激励着中国军民坚定信念,勇敢抵抗外敌入侵。
本文将围绕中国抗日战争的战时文学作品展开论述,分别从诗歌、小说和戏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诗歌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诗歌是表达抗战情怀的重要媒介。
许多著名的中国诗人如丁玲、艾青、朱自清等都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国家繁荣和人民抗争的情感。
例如,丁玲的《夜行秋歌》描绘了夜间执行任务的中国游击队员壮烈的形象,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坚决抵抗。
而朱自清的《世界和平》则呼吁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御侵略。
二、小说小说在传播抗战精神和揭露日本侵略行径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作家纷纷创作了一系列的抗战小说,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巴金的《家》和丁玲的《四世同堂》。
这些小说通过真实的写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普通人民在战争中的生活和抗争,使读者深入感受到了抗战的艰辛和决心。
三、戏剧戏剧是另一种重要的战时文学形式,通过表演艺术形式与观众互动,有效地传达了抗战精神。
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吴师谟的话剧《烽火里的尘埃》以及郭沫若的《沂蒙山》等作品广为传播,激励着广大观众奋起抗战。
这些戏剧通过剧情和角色塑造,展现了人民抗战的英雄形象,唤起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战热情。
总结中国抗日战争的战时文学作品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有效地传达了抗战精神,激励着人民的斗志,还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
通过诗歌、小说和戏剧等不同的文学形式,中国作家在战争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意。
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激励着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英雄精神。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作品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作品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长时间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进行抵抗,而抗战文学作品则记录下了这段历史,传递了人民的心声和奋斗的精神。
本文将就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抗战文学作品进行探讨。
一、文学与战争的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不仅可以展现人类的情感和心灵世界,也可以记录和承载历史。
在战争时期,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记录和承载战争的媒介,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真实地了解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牺牲。
同时,文学作品也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和坚定对敌抗战的信念。
因此,抗战文学作品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著名抗战文学作品1. 《林则徐》这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部抗战诗歌作品。
以林则徐为题材,表达了对抗日战争的坚定支持和对民族英雄的崇敬。
诗中写道:“霜刀未曾试,胆气犹轻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强。
”2. 《小孩子的妈妈》这是抗战时期作家丁玲所写的短篇小说。
小说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描绘了战争给普通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破碎。
小说以其真实细腻的描写打动了很多读者,成为了抗战文学的经典之作。
3. 《红岩》这是中国著名作家巴金所写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红岩烈士廖承志的故事为主线,通过他的一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的英勇和牺牲。
小说以饱满的情感和充实的细节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
三、抗战文学的特点1. 爱国主义情感抗战文学作品被赋予了明显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因为在战争时期,人们对于自己国家的独立和解放有着强烈的渴望。
抗战文学作品通过鲜明的情感表达,传递出了人民坚定的爱国之情。
2. 英雄形象塑造抗战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多以普通人民为主,他们通过坚定的意志和对敌人的抵抗,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英勇的品质。
这些英雄形象成为了人们崇敬和敬仰的对象,激励着人们在战争中勇往直前。
3. 现实主义描写抗战文学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手法,力图展现出战争的真实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时期的文学
一.文学救亡运动
(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建立
1.国共合作,建立军委会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二)抗战文学思潮形成
1.文学大众化民族化
A.大众文艺运动
内容的报告文学化——形式上的小型化、通俗化、实用化
B.民族形式的讨论
林冰的“民间形式”观——葛一虹的“五四新文学”观——郭沫若的“综合统一”观。
2.抗战文学论争
关于“暴露与讽刺”问题的论争——关于“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关于“战国策”派的论争。
3.现实主义主潮(并存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
(三)区域文学的出现
1.国统区文学
2.解放区文学
3.沦陷区文学
二.抗战时期的散文
(一)报告文学兴起
1.报告文学:战时散文的主流
2.报告文学创作的分化:国统区趋于限制——解放区走向发展
(二)杂文繁荣
1.“鲁迅风”杂文派
2.“野草”杂文派
(三)散文的演变
1.初期的战斗合唱:慷慨悲歌,热情呐喊
2.后期的多样深化:战乱流离生活、后方社会弊端的记叙——“在暗夜里呼号”的抒情——领悟自然的游记、闲适悠然的小品
三.抗战时期的诗歌
(一)战斗的号角
1.街头诗、朗诵诗兴起
2.艾青与田间(前面已有专题讲述)
3.晋察冀诗人:陈辉等
(二)何其芳与柯仲平
1.何其芳:从《预言》到《夜歌》
A.思想情感的转变
《预言》:关闭在超现实的唯美氛围中的青年的内心抒唱——歌唱迷离、甜蜜而痛苦的爱情,怀念逝去的往事,咏叹渺茫的人生前途
转折点:《成都,让我把你摇醒》——抗战的呼喊
《夜歌》:诅咒黑暗,歌颂光明——歌唱解放区新生活,颂扬推翻旧世界的人民革命战争,
剖析自我的弱点
B.诗风的转变
由华美、雕饰、晦涩的风格转向朴素、自然、明朗的风格,由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风转向现实主义诗风。
2.柯仲平
A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促进了解放区叙事诗的繁荣B优秀抒情诗:《哀诗人闻一多》《延安与中国青年》
(三)胡风及“七月”诗派
1.胡风(1902 ——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
1920年试作新诗。
1929年留学日本。
1933年参加左联。
1937年主编《七月》杂志,是“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
A诗集:早期诗作《野花与箭》,抗战时期诗作《为祖国而歌》、《血誓》
B诗歌理论:让诗情“跳跃在时代的激流里”——诗人应该和“大众之情”完全融合——真正地增强诗的抒情性
2.“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是一个文学主张、艺术风格基本一致的诗歌流派。
主要诗人:阿垅、绿原、鲁藜、天蓝、冀汸等。
A.“时代激情的冲击波”:
用高昂的心音为抗战歌唱——对国统区的黑暗现实愤慨和对解放区的歌颂——在个人与民族融合为一体的“自我”中寻找诗的真谛
B.现实主义的诗风:
从模仿艾青、田间的现实主义诗艺开始,到汲取西方现代派等多种表现手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C分析名作《孤岛》
诗意:诗人与人民大众紧密相连,与正义力量及事业不可或分的血肉联系。
艺术:象征暗示,散文式的抒唱,补充式的复句,明朗奔放的气势。
四.抗战时期的戏剧
(一)短剧的兴起
1.短剧
A 小型化:街头剧、话报剧、独幕剧、茶馆剧、朗诵剧、游行剧、灯剧等。
B 通俗化:消除观剧与演剧的距离,打破演员与观众的屏障,调动观众参与剧情,进入角色,追求自然逼真的戏剧效果。
C著名街头剧:“好一计鞭子”——《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和《最后一计》。
(二)郭沫若、曹禺和夏衍的剧作(前面已有专题讲述)
(三)现代戏剧的全盛时期
1.历史剧
A 阳翰笙的剧作:《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等
B 阿英的“南明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和《杨娥传》
2.现实题材剧
A 于伶代表作:《夜上海》
B 宋之的代表作:《雾重庆》
C 吴祖光代表作:《风雪夜归人》
3.喜剧
A 沈浮的剧作:《重庆二十四小时》《金玉满堂》
B 杨绛的剧作:《称心如意》《弄假成真》
C 丁西林的剧作:《三块钱国币》
五.沦陷区的小说
(一)张爱玲
1.张爱玲(1917 ——1995),河北丰润人。
上海沦陷区最走红的女作家。
1943年发表处女作《沉香屑·第一炉香》,1944年出版处女小说集《传奇》。
代表作《倾城之恋》、《金锁记》。
2.在抗战之外寻找小说的切入点:既为日伪统治的文坛所容,又给当时精神食粮匮乏的读者以一种新鲜的滋味。
A中上层社会病态的生活和心态:
家庭专制的“女暴君”们——剖析“食”、“色”双重枷锁下的人性——畸形的恋爱和婚姻——殖民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媾
B艺术上的独创:
现代派的精神分析和传统章回体的格局相结合——在传奇性故事中弥漫梦魇般的氛围——集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优点于一体
3.分析代表作《金锁记》
A人物形象:曹七巧,一个心灵裂变、人性沦落的家庭“女暴君”。
B思想内涵: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的枷锁,人性的扭曲和毁灭。
C艺术特色:单线结构——兼用传统白描手法和西方现代派技法(意识流、心理分析)开掘人物心理——文笔俗白流丽。
(二)其他小说家
1.秦瘦鸥(上海沦陷区),代表作《秋海棠》,描写一位名优与一个被军阀霸占的小老婆凄婉动人的爱情悲剧。
2.梅娘(华北沦陷区),与张爱玲齐名,有“南张北梅”之称。
有《蟹》、《鱼》等小说集,描写知识女性的生活与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