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走进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美轮美奂故宫稀世精美玉器详解(汉唐篇)

美轮美奂故宫稀世精美玉器详解(汉唐篇)1 青白玉辟邪,汉,长337.5px,高212.5px。
清宫旧藏。
玉料青白,表面有桔黄色及赭色斑。
雕一兽伏地,爬行状,兽为扁方头,曲颈。
从头形看,似虎,头顶有长角,角端分叉,四肢短粗有力,身侧有翼,为前后两组羽组成。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许多人们想象中的动物,玉、石器中的这些神异怪兽便是依传说演化而出的。
辟邪便是极受人们崇敬、在雕塑作品中出现较多的怪兽,其制造往往受多种动物造型的影响。
此件辟邪应是以虎为原型加以兽形变化,仅于局部加翼,无鸟身,造型生动,颇具想象力。
2 玉螭凤纹牒,汉,宽162.5px,高195px。
清宫旧藏。
玉为暗白色,局部呈褐赭色,片状,中部为心形玉片,表面饰云纹,中心有孔。
玉片上部透雕云头装饰,两侧分别透雕螭、凤,螭细身,大臂,长角,长尾,凤亦细身,长尾,头顶之翎长而分叉。
3 玉辟邪,汉,长330px,宽120px,高215px。
玉料青褐色,圆雕异兽,卧状,圆目,张口,头顶有角,身有翼,长尾。
汉代,造型艺术有很大的发展。
许多动物、人物题材的作品形象生动,取材广泛。
其中尤以各种不同形式的异兽最引人注目。
这些异兽被赋予了超自然的特性,造型上有很强的气势。
目前,在汉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已发现了数件此类玉制作品,传世玉器中也有少量遗存。
这件玉异兽形状劲健雄伟,神态凶猛,造型表现力与工艺都有很高的水平,是此类作品中的典型。
此物有一定的重量且重心低,可做玉镇使用。
4 玉卧羊,汉,高77.5px,长125px,宽55.0px。
清宫旧藏。
玉羊为圆雕,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
羊卧姿,昂首目视前方,眼睛以阴线刻成圆形,外圈加弧线。
双角弯曲盘于头后方两侧,颈下及身体两侧以平行的短线饰作羊毛。
前足一跪一起,后足贴卧于腹下。
玉羊的造型自商代即已出现,汉代时圆雕玉羊的造型已十分准确,多为静态卧形,身体肥硕,背部丰满,短颈,嘴部似榫凸,羊角雕琢细致,大而夸张,一般向下盘旋弯曲,羊身上多有阴线细纹为饰。
中国工艺美术史玉器篇

牛首形玉佩
• 商代
第三十八页,共94页。
龙纹玉佩
• 商代
第三十九页,共94页。
• 跽坐妇好墓玉人
第四十页,共94页。
拱手玉人
第四十一页,共94页。
妇好墓玉熊
第四十二页,共94页。
第四十三页,共94页。
第四十四页,共94页。
第四十五页,共94页。
第三章 春秋、战国工艺美 术
• 一.春秋玉器 此期的玉器继西周后又出现一个高峰,玉器的总 体风格:细腻精美。和田玉质的玉器增多,祭祀 礼器性质的玉器减少,注重装饰审美的世俗化。
第六十二页,共94页。
汉代明器玉器
• 3、玉握(玉猪)
让墓主人握在手中的 玉 器 以图死而复生。
第六十三页,共94页。
汉代明器玉器
• 4、金褛玉衣 •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 玉衣是汉代王公贵族死后特有的一种殓服,汉代史书中称“玉匣”。
这件玉衣用1203片玉和2567克金丝制作而成。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 制作一件玉衣是十分不易的。玉片上的有些锯缝仅0.3毫米,钻孔直 径仅1毫米,工艺繁难与精密令人惊讶,且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 制的金丝。汉代制作一件玉衣需一名玉工花费十余年的功夫,所需 费用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合。
第二页,共94页。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玉器 •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造型
玦 璜 珠 琀 坠 璧 琮 斧 钺刀
玉串饰
第三页,共94页。
玉兽形玦
• 红山文化 玉玦
第四页,共94页。
玉玦
• 圆形玉玦 (内蒙古兴隆洼文化)
第五页,共94页。
玉双虎首璜
• 含山文化玉璜
第六页,共94页。
玉器工艺美术.pptx

战国玉器装饰多用单阴线,线条委婉灵秀,花纹多卷曲相连, 纹饰主要有龙纹、凤纹、蟠螭纹、谷纹、云纹、丝束纹、蒲纹等。
战国 金柄玉环
战国 卷云纹璧
4、两汉时期:
中国玉器史上承前启后的一环, 普遍重视玉料的选择,崇尚白玉, 表现手法运用熟练,造型新颖、多 变,粗、细阴线并用是其雕刻的显 著特点。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是礼器,有壁、璜等; 二是用器,有玉钫、玉灯、玉钩、 玉佩、玉杯、玉马等; 三是明器,有玉豚、玉琀等; 四是印章。
龙山文化玉器装饰:无论从其内 容还是艺术水平,较红山文化和良渚 文化要进步。
青玉勾形器
2、夏商西周时期:
整体看,玉雕制作更趋兴盛,种类越来越多,形体越来越大,工 艺更精细。
玉鹅(殷商) 高9.8厘米,厚0.2厘米 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商代:是玉器制作的蓬勃发展时期,制作规模和工艺水平达到前所未有 的高度。
明代玉器雕琢三阶段: 早期:自洪武至天顺(1368-1464),注重选料,以器物和装饰玉为主,雕琢细 润精工,纹饰图案与宋元风格变化不大; 中期:自成化至嘉靖中(1456-1544),仿古玉大兴,雕工较粗犷; 晚期:自嘉靖中到满族入关(1545-1644),不注重玉质选择,造型粗放浑厚, 以大、重取胜,只重外观造型,不求内部精工。
玉器工艺美术
1、史前时代:
玉器开始出现,并逐渐走出打Fra bibliotek制阶段,正式进入雕琢阶段。
代表性出土遗址有内蒙古兴隆 洼史前聚落文化遗址、浙江余姚河 姆渡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浙 江良渚文化遗址等。
出土有珏、匕、璜、管、珠坠 、琮等。
中国传统文化之玉器文化ppt课件

杜岭方鼎
杜岭方鼎 中国商代中 期的青铜器。1974年于 河南省郑州杜岭张寨前 街出土。共两件。一件 高1米,重86.4千克, 方形,深腹,双耳四足 ,腹上部饰兽面纹,两 侧及下部饰乳丁纹,形 体质朴庄重 ,现藏于 中国历史博物馆。
比较两鼎之间的整体比例关系,以及耳、足等部分造型有改进
一、因料施艺 二、剜脏去绺 三、化瑕为瑜 四、废料巧用 五、俏色巧用
一、浮雕 二、透雕 三、圆雕 四、内雕 五、螺纹
ppt课件
26
伊势和巧用
ppt课件
27
• 俏色玉是玉雕 艺术宝库中技 艺最为精湛, 艺术价值最高 的品种之一。 成于乾隆三十 八年的“相荫 仕女”玉雕, 更是俏色玉中 的佼佼者。
龙虎尊
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 于安徽阜南县。器高五十点 五厘米,口径四十四点九厘 米,重约二十公斤,是一件 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 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 盛酒器。龙虎尊的肩部饰以 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 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 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 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 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 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 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 镂孔。
• 元代玉器 :技艺加强,融合少数民族风格。
渎pp山t课大件 玉海
13
明代:世俗化成为主流;玉器皿成就突出。玉带 发展到顶峰。 还有像生玉、陈设玉,以及坠饰、
串饰、簪等。
清代:颠峰时期。玉器皿、陈设玉最为显著。出 现一批生活化的作品。乾隆时期,玉料充足,技
艺成熟,出现了以玉山子为代表的大型玉雕作品。 清代玉材以新疆与为主,常见的有青玉、白玉, 在清后期,翡翠由于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极力推 崇,上升到玉料的最高地位,被誉为玉石之王。
《中国玉文化》课件

玉与中秋节的寓意:玉在中秋节中寓意团圆、美满、幸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和追求
其他传统节日中的玉文化元素
元宵节:玉兔灯、玉兔糖等玉兔 元素
中秋节:玉月饼、玉兔等玉月饼 元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端午节:玉粽、玉龙舟等玉粽元 素
其他玉种
玛瑙: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纹理,硬度较高,常用于制作饰品 水晶:透明或半透明的石英晶体,具有较高的折射率和光泽度,常用于制作饰品 翡翠:硬玉的一种,具有较高的硬度和韧性,常用于制作饰品和工艺品 岫玉:软玉的一种,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光泽度,常用于制作饰品和工艺品
各种玉石的特点与鉴别
和田玉:质地细腻,光 泽柔和,颜色丰富,有 白色、青色、黄色等
玉建筑:玉雕建筑、玉雕装 饰等,将玉文化融入现代建
筑设计中
玉饰品:玉手镯、玉项链、 玉戒指等,设计精美,深受 消费者喜爱
玉文化创意产业:玉文化创 意产业园、玉文化创意产品 等,推动玉文化产业的发展
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趋势
传承:玉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人们对玉的喜爱和追求从未停止。
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玉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从传统的玉雕、玉器制作,到现代的玉饰品、 玉艺术品等。
趋势: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玉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逐渐提升,未来玉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趋势将会更加广阔。
创新:在传承玉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符合现代人审美和需 求的玉文化产品。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端午节与玉文化
端午节:中国传 统节日,纪念屈 原
玉文化:中国传 统文化,代表吉 祥、平安、长寿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 玉器造型PPT模板课件

玉 瞑 目 西 周
缀玉面罩 战国早期 洛阳中州路西工段
金缕玉衣 西汉中期 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
金缕玉衣 西汉中期 中山王刘胜之妻窦绾
丝缕玉衣 西汉前期 南越王赵眜
▪ 玉握
▪ 玉握是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 ▪ 玉猪一直都是祭祀用的主要牲畜;
也成为汉代最流行的玉握。
玉握 战国早期
玉猪 西汉 汉八刀技法
玉猪 东汉
夔龙首玉笄 殷墟妇好墓
玉笄 商
玉玦
▪ 玉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 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小玉玦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 日的耳环,较大体积的玦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
玉环
玉环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主要用于佩饰。古时玉环还有表示修 好、恢复原来关系的含义。
圆
殷 墟
雕 玉 虎
玉虎纹佩 西周
玉 虎 秦
仪仗类玉器(玉兵器
▪ 玉斧 ▪ 由石斧演变而来;玉斧后发展为氏族酋长或部落联盟首领执掌的王权象
征物&
红山文化
楼兰遗址采集
殷墟
▪ 玉钺
▪ 玉钺自新石器晚期开始出现;目前所知 新石器时代形态最完整的当数浙江良渚 文化出土的玉钺&商周时期,玉钺仍然 沿用,战国以后玉钺不再使用。
玉带板
▪ 玉带是镶玉片的革带;由 成套玉带銙(带板、玉 铊尾獭尾)装饰于革带上 组成&
▪ 镶在带两端的圆角矩形 带板叫“铊(獭)尾”,中 间的方形或长方形带板 叫“銙”。
▪ 服饰上用玉带,始于唐 代。
▪ 程大昌《演繁露》: “唐制五品以上,皆金 带,至三品则兼金玉 带。”又:“本朝亲王 皆服玉带。”宋代从三 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 上服金带。明代只有亲 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 清代只有特赐及一品用 玉带。
中国古代玉器四 ppt课件

完整的玉具剑。
剑珌
螭噬人玉佩
螭噬裸人(或是奴隶)的造型为首见,其文化内涵与祭神 有关。
国家博物馆藏 长6.2厘米 宽3.8厘米
玉瞑目
战国玉瞑目主要特点是:
(1)玉片的组成一般在十几片,形制简约。 (2)更趋向五官的造型。 (3)加入了龙形佩。 (4)新出现了完整玉片雕琢的玉瞑目。 战国玉瞑目造型的重要价值是:面部五官的写实形模拟造型,应是汉
宽线虺龙纹 玉璜 江苏吴县
浮雕虺龙纹 玉璜 宝鸡益门村
单线虺龙纹 秦式龙纹玉觿 宝鸡益门村
谷纹(云谷相杂纹)
玉器的谷纹是谷物种子颗粒的象 形。目前所知玉器中最早的谷纹 (云谷相杂纹) ,见于春秋晚期。
春秋时期云谷相杂纹中谷纹 的造型及布局特点是:
浅浮雕,谷粒圆鼓,体形较大, 手感圆钝;
谷粒后端较尖细,但不加细弯 阴线(表示种子萌发后的根 须);
• 西安阿房宫遗址出土。 杯腹饰战国晚期常见 的阶梯状连线乳丁纹, 杯口和下腹部饰柿蒂 纹。此杯制作工艺精 湛,纹饰纤细华丽, 应属宫廷或高级贵族 用玉。
二、汉代玉器(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 西汉玉器考古发掘地主要有: • 陕西兴平茂陵、临潼境斜口镇、骊山、西安三桥镇和席王
村、龙首村、西安交通大学、咸阳狼家沟、新庄、蒲城贾 西乡; • 河北定县、阳原北关、满城陵山、邢台北陈村; • 山东昌乐朱留镇、巨野红土山、沂水荆山、曲阜九龙山; • 江苏仪征烟袋山、徐州韩山、石楼山、石桥村、狮子山、 北洞山和楚王墓; • 河南永城芒山镇、保安山、僖山、三门峡火电厂; • 安徽天长三角圩、芜湖月牙山; • 湖南衡阳凤凰山、常德灌溪乡、长沙五一路、蓉园、咸家 湖、象鼻嘴、伍家岭、杨家山;
春秋时期玉带钩的弯勾部分大多数制成象生动物,器形比 较小。
中国古代玉器(九)PPT课件

• 东汉玉器考古发现地主要有: • 陕西咸阳、华阴、宝鸡北郊; • 河南淮阳北关、洛阳东关、烧沟; • 山东梁山伯木山、嘉祥、青州马家冢; • 江苏东阳、徐州土山、扬州邗江宝女墩; • 河北定县北庄、中山王刘焉墓、中山王刘畅墓; • 安徽亳县凤凰台、董园村、合肥乌龟墩; • 江西南昌七里村;湖南零陵文庙等。
玉座屏 东汉 河北定县刘畅墓
• 2、纹饰传承与演变 • (1)战国晚期——西汉早期
• 玉器纹饰是以规律性的纹饰,搭配平面立体化的动物纹为 特色。
玉龙凤纹璧 南越王墓
• (2)西汉时期
• 玉器纹饰以凹弧面和多视 点的角度取像所营造的立 体化动物纹,或在玉器表 面制作高浮雕、浅浮雕等 动物纹饰为特色。
• 道教“长生不老”的宗教观,深浸于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
• 4、日用器的新拓展。
• 帝王与贵族的生活里,大量应用玉质器皿,是汉代玉文化 的特殊现象。
• 由于汉代日用玉器的广泛应用,使中国传统玉器的五大品 种,即生产工具、装饰品、礼仪器、日用器和观赏陈设器, 真正开始完备。
• 5、崇尚白玉。
• 在中国玉器史上,使用白玉、特别是新疆和田白玉,汉代 是个新高潮。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山玉 东剑 巨璏 野西 红汉 土中 山期
螭纹玉佩 西汉后期 北京大堡台汉墓
玉螭虎纹佩 西汉前期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
双螭纹乳丁纹璧 东汉 河北定县北庄汉墓
“宜子孙”玉璧 东汉 扬州甘泉老虎墩汉墓
• (5)龙首纹
• 汉玉龙首纹的造型特征是: • 尖耳或耷耳,额头起尖,张口,长分枝角或单角,上唇较
宽,或下卷,下颌呈斧头形,小圆眼左右有眼角线。
• (一)玉器种类 • 第一类为装饰品,有璧、环、璜、配饰、觿、带钩、玉具剑、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尘封多时的一批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珍品成为一场美学盛会当仁不让的主角,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知己们来此共叙。
对我来说,于今赴约,和这些久违老友在花甲之年再次相聚,重温风华不朽的感动。
但见器物依旧,风华依旧,恋恋依旧。
依稀像是久别重见的亲人,心潮起伏,亲昵无比。
展阅人类文明,中国玉文化始终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于形而上的精神文化观,以儒、释、道之名传唱千古。
不同的时代文明嬗递着属于当代的时尚取向,然而东方文明依旧是东方的,不曾为谁改变的坚持与执著,淬炼成“道而后器”东方美学,芙蓉出水,错彩镂金,都在揭示着中华民族泱泱东方大国,浓厚的、深远的“璞散成器”的玉文化壮阔史诗。
也正是今次的机会,国家博物馆开闸取囊,检视的其实不仅仅是历年来我们整理出碧落黄泉的珍品,更是每个当下的眼界心法,一件件一幕幕往事跃然浮现,如此际遇,似乎回到了风华年代,上演着千年守候,相约今生再续隔世尘缘。
此时对我,想要传达的是一份依旧的深情动容,依旧物我兩忘的灵魂际会,那种自我真实性灵的澄怀观道。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以下容我展开诉说这不尽的款款深情,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件件依旧绝代风华的万种情怀,唐宋元明清玉饰的多元风貌。
玉器作为佩挂的观念使用,尽管早自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但能跳脱传统“君子佩玉”的儒家束缚,却已是唐宋以后审美新思维的境界体现。
唐宋以来特别是进入明清之际,佩挂玉饰品受到世俗情趣的熏染,不仅题材多元丰富,而且雕刻技法也细腻活泼,虽然佩挂玉饰造型纤巧,但生动传神的艺术造诣,往往让人爱不释手。
一、玉雕创作的新境界
唐宋距先秦不远,佩挂玉饰的制作,一方面继承前代遗风,出现少量的幻想行神兽,另一方面代表世俗意识的写实性动物与花鸟人物配件也多又出现。
此时的动物造型,或体态浑圆、或情态逼真,例如本次展出的唐代白玉卧鹿,造型浑朴,尤其对颈部的雕刻更显得细腻传神。
而另一件唐代姿态雄伟,给人以威猛的气魄。
总的来说,唐代的玉雕风格已然跳脱典雅庄严的礼仪规范,逐渐从多元的世俗题材汲取养分,让玉雕在典型的传统风格中,多一分清新活泼的气息。
进入宋以后,涉及世俗题材的玉雕挂件可谓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此时无论是动物、水禽、人物等类别的小件玉雕,均有风格独具的作品传世。
特别是宋代的人物挂件,在民间习俗的流行风潮中,样貌多做交脚状的执荷童子备受青睐。
此类童子一般身着短袄与肥筒裤,另外八字眉、葱管鼻以及樱桃小口的面容勾勒,也成为宋代典型的童子造型。
例如本次展出的“连生贵子”,八字眉、衣纹及脸部的表情无一不具备宋代的时代风格。
除此以外,展出的多件执荷童子或绣球童子等玉雕挂件,其造型风格都流露着浓郁的宋代遗风。
世俗百态反映人间的悲欢离合,许多心中的向往也许不能立即实现,但透
过谐音的表征,将美好的期待寄托于玉雕之中,逐成为另一种隐含吉祥寓意的讨喜题材。
例如本次展出的“童子平安”,既是运用童子与花瓶组合的意象,表现平平安安的祥兆,希望佩挂此玉的主人,也能永臻平安顺遂的人生坦途。
这类富含吉祥寓意的玉雕题材,经过宋代有意识的组合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已成为“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主要工艺美学。
然而在新清活泼的世俗题材之外,另一股典雅的复古思潮也深深影响宋代的玉雕风格。
复古是对古代工艺的尊崇,只是宋代的摹古作品,除了传统养分的承袭,也包括创新的意趣。
例如本次展出的宋代“祥云龙形佩”,此间龙的造型,虽仍不脱先秦以来的构图元素,但龙在云间穿梭的新颖设计,不仅表现出云龙的神秘氛围,同时云朵的写实搭配,更显“祥云龙形佩”更上一层楼的艺术高度。
事实上,宋代幻象神兽的玉雕佩件,往往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增添另一种具有设计装饰的美学趣味,这同时也是宋代玉雕给人风格独具的主要原因所在。
二、辽、金玉雕韻味悠长
时间跨度与宋代国祚颇有重复的辽、金玉雕,可说是古代玉雕时尚的一朵奇葩。
辽、金玉雕,一是具有游牧民族的粗犷传统,二来又因接收来自宋代玉雕师傅的工艺传承,于是两相激荡下,造就另一类玉雕类别大概非“春水”、“秋山”莫属。
金代是宋代北方地区女真族的少数民族政权,鹘啄鹅这种题材是此时期的代表作。
例如本次展出的金代青玉鹘啄鹅饰件,环形,凸雕鹰隼追捕天鹅时的惊险状态,鹰与鹅的体量比例,悬殊数倍。
此件玉雕作品不仅是此时期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寓意自己以小胜大的民族精神。
辽代是中国东北辽河流域有契丹族建立的地方政权,辽代的生肖玉器以动物造型为主,植物和几何形玉器很少,这可能与契丹族以游牧为生,长期与动物为伍有关。
例如本次展出的辽代青玉巧做山石卧虎摆件,巧妙地将玉和其黄色皮壳作为虎和柞树的装饰,红白相映,相得益彰。
玉雕作品生动、写实。
表现出契丹族秋季捺钵活动的生活景象。
金代青玉鹘啄鹅的饰件,辽代青玉巧做山石卧虎摆件,可堪称是辽金时期玉雕作品中集精致与杰出于一身的重要作品。
因此,辽、金时期的玉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在中国玉雕史上写下了别开生面的光辉一页。
也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蒙元时期,在文人品味的挹注下,逐渐将宋代与辽代、金代的不同元素融于一身,呈现出具有元代风格的玉雕作品,例如本次展出的元代白玉胡人戏狮带饰,着蒙古族服装的人物与狮共舞,作品题材于粗犷与雄浑气势中,灵动、自然,异域风格凸显。
又如另一件元代龙形佩,无论龙鳞的铺成处理,还是肌理的线条掌握,都达到了“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的元代龙特有的“肌肉形龙”的完美比例。
三、明清玉雕面貌多元
明清以后,佩挂玉饰的发展面貌越发多元,首先吉祥寓意的玉雕题材涌现,诸如“喜报三元”“瓜蝶绵绵”“多子丰收”“欢天喜地”“太师少师”等讨喜的
世俗玉雕,形态百样而且设计精巧,它们既可作为身上的挂件,同时亦可充当案头的清玩,可说是明清玉雕中颇受欢迎的类别。
其次代表浓郁文人气息的雅致玉雕,或玉纤巧的雕工打动人心,或玉之巧色的精心安排令人拍案叫绝。
例如本次展出的白玉三鹅摆件、清代青玉巧作牧牛牌饰以及清代白玉山石亭阁纹臂搁等,皆是创意十足的艺术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