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与IBD、IBS发病机制和脾气虚关系探讨-张伟戈

合集下载

肠黏膜通透性与相关疾病

肠黏膜通透性与相关疾病

肠黏膜通透性与相关疾病肠道作为机体与外界接触面积最大的器官(成人小肠黏膜上皮表面积达200 m2左右)并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它不仅担负着吸收和转运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需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而且其屏障功能在抵御外界因素(细菌、毒素等)侵袭,维持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很多疾病都能够破肠黏膜屏障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增高,通常被认为这是相关疾病导致的继发性改变。

本文从肠道上皮屏障的结构、肠黏膜通透性改变的机制、肠黏膜通透性的检测方法及当前相关疾病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标签:肠黏膜通透性;机制;测定;相关疾病1肠黏膜屏障及肠黏膜通透性的概念整个消化道自内向外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4层,其内表面是由肠上皮细胞之间通过连接复合体相互紧密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连续的上皮细胞层,分隔着机体的内环境和外部环境。

肠道黏膜上皮在阻止外界因素(细菌、毒素等)侵入机体时起着关键性作用。

正常情况下,肠黏膜有4道屏障: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与菌膜构成的机械屏障;肠道长驻菌与宿主微空间结构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微生态屏障;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胆汁、各种消化酶、溶菌酶、黏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化学物质构成的化学屏障和肠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atic tissue,GALT)及其免疫活性产物构成的免疫屏障[3],肠黏膜通透性改变是指肠黏膜上皮容易被某些分子物质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的特性,临床上肠黏膜通透性主要是指分子量>150的分子物质对肠上皮的渗透[6]。

2肠黏膜通透性增加的机制有学者报道,创伤患者中53%的成人和61%的儿童都存在肠黏膜损伤,且损伤的程度从黏膜浅表到全层不等[7]。

大量文献证实,创伤、休克、出血等均会引起肠黏膜屏障受损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增加。

2.1 缺血缺氧小肠是对缺血缺氧极其敏感的器官之一[8]。

在生理情况下,肠绒毛顶部的氧分压仅为基底动脉氧分压的1/10[9],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等应激状态下,总血容量严重减少,机体为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血供,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使血流重新分布,导致肠黏膜血管收缩、血供减少,使肠黏膜处于严重低灌流状态,发生缺血缺氧。

肠道黏膜通透性与脓毒症的关系

肠道黏膜通透性与脓毒症的关系

肠道黏膜通透性与脓毒症的关系刘玮【摘要】目的:探讨肠道黏膜通透性与脓毒症的关系.方法:将160例脓毒症患者观察组.将1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尿乳果糖(lactulose,L)/甘露醇(mannitol,M)值、血清前降钙素(procalcitonin,PCT)水平、血浆D-乳酸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观察组PCT、D-乳酸、尿L/M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脓毒症患者尿L/M值、血浆D-乳酸与PCT呈正相关(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的肠道黏膜通透性不断增强,且通透性的增强程度与脓毒症程度呈正相关.【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5)004【总页数】2页(P73-74)【关键词】肠道黏膜通透性;脓毒症;相关性【作者】刘玮【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脓毒症(sepsis)是因感染等因素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性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性因素的反应。

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黏膜可有效阻止肠道内毒素及细菌等有害物质的侵入,在严重应激情况下,肠道黏膜容易受到损害,进而参与疾病生理过程。

迄今为止,临床上对于肠道黏膜通透性程度与脓毒症关系鲜有研究,本文检测了160例脓毒症患者血液及尿中的一些相关指标,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脓毒症患者为观察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经医学伦理会同意。

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不全者;预期需要透析者;消化性溃疡导致的肠道通透性升高者;精神病者。

观察组中男性78例、女性82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8.1岁。

同时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1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男性80例、女性80例,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57.9岁。

两组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肠易激综合征肠粘膜5-HT和MR变化与中医病证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肠易激综合征肠粘膜5-HT和MR变化与中医病证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肠易激综合征肠粘膜5-HT和MR变化与中医病证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题目:肠易激综合征肠粘膜5-HT和MR变化与中医病证相关性研究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中包括腹痛、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据统计,全球有10%-15%的人口受IBS的困扰。

虽然已经有一些治疗IBS的方法,但现有的治疗方法依然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因此,研究原发病因是改善治疗IBS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5-羟色胺(5-HT)和MR(微生物组状况)对IBS的发病起重要作用。

同时,中医认为,IBS患者的病性归属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证候。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粘膜5-HT和MR变化与中医病证相关性的问题,为研究IBS的发病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一定数量的IBS患者和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等信息。

2. 检测方法:使用ELISA、PCR等技术检测IBS患者的肠粘膜5-HT 和MR水平,并比较正常人的水平;同时,使用中医病证辨证论治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辨证,并记录治疗结果。

3. 数据分析:统计5-HT和MR水平的数据,并分析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比较IBS患者与正常人的差异。

同时,分析中医辨证论治的结果,探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中医病证特征。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揭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并探索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作用。

具体来说,本研究预计可以获得以下结论:1. IBS患者的肠粘膜5-HT和M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

2. IBS患者的中医病证特征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证候。

3. 中医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IBS患者的症状。

五、研究局限性: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其次,本研究所采用的检测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限制,需要结合其它检测手段来验证结果。

肠漏的机制及临床意义

肠漏的机制及临床意义

•综述.DOI:10.16689/11-9349/r.2020-01.024肠漏的机制及临床意义张西,石汉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胃肠外科/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北京100038)摘要:肠上皮细胞及细胞间连接的完整性在防止肠腔内的有害物质进入体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肠漏是指肠道机械屏障功能受损,肠上皮细胞间的细胞旁路途径异常开放,导致肠道通透性升高。

肠漏被宣传为可引发多种非肠道疾病及临床症状,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但这种说法缺乏临床研究数据支持,夸大了肠漏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因此如何客观看待肠漏与疾病的关系,有助于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肠道通透性升高所致的疾病。

本综述将从肠道机械屏障与肠道通透性的关系、肠道通透性的检测方法、肠道通透性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论述肠漏的机制及临床意义。

关键词:肠漏;肠道通透性;临床意义Leaky gu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UcationsZhang Xi ShiHaniingDepartment qO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Beeing ShpPan Hospita/Capital Medical UnpersPy/Department O Oncology,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100038,ChinaAbstrad::A contiguous layer of cel l s as wel l as ke junctions kat seal ke paraccllular space play a andamentsi function A separate luminal hacnful contents tom the inirsktium.Leaky gut resulted tom impaired mechanical bh i er and dysknckonzi paraccllular pathway,leading A in-eased intestinal pesnsbOdy.Leaky gut has been proposed A be associated with a number of disease s?is,but there is a lack of valid clinical data suppoCing such proposal.Therefore,it is impoCant A provide a balanced view of ke association between leaky gut and diseases A facilitai k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testinal pernisbOdy.This review summarizes ke mechanism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eaky gut tom aspects including t he relakonship between mechanical intestinal bsTier and intestinal pernisbOdy,measurement of intestinal permeability,and intestinal pernisbOdy in disease states.Key words:Leaky gut;Intestinal pernisbOCy;Clinical significance肠漏反映肠道通透性的简化术语,在研究克罗恩病、乳糜泻及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idai anti-inLammatory drugs,NSAIDs)所致的消化道溃疡时被提出,提示肠道通透性升高[1,2]&关于肠漏综合征,目前通俗说法认为,肠屏障由单层肠上皮细胞连接构成,细胞连接破坏会导致肠道通透性加,食物大分子、肠道代谢废物、微生物及毒素等会透过肠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刺激自身免疫系统引起多种免疫性疾病,细菌、毒素可损伤内脏器官引起多种全身性疾病。

中西药合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分析

中西药合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分析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MG能缓解临床症 状,改善病情,降低复发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魏玉梅,赵承花,刘利荣.自拟加味益气补肾化
浊方联合溴吡斯的明与泼尼松治疗重症肌无力
的临床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17(8):1268-1271. [2]李 柱 一 . 重 症 肌 无 力 诊 断 和 治 疗 中 国 专 家 共 识
[收稿日期]2020-12-14
·1156·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7月 第37卷7期(总第342期)
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1.Vol.37 No.7
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边有齿印等诊断标 准;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白术健脾益气,茯苓健脾渗湿,川芎活血行气,赤 芍、白芍柔肝止痛、益阴养血,香附理气解郁、舒 肝止痛,枳壳下气宽中,补骨脂温脾止泻,五味子 酸敛固涩,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温肾暖脾,大 枣养血安神,炙甘草补脾益气。诸药合用,共奏疏 肝理气、健脾和中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吴茱 萸可提高结肠黏膜血管活性肠肽含量,降低内脏敏 感性,恢复胃肠道动力;大枣可增加胃肠黏液,纠 正病损,并能提高血清白蛋白与蛋白含量,具有保 护肝脏的作用;补骨脂通过调节CRF-CREB信号通 路,改善肠道过敏状态[3]。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西药合用;对照治疗观察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IBS) 主要病因为胃肠道动力紊乱、肠道感染、精神因素 等,肠易激综合征主要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 及未分类,腹泻型为临床较为常见类型,约占IBS的 40.83%[1]。由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病程 时间长且久治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 以中西药合用治疗IBS-D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IBD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新方向

IBD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新方向

IBD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新方向概述: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以结肠和小肠为主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

尽管IBD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紊乱都可能是其重要原因。

本文将探讨IBD的发病机制以及当前治疗新方向。

一、发病机制1. 免疫系统异常反应人体免疫系统对于维护正常生理状态至关重要。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出现功能障碍,导致对自身组织的攻击。

在IBD中,T淋巴细胞被认为是引起过敏性肠道反应的主要元凶。

这些异常激活的T细胞积聚在肠黏膜中释放多种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IL-6和干扰素-γ(IFN-γ),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并引发持续的肠道炎症。

2.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IBD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多个基因位点与IBD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联,其中最为突出的是NOD2/CARD15、ATG16L1和IRGM等。

这些关键基因在调节免疫反应、肠道上皮屏障保护和自噬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遗传异常可能增加了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敏感性,使其更容易发展成为IBD。

3. 环境因素虽然遗传因素对于IBD发生起到一定作用,但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饮食、肠道微生物菌群、抗生素使用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被认为与IBD 的发病风险显著相关。

二、治疗新方向1. 免疫调节药物针对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目前许多治疗IBD的药物主要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达到抑制肠道炎症的作用。

例如,使用生物制剂如抗肿瘤坏死因子(anti-TNF)药物-英夫利昔单抗和阿达木单抗等,可以有效改善IB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黏膜屏障功能。

2. 肠道微生物菌群调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在IB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肠易激综合征与食物不耐受研究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与食物不耐受研究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与食物不耐受研究进展
张向荣;张艳丽
【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年(卷),期】2022(30)20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食物不耐受参与IBS的发病.大约有三分之二的IBS患者出现过食物不耐受诱发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循环、呼吸、神经等其他系统症状.目前食物不耐受参与IBS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常见食物不耐受的类型有乳糖不耐受、麸质不耐受、可发酵的低聚糖、二糖、单糖、多元醇(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disaccharides and monosaccharides and polyols,FODMAP)不耐受、组胺不耐受等,其中乳糖不耐受、FODMAP不耐受在IBS患者中更多见.本文对IBS中食物不耐受的类型、食物不耐受参与IBS发病机制及干预治疗进行综述.
【总页数】6页(P886-891)
【作者】张向荣;张艳丽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
【相关文献】
1.食物不耐受与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2.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食物不耐受的相关性
3.食物不耐受及食物过敏与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4.食物不耐受IgG抗体检测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5.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和肥大细胞的变化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和肥大细胞的变化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和肥大细胞的变化陈晓敏;张燕华;毛峻岭;张赛森;陆伦根【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2008(13)4【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IBS患者结肠黏膜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肥大细胞(MC)的变化及其在IBS中的可能作用.方法:20例腹泻型IBS患者、22例便秘型IBS患者和18名正常对照者纳入本研究,取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行SP、VIP免疫组化染色和MC计数.结果:IBS患者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SP、VI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较正常对照组增多、增粗,阳性增强(P<0.05).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SP、VI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与回盲部相比无显著差异.IBS患者回盲部黏膜MC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乙状结肠黏膜MC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MC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低于回盲部(P<0.01).结论:SP、VIP和MC在IBS的发病中起有一定作用.【总页数】3页(P228-230)【作者】陈晓敏;张燕华;毛峻岭;张赛森;陆伦根【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嘉定分院消化内科,2018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嘉定分院消化内科,2018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嘉定分院消化内科,2018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嘉定分院消化内科,2018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辣椒素受体、P物质和肥大细胞变化的研究 [J], 陈晓敏;罗云;吴跃龙;江敏2.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感觉及其与结肠黏膜肥大细胞、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的相关性研究 [J], 杨娟;杨琦;张超;徐颢;李慧艳;李羽佳3.肠易激综合征结肠黏膜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变化的研究 [J], 陈晓敏; 张燕华; 吴跃龙4.肠易激综合征结肠黏膜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变化的研究 [J], 陈晓敏; 张燕华; 吴跃龙5.肠易激综合征结肠黏膜P物质和血管活性肠肽变化的研究 [J], 陈晓敏; 张燕华; 吴跃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7第19卷 第1期 2017 年 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9 No. 1 Jan .,2017肠黏膜通透性是指肠黏膜上皮容易被某些大分子物质以非载体或通道介导的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的特性[1]。

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常常意味着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害,在肠黏膜形态发生明显改变之前即可发生,相关研究[2-3]认为肠道通透性增高达到一定程度,细菌毒素等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损伤的肠黏膜进入到体循环,发生细菌移位、肠源性感染以及内毒素血症,进而诱发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释放,引起肠黏膜损伤,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包括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IBS)等。

1 肠黏膜通透性增高的相关机制1.1 肠上皮屏障受损—紧密连接破坏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常常是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的早期标志。

肠黏膜屏障是机体抵御肠腔内有害物质的第一道防线,防止外来物质侵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研究证实,紧密连接与肠上皮细胞共同构成肠道的选择性屏障,紧密连接一旦破坏,肠上皮细胞间隙的通透性就会增加,细菌或毒素等大分子物质就会通过肠黏膜进入体循环,引起相关炎症性肠道疾病。

研究[4]显示,occludin 蛋白的胞外环型结构及跨膜结构主要参与肠壁通透性的调节,claudin 蛋白可根据物质的大小、电荷来调节肠壁通透性。

紧密连接调节通路中最重要的是zonulin 通路,研究证实[5-6],zonulin 的增加可导致肠壁通透性增高。

JAM-A 在紧密连接中的作用至关重要,Laukoetter 等[7]对JAM-A 缺失大鼠的肠黏膜分析,发现白细胞渗透及淋巴细胞聚集增多,肠壁通透增高。

另外还有其他因素,如细菌及毒素、酸中毒、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生冷食物和多脂饮食等,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松懈或破坏紧密连接的不同结构蛋白,致使肠上皮黏膜受损,从而增加肠黏膜通透性[8-10]。

1.2 细胞膜的改变长期胃肠外营养(TPN)、休克、严重烧伤及使用对肠黏膜损害的药物如非甾体抗消炎药(NSAIDS)后,因肠绒毛萎缩使小肠的总吸收面积大大减少,致使肠黏膜上皮细胞对小分子物质(如甘露醇)的通透性降低[1],而此时对大分子物质(如乳果糖)的通透性增高。

严重肠绒毛萎缩和克罗恩病时,引起肠黏膜通透性增高的机制更为复杂,除了吸收面积减少外,还与细胞完整性如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受到破坏、细胞膜磷脂成分发生改变使细胞膜的流动性增加、经细胞跨膜路径通道增加等因素相关。

1.3 黏液层改变肠黏膜黏液层主要由肠黏膜杯状细胞、上皮细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与IBD、IBS 发病机制和脾气虚关系探讨张伟戈,廖玉婷,孟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摘 要:肠黏膜通透性增高被认为是多种肠道疾病发生的先兆,预示着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

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认为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生机制与肠黏膜通透性增高有关。

以中医理论的角度考虑,脾为之卫,为后天之本,与机体防御免疫功能存在密切关系。

肠黏膜通透性的增高可能与脾气虚、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免疫激活相关。

该文目的在于探讨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与IBD、IBS 发病机制和脾气虚的关系,寻求疾病治疗的新靶点,从而阻断肠黏膜通透性增高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肠黏膜通透性;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脾气虚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7) 01- 0187- 03收稿日期:2016-03-18作者简介:张伟戈(1989-),女,河北廊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消化。

通讯作者:孟捷(1972-),男,北京人,教授、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消化。

Pathogenesis of Increasing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between IBDand IB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pleen-deficiencyZHANG Weige,LIAO Yuting,MENG Jie(Dongfang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78,China)Abstract:Increasing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is considered to be a variety of early signs of intestinal disease,heralding the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dysfunction. In recent years,more and mor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ing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With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view,increasing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may be associated with spleen-deficiency,decrease of the body's defense function and immune activ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reasing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nd spleen-deficiency,the role of dysfunction of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BD and IBS,seek new targets of treatment,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the diseases by decreasing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intestinal mucosa and improving the function of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Keywords:intestinal permeability;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rritable bowel syndrome;spleen-deficiency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7.01.054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9卷胞分泌的黏蛋白所组成。

正常情况下,肠上皮表面有黏液覆盖,保护肠上皮不受肠腔渗透压和有害物质的毒害。

Rozee等[11]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小肠绒毛时,发现细菌清楚地存在于黏液层,提示肠上皮表面的黏液层能保护肠黏膜屏障不受外来物质的侵袭。

研究发现[12],接受TPN的大鼠肠道黏液层中的黏蛋白含量减少,导致黏液层变薄,提示TPN可能使黏液层受到损害,进一步破坏了肠黏膜屏障,致使肠黏膜膜通透性增高。

以上仅为笔者总结的肠黏膜通透性增高的机制,可能还存在其他变化尚未发现和总结,未来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明确其发生发展的机制,为治疗及预防疾病指明正确的方向。

2 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与IBD、IBS发病机制的关系研究[13]发现,IBD和IBS具有某些相同的临床特征,二者可能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包括肠黏膜通透性增高、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免疫激活和肠动力改变等。

其中肠黏膜通透性增高的研究,近些年引起广泛的重视,研究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与IBD、IBS发病机制的关系成为新的亮点,未来以阻断肠黏膜通透性增高的角度来预防治疗疾病。

2.1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与IBD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有研究已经证实,部分IBD患者存在肠黏膜通透性增高的改变,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经总结,在IBD患者中,影响其肠黏膜通透性增高的因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肠黏膜屏障障碍与免疫功能激活IBD患者中TNF-α、INF-γ等细胞因子明显增多,二者协同破坏肠上皮屏障功能而增加肠黏膜通透性。

TNF-α可降低肠上皮屏障的跨上皮电阻(TER),增加肠上皮细胞旁的通透性[14];INF-γ能上调上皮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1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破坏肠上皮屏障,最终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增高,INF-γ还能下调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的表达,破坏肠黏膜致肠黏膜通透性增高[14]。

刘晓昌等[15]研究发现,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回肠上皮细胞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蛋白表达增加,机制可能是MLCK促使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后,引起细胞骨架收缩而导致紧密连接破坏,引起小肠黏膜通透性增高。

CD病变主要发生在小肠,研究[16]发现,CD患者病变小肠的黏液层中黏液蛋白减少,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变,肠道通透性增加,外来细菌侵袭,肠黏膜不能有效地清除致病细菌,容易诱导、加剧肠黏膜炎症反应。

2.1.2 肠道菌群失调 研究发现,IBD的发病与肠道菌群比例失调有很大关系。

肠道菌群失调,致病菌增多,分泌的肠毒素破坏肠黏膜;致病菌分泌免疫抑制性蛋白,激活免疫应答,导致肠黏膜免疫失调;致病菌直接侵袭、损伤肠上皮细胞,破坏肠上皮紧密连接;某些过度生长的细菌影响肠上皮细胞的能量代谢,导致上皮细胞损伤等,最终都直接或间接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发生细菌移位,从而诱发肠道炎症[17]。

2.1.3 维生素D缺乏 肠上皮细胞中存在维生素D 依赖性的钙通道,维持肠上皮屏障功能。

维生素D可以通过刺激上皮细胞迁移,增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和单层细胞电阻,控制上皮细胞内抗菌肽的表达,既能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又能修复肠道黏膜通透性。

经研究证实,在IBD患者中普遍存在维生素D的缺乏。

维生素D缺乏能通过激活机体免疫应答,释放相关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等作用于肠黏膜屏障,引起肠黏膜通透性增高[18]。

2.2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与IBS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表现为间歇或持续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及粪便性质异常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由于IBS发病机制的多因素性、复杂性,其中肠黏膜通透性增高是其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