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菌絮凝的分型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珍极与日本酱油业巨头合资组建新公司

402008No 20Se ria l No 197Chi n a B re w i n gResearch Report表3糖醇转化率随发酵时间的变化Table 3 Fer ment ation tm i e and transf or m ing r ate of glucose to et han o l 时间/h糖醇转化率/%不通气通气(3m i n /6h )通气(3m i n /3h)000065 176 0411 211213 8019 8320 692448 2961 2262 083057 7774 1575 883667 2682 7882 784881 0583 648450图3糖醇转化率随发酵时间的变化F i g ur e 3 Curve of f er ment a ti o n tm i e and trans f or m ing rat e of glucose t oet hano l由表3和图3可见,通气时糖醇转化率明显加快,第36h ,通气量较大时的糖醇转化率已达到了83%,通气量较小时的糖醇转化率也达到了83%,而不通气情况下的糖醇转化率却仅仅为67%,直到第48h 糖醇转化率才达到81%。
可见,糖醇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残余还原糖和酒精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基本相同,均体现了通气对发酵的有利影响。
2 4酵母细胞数量(见表4)表4酵母细胞湿重Table 4 Wet weight t able of yeast cell项 目不通气通气试验(1)通气试验(2)酵母细胞湿重/(g L -1)333843由表4可见,当对反应醪不通气时,酵母细胞量较少,通气后酵母细胞量增加。
2 5玉米发酵醪残渣含氮量发酵的残渣烘干后,含水率为4 6%,运用Lane -Eynon 法测定其含还原糖浓度为10 25%;运用凯氏定氮方法测定其含总氮量为3 35%,即含蛋白质量为20 94%。
酵母菌的分类鉴定

Anamorphic taxa
Sporobolomycetaceae
Cryptococcaeae
整理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传统分类方法
I. 形态特征 酵母菌的细胞形态及无性繁殖方式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accharomyces paradoxus Saccharomyces pastorianus
整理课件Ethidium bromide stained ge25l
Group: I II III IV
V VI
YNN 295 CBS 2030T CBS 7099T JCM 9569T CBS 5256T JCM 9396T AS 2.1678T CBS 2022T AS 2.1681 CBS 5265T
CHEF electrophoresis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Chromosomes
Kb
#
2,200
XII
1,600
IV
1,125
XV,VII
1,020
XVI
945
XIII
825
II
785
XIV
750
X
680
XI
610
V
565
VIII
450
IX
365
III
285
VI
225
I
体外
黏膜
少见
尿,痰, 土壤,水(少见) 粪便 痰,粪便 土壤,水
痰
奶制品
痰
水,土壤
痰,粪便 动物粪便
痰,尿 水,土壤
对微生物絮凝剂活性影响因素的探讨

对微生物絮凝剂活性影响因素的探讨作者:鲁国茂来源:《武汉科技报·科教论坛》2013年第11期【摘要】絮凝剂是混凝水处理工艺的核心,然而传统的无机及有机絮凝剂存在着用药量大,并易产生二次污染的缺点;相比之下,微生物絮凝剂主要成分为多糖或蛋白质,具有可生物降解及较高的絮凝活性,因而成为了絮凝剂领域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活性一、引言絮凝剂又称沉降剂,是一类可使溶液中不易沉降的固体悬浮颗粒凝集、沉淀的物质。
絮凝技术是目前国内外用来提高水质处理效率的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水处理技术。
絮凝剂包括有机合成絮凝剂、无机絮凝剂和微生物絮凝剂等多种,其中微生物絮凝剂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生物发酵、抽提、精制而得到的一种具有生物分解性和安全性的新型、高效、无毒、廉价的水处理剂。
微生物絮凝剂是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重要种类,它是微生物在特定培养条件下,其生长代谢至一定阶段产生的具有絮凝活性的代谢产物和菌体。
其主要活性成分是具有两性多聚电解质的蛋白质、多糖、纤维素等。
按照来源不同,微生物絮凝剂主要可分为三类:1.直接利用微生物细胞的絮凝剂,如某些细菌、放线菌、真菌和酵母。
2.利用微生物细胞壁提取物的絮凝剂。
3.利用微生物细胞代谢产物的絮凝剂。
微生物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多糖及少量多肽、蛋白质、脂类及其复合物。
这种分泌到细胞外的具有絮凝活性的高聚物称为细胞外生物高聚物絮凝剂(EBF)。
二、絮凝活性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相对分子量大的EBF在絮凝过程中有更多的吸附点和更强的桥联作用,因此有更高的絮凝活性。
克氏杆菌产生的絮凝剂分子量超过2×106,协腹产碱杆菌产生的絮凝剂分子量达到2.2×106。
一些特殊基团由于在絮凝剂中充当颗粒物质的吸附部位或维持一定的空间结构,对絮凝活性有很大的影响,用高锰酸钾处理Asp絮凝剂的已糖胺多聚物部分,使其氧化而释放出氧,活性就消失。
絮凝活性也与细胞表面疏水性有关,处于对数生长后期的细胞,表面疏水性增强,其絮凝活性升高。
酵母菌分类学

调味品发酵
酵母菌在酱油、醋等调味 品的生产过程中也起到关 键作用。
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
酵母菌是用于基因克隆和表达的重要宿主,可以用于生产重组蛋 白、疫苗等生物制品。
细胞培养
酵母菌可以作为细胞培养的基质,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 等。
生物燃料
通过基因工程改造酵母菌,可以生产生物燃料,如乙醇、丁醇等。
详细描述
酵母菌具有强大的发酵能力,能够将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它们的耐高糖和酒精耐受等特性使它们在食品和 工业发酵中具有广泛应用。此外,某些酵母菌还具有产香、产风味物质等特性,为食品和饮料行业带来独特的风 味和香气。
02 酵母菌的分类方法
形态学分类法
总结词
基于酵母菌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详细描述
酵母菌的代谢工程研究
高效细胞工厂构建
通过代谢工程手段改造酵母菌,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和效率,降 低生产成本。
生物燃料生产
利用酵母菌生产生物燃料,如乙醇、丁醇等,替代化石燃料,减少 碳排放。
生物基化学品合成
利用酵母菌合成生物基化学品,如乳酸、丙酮、丁醇等,满足化工 行业的需求。
酵母菌在合成生物学中的应用
03 酵母菌的分类系统
酵母菌的系统发育树
系统发育树
01
根据基因序列和遗传信息,将酵母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构建
出它们的进化关系。
进化关系
02
通过系统发育树,可以了解不同酵母菌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
路径。
分类依据
03
系统发育树是酵母菌分类的主要依据,有助于确定酵母菌的种
属和亚种。
酵母菌的属和种
属的概念
酵母菌的基因组学研究
பைடு நூலகம்
酵母菌分类学的研究进展王志伟

酵母菌分类学的研究进展王志伟第一篇:酵母菌分类学的研究进展王志伟酵母菌分类学的研究进展07级农学系生物技术2班王志伟0701024208一、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方法应用于酵母菌分类中,使酵母菌分类学研究从过去的传统分类系统过渡到以遗传特征(DNA序列)为主要依据的现代分类系统。
本文将介绍脉冲电泳核型分析(PFGE)、PCR-LFP和RAPD 3种分子生物技术的方法、原理,以及在酵母菌分类鉴定方面的应用现状,并指出了各种技术的局限性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脉冲电泳核型分析(PFGE)PCR-LFPRAPD应用进展二、简介经典分类学方法在酵母菌分类中的应用经典分类学方法是酵母菌分类学方法的基础,包括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形态学特征包括宏观特征(菌落特征)、微观特征(细胞形态、无性繁殖方式、有性生殖方式、孢子类型、假菌丝的形成)等;生理生化特征包括对糖发酵和碳、氮源化合物同化的能力,对外源维生素的依赖性和不同温度下的生长能力等生理学特性。
但是,随着酵母菌资源库不断丰富和新种不断被发现,单靠经典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差异作为酵母菌种间鉴别依据有时是不够的。
所以现在该法只能作为酵母鉴定系统的基础辅助其他分类方法使用。
三、分子分类学方法在酵母分类中的应用rDNA序列分析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用于判断不同分类群亲缘关系远近的指标, 在rDNA中, 26SrDNA(LSU)和18SrDNA(SSU)以串联重复的方式排列,在细胞内有数以百计的拷贝,增加了扩增成功的可能性。
rDNA内某些片段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同一细胞内不同拷贝的rRNA基因序列,因协同进化作用而被均一化,因此每一拷贝的序列是相同的。
当前酵母分类中最为常用的包括18SrDNA、26SrDNA D1/D2区、ITS 区等[1]。
序列分析的大致流程是:活化菌株,提取目的菌株的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使用酵母菌通用引物扩增相应的区域,扩增产物经电泳检测,纯化后进行测序;将测序得到的序列提交到Genbank等核苷酸数据库,与库中所有酵母菌的同源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与相似度最高的序列的碱基差异越小, 成为该序列所对应菌种的可能性就越大。
高效絮凝菌的鉴定及絮凝特性研究

高效絮凝菌的鉴定及絮凝特性研究常玉广;马放;王博;王弘宇【摘要】从含油废水曝气池活性污泥中筛选6株具有絮凝特性的菌株,命名为:F1、F2、F3、F4、F5、F6.为了研究絮凝菌的分类及絮凝特性,采用16S rDNA序列方法对6株絮凝菌进行鉴定分类;利用紫外扫描光谱与红外光谱扫描光谱分析絮凝活性成分.鉴定结果表明:6株絮凝菌分别与芽孢杆菌属、农杆菌属、库克菌属聚为一类,特征基本一致,具有99%同源性;絮凝测定结果显示,絮凝率在69%以上,其中F2、F3、175、176的絮凝率高于80%.将上述4株絮凝菌进行双菌混合培养试验,结果显示:F2和F6组合絮凝活性最佳,均优于各单菌,絮凝剂的有效成分为多糖类物质.【期刊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42)010【总页数】5页(P1609-1613)【关键词】絮凝;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多糖【作者】常玉广;马放;王博;王弘宇【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南京晓庄学院,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南京,211171;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703微生物絮凝剂是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分泌的高分子聚合物,其主要成分为多糖[1]、蛋白质、糖蛋白和DNA等[2-4],具有高效,无毒,絮凝效果好等特点,对一些工业废水、河水、泥浆废水等有较好的絮凝效果.因此,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新的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前景非常广阔[5-8].近年有关生物絮凝剂的报道较多,但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微生物絮凝剂的发酵效果、特性、影响因素的水平,因而能否培育出高效的优良絮凝菌种,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学者已筛选到了细菌、真菌等几十种高效的生物絮凝剂产生菌株[9-10].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放教授率先提出的“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概念[5],是以稻草、秸秆等廉价生物质材料为底物,利用纤维素降解菌群和絮凝菌群组成的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菌群,进行两段式发酵后分离提取而获得生物絮凝剂.本文是在“复合型生物絮凝剂”概念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从基因水平鉴定絮凝微生物及对其进行分类,并且对产絮菌最佳菌群的构建、絮凝试验以及絮凝成分进行了研究.这不仅是对“复合型生物絮凝剂”概念的实际应用,也为研究絮凝机理及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基础.1 试验1.1 材料1.1.1 菌株高效絮凝菌来源于含油废水曝气池污泥中的泥样,是由黑龙江省环境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分离开发的.1.1.2 培养基筛选培养基:每升含葡萄糖10 g,K2HPO45 g,MgSO4·7H2O 0.2 g,KH2PO42 g,NaCl 0.1 g,尿素0.5 g,酵母膏0.5 g,pH7.5.絮凝菌分离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11].1.2 絮凝活性测定取5 g高岭土加至1 000 mL的烧杯中,然后依次加入自来水1 000 mL,10%的CaCl2溶液1.0 mL和10 mL发酵液,并且调节溶液 pH至7.2,之后将烧杯溶液放在搅拌仪上搅拌(快搅、慢搅)使之充分混合,静置 20 min后于波长550 nm处测定吸光度(B).以蒸馏水代替培养液作空白对照,于波长550 nm处测定吸光度(A).通过絮凝率F来表示絮凝活性,公式如下[12]1.3 16SrDNA序列的扩增和分析1.3.1 絮凝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参照文献[13].1.3.2 16SrDNA序列的PCR扩增反应PCR反应以基因组DNA为模板,用通用引物扩增16SrDNA片段.正向引物为BSF8/20:5'-AGAGTTTG ATCCTGGCTCAG-3';反向引物为BSR1541/20:5'-AAGGAGGTG AACCAG CCGCA-3',引物由大连宝生物公司合成.PCR反应体系(100 μL)为:10×Buffer 10 μL,dNTP 8 μL,引物BSF8/20 3 μL,引物BSR1541/20 3 μL,模板DNA 1 μL,Taq酶0.5 μL,dH2O 74.5 μL.反应程序: 94℃预变性4 min;94℃变性1.5 min,55℃退火1 min,72℃延伸1.5 min,30个循环;然后72℃延伸10 min.PCR产物与克隆载体pMD18—T连接后,由大连宝生物基因公司测序.1.4 絮凝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将测得的6株絮凝菌株的16S rDNA序列通过BLAST程序在GenBank数据库上进行相似性比对分析,调出同源性99%的菌株16SrDNA序列,并利用序列比对软件ClustalX1.8、系统发育分析软件PHYLIP3.6及进化树生成软件Treeview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序列同源性的比较.1.5 絮凝菌的菌群构建将絮凝菌按照(1∶1)比例进行每两株复配培养,测其絮凝率.1.6 絮凝剂的成分分析用红外光谱扫描分析絮凝剂中的特征基团,确定絮凝剂中的有效成分.1.7 絮凝剂的成分分析将絮凝剂粗品分别用紫外扫描测定蛋白质、核酸;用红外光谱扫描分析絮凝剂中的特征基团,确定絮凝剂中的有效成分.2 结果与讨论2.1 絮凝菌的形态特征与生理生化测定将6株絮凝菌编号为:F1、F2、F3、F4、F5、F6.图1 絮凝菌的电镜观察图由透射电镜观察(图1),6株菌中只有F1为球状菌,其余为杆状菌.这些菌株的菌落形态都是圆形,直径较大,表面都光滑,颜色多为乳白色,只有F1菌落为桔红色,絮凝菌的形态特征见表1,生理生化特性分析见表2,并参照伯杰氏菌种鉴定手册,对6株絮凝菌进行菌种鉴定,初步确定F1为库克菌属(Kocuria sp.),F2为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 sp.),F3、F4、F5、F6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 表1 絮凝菌体的形态特性注:“+”表示阳性,有芽孢产生;“-”表示阴性,无芽孢产生.F1 F2 F3 F4 F5 F6革兰氏染色 G- G+ G+ G+ G+ G项目+芽孢- + + + + +菌体形状球状杆状微杆状微杆状微杆状杆状菌落大小/mm 0.5~1.0 2~3 1~2 1.5~2.0 1.2~2.0 1~2菌落形状圆形圆形圆形圆形圆形圆形菌落颜色桔红色乳白色乳白色乳白色乳白色乳白色表2 絮凝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注:“+”表示阳性,有此项反应;“-”表示阴性,无此项反应.在*试验中,“+”表示产酸,“-”表示不产酸.F1 F2 F3 F4 F5 F6过氧化氢酶项目+ + +--+淀粉水解 + ---- +油脂利用 + + + + + +产吲哚-- + + --甲基红试验 + + + + + +乙酰甲基醇试验-- + ---柠檬酸盐 + + + + + +石蕊牛奶* + + + + + +产NH3 + + + + + +产H2S ------硝酸盐还原 + ---- +葡萄糖* ------乳糖* ------蔗糖* + + + + + -明胶液化+-----2.2 构建系统发育树测序结果表明:F1、F2、F3、F4、F5、F6的16SrDNA的核甘酸序列为1 518 bp、1 478 bp、1 477 bp、1 477 bp、1 544 bp、1 544 bp(图2).图2 絮凝菌的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树将6株絮凝菌的16SrDNA序列用BLAST软件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16SrDNA 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选取同源性在95%以上的细菌序列.根据16S rDNA序列同源性构建系统发育树,从进化树可以看出,6株絮凝菌分别与 Bacillus sp.、Agrobacterium sp.、Kocuria Polaris各归为同一簇族群.其中F3、F4、F5、F6最接近于Bacillus sp.,该菌株在系统发育地位上属于芽孢杆菌属.F1接近于库克菌属 Kocuria sp.,F2与农杆菌属Agrobacterium sp.归为同一族群,利用BLAST的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各菌株与相似性菌属的相似性均为99%.结合菌株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特性,可基本确定分离的菌株的属为 Bacillus sp.、Agrobacterium sp.、Kocuria sp..2.3 絮凝活性的测定由絮凝菌的电镜照片来看,F5菌株和F6菌株有大量的粘液性物质产生,细菌易粘连在一起,形成膜状物质,说明这两株菌的分泌代谢很旺盛,而絮凝效果的产生也是来源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有报道具有絮凝活性的细菌多数均形成胞外多糖[14].因此,在絮凝菌发酵液中含有影响絮凝活性的物质.结果表明,絮凝率达69%以上,其中4株絮凝率在80%以上,分别为F2、F3、F5、F6.在混凝过程中,菌株F2的发酵液混凝产生的矾花大,沉降速度快,从图3可以看出,F2絮凝率最高,其他菌株也同样表现了高絮凝特点.图3 絮凝菌的絮凝率示意图2.4 絮凝菌的菌群构建将絮凝率高于80%的4株絮凝菌F2、F3、F5、F6按照(1∶1)比例进行每两株复配培养,测其絮凝率.尽管这4株菌单独培养时絮凝率都在80%以上,但从表3可以看出,每两株菌混合培养之后,并不是絮凝率都有所提高,有的反而降低了.根据生态位的理论[7],不同菌株能够在一起共存,是因为它们之间通过协调作用出现了生态位的分离,从而避免了种群间激烈的竞争.因此,混合培养絮凝率较单株菌培养有所降低,这两株菌之间存在生态位的重叠,导致它们不能共同生长或生长力下降,影响了代谢产物的增加,也就是絮凝活性物质减少,从而絮凝率降低;而F2和F6的混合培养后的絮凝率较原来有一定的提高,说明它们能够在一起共同生长,其生态位出现了分离,所以絮凝率提高.由表3可以看出:F2和F6菌株组合所得发酵液絮凝率为93.1%,其效果优于其他各组,同时也优于各个单菌.这可以由生态位来解释,另外,在Kurane R和Matsuyama研究结果中也有阐述,混合培养的条件下不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微生物絮凝剂的产生[15].因此,采用F2和F6作为复合型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用于生产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并对这两株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2.5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活性分布对复合型生物絮凝剂F2和F6的发酵原液、上清液、细胞悬浮液三者的絮凝率进行了测定.由图4可知,发酵原液活性最高,为96.61%,分别高于上清液、细胞悬浮液1.91%,35.53%.通过絮凝率的测定可知上清液的絮凝率很高,说明絮凝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生物絮凝是利用微生物细胞代谢产物的絮凝剂,絮凝剂有效成分存在于发酵液中.而细胞悬浮液絮凝的效果较低(相对絮凝剂的效果),表明絮凝菌产生的胞外物大部分分泌至胞外液中.因此,在后续的实验中,以发酵上清液为对象,来研究生物絮凝剂的分离纯化.表3 不同两株絮凝菌混合培养的絮凝率组别絮凝率/% 组别絮凝率/% F2+F3 73.2 F3+F5 85.6 F2+F5 74.9 F3+F6 70.4 F2+F6 93.1 F5+F6 81.2图4 絮凝活性分布图2.6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成分分析2.6.1 紫外扫描分析絮凝菌发酵液上清液的紫外扫描结果见图5.曲线为平滑曲线,没有特征吸收峰(蛋白质在280 nm有吸收峰,核酸在260 nm有吸收峰),说明絮凝剂中几乎不含有核酸和蛋白质.因此,可以定性地判断该絮凝剂的有效成分不是蛋白质或核酸. 2.6.2 红外光谱扫描将生物絮凝剂提纯后进行红外光谱扫描,结果见图6.谱图是较为典型的多糖红外光谱图,2 926 cm-1是C—H不对称伸缩振动的结果,此区域的吸收峰是糖类的特征峰.1 647 cm-1是由于多糖中的乙酰氨基(—NHCOCH3)的C O键伸缩振动造成的.在图中1 541 cm-1和1 508 cm-1处的峰为 N—H的变角振动,此峰说明多糖中的—NH—是乙酰化的.在3 443 cm-1处强而宽的吸收峰是分子内的—OH伸缩振动所导致的.1 733 cm-1为—COOH中的C O键伸缩振动的结果.在1 385 cm-1处为羧基—COO-中的C O对称伸缩振动.1 063 cm-1的强吸收峰是酯内的C—O—C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谱带.879 cm-1为呋喃糖或羟基呋喃环的吸收峰,是由环和取代基的伸缩振动及次甲基的横向振动所致.因此,可以判断CBF中含有羧基,分别以—COO-和COOH的形式存在.此外,将絮凝剂溶液摊放在平板玻璃片上,使其干燥成膜,结果发现,形成的薄膜韧性很强,从某种程度上表明絮凝剂的链型为线性.图5 紫外扫描图谱图6 CBF的红外光谱图3 结论1)絮凝测定结果表明絮凝率达69%以上.其中4株絮凝率达80%以上,表明这6株絮凝菌具有很强的絮凝特性.2)根据絮凝菌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16S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Agrobacterium sp.与F2聚为一类,Bacillus sp.与絮凝菌F3、F4、F5、F6聚为一类,Kocuria sp.与絮凝菌F1聚为一类,序列同源性99%,但该6株絮凝菌尚不能定种,有待于进一步分析.3)在菌群构建中,F2和F6菌株按照1∶1比例混合培养发酵液絮凝率可达93.1%,这种组合的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絮凝率优于各个单菌的絮凝率,也优于其他双菌组合.4)在絮凝剂的成分分析中,紫外扫描图谱分析絮凝剂中不含有蛋白质和核酸,红外光谱分析絮凝剂的有效成分为多糖类物质.参考文献:[1]WANG W,MA F,YUE X L,et al.Purification andcharacterizationofcompoundbioflocculant[C]//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Shanghai:IEEE,2008.[2]吕向红.微生物絮凝剂[J].化工环保,1994,15:211-218.[3]NAKAMURA J.Purification and chemical analysis of microbial cell flocculants produced by Aspergillus Sojae AJ7002[J].Agric Biol Chem,1976,40(3):619-624.[4]ZHANG Tong,LIN Zhe.Microbial floccula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J].Environmental Sciences,1999,1(1):1-12. [5]马放.复合生物絮凝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6]MA Fang,WANG Bo,FAN Chun,et al.Security evaluation of compounded microbial flocculant[J].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4,11(1):38-42.[7]马放,刘俊良,李淑更.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J].中国给水排水,2003,19(4):1-4.[8]ZOUBOULIS A I,CHAI X L,KATSOYIANNIS I A.The application of bioflocculant for the removal of humic acids from stabilized landfill leachates[J].J Environ Manag,2004,70:35-41.[9]SHENG Y L,ZHANG Q,SHENG Y R,et al.Screening and flocculating properties of bioflocculant-producing microorganisms[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Mineral,Metallurgy,Material,2006,13(4):289-292.[10]YIM J H,KIM S J,AHN S H,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bioflocculant,p-KG03,from a marine dinoflagellate,Gyrodinium impudicum KG03[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7,98(2):361-367. [11]马放,任南琪,杨基先.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实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12]NAKAMURA J,MIYASHIRO S.Screening,isolation and some properties of microbial cell flocculants[J].Agric Biol Chem,1976,46(2):377-383.[13][美]J.萨姆布鲁克D.W.拉塞尔,著.分子克隆实验指南[M].3版.黄培堂,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4]李文鹏,刘士清,廖昌珑.胨冻样芽孢杆菌(B acillus mucilaginosusYNUCC0001)絮凝剂生产、絮凝特性及其系统发育学分析[J].土壤通报,2005,36(4):583-587.[15]KURANE R,MATSUYAMA H.Production of a booflocculant by mixed culture[J].Biosci,Biotechnol,Biochem,1994,58:1589-1594.。
关于啤酒酵母絮凝作用机制的研究概况

总机 硝8 。18 6 、3 8 1 7 3 76 0 "4 4 传真 37 e 1 i / " 86 : k n ∞ Ema : n y 7 6 c r o - ik d 9 @1 3 o n lo
・
6 ・ 4
康 迪 日用 化 工 有 限 公 司
和指示激酶途径 , 均具 有非 常具 体 的生 理 作 用 。
影响絮凝作用 。除了氮源 , 补充发酵液 中葡萄糖 导致 巨大差异 的絮凝作用。所 以, 应对不 同的酵 也 可能延 误早 期絮凝 , 在结 束发 酵时 , 但 即使 补充 母菌株之间 , 至不同世代 的酵母菌株进行具体 发 酵液 中葡萄 糖也 不可 能影 响絮凝 作用 。 甚 研究 。 S ae(9 3 等人除了}试碳 、 的影 响因 t vr 19 ) r 贝 0 氮 还对维 生素 和微 量元 素做 了相关 测试 , 没 但 第 三 , 凝 不 仅 是一 个 生 化 过 程 , 是 一 个 素外 , 絮 也 物理相互作用过程 。细胞被绑定到对方 , 需要彼 有发现对絮凝行为有重大影响。 此发生碰撞 。因此 , 在影响絮凝 的因素中, 细胞间 5 氧含 量 的影 响 的相互作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 即使他们没有影 在 具 有新 发 现 的 絮凝 基 因 菌株 中 , 絮凝 行 为 响活动 的絮凝基 因。更具体地说 , 提高细胞之 间
6 温 度和 p H值 的 影响
温度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影响酵母絮凝 的重 虽然 , 人们普遍认为不少啤酒酵母絮凝是在特定 条件下 , 如营养饥饿诱导或胁迫 的条件下 出现絮 要 因素 。酵母 絮凝是 由于絮凝 素结 合 细胞壁 甘露 凝 现 象 。而 有 些酵 母 菌 株在 缺 乏葡 萄 糖 、 糖 和 聚 糖 的理 论 变得 清 晰 之后 , 近 的研究 进 一 步 表 蔗 最 麦芽糖的培养基中是形成絮凝的先决条件 , 因为 明, 酸度降低了细胞表面的负电荷 , 使细胞之 间的 致使酵母细胞之 间的联 系增加和 这些糖阻止了絮凝素的结合位点 , 从而抑制絮凝 。 静 电排斥消失 , H值为 据报道 , 各种真核生物 , 包括酵母一般 F O 1 絮凝的发生 。酵母细胞可能发生絮凝 的p L 是 通过 t l s 6 u — s 参与葡萄 糖辅助抑制 絮凝 的 。 1 ~ .之间 , p n . 9 5 0 清楚地表明,H值不是造成啤酒酵 p 此 外 , 动 子 区 域 的 F O l 含 一 个 假 定 的 母絮凝 的主要因素 , 启 L 包 但这并不是说 p H对酵母细胞 的絮凝没有任何重要性 。事实上 ,H 3 — . p 值 . 58 5 已被证 明是酵母絮凝 的最佳微酸 I条件 。令人惊 生 的表达 。有些研究者 , 确实发现碳或氮饥饿是引 也有一些菌株往往在较高p H值条件下絮 发絮凝 的条件 。此外 , 这些化合物的存在延误 了 讶的是 ,
酵母菌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酵母菌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摘要: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前就利用酵母制酱酿酒等,酵母菌在人类的食品化工能源等方面有重大作用。
酵母菌发酵食品可改善其风味及提高营养价值。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在改造酵母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功,使酵母获得了很多对人类有益的性状。
在能源匮乏的今天,利用酵母发酵生物质产酒精作为能源代替品已越来越引起重视。
但还需解决纤维素难利用等问题,因此亟需改造酵母,使其适应于纤维素等发酵。
关键词:酵母菌食品风味可再生能源基因工程The role of yeast in fermention industryAbstract:The people of our country make sauce and alcohol .Yeast play a important role in food chemeical-industry and energy and so on .Food ferment by yeast has a special taste and nutrient .Along the development of biotechnology ,gene engineer succeeds to change the characters of yeast and get many new properties of yeast to fit the fermentation .Because the short of energy , it is importanceto use yeast to ferment alcohol as a substitution . But yeast can't use fiber to ferment effecient . Gene engineer may solve this problem .Key words:yeast ,flavor of food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gene engineer .1 酵母在发酵中的历史回顾中国是世界上在食品生产中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最早的文明古国,具有许多民族特色的发酵食品,如豆腐乳、豆豉、酱油、酱、醋和白酒等,这些食品的制造工艺属传统的发酵工业[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酵 母 菌 絮凝 的分 型 其生 理生 化特性 的研 究
越
摘 要
T & 钍。i
.
铁翠娟 何秀萍 谭华荣
通过 对 4 1 0余株 酵母 菌进 行 絮凝 测定 . 从 中筛选 到 5株强 絮凝 菌 。依据 不 同糖 对 其
絮凝 水平 的抑 制, 将 5株强 絮凝 菌分 为 F l o 1型和 Ne wF I o型 对 这两 种 絮凝 型菌 株 的相关 生
收 稿 日期 : 1 9 9 8 0 3 . 0 2 , 修 回 日期 : 1 9 9 8 4 ) 5 . 2 7
维普资讯
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
物
学
报
3 9卷
磷酸钠缓 冲液( p H7 . 5 ) 。
1 . 2 培 养 条 件 和 测 定 方 法
1 . 2 . 1 培 养条 件 : 实验 菌株于 2 5 ℃ 活 化 后 接 一 环 于 液 体 YE P D 中, 2 5 " 1 2, 2 0 0 r / ai r n培 养
凝 的最 适 C a 2 浓 度 为 1 0 mmo [ / L- -l mo [ / L , 最适 p H为 3 . 0 -4 5 。
关 键 词 兰 兰 . 墅 , 盐 丑, 生 里 圭 堑 堡. 簟 醇l 啦.
分 类号 Q 0 3 9 . 5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0 0 0 1 . 6 2 0 9 ( 1 9 9 9 ) 0 6 , 0 5 2 7 . 3 2
维普资讯
@ 一 s 3 2 -
3 9卷 6 期 微 生 物 学 报
3 9 De c e mb e r No 6 1 9 9 9
1 9 9 9年 1 2 月
Ac t a M i c mb i o l o g i c a Si ni c a
理 生化 特性 进行 了 研究 。结 果表 明, F l o 1型 菌 絮 凝 只 受 甘露 糖 抑 制 , 它对 高 温 ( 7 0 ℃) 、 蛋 白 酶 E、 胰 蛋白 酶敏感 , 而对 蛋 白酶 K、 廉 蛋 白酶 、 C a 2 一、 p H 有 一 定 耐受 性 。Ne wF l o型 菌 絮凝 受 甘 露糖 等 多种糖 抑 制 , 它对 高 温 ( 7 0 ℃) 、 各种 蛋 白酶 、 C a 2 、 p H均 较 敏感 。这 两 种类 型菌 株絮
维普资讯
6期
张 博润 等 : 酵母 菌 絮凝 的分 型及 其 生理 生化 特性 的研 究
标准 F l o 1型 菌 株 的 表 型 一 致 , 该 特 性 表 明这 3株 菌属 于 F I o 1型 。 而 F L 一 1 8 6 、 F L 一 1 8 7的 絮 凝 则 受 以上 3种糖 不 同 程 度 的 抑 制 , 与 标 准 Ne wF | o型 菌 株 的 表 型 一 致 , 证 明这 两 株 菌 属 于 Ne wF 1 0型 。 据 文 献 报 道 , F l o 1型 菌 可 能 同 基 固 F L O1 、 F L O5 、 F L O8 、 C y c 8 、 T u p l 有 关 。分 型 结 果 见 表 1 。
S t r a t f o r d等 人 将 酵 母 菌 絮凝 表 型 分 为 两 型 : F l o l型 和 Ne wF l o型 , F l o l型 菌 絮 凝 只 受 甘露糖抑制 , 而 Ne wF l o型 菌 絮 凝 受 甘 露 糖 等 多 种 糖 抑 制 。 本 文 检 测 了 i mo l / L 不 同 搪 ( 甘 露搪 、 麦芽搪 、 葡萄糖 ) 对 5株 强 絮 凝 菌 的 絮凝 水 平 抑 制 情 况 , 并 以 标 准 絮 凝 菌 株 作 对 照。结果表 明 F L 一 1 8 9 、 F L- 1 9 0 、 F L 一 1 9 1的 絮凝 仅 受 甘 露 糖 抑 制 , 而 不受其 它糖 的影 响, 与
1 材 料 和 方 法
I , I 材 料 I . I . I 菌株 : 从 本 组 保 藏 的 酵 母 菌 中挑 选 出 不 同 种 属 的 4 1 0余 株 菌 作 为筛 选 强 絮 凝 菌 的 出发 菌 株 , 编 号为 F LI ~F L 一 4 1 0 。 标准 F l o I型 絮 凝 菌 株 A B XL - 1 D( MAT a , F L O1 ) ,
B X 2 4 — 2 B( MAT , F L O1 ) , A B XR - 1 1 A( MATc  ̄ , F L O5 ) , S TX 3 4 7 — 2 C( MAT , F L O5 ) 由 美 国
的 Re b e c c a C o n t o p o u l o u教 授 赠 送 。 标 准 Ne wF l o型 絮 凝 菌 株 NC YCl l 9 0 , NC YC l 1 9 5 由 英国的 J . R. J o h n s t o n教 授 赠 送 。 1 . 1 . 2 培养基 : Y EP D培养基 , YNB培 养基 , 麦 芽 汁 培 养 基 ・ 。 1 . 1 . 3 酶、 试剂及溶液 : 各 种 蛋 白酶 均 为 国 产 。 所 用 化 学 试 剂 为 分 析 纯 。 絮 凝 缓 冲 液 为 0 . 1 mo l / L柠 檬 酸 钠 缓 冲 液 ( p H4 . 0 , 含 1 0 mmo l / L C a a2 ) ) 。 蛋 白酶 的 缓 冲 液 为 0 . 1 mo l / L
各 种 蛋 白酶 的 0. 1 mo l / L磷 酸 钠 缓 冲 液 ( p h 7. 5 ) 中, 3 0 ℃保 温, 在不同 时间取 样, 测 定 絮 凝
水 平 。 蛋 白酶 浓 度 分 别 为 : 蛋 白酶 E 0. 1 mg / mL , 蛋 白酶 K l mg / mL , 胰 蛋 白酶 l mg / mL, 糜 蛋 白酶 0 . 5 mg / mL 。
表 1 絮 凝菌 株的 分型
Ta bl e 1 Di s t i n c t i o n o f y e a s t l f  ̄c u l e n t p h e t t o t y p  ̄
注: “一” 不絮凝 ; “+” 弱絮 凝 ; “+ +“ 中度 絮凝 ; “+ + +” 强 絮凝
定絮凝水平。
2 结 果 和 分 析
2 . 1 强 絮凝 菌 株 的 筛 选 通 过 目测 法 从 酵 母 菌 F L 1 ~F L 4 1 0中 筛选 到 5株 强 絮 凝 菌 株 , 即 F L 一 1 8 6 、 F L 一 1 8 7 、
F L 一 1 8 9 、 F L 一 1 9 0 、 F L 一 1 9 1 , 均 为啤酒酵母 ( S a c c h a r o my c e s c e r e v i s i a e ) 。 用这 5株 菌进 行 后 续 实验 。 2 . 2 絮 凝 菌 株 的 分 型
1 . 3 . 6 培养基对 絮凝水平的影响 : 将 酵 母 菌 分 别 接 种 于 YE P D培养基 、 Y NB培 养 基 、 麦 芽汁培养基 中, 2 5 " 1 2, 2 0 0 r / ai r n培 养 4 8 h , 测定 絮 凝 水平 。 1 . 3 . 7 培养时间对絮凝水平 的影 响 : 将 酵 母 菌 接 种 于 YE P D培 养 基 后 , 每隔 8 h取 样 测
时, 在 6 0 ℃处理 5 mi n以 杀 死 细 胞 ( 该 处理不影响细胞 的絮凝) , 然后 测 定 絮 凝 水 平 。
1 . 3 . 2 C a 2 浓 度对 絮 凝 水 平 的影 响”J : 改变 絮 凝 缓 冲 液 中 ca 的浓度 , 测定絮凝水平 。 1 . 3 . 3 p H值对絮凝水平 的影响 : 改变 絮凝缓冲液的 p H值 , 测定絮凝水平 。
酵 母 菌 絮 凝通 常 指 酵 母 菌 在 生 长期 间 发 生 的细 胞 间 的 无 性 凝 集 。 在 发 酵 工 业 中 , 酵 母 菌 细 胞 的 絮 凝 能 力 是 评 价 菌 种 优 劣 的 一 个 重 要 指 标 。 若 细 胞 絮 凝性 强 , 在发 酵 后 期 , 分 散 于发 酵 液 中 的 细 胞 相 互 聚 集 形 成 絮 凝 颗 粒 并 沉 降, 从而 有利 于细 胞同发 酵液 的有效分 离, 可 大 大 简化 后 处 理 工 艺 , 降低成本。然而 絮凝是 一个 极复杂 的现象 , 不 仅 受遗 传 因 子 的控 制 , 而 且受 环 境 、 生理 等 多 方 面 的 影 响 。 目前 , 对 酵 母 菌 絮凝 机 理 还 不 太 清 楚 . 主要 有 两 种 假说 J : 一 种 假 说 认 为酵 母 菌 细 胞 絮 凝 是 由细 胞 壁 上 类 外 源 凝 集 素 的 糖 蛋 白 和 甘 露 聚糖相互作用形成 ; 而 另一 种 假 说 认 为 酵 母 菌 细 胞 絮 凝 是 细 胞 壁 上 蛋 白和 甘 露 聚 糖 间 以 钙 离 子 桥 连 接 而 成 。近 年 来 , 国 外 有 关学 者 对 酵 母 菌 絮 凝 机 理 及 其 分 子 遗 传 学 进 行 了 较 广 泛 的研 究 J , 而 国 内 未 觅类 似 报 道 。本 文 报 道 了 强 絮 凝 酵 母 菌 的 筛 选 、 分 型 及 其 生 - 理 生 化 特 性 的研 究 结 果 。
1 . 3 . 4 高温 对絮凝水平的影响 : 将用 E DT A 及 蒸 馏 水 洗 过 的 酵 母 细 胞 重 新 悬 于 絮 凝 缓
冲液中, 7 0 ℃保温 , 在 不 同 时 间取 样 , 测定 絮凝水平。
1 . 3 . 5 蛋 白酶 对 絮 凝 水 平 的 影 响 : 将 用 ED TA 及 蒸 馏 水 洗 过 的 酵 母 细 胞 重 新 悬 于 加 有
48h。
1 . 2 . 2 絮 凝水 平 测 定 : 按 文献 [ 6 ] 的方 法 略 有 改 进 。 目测 法 : 将待 测菌接 种 于装 有 3 mL YEP D液 体 培 养 基 的 试 管 中 , 2 8 ℃静 置培 养 4 8 h后 , 剧 烈振 荡 l mi n , 室 温静置 , 观 察 絮 凝 形 成速 度 及 絮凝 物 大 小 , 确定 菌株 的 絮凝 水平。分 光光 度法 : 取4 8 h培 养 物 离 心 收 集 菌 体, 用2 5 0 mmo l / L E D TA 溶 液 及 无 菌 水 各 洗 两 次 , 离 心 收集菌 体并 悬 于絮凝 缓 冲液 中 , 立刻在 6 0 O n o 处 测 01 t )值 ; 然 后 细 胞 悬 液 移 至 三 角 瓶 中, 2 5 ℃, 1 2 0 r / mi n振 荡 2 h至 絮 凝 完成, 室温静置 3 0 mi n , 取上清在 6 0 0 n m 处 测 OD 值 。 以振 荡 处 理 后 测 定 的 0 1 )值 除 以 振 荡 处理 前 测 定 的 OD 值 , 再乘以 1 0 0 %( 即 自 由细 胞浓 度 ) 表示絮凝水平。 1 . 3 不 同因 素 对 菌 株 絮凝 水 平 的 影 响 1 . 3. 1 不 同糖 对 絮凝 水 平 的 影 响 _ 6 : 将 不 同浓 度 的 各 种 糖 溶 于 絮 凝 缓 冲 液 中 , 测 定 絮 凝 水平 , 为 避 免 代 谢 旺盛 的 酵 母 细 胞 消 耗 糖 而 降 低 其 浓 度 , 可于 2 5 0 mmo l / L E DTA 洗 细 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