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丙酸杆菌生理生化特性及其致病性综述
痤疮杆菌_精品文档

痤疮杆菌痤疮杆菌,也称为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是引起痤疮的一种常见细菌。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多发生于青春期,但也可能在成年人出现。
痤疮杆菌被认为是引起痤疮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痤疮杆菌的特点、痤疮发生机制以及与痤疮治疗的相关性。
痤疮杆菌是一种革兰阳性、非运动、厌氧或微需氧的杆菌。
它是一种正常的皮肤微生物组成成员,在人类皮肤上广泛存在。
痤疮杆菌主要寄居于油脂腺和毛囊中,特别是面部、胸部和背部。
这些部位通常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痤疮杆菌具有多种生理特征,使其能够适应皮肤环境。
首先,它可以通过分解皮脂中的脂肪酸生成丙酸,这是一种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物质。
此外,痤疮杆菌还可以分解角质和油脂,形成炎性损伤的前体物质。
这些特性使得痤疮杆菌在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痤疮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中痤疮杆菌是一个主要角色。
首先,由于过度活跃的皮脂腺分泌过多的皮脂,导致毛囊通道堵塞。
这一过程被称为皮脂过多分泌。
这种过度分泌创造了一个有利于痤疮杆菌生长的环境,并且使毛囊通道容易发生阻塞。
其次,当毛囊通道被阻塞时,皮脂不能正常排出,形成了皮脂栓。
这种情况为痤疮杆菌提供了进一步生长的机会。
最后,痤疮杆菌引起炎性反应,导致痤疮发展成为痤疮痘,如粉刺、丘疹和脓疱等不同类型的痘痘。
痤疮杆菌对痤疮的治疗有重要影响。
理解痤疮杆菌的作用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开发更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许多痤疮治疗方法都针对杀灭或减少痤疮杆菌数量。
例如,外用抗生素如红霉素和四环素可以用于控制杆菌的生长。
此外,一些外用药物,如苯酮盐和水杨酸,可以通过减少皮脂过度分泌,并改善皮肤微生态平衡来减少痤疮杆菌的数量。
内服抗生素如四环素类药物也可以用于治疗痤疮的中重度病例。
然而,痤疮杆菌也存在抗药性问题,这给痤疮治疗带来了挑战。
一些痤疮杆菌株对抗生素类药物产生抗药性,使得治疗出现难题。
痤疮丙酸杆菌 菌种说明

菌种说明
GDM编号其他编号菌种名称培养条件培养时间
GIM1.162ATCC11827痤疮丙酸杆菌
37℃
厌氧环境下培养48小时
培养基:
保藏条件:注意事项:·1053#
胰蛋白胨10g牛肉膏10g
葡萄糖5g氯化钠5g
酵母膏3g乙酸钠3g
可溶性淀粉1g L-半胱氨酸盐酸盐0.5g
琼脂15g pH6.8
冻干菌种应在2~8℃保存。
活化好的菌种要放厌氧环境下保存。
·冻干首次活化,干粉要全部用完,不能保留,用0.1-0.2ml的培养液或者无菌水溶解,接种在1-2个平板上,因冻干菌种处于休眠状态,请勿接种多个平板,以免因接种量不足而导致复苏不成功。
·复苏后,微生物菌种应保藏于建议的温度、清洁和干燥的地方,室温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菌种衰退;
·菌种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转种完毕,废弃物应经灭菌再做丢弃处理,以免污染周围环境。
·冻干菌复苏后,应根据菌种状况及时转接传代;
·操作前,如果有不明白之处,应先咨询我中心技术人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痤疮丙酸杆菌菌种说明。
痤疮丙酸杆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与药物选择

特性 决定其 复杂 的致病机 制 ,进 而导致 痤疮 、手术感染等各种 临床病症 。
痤疮 丙酸杆 菌生 物膜研 究 人 类很 多感染与微生物 的生 物膜 有关 ,细 菌生
感染 为主 、祛除粉刺 为辅 。外用维 甲酸+ 夫 西地 酸+口服抗生 素( 口服 药可选 罗红 霉 素等 ,一般不选 用头孢 菌素类 、喹诺 酮类等1 。
编辑 :张 丽敏
E - ma i l :z l ms q y s @1 2 6 . c o n r
用药指导
痤疮丙酸杆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与药物选择
多年 来对痤疮 的 发病机制 进行 了深 入的研 究 , 目前认为 痤疮 的发 病与皮 脂 分泌过 多 、毛囊 皮脂 腺导管 开 口处角 化 过度 、痤疮丙酸杆菌f P . a c n e s ) 增殖 过度 以 及 炎性 反应有关 。研究 表 明 ,痤疮丙 酸 杆菌 与痤 疮 的发 生有 重要关 系 ,在多 个 致病 因素 中起核心作用 。
主要损 害为结节馕 肿 ,由于病变炎症较
重 ,仅 外用药往 往难 以痊 愈 ,因此应 以 内用药 为主并采 取联合用 药 。建 议使用 异维 甲酸 +夫 西地 酸+ 雌 激素 f 皮 质类 固
但 已 在 体 外 发 现 。 有研 究 表 明 ,形 成
生 物 膜 的 痤 疮 丙 酸 杆 菌 比 浮游 的痤 疮 丙 酸 杆 菌 更 易 对 常 用抗 生 素耐 药 。 同 时 ,形 成 生 物 膜 的 痤疮 丙 酸杆 菌 能 产 生 更 多 的 毒 力 。 因 此体 内痤 疮 丙 酸 杆 菌 生 物 膜 的 形 成可 能是 痤 疮 炎 症 的 重 要促 发因 素 。 痤疮 丙酸杆菌在痤疮 中的致病机制 痤 疮 丙 酸 杆 菌在 痤 疮 形 成 中 的 作
痤疮丙酸杆菌肉芽肿感染性疾病

• Esteban J,et al.Granulomatous infection due to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mimicking malignant disease.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1994 Dec;13(12):1084
痤疮丙酸杆菌除在痤疮的发病中起 重要作用外,可作为机会感染菌引起 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少见的感染,除 化脓性感染,许多证据表明痤疮丙酸 杆菌在多种器官和组织中的持续感染 可引起肉芽肿形成的慢性炎症反应。
已有少量报道的痤疮丙酸杆菌肉芽肿 感染的器官和组织包括皮肤、口腔粘 膜、淋巴结、眼、中枢神经系统、肺、 肝脏、结肠等。
尽管应用多种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四环素、 氯霉素、磺胺、链霉素(与异烟肼和对氨 水杨酸合用),皮损和间断发热持续数月, 随着部分皮损愈合,患者状况开始好转, 住院8月后皮损全部愈合出院。无进一步随 访资料。
Esteban J等(西班牙)1994年报 道1例发生于健康个体的痤疮丙酸杆菌 皮肤肉芽肿感染。
痤疮丙酸杆菌肉芽肿感染性疾病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西北医院)皮肤科 肖生祥
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是人体皮肤、结膜、呼吸道、胃肠 道、泌尿生殖道的常驻菌,是一种革兰阳 性厌氧棒状杆菌。历史上,曾称为痤疮杆 菌(Bacillus acnes)、痤疮棒状杆菌 ( Corynebacterium acnes、 Corynebacterium parvum )
• 脑脊液培养见厌氧棒状杆菌,最初被认为 是污染菌。骨髓穿刺显示慢性淋巴细胞白 血病。给予异烟肼(300mg/日)和乙胺丁 醇(1g/日)治疗,患者状况恶化,出现大 小便均失禁。入院第八天腰穿显示脑脊液 除无RBC外,其余无明显变化,脑脊液再 次培养出厌氧棒状杆菌,后来鉴定为 P.acnes。
痤疮丙酸杆菌

放线菌亚纲 Actinobacteridae 放线菌目 Actinobacterales 亚目
丙酸杆菌亚目 科 丙酸杆菌科(Propionibacteriac eae) 属 丙酸杆菌属 Propionibacteriu m
人体分布区域
• 本菌在面部皮肤的数量随
着人进入青春期皮脂分泌 的增加而增多。 常被认为是皮肤微生物。 在皮脂腺丰富的区域数量 更多,而在口腔、肠道和 眼睛也均有分布。
生物型
根据血清和生化表型,本菌被 分为I型和Ⅱ型.
• 后来又根据recA序列区分出Ⅲ
型
• 根据是否能发酵核糖、赤藻糖
痤疮丙酸杆菌
一种和青春痘息息相关的人体细菌
简介
• 痤疮丙酸杆菌(学名Propionibacterium acnes)和皮
肤疾病粉刺息息相关,是一种生长相对缓慢、无运动 能力的典型革兰氏阳嗜脂性杆菌。长度0、5~2um, 可产生脂肪酶,分解皮脂腺分泌的三酰甘油,产生甘 油和游离脂肪酸,并可合成丙酸铜。
相应抗菌药物
抗生素 四环素类 磺胺类 大环内酯类 克林霉素
非抗生素 过氧化苯甲酰 锌制剂 壬二酸
耐药性
• 耐药性痤疮丙酸杆菌多见于疗程长、疗效差、病情
复发和用药依从性差的患者。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包 括染色体突变或耐药基因转移,后者包括质粒、转 座子或噬菌体的耐药基因。
• 痤疮丙酸杆菌耐药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是通过编码23s
和16srRNA的基因突变引起的
一些待研究的新型药物
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达托霉素
粒溶素和粒溶素衍生多肽 山茶酚和槲hú皮素
潜在有益性
1. Nagy等发现acnes不仅产生炎症因子,还可诱导KC产生
痤疮丙酸杆菌的致病成分及机理

痤疮丙酸杆菌的致病成分及机理
齐显龙;卢涛;高天文
【期刊名称】《中国美容医学》
【年(卷),期】2005(14)2
【摘要】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P.acnes)是一种革兰染色阳性的厌氧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属于皮肤的正常菌群,它可以分泌蛋白质、酶、脂多糖等成分,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所有这些都能作为致病因素,引起多种疾病,现将其致病成分和相关的致病机理综述如下。
【总页数】2页(P239-240)
【作者】齐显龙;卢涛;高天文
【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皮肤科,陕西省西安市,7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733
【相关文献】
1.清热暗疮片对痤疮丙酸杆菌等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J], 顾丽贞;郑荣波
2.痤疮丙酸杆菌生理生化特性及其致病性综述 [J], 张智;滕婷婷;程奕星
3.痤疮丙酸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王艺
4.大丽轮枝菌致病机理及相关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J], 金利容;黄薇;杨妮娜;尹海辰;
万鹏
5.痤疮丙酸杆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与药物选择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痤疮丙酸菌菌株治疗方案

一、引言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病因复杂,与遗传、激素、皮脂分泌、微生物等多种因素有关。
痤疮丙酸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简称P. acnes)是导致痤疮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针对痤疮丙酸菌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痤疮患者的症状和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痤疮丙酸菌菌株治疗方案,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
二、痤疮丙酸菌菌株治疗方案1. 抗菌药物治疗(1)外用抗菌药物1)苯并过氧基苯甲酸(Benzoyl Peroxide,BPO):BPO具有强氧化性,能杀死痤疮丙酸菌,减轻炎症反应。
常用浓度为2.5%或5%。
使用时注意避免接触眼部、口腔等敏感部位。
2)红霉素(Erythromycin):红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痤疮丙酸菌有抑制作用。
常用浓度为2%或3%。
使用时注意不要与BPO同时使用,以免产生光毒性。
3)克林霉素(Clindamycin):克林霉素具有杀菌和抗炎作用,对痤疮丙酸菌有抑制作用。
常用浓度为1%或2%。
使用时注意不要与其他抗生素同时使用,以免产生耐药性。
(2)口服抗菌药物1)四环素(Tetracycline):四环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痤疮丙酸菌有抑制作用。
常用剂量为0.25-0.5g,每日3次。
使用时注意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禁用。
2)米诺环素(Minocycline):米诺环素是一种半合成四环素,对痤疮丙酸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常用剂量为0.1g,每日2次。
使用时注意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3)多西环素(Doxycycline):多西环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痤疮丙酸菌有抑制作用。
常用剂量为0.1g,每日2次。
使用时注意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2. 维A酸类药物维A酸类药物具有调节皮脂分泌、促进表皮细胞更新、抑制痤疮丙酸菌生长等作用。
常用药物包括:(1)异维A酸(Isotretinoin):异维A酸是一种强效维A酸类药物,对痤疮有显著疗效。
常用剂量为0.5-1mg/kg/d,连续服用4-6个月。
痤疮丙酸杆菌及相关性疾病

痤疮丙酸杆菌及相关性疾病
林新瑜;段西凌
【期刊名称】《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卷),期】2009(38)2
【摘要】痤疮丙酸杆菌在痤疮的多个致病因素中起重要作用。
痤疮丙酸杆菌除引起痤疮外,还可引起呼吸、心血管、消化、泌尿、神经、骨关节以及眼睛等感染,表现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性静脉炎、骨炎、关节炎、急性化脓性心包炎及其他手术后感染。
该文复习了近年来痤疮丙酸杆菌引起皮肤外其他系统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页数】2页(P133-134)
【关键词】痤疮丙酸杆菌;相关性疾病
【作者】林新瑜;段西凌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4
【相关文献】
1.痤疮丙酸杆菌相关疾病 [J], 齐显龙;卢涛;高天文
2.痤疮丙酸杆菌相关性皮肤病 [J], 李陶强;许爱娥;吴辛刚
3.痤疮丙酸杆菌的新命名及其与寻常痤疮的相关性 [J], 郎德休; 廖勇; 杨蓉娅
4.痤疮丙酸杆菌更名为Cutibacterium acnes相关问题的探讨 [J], 许德田;郑捷;王秀丽
5.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形成与抗菌药物耐药的相关性分析 [J], 马英;刘晔;蒋敏;范逍遥;张臻;韩凌;吴旸;贺轶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