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风格的差异
小学儿童的认知风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小学儿童的认知风格差异与因材施教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目前对认知风格的分类主要有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型。
(1)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是从个体在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所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而对个体认知风格类型的划分。
这两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H.Witkin)提出来的。
后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场依存和场独立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
场依存型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加工往往倾向于以外部信息作为参照依据,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对自我的认知更容易受到周围人们(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而场独立型个体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他们倾向于对事物作出独立的判断,其认知和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主体倾向占优势的特征。
在小学儿童中也存在着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
如,有的儿童喜欢自己独立学习,有的儿童喜欢与同伴合作学习或者按教师、家长的要求学习。
无论哪种偏好都必然与儿童的个性相关。
这两种认知方式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只要是适合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
我国学者谢斯骏等人的研究表明,场独立型学生在集中识字方面显著地优于场依存型学生,场依存型学生不适合集中识字。
场依存型学生的分散识字成绩比集中识字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即场依存型学生适合分散识字。
场独立型学生更擅长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而场依存型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更感兴趣。
场依存型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作出明确、具体的指导,而场独立型学生在学习中希望教师能给自己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的认知风格进行因材施教,在教学中采用适合儿童认知风格的教学方式,以便使儿童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应该在教学中搞一刀切,一味地强调让儿童适应教材的要求和教师的认知风格。
对于场独立型儿童,应加强各种规则、规范、制度、纪律的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同时教给他们对事物进行正确加工的方法与策略。
认知风格的差异

认知风格的差异认知风格的差异1.场独⽴型与场依存型最早是由奥地利⼼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按照个⼈的独⽴性来划分,分为独⽴型和顺从型。
独⽴型:有坚定的个⼈信念,善于独⽴思考,不易受他⼈的暗⽰,在困难和紧急情况下表现得沉着冷静,能独⽴的发挥⾃⼰的⼒量,甚⾄喜欢将⾃⼰的意志强加于⼈。
顺从型:独⽴型差,易受暗⽰,屈从于权势,容易不加批判的接受别⼈的意见,按照别⼈的意见办事,在困难和紧急情况下惊惶失措。
后来(⼆⼗世纪四⼗年代末)美国⼼理学家威特⾦根据场理论将⼈的性格分为场独⽴和场依存两种。
前者也叫独⽴型,后者也叫顺从型。
场独⽴者的特点:(1)对外在线索不敏感,表现出较强的独⽴性和较少的受暗⽰性。
(2)关注于概念和抽象原则(3)容易完成需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成分和重新组织材料的任务,认知改组技能⾼。
(4)对他⼈不感兴趣,喜欢孤独的与⼈⽆关的情景(5)⾏为是⾮社会定向的(6)不善于社交,社会技能低场依存者的特点:(1)更多的利⽤外在参照确定⾃⼰的⾏为(2)具有较强的受暗⽰性和较少的独⽴性(3)认知改组技能低,通常不易从习惯的解决问题的⽅式中摆脱出来(4)对他⼈感兴趣,优先注意⾃⼰所参与的⼈际关系⽹络的状况(5)社会技能⾼,善于社交。
与学习的关系:第⼀,场独⽴性学⽣⼀般偏爱⾃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正相关。
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
场依存性学⽣⼀般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对物更感兴趣。
第⼆,场独⽴性者善于运⽤分析的知觉⽅式,⽽场依存性者则偏爱⾮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式,他们难以从复杂的情境中区分事物的若⼲要素或组成部分。
第三,场独⽴性学⽣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法。
场依存性学⽣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
结合实例,试论述幼儿认知风格、学习风格差异的教育启示。

结合实例,试论述幼儿认知风格、学习风格差异的教育启示。
幼儿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因人而异,这些差异会影响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了解和应对幼儿的认知和学习风格差异,是为幼儿提供有效教育的关键。
下面通过实例来说明这一点。
例如,对于一个视觉型的幼儿,他们喜欢看图表、图片等视觉信息,对文字信息的记忆力不太好。
如果老师讲解时只使用文字,这个幼儿可能会感到无聊和困惑,无法理解。
而如果老师使用图片或其他视觉辅助工具,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图像形式,就能够引起这个孩子的兴趣和理解,有效地促进他的学习。
再例如,一个听觉型的幼儿可能会喜欢听老师的讲解或故事,并通过口述、模仿等方式进行学习。
对于这种孩子,老师可以采用讲解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
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口头表达和模仿的能力,通过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来促进幼儿的学习。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差异来调整教育方式和方法,为他们提供更有效和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支持。
这需要教育者对幼儿认知和学习发展的了解,以及针对不同认知和学习需求的差异性培训。
认知风格的差异

认知风格的差异认知风格这个知识点在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中常常会以单选题的角度出题,往往是题干中描述某一位学生具体的一些认知风格方面的特点,然后问我们该学生的认知风格属于哪一种认知风格,所以需要我们理解每种认知风格的含义,掌握每种认知风格对应的特点是什么。
整体难度适中,接下来我们针对这一块知识点进行梳理。
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其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它是与学生的个性相关的,而且与学生的情感和动机特征等联系在一起。
常见的认知风格有以下几种: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著名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独立的学生比较喜欢理科,喜欢结构严密的教学,例如:例如,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往往场独立型的学生喜欢根据自己的思考而填报志愿,而不是很容易受到周边他人的干扰。
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场依存的学生喜欢文科,喜欢结构不严密的教学。
例如:在考高填报志愿的时候,总是容易受到周边人士的影响,可能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建议和想法往往会影响到自己填报志愿的选择。
2.沉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根依据个体解决问题时的速度与精确度的偏好,将认知风格分为沉思型和冲动型。
沉思型个体在问题解决时常常不急于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先对各种可能的答案进行分析,解决问题时往往强调精度而非速度,所以沉思型的人更善于对问题的细节进行思考;比如在课堂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并不着急举手回答问题,而是深思熟虑之后再举手回答问题,这样的学生就属于沉思型的学生。
冲动型个体则常常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强调速度而非精度,冲动型的人更善于从整体角度思考问题。
冲动型认知风格的差异 案例

冲动型认知风格的差异案例以冲动型认知风格的差异为题,列举以下案例:1. 案例一:小明和小红都是学生,他们得到了期末考试的成绩单。
小明看到自己的成绩非常好,立即兴奋地告诉所有的同学;而小红看到自己的成绩不理想,立即感到沮丧,甚至有些自卑。
2. 案例二:李先生和王先生是同事,他们的工作任务是完成一份报告。
李先生凭借冲动型认知风格,迅速开始写报告,但在完成一半时,发现有一些关键信息没有收集到,不得不重新开始;而王先生则采用谨慎型认知风格,先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然后再开始写报告,虽然花费了较长时间,但避免了重复劳动。
3. 案例三:小张和小李是一对夫妻,他们计划出国旅行。
小张冲动地预订了机票和酒店,并立即开始准备行李;而小李则采用谨慎型认知风格,先仔细研究目的地的旅行攻略和天气情况,然后再做出决策。
4. 案例四:王女士和杨女士是同事,她们负责组织公司的年会。
王女士采用冲动型认知风格,立即开始筹备,但由于没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导致会议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而杨女士则采用谨慎型认知风格,先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确保会议顺利进行。
5. 案例五:小明和小华是一对朋友,他们约定一起去看电影。
小明冲动地选择了一部新上映的电影,并立即买了票;而小华则采用谨慎型认知风格,先调查了多部电影的评价和口碑,然后再做出选择。
6. 案例六:张先生和李先生是一对商务合作伙伴,他们面临一个重要的商务决策。
张先生采用冲动型认知风格,凭直觉做出决策,结果导致了一些风险和问题;而李先生则采用谨慎型认知风格,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确保了决策的准确性和成功。
7. 案例七:小明和小红是一对情侣,他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感情问题。
小明采用冲动型认知风格,凭感觉做出决策,导致了一些误解和矛盾;而小红则采用谨慎型认知风格,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交流,然后做出了明智的决策,解决了问题。
8. 案例八:李先生和王先生是一对投资者,他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
认知风格的差异性与外语教学

高等教育31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一、前言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
认知风格与智力无相关或相关不显着,大多是自幼所养成的在知觉、记忆、问题解决过程的态度和表达方式。
认知风格是认知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是一个过程变量而非内容变量,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并且具有两极性和价值中性等特点。
认知风格种类繁多,如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思索型和冲动型等。
由于个体的认知风格不同,教学中有效的学习指导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二、认知风格的内涵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好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
这一术语由奥鲍特于1937年首先提出。
进入90年代以后,认知风格的研究再度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且在教育领域内的应用研究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所有认知风格中,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以及冲动型与审慎型是研究者最重视、研究得最多的,本文也将主要阐述这两种认知风格。
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
场依存型-场独立型认知风格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A.Witkin ,)在20世纪40年代研究垂直知觉时首先发现的。
所谓“场”(fi eld )就是指周围的环境,它对人的知觉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具体说来,场依存型的学生往往会主动寻求更多的机会与外籍教师、老师、同学交往,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外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
他们善于做需要直观的语言练习,如语言表达、会话活动等,并且注重阅读时的节奏和语调。
喜欢各种特征同时并存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讲究实际,要求学习环境有意义,但不善于指导自己的学习,喜欢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安排。
场独立型的学生倾向于独立于外界,独立于他人,不注意获取社会信息,也不受外界信息的影响。
他们善于做分析性语言训练,如翻译;善于理解和使用正确的句子结构,注重语音的正确性;善于理解以语义为基础的词汇;喜欢重点突出的、系统的、有次序的、逐步积累的学习方法;善于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指导自己的学习。
认知风格知识点总结

认知风格知识点总结一、认知风格概念认知风格是指一个人对信息的感知、组织和加工方式。
它是个体认知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个体个性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
认知风格会影响一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和行为。
二、认知风格的分类1. 随机式认知风格随机式认知风格的人倾向于在处理信息时采取不规则的、不系统的方式。
他们更善于捕捉新奇的、非结构的信息,但在处理复杂和需要逻辑思维的问题时可能表现较差。
2. 顺序式认知风格顺序式认知风格的人倾向于采取有序的、系统的方式处理信息。
他们更擅长结构化的问题解决和逻辑推理,但可能对于新颖和非结构的信息处理能力相对较弱。
3. 全局式认知风格全局式认知风格的人倾向于从整体出发,注重整体局面,能够把握信息的总体脉络。
他们擅长从宏观的角度把握问题,但在细节处理上可能不够细致。
4. 局部式认知风格局部式认知风格的人倾向于从局部出发,注重细节和具体的信息。
他们擅长挖掘细节,分析问题的具体内容,但在把握整体的情况上可能不够全面。
三、认知风格对个体的影响1. 学习风格认知风格会影响个体的学习方式和效果。
随机式认知风格的人更善于处理新颖的信息和创新的问题,而顺序式认知风格的人更适合于逻辑推理和结构化学习。
全局式认知风格的人擅长从整体出发,能够把握问题的总体脉络,而局部式认知风格的人更擅长处理细节。
2. 工作表现认知风格还会对个体的工作表现产生影响。
随机式认知风格的人可能更适合从事需要创新和创意思维的工作,而顺序式认知风格的人则更适合从事需要逻辑推理和结构化思维的工作。
全局式认知风格的人更适合从事需要整体把握和长远规划的工作,而局部式认知风格的人更适合从事需要细致和耐心的工作。
3. 人际交往认知风格还会影响个体的人际交往方式和效果。
不同认知风格的人在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交流和合作中出现认知冲突,也可能使他们在协同工作中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四、认知风格与个体差异1.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的人群在认知风格上存在差异。
简述认知风格差异

简述认知风格差异
认知风格差异是指个体在信息处理、学习和思考等方面的偏好和特点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多个方面有所体现:
1. 学习方式:不同的人可能倾向于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通过宏观概括、具体例子、亲自动手等方式来理解和学习知识。
2. 思维方式:不同的人在理解和应对新信息和知识时,会有不同的思考模式,如系统思维、符号思维等。
3. 个人性格:人格差异也会对认知风格产生影响,比如具有不同性格的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如创新型学习者或传统型学习者。
4. 文化背景: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会对认知风格产生影响,比如东方和西方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思维方式就存在差异。
5. 教育背景:教育模式的差异也会对个体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影响个体在自我探究、信息分析和知识的整合方面的认知动态。
6. 概念速度:指人们在具有多种学习情境中决定作出反应的冲动性或沉思性的程度。
认知冲动的学生反应快,但易出错,而认知沉思的学生则需要审查全部的选择,反应较慢但更精确。
总的来说,认知风格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它影响着每个人的学习和发展。
了解和尊重个体的认知风格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和个体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风格的差异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最早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按照个人的独立性来划分,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独立型:有坚定的个人信念,善于独立思考,不易受他人的暗示,在困难和紧急情况下表现得沉着冷静,能独立的发挥自己的力量,甚至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顺从型:独立型差,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势,容易不加批判的接受别人的意见,按照别人的意见办事,在困难和紧急情况下惊惶失措。
后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根据场理论将人的性格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
前者也叫独立型,后者也叫顺从型。
场独立者的特点:
(1)对外在线索不敏感,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较少的受暗示性。
(2)关注于概念和抽象原则
(3)容易完成需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成分和重新组织材料的任务,认知改组技能高。
(4)对他人不感兴趣,喜欢孤独的与人无关的情景
(5)行为是非社会定向的
(6)不善于社交,社会技能低
场依存者的特点:
(1)更多的利用外在参照确定自己的行为
(2)具有较强的受暗示性和较少的独立性
(3)认知改组技能低,通常不易从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中摆脱出来
(4)对他人感兴趣,优先注意自己所参与的人际关系网络的状况
(5)社会技能高,善于社交。
与学习的关系:
第一,场独立性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正相关。
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
场依存性学生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
第二,场独立性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而场依存性者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他们难以从复杂的情境中区分事物的若干要素或组成部分。
第三,场独立性学生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
场依存性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