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章

《道德经》第十章
《道德经》第十章

《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合,能无(守)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读:

本章可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从“载营魄抱一,……,……能无为乎”的六个排比句。第二段,是其余的句子。历代注释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第二段的内容属于错简重出。理由:这段话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又出现了;而且根据上下文,这一段放在本章显然很牵强,而放在第五十一章则首尾一贯。所以,在本章不解读第二段。

下面试解第一段的六个排比句:

本章总的来说,是《道德经》全书最集中讲心性的章节。众所周知,儒家有一个著名的“修齐治平”序列,也就是说,一个人外在的地位、事功,必须以内在的心性修养为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而实际上,道家,至少是在老子这里,同样有这样的修齐治平序列,典型地,在《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就有:“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

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当然了,后来传入中国并被中国大家改造的佛家,更是大谈心的修为。所以,整个中国的学问,最深的基础是心学。没有心学这个内家功法,学问难免粗率。

所以,本章的这六个排比句,值得好好琢磨。但是,涉及到心学,好似在反省人的内心世界,有点接近于中医。所以我总觉得阐释本章的内容,最好懂点中医,否则解释起来总有点心虚,这也是我以为本章的难解之处。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是虚词,相当于“夫”。营魄,就是魂魄,《内观经》上说:“动以营身之谓魂,静以镇形之谓魄。”【案:《内观经》,是道教经典之一,流行于唐代,作者不详,托为太上老君所作。】也就是说,一个人行动时的掌控者,叫做魂;安静时候的主宰者,叫做魄。因此,“载营魄抱一”,应该指的就是一个人的身体,不论行动还是安静,都有一个魂魄作为君主做统领。反之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魂不守舍”、“心不在焉”、“魂飞魄散”等情形。

“魂不守舍”、“心不在焉”、“魂飞魄散”,是几种极端的神形分离的状态。

比如“魂飞魄散”,我们经常是指一个人遇到危险,面临极大的恐惧,身体能否躲避还不知道,指挥身体的魂魄先行临阵脱逃了。

再比如“心不在焉”,是我们灵魂,对我们的身体当下身临其境的事情不感兴趣,灵魂消极怠工了。

“魂不守舍”,比如一个男生一边在上课,一边在想着晚上如何求偶。

魂魄这种东西,容易和脱离身体的鬼神之类联系起来。显得很神秘,如果我们根据上述几个神形分离的情况,把魂魄进一步具体化为意欲的话,则可以获得更广泛的观察视角。那么,“载营魄抱一”,可以进一步解释为:自己的意欲,与自己身临其境的境况、与自己的境况所要求我们去做的行动,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精神意欲投入我们每时每刻所处的境况,沉入其中。

这样扩展一下,竟可以发现我们的整个人生,其实大部分时间处于这种形神分离的状态。

比如我说说我们学生的人生。以我自己来说,我记得自己的儿童到少年期间,有个重要变化,就是1977年(我9岁)。77年以前,由于还没有考大学这个希望,我父亲对我的要求也无处表达。那个时候,我们家住在甘肃省下面一个很穷的县的一个镇子里,就是个山沟沟,生活贫乏单调,远离尘世。镇子上连电灯都没有,记得每到晚上8点钟,公社广播站最后一次播音,以《国际歌》为结束的时候,全家四口人,围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直打瞌睡,我爸爸只好宣布睡觉。那个时候,我似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每天睁眼起来,说不上什么快乐不快乐,但总有好多事情让人沉浸到里面。学校里永远都有热闹,放学回家,也许会有远道而来的客人给我们家送好吃的东西,或者父

母今晚居然买了西瓜、炖了排骨之类的东西。还有院子里的孩子,爬墙头去偷半生不熟的青杏……即使是在最百无聊赖的时候,我还可以爬到院子里的晒衣杆上,痴痴地看一轮夕阳西下……

77年我们家搬到甘肃省一个比较富庶的县城,从此我才感到了时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搬家,而在于那个年份,77年,恢复高考。我爸爸开始给我加压,让我的人生有了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这个目标不是我幼小的心灵内生的,而是爸爸的棍棒强加的。

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尽管有升学的压力,但比现在的功利教育体制还是要宽松多了,但不管怎么说,我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乐趣越来越少,我的魂魄,越来越多地集中于中考、高考这两件事情,并越来越以此为基本点,来衡量生活中的一切事情是不是有趣,是不是可乐。那个时间,就是明显地觉得时间的流速在加快。除了高考这个目标,其余的生活都只是手段,尽管我的身体每日每时地处在这些个社会生活之中。

如果和现在相比,问题就更严重了,看看北京的孩子们,如果总结他们活到60岁的生命,在现行体制下,我以为大家的生命其实没有这么长,不过10年而已。因为,整个的小学6年的生活,本身都没有意义,都不过是手段,它有没有意义,就看能不能考个好初中,考上了,哈哈,乐一下子。接着中考,考上重点高中,初中三年就有意义,否则就没意义。考上了,哈哈,乐一下子。接着高考,苦上三年的日日夜夜,“三年不知肉味”,考完了,把书本都撕掉,来个“天女散花”,至于什么“十六岁的花季”啦,都不过是高考的工具,都

是扯淡。再哈哈,乐一下子。到了大学,再积累点数、考证,好找个好工作。找不上痛苦,找上了也痛苦。工作压抑,没意义,只是因为大家都羡慕这份工作,所以我自己骗自己,也假装有意义。为了在被给定的职业晋升阶梯中上升,获得“人生的意义”,装孙子。升上了,哈哈,乐一阵子;没升上,愁眉苦脸。回家再把压力传导给孩子,然后再逼着儿女继续玩这一套。然后子女大了,自己老了。然后回过神来看看自己的60岁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最美好的时代,不过就是“哈哈乐一阵子”的那几个瞬间。剩下的日子呢?都作为提炼“人生美好瞬间”剩下的渣滓被扔进下水道了。

当然,我们时代的这些状况,日常生活的功利化、工具化,都和时代的体制不合理有很大关系。但在这里,我不是要控诉这个时代,我只是要提请大家注意,灵魂与身体的分离这种现象。这里的身体,绝不仅仅限于我们的身体本身,它实际上指的是我们的身体及其置身其中的处境。人生的意义,本来就是在这个身体置身其中的处境中生出的。深夜了,外面下起了雨,雨打梧桐的沙沙声,催人入睡,多美的梦境啊,可你为什么睡不着?渴了、饿了,有甘冽的泉水,和新麦子磨的面做出的馒头,你为什么喝不出水的鲜甜,吃不出新麦的馨香?

生活当然不仅仅是一些欲望的满足,还包括艰辛的劳作,想想前述作家马丽华的《走过西藏》,其中所描述的阿里地区的藏民生活,想想古代田园诗中的农家,其日常生活中一定不少艰辛,不少风险。但不管是喜也罢,忧也罢,其中的人们,总是沉入其中,不再追问人

生的意义。置身其中的处境,联通的是大自然,是从来如此的社会环境,它给你提供了机会,也给你出了不少难题,生命就在这种挣扎中获得了意义。

当然了,还是有灵魂与处境的错位。古代人少一些,现代人则越来越多。对置身其中的处境不满,这也是生命的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魂魄与身体处境的分离,而只是意味着“营魄抱一”的另一种状态,那就是行动。我们想想看,耐心地打理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的人们,从来不怕麻烦,他们的人生乐趣,不限于结果,还包括整个过程。想想女人们是怎样不厌其烦地逛服装店的场景就明白了,她们不会把购物的旨趣仅仅寄托于“买到合适的衣服”本身,而还在于“逛”。同样道理,爱因斯坦的乐趣也不仅仅在于写出了“狭义相对论”,而还在于“思考”。整个过程中,没有“烦”。营魄始终是抱一的。

“载营魄抱一”的人,应该始终是“安”的。始终是回归其所安的。佛家讲打坐,静修,是动用一种既定的程序,回到“安”的状态。

看看儒家,《论语?先进》有个孔子与弟子的著名对话,孔子让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各自言其志向,前面三个人,或者要找个国难当头的国家,挽狂澜于既倒;还有的致力于经济,还有的致力于外交礼乐。轮到曾子谈自己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二三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结果孔子的评价是:“吾与点也。”【案:点,是曾子的字。这里表示孔子赞同曾子的志向。】猛的看起来,曾皙最不着调,没啥大志向,却最得孔子认同,这就是因为曾皙生活的底色是安的。

实际上,这个调子,在庄子那里得到了最深的挖掘,就是所谓的“无何有之乡”。就是安于无为。

作为统治者来说,其实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有为,就在于功利。回到我们刚才的回忆,当时代的问题,魂魄与身体的分离,直接地,是被功利的制度体系给逼迫出来的,而这个制度体系是谁给的?还是统治者。是统治者的功利心,有为而治。统治者营魄不能抱一,害得全天下人都不能营魄抱一。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这句话,三个关键词:专气、柔、婴儿。其字面意思是说,要把气运到极柔的地步,像婴儿一样。那么,专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至柔?婴儿的柔,又当什么讲?这个都不好理解。

《道德经》全书,除了本处以外,还有三处提到婴儿,一处是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另一处,是第二十八章,“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还有一处,是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与赤子。”

赤子既是婴儿。我们常说“赤子之心”。那么,赤子之心是个什么“心”?第一,单纯,对所有事情没有成见,你怎样来,他就怎样反应。第二,喜怒哀乐溢于表面,不掖着藏着,但是过后也不会长期保留,没有心事;第三,没有心机,不会用智巧,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第四,容易满足,没有贪心。但是又处处充满好奇心。

所以,说白了,赤子之心就是无心,心无沾滞。这个很像《庄子》

里面说的:“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与此相反,所谓的俗人,或者说成人,一般来说,心里就总是藏着东西。因为心里藏着东西,所以就有成见,有机心,也不容易知足,容易有心事,生活也就有了“价值性生活”和“工具性生活”的区别。

那么,“专气致柔”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去掉“成心成见”,好像禅宗上讲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擦拭,不使染尘埃”。或者更高的境界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案:此二首诗,为禅宗五祖传承衣钵时,五祖大弟子神秀(前一首)和后来的六组慧能(后一首)所做。】

因为人一旦心里有了东西,便不能随自然流变,就僵硬。所以,去掉成心,人心便柔和,所以说“专气致柔”。

人到了成人的时候,心里面总会装下很多框框、很多成见,背上很多心理包袱。“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所以我们常常看一个成人的眼睛,就能看出其内心的好多东西。可是看一个孩子的眼睛,却什么也没有,好像一张白纸,一汪清水。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相比于婴儿的心境纯一没有杂念,成人的心是被污染了的。之所以被污染,则是由于婴儿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因为经历,而有成心、机心、好恶、偏见。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看到自然的本来面目,当然也就无从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来应对。

“览”是鉴的意思,就是镜子。“涤除玄览”,便是说把所有污染

心镜的瑕“疵”,也就是成心,全都去掉。

天门开合,能无雌乎?

“天门”是什么?争议比较大,有的说天门就是五官等感受器官,另有则认为,天门是心门。《庄子·天运》说:“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也。”天门不开,则口鼻不为动。意思很明白,天门开合,指的就是动心不动心,我们对一件事情不动心,则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动心了,则可以察其精微。这个看来是不错的,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

“能无雌乎”,历代注家认为“无雌”说不通,因为《道德经》的调门向来是“守雌”、“守柔”,所以,这句话应该是“能为雌乎?”

那么,结合上文,这个“为雌”是啥意思呢?雌的对偶是雄,雄代表主动,雌就代表被动。那么,我以为“为雄”,就是有先入之见。一有先入之见,自然就会按照既定的框框,对事物进行裁剪,一有裁剪,便不能全面看待事物。反之,“为雌”,就是不存先入之见地反映,沉入事物的本来状态。所以,整个这句话,和前面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在意思上是承接贯通的。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据注家考证,这句话里的“无为”,应该是“无知”之误,否则讲不通。的确,“明白四达”,涉及认知;“无为”讨论的是行动,不对称。故当从注家修正。也就是说:原话应该改为“明白四达,能无

知乎?”

有了前面的基础,这段话就不难解,关键就在一个“知”字,“知”通“智”,也就是智巧的意思。因此,整个一句话的意思是,要通达事情的真相,就不要用智巧。

什么算是智巧呢?前面说过,我们不应该有成心,脑子里不应该有既定的框框。那么,一旦我们有了成心,对事情的看法,就会按照我们的成心去挖空心思地建构,雕琢。

不用智巧,就是让事情自己呈现为它本来的样子。

关于这个问题,我做学问,深有体会。写文章,常常要立意,也就是观点。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于是就要罗织材料来说明。结果,常常出现的一个苦恼是,事实往往难以迎合自己的逻辑,乃至于笔头滞涩,写不下去;或者自己按照自己的逻辑构造了一番,但是文章是文章,事实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两张皮。

我们都知道,上好的文章总是浑然天成。也许它的逻辑细节不够圆满,也许它的整体结构不很严整,也许辞藻不够精炼。但是文章却有充足的气势,润泽的内涵,足以打动人,震撼人。让人神会了,心知了。

所以,我写东西写不下去的时候,常常用最粗鲁的语言给自己解困:“有话就说,有屁就放!”意思就是,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就说出来好了,不要刻意,让事实自己说话。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这句话本来排在上一句的前面,但陈鼓应认为从上下文意上来说,应该排后,有理,故从之。

这句话,无为是个关键,无为经常被现代人想当然地按字面意思理解为不作为,那不作为还要你干什么用?无为的正解,应该是不刻意而为,用孔子讲话叫做:“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而不费。”(这一个问题在29章有详细讲解,此不赘言。)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音版】 知(zhī)人(rén)者(zhě)智(zhì),自(zì)知(zhī)者(zhě)明(míng)。 胜(shèng)人(rén)者(zhě)有(yǒu)力(lì),自(zì)胜(shèng)者(zhě)强(qiáng)。 知(zhī)足(zú)者(zhě)富(fù)。强(qiáng)行(xíng)者(zhě)有(yǒu)志(zhì)。 不(bù)失(shī)其(qí)所(suǒ)者(zhě)久(jiǔ)。 死(sǐ)而(ér)不(bù)亡(wáng)者(zhě)寿(shòu)。

【译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能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道”顺其自然的人才能够长久,而能够真正死而不忙者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句

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解释】自古以来,凡是得到道的都发生了变化:天得道而明亮,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统治者得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解释】天下万物产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产生于看不见的“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道德经》第四章

《道德经》第四章 致①虚②恆也,守冲③笃④也。万物并作,吾以观⑤其复⑥。天物芸芸⑦,格物⑧归复⑨其根⑩。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曰妄。妄作?,凶?。知常而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知道,善也。 译文 致虚恆,专一守冲,达到并保持极致的虚无空明。万物并作运行,我以观照发现宇宙万物履行的法则(复命)。天地万物芸芸众生,格物归复其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归复本元(道、始基、本源、本原)称作静,静是事物运动变化中所遵循的相对静止不变的法则(复命),法则(规律)称作常,遵循法则(规律)称作明。不遵循法则,称作妄。妄为,凶(咎,灾祸,灾殃),不吉利。遵循法则制定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容民畜众的礼仪法度因袭公理,公理因袭真理,真理因袭天理,天理因袭大道,大道永恒永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叫作善。 注释 ①致:求取,获得;至。至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像射来的箭落到地上,表示到达。至的本意为到,引申指到达了极点,完全达到,又引申指极、最。 ②虚:空,虚空,虚无。空:空明。空明,道家哲学。空明:空旷澄澈;形容心性洞澈而灵明。虚心:谦虚,不自满、不自大,指客观而不主观。 ③冲:空,虚,空虚,虚空,虚无,空无。静:虚静;寂静。“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致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寂静,宗教指摆脱一切烦恼忧患的纯静心境。 ④笃:专一;厚。专一:同一,齐一;纯净不杂,专心一意。 ⑤ 观:1)看,察看,观察,观测,审察。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观察并测度(情况)。观测,指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或测定。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居里夫人的女儿曾把观察誉为“学者的第一美德”一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观察,各科教学中只有运用观察,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鲜明、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通过抽象概括达到理性认识。2)阅读。3)示范,显示。4)洞观,洞察。洞观:谓清澈见底;透彻地了解;深入地观察。洞察:看穿,观察得很透彻;发现内在的内容或意义,洞察其本质。5)静观。静观:仔细审察;冷静观察;冷静地分析观察。6)观照。观照:(1)指人(主体)在超功利的状态下对事物(客体)特性进行观察、体验、判断、审视等特有的心理活动;(2)显示,反映;(3)指静观世界以知慧(惠)而照见事理。知慧:亦作“知惠”,聪明,才知。惠:慈爱;柔顺;顺从;通“慧”,聪慧;美好;恩惠;惠赠,给予好处。观照也叫静观。观照,是华夏民族静坐修炼出来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物质现象。观照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精髓,史料最早记载的是伏羲静坐观照万物而画八卦。7)通“规”。规:画圆;.画圆形的工具;划分土地而占有;劝告,建议,尤指温和地力劝;计划,打算;谋求,谋划;效法,摹拟,揣摩;通“窥”,窥察。规抚(仿效;依循);规仿(摹拟仿效);规法(规

道德经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四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恆①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恆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容②;为天下容,恆德乃足,复归于朴③。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④,故大制⑤无割⑥。 译文 守护着雄与雌的对立统一,作为天下的溪泉;作为天下的溪泉,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大道不离不弃,法道依母作为慈母襁褓里的婴儿。守护白与黑的对立统一,作为天下法式;作为天下的法式,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大道没有差错,归依不可名的终极大道。守护荣与辱的对立统一,制定天下的礼仪法度;制定天下的礼义法度,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大道趋于圆满,皈依宇宙的本元——大道。大道派生万物,圣人因道法使物用人量才器使而为官长,是以大法无害。 注释 ①恆:对立统一,辨证统一,对立统一法则。 ②容:(1) 相貌,仪表,景象,状态。(2 )礼仪,礼法。(3) 容纳,容物。容物:谓度量大,能容人。(4)形容。形容:指盛德的表现,体现。《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宋·王禹偁《单州谢上表》:“此际臣之本郡实有行宫,傥得导行皇舆,扫除御路,撰礼天之书册,虽匪职司,对盛德之形容,敢忘歌颂。”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刘驾》:“虽不足贡声宗庙,形容盛德,愿与耕稼陶渔者歌江湖田野间,亦足自快。” ③朴:本质,道。 ④官长:1)君长,君主,首领,元首,领导,领袖。 长:排行第一的;首领;君长;领袖;各种组织的位高者。 官:(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 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2)在政府担任职务的人。(3)古时用以称天子。例如:官家(皇帝);官里(皇帝);官窑(专为皇家服务的瓷窑);官院(王子所居的院子) 2)旧时行政单位的主管官吏。 ⑤大制:始制、道纪、大法、道法、母法、自然法、自然法则、法则。 ⑥无割:无制;无害;没有损害。无:道的别称;没有。割:制;裁;损害;杀,屠宰;放弃。

老子道德经全文 (3)

老子道德经全文 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 「道德经」: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内容精妙、玄微且涉猎广泛,涉及社会、历史、伦理、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三十七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注释: 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4、欲:指贪欲。 5、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 6、不欲:一本作“无欲”。 7、自定:一本作“自正”。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翻译: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解读:

“无为”的思想在老子《道德经》中多次阐述、解释。本章开头第一句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道不同于任何宗教的神,神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而“道”则是非人格化的,它创造万物,但又不主宰万物,顺任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淘汰、新生,所以“无为”实际上是不妄为、不强为。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不为了。 第二句便引入人类社会,谈到“道”的法则在人类社会的运用。老子根据自然界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要求“侯王若能守之”,即在社会政治方面,也要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来实行,从而导引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结论。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则,就会达到“天下将自定”这样的理想社会。 这里所说的“镇”,有人解释为“镇压”,并据此认为老子在这章的说明中露出了暴力镇压人民的面目:谁要敢一闹事,那就要严厉加以镇压。这种解释,我们感到有悖于老子的原意,“镇压”应当是“镇服”、“镇定”,绝非是武力手段的“镇压”。 由此,我们也认为,老子并不是代表奴隶主统治阶级的要求,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不是仅仅代表某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意愿。这表现出老子内心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因而这是进步的、积极的。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57221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一)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讨论的,但通过语言这个不精确的工具表达出来的不是真正的永恒的“道”;姑且命名为“道”,但这并不是它真正的名字。“道”这个东西,本来是没有名字的,它是天地开创者;经过命名之后称之为“道”,它指的是管理我们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不带着贪念,能体会到“道”的精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看到道与万物的精确关系。两者的名称虽然有差异,但是都是指向同一本体,它们同样令人惊叹,它们都是一个混沌。认识到混沌是客观事实和客观存在,是一切学问的开始。 深入探讨:这是给“道”命名的过程,也体现出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思维的局限性,非语言思维是很有价值的,笔者发现发展它的秘密在于开发右脑,而中国的教育似乎欠缺了这一点。右脑是一个值得开发的脑,例如右脑的非语言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悟“道”和高效记忆等等,右脑发达的人,才容易领悟到“道”的各种存在。一般情况下,女人的右脑都比较发达,我们男士要加把劲才行,当然,男女都需要进步。^_^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可以体现,第一,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具有局限性,以人的能力是几乎不可能认

识理解到“道”级别规律的全部内涵的,最多认识到其中一部分和一些接近规律的并且带有局限性的一些理论,由人道出来的“道”不是精确的道,也不是全部的道;第二,人的语言有局限性的,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制造虚伪的工具,比如你现在的心情,你可以用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吗?不行的,最多找一些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语言,可见偏差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而且,听者对你所采用的语言的理解又未必同你的本意相同,可能别人对你用以表达心情的语言作出同你本意相反的理解,所以,语言虽然有它的作用,但有时其实是垃圾工具,自然地,“道”,是不能用语言这种并不高级的工具精确表现出来的,包括世界存在的任何规律亦然,人类的语言最多帮助交流的时候能够接近事实,而不能精确地表现事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否定语言的价值,老子也没有贬低语言的价值,只是客观说明情况。高手的话,可以神似地用语言表达事物,《易经》、《道德经》这些,就是用语言文字神似地描述道的作品,否则,得道高人老子也不会采用语言的方式给我们这样的经典了。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译:世人不依据道,而主观形成的所谓优秀的概念,事实真相

道德经 第七十九章

第七十九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①(大德)恒无为而无不为;上德②为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③(中德)为之而无以为;上义④(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礼⑤(小德)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⑥而扔⑦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⑧而乱之首;前识⑨者,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勿居其华。故去皮?取此道?。 译文 上德的自认为缺乏德,致力于行善积德,所以有德;下德的自以为不缺乏德,不行善积德,所以缺德。【大道作为法啊,能够佑助万物啊,能够统治万物啊!万物依赖大道生存而道行不言之教依法执政从不推卸责任,功成事遂了而从不居功自傲。大道护养服务万物宛如(不为主)不为支配差使,辩证统一欲无欲,能够寓大于小;万物归依大道啊宛如不被支配差使,可名为大德。所以聖人之所以能成大德,因为聖人始终不妄自尊大,所以能成大德。】道总是道为而能全知全能。上德(为道为)为政处事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事极少功极多而能无事。(下德妄作因而有事。)【上仁是中德,崇尚仁,听闻道法,将信将疑,似懂非懂,或许听从,或许不听。仁最早写作“|二”,即一竖二横,一为阳,二为阴。仁:(会意。从人,从二。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两个人愿意走在一起,表明相互之间都有亲近的要求,否则就不会走在一起。因此本义:两个人亲近友爱。)仁者,夫妻二人相亲相爱也,引申为随着亲疏关系而程度相应变化的有等级差别的偏爱。仁,是说从心底欣然的去爱别人,有仁的人喜欢别人有福,不喜欢别人有灾有祸,这是发自内心而不能抑制的一种自然的情感,并不是为了要取得别人的报答。上仁为宗派主义,兼有官僚主义作风。宗派,泛称宗族内部嫡庶与大小宗支。宗派主义搞小圈子、小派别,拉拢一部分人,排斥一部分人,以宗派的利益为重的思想和行为。】上仁为中德因而没出事。【崇尚义的是下德。义,是君主与臣子、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一种办事原则,就是父亲与儿子、地位高贵的与地位低下的人的一种等级差别,是关系亲近和关系疏远的人之间的一种内外分别的行为准则。义: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所谓“为朋友两肋插刀”,是由于个人或朋友之间的关系而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甚至牺牲自己某些利益的狭隘思想。上义为官僚主义,兼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作风。官僚主义,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当官做老爷的领导作风。官僚主义的特征是领导者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独断专行,主观臆断地瞎指挥;官老爷做派,脱离实际,不了解下情,高高在上;讲求官样文章,繁文缛节;遇事推诿,办事拖拉,不负责任等等。官僚主义是剥削阶级思想的反映。】上义(下德)妄作而有事。【崇尚礼的是小德。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礼,是用来体现心中感情的仪式,是规定各种人际关系的制度,是规定君臣父子之间的准则,是用来区别高贵或卑贱、贤能或不肖的手段。礼适用于俗人。礼为情貌也,文为质饰也。礼是人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文采是对内在本质的一种装饰。君子注重内在的情感而不去管外在的表现,喜好内在的本质而厌恶外在的粉饰。那些倚仗外在的表现让人来判断自己内心感情的人,他们的内心肯定是邪恶的。那些必须粉饰外表以后才让人来判断其内在本质的东西,其本质一定是衰败不堪的。在父子之间,那礼节便是简朴自然而不用什么客气礼貌的话语和行动来表明的。礼繁者,实心衰也。然则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也。众人之为礼也,人应则轻欢,不应则责怨。今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而资之以相责之分,能无争乎?有争则乱。礼是人们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的,是主观的。合理正确的礼必须依据道根据客观规律制定即始制有名。合理合法的礼必须始终遵循大道,具体表现为根据客观规律随着具体形式的变化而变化,或修改,或补充或废除,所以知礼用礼而不可尚礼,知贤用贤而不可尚贤。为避免虚文繁礼必须以道为本,以礼为末。崇尚礼的是小德。上礼为形式主义,认为是形式决定内容,而不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主义兼有官僚主义作风。形式主义不注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工作中处于盲目状态,势必影响政令畅通,影响实际工作,致使信息失真,决策失误。形式主义蔓延,势必助长不说真话、知假作假之风,恶化公务员和人民群众关系,影响公务员健康成长,助长歪风邪气的蔓延,败坏社会风气。形式主义致使官僚主义猖獗。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共同蔓延,互为支撑。官僚主义忽视民心,忽视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深入基层,布置工作拉架子造

道德经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五章 人之生也友弱①,其死也港畺②。草木之生也友弱,其死也枯槁③。故友弱者,生之徒;港畺者,死之徒。是以兵畺则灭④,木畺则折⑤。友弱⑥处上,港畺⑦处下。 译文 人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港畺也。草木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枯萎槁腐也。所以,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者,是生的徒党;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者,是死的徒党。所以,军队僵化腐朽了就要覆灭,草木僵化腐朽了就要折了。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者,处于兴起过程的上升期;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者,处于衰亡过程的衰落期。 注释 ①弱:道之用,道之所用。用:使用,任用;需用之物。 ②畺:僵化,僵死,殭死。僵化:变得僵硬,形容凝滞不动;指思想凝固不变。僵死:比喻失去生命力;僵通“将”,意味着将要死去;僵而死;谓倒地死亡,亦指倒毙僵硬的尸体;死去的某时间段,身体僵硬。 ③枯槁:(草木)干枯,(草木)枯萎,枯萎槁腐,枯槁腐朽。枯萎:干枯萎缩;干枯萎谢。槁腐:枯朽。枯朽:枯槁腐朽,指枯槁腐朽之物。腐朽:木料等含有纤维的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腐烂朽败;比喻思想陈腐、生活堕落或制度败坏。 ④灭:(1)(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2)毁灭,覆灭。 ⑤折:断,亏损。 ⑥友弱: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 弱者,道之用,道之所用。用:使用,任用;需用之物。 友:(1)(会意。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本义:朋友) 友,同志为友。——《说文》(2)互相合作。友,有也,相保有也。——《释名》(3)相好;亲近。(4)结交,与…为友。如:友其人;友结(结交);友直(与正直的人交朋友);友仁(与仁者交朋友)。 ⑦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港:(形声。从水,巷声。本义:江河的分流);港湾,码头,港口。港湾,指具有天然或人工掩护条件和必要的建筑物,供船只停泊或临时避风用的水域。入港:(船舶等)进入港市、口岸;男女行欢、交媾;(交谈)投机,意气投合。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第四章、老子的认识论

第四章、老子的认识论 第四章、老子的认识论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开始于人的感觉,进而知觉,随后表象产生思维。也就是说,认识是一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然而,老子并不承认认识的这一客观过程,认为思维与感觉是隔裂的,理性与感性是对立的,实践不能获得真知,因此,人的感觉器官无益。他说“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第五十二章)。一个人如果开启用于感知的孔窍器官,让它们发挥各自的功能,去品味和感知周围世界,必然纠缠于世象的纷扰,其结果终身不可挽救。因为现实世界的林林总总,尤其是仁、义等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它们是“道之华,而愚之始”(第三十八章),这些附着在“道”的表面华而不实的虚像,不是现实社会的本质。如果把它们作为认识的目的,只能导致人性的迷惑和愚顽。 那么,作为认识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根”(第六章)、“万物之宗”(第四章)是包罗万象的宇宙法则,“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第三十九章)。因此,认识的目的在于体悟“道”的奥妙内涵,把握“道”的运作方式。至于天地万物,它们是“道”的派生物,这些派生物与“道”

是母与子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的关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按理说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应该互为反映。然而,万物在“自化”中“化而欲做”(第三十七章),会背离“道”的本性。这样一来,我们看到的世象并非天地万物的本质,反映不了“道”的本性。如果直接认识它们,不仅是舍本求末,甚至造成认知上的混乱。因此,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第五十二章)。这就是说,若想取得真知,就要找到天地万物的本质,什么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呢?老子已经告诉我们,“道”是宇宙的本始,世界的根源,“为天地母”(第二十五章)。所以,在认识的过程里,唯一的任务是“坐进此道”(第六十二章),只要体悟了“道”这个天地之母,那么,作为“其子”的天地和万物,不必再去认识它,便可了然于胸了。老子又说:“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第五十二章)。既然了解了“其子”,还应该返回来守住“其母”。也就是说,我们了解天下万物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个中间环节,最终目的是为了守住“道”的本性不流失。 看来,老子认识的出发点是“道”,落脚点依然是“道”,“道”既是认识的目的,又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然而老子又认为“道”是无法认知的,他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道”不是“万有”中的存在物,也不是现实的具体道理,不能用语 言来表述,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第十四章)。因此,人们要想弄懂它,“开其兑”是无济于事的,只有

【第十章检测卷】老子第十章

【第十章检测卷】老子第十章 第十章检测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调查中,适合采用全面调查(普查)方式的是( ) A.了解西宁电视台“教育在线”栏目的收视率 B.了解青海湖斑头雁种群数量 C.了解全国快递包裹产生包装垃圾的数量 D.了解某班同学“跳绳”的成绩 2.空气是混合物,为直观介绍空气中各成分的百分比,最适合用的统计图是( ) A.折线图 B.条形图 C.直方图 D.扇形图3.某校对初三年级800名男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身高(单位:m)在 1.58~1.65这一小组的频率为0.4,则该组的人数为( ) A.320人 B.240人 C.400人 D.40人 4.20xx年,某县有近9000名考生参加中考,为了解这些考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1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近9000名考生是总体 B.这100名考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C.100名学生是样本容量 D.每位考生的数学成绩是个体 5.如图是根据某市2012年至20XX年工业生产总值绘制的折线统计图,观察统计图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信息判断错误的是( ) A.2012年至20XX年间工业生产总值逐年增加 B.20XX年的工业生产总值比前一年增加了40

亿元 C.2014年与20XX年每一年与前一年比,其增长额相同 D.从2013年至20XX年,每一年与前一年比,20XX年的增长率最大第5题图第6题图 6.如图是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在一次体检中每分钟心跳次数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次数均为整数),已知该班只有5位同学的心跳每分钟75次,有下列说法:①数据75落在第2小组; ②第4小组的频率是0.1; ③心跳为每分钟75次的人数占该班人数的.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7.妈妈煮一道菜时,为了解菜的咸淡是否适合,于是妈妈取了一点品尝,这属于__________(填“全面调查”或“抽样调查”). 8.红树林中学共有学生1600人,为了解学生最喜欢的课外体育运动项目的情况,学校随机抽查了200名学生,其中有85名学生表示最喜欢的项目是跳绳,则可估计该校学生中最喜欢的课外体育运动项目为跳绳的学生有________人. 9.如图是景德镇二月份某日的温度变化情况,则这天中8时到18时的温差为________.第9题图第10题图 10.李老师对班上某次数学模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统计图,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这次考试成绩达到A等级的人数占总人数的________%. 11.某企业今年第一季度各月份产值占这个季度总产值的百分比如图所示,又知二月份产值是72万元,那么该企业第一季度月产值的平均数是________万元. 12.记录某足球队全年比赛结果(“胜”、“负”、“平”)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不完整)如下,根据图中信息,该足球队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7-11-30 23:59 题目数6 总分数20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 部分 总题数:6 1 【单选题】(3分)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 C. 从“辞章”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D. 从“考据”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A. 从“训诂”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B. 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2 【单选题】(3分)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 C. 法家 A. 儒家 B. 墨家 D. 道家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3 【单选题】(3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 A. 常 C. 道 D. 欲 B. 名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4 【多选题】(4分)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 D. 用 A. 大意 C. 微言 B. 体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4分 【多选题】(4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 A. 辩证对立 B. 辩证统一

C. 对立统一 D. 一分为二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4分 6 【单选题】(3分)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 C.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B.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什么都做 A.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 正确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7-11-30 23:59 题目数7 总分数23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23 第1 部分 总题数:7 1 【单选题】(3分)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 C. 没有穷尽 B. 不勤奋 A.

道德经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一章 善①行②无辙迹③,善言无瑕谪④,善数⑤不用筹策⑥,善闭⑦无关键⑧而不可开,善结⑨无绳约⑩而不可解?。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 【知道曰善。知道者玄德。希望知物(实物),依附于知道(大、始基、无、夷希微、场);已经知道(大、始基、无、夷希微、场),得以知物(实物);已经知物(实物),返本归真顺道复命,这叫作玄德(守道依法)。】知道做事不落痕迹滴水不漏,知道辞令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知道计算用不着具体呆板的筹策,知道闭合即使没有门闩也打不开,知道结合即使没有绳子束缚也不可能拆开。知道为士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不武断;知道作战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沉着冷静,不怒;知道胜敌者守道依法遵循规律,不战而屈人之兵,不与;知道用人者,为人谦下,为下属着想,为人民做事……这是知道守法遵循规律辩证统一争无争的善行,这是使贤用人的能力,这是支配世界的准则。 注释 ①善:德,得道,知道,守道,依法,遵循法则。 ②行:行动,做事,活动,举动。 ③辙迹:痕迹。善行无辙迹:指善于做事不落痕迹,滴水不漏。 不落痕迹:指做事彻底,没有留下蛛丝马迹。 滴水不漏:一滴水也不外漏。形容说话、办事非常细致、周密,无懈可击。也形容钱财全部抓在手里,轻易不肯出手形容一个人严谨细致。 【近义词】:自圆其说、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无隙可乘。 【反义词】:破绽百出、自相矛盾、漏洞百出、挂一漏万。 言:讲,说,言辞,辞令,辞章,言论,政令,建议,主意,计策,学说,主张。 ④暇谪:瑕疵。瑕疵:(1)玉的斑痕,亦比喻人的过失或事物的缺点。(2)谓指摘毛病。善言无暇谪:指说的话无可挑剔,言辞没有可以被指责的缺点毛病,政论合乎时宜没有偏差,也指学说理论严谨完整没有瑕疵没有漏洞。 ⑤数:计算。计算:计算不仅是数学的基础技能,而且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工具。在学校学习时必须掌握计算这一个基本生存技能;在科研中,必须运用计算攻关完成课题研究;在国民经济,计算机及电子等行业取得突破发展都必须在数学计算的基础上。因此计算在基础教育,各学科的广泛应用,高性能计算等先进技术方面都是主要方法。广义的计算包括数学计算,逻辑推理,文法的产生式,集合论的函数,组合数学的置换,变量代换,图形图像的变换,数理统计等;人工智能解空间的遍历,问题求解,图论的路径问题,网络安全,代数系统理论,上下文表示感知与推理,智能空间等;甚至包括数字系统设计(例如逻辑代数),软件程序设计(文法),机器人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问题。 ⑥筹策:竹码子,古时计算用具,算筹。筹算用的算筹竹制的小棍,也有骨制的。按规定的横竖长短顺序摆好,就可用来记数和进行运算。随着筹算的普及,算筹的摆法也就成为记数的符号了。算筹摆法有横纵两式,都能表示同样的数字。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别看这些都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中国数学史上它们却是立有大功的。

《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章 道可道,非恆道①;名可名,非恆名②。无③,名天地④之始;始有⑤,名万物之母。故恆无,欲以观其妙⑥;恆有,欲以观其徼⑦。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⑧,同谓之玄⑨。玄之又玄,众玅⑩之门?。 译文 道可道,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则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阐释,必须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对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恒”的无限真理。名可名,必然是“恆名”、又不是“恆名”;实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规则)可制定并公布,必须效法恒久的自然法(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实在法(子法)因附自然法(母法),实在法是又不是恒久的自然法。无形的大道,称作世界的本元;大道作为本元,称作万物之母(本源、本原)。所以,知(效法)道,欲以知道观(探索研究发现)其玅(玅道,玅理,至道,道理,原理,道法,法则);知(规范)物,欲以知物观其徼(要,求,取,要求,需要,需求,求取;豪徼;归,终极,归终,归本;沿袭,因袭;理则,逻辑;边界,分界,界限,限度,范围,范畴;实践,实行,履行,行为,德行)。这两者出处相同而各自占有不同的范畴(名分),统一称为玄德。玄德又复玄德,是发现众物规律(事理)的法门。 注释 ①“道可道,非恆道”:道可道,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则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阐释,必须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对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恒”的无限真理。第一个“道”指:道理法则,道理法度,真理法则,真法,真理。道即真理,道即真法。真理即真法。道理:道之理;法则,法律;事理,事物的规律;规矩;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处理事情的办法、打算;阐扬称说某种教义;道术;法术;法力。法则:规律;制度,法度;准则,规则;榜样,表率;效法;法术。法度,指法令制度;法则,秩序,行为的准则。法度:法律制度;法令制度;规矩,行为的准则;特指度量衡制度;规范,规矩;格式;办法,方法;软件法度。第二个“道”指言、说、谓、阐述、阐明、阐释、表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心里说、说法、理论、思想、宗教教义等。第三个“道”指自然、自然法、母法、道纪、道法、大法、大制、始制、法则、真理、道理、原理。道法:道理法度;遵循效法;遵守法制;道教的教义;道教的法术;泛指宗教的学说与法术。真理:符合客观实际的真正道理;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科学则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自然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例】大自然。回归自然。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从物理学角度看,道就是场,场就是道。可:能够,可以;大约,近似。非:必须,非得……不可。[方言]∶必须。下决心一定要;坚决要——常与“不”相呼应。如:非说不可;要学好一种语言,非下苦功夫不可。在口语中,“非”后也可以不用“不可”等词,表示一定要…不可。常用于承接上文或反问句中。如:他不来就算了,为什么非叫他来;干这活非得胆子大。同时,非还含有否定词“不”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更新日期:2015-09-04工具箱道德经道德经全文道德经翻译道德经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

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翻译】:道可以说,

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