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专题研究

合集下载

美术史研究方法

美术史研究方法

中国美术史论文“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初探_2010-10-27 15:13:02不详“中国美术史”琢磨要领初探第一章中国美术史要领论题方针建议第一节问题建议的背景与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第二节中国美术史要领论琢磨的重要性第二章对中国美术史的琢磨要领趋势分析第一节中国古代琢磨要领第二节中国美术史的要领论琢磨现状第三节中国美术史琢磨的外观和实践在生长中的特性和隐含原理第四章中国美术史琢磨的趋势分析第三章在中国美术史琢磨的外观和实践的生长中,要领论的作用参考文献在中国美术史的琢磨经历中,往时通史或断代史的写作要领为一贯例,虽然有很多可取之处。

“但却出现了永久统治着美术史琢磨界限的鄙俚社会学偏向和因循沿袭,了无斗气的惰性氛围”(李公明《美术史论讲义中的见解、叙述形状与问题理解》)。

因而对待新的琢磨要领的探索很蓄谋义。

就琢磨者个别而言,琢磨者琢磨它的主意,旨在处理哪个问题或哪类问题,对自身的意义、代价。

也可以谈琢磨者本人的专业、阅历、琢磨兴趣等,而这些有助于琢磨经历。

为中国美术史琢磨提供总结性的要领论,倡导多角度的琢磨要领!2.1百般要领的琢磨的着重点分别,要领论的琢磨有利于琢磨者遵照自身的知识结构,及拥有的数据资源,考古文献资料等,选择相应的要领举行琢磨;2.2要领论的琢磨有利于琢磨者好好分析百般要领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之上,琢磨的展开方有效;2.3要领论的琢磨更有利于学习干系界限内其他学者关于中国美术史要领方面的视角,从而开垦自己的琢磨视野;2.4中国美术史的琢磨在外洋的开展不甚深入,因此在外洋偕行业当中,值得警戒的史西方对西方美术的琢磨视角;但是须要转化使用,因此要领论的琢磨可以在高一个层次上面对此做出外观分析,对西方的琢磨要领做出转化或本土化的琢磨!源委分析史书上美术史论著作,可以看到大局部的史论著作差未几都顺服平常的史书的纪录要领来描写美术史的,在技艺上基础都因而叙述为主。

从效力作用上来讲,这完成了对美术史书的纪录;从真正的琢磨要领的要领论层面而论,可能还不足作为深入地琢磨方向来琢磨!虽然,史书上美术史论著作除了在叙述史书外,还附带的对技法举行深入点评,也即是通常所说的将史书内容与作品指责交织在一起,将指责与技法阐明稠浊在一起。

郑午昌《中国美术史》研究

郑午昌《中国美术史》研究
中的 历 史 观
虽 然 郑 午 昌最 富 声 誉 的 著 述 是 ( 国 画 学 全 ( 中
史 ,但 就 作 者 的 历 史 观 而 言 ,我 认 为 《 国 美 术 中 史 》体 现 得 更加 全 面 完 整 。
时域 外 文 化侵 入 ,整 个 的 民族 受 了外 来 思 想和 外来
历 史 阶 段 ,而 是 沿 用 了滕 固 的 历史 分 期 法 ,只 是措
辞 方面 略 有 不 同 : 固提 出的生 长 时 代 、混 交 时 代 、 滕
昌 盛 时 代 和 停 滞 时 代 被 称 之 为 滋 长 时 代 、混 交 时 代 、繁 荣 时 代 和 沉 滞 时 代 。而 且 ,我 们 从 郑 午 昌的
具 体 行 文 中 ,不 时 可 以 看 到 “ 步 ” 进 化 ” 进 进 、“ 、“ 展 ”这 样 的概 念 。 值 得 一提 的是 ,郑午 昌还进 一 步
用 优 生 学 的 观 点 来 解 释 进 化 的 原 因 ,他 说 : 魏 、晋 、南 北朝 时候 是 中国艺术 的混 交 时期 ,此
进干 复 杂 ,由混合 进于 区 分”的 “ 步 ”过 程 。滕 固 进
期 是 中 国 艺术 史上 最 光 荣 的 时 代 。这 其 中的 道 理 , 说 来有 些 和优 生 学上 的理 由相 同 。外 来 文 化 与 中国 特 殊 的 民族 精 神 ,互相 作 微 妙 的结 合 而调 和 之 后 , 必 然 能生 出新 异 的 气 息来 的 ,正 如优 生 学上说 甲国
式样 的诱 惑以 后 ,艺 术上 使 得 了一 种极 健 全 、极 充 实 的伸 展 力 ,生 出一种 异样 光 辉 的 变态 。所 以 这 时
民 国时 期所 流 行 的 历 史观 与 中 国千年 的传 统 历 史观 相 比 ,所 发 生 的 变 化是 本 质上 的 。其 主 要 原 因 是 西 方 的 进 化 史 观 在 当 时 中 国 的 知 识 分 子 中 产 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 。某 种 意 义上 ,进 化 史 观 甚 至 成 为 了 中 国主 流 思 想 的 基 本 预 设 ,在 政 治 、经 济 、思 想 、 文 化 以 及 艺 术 等 各 方 面 都 发 挥 着 鞭辟 入 里 的 作 用 。 应 该 说 ,民 国 时 期 的美 术 史 家 们 或 多 或少 地 都 在 其 著 作 以及 论 文 中 , 中 国的 美 术 历史 的 发 展 看 将 成 一 种 进化 或进 步 的 趋 势 。陈 师 曾在 ( 国画 是 进 ( 中 步 的 》一 文 中 , 中 国 的绘 画 史 看 成 一 个 “ 把 由简 单

中国美术史画论专题

中国美术史画论专题

中国美术史画论专题中国画论专题一、魏晋时期:1、背景缘起:艺术史论的发展是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的。

两汉以来文艺创作的长足进步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既需要理论的总结和指导,也需要提出文艺评论(批评)的标准,这更促进了文艺理论的发展。

同时,魏晋以来玄学的兴盛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为社会生活带来新的风气。

玄学清议和人物品藻直接影响到文学艺术,首先是在文学中出现了第一批理论文章和专著。

理论探讨的氛围和文学作品的风气引起了人们对于绘画理论的关注。

以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画品为代表的著述,是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理论专著。

2、顾恺之的画论:顾恺之的画论著述流传下来的有《画云台山记》和《论画》两篇。

《画云台山记》是篇绘画创作构思性笔记,《历代名画记》征引《论画》和《魏晋胜流画赞》两篇文字,实际上均是顾恺之《论画》中的不同段落,前面是画评,后面是摹写要法。

顾恺之明确地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尔,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这里他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而有了进一步的发挥。

顾注重人物画的“传神”,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在阐明传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又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其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才能自然而准确地再现,提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顾恺之论画的功绩在于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是继卫协之后极重神韵的画家,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绘画“六法”的产生,古代绘画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追求,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理论相关。

3、谢赫的《画品》谢赫是南齐(479-502)前后的画家、理论家,以时装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献在绘画理论方面。

《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分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

《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同时也对曹不兴以来的27为画家分别品第高下。

我国古代美术史中的汉代写实绘画研究

我国古代美术史中的汉代写实绘画研究

我国古代美术史中的汉代写实绘画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汉代写实绘画是中国古代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具有深远的影响。

研究汉代写实绘画的背景主要源于对中国古代美术发展的探索和认识。

作为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汉代对后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古代美术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历史背景,展现了汉代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面貌。

汉代写实绘画不仅是中国古代美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一。

通过对汉代写实绘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社会文化、审美观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魅力。

研究汉代写实绘画还可以为今后的美术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有助于传承和发展古代绘画的优秀传统,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汉代写实绘画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汉代写实绘画在我国古代美术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汉代写实绘画作为古代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代表了当时社会文化、审美观念和艺术技术的发展水平,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写实绘画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绘画风格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探讨我国古代绘画发展的脉络和特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过对汉代写实绘画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艺术家的审美追求、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丰富我国古代美术史的研究内容,推动古代美术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对汉代写实绘画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汉代写实绘画的特点一、注重物象的真实性。

汉代写实绘画在表现客观事物时,力求形神统一,追求物象的真实性。

艺术家们通过精细描绘、准确构图和精致细腻的线条处理,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感和立体感。

二、注重人物形象的描绘。

在汉代写实绘画中,人物形象是最为重要的表现对象之一。

艺术家们通过对人物头部、面部、身体比例和衣饰等细节的描绘,准确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地位。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朱志荣:陈寅恪将王国维的考古与文献相互参证归纳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

您认为中国美术史研究应当如何利用考古发现?巫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王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研究主要是研究古代遗留下的书籍,考古学则研究出土的文物。

王国维当时研究注重的主要是文字材料,也就是文献文字。

他所谓的考古因此基本上指的是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还有青铜铭文等材料。

他想通过二重证据的考证,得出一个历史研究的更为可信的结论。

这些结论一般都是和历史事实相关的,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人物行为等。

用两种方法互证,这在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在今天也很重要。

但是一百年之后再来看二重证据法,我们会发现它给人以一种现代性的思维启示:一个结论不是一个证据就可以论证的,而需要多重视角的检验。

虽然王国维当时只提出二重视角,但这种学说已经显示出多重视角的潜能二重可以发展到三重,也可以发展到四重。

现在我们看问题就不只二重了,这种新的思考和王国维、陈寅恪的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说二重证据法主要还是作为史学研究的方法,现在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更多了,学者们对美术史、文化史等历史书本以外的问题有了更多的兴趣。

作为证据的考古材料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过去所说的考古证据主要还是甲骨文、铭文一类,现在由考古提供的证据种类就多多了,比如城市空间、实物、中西文化交流、人的审美习惯等。

虽然历史考据在我们现在的研究中仍然很重要,但除此之外历史研究中还有很多别的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仅靠文字材料是不能够完全说清楚的。

比如说如果要研究古人的审美习惯,除了文字材料,我们还要使用器物、图像、墓葬等材料,所有这些都有证据意义。

所以,在精神上我们还是要继承两位先生的二重或者多重证据法。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个是:什么是证据,什么东西可以构成证据;另一个是:使用证据想要证明的是什么。

美术史视野下中国古代建筑的初步研究

美术史视野下中国古代建筑的初步研究

美术史视野下中国古代建筑的初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

美术史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还可以为后人提供宝贵的艺术资源和借鉴。

本文将从建筑的历史演变、风格特点、建筑材料、结构形式等多个方面展开初步研究,以期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理解。

一、建筑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如桩基、斗拱、榫卯等构造形式得到了初步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古代各个朝代的宫殿、寺庙、园林等建筑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其中,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已经记录下了古代的建筑形制,这为后来的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古代建筑风格逐渐趋于成熟,如大型木质建筑的形成、宫廷建筑的兴盛等。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中国统一和国家的富强,古代建筑的规模和气势也有了更大的提升。

其中,秦始皇陵和汉代宫殿建筑是当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不仅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了当时的高超技术水平,而且在规模和工艺上都堪称世界奇迹。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中国的古代建筑风格也逐渐多样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体系和建筑风格。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的古代建筑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宗教建筑和园林式建筑特点,如唐代的大型佛教石窟和宋代的风景园林等。

而到了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在规模和技术上都有了更大的提升,如元代的大型宫殿、明代的城墙建筑、清代的庙宇建筑等,都成为了当时中国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体现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建筑的风格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对景观的包容和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景观,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第章

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第章

夏商周美术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主要表现在青铜 器、玉器、陶器等方面。
VS
青铜器: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成为主 要工艺品之一。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制 作精湛,造型独特,如著名的司母戊 大方鼎等。玉器:夏商周时期的玉器 制作精美,工艺精湛,如玉璧、玉琮 等。陶器:夏商周时期的陶器制作工 艺不断提高,如马家窑文化等。
绘画:宋代的绘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如郭熙的《早春图》等作品。元明清时期则以文人画为主 流,如元代的黄公望、明代的沈周等作品。书法:宋元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了高峰,如苏轼的行 书、米芾的草书等作品。园林: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达到了高峰,如苏州园林等作品。
02
中国绘画作品鉴赏
早期绘画
代表作品
《人物龙凤帛画》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美 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绘画、陶瓷等方面。
绘画: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达到了高峰,如阎立本的《 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作品。陶瓷:唐代陶 瓷技艺高超,如三彩釉陶器等作品。五代时期则以青瓷为主 ,如龙泉窑等作品。
宋元明清美术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绘画、书法、园林等方 面。
特点
早期绘画多以实用为主,作品质朴,构图简单, 色彩单一,注重人物传神及细节描绘。
技法
以线造型,线条流畅,注重比例和对称,设色自 然,注重明暗和透视。
中期绘画
01
02
03
代表作品
《千里江山图》、《富春 山居图》
特点
中期绘画在风格和技法上 逐渐成熟,作品气势磅礴 ,构图繁复,色彩丰富, 注重意境营造。
岩画: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和西部山区,以及草原、 沙漠等地区。这些岩画描绘了狩猎、畜牧、战争、祭 祀等场景,以及人物、动物等形象。彩陶:在黄河、 长江、珠江等流域的原始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彩 陶。这些彩陶上的图案和色彩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审美 情趣和对自然的观察。雕塑:原始雕塑主要以玉器、 陶器、石器等形式存在。这些雕塑作品形态各异,有 的表现了动物形象,有的则表现了人物形象。

继承与革新——黄宾虹的中国美术史研究

继承与革新——黄宾虹的中国美术史研究

【美术理论研究】黄宾虹在20世纪初中国画改良运动中立足本民族绘画的发展规律,以其暮年形成的浑厚华滋的山水画闻名于世。

此外,他还是一位著作等身颇具建树的美术史家,他对美术史见解精到,其理论成就越来越被美术学界所关注。

黄宾虹从事美术史著述始于1907年《叙摹印》,止于1954年《画学篇释义》,在这47年间,编著约有70余种(篇)书籍或论文,被收录在《黄宾虹文集》中。

其中不但包括采用承传中国古代美术史论品评体例的著述,还有受时代影响吸收西方新史学研究方法而创作的革新之篇。

纵观黄宾虹一生,在其花甲之年以前,他更关注对中国古代的画史、画论、画理等理论研究,由此为日后的绘画创作积累了丰富而扎实的理论功底。

黄宾虹在幼年六七岁时便对书画产生了兴趣,并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而日趋钟爱。

20世纪初,中国时政风云变幻,1907年初夏,黄宾虹举家移居至上海,并在此生活三十多年。

客居上海的这段岁月,黄宾虹结识了众多爱国进步的志同道合的一生挚友,在事业方面也大有作为。

黄宾虹在上海主要从事新闻、美术编辑和美院教师行业,先后任职于神州国光社、商务印书馆、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机构。

黄宾虹在编辑与授业的过程中,他的美术史著述成果越来越丰硕,成为20世纪初较早对中国美术史作系统梳理和研究的领航者。

一、个案研究黄宾虹祖籍安徽歙县,这里曾孕育了一批抱节守志、寄情山水的文人志士和艺术家。

黄宾虹深受祖辈和乡邦文人的学术熏陶,养成了广集资料用以互证的求实精神,使他青年时期在歙县就致力于艺术史料等资料的收集整理,积累黄山画派和新安画派画家的丰富资料,为他研究美术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7年黄宾虹投奔上海国学保存会,国学保存会的创始人邓实和黄节为其在观赏评论藏书楼陈列的书画所阐释的独特见解和对传统画史、画评的深知熟谙所折服,将黄宾虹印学理论的开山之作《叙摹印》发表于《国粹学报》,黄宾虹由此踏上了精研中国美术史的学术之路。

同年,黄宾虹归返家乡后,应邓实的邀请继续为《国粹学报》撰稿,《叙村居》《叙造墨》《画论散记》,以及作为最早画论的《滨虹论画》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美术史专题研究付阳华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吴门四家:吴门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

由于他们均为南直隶苏州府人,活跃于今苏州(别称“吴门”)地区,所以又称为“吴门四杰”或“天门四杰”。

自沈周开创,以四人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基本上被认为是继承元四家的文人画传统接续下来的体系,自晚明之后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特别是在山水画的部分。

吴门四家中的沈周与文征明,是吴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他们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无论淡雅的青绿,还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文人园林。

他们以诗书画三位一体抒写情怀,山水画以水墨及水墨淡着色引人注意,都有粗细两种面目。

“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与仇英分别代表吴门四家中的另外两种类型:唐寅修养广博,诗书画俱佳,号称“江南第一才子”。

他阅历较广,入世较深,故题材范围宽广,古今皆能,不拘一格;仇英文化修养不博,专画传统题材,但摹古功底深厚,尤擅长工笔重彩人物与青绿山水,作风严谨不拘。

2《步辇图》:《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

是现藏故宫博物院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

《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

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

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

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

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3白描: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4岭南画派:岭南画派是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熟体系,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

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

它是岭南文化最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是中华民族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绘画流派,是建国后最优秀的画派之一。

特点:一、主张创新,以岭南特有景物丰富题材;二、主张写实,引入西洋画派;三、博取诸家之长;四、发扬了国画的优良传统,在绘画技术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没骨法”,用“撞水撞粉”法,以求其真。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六法”对中国美术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

南齐的谢赫在总结吸取顾恺之画论的基础上,在他的《古画品录》中系统地提出了“六法”的中国画造型理论。

即:气韵生动、经营位置、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模写。

六法论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

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2顾恺之在艺术理论和实践上的成就。

顾恺之“传神写照”的艺术理论。

他认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画人物之所以难,不仅难在不容易掌握人的形象特征,而且更难在不容易表现人的精神面貌。

上面两个实例对我们理解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绘画理论很有帮助。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眉目足以传情,明确地把人的精神、情感规定为艺术的表现对象,并将其置于突出地位,是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的一大贡献。

然而,顾恺之并不认为只有眼睛才能传神,他画裴叔则,将其面颊上的三根毫毛画出来,使观者立刻感到“有如神明,殊胜未安时。

”这就是说,画家要观察表现对象,将表现对象的特征真实地再现出来。

“传神写照”的绘画理论,意味着鼓励画家通过探索,来表现人生超脱、永恒的精神境界。

这种绘画理论与魏晋人物品藻和诗文评价的注重神韵是相通的。

以风姿神貌的品评替代先前纯理性重道德伦理的评价,这使顾恺之的画论有了更为重要的审美意义。

洛神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

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三、论述题(每题不少于300字,每题25分,共50分)1两宋时期出现了哪些具有影响力的文人画家?试述他们的艺术主张。

文人画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的绘画。

文人画艺术潮流兴起北宋,活跃于元明清时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他们注重文学修养,强调主观意趣的表达,进一步注重笔墨书法因素及特定的艺术形成的追求。

宋代的著名文人画家有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米友仁、扬补之、郑所南、赵孟坚等人,他们的创作和理论主张奠定了文人画发展的基础。

李公麟是宋代卓越的文人士大夫画家。

他精文学,善鉴别古器物,尤以绘画著称。

李公麟绘画表现范围广阔,道释、人物、鞍马、宫室、山水、花鸟无所不能,且精于临摹古画。

他的绘画作品塑造当时不同社会阶层的多种人物生动形象。

苏轼以文学知名于世,精于书法,亦能画枯木竹石。

他的绘画理论通过著述诗文题跋大量阐述,产生了较大影响。

苏轼论画,重视构成艺术形象的主观方面,并在绘画中表现一种超脱世俗、富有诗味的情怀思绪,强调艺术形象的内心根据,认为仅凭技巧修养还不能构成艺术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提出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文人画艺术主张。

他虽然也称赞吴道子、崔白、郭熙的艺术,但更推崇王维。

苏轼较早地提出“士人画”的概念,并把它与“画工画对立起来。

苏轼评画又有“常形”、“常理”之理论,以描绘山石竹木云水而表达“厌于人意”之绘画为上品。

传为轼的绘画作品《木石图》反映出文人画家艺术形象更注重主观意趣的表现,并不斤斤计较形似与否。

文同和米芾是与苏轼同时的重要画家,文同的“湖州竹派”与米芾的山水画风格对于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同是诗人兼书法家,长于墨竹。

他与苏轼一样着重在绘画创作中表现主观情怀,运用书法用笔把五代以来兴起的墨竹画推向新水平,开创出了“湖州竹派”。

米芾精鉴收藏,善书法,与子米友仁(1074一1153)并以画水墨云山著名,自称“墨戏”,用水墨淋漓表现江南烟雨迷蒙景色,世称“米家山水”。

墨梅亦始于北宋,扬无咎是善画墨梅的文人画家。

他所画墨梅朴素无华,具有高雅绝尘的气质。

传世之作《雪梅图》寥寥数笔勾出瘦硬枝杈,形象单纯而鲜明,《四梅花卷》画含苞、初开、盛开、花谢四种状态,并题词抒情,体现了士人画诗书画并重的要求。

2评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的特点。

在佛教初萌的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集中体现于佛教石窟艺术之中。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早中期的壁画题材多为佛本生故事。

画面构图简洁明快、类似铁线描勾勒的轮廓严谨而生动,画面中人物多为半裸。

画面色彩丰富,人物肌肤部分的渲染富有质感和体积感,所用颜色以蓝、白、绿、赭、灰等为主调,图中配以散花装饰,十分精彩。

这些绘画风格被成为“龟兹风格”。

北朝时期的敦煌壁画壁画,以佛本生故事为主。

常见的有尸毗王本生、须达那本生等故事,宣扬自我牺牲、拯救生灵以修成正果的佛教思想。

敦煌254窟北魏壁画表现的是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

表现手法是用细劲线条勾勒轮廓并用色彩晕染,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具有明显的“龟兹风格”。

但为适应信徒的欣赏习惯,又以本土民族的语言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

敦煌249窟显示了西魏时期的壁画成就。

壁画绘于窟顶,采用中国的传统神话与佛教神祉合并的形式,画面天空有白虎、玄武、雷神、十一首蛇身怪兽等,还有帝释天妃乘坐龙凤驾的云车。

用笔不多,却生动感人。

其中云车的造型与《洛神赋图卷》中的造型很有几分相似之处。

云冈石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昙曜五窟规模宏伟,主佛造型顶天立地,面相丰满方圆,凹眼隆鼻,薄嘴唇,后背有华丽的顶光和背光,直达窟顶中央,气势壮观肃穆。

第二时期佛像开始变得慈祥和悦,服饰也变化为宽大的冕服。

菩萨和供养天的形象活泼妩媚。

造像题材逐渐丰富。

第三期多为小型创作,多瘦骨清像的佛像造型,含蓄的微笑表现了对显示的关爱。

北魏时期龙门石窟最宏伟的石窟是宾阳洞。

宾阳洞的雕凿有着完美、周密的设计计划,所以布局特别严谨、整体。

正壁有五尊雕像,正中为本尊说法雕像,相貌丰满,微露笑意,给人以一种亲切之感,阶梯似的厚重衣纹余留着云冈石窟造像的风格。

菩萨和弟子们分列两侧。

地面刻出走道和莲花图案装饰,洞外两侧以高浮雕的手法表现金刚力士,力士身躯肌腱骨坚,眉目挺怒,气势威武,所谓“怒目金刚”是也。

这是较早运用夸张的手法雕塑的力士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