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
试论图像学在中西方美术史研究中的应用条件差异

试论图像学在中西方美术史研究中的应用条件差异
在中西方美术史研究中,图像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和解读,揭示出图像背后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信息,为美术史学者提供了有益的研究
工具。
然而,图像学在中西方美术史研究中的应用条件存在着差异。
首先,中西方美术史研究的对象不同。
在西方,美术史主要研究的是绘画、雕塑等传
统的视觉艺术形式,而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对象则更加广泛,包括绘画、书法、篆刻等
多种艺术形式。
因此,在应用图像学分析这些艺术形式时,中西方美术史研究者的研究目
标和研究方法可能会存在差异。
其次,中西方美术史研究的文化背景不同。
在西方,美术史的发展与人文主义的兴起
和发展密不可分,而在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则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因此,在应用图像学
分析中,西方美术史研究者更加注重人文主义观念和西方文化的价值观,而中西方美术史
研究中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者则更加注重传统文化背景的认知与理解。
最后,中西方美术史研究的数据来源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美术史研究者可以通过博
物馆、艺术品拍卖会、文化遗产机构等多种途径获取相关数据和资料;而在中国,因为传
统的中华文化审美观念长时间被忽视,加上历史原因,中国文物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流失,因此,中国美术史研究者所依托的文物资料相对较少。
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以滕固、李朴园、柯律格、方闻为例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133·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以滕固、李朴园、柯律格、方闻为例陈池瑜摘要:从20世纪30年代滕固《唐宋绘画史》、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所受西方风格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影响,再到20世纪下半叶英国学者柯律格的明代艺术研究及旅美华人学者方闻的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案例中,可以看出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已经改变了此前那种封闭的画史、书史研究状态,进入到国际艺术史学的大潮中。
主要路径有两方面:一方面,西方的艺术史观与方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学者的艺术史研究;另一方面,如方闻那样,以创造新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分析方法来应对西方艺术史学的挑战,从而推动中国艺术史学的深入发展和融入国际艺术史学的大背景。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西方艺术史学;观念与方法;影响与对策中国是最早拥有美术史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在中国绘画史、书法史研究方面,著述尤丰。
到了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思潮的兴起,西方的艺术史的观念和方法,被大量介绍到中国来,使中国的艺术研究逐渐具有“世界眼光”。
从20世纪30年代滕固、李朴园,再到20世纪下半叶英国学者柯律格、旅美华人学者方闻等诸人的研究,可以看出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演进趋势。
本文便这几人为例,探讨中国美术史研究所受西方艺术史学观点、方法之影响及其对策。
一作为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学奠基人之一,滕固有在日本和德国留学的经历,因此,他的中国艺术史写作深刻地烙有西方影响的印记。
最突出的自然是风格理论。
风格理论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西方艺术史研究中兴起和盛行的一种史学理论。
主要以瑞士学者沃尔夫林为代表,沃尔夫林的《艺术史基本概念》通过对文艺复兴艺术和巴洛克艺术的对比分析,提出艺术史上风格的几对基本范畴,如线描与图绘、平面与纵深、封闭与开放等。
滕固运用风格理论来研究中国美术史,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他的专著《唐宋绘画史》和论文《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史的考察》等文之中。
美术史的方法论

美术史的方法论English:The study of art history involves variou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each with its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ne widely used method is the formalist approach, which focuses on the formal elements of a work of art such as line, color, and composition. This method emphasizes the visual analysis of the artwork and its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how these elements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meaning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Another important approach is the iconographic method, which examine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imagery within a work of art, often within it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This method involves the analysis of the subject matter, symbolism, and iconography, and seeks to uncover the underlying message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artwork. Additionally, the sociohistorical approach considers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in which art is produced and how it reflects and influences society. This method explores how art is shaped by it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nd how it can be a reflection and catalyst for social change. These variou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in art history allow for a well-roundedunderstanding of the artwork, taking into account its formal qualities, symbolic meanings, and broader soci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中文翻译:美术史的研究涉及各种方法论的应用,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劣势。
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

书法。 同样是在方 I 司的努力下, 顾洛阜 的绝大 多
数藏品归于大都会博物馆。 2 0 世} g 5 0 年代后, 在 公私收藏机 构的努力 下, 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逐步进入了西方各大学、 科研机 构等学 术群 体中, 成为学术家族 中相对
危机 , 研究者就 这个危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并 瞻望了西方中国美术史的学科未来。
一
、
早期西方中国美术史的收藏
中了 当时著名的 中国书画研 究者, 如 李雪曼、
何 惠 鉴、 武丽 生和 罗浩。 除 此之 外 , 纽 约大 都 会博 物馆是 海外 藏 中国美 术品 数 量最 大的 收 藏机构 , 在其亚洲艺术部研究 员普爱伦的 主持
年轻的 一员。 它借 鉴了 西方艺术 史的 研究成果 和方 法 , 并成 熟为西方学术体系中一 门独立 的 人文学 科。 海 外的 中国美术史研究植根于西 方
末期 波士顿 美术 馆在 其亚 洲艺术 研究 员冈仓
觉 三、 约翰 ・ 伊勒 顿 ・ 罗吉 和 富 田幸次 郎 的先
后努力下建 立起了中国绘画的收 藏, 主要有南 宋 院 体的册 页和 立轴 、 道 释画 和 款署 宋徽 宗
定 和研 究, 收 藏了许 多伟大 的中国艺术作品 , 如 李成 的 ( ( 晴 峦萧 寺图轴 、 乔仲 常 的 ( ( 后 赤
壁 赋卷) ) 。 克里夫 兰美术馆亚 洲艺术研究 员李 雪 曼主持了该馆 中国绘画 的收 藏和 研究 , 并 与
( ( 消夏 图卷) ) 等 中国美 术史 上的经 典巨作。 与 王季 迂同时 代的另一重要 的收藏家 顾洛阜 , 收
国外美术史相关理论的汉化研究

国外美术史相关理论的汉化研究近年来,国外美术史相关理论的汉化研究备受关注。
这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工作,能为中国的美术史研究做出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国外美术史相关理论的汉化研究。
一、汉化研究的意义国外美术史相关理论的汉化研究,对于拓宽我国美术史理论的视野、提高研究水平、推动学科跨越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汉化研究使得西方文化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产生积极影响,并能引导我们的研究思路更为科学、系统。
其次,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艺术的内在机理、美学规律和审美方法,从而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拓展我们的研究视角。
最后,这些理论促进美术史研究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为学科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化研究的现状和挑战目前,国外美术史相关理论的汉化研究正在持续推进,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对翻译造成不小的困难,这需要翻译人员了解多元化的文化特征,以避免翻译产生的误解。
其次,理论涉及众多领域,需要对齐所涉及的学科和知识体系,且促进多学科交流和合作。
此外,由于学科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翻译与汉化过程中还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翻译问题,需要确保翻译的准确和良好的传达效果。
三、国外美术史相关理论的汉化研究的方法为保证汉化研究的规范和成果的质量,有必要明确汉化方法和技巧。
首先,汉化翻译必须得准确,包括语言文字和专业术语词汇。
其次,要遵循翻译的规范与良好的传达效果,切忌过于字面翻译或过于随意。
此外,还应该注重比较研究,避免简单地把西方的理论模型套用到中国的美术史研究中去。
四、汉化研究的影响和前景国外美术史相关理论的汉化研究,对于中华文化的崛起和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交流和互鉴非常重要,也将对国内外的学术界产生积极影响。
一方面,汉化研究有助于提高国内美术史研究的水平,推动学科的融合和跨越发展。
另一方面,它也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国外美术史相关理论的汉化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有助于推动美术史研究的精进和跨越发展。
外国美术史艺术鉴赏的方法论

外国美术史艺术鉴赏的方法论摘要:一、引言1.美术史的重要性2.艺术鉴赏方法的必要性二、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1.了解历史背景2.分析艺术风格3.观察技法和技巧4.解读作品内涵三、外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流派和艺术家1.古代希腊和罗马艺术2.中世纪艺术3.文艺复兴时期艺术4.巴洛克、洛可可和新古典主义艺术5.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派艺术6.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四、鉴赏外国美术作品的实用技巧1.观察作品的整体和局部2.学会比较和鉴别3.注重作品的形式美4.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心路历程五、如何提高艺术鉴赏能力1.学习艺术理论知识2.多参观艺术展览和博物馆3.参与艺术评论和交流4.培养审美意识和品味六、结论1.艺术鉴赏的意义和价值2.外国美术史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正文:Foreign Art History and Methods of Art AppreciationAs a vital part of cultural heritage, foreign art history holds a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civilization.Art appreciation is a crucial element in appreciating and understanding this rich history.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essential methods of art appreciation and explore the importance of foreign art history.1.Understand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To appreciate foreign art,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behind the works.This includes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ircumstances that influenced the artists and their creations.2.Analyzing artistic stylesDifferent artistic styles reflect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periods and regions.By recogniz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se styles, we can better appreciate the works and distinguish them from one another.3.Observing techniques and skillsThe techniques and skills used by artists in foreign art history are an essential aspect of appreciation.By examining the brushstrokes, composition, and execution, we can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rtist"s skill level and creative intentions.4.Interpreting the works" connotationsThe symbolism and messages contained in artworks are an integral part of their appeal.By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se elements, we can appreciate the depth and complexity of foreign art.5.Important artistic movements and artists in foreign art historyFrom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art to contemporary art, foreign art history is rich with diverse movements and outstandingartists.Understanding these movements and artists helps us appreciate the evolution of art and the impact of various cultural contexts on artistic expression.6.Practical tips for appreciating foreign artTo appreciate foreign art effectively, it is essential to observe the overall and detailed aspects of the parisons and distin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artworks can help us appreciate each piece"s unique characteristics.Paying attention to formal beauty and understanding theartists" backgrounds and creative journeys are also essential aspects of art appreciation.7.How to improve art appreciation abilitiesLearning art theory, visiting art exhibitions and museums, participating in art criticism and communication, and cultivating aesthetic awareness and taste are effective ways to enhance our art appreciation skills.In conclusion, art appreciation is a valuable and meaningful endeavor that allows us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and depth of foreign art.By employing the method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we can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foreign art history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human civilization.。
浅析中西美术史的方法论述评

浅析中西美术史的方法论述评作者:薛嘉慧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6期摘要:美术史论作为一门学科,在欧洲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
美术史论是由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美术史论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学科以往知识的总结、纠正与再建构,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美术考古工作逐步取得新发现的同时,也不断充实与丰富了美术史研究的相关资料,美术史研究的方法也得以不断的拓展,本文通过结合美术史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来分析梳理有关美术史论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此学科发展趋势的思考。
关键词:美术史论;方法论;研究方法一、美术史论的概念界定(一)美术史论的定义美术史论是对美术现象和具体美术作品及其相关的历史事实做学术性研究,并且对历史上各个时代的美术研究,概括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把握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美术史论也就是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综称,它在美术学中的地位: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辩证关系。
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
美术史论是美学研究的基础;美学作为美术史论研究分析提供理论支持。
(二)美术史论研究的渊源和历程美术史论作为一门学科,在欧洲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
美术史论是由美术史家和历史学家或考古学家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美术作品、美术文献、美术遗迹,进行发掘、研究、探讨,客观地揭示美术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美术史论著作是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它开创了撰述中国美术史先河。
而西方美术史论学科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写作的《大艺术家传》。
这部书记录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和雕刻家的生平、活动和创作,为后人研究文艺复兴美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美术史论方法的研究特征(一)整体化的研究方法“整体化”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将历史过程当做一个结构整体,试图用整体的观念解释和阐述历史,从而保证历史分析内在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视角来作为研究对象。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巫鸿教授访谈录[美]巫鸿1,朱志荣2( 1.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文化系,伊利诺斯州芝加637; 2.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按语:巫鸿( Wu Hung) 教授是著名的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早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1972 -1978 年间一直在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任职,1978 年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
1980 -1987 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 年获终身教职,后受聘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教授,并于2000 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美国古根海姆( Guggenheim) 基金会研究员,是美国在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和权威的学者。
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
他还致力于推动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巫鸿教授著述甚丰,目前我们国内的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迄今已翻译出版了他的《武梁祠: 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礼仪中的美术》、《时空中的美术》、《黄泉下的美术: 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等学术专著十余种,对中国美术界、美学界和相关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博士于2011 年 5 月 5 日下午一点在美国芝加哥现场采访了巫鸿教授,并就美术史研究的方法等问题请巫鸿教授作了深入阐述。
本刊欣闻此举,特地全文刊发本次访谈的相关内容,以期望学界在有关美术史、论研究领域与巫鸿教授进行更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与对话,以使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探讨更加细致、透彻。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 国家之神,文以铸之。
学术为公,文以载道,站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塑造国家艺术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点上全力促进学术研讨的深入展开,既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同时也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塑中华艺术精神,尽到《艺术百家》应有的责任和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收藏家带了许多重要的明清绘画作品。20世 纪40年代以后,美国最重要的宋元绘画的鉴藏 家、研究者王季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绘画的研 究,《王季迁读画笔记》集中体现了他的收藏 和研究。在方闻的努力下,王季迁的藏品大部 分花落大都会博物馆,包括五代佚名的《乞巧 图轴》、五代董源的《溪岸图》和元代刘贯道的 《消夏图卷》等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巨作。与 王季迁同时代的另一重要的收藏家顾洛阜,收 藏中国书画作品十分丰富,特别是对于中国书 法的收藏,开创了西方中国书法收藏的传统。 翁万戈编著的《美国顾洛阜藏中国历代书画名 迹精选》详细记录了顾洛阜的收藏,包括宋代 李结的《西塞渔社图卷》、宋代郭熙的《树色平 远图卷》、宋徽宗的《翠竹双禽图卷》,另外还 有马远、刘松年、梁楷、李迪、吴镇、倪云林、 沈周、唐寅、仇英、石涛、八大、王翚等大师的 名作,其中书法作品有黄庭坚的《廉颇蔺相如 合传》、米芾的《吴江舟中诗卷》、耶律楚材的 《送刘满诗卷》和董其昌、张瑞图、王铎等人的 书法。同样是在方闻的努力下,顾洛阜的绝大多 数藏品归于大都会博物馆。
20世纪上半叶,汉学家在中国美术史研究 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亚瑟·卫利在1923 年出版了《中国画的介绍到研究》,1931年还有 《来自敦煌的中国画发现目录》的问世。卫利 主要是对已有的中国绘画研究成果进行选编 介绍,普及了中国美术的知识,引起人们对于中 国美术的兴趣。另一位重要的汉学家福开森则 做了更为重要的工作,他强调艺术品的独特价 值,重视传世文献的解读。1933年,福开森编著 了《历代著录画目》,把目录学的方法应用到中 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为以后系统研究奠定了文 献检索基础。在汉学研究传统下,喜仁龙成为
国艺术品收藏得力于其创建者查尔斯·朗·弗 利尔。他在厄内斯特·费诺罗萨的陪同下收藏 了大量的中国书画,为西方中国美术史学界提 供了研究基础。紧追其后的是纳尔逊—阿特金 斯 艺 术 博 物 馆 和 克 里夫 兰 美 术馆。纳 尔 逊 — 阿特金斯艺术馆馆长史克曼是西方研究中国 艺术史的先驱,他凭借对于中国艺术的独特鉴 定和研究,收藏了许多伟大的中国艺术作品, 如李成的《晴峦萧寺图轴》、乔仲常的《后赤 壁赋卷》。克里夫兰美术馆亚洲艺术研究员李 雪曼主持了该馆中国绘画的收藏和研究,并与 研究员何惠鉴合作,着力于绘画作品题跋和印 章的研究。1981年,两家博物馆合作举办了中 国古代绘画收藏展,并出版了相关图录《八代 遗珍: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克利夫 兰美术馆藏中国古代绘画》。图录编辑工作集 中了当时著名的中国书画研究者,如李雪曼、 何惠鉴、武丽生和罗浩。除此之外,纽约大都 会博物馆是海外藏中国美术品数量最大的收 藏机构,在其亚洲艺术部研究员普爱伦的主持 下,购得大量白威廉收藏的中国绘画作品,其 中大部分作品见于喜仁龙的著作《白威廉氏珍 藏中国古代绘画集》。20世纪50年代该馆研究 员、亚洲部主任方闻构建了大都会博物馆宋元 绘画的收藏和研究体系。
风格问题是由瑞士美术史家沃尔夫林在 18 8 3 年 提 出,但他 并 没有作系 统 的 方 法论 陈 述,而是在实际的研究中用形式分析的方法对 风格问题做了宏观的比较和微观的分析。在研 究中,他发现艺术风格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 到繁的过程,并提出了风格分析的五对经典概 念①,即通过“线性”与“图绘性”、“平面”与 “后退”、“闭锁形式”与“开放形式”、“多样 性”与“统合性”、“相对清晰”与“绝对清晰” 这五对概念进行风格分析。这些风格词汇侧重 于分析绘画的结构,而不关心艺术品的鉴定, 是一种抽象的风格分析观念。1893年,里格尔在 《风格问题》一书中对风格问题做了进一步的 分析,认为风格的演变是由风格内部的力量推 动发展的,这个推动力量里格尔称之为“艺术 意志”②。关于“艺术意志”的概念,里格尔并 没有明确的解释,但是从他的论述中,我们仍 可以看出他的意图。里格尔不仅放弃了黑格尔 思想体系中关于艺术衰退的标准观点,而且也 摒弃了封闭的周期概念,他尝试将整个艺术史 作为一个连续贯穿的过程包揽起来。
风格分析的第二个例子是方闻对于中国山 水画进行的形式分析。他在《心印:中国书画风 格与结构分析研究》一书中运用结构分析的方 法,认为绘画中所体现的“结构形态”并不是艺 术家自己选择的结果,而是特定时代里人们共 有的“视像结构”。针对沃尔夫林—里格尔 的风格分析理论无法进行真伪鉴定的问题,他 把中国绘画的风格分为形式因素或母题、形式 关系和品质三个方面,并在叙述风格时注重形 式关系的分析,运用形式序列和连锁解法来进 行结构分析,以达到重建风格变迁的目的,从 而克 服了中国绘画 断代 所 面 临 的 循 环论 证 的 困境。基于西方模仿概念下的“再现”原理,方
一、早期西方中国美术史的收藏
西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发端于西方各大 公私博物馆及个人中国美术品的收藏和鉴赏, 这些收藏奠定了西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基础。 早期收藏中国古代绘画的机构主要有波士顿 美 术 馆 和 华 盛 顿 弗利 尔美 术 馆 两 家。19 世 纪 末期波士顿美术馆在其亚洲艺术研究员冈仓 觉三、约翰·伊勒顿·罗吉和富田幸次郎的先 后努力下建立起了中国绘画的收藏,主要有南 宋 院 体 的 册页 和立 轴、道 释 画 和 款署 宋 徽 宗 的一些书画,而宋以降的文人画则是由后来的 研究员曾宪七、方腾、吴同等人主持购入。弗 利尔美术馆则在20世纪初期后起直追,它的中
·史论评
CHINESE PAINTING & CALLIGRAPHY
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论
◇ 弘毅
美术史进入现代学术体系始于1764年德国 人温克尔曼的《古代美术史》一书的发表。黑格 尔以后,美术史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美术样式变 迁的原因,一般都将它归结为民族、环境、时代 三要素。19世纪,美术史在德国首次列为大学 课程,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确立了严密的科学 性。西方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脱胎于西方美术史 研究体系,首先发端于西方各大公私收藏机构, 并为中国美术史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材料,及至 20世纪50年代成为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在借 鉴了西方美术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内部 和外部两大研究方法。到了20世纪80年代,西方 的中国美术史在西方学术大背景下产生了学科 危机,研究者就这个危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 瞻望了西方中国美术史的学科未来。三、强调讨论艺术品内容、意义 和文化内涵的外部学派
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数百年前西方 学术界就开始了对中国的研究,希腊史学家希 罗多德和克特里亚斯的著作中均提到遥远的中
71
[北宋] 无款 《晴峦萧寺图》 111.8×56cm 绢本设色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国。到了19世纪,西方学者重点研究中国的典 籍、文学、历史和语言学,中国书画作为历史文 献被汉学家研究。为了适应研究东方语言文化 和鉴赏收藏的需要,汉学家承担了介绍中国美 术并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工作。他们熟悉 中国语言文学,能够阅读传世的美术文献并对 艺术作品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方法也是汉学 研究的通用方法,即注重文献史料的分析,但 不能充分理解作品的形式含义。由汉学家转化 来的美术史家为系统研究中国美术史做着作品 著录和文献梳理的工作。
闻指出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在表现空间纵深时 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大致是先是由简单的 平面重叠结构,到营造出有连续地平面的纵深 空间。为了区别于不同时代的风格特征,方闻 用具有确切可靠年代的绘画作品作为“基准作 品”来建立绘画风格的参照体系。他认为艺术 发展的风格阶段与时代风格相平行,因此,只 要将佚名或者无年代的作品与已建立的风格阶 段相比较,就可以确定它们大致的时代风格和 年代。这样,绘画史的历史就可以补充和重建。 方闻以此方法总结了中国山水画风格的发展历 史和时代特点,即汉至宋的再现性绘画、元代 的表现性绘画、明代早中期的复古主义以及晚 明至清中期的集大成者等特点。
的基因,并努力追寻着包含在艺术中的时代精 神和民族精神,因此在研究中形成了两种主要 的传统。
二、强调研究艺术作品材料、技术 和风格的内部学派
西方 的中国美 术史研究一直 在 既 遵 循 西 方艺术史的言说框架,又脱离中国艺术史研究 传统的处境中生存,并发展出一整套的言说和 阐释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阐释体系逐 渐 被 接 受。这种 阐 释 体系是 一种 循 环 渐 进 的 言说,被诸如文明、进步、物质文化等词汇所包 围。把艺术作为人类进步的一种精神性符号, 其发展同样遵循进步的原则。这种进步论提供 了一种重现历史演变的研究模式。在艺术史研 究领域,这种研究模式广泛应用于重建艺术风 格阶段的时代序列发展,即所谓的时代风格。
基于沃尔夫林和里格尔的风格分析原则, 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进入了西方学术体系,并取 得了令人尊重的成果,以两个例子做说明。其一 是中国艺术史学者罗樾。罗樾在德国艺术史传 统中直接继承了沃尔夫林—里格尔的风格分 析方法。他在1953年发表的《安阳时期(公元前 13 0 0 —1028)青铜器的风格》一文中划分了青 铜器装饰纹样的五个阶段或风格类型。在对安 阳时期毫无历史背景了解,不考虑青铜器的象 征意义、礼仪制度和功能用途的情况下面对数 量极少的出土青铜器,罗樾通过假定“艺术意 志”与风格变化之间的联系,推测出中国青铜 器风格发展的时间顺序。随着安阳及周边地区 青铜器的陆续出土,大体证明了罗樾断代的正 确性,他的风格演变分析成了确定青铜器年代 的可靠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罗樾认为这种风 格演变和自然进展的关系同样适用于中国绘画 史的研究。1964年,罗樾发表了《中国绘画的阶 段与内容》一文,进一步提出中国绘画史的“三 期说”:一、从汉代一直到南宋的再现自然的 艺术;二、元代的超再现的主观表现艺术;三、 明清作为艺术史的艺术。这种分期虽然引起了 诸多争论,最终中国美术史学界接受了这种分 期。在这种分期框架下,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 成果。
20世纪50年代后,在公私收藏机构的努力 下,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逐步进入了西方各大学、 科研机构等学术群体中,成为学术家族中相对 年轻的一员。它借鉴了西方艺术史的研究成果 和方法,并成熟为西方学术体系中一门独立的 人文学科。海外的中国美术史研究植根于西方 学术传统中,本身带有强烈的西方艺术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