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

?课程简介

?教学团队

?教学内容

o教学大纲

o课程讲义

o课后习题

o期末考试

?教学手段

o教学导引

o问题解答

o教学交流

o师生互动

o相关批评术语

?教学条件

o教材及参考书

o教学材料

o教师文库

o相关网站

?教学成果

o现场教学

o教改研究

o课程评价

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

一、布瓦洛及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论的源流

在《六个概念的历史》(History of Six Ideas,中译本为《西方美学概念史》)一书中,波兰学者塔塔科维茨归纳出70多个“永恒的美学论题”,作为对各个时代、各种不同思想的基本描述。关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塔塔科维茨认为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普桑的论题是关于“透视”的视觉理论,拉辛的论题是将“或然性”、“像真性”视为摹仿性艺术的最高特征,布瓦洛的论题是以“规则性”作为艺术的普遍条件,笛卡尔的论题即是智者学派以来的“主观论”,休谟的论题是晚期希腊怀疑主义的延续,莱辛的论题则继承了古希腊至古罗马时代关于诗与画之关系的讨论。

塔塔科维茨的归纳似乎相当清晰,但是这样的“清晰”是来自“简化”,而这样的“简化”常常意味着“错误”。在许多表面上相似的论题之中,推论过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省略掉推论的过程,被抽象出来的论题可能根本无法说明作者的思想,从而也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作为新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基本标志的17世纪法国和布瓦洛(Boileau,1636-1711)本人,当然也可以用一种相当简约的方式加以读解。因此一般认为,

新古典主义思潮的政治背景在于君主专制制度,其思想基础在于笛卡尔所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其艺术倾向则被概括为“拥护王权、崇尚理性、尊奉古人”等等。

至于布瓦洛《诗的艺术》、《书简诗》及其新古典主义的三原则,可以找到非常清晰的关联和线索,即:从“理性的原则”、“自然的原则”和“道德的原则” 推至布瓦洛的“美即真”、“真即自然”、“自然即人性”以及“自然即古典”的循环。

“理性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布瓦洛关于“美即真”的命题。“只有真的才是美的,只有真的才可爱,真应该统治一切,虚构也不是例外。”这一点在后来的浪漫主义文论中遭到了全面的颠覆,但是在17-18世纪,特别是在法国,“像真性”或者“逼真”的要求却是相当普遍的。正如布瓦洛所说:“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

“自然的原则”是对“理性”之“真”的进一步解说。“美”的创造是通过“真”的追求,而“真”的也就是“自然”的。“惟有自然是真实,……在一切事物中,人们喜爱的只有自然。”那么“自然”是什么?在布瓦洛的描述中,“自然”其实就在于“人性”:“作家啊,……你们唯一钻研的就该是自然人性”。但是“人性”实际上被布瓦洛概括为以往戏剧实践中的几种普遍的性格类型,比如阿迦门农的“骄蹇而自私”、伊尼对天神的“敬畏”、青年人的“躁急”、中年人的“成熟”、老年人的“抑郁”以及“老实”、“荒唐”、“糊涂”、“吃醋”等等。所以“摹仿自然”的最直接方式,也许就是“摹仿古人”,从而又有所谓的“自然即古典”——这同贺拉斯将“摹仿”转换为“借鉴”的思路完全一致。

从“自然”追索到“人性”和古人的典范,必然涉及诗人的人格修养和作品的道德要求。因此布瓦洛的“道德的原则”,一方面强调“著名的作品载着古圣的心传,……利用诗向人类心灵输灌”;另一方面是主张“有德的作家具有无邪的诗品;……要爱道德,使灵魂得到修养”等等。

对布瓦洛而言,上述的主张之间的关联是可以自圆的:求“美”先要求“真”,求“真”便是求“自然”,对“真”而言的“自然”体现于“人性”,“人性” 的最佳表达则是“古典”的作品,而回到对“古典”创作的学习和借鉴,也就实现了新古典主义所要追求的“道德”之“美”。

如果这样大致概括布瓦洛及其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文论,那么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贺拉斯以来的古典主义传统,其中似乎也无所谓“新”。而在布瓦洛之后,18世纪的西方文论仍然体现着类似的观念,按照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的说法:18世纪的伏尔泰是“法国古典主义后期最优秀的代表”,狄德罗、莱辛等等也都是“用新名词来重新阐释古典主义”。韦勒克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根据,是因为他认为新古典主义文论就是要为文学批评建立一种完整、系统的理性框架;而直到18世纪,西方文论的主流并没有脱离这一传统。

进而言之,我们或许可以从贺拉斯的古典主义和布瓦洛的新古典主义当中看到一种共同的倾向,即:他们都为文学艺术设定了两种基本目的——“写实”的和“道德”的目的;这两种目的在文学理论上的落实,便是要为创作建立一套理性的规则。这可能是各种“古典主义”的共同特征。

大卫《安德洛玛克哀悼赫克托》

二、新古典主义在欧洲各国的不同倾向

新古典主义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和创作均产生于法国,而这一思潮在德国和英国的表现却有相当程度的不同。所谓“古典”,在拉丁文classicus的原义是“典范”,这暗示着古典主义者力图效法古代创作的内在愿望。但是法国的新古典主义对“古人”的“摹仿”,首先体现为一种宫廷艺术的高度发展。它得益于宫廷艺术,也从题材和形式上总结和规范了宫廷艺术,因此其中的理论确实是同法国17世纪君主专制的基本秩序相呼应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统治者很少像17世纪法国的路易十四及其首相黎塞留那样重视艺术、网罗人才;而许多最著名的文学艺术家也都直接为宫廷服务。比如:拉辛和布瓦洛曾担任宫廷史官,普桑是宫廷中的画师,莫里哀的剧本上演前会呈请国王批准等等。1635年还组建了法兰西学院,使“四十不朽者”成为此后各个时代的法国文化的标志。另一方面,新古典主义理论也确实接触到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艺术规律,使艺术创作得到了某种合理的参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形式的发展和法国文化的繁荣。

但是,文学艺术最终还是需要更独立的品格。法国新古典主义与宫廷艺术之间过于密切的关系,可能已经决定了它对世俗权力和现世秩序的某种依附,决定

了它更热衷于一种适合本时代王权秩序的艺术规范。对文学艺术来说,依附于比较开明的权力、或者受制于比较严酷的统治,在逻辑上往往是等同的。路易十四时代对文化的宽容甚至扶持,并不能改变文学艺术自身的这一基本性质。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论对于艺术形式的一些合理探索之所以会渐渐蜕变为刻板的公式,与它对现世秩序的依附性有关。

另外,文学理论的发展常常就是“法因于弊、而成于过”。17世纪法国戏剧中高乃依、拉辛等人的作品,曾经使“三一律”的戏剧效果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且实际上也比较容易为后世的创作所把握和学习;但是一旦它成为“范式”,冲破这一“范式”的要求又成为必然。当然,“规则”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束缚”;而且一定的“规则”往往与一定的艺术形式关联在一起,完全没有了规则,相应的艺术形式也就不存在。因此在200年以后,当西方人自我中心的情绪和自我扩张的冲动几乎冲破了所有的规则时,T.S.艾略特反而去强调诗人的“非个性”、“逃离感情”、“客观性”等等,乃至被视为新古典主义的某种“再生”。

从总体上说,17世纪法国的新古典主义更突出的正是“秩序”;在“古代典范”的意义上体现“古典主义”原义的,被认为是18世纪德国的古典主义者温克尔曼。

温克尔曼(Winckelmann,1717-1768)的代表作是《古代艺术史》。其中第四卷“论希腊人的艺术”可见于温克尔曼著作的中译本《希腊人的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在著作中,温克尔曼着重从希腊的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讨论了“希腊艺术的繁荣及其优于其他民族艺术的基础和原因”,并根据“远古的风格”、“崇高的风格”、“典雅的风格”和“摹仿者的风格”逐步分析了希腊艺术的发展和衰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温克尔曼认为“摹仿鼓励了独立认识的欠缺”、迷恋于“细部的修饰”,从而“为了追求更好的而失去好的东西”。这与提倡“摹仿”之真实的莱辛构成了冲突,才引出一部针锋相对的《拉奥孔》。但是温克尔曼借助希腊艺术而强调的“崇高”、“静穆”的风格以及其中的“理性”的“含蓄”,也许更能表达“古典”意味的艺术境界。

在英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论的主要代表是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相对于布瓦洛的《诗的艺术》,德莱顿的《论戏剧诗》在许多问题上都对法国式的新古典主义有所突破。这可能与英国自身的戏剧传统有关。

1663年,一位法国人出访英国后曾经写道:“他们的喜剧不会受到法国人的欢迎。他们的诗人根本不顾地点与时间(24小时)的同意。他们的喜剧情节,从头到尾需要25年。第一幕王子刚刚结婚,下一幕王子的儿子已经开始……建功立业了。”这些批评显然是针对莎士比亚的剧作,而德莱顿本人也曾为了使莎士比亚的作品更符合“三一律”的要求,将《安东尼与克利奥佩特拉》改写为“五幕剧”《一切为了爱》。但是无论如何,作为英国人的德莱顿绝不肯因为古典主义的“规则”而抛弃莎士比亚的传统。甚至当另一位英国古典主义者本·琼生批评莎士比亚“为约克与兰开斯特两家的世仇死战”的时候,德莱顿也会为莎士比亚辩护:“我们英国人绝不忍心让战争场面或者其他恐怖景象从舞台上消失;……我钦佩本·琼生,但是我热爱莎士比亚”。

在《论戏剧诗》中,德莱顿以四个虚构人物关于文学的对话为线索,提出正确的“像真性”是通过“生动”才能达到,“法国戏剧诗……是使已经完美的更趋完美,却不能使不完美的东西(显得)完美”。所以他认为法国戏剧犹如雕像,不能表现活生生的人。至于法国戏剧之所以追求严肃、冷静和理性的目的,

在他看来是因为法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轻佻;而英国人天性深沉,所以在艺术中需要寻找更多的娱乐性。这样,英国人自然将“取悦观众”视为戏剧的“第一目标”,“教训” 仅仅成为“第二目标”。与布瓦洛的论述相比,这里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雷顿《被掳的安德洛玛克》

三、“新古典主义精神”的实质

如果考虑到布瓦洛新古典主义文论观的局限,考虑到新古典主义在欧洲各国的不同倾向,那么我们是否还能为欧洲新古典主义的文学艺术及其理论找到一种共同的内在情绪?也就是说,新古典主义的精神应该如何把握?

西方人常常用“巴罗克”(Baroque)一词的含混,来比喻17世纪欧洲人在感性经验与理性要求、生命激情与信仰归宿之间的摇摆不定。也许正如英国玄学派诗人多恩(John Donne)所说:“我青年时代的情人是诗歌,晚年的妻子是神学”。在这样的矛盾和交错之中,17世纪欧洲人的一条普遍通路可以说是转向自身寻求答案。

于是我们看到一系列宗教性的自我省察,比如特丽莎修女的《自传》;看到相应的文学文体的出现,比如帕斯卡尔的《思想录》、蒙恬的《随笔》;与之同调的艺术现象则是“自画像”的流行:据说在当时的荷兰,几乎没有一个画家没有留下自己的画像,而伦勃朗甚至画过自己的每一个表情。这样,对自身的思索似乎成为 17世纪的一种生命方式,由此了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则可以体会他从“沉思”证实个体存在之确定性和无限性的苦心。

笛卡尔的命题显然来自奥古斯丁的神学观念。奥古斯丁《独语录》:“你这求知的人,你存在吗?是的,我存在。……你从哪里来?我不知道。你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我不知道。你觉得自己在移动吗?我不知道。你知道你在思维吗?我知道。所以你的思维是千真万确的吗?千真万确。……追求真理,就是默默的独语。”他在《论三位一体》还提到:“尽管一个人可以怀疑自己有所意欲,他却不能怀疑这个怀疑本身。”笛卡尔几乎完全继承了奥古斯丁的推论方式,即:在怀疑、在思想的我,是唯一可以确定“我”的“存在”之根据。

许多哲学史家都曾指出:奥古斯丁的著作中早已出现过与“我思故我在”相

似的表达形式。但奥古斯丁主要的理论兴趣显然并不在此,所以笛卡尔的论说引起了相当强烈的反响。值得注意的是:甚至在当时,对这一西方近代哲学基石的某些批判就是致命的。比如霍布斯调侃式地修改了笛卡尔的命题,即:如果可以说“我思故我在”(I am thinking, therefore I exist.),那么也可以说“我动故我在”(I am walking, therefore I exist.)。另一位哲学家阿耶尔(A.J. Ayer)则认为:“从‘我在怀疑’的事实出发,无法得出‘我思’和‘我在’的结论。因为这等于说:如果存在着一个我这样的人,那么就存在着一个我这样的人;如果我在思想,那么我就在思想。”

问题还在于:笛卡尔的“理性”在文化艺术的领域里通向了法国人所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在国家政治的向度上通向了路易十四式的君主专制政体,从而可以说被发展得淋漓尽致;但是在哲学本身的思考方面,笛卡尔的著作甚至没能清晰地区分德国人惯常讨论的“理性”(Vernunft)与“悟性” (Verstand),只是将他所说的“理性”(reasonings)界说为一种“世界上分配最公平”的“良知”(bon sens),即“正确判断和辨别真假”的“推理和思考的能力”。这使17世纪的“理性”从一开始就注定会滋生歧义。

比如许多研究者将笛卡尔的《方法论》视为思想领域里的“人权宣言”,因为《方法论》明确地提出了建构思想体系的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如果我对真实的东西不具有清晰的认识,就不能承认其为真实;也就是说,必须谨慎地避免任何草率的结论和偏见,只有当对象极为明了地呈现于我的思想、以至无可怀疑的时候,才能作出判断。”

第二,要解决任何难题,都应当“尽最大可能地对其进行分解”,从而最后的解决方法才会凸现。

第三,认识的过程应当有序,即“从最易到最难”。

第四,“枚举必须完整,考察必须全面”,这样才可以确信无所遗漏。

在笛卡尔看来,如上方法的链条沟通着人类的全部真知,同时它所要求的能力又是人所共有的。就这一意义而言,笛卡尔的方法论原则确实如史家所言,是在思想的领域里确认了个人的权利。

但是接下去笛卡尔还指出:重构一套哲学的体系犹如重建一座房子,仅仅拆除旧房子或者立即备料动工都是不够的。因为在重建的过程中,人们还需要一个临时的居所。笛卡尔为人类思想找到的临时居所,就是所谓“暂定的道德”。在真正的“理性证明”成为可能之前,他相信人们只能根据暂定的道德来规范行为;而依托这道德的,则是既有的法律、习俗和信仰。因此尽管个人的理性权利在逻辑上得到了肯定,人们应当实行的却是对自我的限制:“与其克服命运,不如克服自己;与其改变世界的秩序,不如改变自己的欲望。”

也许正是这样的“理性”,才使17世纪法国式的理性主义能与王权秩序达成一种自然的衔接。这在所谓的新古典主义文艺批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法国新古典主义者申言“理性”的时候,其意义其实并不在于独立的思索和判断,而常常是要抑制个人的放纵。他们一方面抽象出一种统一而稳定的人性、感受性、抑或“理性”,另一方面又将其落实于文学批评中的种种创作规则;这些规则当然有其合理的内容,但它们不仅是以“理性”作为观念上的支撑,更是以“秩序”作为现实中的延伸。如果“秩序”延伸的路径实际上受制于专制政治,那么作为出发点的“理性”又何以能容身、何以不被扭曲呢?

笛卡尔显然知道自己面临的问题是多么棘手,所以他的运思始终是极其严肃的。据他自己回忆,在1619-1620年的冬天,他曾躲进一个“炉子”整日沉思。

有位西方的研究者说:这意味着当他钻进“炉子”时,“理性”的哲学还需要烘烤;而他钻出“炉子”,便是思考的框架已经成型。对此事的进一步考证称:笛卡尔钻进“炉子”的地方,是德国南部的一个小村落,时间是1619年11月10日;那“炉子”被认为是一间生炉子取暖的小屋,或者是一个里面装有坐椅的“大炉子”。

无论17世纪的“理性”会得到怎样理解和践履,它的创思者笛卡尔绝不会满足于“临时的居所”。所以在完成“暂定的道德”之后,他于1629年去荷兰寻求隐居生活,以进行“形而上学的沉思”。这一住,竟长达20年,而“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哲学原理”也就此产生。但是即便如此,单凭“沉思”来证实个体存在的无限性,仍然是困难的。笛卡尔在去世前一年,终于又在一定程度上离开原有的思路,发表了《灵魂的激情》。“激情”不是纯粹的思想,而是思想与感性欲望的交织。这激发出笛卡尔及其理性哲学的一种希望:“激情”也许可以成为“无限性”理想的可见形式。

然而如罗素所说:瑞典女王派一艘军舰将笛卡尔接到她的王国,因为她认为“自己既然是君主,就有权浪费伟人的时间。”同时,这位女王每天都要听笛卡尔讲课,“但是除在早晨五点钟以外她又腾不出时间”。北欧冬天的寒冷以及“这种不习惯的起早”,对于“体质羸弱的”笛卡尔显然有些勉强;而罗素似乎还想通过各种暗示和挖苦,对笛卡尔给予女王的热情表示怀疑:比如他专门提到笛卡尔曾经赠给女王“一篇关于爱情的论著,这是......他向来有些忽视的题目”,《灵魂的激情》也被罗素说成是笛卡尔送给女王的“一个论灵魂的种种炽情的作品”。撇开这一类的是非褒贬不谈,笛卡尔到达瑞典还不足半年,确实是因病去世了。他将一个没有说尽的“理性”连同人们对“理性”的一系列误解,统统留给了后来的思想者。

从“沉思”导向“激情”,包含了17世纪新古典主义精神的一种独到之处:它不是纯粹的思想,而是思想与感性欲望的交织。也许可以说,这种“交织”是“思”与“在”、“理性”与“自然”、“精神”与“欲望”可能通融的基本原因。在17世纪的法国文学中,这便是无所不在的“冲突”;在英国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则是一种班扬式的“心路历程”。

Copyright ?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古典主义建筑

新古典主义建筑 概述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流行一种古典复兴建筑 风格。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考古又使古希腊、罗马建筑 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创造了借鉴的条件。采用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是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而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影响不大。 法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新古典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时在巴黎兴建万神庙是典型的古典式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板。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如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其中勃兰登堡门仿制雅典卫城的山门建成。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样式。独立后,美国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新古典建筑大兴。美国国会大厦仿照巴黎万神庙建成,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等则充分体现了希腊建筑形式,这种形式在其他一些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表现比较突出。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发展历程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法国建筑连同绘画一起被称作新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并没有形成新的建筑样式,只是古代建筑交替、花样翻新而已,也有人称之为“浪漫的古典主义”。 在拿破仑帝国时代,建筑艺术更是以古希腊罗马建筑为标准,庄重的多利克柱式为时髦的崇尚。大革命时代一度中断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到拿破仑时代又出现复兴曙光,这段时间留下最为壮观的建筑是爱德华广场的凯旋门。 现代主义建筑对古典美学的轻视和对形式的漠视使得它越来越走向大工业批量化生产的泥淖:越来越远离传统、远离艺术、远离文化,呆板、干巴,千篇一律,一览无遗。这种情形终于引发了公众的不满,从而也引起建筑师们对新传统的反抗。 正像历史上常常出现的情形一样,每当某一新形式变成一种无个性的公式化惯性的时候,人们必然会把眼光投向过去,从历史的废墟中,从古典法式中,去寻求突破现行的窠臼或框框的契机。从五、六十年代起(注:约翰·萨默生爵士在《古典建筑》(Claasic Architecture)一文中写道:“自从1939年以来,有3个特别的问题:第一,人们发现现代运动包含严重的内在缺陷,尤其是从总体上说不能创造一种流行的意象和隐喻;第二,公众对保存(conservation)和环境的观念翻了一个个儿,从对废弃和丑陋的战前城市环境的普遍的敌意,到把这种环境当作…遗产?以一种浪漫主义和怀旧态度加以接受;第三,从1939年以来,建筑的历史几乎全部被改写。这样三个问题交织起来,互相作用,就使我们进入一种新的建筑思想想氛围,一种使我们有可能讨论现代古典主义建筑的氛围,而这一点,长期以来是被认为不适合讨论的。”约翰·萨默生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若从后现代主义建筑角度来考虑新古典主义,我们还必须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参见Dr Andreas C.Papadakis&Harriet Watson.New Classicism,London.Academy Group Ltd,1990:16.),在西方建筑界,一些有远见的建筑师,开始了以反抗现代主义新传统为标的、后来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的严肃的探索。 Demetri Porphyrios说:“现代折衷主义是从格罗皮乌斯和赖特晚期的作品开始,还是从阿尔托成熟的作品开始,或者从更晚一些的60年代,即从文丘里、摩尔和格里夫斯的早期作品开始,我们尚不能肯定。不过可以肯定,它今天仍然充满生机,而且十分流行。”(注:《古典主义不是一种风格》(Classicism Is Not A Style),参见Dr Andreas C.Papadakis & Harriet Watson.New Classicism,

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Classicism & Neoclassicism ?Classicism is a type of literary tradition or aesthetic attitudes or principles based on the art of Greece and Rome. ?In the context of the tradition, Classicism refers either to the art produced in antiquity or to later art inspired by that of antiquity. ?Neoclassicism always refers to the art produced later but inspired by the ancients, which, of course, excludes the ancients themselves. ?Classicism, by the standards of many critics, is not necessarily defined by the boundaries of time. Thus the terms Classicism and Neoclassicism are often used interchangeably. ?When used to refer to an aesthetic attitude, Classicism invokes those characteristics norm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art of antiquity: harmony, symmetry, proportion, balance, smoothness, order, clarity, restraint, universality, reason, logic, form, discipline, and objectivity. ?In the Renaissance period, people equated Classicism and beauty. ?By the middle of the 18th century, the authoritative equation of Classicism and beauty was challenged by longings for the sublime, so that romantic fantasies, suggestive allusions, and bizarre inventions came to be more highly valued than classicist clarity. ?In England, Classicism in literature arose later than in France and reached its height in the 18th-century writings of John Dryden and Alexander Pope.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S. Eliot and proponents of the New Criticism were sometimes considered classicists because of their emphasis on form and discipline. Neoclassicism in English Literature ?Neoclassicism: A term used to describe the classicism that dominated English literature from the Restoration to the late 18th century. Modeling itself on the literature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neoclassicism exalts the virtues of proportion, unity, harmony, grace, decorum, taste, manners, and restraint. It values realism and reason over imagination and emotion, mobilizing a utilitarian language of common sense, conventional imagery, and accurate diction. Wit and satire flourished in this period, as did the ode and verse written in heroic couplets. The theater featured heroic drama, written in verse, and comedies of manners, written in prose. ?Neoclassicism was a movement whose artists looked to the classical texts for their creative inspiration in an effort to imitate classical form. The writers in particular drew on what were considered to be classical virtues—simplicity, order, restraint, logic, economy, accuracy, and decorum—to produce prose, poetry, and drama. Literature was of value in accordance with its ability to not only delight, but also instruct. ?What these writers longed for began as a reaction to the Renaissance. Neoclassicists believed in Greek ideals, in restraint of passions, and valued communication as an exchange rather than individual self-expression. The Renaissance celebrated human potential, individualism, imagination, and mysticism. In contrast to the Renaissance, neoclassicists saw humans as being limited in potential and imperfect in form. They distrusted innovation and invention and believed in exercising restraint in personal expression. The efforts of the neoclassical writers resulted in the creation of a polite, urbane, and witty art form that was as instructive as it was entertaining. Alexander Pope (1688-1744) ?English poet, wrote highly polished verse, often in a didactic or satirical tone. ?he brought the heroic couplet to ultimate perfection.

新古典主义风格详细介绍1

新古典主义风格详细介绍 一、基本概念: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欧洲文化丰富的艺术底蕴,开放、创新的设计思想及其尊贵的姿容,一直以来颇受众人喜爱与追求。新古典风格从简单到繁杂、从整体到局部,精雕细琢,镶花刻金都给人一丝不苟的印象。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 二、新古典主义风格概述:新古典主义是与古典主义相对应的概念,而古典主义指的是地中海文化中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甚至还包括古埃及和哥特建筑。 新古典主义是对于传袭已久的古典主义风格的扬弃,既传承了古典主义那种肃穆、大气和精细之美,又摒弃了其过于繁复和浮华的表象,在立足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依托新的科技和工艺,大量吸收新的美感形式,从而,与人们的审美标准相呼应成为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能够表现当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从而满足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需求。 在西方建筑史上,曾出现过两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一次是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期(1750~1900年);另一次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 而在中国,恰恰也同样出现了两次所谓的新古典主义风潮,一次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一批新古典主义建筑是随着殖民主义所强加的文化殖民出现的。各式殖民建筑对中国,尤其对中国沿海城市的建筑影响颇深,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如上海、大连、哈尔滨、青岛、广州,沈阳等城市,这些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甚至成为这些城市的“文脉”。 中国的第二次新古典主义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直到今天余波未止。80年代的建筑大多是以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的、符合实用经济美观原则的、朴素的国际式盒子。这些建筑普遍风格单一、没有个性,缺少建筑细部,对运用现代材料、技术,符合当代美学原则,表现先进文化的现代建筑之美,认识不足或认为高不可攀。相反,典雅精致、构图严谨、装饰性强、豪华高贵的“欧式建筑”却很容易被接受;那些原来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神权的柱廊、穹顶或凯旋门式的建筑语言在大众的眼中变成了一种高尚生活的象征,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欧陆旋风”。从内容上看,所谓的“欧陆风”是简单的把西洋古典建筑的某种柱式、山花、罗马式穹隆圆顶、哥特式尖券或文艺复兴花饰、线脚等造型元素,直接堆砌运用到立面设计中,而这些造型元素各自及整体的构图比例、组合关系往往不能严格遵循古典建筑的原则和章法,最后成了一盘西洋建筑符号的“大杂烩”。 新古典主义是对于欧陆风是一次有力的反驳和净化,它讲求血统的纯正、形式的地道、制作的精良、与趣味的高贵,主导建筑风格是明确的而不是拼凑感十足的。在设计实践中,新古典主义的市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市里的中高端住宅。首先是由于新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具有更容易被认同的品质感;同时由于其采用较为繁复的装饰和线条,会增加一定的实施难度和成本;中高端住宅的开发商更容易接受新古典主义风格。二是近郊区的高舒适度住宅。人们之所以选择

现代建筑与新古典主义

现代建筑与新古典主义 在聊现代建筑之前,我们需要先聊聊“现代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它们听起来似乎是同一样东西,但它们并不同。“现代建筑”是一个具有强烈时间阶段特制含义的概念,指现代的所有建筑活动,时间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到现在。而“现代主义建筑”则是一种建筑风格的特指术语,主要是指二十世纪初起在全世界各国发生的各种建筑方式和建筑思维方式的探索和成果。 现代建筑的崛起当然不是突然的,据作者所言,它的根源至少要回顾到十八世纪中叶——那时一种新的建筑史观冲击着建筑师的思想,维特鲁威的权威开始被质疑,建筑师们开始记录古代世界的遗物以便建立起一个更客观的工作基础;以及第一所工程学校——巴黎桥梁及道路工程学院的创立,标志了建筑学与工程学的明显分离——不过现代建筑产生的最丰沃的土壤毫无疑问是工业革命。由产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大变革、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都对现代建筑不同流派的产生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在文化层面上,要谈论现代建筑,必须要提及的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随着人们驾驭自然的能力飞速增长,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文化结构开始诞生。在这样的技术进步背景下,人们的意识形态变化产生了两种进程——新的知识领域发展出的新的技术机构——和怀疑自身的反省思想导致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的出现。 启蒙运动促使十八世纪的建筑师们重新评价古代世界,庞贝城的发掘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古典主义的兴趣,古典主义在那时又重新风行起来,于是被称作新古典主义。建筑师们反对当时装饰过度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古典建筑的精密比例与严格的原则成为建筑师的创作源泉。 第一次新古典主义运动力求剔除华丽的装饰,尽量表现出建筑原有的质朴形态。新古典主义崇尚古典精神,追求构图规整和经典而传统的建筑符号。新古典主义是一种新的复古运动,所谓“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 维特鲁威把建筑的属性归结为实用、坚固、美观,而建筑师代之以配置、分布、适度三原则,反对过分浮夸矫揉造作的巴洛克风格。针对巴洛克不规则的柱列、破口的山花和扭曲的柱子,提出了“装饰必须适度”的论点。 在法国大革命以后,新古典主义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与适应资产阶级社会对新机构的需要紧密相关,它代表了新兴共和国的崛起。新古典主义在掌权者手下达成了妥协,形成了拿破仑“帝国风格”和柏林的“民族文化”。 而后在十九世纪中叶,新古典主义又分别演变成了两条线——结构古典主义和浪漫古典主义。结构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工程师舒瓦西认为:建筑的本质是结构,所有风格的变化仅仅是技术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一种局部对称平衡的画意观念的古典“要素主义”的构图原则被传给了二十世纪的先驱建筑师。

中国和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

中国和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摘要 中国和西方发生的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从时间,社会背景,建筑风格,建筑类型 . 对西方建筑思潮中新古真主义的进行了介绍分析,并且探讨了当代西方建筑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 *起后.新古典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新古典主义 /建筑 /中国 /西方 正文 1中外四次新古典主义建筑介绍 1. 1西方第一次新古典主义 18世纪的欧洲,正值资本主义早期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们代表资产阶级各阶层的利益,极力倡导资产阶级“人性论”,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正是这种对民主共和的向往, 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新兴资产阶级趁机借用古典的外衣扮演进步的英雄角色。 而另一方面, 18世纪前的欧洲,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风格盛行一时,贵族生活日益腐化堕落,他们在建筑上大量使用繁琐的装饰与贵重金属的镶嵌,引起新兴资产阶级的极端厌恶。这种建筑风格在资产阶级看来显然束缚了建筑的创造性,不适合新时代的艺术观。 启蒙运动思想和过分矫饰的洛可可式室内装饰,促使 18世纪的建筑师们意识到其所处时代的崛起和动荡的性质。在他们探求新建筑形式的过程中,希望通过对古代精密的重新估价来探索一种真正的风格,而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遗产无疑成为当时的创作源泉。

由此引起的考古发掘,更使得当时的建筑师们能够把文艺复兴所依据的维特鲁威的古典主义教义与实际的废墟结合起来,进行对照研究。 18世纪前期古罗马城市埃尔库拉诺和庞贝遗址的发现及 挖掘,鼓舞着人们很快探查扩展到位于西西里岛和希腊的古希腊遗址。接着一篇篇详尽的考古报告传遍欧洲,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艺术珍品被运送到各大博物馆。 18世纪后半叶到 19世纪的考古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 2西方第二次新古典主义 从 1939年以来,人们逐渐发现现代运动包含严重的内在缺陷,人们对千篇一律的玻璃盒子和“国际式”怨声载道,特别是国际式给欧洲的传统都市和传统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公众对保存和环境的观念彻底改变,从对废气和丑陋的战前城市环境的普遍敌意到把这种环境当作“遗产”以一种浪漫主义和怀旧态度加以接受。这使建筑师进入一种新的建筑思想氛围,一种使建筑师们有可能讨论现代古典主义建筑的氛围。 现代的新古典主义是在不同的传统文化和地区文化的基础上,以传统建筑和城市肌理的形式和手法去解决现代建筑的功能要求,以期达到恢复传统都市生活的目的。英国建筑师波菲罗斯认为, “古典主义是在传统的滋养下的一种自由意志的哲学”。由于现代运动的影响,使人们长期错误的把古典和传统当作“过时的时尚”来看待,而新古典主义正是要向人们证明,古典主义不是一种时尚,是永远现代的;是能在任何社会发展过程中揭示人与自然,人与人造自然的最基本的关系,而同时又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现代主义从一开始试图探索一种新的民主的理解, 而后来却违背了人们在都市生活环境中所应保持的一些永恒的原则。而新古典主义则是一个新的传统与民主结合的最佳产物。 1. 3中国第一次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住宅建筑风格探讨

新古典主义住宅建筑风格探讨 易涛唐佳佳 一、研究意义: 通过对近5年来北京地区新古典风格楼盘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明确新古典主义的基本含义,并尝试分析总结设计的主要手法及难点处理,为今后我院的新古典风格建筑立面设计提供借鉴。 二、主要内容: (一)新古典主义风格概述 1. 含义 新古典主义是与古典主义相对应的概念,而古典主义指的是地中海文化中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甚至还包括古埃及和哥特建筑。 新古典主义是对于传袭已久的古典主义风格的扬弃,既传承了古典主义那种肃穆、大气和精细之美,又摒弃了其过于繁复和浮华的表象,在立足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依托新的科技和工艺,大量吸收新的美感形式,从而,与人们的审美标准相呼应成为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能够表现当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从而满足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需求。 2. 发展过程 在西方建筑史上,曾出现过两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一次是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期(1750~1900年);另一次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 而在中国,恰恰也同样出现了两次所谓的新古典主义风潮,一次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一批新古典主义建筑是随着殖民主义所强加的文化殖民出现的。各式殖民建筑对中国,尤其对中国沿海城市的建筑影响颇深,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如上海、大连、哈尔滨、青岛、广州,沈阳等城市,这些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甚至成为这些城市的“文脉”。

中国的第二次新古典主义风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直到今天余波未止。80年代的建筑大多是以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的、符合实用经济美观原则的、朴素的国际式盒子。这些建筑普遍风格单一、没有个性,缺少建筑细部,对运用现代材料、技术,符合当代美学原则,表现先进文化的现代建筑之美,认识不足或认为高不可攀。相反,典雅精致、构图严谨、装饰性强、豪华高贵的“欧式建筑”却很容易被接受;那些原来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神权的柱廊、穹顶或凯旋门式的建筑语言在大众的眼中变成了一种高尚生活的象征,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欧陆旋风”。 从内容上看,所谓的“欧陆风”是简单的把西洋古典建筑的某种柱式、山花、罗马式穹隆圆顶、哥特式尖券或文艺复兴花饰、线脚等造型元素,直接堆砌运用到立面设计中,而这些造型元素各自及整体的构图比例、组合关系往往不能严格遵循古典建筑的原则和章法,最后成了一盘西洋建筑符号的“大杂烩”。 新古典主义是对于欧陆风是一次有力的反驳和净化,它讲求血统的纯正、形式的地道、制作的精良、与趣味的高贵,主导建筑风格是明确的而不是拼凑感十足的。 在设计实践中,新古典主义的市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市里的中高端住宅。首先是由于新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具有更容易被认同的品质感;同时由于其采用较为繁复的装饰和线条,会增加一定的实施难度和成本;中高端住宅的开发商更容易接受新古典主义风格。二是近郊区的高舒适度住宅。人们之所以选择郊区住宅,除考虑价格外,主要是为了逃避都市的拥挤、压力和冷酷的建筑环境。郊区化、乡土化的居住环境对于追求放松与清新感受的购房者是最大的吸引。因此新古典主义风格无疑是最佳选择。 (二)新古典主义的特点 1. 继承了古典主义遵循中心、对称、轴线、等级、秩序、主从等设计原则,强调

中外建筑史-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学习中外建筑史有感 新古典主义建筑简析 The 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 姓名:xx 学号:105203210000 班级:工业设计103班 指导老师:xx

新古典主义建筑简析 题记:中外建筑史讲述中外建筑的起源和发展情况,作者在学习过程中也对中外建筑史所有的史实,典型建筑,建筑风格,细节构造等等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方便了以后的学习。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古希腊建筑的三种柱式,他们的结构比例让作者惊叹。但由于课时原因新古典主义的建筑说讲内容并不多,加之新古典主义建筑的重要性,特作此文补充学习。 摘要:新古典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建筑在追求古典风格和简洁、典雅、节制的品质以及形体的单纯、独立和完整,细节的朴实,建筑形式的符合结构逻辑,并减少纯装饰性的构件,显示了人们对于理性的向往,尤其是表现在建筑上。它主要分为抽象的古典主义和具象的或折衷的古典主义两大类,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具有艳丽与丰富的色彩、古典元素抽象化为符号、粗与细雅与俗的对比等特点,有着很多出色的代表性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巴黎凯旋门;美国国会大厦;历史价值正文: 新古典是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 兴起于18世 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在建筑和设计史上指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欧美盛行的古典形式。

新古典主义在各种形式中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在各种形式中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在雕刻上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在雕刻艺术上以浅浮雕(bas relief)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于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代表艺术家:巴利(Barry)、卡诺瓦(Conova)、富拉克斯曼(Flaxman)、汉弥顿(Hamilton)、蒙斯、毕拉内及(Piranesi)、托尔瓦森(Thorwaldsen)、维恩(Vien)、魏斯特(West)。 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1757年11月1日-1822年10月13日)是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家,他的作品标志着雕塑从戏剧化的巴洛克时期进入到以复兴古典风格为追求的新古典主义时期。 美惠三女神 -- 卡诺瓦 抹大拉的玛利亚 -- 卡诺瓦

因邱比特的吻而复活的普塞克 -- 卡诺瓦 在建筑上的表现 新古典主义建筑是一种建筑风格,由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新古典主义运动而产生,作为对洛可可风格反构造装饰的反动,以及后期巴洛克中一些仿古典特征的副产物。其纯粹的形式,主要源自于古希腊建筑和意大利的帕拉第奥式建筑。在建筑方面,杰斐逊设计的弗吉尼亚大学校园和法国的苏弗洛所建的“巴黎万神庙”(先贤祠)是最著名的建筑之一。除了维吉尼亚大学外,杰弗逊连住家都是自己亲手设计的。美国的白宫,由詹姆斯·霍本和本杰明·亨利·拉特罗布设计,也属于此风格。 弗吉尼亚大学圆顶大礼堂 -- 杰斐逊 白宫北面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是怎样的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就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发展历程: 在西方建筑史上,曾出现过两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一次是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期(1750~1899年);另一次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流行一种古典复兴建筑风格。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考古又使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创造了借鉴的条件。采用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是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而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影响不大。 法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新古典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时在巴黎兴建万神庙是典型的古典式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板。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如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其中勃兰登堡门仿制雅典卫城的山门建成。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样

式。独立后,美国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新古典建筑大兴。美国国会大厦仿照巴黎万神庙建成,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等则充分体现了希腊建筑形式,这种形式在其他一些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表现比较突出。 而在中国,恰恰也同样出现了两次所谓的新古典主义风潮,一次是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一批新古典主义建筑是随着殖民主义所强加的文化殖民出现的。各式殖民建筑对中国,尤其对中国沿海城市的建筑影响颇深,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鼎盛。如天津、上海、大连、哈尔滨、青岛、广州,沈阳等城市,这些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甚至成为这些城市的”文脉”。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设计内涵: 欧洲文化丰富的艺术底蕴,开放、创新的设计思想及其尊贵的姿容,一直以来颇受众人喜爱与追求。新古典风格从简单到繁杂、从整体到局部,精雕细琢,镶花刻金给人一丝不苟的印象。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基本特征: 一、讲究风格,在造型设计时不是仿古,也不是复古,而是追求神似。 二、用现代材料和加工技术追求传统样式的大的轮廓特点。 三、对历史样式用简化的手法。

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异同

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异同 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异同 07中文(2) 田宏飞学号:2007011219 一、相同点 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都是一种文艺思潮;都崇尚理性;创作都遵循“三一律”原则和模仿自然。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都强调继承古典,在古典的基础上发展现在文艺;都是在当时阶级社会的需求选产生。 二、不同点 1、产生:古典主义(Le Classicisme)是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2、模仿说:古典主义号召“摹仿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指客观世界,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现象;古典主义描述的对象主要是人性。这就是他们所说的“自然”。至于物质世界,古典主义作家几乎是视而不见的; 而新古典主义要求模仿自然,要服从理性的指导;自然的原则要从属与理性的原则,自然原则是理性原则的补充。 3、代表:贺拉斯是古典主义的奠基者。所谓古典主义,是指罗马的文艺要向古希腊的文艺学习,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典范的文艺主张; 而17世纪法国的布瓦诺(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代表),提倡法国的文艺要向古希腊古罗马文艺看齐的主张,西方

文学史上称为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带有浓厚宫廷色彩、贵族倾向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把向古典学习推到极点,使之系统化、法律化,而且较多的是在政治、伦理上对古罗马精神的借用,赋予更多的现时代的官方意志。 4、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和当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有密切关系;它是受这种政权的保护、鼓励与培植的,是为这种政权服务的; 而新古典主义虽拥护王权,赞美开明君主,但抨击和嘲讽腐朽的和愚昧的封建主和宗教势力。 5、要求:古典主义要求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反对烦琐、枝蔓、含糊、晦涩; 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 6、对待古典态度:古典主义崇尚古希腊罗马的大作家,把他们的作品奉为圭臬;新古典主义重视在古代历史及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题材。 7、真与实:古典主义心中要有不变的原则,因为在一切变幻无常的现象后面, 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原则,一种关于“美”的绝对概念。作家的使命在于尽 可能表达这种绝对概念。古典主义不着重抒写个人的思想情绪,而着重于写一般性的类型;古典主义要求“逼真”,但并不要求写真实,因为真实的事物有时并不使人赏心悦目;与此同时,古典主义要求“得体”,意思是作品中所描写的事物必须使大家看起来都顺眼,而不致引起反感。 而新古典主义它排挤了抽象的、脱离现实的绝对美的概念和贫乏的、缺乏血肉的艺术形象。它以古代美为典范,从现实生活中吸取营养,它尊重自然追求真实,以及对古代景物的偏爱,表现出对古代文明的向往和怀旧感。 8、“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 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

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和特点

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和特点 欧洲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学习古典艺术的高潮:第一次是文艺复兴,第二次是17世纪,第三次则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对于古典艺术的学习主要表现在人文主义方面,其原则就是强调理性和秩序。画家在绘画中致力于透视法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怀着理性的审美情趣去表现自己心中的“图式”。尤其是拉斐尔的作品,以古典式的均衡和端庄被后世的古典主义艺术家奉为楷模。虽然意大利文艺复兴确立了古典主义美术的基本原则,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古典主义的真正发展是在17世纪,它是法国路易十四时代掀起的一种文艺思潮。路易十四时代是法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把专制君主制度推向了高潮。政治环境孕育了宫廷文化,并催生出古典主义文化潮流,从思想和伦理层面为专制王权提供了基础。古典主义所崇尚的规则、秩序、均衡、典雅与君主专制制度所崇尚的神圣、崇高、等级秩序和国王的威严有机融为一体。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是古典主义绘画的最后一个高峰,这一阶段的古典主义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18世纪下半叶是法国封建君主制日趋腐败堕落和资产阶级逐渐强大的时期,资产阶级为取得革命的胜利,在意识形态领域高举反封建、反宗教神权的旗帜,号召和组织人民大众起来为资产阶级革命而献身。为取得这一革命斗争的彻底胜利,首先要在人们的心理上注入为革命献身的美德和勇气,那就是为共和国而战斗的英雄主义精神。因此,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成了资产阶级所推崇的偶像。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了借用古代艺术形式和古代英雄主义题材的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了大卫、热拉尔、勒布伦夫人、格罗、安格尔等多位大师,以大卫和安格尔最具代表性。大卫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最纯粹表达者;而大卫的学生安格尔更是将新古典主义推向了高峰。新古典主义美术由大卫到安格尔是一个转折,在内容上由革命的、与时代相关的事件转向了脱离现实的神话和纯艺术的表现;在形式上由严格的古典主义风格走向了带有华丽东方色彩的古典主义。 2 新古典主义与古典主义都对造型的准确性要求严格,因此非常强调素描的主导作用。 古典主义者坚信只有通过素描,艺术家才能使思想得以表现。普桑是古典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主张艺术家应以智性与理性来支配其素材,他对色彩有过这样的见解:绘画中的色彩是迷惑眼睛的圈套,就像诗歌韵文的迷惑力一样。由此看来,古典主义推崇理智而排斥感觉,进而认为素描比色彩更加高贵。他们非常重视精准的形体观察和对光影的正确分析,并通过理性的空间描述来保持结构的均衡和形式的完整,使写实造型能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两位不同时期的古典主义大师——拉斐尔和普桑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非常强调“形”的准确性,且都掌握了对轮廓线精妙处理的素描技巧,这种表现方式与威尼斯画派及鲁本斯在色彩上所表现的张力形成了鲜明对照。 新古典主义仍然没有摆脱对素描的依赖。他们的作品普遍具有结构精准、造型完整的特性,而素描训练正好能够达到这种要求。因此,他们把素描的作用放在了首位,认为素描中包含着艺术的尽善尽美。在新古典主义者的理念中,素描甚至被认为是绘画的最高成就。从新古典主义者的标志性口号“只有素描才是真正的艺术”就可以看出他们对素描的认识和推崇。无论是大卫还是安格尔,均为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素描大师。

新古典风格介绍及楼盘推荐参考

关于新古典主义风格资料整理及推荐参考楼盘 第一部分: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介绍 发展历程 概念 所谓“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古典主义,它的杰出代表是达维德。 概述 法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新古典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时在巴黎兴建万神庙是典型的古典式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板。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如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其中勃兰登堡门仿制雅典卫城的山门建成。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样式。独立后,美国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新古典建筑大兴。美国国会大厦仿照巴黎万神庙建成,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等则充分体现了希腊建筑形式,这种形式在其他一些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表现比较突出。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 法国建筑连同绘画一起被称作新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并没有形成新的建筑样式,只是古代建筑交替、花样翻新而已,也有人称之为“浪漫的古典主义”。 在拿破仑帝国时代,建筑艺术更是以古希腊罗马建筑为标准,庄重的多利克柱式为时髦的崇尚。大革命时代一度中断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到拿破

新古典主义与巴洛克和洛可可设计风格的区别

高雅而和谐是新古典风格的代名词。白色、金色、黄色、暗红是欧式风格中常见的主色调,少量白色糅合,使色彩看起来明亮、大方,使整个空间给人以开放、宽容的非凡气度,让人丝毫不显局促。 新古典主义的灯具在与其他家居元素的组合搭配上也有文章。在卧室里,可以将新古典主义的灯具配以洛可可式的梳妆台,古典床头蕾丝垂幔,再摆上一两件古典样式的装饰品,如小爱神——丘比特像或挂一幅巴洛克时期的油画,让人们体会到古典的优雅与雍容。现在,也有人将欧式古典家具和中式古典家具摆放在一起,中西合璧,使东方的内敛与西方的浪漫相融合,也别有一番尊贵的感觉。 新古典主义风格,更像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怀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点和文化品位。 来自法国的洛可可风格不仅在法国古典家具的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最被现代人所推崇的一种风格。 巴洛克比新古典主义: 1,巴洛克更豪华,巴洛克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2,巴洛克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3,巴洛克更强调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4,巴洛克更关注空间感和立体感; 5,巴洛克更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巴洛克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6,巴洛克有着更多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占有主导地位。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洛可可装饰的特点是:细腻柔媚,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和 S形线,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天花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 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变化万千,但有时流于矫揉造作。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线脚大多用金色。室内护壁板有时用木板,有时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靡欧洲。这种风格的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洛可可风格宛如中国的明式家具,以流畅的线条和唯美的造型著称。相比之下,路易十四时期巴洛克风格的法国古典家具的特点是雕刻,和当时路易十四国王的英勇善战有关,在家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与应用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发展与应用探讨摘要:居住区的环境是城市整体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给居民提供了居住的生活空间,而且为了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和精神要求,还增添了各项基础服务设施。其中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是人居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近代以来,西方多元的建筑文化汹涌而来,中国的民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收到强烈的冲击,并从此开始变化,本文介绍中国建筑风格的发展演变及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在住宅小区建筑设计的应用。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居住区;建筑风格 abstract: since the modern times, western pluralistic architecture culture is billowy and come, 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style received strong impact, and then began to change, this paper introduces chines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evolution and the neo-classical architectural style in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application. key words: neoclassicism; residential district; architectural styl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0引言 建筑风格是一个建筑物的个性或独特表征;风格是建筑的一种

新古典主义

一、新古典主义产生的原因: 1、18世纪下半,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一场巨大的革命运动即将来临,渴求改变现状的法国民众对散发着没落贵族气息和华丽脂粉的“洛可可”艺术越发反感。他们都期待庄重严肃的新艺术风格作为宣传革命号召人民的有力武器,希望艺术能够发挥培植人们的斗争勇气。 2、18世纪中叶,德国美学家温克尔曼发表了《古代艺术史》一书大力宣传古代社会的纯洁,静穆,提倡古典美的艺术思想。 3、1748年,庞贝古城的发掘,使壮丽辉煌得古代艺术展现在人们面前,激起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向往和崇拜。在思想界,古典精神成了美的最高标准,法国因此掀起了一股学习研究古典艺术。 二、新古典主义的概述: 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影响了装饰艺术、建筑、绘画、文学、戏剧和音乐等众多领域。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亦即反对华丽的装饰,尽量以俭朴的风格为主)。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到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三、新古典主义艺术的特征: 所谓“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古典主义”,它的杰出代表是达维特(杰克·路易斯·达维特(1748-1825)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也是一位重要的美术教育家,他在拿破仑时代曾教育出一批优秀的美术家,在他死后成为法国绘画的杰出人才,并使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美术运动的中心。)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 四、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 新古典主义美术以希腊、罗马的艺术为范本,主张以古罗马神话和英雄故事为题材。 1、强调市民英雄主义艺术表现方面。 2、强调理性秩序,忽视情感,个性的表达。 3、重视素描而忽视色彩的表现。 4、讲究艺术形式的严谨完整,体现一种庄严典雅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