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学派
新古典经济学是在19世纪70年代所谓边际革命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西方经济学中居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在研究方法上,普遍使用抽象演译法、边际分析法、数理分析法,强调经济活动中,心理因素的作用,研究对象主要是单个企业和消费者,并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作为分析研究的前提。

一、源起

历史背景
从社会背景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垄断阶段,生产关系内部矛盾日益严重,导致经济危机频繁发生,阶级斗争激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迅速的传播和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变化,都对资产阶级经济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的时代产生了新的理论,对新现实做出新的解释,提出新的观点。

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不讳言自己理论的阶级性和自己的阶级倾向及观点,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代表,奥地利学派的庞巴魏克声称马克思有两个互相矛盾的价值论,马歇尔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会导致社会经济停顿的思想,只有实业家,也就是资本家才是社会改革的领导者。

到了18世纪的后半期,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对欧美国家的工业和技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国家先后开始了以纺织机器、动力机器以及铁路运输为主要内容的技术革命,并连续形成强大的工业和经济实力,而工业和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又对原料、劳动力的供给以及资金的流动,市场的扩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自由竞争不仅成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而且也逐渐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的信念,从亚当斯密到扎伊尔,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大都把自由放任和价格自动调节经济,供给自行创造需求这种国家不干预政策作为研究和立论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到19世纪末21世纪初,欧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电力发明和材料、交通运输工具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生产力飞速发展,1870-1913年,英法德美4国煤产量增加4.9倍,生铁产量增加5.4倍。而世界钢生产量也提高145.8倍。与此相关,交通运输工具也得到革新。汽车发明后产量迅速增长,1900-1913年,美国汽车产量增长147.8倍,铁路网得到普及,蒸汽船取代了木帆船,新技术革命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而且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变化,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并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加严重,美国和德国的工业生产迅速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

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同时,各国之间原料和产

品销售的交流日趋密切,资本和市场的
联系也日益紧密,过去相对封闭的国别经济向开放型的地区经济转变,内外积累的矛盾及其相互影响也因此而更加严重和深刻,1873年终于爆发了空前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其后到1914年又再度爆发了4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一方面是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是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和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既丰富和扩大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同时又对以往的立论和结论提出挑战。

新古典经济学的形成

由于古典经济学中所存在着的困难日渐显著而不能解决,自然而然就促成许多人要从另一个角度去加以追索,成本与劳动价值的学说是自亚当斯密以来,一般古典经济学者的创见,但终因为他不能解释许多经济上的问题,而不得不加以扬弃,1870年代是一重要界标,维也纳的孟格(Cral Menger 1840-1921)和英国的吉逢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 1835-82)于1871年分别发表了《国民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瑞士洛桑大学的法国学者华尔拉(Leon Walras1834-1910)于1874年发表《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也提出同样的理论,以边际效用决定商品价值的庸俗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这种以边际效用理论为核心的新理论取代旧的庸俗经济理论的过程,被称为”边际革命”,这场革命的主要意义在于经济理论获得了有别于古典学派的新发展,开创了现代经济理论的新学派,自价值理论开始使用边际效用慨念,又被引进为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所使用,最后推广到经济理论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经济学中,孟格、吉逢斯和华尔拉被称为经济主义学派的第一代,在第一代边际主义者之后,出现了一个对古典学派和经济主义学派进行综合的经济理论学家集团,这个集团被认为属于边际主义学派的第二代,最主要是指以马歇尔为首的剑桥学派,这段期间,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和边际分析法的建立,形成了新古典学派的体系,统治西方经济学长达40余年。

二、思想内容

边际革命
边际效用理论的精髓在指出价格由消费者亦即市场决定。非常明显,这种理论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相顾失色;马克思学说在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史学以至文学评论等学术领域均占重要位置,唯在经济学上只属偏激的旁门「左」道,其立论遭受这种后来被称为奥地利经济学派连根拔起。

边际学派指出,不少商品虽然花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才能做成,但由于乏人问津,消费者没兴趣,等于不为市场接受,便只好以低价(有时低至成本价以下)求售,这

种说法,同时解决了亚当.史密斯在《原富》中提及但不能自圆其说的「钻─水
反论」(水的效用大价值小、钻石的效用小价值大,因此称为 Diamond - Water Paradox);史密斯认为水价低廉钻价昂贵的原因是前者需求大但价值甚小,后者根本上没实际用途(当年钻石的工业用途尚未发现)但有很高的交换价值。这种简单的「二元化」,并不能解决问题,即「反论」依然成立,直至「边际效用价值说」问世,古典学派所不能解决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矛盾才完全舒缓。

高森的「第一律」和「第二律」
边际效用价值论并非新古典经济学的独创。早在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和中世纪的阿奎那即已思考并论及商品的价值与其效用的关系问题。此后,17、 18世纪的一些经济学家如巴本、加利安尼、劳埃德等也先后在其著作中涉及了边际效用,劳埃德还提出了边际欲望决定价值的思想。尤其是德国经济学家赫尔曼?高森的消费理论更是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4年德国经济学家高森(Hermann Heinrich Gossen,1810-1858)发表《人类关系法则与人类行为规范》,以功利主义为出发点,提出人类享乐法则。他的思想被归纳为两条定律,所谓高森第一律,为效用递减规律,是指随着某种需要的满足,一个人所感受到的享受程度逐渐递减,直到最后达到饱和状态,简单的说,就是每单位物品的价值等于其边际效用而每一物的边际效用与他的数量成反比,数量越多,边际效用越减,由此可知,一种物品的总价值是不能以他的边际效用去乘以物品的数量而获得的,而要将每增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效用数量累加起来才能获得,因此,一种物品的总价值可能无穷大,而他的边际价值仍可以小到等于零。而第二规律,也就是效用极大化的方式和条件,为了使一个人获得的享受程度达到最大,他必须把所有享受都逐渐达到满足,而在享乐终止时,各种享受的程度或享乐的边际部分彼此相等,同样的,在现代货币经济中,每个人对于他所得的支配也应当使他所购得的各种物品都能对他发生同等的边际效用为最有利。这两条高森定律,奠定了边际效用价值论以至于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基础。

边际效用价值论
现最先由边际效用理论家的著名的三位一体孟格、吉逢斯和华尔拉在19世纪70年代分别提出这一理论,经奥地利学派的维塞尔和庞巴魏克发展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是:
(1)“效用”是价值的源泉,但它本身并非价值,只有与商品的“稀缺性”相结合,才能构成形成价值的条件,

效用是低级形态,价值是高级形态,价值的成立有赖于效用性和稀少性相结合,并以稀少性为前提,物品越稀少,价值越
大,反之则价值越小。决定物品价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所谓最小效用就是“边际效用”,只有边际效用才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孟格在其《国民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价值的尺度概括如下:“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假如一个经济人所支配的财货数量中的一定部分量,为各种欲望满足中只具有最小意义的一个欲望满足所依存,则这人所支配的财货数量的这一部分量的价值,对于这人说来,一定等于各种欲望满足中其重要性最小的欲望满足对于这人所具有的意义。”吉逢斯把效用分为总效用和最后效用程度,总效用等于现有商品各单位实际效用的总和;最后效用程度表示现有商品量中极小或无限小的最后加量或一次可能加量的效用程度,实际上就是商品增量效用与商品增量的比例,“效用程度随商品量而变化,其量增加,其效用程度结局会减少。华尔拉同样把稀少性与商品的效用结合起来,他认为商品满足欲望的强度是商品供给量的函数,供给量增加,其满足欲望的强度就减少。稀少性是一定量商品最后一个单位的满足欲望的强度。虽然孟格、吉逢斯和华尔拉表达了相类似的思想,但首先使用“边际效用”一词并使之被普遍接受和使用的则是维塞尔,维塞尔在其最重要的论著《自然价值》第一卷中阐述了边际效用理论。他指出,“价值的实际功用在于它是计算效用的形式”,对财物效用的评价随着拥有量增多而降低,财物越多,它的满足程度就会越小,边际满足,即财物的边际效用必然最小,正是这种边际效用决定着财物对人们的价值,所以说“边际效用定律是价值的一般定律”。
(2)强调消费者的欲望或主观心理评价。孟格把构成人类经济活动的因素概括为欲望和满足,他把财货按照满足人类欲望的程度分为低级财货和高级财货,低级财货只能间接满足人们的欲望,而高级财货则能直接满足人们的欲望,即使是效用,也必须具备满足欲望的能力并得到支配它的人承认,因此,效用是主观的。庞巴魏克通过着重分析人们的欲望的心理感觉得出边际效用决定价值量的原理,除了前述最小效用决定商品价值的结论,庞巴魏克还提出,要求满足的需求越强烈,边际效用就越高,而价值量就越大,反之亦然。无论是奥地利学派还是吉逢斯或华尔拉,都把一种商品的效用满足人们的欲望的程度,或人们主观心理对这种商品效用的评价作

为衡量这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及其价值量的决定因素,所谓边际效用就是商品满足边际欲望的能力,所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又被称为主观价值论。

边际生产力论

要代表:约翰?克拉克
内容:克拉克从生产递减规律得出劳动生产递减规律和资本递减规律,他认为,假定资本不变,投入的劳动量增加,则每一单位劳动产品会因平均生产要素的减少而依次递减,最后增加的劳动单位即边际劳动,其产量是边际劳动生产力,边际劳动生产力决定边际劳动工人和同一熟练程度的其它工人的工资。『任何一单位所得工资,便是等于最后一单位所能创造的产量。』同理,假定劳动量不变,投入资本增加,则设备的闲置也会使每一单位资本的产量减少,单位产量与资本增加成反比,最后增加的单位资本就是边际资本,边际资本的产量是资本边际生产力,在静态条件下,利息决定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克拉克动边际生产力的分析基于四个假定条件:(1)效用递减规律继续起作用(2)生产是在报酬递减的条件下进行的(3)财货分为现在消费的财货和用于创造未来的财货(4)生产和消费均受边际效用原理的支配。由此学说分析,所得的分配决定于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有了这个理论之后,对于参与生产的各个要素应付出多少成本也有了一个明确的决定,这样就解决了自孟格以来,一直困扰许多奥国经济学人的问题,且由于他将边际分析方法和报酬递减规律结合起来,用于对工资和利息的分析,因此,边际生产力实际上是一种边际分配理论。

一般均衡论
主要代表:洛桑学派创立者华尔拉
内容:华尔拉对经济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一般均衡理论和研究方法。他认为古典理论做了过多的具体假设,而无法将经济学发展成为一种真正的科学,而要使经济理论成为一个严谨的体系,必须除去和一切实际情况的关联,只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函数关系,也就是说,要使整个体系含有一种向数学或逻辑所具的性质,这样经济学就像数学一样,价格、成本等数量,都可以当作是一些变量,期间的关系都应做抽象的研究,而不必引证许多的历史事实,不受时间的限制,而不用将问题分为长、短期,对各现象做细微孤立的研究,以求出所有市场都不再变动的一般均衡,而可以以一套联立方程式来表示此一般均衡了。华尔拉就从交换和生产两方面阐述一般均衡论。
关于交换的一般均衡,假设有A、B两种商品进行交换:以Dab代表以B换A的有效需求,Dba表示支付A换B 的有效需求:而Pab是以B 表示的A的商品价格,Pba是以A表示

的B 的商品价格,则A、B的有效需求的两个方程式为:
Dab = Fab(Pab ) Dba=Fba(Pba)
依此可获得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均等的两个方程式:
Dba=DabPab Dab=DbaPba
若将交换推及一般商品,在无数商品的交换市
场上,(A)对(B)、(C)、(D)
……的有效需求方程式是m-1个,(B)对(A)、(C)、(D)……的有效需求的方程式也是m-1个,因此全部商品可得m(m-1)个方程式,只要求出这些联立方程式的解,就可以从根本上把握均衡价格和均衡需求量。

关于生产的一般均衡,他假定在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企业家利用从资本家取得的资本,从工人购得的劳动,从地主购得的土地创造出产品,再由资本家、工人和地主购买,由此得出生产成本规律,即价格等于生产成本,或是说出售一切生产要素的总收入必须等于出售一切消费品的总收入,因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有利可图,必然会吸引其它企业家竞相生产此种商品,从而使产品价格下降或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最终形成静态均衡状态。

三、思想学派

在边际革命之后,因为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产生了两大支流,一支着重以心理分析方法或者说抽象演译法建立理论体系,另一支则强调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述和讨论,前者就是以奥地利学派的孟格继承人和美国的克拉克为代表,后者以瑞士洛桑学派为代表,在之后的50年间,奥地利学派、洛桑及剑桥学派一直在争逐经济学界之龙头。而洛桑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在先前的新古典主要思想的一般均衡中,已经详细说明,在此不多说明,洛桑学派在创立者华拉斯华尔拉 ( Leon Walras,1834~1910,法 )之后尚有柏雷托 (Vifredo F.D Pareto , 1848~1923)及李昂铁夫 (Wassily Leontief , 1906~ )继承其学说。

洛桑学派Lausanne School─ 一般均衡理论

奥地利学派Austrian School
代表人物:孟格、维塞尔、庞巴魏克
因其创始人孟格和继承者维塞尔、庞巴魏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对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奥地利学派主要受到奥匈帝国、德国历史学派和德国唯心主义之传统的影响,反对德国历史学派否定抽象演译的方法以及否定理论经济学和一般规律的错误态度,也反对英国古典学派及其庸俗追随者的价值论和分配论,特别是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他认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个人的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的缩影,通过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演译,推理就足以说明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他把社会现实关系中的经济人,抽

象还原为追求消费欲望之满足的孤立个人,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改变为研究人与物的关系,研究消费者对消费品的主观评价,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主观主义的个人消费心理学,强调经济活动之主观特性: 动机、意义、
心理活动。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是主观价值论,也就是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经济学上所讲的价值就应该只指这种主观价值,市场价值无非是根据这种主观价值所做的估价而形成的,奥地利学派各有不相同的分配理论,孟格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收入是他们各自提供的效用的报酬,维塞尔则把他们当作补全财货价值中各个组成要素的价值归属问题,庞巴魏克则以现在财货的边际效用估价高于未来财货的时差利息论解释之。

有关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分配论,也是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针锋相对的,他的主要论点有:价值是主观的,是物对人的欲望满足的重要性;价值的成因是效用加稀少性,价值量的大小也只取决于边际效用的大小,与社会必要劳动无关,价值产生于消费领域,不是生产数据将其价值转移给其产品,相反是产品价值赋予其生产数据以价值,资本和土地的收入,或是各自提供效用的报酬,或是产生于现在财货与将来财货的不同估价。

剑桥学派Cambridge School
代表人物:Marshall (新古典之父)、Pigou、(Keynes)、Sraffa、Chamberlin & Robinson
剑桥学派是新古典学派之主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所创建的一个学派,由于马歇尔和他的门生庇古、罗伯逊等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所以被称为剑桥学派。这个学派所传播的经济学说,主要包括在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这书继承19世纪出以来的英国庸俗经济学传统,用折衷主义的方法把供需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已完全竞争为前提,均衡价格理论为核心的完整的经济学体系。

剑桥学派的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特点是,用『只有渐进没有突变』的所谓连续原理分析经济现象,认为在经济现象之间,经济概念之间都存在连续关系,没有严格的区分,用力学中的均衡概念和数学中的增量概念来分析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需均衡及其价格的决定,同时,在分析时,假定其它条件不变,使用所谓局部均衡法,在静态均衡分析的框框内引进时间因素,以区分在长短不同的时期内供需状况的不同变化所达成的不同均衡状态,用主观心理动机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认为人类的经济生活都是由追求"满足"和避免&q

uot;牺牲"这两类动机支配的,这两种动机决定着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

剑桥学派所传播的核心内容是均衡价格论,他们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的
不同需求量和相应需求的价格所构成的需求曲线,与用边际生产费用递减规律决定的不同供给量和相应的供给曲线,说明一种商品的
均衡价格的决定,他们用均衡价格衡量商品的价值,从而以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 在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剑桥学派还建立了自己的分配论,他们认为国民收入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各个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大小,取决于他们各自的供需状况所决定的均衡价格,对劳动、资本、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劳动的供需取决于劳动的负效用,资本的供给取决于资本家对未来享受的期待。工资是劳动供求均衡时劳动的价格,利息是资本供求均衡时资本的价格,利润是资本家组织和管理企业以及冒风险的报酬地租是农产品价格超过其生产费用的余,它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
另外,剑桥学派竭力颂扬完全竞争,主张自由放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力量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至于实际存在的失业则认为主要是工资率缺乏伸缩性的结果。作为剑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庇古,除了以精确、明晰的表述,忠实地传播马些尔的学说外,还在其基础上提出一整套福利经济学,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他从边际效用基数论出发,提出国民收入量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均等化,社会福利就越大的课题,他还区分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两个概念,来说明怎样使生产资源再各生产部门的配置达到最适度的一点,从而使国民收入总量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最大,这使剑桥学派带有浓厚的改良主义色彩。
在货币理论方面,剑桥学派已提出货币数量说的剑桥方程式著称。1917年庇古首先把马歇尔在这方面的论点公式化,以后的罗伯逊在1922年出版的《货币》一书中以及凯因斯在1923年出版的《货币改革论》一书中,对剑桥方程式和马歇尔的货币理论又有进一步的阐扬。此外,剑桥大学的罗宾逊于1933年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改变"均衡价格论"的完全竞争的假定,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分析企业均衡产量和价格的决定。在1930年代之后,Samulson的「受限极大化」之分析模式是新古典学说其后之成功转型。

四、重要人物─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

一般均衡论以及边际生产力论初步构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但它们本身还很不完善,不断得

到修正和发展。马歇尔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此,他借鉴数理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将数量分析或边际增量分析以及局部均衡分析等方法作为工具,把边际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提出自己的连续原理,替代原理、供需弹性、代表性企业等概念,从而把分析方法和研究对象系统化,使新古典经济学真正成为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学
派,取代古典经济学。

马歇尔从数学转到伦理学,再进修经济学,这一点在他的学说个性上也留有痕迹。不过他在经济学的分析上分析上却没有广泛使用数学方法,虽然他曾修数学,他认为经济结构与其说是力学,不如说是生物学,于是数学的抽象论理,就不大适宜了,他从伦理学转修经济学,其动机就有救世济人的成分,所以后来在他的学说中一直留有福音传道者的性格,大家引用他「温暖的心地」和「冷静的头脑」这两句话,正好代表他的经济学说的性格。

马歇尔的学说,在我们并不太陌生。很多学经济学的人都是从马歇尔开始的,但是今天,他却只是作为凯恩斯理论所由产生的剑桥学派的创始者,受到景仰而已。

马歇尔的理论中,很少令人感叹的锐利分析,也没诉诸情感的强烈呼吁,他只有一个感觉-在经济学的森林中默默向前移步,但是当你走过之后,就会感觉出它的意味深长。

在自由企业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产业组织,增加了国富,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劳工阶级的生活水平,这些事实,使得马歇尔坚决得相信只有资本主义才是最好的经济制度,不过他也留意到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开始发生了不少弊病。关于这一点,他的看法如下:
他说:「现在我们开始了解:那些资本家雇主,对其新任务尚未习惯,为了自己的利益,竟敢牺牲其劳工的幸福。现在我们也开始了解:凡是富人,不论是其个人或全体,有其权利同时也有其义务,这是非常重要的了解。」

他并不是主张社会主义的改革。马歇尔认为,社会主义-他以集权的概念来概括它-有阻止经济进步之虞。同时他也考虑到,社会主义对于个人的人生,家庭生活中最美好快乐的部分,也将予以破坏。

他认为经济的进步,只有依据发明及生产设施的蓄积,才可能达成,在过去这两项都是由实业家及劳动者所贡献,政府的官员却少功绩,就是说不断的发明及资本累积,促使经济进步,这都是实业家及生产者的功劳,而国家的官吏却没做什么,所以民间的私人经营的资本制度,才是过去经济进步的根本原因。因此,为了改良

这个社会,也应该由实业家们掌握改革的领导,这是马歇尔对社会改革的基本看法。在这方面最能表达他立场的,就是他有关「经济之骑士精神」的一篇论文从这时开始,「经济之骑士精神」竟成为著名的流行语,在这篇文章中他说:「为了公共的福祉,我们盼望富人为群人而善用其财产」,又在「他的经济学概要」中:「那些雇主们,如果他的志向是民族的指导,他的野心是以最进步的方
法去做最好的事情那么即使是高工资的劳动,实在也是低廉的,其理由为,第一,这样做法在他们来说是合算的,第二,可以提醒他们想起为自己工作的人们的福利。」

这种福利经济的观念,修正的资本主义,正式今天所谓资本主义国家观念的萌芽。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以及「经济学概要」,给人最初的印象,或许是平凡陈旧词语的罗列,但如果你一面思想当时的时代背景,一面读来就会有趣得多。

马歇尔时常被人称为折衷学派。这是由于他试图综合两个价值理论-一个是从劳动或生产成本说明商品价值,另一个是从欲望及效用方面来说明。
他对劳动价值学派的李嘉图,及边际效用派的吉逢斯,都加以批制,认为双方都是独创性的理论,不过只把握了真理的一面,所以只是片段的东西而已。为了使二者相辅相成,他试图建立第三个看法,他提出了一个有名的妙喻:价值是由效用支配呢?还是受生产成本支配?这一个问题正如同询问剪刀的上刃剪纸呢?还是下刃剪纸一般,固然你可以简单的说,如果假定一刃不动,所以减了纸的乃是这另一刃。然而这样的说法,严格而言并不正确。
他虽然想要综合这两个主张,可使他对价值的研究并不彻底。他没有展开价值理论,而直接展开了价值的表示型态-价值的理论。
古典学派的供求律,本来是关于市场价格的定律,然而马歇尔却把它变成为自然价格的定律及价值论以自然价格论的姿态出现,认为需要与供给决定价格,而在需要背后有效用,在拱脊背后有生产成本为期决定性的因素。
2.需要律
支配需要的重要原则,乃是关于效用的著名定律-边际效用递减律。一个人所保有的某种财货数量越多,则其每一单位能满足他欲望的效用越少。所以,再度想要买进的每一个单位,他愿意付出的代价必然趋低。
马歇尔从反面来看这个定律:即商品的价格越低,人们越多买;所以商品的出售者如果想要多卖,就必须降低价格。这就是他提出的「需要律」。换言之,需要乃是价格的函数,称为「需要函数」,依据这个定律,可以决定商品的需要价格。

3.供求律



在另一方面,供给量是生产成本的函数,依据这个供给函数,可以决定供给价格。在市场上由这需要与供给两个函数关系,就可以决定均衡价格。这就是马歇尔所谓的「供求律」。
在这里,对于均衡价格的决定上,他引进了「短期」与「长期」两个概念,这是马歇尔对经济学的大贡献,下面让我们介绍几个著名的马歇尔的方析概念。

短期与长期
1.短期均衡价格
假定因某种原因,对于鱼的需要大量增加。于是不熟练
的渔夫也被雇用,劳动时间也延长,渔船过度作业,结果是费用大增,因而鱼的价格上涨,但是如果认为鱼的需要增加不过是暂时性的,就不会有建造渔船等长期性投资流入,等到需要减少之后,价格自然降低下去。

这样,随着需要的变动,货品的供给量亦行增减,惟时间较短,而不致影响生产设备变动的,就称为短期,所以在此项短期之内,效用与需要价格二者乃是决定价格的支配性要素。

2.长期均衡价格
其次,对于鱼的需要增大,经判明系属长久性的,于是,新的渔船将予建造,鱼厂将予扩大,由于大量生产的结果,每单位的生产成本反而低廉。因此,如果是在一个适当的长久期间之内,鱼的需要增加,将会使价格反而降低。这样,随着需要的变动,生产设备亦随着增减,较长久的期间,称为「长期」,在这里,生产成本与供给价格二者乃是决定价格的支配性要素。

消费者剩余
马歇尔曾经说:「我们常常忽略了来自身边的幸运。例如一份报纸上印着几千行的消息,只花一元二角可以买到,大家都觉得这是当然的,一旦不能看到这份报纸时你宁愿付十元的代价换取,那么这种以一元二角就可以买到的优惠机会优惠机会,实际上等于每天给了你八元八角的剩余福利」。

现在让我们在脑海中描绘这样一个需要曲线,任何商品均可,譬如以水果来说,一个假定是十元,买了一个,它降价到八元如果也只买一个,就可以说:本来是愿付十元的购买的满足,现在仅付八元买到,所以购买者的剩余满足以货币额表示是二元。

如果八元买了二个,那么其中一个有十元的效用,另一个有八元的效用,于是两个水果给他的欲望满足该是合计十八元,但是实际付出的钱是十六元,也就是又获得二元的剩余满足。
依此类推,落价到二元时买了五个,则其全部效用是:10+8+6+4+2=30即三十元,而所出的费用只有十元,所以剩余满足是二十元。
上面所说的个人产生之消费者剩余,对于整个市场来说同样可加以测知。

六、准地租
如果是消费者

剩余是由需要律引申出来的概念,那么准地租就是由供给价格的理论引申出来的概念。上面提到在均衡价格时,有短期和长期两种情形,所谓短期,就是生产设备上不至于变动的期间,因为生产设备并不能在需要忽然增加时,立即随着增设,同时,在需要减少而闲置时,也不能轻易抽掉,这一点乃是生产设备的特征,由此可见,设备与土地颇有相似之处。
让我们假定:需要增加,以致价格随之上涨,可是在短期内生产设备不会变动,竞争也不会出现,所以价格乃超越生
产成本而上涨,此项剩余,由于生产设备具有某种独占性质,一如土地,故乃称之为准地租。

固然需要减少,价格降低,则此项准地租就将消灭,但是各企业的生产设备各有优劣不同,而价格是由其中生产成本最高的为基准来决定,所以优秀的生产设备,还是会有剩余,准地租产生,这就是将李嘉图的差额地租的说法,从农业扩大适用于工业及整个产业的概念。

新古典学派吸收了古典学派中仍具有生命力和影响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加以发展,边际主义也在新古典学派的发展下,成为能够对供需、价格、分配、货币等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论述的比较完整的体系,并形成边际分析和数理分析、心理分析等一整套方法。数理分析方法正式经新古典经济学家用来与边际效用理论结合才得到重视的,并对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产生广泛影响,新古典经济学为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尤其是消费和生产理论、市场、分配理论、资源配置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直接受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如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理论、方法、边际生产力论以及数理分析方法等,往往被现代微观经济学家直接用来进行分析研究,虽然新古典学派着眼于微观分析,但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格论等同样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凯恩斯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创始者,虽然他以凯因斯革命取代了新古典学派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但凯恩斯本人早期却身受新古典学派的影响,所以,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和新古典经济学之间有着紧密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凯恩斯还在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广泛应用了边际分析方法,并把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扩大应用于供给与需求总量的均衡分析,他的货币、利息理论也继承了马歇尔的思想,强调货币的需求方面,凯恩斯对于新古典学派的分配理论也持

部分肯定的态度,而一些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如50年代出现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则更是把边际生产力概念及生产函数理论直接的引进经济增长理论之中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