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德配天、一阴一阳之谓道、仁政、中庸、忠恕、心斋、虚壹而静、浩然正气、良知良能、兼相爱交相利、小国寡民、五德终始说、白马非马、天人相分、观物取象、顿悟成佛(16)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色、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正名”思想、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关于“道”的阐述、孟子性善论、墨子兼爱、非攻思想、墨子尚同、尚贤思想、墨子所谓的“三表”指的是什么?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管子》的阴阳五行说、荀子性恶论、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公孙龙白马非马论、惠施合同异思想、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1、以德配天:

西周初期的一种伦理观点,周公伦理思想的重要部分。认为天是有道德意志的主体,它只辅祐和选立有德行的人为君王。肯定人的力量和道德的现实作用,降低了天命的权威。

2、一阴一阳之谓道:

就爻辞说,指阴阳两爻不能孤立存在; 就事物说,指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道:指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一阴一阳的交替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道”,指过程和规律。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语出《周易·系辞上》。

3、仁政:

孟子是在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后,提出仁政主张的。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可以团结人民,抵御外来侵略,进而统一天下。其主要内容有:(1)恢复井田制,“制民恒产”;(2)减免刑罚,减轻税赋以“养民”;(3)反对世袭,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以德服人”;(4)对百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驱之向善”。

4、中庸:

儒家伦理思想和方法论原则。“中”就是说不要过分、过头,也不要不足、不够,即无过,也无不及;“庸”平常。作为道德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作为方法指“用中”,即把无过不及作为处理一切事物的原则和方法。《论语·雍也》

5、忠恕:

忠:就是孔子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孔子明确讲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忠”要求积极为人;“恕”要求推己及人。忠恕是实行“仁”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为仁之方”。

6、心斋:

即心灵之斋戒。心斋则不听不思,达到精神的虚静。要求人们精神统一, 关闭耳目感官通道,停止一切思虑活动,达到心灵的虚静。心斋的关键在于“虚”,虚而又虚,以至于忘却自身的存在。唯有精神虚静可以得道,唯有得道才能真正达到虚静。《庄子·人间世》

7、虚壹而静:

荀子提出的学习知识及修养己身的方法。专一、虚心而冷静地观察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荀子·解蔽》

8、浩然正气:

这种气是指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主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纯由内心“集义而生”不待外永,后人把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孟子·公孙丑上》PPT

9、良知良能:

良知是指人先天具有的对善的直觉,良能是指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本能。有的人对问题没有思考过,可是他能感觉到是好还是不好, 说明他的天性好;有的人并没有学过, 可是他能做, 说明他的天性好。《孟子·尽心上》

10.兼相爱交相利:

把兼相爱与交相利紧密联系一起,交相利成为兼相爱的目的与内容,把兼相爱与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功利目的紧密联系起来,表现了重视功利的特点。,主张不分亲疏尊卑贵贱,人人彼此相爱。《墨子·兼爱上》

11、小国寡民:

老子认为,知识使人多欲,多欲则不知足,而不知足则是祸乱之源。因此他提出的理想社会是纯自然经济的小生产社会,国土面积很小,人口很少,人民死守着家园过着仅可温饱的简朴生活。《老子·八十章》

12、五德终始说:

是战国末期阴阳家学派创始人邹衍提出的学说,反映了邹衍的宇宙观和历史观。所谓“五德”, 即五行的属性。“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认为水、火、金、木、土五种物质相克的循环变化,决定着历史上王朝的兴替和制度的变化。天子一定要得到五行中的一德,上天才显示祥符,表明已坐稳了皇位。后一德胜过前一德时,王朝就发生更迭了。

13、白马非马:

公孙龙认为“白”是指事物的颜色,“马”是指一物的形体,描述颜色的概念与描述形体的概念是不同的,因此,他们认为“白”是命“色”的,“马”是命“形”的,“形”“色”各不相干,“白马”就是“白马”,不能说“白马是马”,只能说“白马非马”。公孙龙又说,如果有人要马,那么黄马、黑马都符合要求,若把白马与马看成一回事,那就等于说黄马、黑马都是白马了。因此白马不等于马。

“白马非马”说只限于探讨个别与一般之间的差异,并不否认属种间的包含关系,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发展了中国古代逻辑的概念论。但是,此命题在强调个别与一般的差异时没看到二者的辩证关系,这是片面的。

14、天人相分:

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看法,认为天与人各有自己的规律与特点。荀子认为天人各有职责,人类社会有自己的特点,人生祸福吉凶是人所决定的,而与所谓天没有关系。《荀子·天论》

15、观物取象:

《周易·系辞》中对易象产生源由的解释。认为卦象是象征宇宙间的天地万物的,易象的产生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16、顿悟成佛:

禅宗用语。意为人们无须经历长期修习,只要刹那间领悟自心等同佛性,便是成佛之时。成佛只是指一念之间对“即心是佛”原理的直觉和体悟,无阶级次第可分。

二、继续编

1、中国哲学的基本特色:

(1)辩证思维传统。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以阴阳为基本范畴。具体体现为:一与二;和合与中庸思想;变化发展。首先,变化是宇宙生成的前提。其次,变

是非常和常的统一。再次,“变”是矛盾的化解。

(2)浓郁的社会情结。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人伦道德本位,内圣与外王;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忧患意识。

(3)天人合一思想。天范畴的含义:一是自然之天。二是主宰之天。三是本体之天。四是至善境界。;天人之际的两大命题:天人合一、天人相分

2、孔子“仁”的思想

(1)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仁的最终目标。

(2)孝、悌。仁的根本。

(3)忠、恕,为仁之方。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忠”。如果再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

(4)以恭、宽、信、敏、惠为要事。在孔子看来,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可作为能使“天下为仁”的五种美德。

3、孔子的“正名”思想

(1)正名的要旨是恢复周礼。等级严密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等。

(2)以礼为标准。

(3)强调道德教化

(4)亲亲与贤贤

(5)以仁为礼的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

4、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1)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

(2)发展变化的思想:老子看来,任何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

(3)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思想:老子认为,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就必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就是所谓的“反者道之动”

5、老子关于“道”的阐述

(1)道是万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2)道是抽象的本体

(3)道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万事万物的本体

(4)道是支配万物运行、生化的根本规律

6、孟子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也是他“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1)四端: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辞让之心——礼、是非之心——智。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2)强调学习、习染对人性的改造作用。他认为,人所表现的不善行为甚至恶欲,并非天生的质性有所不善,而是“陷溺其心者然也”(《告子》),即是由外界因素影响所致,所以主张教育要扩充先天所赋予的善性,帮助其将丧失的本性寻找回来:“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