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分型解读

合集下载

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

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

谢谢
4.Johansson分型 根据骨折位置及假体稳定性分为3型
Ⅰ型:骨折线接近假体末端,假体柄仍 然在髓腔内。 Ⅱ型:骨折线从股骨干近端部分延伸至 假体远端以远,假体柄从远端髓腔脱出。 Ⅲ型:骨折线完全位于假体柄末端远端。
5.Cooke改良的Bethea分型 根据骨折位置、粉碎程度、假体及骨折稳定性分为4型
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影像学评价分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的影像学评价Engh改良 的Gruen分区 A.髋臼侧Delee分区 B.股骨侧Gruen分区
1.髋臼侧Delee分区 髋臼侧Ⅰ~Ⅲ区:以髋臼旋转中心为中点,
分别做骨盆的水平线和垂线,两条线以内的 区域为髋臼Ⅱ区,外侧的区域为髋臼Ⅰ区, 内侧的区域为髋臼Ⅲ区(图A)。
2.AAOS分型 根据骨丢失的位置及程度分为6型
Ⅰ型:节段性骨丢失。 ⅡA型:空腔性骨丢失。 ⅡB型:膨胀性空腔性骨丢失。 Ⅲ型:节段性骨丢失与空腔性骨丢失同时存在。
Ⅳ型:股骨对线不良。 Ⅴ型:股骨硬化。 Ⅵ型:股骨骨折位置及粉碎程度分为3型。
Ⅰ型:骨折位于假体末端。 Ⅱ型:骨折围绕假体呈螺旋状。 Ⅲ型:骨折围绕假体呈粉碎状。
Ⅰ型:假体柄周围粉碎骨折,假体柄松 动,骨折不稳定。 Ⅱ型:假体柄周围斜形或螺旋形骨折, 骨折稳定。 Ⅲ型:假体柄尖端横行骨折,骨折不稳 定,假体无松动。 Ⅳ型:骨折线完全位于假体远端。
6.Tower-Beals分型 根据骨折位置、骨折及假体稳定性分为4型
Ⅰ型:骨折累及股骨近端,常伴有大转子或小转子撕脱骨折。 Ⅱ型:骨折累及股骨干但未达假体尖端,假体常可保持骨折稳定。 ⅢA型:骨折累及假体柄尖端,但未向近侧延伸,少于25%的骨-假体界面被破坏。 ⅢB型:骨折累及假体柄尖端并向近侧延伸,大于25%的骨-假体界面被破坏。 ⅢC型:长柄假体尖端的股骨髁上骨折。 Ⅳ型:假体远侧远离假体尖端的股骨髁上骨折。

髋臼磨损

髋臼磨损

影像学检查:
放射检查提示: 人工股骨头在位,未见明显松脱或变形改变,右人 工股骨头周围骨质密度增高,右髋臼失去正常形态,边
缘骨质毛糙,下缘骨皮质欠连续,可见骨碎片影。
影像学检查:
行双髋关节CT平扫+三维:
1、右侧人工股骨节炎。
术 前 X 片
术 前 CT 片
专用器械
DePuy: Moreland
讨 论分析
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
• 一种十分成功的手术 • 90%的病人使用寿命 在15年以上
手术禁忌征
急性感染-局部、全身 慢性感染-局部、全身 全身情况差-手术耐受差 肥胖-机械因素
人工关节感染 死亡
假体松动
髋臼磨损:髋臼磨损是人工股骨头置 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全 髋关节翻修的首要因素。 临床表现:为疼痛症状,X线表现为 髋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软骨下骨 硬化,髋臼变薄。
治疗经过(术中) 专科体征:
右下肢跛行步态,右髋部有明显压 上午在全身麻醉麻醉下行右侧人工全髋 痛及纵向叩击痛,右髋关节活动疼痛 均受限,右下肢较左下肢短缩1-2cm, 关节翻修术,术中出血量约1100ml,尿 右下肢感觉、肌力、肌张力正常,足 量800ml,输液总量为3708ml,麻醉满意, 背动脉搏动及各趾活动正常,右下肢 手术时间长达5小时 “4”字试验(+)。
细胞毒抗体、 TNF、白介素、 PG 破骨细胞活性增强 全身反应 松动
碎片产生的部位
生物学反应
高分子聚四氟乙稀碎屑 90%小于0.5um, 1um为细胞水平 每年磨损0.1-0.2mm 金属碎屑和假体组合 钴铬钼-钴铬钼, 钛-钛, 钛-钴铬钼 杯用螺丝固定柄加围领
引起松动有关的因素
• 与病人相关的因素-年龄、体重、疾病

螺旋臼联合植骨修复全髋置换翻修术中的Ⅰ、Ⅱ型髋臼骨缺损

螺旋臼联合植骨修复全髋置换翻修术中的Ⅰ、Ⅱ型髋臼骨缺损
及 碎 屑 性 植 骨 ; 后 进 行 临床 评 估 及 X 线 评 估 。结 果 术 后 平 均 随 访 8 5 个 月 , 均 2 . 个 月 , 出现 假 体 失 败 而 需要 再 次 术 ~ 6 平 28 未
翻 修 病 例 , 骨 组 织 未 见 明 显 骨 吸 收 。Har 评 分 系统 评 估 患 者 髋 关 节 功 能 , 修 术 前 平 均 2 植 ri s 翻 8分 , 术后 平 均 8 4分 。 结 论 采 用
重庆 医 学 2 0 0 8年 1 0月 第 3 7卷 第 l 9期
2 5 17

临床 研 究Leabharlann ・ 螺 旋 臼联 合 植 骨 修 复 全 髋 置 换 翻 修 术 中 的 工、 Ⅱ型 髋 臼 骨 缺 损
张铭 华 , 李 波 4 26 ) 0 1 0
( 庆 市第二人 民 医院骨科 重
摘 要: 目的
螺旋 臼联 合 植 骨修 复翻 修 术 中 I、 Ⅱ型 髋 臼 骨缺 损 , 骨 床 接 触 更 紧 密 , 少植 骨 界 面 间微 动现 象 , 时可 阻 断 乙烯 臼 与 髋 白 骨 质 与 减 同
的接 触 , 少 骨 溶 解 。 该 方 法 可 有 效 修 复 I、 减 Ⅱ型 髋 臼 骨 缺 损 。
Cl ia n a i l g c l v l a i n r o d c e o a h p te t Re u t Th o i W- p t a g d fo 8 t 6 mo t s a e — i c la d r d oo ia e a u t swe ec n u t d f re c a in . s ls n o efl o u i r n e r m O 5 n h ( v r me

全髋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翻修重建

全髋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翻修重建
在 一 前 瞻 性 研 究 中采 用 D i e ce于 17 96年 所 描 述 的 以放
射学评估方法对生 物型髋 臼假体 周 围骨缺损 进行分类 。 该分类方法将髋 臼骨缺损分为 3个区域( 2 , 图 )但此方法
判断髋 臼骨缺损需要进行 X线检查 。对 明显骨缺损 病例 , 摄普通 x线片即能提供 足够信息 。标 准 X线 摄片 包括 一个 前 后 位 平 片 和 一 个 水 平 侧 位 片 。斜 位 片 或 J dt 片对于进一步评估髋 臼骨缺损很有用 , u e位 但其作 用 可能己被更为精确的 C T检查所代 替。多 次随访所摄 系 列 X线 片比单一 x线 片能提供更多 信息 。Cas _ 研 l 等l u 2
1 髋 臼 骨缺 损 术 前 评 估和 术 前 计 划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髋 臼骨缺损有 多种分 类 系统 , 力 图定位不 同类别 、 不同程度 的骨 量缺损指标 , 以帮助指 导 哪一种翻修重建方 法可 以采用 , 用于 比较各研 究者 之 并 间不 同翻修方法和翻修假体 的研究结果 。C l g a a ahn等 l ]
究 证实 , 一 X线 片诊 断 髋 臼骨溶 解 的敏 感 度 为 4 . % , 单 15
对制定翻修 决策作 用不 大 。19 94年 ,a rsy等 描述 P pok 另一种髋臼骨缺损分类方法 ( 1 , 表 )此分类系统依据髋 臼 缘是否完整及髋 臼骨量能 否提供髋 臼假 体 即刻稳定性 , 将髋 臼骨缺损分为 3类 。此 分类 及其 亚型 , 助于指 导 有 临床选择不 同的翻修 方法 。例如对 于l i B型 , 因缺损在髋 臼上外侧 , 可使用“” 7 字形股骨头 颈同种异体骨修 补缺损 ( 3, 图 )并使用 螺钉或钢 板 固定 。另外 , 大利关节 翻修 意 学会 ( R 推 出的 G R分类 也 是较 通用 的分类 系统 。 GI) I ] 该分类根据髋 臼骨缺损严 重程度 , 分为 4类 ( 2 , 共 表 ) 并 以此 为依据提 出各分级的翻修策略 。

髋臼缺损分型

髋臼缺损分型

第三部分
观察这部分髋臼翻修病例的临床效果包 括:1 对比术前术后评分
2并发症 3 假体在位率 4 分析失败原因 5比较不同分型之间的疗效对比。
应用CT/3D打印评估髋臼缺损进一步评估缺 损类型
优势及创新:1 骨盆X线片对髋臼周围骨溶解的检测灵敏度低
2术前了解需要准备多少自体或异体骨或必须植入多大的植体才能重建缺损。
2个非专业人员 2个专业人员观察25例 髋翻修的X线片,2周后重复,比较观 察者内部及组间的一致程度
评价的文章
先基于X线提出一种新分型-2010年
32个髋臼成分进行了X光片检查 在髋臼一侧,并将骨丢失分类为极少
或明显。完整性描述了髋臼支撑结构 的连续性,包括上壁,前壁,后壁, 中央壁或中间壁。 由3位外科医生分别在2次场合进行评 估,并计算观察者之间可靠性。
A 内壁完整 B 内壁不完整 II型缺损髋臼环不连续,边缘缺损需要垫块。 A 缺损位置在上壁(10到2点钟方向) 有可能会造成髋臼上移 B 缺损位置在后壁(2到5点钟方向)后壁缺损后柱尚存 C缺损位置在前壁(7到10点钟方向)前壁缺损前柱尚存 III型骨盆不连续 A 前柱断开 B 后柱断开 C 前后柱均断开
Gustilo Classification -1988年
该系统是使用42个骨盆AP和髋的侧位 X光片设计的。
I型缺损是在最小的空洞增大伴随着骨 水泥-假体界面松动的情况下出现的。
在II型缺陷中,壁变薄但未穿孔,并 且易于松动。
III型缺陷仅显示局部壁缺陷。 在IV型中可见大量缺陷和塌陷,其中2
髋臼缺损各分型系统及其评 价
Paprosky分型-1994年
材料和方法
髋臼缺损分类系统基于1 完整髋臼边 缘的存在与否

全髋关节置换术解读

全髋关节置换术解读

骨水泥型-Zimmer Harris Precoat stem
骨水泥型-史塞克 Accolade C
骨水泥型-施乐辉 CPCS
骨水泥型-Link Synergy骨水泥型
肿瘤假体
肿瘤假体-马鞍头型肿瘤假体
髋臼
• Duroloc髋臼
股骨头
• 36mm股骨头:非金对金最大的股骨头
界面
• • • • 关于磨损: 金属对聚乙烯 陶瓷对聚乙烯 陶瓷对陶瓷(三代陶瓷 黄陶 氧化铝陶瓷 2012退市 四代陶瓷 粉陶)
• 1,宿主骨床皮质骨化不易形成与骨水泥的交锁结构; • 2,强度较弱的骨水泥与骨的界面; • 3,即使使用最先进的骨水泥技术,10年的翻修率也高达20%
髋臼侧翻修
髋臼骨缺损AAOS分型 I 节段型骨损伤:外周型 上部 前部 后部 中心型(内侧骨缺损) II 腔隙型骨缺损:周围型 上部 前部 后部 中心型(内侧骨缺损) III 混合型骨缺损 IV 骨盆连续性中断 V 髋部强直。
D`Antonio髋臼骨缺损严重程度 分级
• I 髋臼杯与骨性臼杯完全接触,无需植骨 • II 臼杯与骨性臼杯不完全接触,仅需充填植 骨 • III 臼杯与骨性臼杯不完全接触,且臼杯在 骨性髋臼中不稳定,需结构性植骨以稳定 臼杯。
股骨翻修原则
• • • • • • • 评估骨缺损的程度 判断优质骨的位置,确定假体的固定位置 选择一个合适的假体与优质骨区域固定 确保假体获得轴向和旋转稳定性 恢复髋关节中心 处理骨缺损 术后根据生物力学特点制定康复计划。
短柄-强生公司Proxima stem
短柄- Zimmer-Fitmore
Zimmer-短柄 Mayo stem
短柄-Lima公司 COLLOMIS

全髋关节翻修术

全髋关节翻修术

全髋关节翻修术摘要: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是一种难度较大且临床需要日益增多的手术,对适应证的选择、骨缺损的程度、移植骨及假体的选择和固定的了解是必要的。

本文总结近年来此方面的进展关键词髋关节翻修术髋臼缺损重建术髋关节翻修术是指通过重新植入能够牢固固定的新假体及恢复(或基本恢复)关节的解剖形态而恢复关节功能[1]。

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广泛开展,由于无菌性松动、骨溶解、感染、骨折假体断裂、位置不佳、脱位等原因而致的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日益增多,因而髋关节翻修术的绝对数量也在增加[2]。

但翻修术较THA而言花费高、技术复杂、对手术技巧和临床经验要求较高,因而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就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假体的选择和固定及骨缺损的修复重建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1 假体的选择和固定1 .1 髋臼假体选择和固定翻修手术中的首要问题是假体及其固定方式的选择。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在翻修术中应选用翻修假体,应用普通假体做翻修术,其失败率很高[3]。

至今用于翻修术的髋臼假体种类有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双极杯、髋臼加强环等。

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植骨后,若髋臼侧宿主骨对髋臼假体的覆盖率大于50%,可采用非骨水泥型髋臼[4];对髋臼假体覆盖率小于50%,由于剩余宿主骨不能很好的支撑髋臼假体,就有必要选择结构性骨移植或特殊的髋臼假体。

现特殊的髋臼假体种类较多,如X-Change金属网的使用,表面多孔的压配髋臼假体(porous press-fit component)、订做型髋臼假体、高中心髋臼假体、椭圆形髋臼假体、不对称髋臼假体等。

还有为修补薄弱的髋臼内壁和髋臼前后柱,防止髋臼假体向内或向上移位而研制的金属加强环(reinforcement ring) Burch-Schneider 支架、GAP 杯、抗内突支架、三翼臼杯等多种金属材料[5-6]。

目前在髋臼假体的类型上多选用有金属壳带多孔表面的非骨水泥型髋臼杯,因其疗效确切而被推崇为髋臼翻修术的“金标准”[7]。

髋臼骨缺损分型

髋臼骨缺损分型

• AAOS分型 — V型
骨缺损为关节融合——真臼确立较困难
AAOS分型
• 提醒:I、II型 • 不足:没有涉及骨缺损的量,不能很好地 反映骨缺损的程度和残余骨量对髋臼假体 的支持能力
Paprosky分型系统
1990年AAOS年会上提出全髋关节 翻修骨缺损评估的Paprosky分型法 1994年正式发表*
Paprosky分型
*段王平 ,卫小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分型.Journal of Practical Orthopaedics . 2007 (13),156-157
Paprosky分型
主要标志: 1.旋转中心上移程度
2.坐骨骨溶解
3.泪滴骨溶解 4.髋臼相对于 Kohler 线的位置变化。
主 流
AAOS分型
Paprosky 分型
一.AAOS分型
• AAOS分型是文献中最常用的髋臼骨缺损分 型系统 • 根据髋臼骨缺损的形态及位置进行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acetabular defects according to AAOS system
• I型 节段型骨缺损:指髋臼半球形支持结构缺损,包括内侧壁 周围型(上部、前部、后部) 中央型(内侧壁缺失) • Ⅱ型 腔隙型骨缺损:髋臼骨性包容结构缺损,不累及支持结构 周围型(上部、前部、后部) • Ⅲ型:节段型与腔隙型骨缺损并存 • Ⅳ型:累及髋臼的前柱和后柱,导致骨盆的连续性中断 • V型 :骨缺损为关节融合
包容性缺损:又称腔性缺损 ,指髋 臼腔骨性结构的容量性丢失 ,但髋臼 壁和髋臼柱完整。 非包容性缺损:又称节段性缺损 , 指髋臼的支撑半球 (包括髋臼内侧 壁 )的任何一部分的完全性缺失
AAOS分型 — IV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分型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的广泛开展,因各种原因需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患者日渐增多。

THR的近期疗效满意是一
致公认的,而长期随访资料显示假体松动、骨溶解是当前全髋关节置换术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

由于磨损、炎症等引起的骨溶解与缺损给翻修手术带来极大困难,同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由于需要彻底清除残留骨水泥,或者需要拔出假体,也可造成骨残端进一步缺损或骨折。

解决骨缺损的问题成为髋关节翻修手术的重要环节,也是翻修手术的难点。

本文就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分类作一介绍。

目前,关于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分类方法很多,国外有AAOS分类、Paprosky分类、Gross分类、EnghGlassman分类以及Gustilo & Pastenak分类等。

其中以AAOS分类和Paprosky分类两种方法最为常用。

国内主要有重庆髋臼骨缺损分类法。

1 AAOS分类法
AAOS(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分类法是由D′ Antonio[1]1989年提出,随后得到AAOS组织的推荐,既适用于原发性髋臼
异常,也适用于髋臼翻修病例。

这种分类的基本特点是区分节段性骨缺损和腔隙性骨缺损。

节段性骨缺损是指组成髋臼半球形的四周壁结构有部分缺损,而腔隙性骨缺损是指髋臼四周壁完整无缺,而其内在骨小梁、松质骨有缺损,致使髋臼变深,髋臼缘仍存在。

其缺损可在臼的上方、前方、后方或整个臼窝深陷[2]。

AAOS分类共分为五型,Ⅰ型:髋臼节段性骨缺损;Ⅰa型:边缘性髋臼骨缺损;Ⅰb型:中央性髋臼内壁骨缺损;Ⅱ型:髋臼腔隙性骨缺损;Ⅲ
型:髋臼联合性(节段性兼腔隙性)骨缺损;Ⅳ型:骨盆连续性中断;Ⅴ型:髋臼融合。

骨盆连续性中断是指骨缺损从前柱扩展到后柱,而将髋臼分成上、下两半,造成骨盆结构不稳定。

髋臼融合是指髋臼被骨性组织充填并不伴有骨缺损,此时找到髋臼的位置很困难,属于技术上的缺憾。

虽然AAOS分类法给髋臼侧骨缺损以精确的命名,但不能很好地反映骨缺损的程度和残余骨量对髋臼假体的支持能力,对选择何种方法进行髋臼重建也缺乏预见性,因此对手术前制定手术计划帮助不大。

2 Paprosky分类法
Paprosky分类法[3]根据前后骨盆、髋关节X线片中髋关节中心上移、
坐骨支骨溶解、髋关节中心内移和泪滴骨溶解的程度作为衡量的依据,强调髋臼缘、髋臼顶和前后壁以及髋臼前后柱的稳定性。

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在术前较为准确地评估缺损的程度,对拟订髋臼重建方案具有重要意义[4]。

Ⅰ型:髋臼壁无重要的骨缺损,未侵犯到内侧壁,前后柱仍保持完整。

Ⅱ型:髋臼有缺损,但仍能发挥支撑假体的作用,前后柱得以维持,但松质骨几乎完全消
失。

Ⅲ型:髋臼的前后柱、顶部以及底部出现大的缺损(见表1)。

缺点是分类方法较复杂。

3 Gross分类法
Gross分类法[5]将髋臼骨缺损分为包容型和非包容型骨缺损两型。

Ⅰ型为包容性缺损,即腔性缺损,即髋臼壁完整;Ⅱ型为非包容性缺损,进一步分为ⅡA与ⅡB两种亚型。

ⅡA型为髋臼顶壁或部分髋臼柱缺损,髋臼缘部分缺损,但髋臼壁缺失面积不超过髋臼面积的50%。

ⅡB型为髋臼柱缺失,是指一个或两个髋臼柱缺损,并伴有髋臼壁缺损,缺损面积大于髋臼面积的50%。

此分类更像是根据术中所见提出的分类,对术中决定治疗方案有较大参考价值。

4 EnghGlassman分类法[6]
分为轻、中、重三型。

轻型:基本完整的髋臼缘和极少的空腔缺损;中型:包括较多的髋臼缘和较少的空腔缺损;重型:缺损包括较多的髋臼缘和空腔缺损。

其中骨盆不连续型属于重型。

5 Gustilo & Pasternak分类法[7]
分为四型,Ⅰ型:指少量骨缺损,不影响假体再次植入;
表1 Paprosky分类法略
重度注:髋关节中心上移程度:“不明显”指上移在闭孔横线上方3 cm以内;“明显”指在该线3 cm以上。

坐骨支骨溶解程度:“轻度”指距离闭孔横线下方0~7 mm内有骨溶解;“中度”指在该线以下8~14 mm内有骨溶解;“重度”指在该线下15 mm或更远部位有骨溶解。

髋关节中心内移程度:“Ⅰ度”指在Kohler线外侧;“Ⅱ度”指移至Kohler线处;“Ⅱ+度”指在Kohler线内侧,扩展至盆腔内;“Ⅲ度”指移至盆腔内;“Ⅲ+度”指明显移至盆腔内。

泪滴骨溶解程度:“轻度”指外侧缘少量骨缺失;“中度”指外侧缘完全缺失;“重度”指外侧缘与内侧缘都有骨缺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