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承灾体易损性探究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应用实践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应用实践摘要: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的技术知识,是风险来源、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主要理论基础。
本文就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应用实践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风险分析引言现阶段,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主要集中在技术方法改进方面。
地质灾害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不但会受灾害体所处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取决于承灾体的能力,只有在灾害体对承灾体构成威胁的情况下,才会引发地质灾害风险。
所以,承载体的数据质量、精度等也会对危险评估的最终结果造成影响。
1地质灾害的类型地质灾害指自然或者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均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很多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的各项生存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岩爆、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岩土膨胀、煤层自燃、沙土液化、土地沙漠化地震、水土流失以及地热害等。
由于地质灾害大部分是在一定的动力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诱发因素较多,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根据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将地质灾害分成了人为地质灾害和自然地质灾害两大类。
人为地质灾害大部分受到了人类工程开发活动的制约;自然地质灾害一般受到自然地质条件的控制,其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与频率都不会受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转移。
2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方法与评价类型地质灾害产生的经济损失、社会损失非常严重,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的方法与类型要进一步完善。
当代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单一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经验模型法等方法评价,旨在找出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并且在评价分析的时候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评价的矛盾和问题。
第二种是交叉型评价方法,比如模糊聚类综合评价、物元模型综合评价等等,该类型的评价方法在于对地质灾害的各类影响因素充分掌握,在评价分析的过程中给出了更多的参考和指导,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评估。
校园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校园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保障校园的安全至关重要。
其中,地质灾害是可能威胁校园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校园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危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一、校园地质灾害的类型常见的校园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如果校园建在山坡附近,就有可能面临滑坡的威胁。
崩塌则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如果校园位于泥石流的沟道或者流域范围内,一旦发生泥石流,后果不堪设想。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现象。
二、校园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性1、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校园是师生集中活动的区域,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如设置警示标识、疏散通道等,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
2、保护学校财产学校的建筑物、教学设备等财产价值较高。
地质灾害可能会导致建筑物损坏、设备毁坏,给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提前进行风险评估,有助于采取加固措施,保护学校的财产安全。
3、确保教学秩序正常进行地质灾害不仅会影响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可能破坏教学设施,中断教学秩序。
通过风险评估和预防,可以减少灾害对教学的干扰,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校园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步骤1、资料收集与现场勘查首先要收集校园所在地区的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等资料,了解区域地质背景和历史上发生过的地质灾害情况。
同时,对校园及周边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查,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
灾害易损性分析报告

灾害易损性分析报告1. 简介灾害易损性分析是指评估和量化灾害对特定区域及其人口、财产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
通过对该区域的物理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和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策略。
本文将介绍灾害易损性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2. 数据收集在进行灾害易损性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地理信息、气象数据、人口统计数据、建筑物信息等。
通过收集这些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研究区域的特点,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
3. 确定指标在灾害易损性分析中,需要确定一些指标来评估灾害对特定区域的潜在危害程度。
常见的指标包括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土地利用类型、建筑物结构等。
这些指标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得到。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在确定了指标之后,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可视化。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了解不同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以及灾害对研究区域的潜在影响。
5. 易损性评估在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灾害易损性的评估。
通过计算不同指标的得分,可以得出灾害易损性的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可以用来判断不同区域的易损程度,以及确定哪些区域需要采取更多的防灾减灾措施。
6. 结果解释和应用最后,需要对灾害易损性分析的结果进行解释和应用。
可以将评估结果制作成图表或报告,以便决策者和相关部门更好地了解研究区域的易损程度。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策略,提高区域的灾害应对能力。
7. 结论灾害易损性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策略。
通过数据收集、指标确定、数据处理和分析、易损性评估以及结果解释和应用等步骤,可以得出灾害易损性的评估结果,为灾害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灾后损失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

2 1 划分评价区 .
为 使研 究成 果 便 于应 用 和 指导 防灾 减 灾 实 践 , 进行 易 损性 评价 时 宜保持 行政 区的完 整性 。本 文 以 三 峡库 区各 县 ( 、 ) 评 价 区 , 计 2 市 区 为 共 O个 评 价
区。
12 库 区气象 和水 文 .
三峡库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 平均气温高、
13 库区地质环境 .
三 峡库 区位 于 杨 子 准地 台 区 , 与秦 岭地 槽 相 北
邻。库区横跨川鄂褶皱带 中段和川东弧形褶皱带东 段 。褶 皱形 态 以奉 节 为 界 , 节 以东 背斜 紧 闭并 伴 奉
有倒 转 现象 , 向斜 为 复式 褶 皱 , 级 褶 曲发 育 ; 节 次 奉
l 三 峡 库 区概 况
1 1 库 区范围 .
长 江三峡 水库 淹 没涉 及 湖 北 省 的夷 陵 区 、 归 秭
县 、 山县、 兴 巴东 县 , 庆 市 的 巫 山县 、 溪 县 、 节 重 巫 奉
2 三峡库 区地质灾 害易损性评价
易损性 评 价 的 步 骤 可 分 为 六 步 : ) 分 评 价 1划 区 ;) 取 评 价 指 标 ; ) 定 评 价 指 标 分 级 标 准 及 2选 3确
维普资讯
岩 土工 程 界 第 卷 第4 期
基 于 灾 后 损 失 的 三 峡 库 区 地 质 灾 害 易 损 性 评 价
胡焕校 张 立 明
( 中南大学地学 与环 境工程学院)
摘
要
以三峡库 区近年统计 数据为依据 , 选取 灾害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害频 数 、 灾 经济损失模数 、 生命损失模数等 评价
易损 性 的定量 表达 就是 易损 度 。根 据 国 内外 自然 灾 害研究 理论 6, 义地 质灾 害 易损 性 为 承灾 体 遭 _定 受 地 质灾 害危 害 的程 度 , 它反 映 了不 同承 灾 体遭 受 同一 强度地 质 灾害 损失 程度 的不 同。易损 性评 价 是 对 区域社 会经 济 水平 及 承 灾 能 力 的分 析 , 揭 示 其 并 空 间分布 状况 。 易损性 评 价成果 可 用 于指导 高风 险 区 的防灾 减灾 , 为 区域 防灾措 施 的制定 提 供依 据 。 也
山洪承灾体易损性分析方法

山洪承灾体易损性分析方法以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等现状防洪能力为主,并结合保护对象的人口、房屋结构类型、交通通讯条件等信息,分析易损性,填写控制断面水位-流量-人口对照表。
1.1易损性要素分析1.1.1承险人口及房屋分析根据水位流量关系和河道比降,将居民住房位置及高程测量成果转换为控制断面的水位-人口关系曲线,统计对应控制断面典型频率洪水淹没水位下的累积人口、户数和房屋数。
1.1.2现状防洪能力分析分析现状条件下,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等易灾区保护对象成灾水位对应洪峰流量的频率,并根据需要辅助分析沿河道路、桥涵、沿河房屋地基等特征水位对应洪峰流量的频率,统计确定成灾水位、各典型频率设计洪水位下的累计人口和房屋数,综合评价现状防洪能力。
(一)成灾水位对应的洪水频率分析现状防洪能力以成灾水位对应流量的频率表示,成灾水位由现场调查测量确定。
分析时,采用水位流量关系或曼宁公式等水力学方法,求出成灾水位对应的洪峰流量,采用频率分析法或者插值法等方法,确定该流量对应的洪水频率。
根据需要可分析其他特征水位(沿河道路、桥涵、沿河房屋地基等特征高程)对应的洪峰流量,采用频率分析法或者插值法等方法,确定各流量对应的洪水频率。
采用曼宁公式将成灾水位转化为对应的洪峰流量时,仍需按照“3.2.4 水位流量关系分析”中的原则和方法确定比降和糙率。
(二)现状防洪能力确定根据现场调查的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人口高程分布关系,统计确定成灾水位(及沿河道路、桥涵、沿河房屋地基等其他特征水位)、各频率设计洪水位下的累计人口和房屋数,结合控制断面水位流量关系特点,综合确定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等易灾区保护对象的现状防洪能力。
1.1.3其他相关信息分析在现状防洪能力分析基础上,还应结合河村落、集镇和城镇等易灾区保护对象的地形地貌、房屋结构类型、交通通讯条件、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等相关信息,对易损性进行综合分析。
1.1易损性计算1.1.1子要素权重确定包括人口数量、现状防洪能力、其他信息3个要素。
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研究

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研究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破坏性地震频发造成了严重的生命损失,对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的深入研究不仅提高地震灾害风险定量评估结果精度而且对震后应急救援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1966-2016年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GIS 平台定量分析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从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不同震级、人口密度方面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总体呈现地震活动频繁且生命损失高度集中;致死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突出,重特大地震对累计地震死亡人数作用明显,地震灾害生命损失呈高度集中的特点。
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中小地震在多震省份生命损失较小,在少震省份生命损失反而较大。
此外地震灾害生命损失分布受人口密度影响显著,以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为界,呈现东高西低,与地震发生频次相反。
在地震生命损失时空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系统收集整理了国内51例地震的人员死亡数据,并对5类具有代表性的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模型进行适用性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M<5.5级地震5类模型的多数评估结果基本都在合理范围内;5.5≤M<6级地震5类评估模型结果误差较小且在合理范围内的模型为基于震中烈度和适用特定区域的模型;6≤M<7级地震5类模型的多数评估结果不在一个数量级;震级M≥7级地震一般需采用特定适用范围的评估模型和专家经验参与,才可能会得到相对准确的评估结果,但仍然存在较大的误差。
(2)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模型不适用于城市直下型地震生命损失评估,对于此类地震5种模型的评估结果都出现了较大偏差。
(3)在空间上地震灾害生命易损性模型存在分区现象,评估结果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结合目前评估模型中地震参数和模型适用性评价结果,从中选取震中烈度、震区面积(Ⅵ度区及以上)、人口密度,并引入震中烈度与抗震设防烈度之差参与地震灾害生命损失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将中国大陆地区分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重庆)、东部地区(主要“胡焕庸”线以东、除西部地区以外省份),分别对人口密度进行分组,西北地区分为20人/km~2以下、20~60人/km~2和60人/km~2以上三类,西南地区分为人口密度60人/km~2以下、60~150人/km~2和150人/km~2以上三类。
地下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进展

破坏状态划分
对应文献
关键横截面真实弯矩与其弯矩承 圆形隧道、矩形车站、综 无、轻微、中等、严重及完全破坏 5 [28-30]、
[32-33]、
[35-43]、
强度屈服
载力之比
衬砌混凝土真实应力与极限应力
准则
之比
隧道横向收敛变形率
合管廊
圆形隧道
圆形隧道
隧道接头转角
圆形隧道
最大层间位移角
矩形车站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项目(2016RA4059)
第一作者:黄忠凯(1992—),
博士后,
工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地下结构抗震 .
E-mail:5huangzhongkai@tongji. edu. cn
通信作者:张冬梅(1975—),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工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盾构隧道安全评估 .
é1
E ù
P ( s ≥ s j | E )= Φ ê ⋅ In (
)ú
(1)
Ej û
ë βj
其中 s 为破坏状态,P 为超越某破坏状态 sj 的概率,E
随着计算能力的发展,在第 3 阶段中,学者们广泛采
用基于数值法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在早期,基于能力
谱的地震易损性分析较为实用[27],其后随着计算能
文章编号:0253⁃374X(2021)01-0049-11
地下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进展
黄忠凯 1,2 ,张冬梅 1,2
(1. 同济大学 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2;
2. 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上海 200092)
摘要:为了促进国内地下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发展和应
第七章 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小结)

第六章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小结)
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
地质灾害是灾害体作用于受灾体的结果。
地质灾害的成灾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致灾体条件。
另一方面取决于受灾体条件。
在灾害风险评估中,通过危险性分析评价致灾体条件,通过易损性分析评价受灾体条件。
在受灾体条件中,影响成灾结果的直接要数是:评价区(或灾害危害范围)内,受灾体的种类、数量、不同受灾体对不同种类、不同强度地质灾害的承灾能力和可能损毁程度以及灾后的可恢复性。
在同等灾害规模条件下,受灾体的数量越多,受灾体对灾害的抗御能力和可恢复性越差,灾害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
易损性所要表征的正是这些对成灾结果具有直接影响的受灾体特征。
因此地质灾害受灾体价值分析是研究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地质灾害受灾体价值分析的中心工作就是调查统计受灾体的分布情况,核算受灾体的价值,并以单元价值额或价值密度等为标志,反映评价区受灾体的价值分布。
受灾体的损毁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准确地界定各类受灾体在遭受不同灾害破坏情况下的价值损失率。
需要进行大量的灾例分析和相应的统计工作。
在实际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损失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地质灾害承灾体易损性探究
作者:高兴和, GAO Xing-he
作者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
刊名: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英文刊名:CHINA GEOLOGY & MINING ECONOMICS
年,卷(期):2002,15(4)
被引用次数:17次
1.高华喜滑坡灾害风险区划与预测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灾害学 2010(2)
2.张艳.刘丹强.周璐红地质灾害土地资源易损性评价定量探讨[期刊论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0(3)
3.梅海.张纪勋兰州市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期刊论文]-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0(2)
4.高廷.徐笑歌.王静爱.李睿2008年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承灾体分类与脆弱性评价——以湖南省郴州市交通承灾体为例[期刊论文]-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4)
5.张绪教.刘光旭.吴文祥昆明市泥石流风险性评价研究[期刊论文]-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8(2)
6.蒋庆丰.游珍.沈吉.徐刚山坡泥石流场地易损性评价[期刊论文]-自然灾害学报 2006(1)
7.徐娟城市泥石流灾害易损性评价研究——以云南省东川区为例[期刊论文]-保山师专学报 2006(5)
8.唐川.朱静城市泥石流风险评价探讨[期刊论文]-水科学进展 2006(3)
9.万石云城市山洪灾害多因素分析及灾情评估方法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城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0.唐川.张军.周春花.铁永波城市泥石流易损性评价[期刊论文]-灾害学 2005(2)
11.蒋庆丰.游珍山坡泥石流场地风险性评价[期刊论文]-水土保持研究 2005(3)
12.向喜琼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管理[学位论文]博士 2005
13.王飞城市地震危害性模糊评价及地震损失预测评估[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4.隋欣.杨志峰青海省沿黄12县自然灾害活动特征及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期刊论文]-灾害学 2004(3)
15.杨华.赵纯勇.张永兴基于"3S"技术的地质灾害易损性面评价方法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3)
16.隋欣水电梯级开发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以黄河流域青海片梯级开发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4
17.汪洋.郭跃.赵纯勇.陈阿林.杨华基于3S技术的地质灾害易损性面评价研究[期刊论文]-灾害学 2003(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dzkcjj20020401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