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艺术的自我理解

合集下载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

中国佛像艺术佛教作为中国的一种主要宗教信仰,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艺术。

佛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在佛教寺庙中起到崇拜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更是一种精湛的艺术创作。

本文将介绍中国佛像艺术的历史、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像艺术历史中国佛教艺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当时,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带来了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

早期的佛像主要以印度风格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像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唐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官方的认可,佛教寺庙兴建迅速,佛像制作也达到了巅峰。

唐代佛像以邃密庄严、华丽细腻为特点,尤以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和佛像最为著名。

这些佛像在造型、服饰和表情上具有强烈的审美意义,展现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和佛教信仰的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佛像艺术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佛像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行,注重表达佛教教义和思想。

佛像的特点是纤细秀美、青铜铸造和微笑的面容。

其中,南宋的释迦牟尼像和千手观音像被誉为中国佛像艺术的巅峰之作。

明代以后,中国佛像艺术继续发展,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元素。

清代佛像更加注重细腻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展现出雄奇壮观的气势。

二、佛像艺术特点中国佛像艺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深刻的宗教意义:佛教作为一种传播智慧和慈悲的宗教,佛像在艺术创作中起到崇拜和教育的作用。

佛像以庄严、慈悲和智慧的形象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观念。

2. 独特的造型风格:中国佛像的造型风格独具一格,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佛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特点。

佛像的形象通常是肥胖和腾云驾雾的形象,寓意着世界的虚幻和超自然的力量。

3. 精湛的工艺技术:中国的佛像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从雕刻到铸造,从绘画到糊金,每一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艺。

细腻的雕刻和华丽的饰品使佛像充满了艺术的价值和观赏性。

浅谈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艺术风格

浅谈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艺术风格

浅谈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艺术风格作者:毛明霞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12期【摘要】佛教造像艺术在不同的时代变迁中,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征,以及各地独特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从而形成了雕塑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十六国后秦、西秦时期,麦积山石窟开始开窟造像,此后续有营建,现有十余个朝代的雕塑和壁画遗存,在中国石窟中独具一格,佛教造像艺术风格别具特色。

【关键词】石窟雕塑;造像:风格;特征【中图分类号】K87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147-03【本文著录格式】毛明霞.浅谈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艺术风格[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147-148,162.引言根据《高僧传》及麦积山现存碑刻记载及考证,麦积山石窟于公元5世纪开始开凿,此后历经十余个朝代的营建,现存窟龛221个,佛教造像10632身,壁画约1000平方米。

麦积山石窟位于西出长安“丝绸之路”的南线,各种文化元素碰撞融合,形成了其独有的佛教艺术特色。

麦积山石窟受到来自各方的文化影响,形成了世俗化和宗教化的雕塑和绘画,成为陇右的佛教艺术中心。

尤其以北朝时期的精美雕塑而闻名,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魅力可与云冈、龙门和敦煌相媲美,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本文以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艺术风格。

一、麦积山石窟佛教造像的艺术特点从已出土的文物可知,关于佛教造像艺术追溯起源,兴起在阿育王时,以桑奇大塔为代表。

随着佛教的向东传播,逐渐传入中国,石窟造像艺术也随之兴起。

尤其在南北朝时期,以中国佛教造像艺术迈向历史高潮。

全国范围立塔造像,造像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雕塑和绘画,主要以佛、菩萨、弟子、力士等为重要组成。

麦积山石窟受地域文化、时代等影响所呈现的造像艺术特点也不尽相同。

(一)泥塑艺术的运用麦积山石窟主要以泥塑为主进行塑像。

麦积山崖体属第三紀红砂岩,岩石结构松散粗糙,不易精雕细刻,历代艺术家在吸收佛教文化的基础上,以泥塑传统的制作技艺,因地制宜。

探讨佛像雕塑艺术的特点表现

探讨佛像雕塑艺术的特点表现

探讨佛像雕塑艺术的特点表现中国佛像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无论是在文学、绘画,还是在建筑、雕塑等艺术领域里,佛教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历朝历代的艺术家和民间能工巧匠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创作出各类独具匠心的佛像艺术珍品,勾人心魂,如今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收藏品,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收藏家的青睐,作品的价值意蕴和审美,促进了多元化审美经济的发展。

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历经汉魏隋唐直到元明清各个时期,在前后数千年的岁月中,中国佛像雕塑艺术不断发展,光耀古今。

每当我们到各大佛教寺院参观礼佛的时候,往往会看到一尊尊形象生动,造型逼真,千姿百态的佛像、菩萨像,使人们观之倍感亲切,心生欢喜。

佛像形象而直观,本是佛教徒崇敬礼拜的对象,塑造这些佛、菩萨像,是解释佛经弘扬佛教教义,也是便于佛教徒的宗教修行实践。

这些佛像制作精美,绚丽多姿,既给人以美的享受,也能抚慰人们的心灵,是其他艺术品难以比拟的。

佛教既具有抽象的教义,又有具体的形象,它往往将抽象的教义寓于具体的活脱形象之中,其表现之一就是佛教造像。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不甚理解佛教教义的普通民众与佛教逐渐疏离,但佛教造像的艺术形象却永远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佛像雕塑艺术的形成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互为融合,佛教的铜雕、绘画等艺术方面的创造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之深且广。

对于佛教造像,有金、银、铜、铁、石、木、玉、陶、瓷、泥等多种质地,从形象上细分,则有诸佛、观音、菩萨、罗汉、护法等。

金、玉佛像自身材质昂贵,传世品极少,而木、陶质地的造像,又易于损毁,难以长期流传,于是铜质和石质的造像就成了数量最多的两大类。

石质造像一般不易移动,因之金铜佛也就成了可移动的最受欢迎的艺术品之一。

各时期造像的风格不同,东汉、十六国时期是中国金铜佛像制造的起步期,佛像大都是高肉髻,有些磨光肉髻,结跏而坐,双手重叠,或手施无畏印,大多双目下视,表情平静,有些略带微笑,服饰多为通肩大衣,纹路深刻、流畅,给人以朴实无华之感。

北魏佛教石刻造像探析

北魏佛教石刻造像探析

北魏佛教石刻造像探析北魏佛教石刻造像是中国佛教石刻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特点是造像形态庄重肃穆,线条流畅,技法熟练。

这些石刻造像通常被用作宗教祭祀,既具有宗教意义,也具有艺术价值。

北魏佛教石刻造像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山西省和河南省一带。

这些造像多以佛陀、菩萨和阿罗汉等佛教神像为主题,既栩栩如生,又有独特的审美韵味。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河北省正定县的佛洞造像。

佛洞造像是北魏时期建筑师和雕塑家团队共同创作的,为四川山峦冲破的造像,由于所使用的石料与周围的山石完全一致,给人一种天然石头生发而成的感觉。

造像高达17米,由佛像、菩萨像和阿罗汉像组成。

这些造像姿态各异,神态庄严,气势磅礴。

除了佛洞造像,山西省的晋祠也是北魏佛教石刻造像的重要遗址之一。

晋祠的石刻造像主题多是佛陀和菩萨的故事,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造像的手法多采用纹饰线条交错,更加突出了造像的艺术感。

北魏佛教石刻造像在审美上注重对称、流畅和勾勒轮廓的深邃感。

造像的线条流畅而简洁,给人一种勃发出了巨大的力量和魅力的感觉。

佛陀的面容祥和,深邃的眼神给人以力量与智慧的触动。

菩萨的表情慈祥,身姿优雅,给人以安定与宁静的感觉。

阿罗汉的表情坚毅,身姿挺拔,给人以坚定与决心的感觉。

北魏佛教石刻造像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多采用凿刻和浮雕的技法。

艺术家们运用凿刻技法将石块雕凿成各种线条和形象,使得造像生动鲜活,逼真至极。

浮雕技法使得造像更加具有层次感,给人一种立体感强烈的印象。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北魏佛教石刻造像成为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

北魏佛教石刻造像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作。

这些造像以其庄严肃穆和精湛的技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对于我们研究和欣赏中国古代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漫话洛阳龙门石窟造像——卢舍那大佛

漫话洛阳龙门石窟造像——卢舍那大佛

内容摘要:卢舍那大佛造像是举世闻名的佛教石窟造像,文章从佛教、艺术等角度去重新审视大佛造像,并阐述了卢舍那大佛的来源和艺术特点。

关键词:卢舍那大佛石窟造像洛阳龙门石窟以西山明珠——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而闻名世界,卢舍那大佛造像既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又是中国封建社会盛世的反映;既是中原传统文化的象征,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体现。

多少年来中外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对卢舍那大佛造像的探讨和研究源源不断,肯定和评价是众多的。

笔者就卢舍那大佛造像谈谈自己的认识理解和看法。

一、佛教中的卢舍那卢舍那大佛造像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造像中的一颗明珠,取材于佛教。

众所周知,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于古印度,于两汉之间开始传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初步的繁荣发展,出现了大量巨大的佛教造像,如云冈大佛等。

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中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佛教的兴盛程度。

在中国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佛教造像呢?佛教原本是没有佛像的。

佛教徒认为佛是人天之师,其智慧、人格、道德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完美的、圆满的、至高无上的。

因此不能用普通人的相貌来表现佛陀的形体和相貌,所以原来只是以佛的脚印表示佛的存在,以菩提树表示佛陀的智慧,作为佛陀的标记。

后来古希腊雕刻艺术传入古印度,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佛教徒吸收了希腊艺术的表现形式,开始以人的形象来直接表现佛陀的容貌和身体,在中印度首先形成了后来的秣兔罗艺术。

大约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北部兴起了一股佛教派别,就是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宣称自己修行的目标是普渡众生,他们认为佛陀不仅是导师,而且是具有各种神通的超人,释迦牟尼的肉身虽去,但法身永存,而且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直接对佛进行崇拜。

在经典上极力宣扬建造佛像的巨大功德,如《大乘造像功德经》《佛说造立形象福报经》等,记载造佛像可以得到无穷的福报等。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乘佛教教徒开始制作大量的各种佛像,随着佛教的发展,造像越造越多也越大。

论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与发展

论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与发展

论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意蕴的传承与发展佛教造像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佛教造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意蕴。

佛教造像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追溯到汉代。

汉武帝时期,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开创了佛教艺术的先河。

在东汉末年,禅宗禅师为了给佛教信徒传授教义,便在山洞、石窟等地雕刻造像,这些造像不仅有市井风味,更有精湛的手法和鲜明的表现力。

唐代开元年间,中国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创作的毗卢遮那佛、彩塑汉像、五方佛等造像被誉为佛教造像的经典。

在唐代以后,中国佛教沿袭了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的办法,加上朝代之间一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之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最为独特的世界性格。

佛教造像传统文化在宋、元、明、清等朝代中有新的发展。

在宋代,人们把佛教造像的完美塑造,结合了自己的国画表现方式,发挥了佛教造像的传神和美感。

到了元代,佛教造像在整体风格上更为雷厉风行,如罗汉正法像,塑得相似于武功高强、神通广大的武将,将僧人和战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独具特色的佛教造像。

到了明代,人们将佛教造像和紫外线猎装相结合,开启了其中更为高大上的玄学色彩。

在清代,佛教造像开始向着现代化、精细化、科技化等方向发展,使佛教造像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老范围,成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帮助。

佛教造像传统文化的意蕴包括教育意义、信仰意义、艺术意义和历史意义。

教育意义:佛教造像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让人明白佛教思想、学习佛教美学,从而在心灵得到升华。

信仰意义:佛教造像有着深刻的信仰意义,对佛教信徒来说是佛陀的化身,是佛教教义的具体体现,是信仰的源泉和象征。

艺术意义:佛教造像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它呈现出了佛教造像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是多年来不断摸索和创新的结果。

因此,佛教造像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历史中的瑰宝之一,并得到了世界各地文化爱好者的瞩目。

总之,佛教造像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佛教文化的精髓所在。

参观中国佛像观后感

参观中国佛像观后感

参观中国佛像观后感我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有幸参观了中国的佛像观,这是一次极为难忘的体验。

佛像观位于一个古老的寺庙中,它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当我走进这座庄严肃穆的寺庙时,立刻就被美丽的佛像所吸引住了。

我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庄严的大门,门上雕刻着精美的佛教纹饰。

一旦进入大门,我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墙上悬挂着色彩鲜艳的丸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墙角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烛台和香炉,香烟袅袅上升。

当我继续前行时,我看到了一个巨大的佛像。

佛像高耸入云,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它被放置在一个宽敞的殿堂中间,被灯光照得明亮而庄重。

佛像的脸庞慈祥而微笑,双手合十,仿佛在庇佑着所有到来的人。

它的身体被华丽的袈裟包裹着,袈裟上绣着精美的佛教纹饰。

佛像的周围点缀着鲜花和绿植,使得整个空间更加和谐宁静。

在佛像前,我见到了许多人,他们或是专注地合掌默念,或是专注地观看佛像,或是抚摸佛像以获得祝福。

我也沉浸在这肃穆的氛围中,闭上了眼睛,默默地向佛像祈祷。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宁静和内心的平静。

参观中国佛像观让我对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佛像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它还代表了人们对内心和平与祈求的追求。

在现代这个喧嚣的社会中,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追逐物质的拥有,而忽视了内心的栖息。

参观佛像观,让我意识到内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财富。

参观中国佛像观也让我对中国的艺术和工艺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佛像的制作非常精致,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匠心和艺术的气息。

佛像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也让我深感敬畏。

参观中国佛像观给了我一个宝贵的机会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时,我们需要停下来,放慢脚步,回归内心,寻找真谛。

佛像观提醒着我,要时刻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总的来说,参观中国佛像观是一次宁静而难忘的体验。

我对佛教文化和中国的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这次体验将会长久地影响着我的生活,让我能够更加平静和坚守内心的价值。

浅谈佛教艺术之美

浅谈佛教艺术之美

美术鉴赏——浅谈佛教艺术艺术教育——13501111王银摘要:美术鉴赏类似的学科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我在这里就浅显谈谈宗教艺术的一部分,宗教与艺术的结合体---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大致包括三部分:建筑、雕塑、壁画。

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整体,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宗教性和审美性的结合体。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艺术也起源于印度,以后由北路发展到中亚、中国、朝鲜及日本,由南路遍及东南亚等国家。

佛教美术大致包括3个部分:雕塑﹑佛画和建筑。

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是宗教性和审美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体。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美术也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发展和衍变着。

中国的佛教美术以石窟艺术为代表,它持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超过任何受佛教影响的国家。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切种形式。

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石窟传入我国约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流动出现在丝绸之路的沿途。

现在发现早期的石窟是位于新疆的克孜尔石窟。

中国的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设一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窟侧常设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

著名的有敦煌鸣沙山、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太原天龙山等。

它们大半集中在黄河中游及我国的西北一带,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到宋以后逐渐衰落。

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是大量的佛教寺庙。

九华山被唐朝廷赐封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例如保存到今天的———大慈恩寺、兴教寺、香积寺等。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就开始发展建设佛教寺院。

也可以这样说:凡是佛教寺院都是由大型的,高级的合院建筑殿阁楼台共同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造像艺术的自我理解
传 A. 艺 术 - ̄ g
佛 教 造 像 艺术 的 自我 理 解
刘 小 飞
( 西安 文理 学 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陕 西 西安
70 6 ) 10 5
【 摘
要】 本 文阐述 了个人对佛教雕 塑发展 的认识 , 以及对佛教雕 塑创作 中平 民化 的理解 , “ 即佛 , 即人 ’ 对 人 佛 ’ 的理解和对佛教 造像 艺
在当下艺术中 , 佛教造像 已无 明显的发 展 , 与古代宗 教艺术 的兴盛 不 能相 比 , 治阶级的转化 , 统 实际使佛 教的地位一落 千丈。相对应 的是 佛教 造像艺 术开 始走千年来 无人走 过也无 人敢 走的道 路—— 平 民化。 不 管是资本主义 还是共产主义 , 治阶级的口号都一样 : 统 就是 民主。这 感, 体现出人即佛 , 佛即人 的零 距 离观 点。以人 一般 赤裸 的佛像 造型 , 使佛的形象归于原始 , 各个怫之间的相互依偎 , 使他们 脱离 以往绝世独 立、 盛气 凌人 的视觉 感受 , 为人一 般的 气质形 象 , 转 贴近生 活 , 实可 真 亲。这些作品之所以“ 人性 ” 与语言诉说形式上的变化密不可 分 , , 佛的
佛教作为一种 外来 文化 , 自东汉 明帝时期从印度 传入中国后 , 佛教 越弱 , 佛像的内容可以更加大 胆 , 更加 丰富。此 时的 民主政权 , 使得 也 雕 塑在中国就应 运而生。从佛 教雕塑在 中国的 发展来 看 , 它是 一个 民 宗教的作用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个社会的主人们 , 为了好好相处 , 要学 族 化、 俗化 的过程 , 世 并且有一 定的时代 性。佛教艺 术在 中 国的发 展是 会爱人 , 包容人。于是 , 的形象 变的 “ 佛 亲和 ” 不再 “ , 超然 ” 。此 日 佛 寸, 汲取了外来 优秀文化艺术的精 髓以后 , 中国传统 艺术 基础上 进行 的 像的创作空间顿时变得广大 , 在 脱下了 “ 神化 ” 的外 衣 , 佛像 可以很 “ 平民 再创 造。因此佛 教雕塑在 中国发 展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与 我们本 民族 文 化 ” 。为了表现大爱无疆 , 慈悲 , 像的 “ 佛 人性 化” 变得 至关重 要。在如 化 相互借鉴、 吸收、 鼬合直至民族 化、 本土 化的过程。如 今 , 随着艺术 日 今人人平等的社会里 , 寸 佛的形象也应 该融入生活。 代 的迁变 , 统的佛 教造像 元素开 始作为一种 “ 传 符号 ” 表现在 当代雕 塑 当代艺术家们在运用佛一类 的语言 表现作 品时 , 就做 了许多 这方
样 , 的无神 论群体 渐渐庞 大 , 想的雕塑匠人们成 为了当代艺 术 当代 有思 家。佛教造像不再为任何人 , 任何 阶级服 务 , 可 以是 一时 兴起之 作。 它 佛 、 萨、 菩 天王等形 象 , 也仅 是艺术 家们创作 作品的语言 , 它能以各种 前 所未有的方 式 , 呈现在人 们面前 。意识形态 的转变 使佛 教造像 脱下神 化 的外衣 , 到与其他 凡世事物 同等待遇 , 得 现实 中的人 人平等 , 延伸 到 了艺 术的领 域 , 使艺 术不分贵贱 , 以前 的佛 教造像 无论 多么 高高在 上 ,
端教造像艺术是 在古代封建统治 日期应 统治阶 级的政治需求 而不 都是前人从未涉及的 , 寸 也只有在当代 , 艺术家们才敢对 神灵 的形象有这 断得 到良好发展 的艺术文化 。于 是导致 了古代佛教造像艺 术不可 避免 样的改造。 的带有浓厚 政治意味。佛教的雕 刻绘 画等 所表现 出来 的精神 境界 , 也 三、 “ 即佛 , 即人” 对 人 佛 的理 解 总与 中央集 权密不可分。石窟造像 就是古代 佛教造像艺 术极具代 表性 佛像革新的立足点是平民化 , 更改佛像的面部 表情和身体 动态 , 使 的作品。如敦煌石窟、 云冈石窟 、 门石窟 、 龙 麦积山 石窟等 等。不 同时 佛的情绪夸张起来 , 怒形于 色。旨在使 观者能 感觉到作 品中 “ 即佛 , 人 期的石窟造像不光体现不 同时期佛教 雕塑 的发 展状况 , 也体现 在 中央 佛即人 ” 的精神 境界 。“ 将佛 大众 化 , 化 , 民化 ” 俗 平 是我 们 最直 接的 集权 不断加深 , 经济 文化发 展状况 的不同背景下 , 佛教造 像艺术还 是一 感 受 。 成不 变的为统治阶级服务 古代匠人 们在 造像时 , 往就倾向于将 佛的 往 在创作中概括的且富有原始 泥感 的造型 , 头部 精致而 耐人 寻味 与 形 象神话 和夸张 化 , 意义 就在 于能够让人们顶礼膜 拜。 的表情细节相结合并 比 的方式 , 会让 阅读者看 后对佛 没有 任何 距离
创作 中 , 他们 通过视 觉表达、 形态特征 、 空间转化 、 意义叙 事等角度 赋予 了传统佛教雕塑一些当代性。


对 佛 教 雕 塑 发 展 的 认 识
面的尝试。如当代陶艺家翟小 山石 的作品 《 换装 》 《 王炸 系列 》 。 ,天 等 他的作品就是在进行当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突破 性尝试。并从 以上提到 的 “ 民 化 ” 手 , 宗 教形 象 生 活 化 , 众 化 , 性 化 。这 些 作 品 形 式 平 入 使 大 人
术 的传 承 与发 展 的 看 法 。认 为 佛教 造像 艺 术 随 着 时代 发 展 和社 会 变 迁 , 各 种 不 同的 审 美标 准 和 美的 理 想 。 在 艺 术 形 态、 作 观 念 、 美 欣 有 创 审
赏等诸 多方面都面临着挑战。 【 关键 词】 佛教 造像 艺术; 佛教精髓 ; 平民化 ; 我理解 自
到如今 , 也只归于“ 元素 ” 的领域 。 当然 , 教 积极 服 务 的 作 用 无 论 在 哪 个 日 代 , 是 无 法 忽 略 的 , 宗 寸 都 不 管是否 为统 治阶级服务 , 在净化 人们心 灵上 的作 用是任 何哲 学理论 它 都不能比拟 的。艺术作品 的功能也是如此 , 品的思想与境 界表现 , 作 特 别 是 在 中 国 , 是 评 判一 件 艺 术 品 的最 终 标 尺 。 所 以 , 二 者 在 某 种 程 才 这 度上 的结合 , 乎更能展现艺 术作 品中精神层面 的价值 。 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