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佛教造像的世俗化研究

合集下载

唐宋庆赞斋会考论——以川渝石窟摩崖题刻为据

唐宋庆赞斋会考论——以川渝石窟摩崖题刻为据
·佛教研究·
唐宋庆赞斋会考论
———以川渝石窟摩崖题刻为据 *
董华锋

要:唐宋时期佛教斋会盛行,石窟营建过程中举行的庆赞斋会是其中的重要类别。通过梳理
川渝石窟唐宋摩崖题刻,我们知道庆赞斋会是开龛造像的重要环节,是石窟营建活动真正完成的标
志。唐宋时期川渝石窟的庆赞斋会至少有安像斋、十王斋、水陆斋、忏过斋、本命斋、报恩斋等六
927)九月三十日女弟子 □
氏奉为没故开府造,因百日斋表赞讫。 (四


川博物院藏天成二年□氏造尊胜幢记)
“三年斋”是十王斋的最后一次斋会。大足
北山佛湾第249龛为李氏九娘子为亡夫三周年忌
妆彩的地藏观音龛,此次妆彩完毕后举行的斋会
即为 “三年斋”:
女弟子李氏九娘子奉为亡夫王延略三周
年妆此地藏观音二尊,用伸追广生界。至道
去,学术界 有 关 斋 会 的 研 究 已 取 得 了 不 少 成
就① ,但对于石窟营建历程中举行的庆赞斋会的
关注则相对较少。根据最新的全国石窟寺专项调
查数据,川渝地区保存有数量最多的石窟 (含摩
崖造像)。这些石窟中保存有超过1200则唐宋摩
崖题刻,是研究这一时期庆赞斋会最直观的原始
资料。从时间上来讲,大致从 8 世纪中叶开始,
本山前主持昭和尚德明俗姓梁,□西人
也,俗□七十有二,僧□四十五□□于二十
垂祠度三门人,于隆兴二年 (
1164)□月初
四日无□危然迁化。乾道元年 (
1165)六月
一日 □□ 初四日周年 □ 张水陆斋,灵骨归
塔。小师惠金 惠丰 惠株 师孙 觉信士


□□□字匠人□□□
(四)忏过斋
在眉山法宝寺和仁寿白银罐等两处摩崖造像

佛像收藏的价值分析

佛像收藏的价值分析

佛像收藏的价值分析佛像是当今收藏界的热门收藏品,那么佛像收藏的价值如何?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佛像收藏的价值,一起来看看。

佛像收藏的价值中国金铜佛制作大约有两千年历史,但具体始于何时,尚无定论,需进一步研究。

现代人将中国古代金铜佛分为“汉传”和“藏传”两大类。

汉传金铜佛自东汉始造,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历史跨度漫长;藏传金铜佛像则以元明清传世品多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时期的佛造像都具有与当时社会习尚和精神相一致的特征。

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瘦骨清像”,让人们想起了“建安风骨”。

唐代造像的华严大气,则体现出唐代雍容大度、海纳百川的辉煌气象。

宋代的佛造像已完全世俗化,佛仿佛已走入了人间,成了人们自己身边的你、我、他,显得非常可亲、可敬。

佛像制作最初从五胡十六国开始慢慢兴起,至魏晋南北朝时达到了一个高峰。

据了解,现存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金铜佛像是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的一尊鎏金铜佛坐像。

这些佛像不仅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也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藏界的深爱。

据观察,在拍卖市场中创出高价的,大多是明清时期的金铜佛像。

在现在的市场上,一尊铜质佛像小品,其市场价格至少在5万元左右。

品质上好的铜佛像,价格可达1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

佛像收藏的价格北京2016年春季拍卖刚刚落幕。

由拍卖结果看,金铜佛像市场依然十分火爆。

其中,嘉德拍卖的“万法归一——宫廷造像精粹”专场的成交率为80%,“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专场成交率达到了88%;“帕拉11-12世纪至稀至珍双色铜合铸释伽牟尼成道像”以2530万元成交,“17世纪铜鎏金财神护法一组”成交于2300万元;北京东正的佛像专场中,“明铜镀金道教水将像”以8970万元的价格成交;保利拍卖的一尊明宣德观世音菩萨坐像以4830万元成交,清雍正绿度母坐像3795万元被人请走;匡时公司的“十五世纪铜鎏金无量寿佛”以2817.5万元拍出,“十五世纪铜鎏金释迦牟尼佛”成交于2127.5万元。

中国石窟世俗化的高峰——巴蜀石窟

中国石窟世俗化的高峰——巴蜀石窟

152张智瑜:中国石窟世俗化的高峰——巴蜀石窟中国石窟世俗化的高峰——巴蜀石窟张智瑜(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巴蜀石窟本土化研究——千佛与世俗;项目编号:CX2018SP65)资助。

作者简介:张智瑜,西南民族大学在读美术方向艺术硕士。

【摘 要】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不断的演变,最终被完全消化吸收,成为本土化的宗教形式。

佛教石窟艺术同样见证了这段发展历程。

以大足、安岳为代表的巴蜀石窟以其高度本土化、世俗化的审美特性,成为石窟艺术本土化进程的标志性丰碑。

【关键词】巴蜀石窟;本土化;世俗化中图分类号:J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7-0152-01巴蜀地区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

巴蜀文化的民情风俗自成体系,与中原文化血脉相连的同时又独具地方特色。

巴蜀石窟造像在很大程度上受巴蜀文化的影响,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因素下,揭开了晚期石窟的又一辉煌篇章。

一、巴蜀石窟概述佛教大约自东汉传入中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经历了传入、接纳、吸收、改造的过程。

一定意义来说,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不断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历史。

巴蜀石窟是川渝两地石窟群的概括性总称,主要包括大足石窟、安岳石窟、巴中石窟、广元石窟等等。

广元石窟作为石窟艺术入川的第一站,拉开了巴蜀石窟开凿的序幕,随后不断向川渝两地发展,演变。

至大足、安岳石窟的开窟,已经呈现出巴蜀石窟的独特面貌,最具代表性。

故本文主要以大足、安岳石窟为例,阐释巴蜀石窟造像的本土化、世俗化审美特性。

二、世俗化的审美表现所谓宗教题材的世俗,笔者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教义所定的程式,转而更贴近当时世俗生活、审美的要求。

世俗化的佛像不再是先期被赋予了无数内涵的神秘微笑,而是饱含了人性之美的本土化、形象化的神情。

(一)题材的世俗化。

《牧牛图》、《吹笛女》、《父母恩重经变图》等众多展现乡土风情的造像,可以从题材的角度展示巴蜀石窟的世俗化。

佛陀微笑之路上的孤峰——麦积山石窟

佛陀微笑之路上的孤峰——麦积山石窟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v建筑与文化佛陀微笑之路上的孤峰——麦积山石窟蒲琳(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1100)【摘要】丝路自古以来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要道,佛教沿丝路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发展成为带有中国特征的释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建造了许多佛教石窟寺。

麦积山石窟作为其中之一,以其独特的风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本文试图通过整理麦积山石窟独特的人文环境与地理风貌,着重分析其佛教造像在北魏时风格的转变与形成,以及对其他石窟产生的影响,论述麦积山石窟发展的延续性与历史地位。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风格;世俗化【中图分类号】K879.24【文献标识码】A一、东方微笑之背景(一)文化传播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与佛教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我国本土迅速传播,是因为佛教满足了当时的社会各个阶层的需求。

以西晋末年为开端,中原地区战火不断,直至439年北魏统一北部地区,这种混乱局面才得以平复。

正是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佛教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寄托给予了人们力量。

不仅如此,北方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意识到他们的文化与中原文化无法相比,更没有精神武器同中央集权抗衡,因此,将佛教当作自身巩固政权、稳定人心的工具,大力推崇。

佛教开始在北方各少数民族统治区域传播开来。

佛教大规模进入中国时,中原王朝掌控天下的帝国时代黯然结束。

佛教在秦州传播的具体时间虽无信使资料证明,但地处丝绸之路上的秦州必然能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

十六国时期,后秦的统治者姚兴十分笃信佛教,曾将鸠摩罗什请到长安拜为国师。

他的弟弟姚嵩在秦州任刺史,同样是一位佛教徒。

《方舆胜览》云:“瑞应院,在麦积山,后秦姚兴凿山而修。

”当时姚兴在长安,不太可能亲自主持麦积山石窟的建造,所以麦积山石窟应是在姚兴的支持下,由姚嵩主持建造的一座皇家石窟。

北魏在公元439年完结十六国纷争,统一黄河流域的北部地域。

为巩固统治,北魏统治者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政策,这些措施影响了北魏统治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

北宋时期庄浪地区的佛教文化及其特点

北宋时期庄浪地区的佛教文化及其特点

TO CULTURAL RELICS 庄浪是丝绸之路上佛教文化比较有地域性特征的地段之一。

早在北魏时期,庄浪地区佛教文化传播与发展比较显著,出现了陈家洞石窟浮雕的三佛石刻、良邑镇李家咀宝泉寺的卜氏造像塔等。

而在唐代,“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和唐朝的衰落,吐蕃乘势东进,占领了包括庄浪在内的河陇地区,并长期对其实行统治。

在这种情形下,大量的庄浪汉民纷纷外迁,使这里日渐荒芜,人口越来越稀少。

”①这些因素是庄浪佛教文化进入衰落期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一时期的佛教遗物很少。

到北宋时期,庄浪地区佛教文化进入了相对繁荣阶段,寺院的修建、石窟的开凿充分说明了这一现象。

具体表现在寺院规模大、佛教遗物数量多、艺术价值高、信众广泛等诸多方面,既有北宋时期全国佛教文化的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和独特性,因此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庄浪出土的一些佛教遗物及其铭文,对这一时期佛教文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史料,对庄浪地区北宋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概况、地域性特征作一探讨。

1 北宋时期庄浪地区佛教的概况庄浪地区的佛教文化经历了北魏传播与发展期、唐代衰落期,到北宋进入繁荣期,修建寺院,开凿石窟,出土了大量佛教遗物。

1.1 修建寺院北宋时期,庄浪地区的寺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自北魏建寺以来,历经发展及衰落,在北宋时期继续流传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另一种是在北宋时期初建的寺院。

宝泉寺 宝泉寺遗址位于庄浪县良邑镇李咀村,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北魏佛教文化遗址。

遗址地在李咀村东南寺棱山下,其东面有一眼泉水,因水质甘甜,四季长流,当地群众称该泉为宝泉,寺院因泉而得名,为宝泉寺。

李咀村是天水去往平凉古道的一处驿站,从天水方向而来的古代商贾,出庄浪县城,下马休整,在水泉边饮马,在宝泉寺上香祈福,随后,又赶马去向小六盘。

随着古道商贸物流的日渐繁荣,宝泉寺的佛事也日渐兴盛。

早在北魏时图1 九面体石经幢拓片北宋时期庄浪地区的佛教文化及其特点摘 要:北宋时期,庄浪佛教文化比较繁荣,既有寺院,又有开凿的石窟。

中国各朝代佛教发展传播的特点

中国各朝代佛教发展传播的特点

中国各朝代佛教和佛教艺术发展传播的特点】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2年)传入我国,佛教艺术亦随之传来。

东汉中晚期我国便正式开始造像活动,揭开了中国佛像艺术发展的序幕。

从那以后,历朝造像不辍。

在约两千年的发展史上。

我国佛像艺术本着大乘佛教既出世又入世的精神,一方面执著追求佛教深渊、博大的胸怀气魄,悲智双全的理想主义精神,同时又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而改变着面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南北朝造像清羸飘逸,隋唐典雅端庄,宋代朴实自然,明清浅显媚俗。

佛像艺术这重外来艺术形式,经过我国千百年社会的不断熔炼和改造,逐渐脱离印度的色彩。

而向着中国民族化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初期传入时期——东汉、三国、西晋。

东汉、三国、西晋是我国佛教的初传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传播的范围不广,信仰也不普及,而且受到传统鬼神信仰的影响,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也不清晰,佛神不分,信仰水平较为低下。

从考古发现看,佛像艺术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重要的传播形式和表现形式,它从内容到形式上也表现出与佛教发展水平一致的情形,造像普遍形象模糊,比例失准,而且依附于传统的鬼神题材之上,没有成为单独的崇拜对象。

东汉时佛像开始传入我国,不久我国便出现了造像和崇佛之活动。

这一时期的佛史料都与佛像的塑造和信奉有关。

《后汉书》卷十八记载:“世传明帝梦见金人,其行长丈六尺而黄金色。

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佛像焉。

”另外《佛祖统记》等史料对此也有记载。

东汉桓灵之时,佛教造像活动开始有可靠的记载,如《释氏稽古略》、《后汉书·陶谦传》。

由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造像和崇佛活动虽然主要限于社会上层人士,但已具有一定规模。

1940年载四川麻浩柿子湾崖墓发现的释迦牟尼石像。

在崖墓后室门眉上方,为浮雕形式,结跏趺端坐,右手结施无畏印,衣纹线条粗犷有力,躯体浑厚,气势雄健,形象生动写实,是一尊既具有佛像形象特征,有体现出较高艺术水平的早期佛像作品。

浅析灵岩寺罗汉手印文化内涵及造型变化

浅析灵岩寺罗汉手印文化内涵及造型变化

1 罗汉手印造型及文化内涵佛陀、佛光和须弥座以及手印等共同构造了灿烂的造像文化,手印是指佛和神灵为达到某种目的所做出的手势。

手印在造像文化当中不仅随处可见而且需要遵循固定程式。

佛教在中国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分支文化,因此手印文化造型及内涵也随之改变。

例如,通过图1-1的手印造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都可以称为说法印,但是印度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佛三者的手印造型是不同的。

罗汉手印体系庞大且复杂,避免陷入迷宫,这里仅对汉佛当中常见的释迦牟尼五印行详细阐述。

汉佛的释迦牟尼五印分别为施无畏印(1-2)、施愿印(1-3)、禅定印(1-4)降魔印(1-5)、说法印(1-6)。

手印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佛陀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于它具有很深的东方文化根源。

在东方文浅析灵岩寺罗汉手印文化内涵及造型变化韩婷婷(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300)摘要:佛教造像存在严格的仪制,不同的手印具有特定的含意,这也是识别各尊佛像的重要依据。

文章主要对手印的基本造型进行阐述,重点以灵岩寺罗汉手印的造型变化进行研究,探析宋时期手印造型的总体变化趋势。

关键词:汉佛;手印;灵岩寺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23-0005-04艺术 ART图1-1(自左至右分别为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附表1作者简介:韩婷婷(1994—),女,汉族,山东艺术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民间工艺。

. All Rights Reserved.化当中,修行时要求修行者,不仅要修身还要修心,而十指连心又与万物相连,所以十指不仅与人体相关,还与修行的十度(从轮回到涅槃解脱的十种修行方法)相关,每一根手指又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详见附表1。

手印作为一种图形语言,是人为创造的一种表达某种含义的视觉符号。

在手印造型当中,不同手指的弯曲程度都遵循了一定的设计法则。

以图1-1当中提到的说法印为例,佛陀的左右手各聚拢成圆形,与成曲线的手指交叉,形成一种虚实生,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罗汉彩塑造像艺术的形成和演变

罗汉彩塑造像艺术的形成和演变

罗汉彩塑造像艺术的形成和演变作者:孙文娟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3期摘 ; 要:罗汉造像在我国佛教造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关于罗汉造像的形成拥有不同的说法。

本文立足于山西罗汉彩塑造像艺术,从罗汉的出典、绘画中的罗汉以及寺庙中罗汉彩塑造像等方面,探究罗汉彩塑造像艺术的形成和演变,并认为罗汉彩塑造像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标志之一,为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罗汉;彩塑;造像形成;造像演变中图分类号:K879.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80-01罗汉,本名“阿罗汉”,梵文arhat。

指值得礼拜和尊敬的人、有完满修行的人、值得供养的人、觉悟的人、圣者①。

在佛教兴起时期,阿罗汉是印度各宗教对那些值得尊敬的有修行的人的通称,佛陀亦曾被称为阿罗汉。

在小乘佛教②阿罗汉是最的圣者,走这种道路的生命历程称为阿罗汉道。

本来阿罗汉指佛而言,其后有了区别,以佛为最高,而佛的弟子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即是阿罗汉位。

一、罗汉彩塑造像的形成罗汉信仰虽然源自于印度,可是在印度并没有形成信仰,更没有罗汉造像艺术的出现。

而在我国本土的佛教造像中,罗汉造像艺术由于民间信仰的推动,给罗汉造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罗汉造像艺术逐渐形成为独立的佛教造像题材,创造出众多个性鲜明、处处流露着人间真实情感的罗汉形象。

首先,关于罗汉彩塑造像的形成,先要考察一下绘画方面罗汉像产生的情况。

从文献和遗迹看,罗汉像约始于唐末,盛于五代。

五代画家画罗汉,主要见于北宋初期成书的《益州名画录》、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五代名画补遗》和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

诸书所记最著名的罗汉画画家是张玄和贯休。

其次,关于罗汉彩塑造像的形成,我们还需要考察社会环境和思想领域。

唐代以后,经过五代十国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到公元960年,建立起北宋王朝,恢复了全国统一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佛教造像的世俗化研究 肖 屏

摘 要:源于古印度的佛教造像艺术移植到中国之后就不断地被中华民族本体文化扬弃与创新,至宋代,佛教造像愈益表现出神性的人性化,神道的世俗化特点。这些世俗化的造像使我们能够拨开佛教空寂虚无的迷雾,还佛教美术以人类自身历史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宋代、佛教造像 世俗化

宋代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继六朝、唐朝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自太祖赵匡胤建国之初,就改变了后周的灭佛政策,重修寺庙,广纳僧尼,大造佛像。太祖之后,除徽宗外,其他宋代皇帝对佛教皆持扶植态度,民间也广为呼应,立寺设龛,史不绝书。 宋代寺院分禅、教、律三类。北宋全国佛寺多达四万余所,仅大相国寺内就有八禅、二律、六十四院,宋室南渡后,又在南方广修寺庙,江南的“五山十刹”尤为著名。宋代寺内设像窟龛造像,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佛教艺术的恢复与发展。宋代佛教造像的地理分布与唐代不同:在西北方,唐时欣欣向荣的莫高窟虽然在宋初仍有造作,但已无气宇轩昂的“盛唐风范”;北方各地佛教造像较为分散;南方佛教造像则继五代之后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其中尤以巴蜀地区最为活跃,仅四川大足宝顶石窟就遗存佛教雕刻三十余组,大小造像一万余尊。宋代佛教造像以其世俗化的题材、儒道释三教合流的造像仪轨、清新自然的表现技法奠定了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一、宋代佛教造像世俗化的社会根源 1、市民阶层的壮大 赵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尚文抑武相对稳定的政治路线,使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的繁荣兴旺,促使城市诸行百业的繁兴和广大市民阶层的壮大,多层次的社会生活状况,带来了多层次的文化艺术的发展,诗词、书画、美术、建筑、音乐、歌舞、杂艺等等正统和通俗的文艺一时得到极大的繁荣,造就世人对生活美、自然美、艺术美的认识幅度的扩大和欣赏能力的提高,从而奠定了沿用佛教造像的旧有形式,以表现世俗化的现实生活内容的社会基础。 2、佛教教化功能的衰退 随着禅宗在宋代的勃兴与发展,佛学界出现了一种由博而约,由繁而简的世俗化发展趋势。由超佛之祖师禅而越祖之分灯禅,心的宗教取代佛陀的崇拜,以“六经注我”的态度说“己心中所行之法门”。禅宗倡导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自性平等,众生是佛”的明心见性、即心即佛的佛性说,直接打击了佛教的神圣思想,打破了在家与出家,世间与出世,生死与涅槃之间的界限,成为中国世俗化宗教的标志。 在人民大众一方,切身的生存需求培养起来的现世主义观念,使人们更重视眼前的现实利益,人们到寺院佛窟,烧香拜佛,往往出于世俗的升官、发财、祈子、祈寿等目的。因而佛教场所不再是纯粹礼佛朝圣的的宗教场所,还变成了平民百姓公共活动的娱乐中心和经贸市场。《燕翼贻谋录》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除商业贸易外,相国寺内还有戏剧、杂耍、观灯、听琴、赏画、饮食、品茶乃至卜卦看相等活动交互进行,相习成俗。寺院“俗讲”继承唐代,更为盛行,其中所讲的许多内容已是地道的世俗生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有的甚至与宗教教义背道而驰。“聚众谈说,假托经论,所言无非淫秽粗俗之事„„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1)佛国净土变成了世俗的乐园,礼佛圣地翻为寻欢作乐的场所。僧人亦参与其间,吟诗作画,鼓琴施医,甚至烧肉为食,重利盘剥,无奇不有。其时人们对佛门弟子的趋利迎俗,曾有“今日僧家胜俗家”(2)之讥。宋代佛教本身的教化功能的衰落,也是促使佛教造像向世俗化迅急蜕变的原因之一。 3、“内圣外王之道”的儒学的盛行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学说,其思想旨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一言以蔽之—— “人”。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重点就是“仁学”。所谓“仁”,从语源学的角度说,是“二人”的组合,《说文》曰:“仁,亲也,从人、二”。孔子赋予“仁”以道德属性,用来论述人与人的相互关系,这种“重人伦,远鬼神”的审美倾向一直是儒学思想的主流。儒学发展至宋代,在继承唐代韩愈强化中央集权统一路线的同时,还吸收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心性论,将“主敬、涵养、守一”的个人修行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标相结合,心性之学主治内,治国平天下主治外,并将《中庸》、《大学》、《论语》、《孟子》作为取仕的必读经典,号称“四书”,内以治心,外以治国,以“四书”中诸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儒学思想体系作营国路线既解释了中央政权高度集中的绝对性(天理),又说明了小农自然经济分散的合理性(理一分殊),对维持社会大一统的正常秩序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宋代帝王对道教的信奉也是造成我国佛教艺术以民族文化性取代佛教文化神性变革的重要因素。宋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诏令合佛、道为一教,称释迦牟尼为大觉金仙,菩萨为大士,佛、道造像衣冠可以通用,以致佛教传统造像仪轨不再是造像的唯一标准,从而加剧了佛教造像神性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瓦解。 由于上述诸多方面原因,宋代佛教造像从造像题材的选择到艺术形式的处理,都充满了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呈现出新的艺术风貌。下面试以四川大足,山东长清,浙江杭州等地的宋塑遗迹来论述宋代佛教造像的世俗化特点。 二、宋代佛教造像世俗化的具体表现 1、神圣的弥勒佛祖造像的世俗化变迁 弥勒佛是“现世佛”释迦牟尼灭度之后下降人世的佛祖。《法灭尽经》说:“弥勒下世作佛,天下太平,人心常慈,恭敬和顺,雪泽随时,谷稼滋茂,一种七获,众生得度”。这样的理想世界,自然受到人们的热烈向往。宋代之前的弥乐佛造像有上生菩萨形和下生佛形二种,以下生佛形造像最为多见。佛形造像必须严格遵循经论中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造像仪轨:诸如 “广长眼”、“鼻直高”、“面净如满月”、“手足赤白如莲花色”等细节特征,集中了人类想象出的一切优点来塑造这位至尊至贵的佛祖形象,借以突出他超越人间的“神性”特征,使人们产生敬仰之情而皈依佛门。 迨至五代,尤其是两宋时期,随着佛教世俗意识的高涨,出现了与前代迥异的面带笑容的大肚弥勒佛。此弥勒佛的原型,据考证是直接来自五代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禅僧契此。《契此传》载:契此“蹙额皤腹,寝卧随处,常以杖荷布袋入尘肆,见物则乞,所得之物,悉入袋中„„”因此人称布袋和尚。他平时出言无定,悠然自得,爱嬉戏小儿,后入灭于西湖岳林寺。因为契此能示人凶吉,死时又留有“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的偈语,加上他那乐天知命,笑容可掬的形象极为投合世俗心理,于是成为佛教造像中新的弥勒形象,五代两宋间“遂塑画其像为弥勒佛以事之”。 这位肥头大耳的弥勒佛与早期端庄秀美的弥勒上生菩萨像及庄严静穆的下生成佛像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大足宝顶至杭州飞来峰等处的弥勒塑像,其“蹙额皤腹,笑容满面,箕踞而坐”的丰厚形象已完全摆脱了佛祖造像“绝对高于人间”的程式化造型。高不可攀的弥勒佛祖成了小孩子都可以爬满全身与之嬉戏的乐呵呵的大肚子和尚。这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的皆大欢喜的佛祖形象,标志着宋代佛教神祗造像已深深地融入了世俗生活,从而取得了全新的艺术生命力。 2、现世得福的观音、地藏等神祗造像的流行 随着宋代佛教艺术的世俗化发展,原来以佛祖造像为主的彼岸崇拜逐渐让位给具有“现世得福”意义的观音、地藏等神祗崇拜。观音菩萨:最初作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据经云:“若有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音这种即时援手深入民间普渡众生的非凡法力,使她在菩萨群中地位特殊,渐成为单独设龛供奉的偶像。虽然前代已有单独供奉的观音像出现,但至宋代则形成“家家户户观世音”的盛况,与民间广为信奉的财神、土地神一样,成为凡尘最受欢迎的供养偶像。 山西长子县崇庆寺内,观音像为主尊,作骑麒麟状。麒麟是中华民族自古相传的吉祥瑞兽,并不是佛教的传统造像题材,这种造型组合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新。宋代观音造像的坐式也突破了旧时仪轨而日趋随意,如陕西子长县北钟山石窟内的宋塑观音,盘腿席地而坐,双手置于膝上,如一个正在休憩中的民间女子;延安清凉山万佛洞的观音像,则取半倚半踞的自在坐式,俗称“自在观音”。这一泼辣的造型俨然是宋代平民女性自然神态的真实表现。 大足北山石窟125号龛的数珠观音更具风采,她头戴花蔓,肩披发丝,体态呈优美的“S”造型,双手斜放在腹前,眼角眉稍含颦欲笑又略带羞涩,赤足站在莲花宝座上,飘逸飞扬的衣带烘托出玉树临风的优雅身姿。世人给她取了个爱称“媚态观音”,这一“冰肌玉骨,水殿风来暗香满”呼之欲出的妩媚女郎,使禁欲主义的宗教意识荡然无存。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唐代僧人为缩短人们接近天国的距离而创造出来的神祗,经书上说他原住在南方琉璃世界,因为看到地狱众生的悲惨处境,于是他从极乐世界移居黑暗地狱,并发愿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宋代的地藏菩萨像,已打破佛教造像仪轨的限制,直接把他塑成凡夫俗子的形象。如大足北山佛湾177号窟“地藏变相图”,窟内雕刻了地藏及其化身像共五尊,他们或坐或立,都与常人身高相同。主像为地藏菩萨本身像,他悠闲地盘腿坐在高背椅上,面庞圆胖,双手笼于袖中,神态憨厚慈祥,如同心宽体胖的一家之长,正在听众人叨家常。窟内左壁内侧为地藏化身之一,他垂腿而坐,面容消瘦,左手紧握的锡杖上端,还刻上了一只小老鼠,它伸头探脑,翘着尾巴使劲往上爬的模样,与愁眉不展,悲天怜人的地藏菩萨对照成趣,体现了宋代的民间雕刻艺人对神调侃嘲讽的恢谐幽默之情。 鬼子母:亦称“九子母”,梵名诃利帝母。她生有五百个儿子,原是外道恶神,皈依佛法后成为护法善神。《南海寄归内法传》称:“其有疾病无儿息者,飨食荐之,咸皆遂愿。”因而备受具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的儒家孝道观念的世人之青睐,被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