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佛教成语浅析

合集下载

f佛教带来的词汇

f佛教带来的词汇

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的词语汉魏至隋唐期间,随著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也是啊!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11. 执著,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当我们上门求人办事的时候,会说:无事不登三宝殿。

这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

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

我们替人求情时,会说:不看僧面看佛面。

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语。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下面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佛教成语选编

佛教成语选编

佛教成语选编1.一口吸尽西江水2.一切众生3.一佛出世,二佛生天4.一佛出世,二佛涅槃5.一动不如一静6.一丝不挂7.一尘不染8.一瓣心香9.七手八脚10.七颠八倒11.人穷智短12.八面玲珑13.三生有幸14.三灾八难15.三姑六婆16.三教九流17.三头六臂18.上天无路,入地无门19.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20.千差万别21.口碑载道22.大千世界23.大吹大擂24.大吹法螺25.大发慈悲26.大慈大悲27.大彻大悟28.女大十八变29.寸铁杀人30.弓折箭尽31.不二法门32.不可言宣33.不可思议34.不即不离35.不看僧面看佛面36.五体投地37.六耳不同谋38.六根清净39.匹马单枪40.天花乱坠41.天女散花42.少见多怪43.认贼为子44.心心相印45.心到神知46.心花怒放47.心领神会48.心猿意马49.手忙脚乱50.方便之门51.水中捞月52.水泄不通53.水涨船高54.水到渠成55.水乳交融56.火烧眉毛57.火中生莲58.牛鬼蛇神59.牛头马面60.牛头不对马面61.仙露明珠62.功德无量63.功德圆满64.半斤八两65.半路出家66.只重衣衫不重人67.四大皆空68.打成一片69.生老病死70.白玉无瑕71.吐丝自缚72.因果报应73.因风吹火74.回头是岸75.在劫难逃76.多口阿师77.好肉剜疮78.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79.安身立命80.有口皆碑81.死马当活马医82.百了千当8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84.老僧入定85.肉眼凡胎86.自由自在87.自作自受88.衣钵相传89.佛口蛇心90.佛是金妆,人是衣妆91.佛眼相看92.佛头着粪93.作贼心虚94.冷暖自知95.君子一言,快马一鞭96.忍俊不禁97.见兔放鹰98.邪魔外道99.依草附木100............ 味同嚼蜡101............ 呵佛骂祖102............ 拂袖而去103............ 披毛戴角104............ 抛砖引玉105............ 拈花微笑106............ 拖泥带水107.放下屠刀,立地成佛108............ 泥牛入海109............ 泥船渡河110............ 沿门托钵111............ 盲人摸象112............ 金刚怒目113.............. 门外汉114............ 勇猛精进115.......... 急来抱佛脚116............ 恒河沙数117............ 指东话西118............ 皆大欢喜119............ 看风使舵120............ 看破红尘121.苦海无边,回头是岸122............ 若即若离123............ 降龙伏虎124............ 面壁功深125............ 香火因缘126............ 香花供养127............ 香象渡河128............ 借花献佛129..... 冤有头,债有主130............. 哼哈二将131........ 家丑不可外扬132............. 旁门左道133............. 破颜微笑134............. 神通广大135............. 笑面夜叉136............. 臭肉来蝇137............. 茹苦含辛138..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139............. 唯我独尊140............. 将错就错141............. 张三李四142............. 得未曾有143............. 得其三昧144............. 救苦救难145........... 杀人不眨眼146............. 清规戒律147............. 现身说法148............. 庄严宝相149............. 逍遥自在150............. 逢场作戏151............. 雪上加霜152............. 顶礼膜拜153............. 单刀直入154............. 寻行数墨155............. 拣佛烧香156............. 森罗万象157............. 游山玩水158........... 无佛处称尊159. .... 无事不登三宝殿160. ........... 无风起浪161. ......... 猢狲入布袋162. ........... 发人深省163. ........... 善男信女164. ........... 菩萨低眉165. ........... 超凡入圣166. ........... 开山祖师167. ........... 圆孔方木168. ........... 摇头摆尾169. ........... 极乐世界170. ........... 猿猴取月171. ........... 当头一棒172. ........... 当头棒喝173. ........... 万古千秋174. ........... 万劫不复175. ........... 万家生佛176. ........... 万籁俱寂177. ........... 叶落知秋178. ........... 叶落归根179. .... 解铃还是系铃人180. ........... 游戏三昧181.道高一尺,魔高一丈182. ........... 电光石火183. ........... 电光朝露184. ........... 顽石点头185. ........... 僧多粥少186. ........... 梦幻泡影187. ........... 对牛弹琴188............ 敲骨吸髓189.............. 紧箍咒190............ 纶音佛语191............ 聚沙成塔192............ 蒸沙成饭193............ 暮鼓晨钟194............ 担雪填井195............ 昙花一现196............ 磨砖成镜197............ 醍醐灌顶198............ 随波逐流199............ 头头是道200............ 龙蛇混杂201............ 龟毛兔角202............ 韩卢逐块203............ 骑牛觅牛204............ 骑驴觅驴205............ 想入非非206............ 宝山空回207............ 悬驼就石208............ 馨香祷祝209............ 鉴貌辨色210............ 驴前马后211............ 钻冰求酥212............ 钻冰取火213............ 鹦鹉学舌214............ 称心如意215............ 舍身求法216............ 群魔乱舞1.一口吸尽西江水禅宗比喻融贯万法。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成语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成语

佛经中最有禅意的成语
以下是一些出自佛经中的成语,它们都蕴含着深厚的禅意:
1."一刹那":表示时间极短暂,强调世间万物的无常和瞬息万变。

2."不可说":指某些真理或境界超越言语,只能直接体验,不能通过文字或
语言来表达。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中描述事物真实本性的观点,强调一切
事物都是相互依存、无我、无常的。

4."人生在世如梦幻泡影":表示人生的短暂和虚无,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执着
于世俗的追求。

5."一切皆为虚幻":强调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

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鼓励人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有坚定
的志向,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就。

汉语佛教成语中的思想文化

汉语佛教成语中的思想文化

汉语佛教成语中的思想文化作者:丁莉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年第01期【摘要】汉语成语的佛家智慧正是两种文化——梵、汉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汉语成语作为词汇中的特殊群体,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民族社会实践的体现,也必然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汉语佛教成语已成为我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和各种文学作品中,影响着其他文化存在。

汉语成语中的道德文化不仅仅有着儒家、道家的哲理,还有着丰富的佛家智慧:渊博的学识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为善的为人处世、真诚的警策规劝以及正确的智慧人生等。

【关键词】汉语佛教成语;佛教;佛家思想文化汉语成语作为词汇中的特殊群体,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民族社会实践的体现,也必然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汉语成语中的道德文化不仅仅有着儒家、道家的哲理,还有着丰富的佛家智慧:渊博的学识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为善的为人处世、真诚的警策规劝以及正确的智慧人生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成语中蕴藏的博大精深的佛家思想文化。

一、修养学识古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印度产生的佛教蕴涵着丰富的人类文化成果,修养与学识是佛教里的一个重要内容。

1.修养。

佛教中的修养并不是单纯的休息调养,而指修行或修持,佛教是一种有关“心性”的学说,需要修习者去认真的体悟,在休养中将境界提升,这在成语中有所体现。

醍醐灌顶:出自于唐代诗人顾况的《行路难》一诗:“岂知醍醐有灌顶,能使清凉头不热。

”(“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多次而得到得上等奶酪,印度人视其为“世上间第一上味”;“灌顶”,原是古印度新王的登基仪式,后来密宗也常用此法。

在佛教用语中,常用来比喻将佛法灌输给人,使人彻悟佛理,茅塞顿开;)是密宗的一种仪式,有使人清凉舒适之意。

据《大日经疏·卷十五》记载,密宗也沿用灌顶仪式,在僧人升任规范师时,“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

后来,佛教就用“醍醐灌顶”来比喻向人开示佛理,使其彻悟佛法。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下面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佛教文化与汉语词汇

佛教文化与汉语词汇

佛教文化与汉语词汇摘要:佛教文化与汉语文化原本是两种不同本质的文化,但随着佛教在我国的流传和佛教书籍的大量传译,汉语和汉文化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本文就以佛教对成语、俗语和歇后语了解下佛教和汉语的结合。

关键词:佛教;汉语;成语;俗语;歇后语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部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还在使用着汉语中源自佛教的词汇,但对这些词汇的来源已经不甚了解罢了。

因此,从另一个方面我们看出了佛教对汉语词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佛教文化对成语的影响汉语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髓之一,是汉语词汇宝库中的明珠。

在璀璨夺目、丰富多彩的汉语成语中,有三百多条与佛教文化有关。

研究佛教的成语,是我们探讨汉语成语与佛教文化的基础部分。

对于这些佛教成语,我们可以大致的将他们分为以下几大类:(1)、凝练故事(源于佛教修行实践的成语)佛经中有不少故事,特别是在“十二部经”①中的“因缘”“譬喻”“本事”“本生”四大部中,更是大量地收录了古代南亚次大陆的寓言故事,作为“喻体”,附会佛教的教义“本体”,以作解释和宣传。

佛陀总喜欢用通俗的语言,对他的信徒讲述那些饶有情趣、富于哲理的故事,多方比喻,“方便说法”。

除其宗教意义外,这些故事的另一作用就是:使其中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语。

盲人摸象(众盲摸象、瞎子摸象)典出《涅槃经·师子吼品》、《长阿含经·镜面王经》等。

整个故事用以喻众生无明,以妄想执著故,不能了然见到“佛性”。

这个故事在我国早已家喻户晓,后凝练为“众盲摸象”“盲人摸象”“瞎子摸象”,泛喻察事观物以偏代全者。

除了上述这个成语,还有许多类似的由佛教故事凝练而成的成语。

例如:天花乱坠、天女散花等。

佛教成语的类型:哪些成语来自佛教?

佛教成语的类型:哪些成语来自佛教?

佛教成语的类型:哪些成语来自佛教?佛教成语的类型:哪些成语来自佛教?发表时间:2011-05-19 10-05 来源:中华佛光文化网【打印】 [浏览次数: 1292]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佛经的翻译流传,反映佛教概念的成语也大量进入汉语语系,使汉语词汇丰富了起来。

纵览汉语成语,来自佛教的成语,其数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在中国的词汇里,除掉与佛教有关的成语,汉语的词汇可能会逊色许多。

这些与佛教有关的成语是在群众中广泛流行通俗而定型的语句,是劳动人民结合了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简练而形象化。

佛教成语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成语来自佛教日常用语。

佛教日常用语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

如“半路出家”一词,就源自佛教日常用语。

佛教的出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幼年离开家庭,削发受戒,称为“自幼出家。

一种是成年以后才离开家庭,出家受戒,叫做”半路出家“。

作为成语,”半路出家“现在常用来比喻本来没有从事这一行,后来才改行从事这一行。

“不看僧面看佛面”,这里的佛最初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僧指佛陀住世时的弟子,后指僧团。

作为成语,“不看僧面看佛面”则是指看在第三者的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人。

“无事不登三宝殿”,其中的“宝殿”是指佛教寺院供养佛像的主要建筑。

由于佛、法、僧“三宝”是构成佛教的三个要素,所以“三宝殿”成为佛殿的代称。

在汉地佛教信徒心目中,“三宝殿”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地方,不能随意出入。

成语“无事不登三宝殿”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产生的,用来比喻没有事情不会上门。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成语是指佛教主张的“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的体现。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全报。

”作为一条成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用来表示:做好事,有好的结果;做坏事,有不好的下场。

与此相关的成语还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再生父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头,更尽一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俗化佛教成语浅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对汉语词汇产生影响的一种产物—世俗化佛教成语进行进行探源和分类,继而对佛教成语之所以世俗化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从而得出这些世俗化了的佛教成语对汉民族词汇宝库的丰富,我国语言的繁荣和发展都做出了卓越而积极的贡献的结论。

关键词:佛教成语世俗化分类成因
一、佛教成语来源及分类
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经过漫长的时期,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结合,发展成为中国多元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比如产生了一些佛教专门词语,像“因果”、“缘分”、“因缘”等。

另外就是产生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惯用语、谚语、成语和歇后语等。

如“口头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

佛教成语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源自佛教故事的成语如“天花乱坠”、“群魔乱舞”、“大彻大悟”、“在劫难逃”、等。

源于佛教教义理论及其思想观念的有“作茧自缚”、“现身说法”、“一尘不染”等。

源于佛教禅宗典故的如“空中楼阁”、“铁树开花”、“水滴石穿”、“单枪匹马”等。

源于佛教礼仪习俗的有“晨钟暮鼓”、”五体投地”、“醍醐灌顶”等。

二、佛教成语世俗化
随着岁月的积淀和人们对这些词汇的频繁使用,我们现在交际中所
接触的大量词汇在字面上已经无法显示出它们最初与佛教文化的渊源。

诸如“昙花一现”、“不可思议”、“水到渠成”等,他们或源自佛教故事、或概括教义理论、或来自禅宗典故,其来源均与佛教关系很大。

但经过词义的演变后,现在若不特别指出,人们恐怕很难想到这些词与佛教的关系了。

它们与人们的日常用语融汇在一起,对方便人们的交际,丰富汉语语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所谓“世俗化”,张诒三在他的《佛源外来词汉化的步骤和世俗化》中提出了“世俗化”这一概念,其中说:“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土,在佛教逐步由印度佛教发展成为中国国佛教的大背景下,大量佛源外来词被译借到汉语中,并逐步成为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

我们称这一过程为佛源外来词的汉化;汉化过程中,佛源外来词必然经历由佛教词语渐渐被世俗生活接受的过程,可以认为,这就是佛源外来词的世俗化”。

三、佛教成语世俗化成因
在众多的佛教成语中,有的词义不变或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如“遁入空门”,佛教主张“性空”,自称“空门”,僧人自称“空门子”,遁入空门用来指离开尘世,出家为僧。

)但是正如上文所说,大量佛教成语进入汉语词汇系统,对上古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这过程中,佛教成语的“浅化”、“世俗化”是不可避免的,佛教成语的世俗化不仅因为佛教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适应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迎合了不同时期社会的需要,而且两千多年来,佛教也终究在与中国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想文化和生活
习俗的融合中,形成了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成为中国多元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人类的历史文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我们在长期的语言发展进程中,善于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与其他语言进行交流融合,因此使得某些外来词因为“汉化”而逐渐失去外来色彩,随着佛教民俗化这些词也深入民众,甚至还融入汉语的深层,变成了世俗词,这正是佛教成语得以世俗化的根本原因。

在佛教成语中,有一些成语,其使用范围逐渐由佛教领域向更广阔的世俗生活而使其意义发生了变化。

这些成语,从字面上已不大容易看出他们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虽然随着汉语词汇的发展其意义有所变化,有些已发生了词义的转移,但是透过对他们语源的探讨,仍然可以看到佛教文化在汉语成语中留下的印迹。

如“在劫难逃”,“劫”由佛教的时间名词逐渐被讹释为“劫数”、“厄运”、“注定的灾难”,其意义进入到世俗生活中,表示命中注定要遭受祸殃,逃不掉,躲不开。

再如“前因后果”这个成语,在佛教传入汉地后,曾有人解释“业报说”:“前为因,后为果”。

“前因”指从前所作的业因;“后果”指后来的果报。

现在此成语已经没有佛教意义了,而是用来表示事情的起因和结果,也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

“如影随行”,佛教主张因果报应,曾在《涅经》中有这样的话:“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现多用来比喻居于从属地位的人离不开居于主导地位的人。

词义已完全转移,看不出与佛教的关系了。

四、结语
两千多年来,源于佛教的汉语成语在其自身发展演变及与汉语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过程中,虽然相当多的佛教成语通过词义转移和词义引申等原因在意义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得世俗化了,但是究其语源,仍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留下的印记,这些世俗化了的佛教成语丰富了汉民族的词汇宝库,为我国语言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而积极的贡献。

这些成语虽是汉语成语海洋中的一滴,却折射出其特有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他们在汉语成语的百花园中,形成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佛教文化对我国汉语词汇的影响。

佛教文化不断创新,日益发展,对汉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广泛而深远,必将促进汉民族语言更好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