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唐朝佛教造像世俗化倾向表现与原因

合集下载

唐代佛像雕塑艺术赏析

唐代佛像雕塑艺术赏析

中国唐朝佛像艺术鉴赏视传802 张茂俊一、佛像雕塑概况:雕塑是三维空间造型的艺术,比之绘画更富立体感、真实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人把它喻为“立体的诗,动态的书,有形的音乐”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成就辉煌,举世闻名的敦煌、云冈、麦积山、炳灵寺、龙门、大足……石窟造像,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令人叹为观止。

名山古刹中珍藏的石雕、木雕、金铜、干漆夹综泥塑等各种质地的佛像雕塑珍品,更是不胜枚举。

在海外,中国佛像雕塑艺术品收藏于众多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中国雕塑艺术的风采。

另有大量的精美作品藏于民间,徐政夫先生是收藏家中佼佼者,多年来满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炽热的爱心,苦心孤诣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的佛像雕塑尤为精彩。

中国佛教雕塑依种类,主要可分为:一、石窟造像,包括石雕与泥塑像;二、金铜造像;三、石窟之外,单独成件的各种石雕佛像,有单体像像、造像碑、造像塔、造像幢等。

徐先生的收藏,以单体石造像为主,作为民间收藏,其质量,数量都已相当可观。

一、时代跨度大,从北朝北周北齐到隋唐五代,下至宋元明清,各个时代作品都有;二、内容题材丰富,可见释迦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罗汉各类题材作品;三、多有佳构,有些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具有艺术欣赏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

这一尊尊精美佛像,庄严、慈祥、宁静、飘逸、睿智……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传达着久远的历史信息,令人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佛教艺术之美与世俗艺术之美是不同的,它首先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无论是劈山开凿的巨大石窟造像,还是制作精美的小佛,都寄托着施做者对佛国净土的美好祈盼。

多少无名的艺术家,怀着虔诚的信仰,长年累月在昏暗的窟室中一笔笔描绘,一锤一斧的雕凿,没有宗教信仰的热情与力量,就不会有佛教艺术的产生。

宗教是想象的产物,艺术创作更离不开想象,宗教的想象力是佛教艺术创作的推动力。

比之世俗艺术更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例如孰煌的极乐世界图壁画,就是以《弥勒下生经》为脚本画成的:弥勒世办里种庄稼不费气力,一种七收,自然生长出香稻。

唐代佛教雕塑的人物造型

唐代佛教雕塑的人物造型

唐代佛教雕塑的人物造型作者:马银芳来源:《艺海》2009年第04期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在中国社会传播发展,必须取得统治者的支持,也要能为老百姓接受,于是就有了佛教与社会交流和适应的问题。

佛教造像既是宗教的宣传品,也是帝王权贵的意念所在。

它通过雕刻家之手把踺陀罗和摩揭陀两个地方的造像艺术中国化,虽然这些造像的宗教气氛非常浓郁,但其造型基础无论如何也脱离不了现实的人,写实的因素毕竟处于主导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社会现实的一种艺术概括,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本质与功能的形象化的表现。

1、唐代塑像人物造型唐代塑像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加二力士的七身一铺或九身一铺的组合,塑像风格一改北朝时期的“秀骨清象”,面部健康丰满,精神焕发,衣褶流畅,体态神情各不相同。

唐代雕塑最引人注目的是两身大佛像的出现,最足以体现“国力昌盛”的大唐精神。

一为武则天延载二年(公元695)完成的北大像,高33米,一为开元年间的南大像,高26米,均为“善跏座”的弥勒佛像,丰腴的面部,庄静的神态,高大雄健的体魄,基本上保持了盛唐的原貌。

唐代的天王、力士像多是精力饱满,身躯雄健的赳赳武夫,龙门322窟的域式天王像、194窟的力士像,外表和性格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菩萨的形象更为丰富,天龙山205窟菩萨,虽肢体已残,但从自然倾斜的姿态,仍显示出一种柔姿绰态。

龙门45号窟盛唐菩萨是尊极精美的杰作,她优雅地站立着,头部斜倾微仰,身体作“S”三道弯式,凤眼半闭,唇角带着微笑,左臂高举,右下垂,衣褶精细流利。

这些女性化菩萨,曲眉丰颊,肢体肥胖,反映唐代“尚腴”的审美风尚。

菩萨的女性化,迎合了唐代世俗化的倾向。

唐代佛教雕塑人物中世俗化倾向便是较之历代雕塑最大的不同。

这种文化和艺术理想上的不同直接反映在艺术造型上。

除菩萨之外,还有僧尼造像。

其形态比较雄伟,不像菩萨端秀柔弱,其程式化倾向的程度比佛像少,不如佛像那样受西方影响,而与实际形体比较接近,面容和衣褶都很写实。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佛像的收藏与鉴赏方法篇一各时期传入的有限的印度佛造像如同种子,在各时代、各地域形成不同风格的造像。

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成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像在中国工匠的手中逐渐脱离原有风格,加入了中国自身的造像形态,建立、发展成独特的中国佛像,在这艺术融汇、交流中,呈现出各时代多姿多彩的鲜明特色。

金铜造像是一种三维立体的雕塑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体艺术,不同的只是其面部表情、手印、服饰、坐姿及周围的陪伴物、台座、持物等等而已。

因此,可以把一般的鉴定要点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与坐姿,三看标识与坐骑,四看细部与装饰,五看材料与质地,六看铭文与题记。

首先,所谓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一件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

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

再者,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

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整体的风格等等,哪怕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和嘉庆、道光时期的造像,就有着一定的差别。

其后,所谓细部与装饰,可以说是佛像鉴定时非常实用的小窍门。

如明代莲花座与清代莲花座上的莲瓣装饰,明代莲瓣精细而长,且瓣与瓣中有小型三角装饰,而清代莲瓣则显得粗壮,瓣与瓣间也无装饰。

因此,明清金铜佛像看莲瓣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再有材料与质地,这是鉴定中最为直观的。

铜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和红铜。

在鉴定时,要注意不同的时期用铜是不同的。

如同样是清代,早、中期是不同的,特别是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皇室对佛像的崇奉,这时造的佛像用材料特别好,所以乾隆时期佛像一上手,就有特别沉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要轻许多。

不同地区或受不同地区影响而生产的佛像,用铜和用料也不相同。

如藏佛教造像,内地宫廷的造像注重整体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则注重远视效果,喜欢镶嵌各种矿物,包括绿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脸部鎏金或贴金。

龙门石窟与佛教造像艺术的民族化和世俗化

龙门石窟与佛教造像艺术的民族化和世俗化
佛教艺术领域中印度佛教艺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与汉民族传统文化碰撞后以高度民族化的成熟面貌在龙门普遍出现以此为中心逆向传播至佛教艺术的传出地影响到后续其他区域的石窟形制整体上改变了日后中国石窟寺的形制结构
传统 与创 新
4 3
禾 廿 ■ n ■ ▲ ■ ¨ I ▲ 一辉 贺
龙 门石 窟 与佛 教 造 像 艺 术 的 民族 化
唐代张 彦远征 《 历 代 名 画记 》中 说 :“ 帝 ( 汉 明帝 )乃 使 蔡 见 证 了佛 教 造 像 艺 术 的 转 变 历 程 。
倍取天竺 国优填 王画 《 释迦佛像》 , 命 工人图于南宫清 凉台及显
从 洞窟的形制上看 ,在龙门 ,已全 然不见新疆 、河西 、云
节陵 上。以形制古朴 ,未足瞻敬 。 ”由此可见 ,最初进入 中国的 冈等地的那种 中心柱窟 ,形制 比较单一 ,基本上都是殿堂式的
俗 化

要:石窟造像 艺术 的东传之路 .是不 断被 中国文 化影 响而发生风格 改变 的道路。云 冈二期 的
造像 已经 出现 了明显世俗化 的趋势 , 加 上北魏 “ 太和 改制”的影响 , 石窟艺术 中汉 民族的文化艺 术元素逐渐增 多起来 北魏迁都洛阳后 . 中国的石窟造像 艺术更是步入 了民族化和世俗化 的 陕轨
பைடு நூலகம்
佛 像造 型 ,完全是纯正 的印度风格 ,与华夏审 美差异顿大 ,并 洞窟 。中心 柱窟起源于印度的 支提 窟 , 这 种窟内平面 多数呈长
未 引起 当时 中国人较 大的共鸣 。 方形 ,后 部一般为半 圆形 ,且安放一个覆钵形的 圆形 佛塔 ,窟 柱子 和洞 窟内壁之 间形成夹 东 汉 时 期 ,甫 人 中土 的 佛 教 力量 还 十 分 弱 小 ,不 得 不 依附 内左右和佛塔 的周围设置有列柱 ,

浅谈隋唐时期佛教美术中国化的特征

浅谈隋唐时期佛教美术中国化的特征

艺术探讨123视界观.2021.06浅谈隋唐时期佛教美术中国化的特征杨昊(北方民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摘 要:佛教美术来自汉代进入东土以来,在吸收了中国的道家、儒家的文化之后于唐朝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其中在佛教美术方面尤其以佛画以及雕塑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隋唐时期;佛教美术;中国化自公元581年隋代伊始到唐代907年灭亡,期间300多年是封建社会极其繁荣的一个阶段。

隋代从南北朝分裂的局面中取得统一,而唐代更是吸取了隋代灭亡的教训,制定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的国策。

所以唐代的社会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并且唐代开放包容的气度。

也促进了唐代与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唐代的美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尤其在佛教美术方面,佛画与雕塑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一、佛教美术的发展背景在佛陀在世时,禁止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而佛教徒为了纪念释迦摩尼佛,则采用了法轮、足印和菩提树等来代表佛陀的形象。

这一点郭阳冠祺先生也曾说:“根据小乘佛教的观念,佛陀耶已涅槃,彻底摆脱了轮回,不应再以人形出现,因此印度早期佛教雕刻从未出现人形的佛像,而仅仅以菩提、法轮、祖籍等象征物代替佛陀的存在,这就是‘无佛像时代’”。

[1]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希腊文明由此得以进入印度,这也就造就了印度的健陀罗艺术,而健陀罗艺术也是中国佛教雕塑的源头。

二、佛教美术中国化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西汉末到东汉初。

时至今日,随着中华文化的不断发展,佛教在中国也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

自佛教进入中国起,就开始与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相融合。

而到了唐代以后,佛教艺术才算真正的完成了民族化与本土化。

在这期间,佛教美术不断地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佛像造型也不断的改变,具体体现在绢画,壁画以及雕塑方面。

其间,佛教美术中国化的特点十分值得深究。

下面就以佛画以及雕塑两方面的发展演变,看一下佛教美术中国画的特点。

(一)佛画隋唐时期是我国人物画,尤其是道释画的一个高峰。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种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这些佛教造像不仅逐渐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呈现出了世俗化的趋势。

本文探讨了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民族化与世俗化的问题。

民族化是指外来文化适应和融合新环境的一种现象。

早期的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在传入中国之后,佛教逐渐适应了中国的文化环境,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造像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得到了逐渐的发展和演变。

佛教造像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不仅在造型和材料上逐渐呈现出中国本土的特色,同时也在信仰、精神和美学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 造型的民族化早期的佛教造像大多来自印度,这些造像通常使用青铜等金属材料制成,在造型上表现出了印度的风格和特点。

但是,随着佛教逐渐传入中国,佛教造像在造型上逐渐呈现出更多的中国元素。

例如,唐代的一些佛像在造型上融合了汉朝的衣冠和发饰,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此外,佛教造像在造型上还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如法相和意象的结合、体态的优美和庄重等。

这些都表明了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在造型上的民族化过程。

佛教造像是佛教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中国,佛教的信仰与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深度融合,使得佛教的信仰渐渐地与中国人的思想习惯相契合。

例如,禅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佛教信仰的民族化表明,佛教信仰在逐渐适应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程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佛教造像的美学也在中国化的进程中得到了发展和演变。

早期的佛教造像通常是以宗教上师或庙宇为中心进行建造的。

这些造像通常以庄严、神秘和具有超然力量的形象呈现出来。

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造像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例如颜色的运用、意象的花鸟风景、细节装饰等。

佛教造像的美学民族化表明,在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佛教造像所代表的审美品位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核,使得它们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和习惯。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体,它不仅从艺术角度展示了佛陀形象,更是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化与世俗化的表现。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和艺术元素,使佛教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民族化和世俗化两个方面对中国早期佛教造像进行研究。

民族化是指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元素。

佛陀的造像逐渐采用了中国人的面容和特征,如圆脸、割眉等。

佛陀的神态和表情也逐渐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充满了慈悲与智慧的表情成为佛陀形象的主要表现之一。

佛教的传播也融入了中国的传统礼仪与仪式,如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和布局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佛教寺庙在中国有着独特的韵味。

世俗化是指佛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与世俗事物结合,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

佛教造像的形象逐渐与中国社会中的人们相似,这样的造像更容易引起中国人民的共鸣和接受。

佛教的内容也逐渐注重人间福报,注重人们的生活和幸福。

佛教信仰被视为一种寻求解脱和幸福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因此佛教寺庙往往不仅仅是宗教场所,而是人们求福祈祷、观光游览的地方。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民族化和世俗化表现为佛教形象的中国化以及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造像以中国人的面貌呈现,表情与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相符。

佛教寺庙的建筑与布局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佛教的内容也注重人间福报,使佛教信仰更贴近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民族化与世俗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早期佛教造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以及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这对于我们增进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以及促进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唐中后期五代宋初敦煌佛教世俗化问题探究

唐中后期五代宋初敦煌佛教世俗化问题探究

究目录•敦煌佛教世俗化的背景及原因•敦煌佛教世俗化的表现•敦煌佛教世俗化的影响•敦煌佛教世俗化的评价及对现代的启示•研究结论与展望因01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佛教在敦煌地区传播已有千余年历史。

02敦煌佛教文化融合了中原、西域、吐蕃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敦煌佛教文化。

03唐中后期五代宋初,敦煌佛教发展达到高峰,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的中心之一。

敦煌佛教的历史背景政治因素唐中后期五代时期,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社会矛盾尖锐,世俗化成为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因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佛教世俗化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动。

文化因素敦煌佛教文化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世俗化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宗教因素佛教教义强调众生平等、修身养性等,与世俗社会有一定的联系,也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敦煌佛教世俗化的原因敦煌佛教世俗化的表现01强调因果报应在世俗化过程中,敦煌佛教教义更加强调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的观念,以此劝化民众行善积德。

02与儒家思想的融合敦煌佛教教义在世俗化过程中,逐渐与儒家思想融合,吸收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强调忠孝仁义等价值观。

03对民间信仰的吸纳敦煌佛教教义在世俗化过程中,积极吸纳民间信仰和传说,将其融入佛教教义中,使佛教更贴近民众生活。

佛教教义的变异佛像造型的多样化01在敦煌佛教艺术中,佛像造型不再单一,而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传统的庄严肃穆形象,也有适应世俗审美需求的和蔼可亲形象。

02佛像与民间形象的融合敦煌佛教艺术在世俗化过程中,将佛像与民间形象相融合,如将佛像融入山水、楼阁等民间景观中,使佛像更贴近民众生活。

03佛像与民间工艺的结合敦煌佛教艺术在世俗化过程中,将佛像与民间工艺相结合,如将佛像雕刻在木石、金属等材料上,使佛像更具有民间特色。

佛教形象的世俗化信仰仪式的融合敦煌佛教在世俗化过程中,吸收了一些民间信仰仪式,如将一些民间祭祀仪式融入佛教仪式中,使佛教信仰仪式更加贴近民众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唐朝佛教造像世俗化倾向表现与原因
发表时间:2018-06-19T14:17:26.687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7月总第276期作者:袁月[导读] 本项目研究从魏晋到唐造像人性化倾向做浅析、并介绍唐佛像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深圳市龙城天成学校518100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形象“神气”十足,具有距离感与神秘感,但发展到唐朝太平天下,佛教形象则过于恬静温柔,少了几分“仙”味,多了几分人性。

因而佛教造像慢慢走向世俗化倾向。

本项目研究从魏晋到唐造像人性化倾向做浅析、并介绍唐佛像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关键词:唐朝佛教造像世俗化
唐朝是我国古代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其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可谓是古代史上一颗璀璨明珠,这其中就包括了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石窟造像艺术。

莫高窟的佛教造像,是根据时代背景下的真人形象塑造而来,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造像世俗化。

何为世俗化?所谓世俗化,一是指形象本身似曾相识,与生活中人无异,“神性”几乎没有,甚至把菩萨做成妇女、仕女的形象;二是内容题材以西方极乐世界为题材成为主导,苦修苦练的题材不见。

本文主要通过对敦煌莫高窟的造像世俗化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了解唐代时代的社会背景、百姓的总体风貌、佛教造像前后变化发展的特点和佛教造像对后世的影响意义。

一、魏晋南北朝与唐朝时期佛像造型的比较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纷飞,帝王为了宣传佛教教义,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造寺庙,宣扬的内容是忍辱、苦修和自我牺牲。

造像鲜有明显的个性,他们姿势呆板、容颜冷静、服饰单一,佛像周围的顶光、佛座、法宝一样不缺,有十足的“神味”,此时的佛像显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到了唐朝时期,中国经济繁荣昌盛,全国上下呈现一片祥和平安的气象。

这时内容以表现西方极乐世界、宣扬民间欢乐和幸福生活为主题。

菩萨的造像富有了感情色彩,面容娇媚、服饰时尚,俨然一位美丽的唐朝妇女形象,打破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赋予了佛像现实、亲近的特点。

二、唐代佛教造像世俗化的具体表现
1.题材世俗化。

唐朝,故事选题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苦修、忍让、自我牺牲等题材逐渐消失,出现了许多关于现实生活、表达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的题材内容。

甚至连“张骞通西域”这样世俗化内容的题材都出现在了壁画造像中。

2.菩萨观音造型世俗化。

魏晋时期《法华经普门品》有明确的“善男子”的记载,《华严经》中也说“勇猛丈夫观自在”,说明观音菩萨本来是男性。

自从唐朝之后造型就逐渐女性化,原因之一是与道教崇尚女性的观念有直接联系,道教认为天地万物源于母体,它化育天地万物而生生不息,故“可以为天下之母”,唐代菩萨造像在受到道教的这种观念影响,具有很明显的女性特征。

3.供养人形象世俗化。

供养人,指的是在修建寺庙或是宗教活动中,提供过人力物力的虔诚教徒。

中晚唐时期,供养人的形象和真人大小一般,衣服多是当时流行的装束,描绘的许多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

三、唐代佛教造像世俗化的原因
1.社会经济的繁荣。

盛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出了名的黄金时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并不像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魏晋时期的人民那么期渴望神灵眷顾。

佛教造像形象都是按照盛唐妇女的时尚打扮造像。

侧面反映了唐人审美情趣的世俗化倾向与享乐主义情怀。

一个民族,时代的文化特色总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所以,社会经济因素是唐造像世俗化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2.市民阶层的壮大。

唐朝时期是中国人口一个新的复苏时期,人口总数猛增到5000万人,仅城镇人口就有2500多万。

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增加,城镇人口不断扩充,市民阶级也不断壮大。

从唐朝文学、诗歌、小说均向百姓化过渡,绘画、篆刻更是具有强烈世俗化审美情趣,都是一些表现人民生活的民俗题材。

3.佛教政教功能的退化。

魏晋时期的社会乱战频繁,佛教是给民众带来虚幻的精神安慰剂,这样的政教功能十分必要。

而唐朝的老百姓不像以前单纯去圣朝,佛教原本的教化功能逐步走向衰落,这也是促使佛教造像渐渐走向世俗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唐代佛教造像世俗化的影响
造像随各朝历史变化而变化。

到唐朝时期塑造了日后十分经典的菩萨形象,包括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菩萨造像,大都是在唐造型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都有着唐朝时期情切柔情丰腴的韵味。

可想而知唐朝莫高窟造像对后世佛教造像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最初的出现是为了在乱世之中稳定民心,给生活境地悲惨的人民带来一丝光明的慰藉。

而唐代莫高窟佛教造像艺术巧妙地突破了佛教的宗教教义,打破了魏晋时期的“神性”,创造了世俗化、女性化的特色。

这说明任何艺术特点都是在当时特定时期背景下呈现的。

受着当时政治经济、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可能回避现实生活,即使是高高在上的“神”在当时社会时代也必然带有世俗的气息。

参考文献
[1]张育英《中国佛道艺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2]李福顺《中国美术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陈绶祥《魏晋南北朝绘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4]陈绶祥《唐朝绘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