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佛教的世俗化与_人间佛教_宇恒伟

合集下载

人间佛教简介

人间佛教简介

人间佛教是近代佛教运动的一种。

民国初年开始因应儒家伦理、基督教慈善、科学思潮的一种佛教运动,有其时代性的阶段功能。

“人间佛教”是从太虚大师在民初倡导的“人生佛教”中思考现状而做出的思想推进,后来由印顺法师、证严法师、圣严法师、星云法师等近代法师推广。

目录[隐藏]∙ 1 人间佛教的思想∙ 2 人间佛教的影响∙ 3 后人间佛教的发展∙ 4 外部链接人间佛教的思想[编辑]释迦牟尼佛在人间出生、在人间成道、在六道各地为六道众生说法、在人间入灭(涅槃)。

他的一生离不开人间。

以佛教的观点来说,“佛是已经开悟的凡夫(指一般人);凡夫是未开悟的佛。

”佛教的许多道理,并非虚幻而不实际的。

很多的道理是可以应用在现代人类的生活中,而不是出世、避世的思想。

所以,人间佛教注重入世而非出世;重视利他而非自利;更注重度生(照顾活着的人)而非度亡(超度已去世的人)。

人间佛教有以下六个特点∙人间性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几乎都在人间度过,他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而非一个虚拟的神灵。

所以佛教应该要更贴近人的需求。

∙生活性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是离不开日常的生活的。

他在经典中明白的告诉人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做人处事,佛法不只是出世间法,尤其大乘佛教更是注重自利利他,帮助他人的佛教。

∙利他性佛教强调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佛教是讲求救度众生的,所以不仅要自利,更要利他。

所以佛教徒也常常行慈善事业,就是一种“利他”思想的表现。

∙喜乐性在佛教的思想中,释迦牟尼佛长久以来即发愿要使一切的众生离苦得乐。

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永久的快乐。

所以佛教当然也要让所有的人们得到快乐,远离痛苦。

∙时代性释迦牟尼佛出生于2500年前,但是到现在他所说过的教法仍然存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仍然正确而清楚的指引着人们。

所以佛法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以不同的方式契合人们,与人们相对应。

∙普济性佛陀一生都希望能救度一切的众生,不论是人类还是非人类,佛教徒或是非佛教徒,他是没有例外而普及的对待一切众生。

试析唐朝佛教造像世俗化倾向表现与原因

试析唐朝佛教造像世俗化倾向表现与原因

试析唐朝佛教造像世俗化倾向表现与原因发表时间:2018-06-19T14:17:26.687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7月总第276期作者:袁月[导读] 本项目研究从魏晋到唐造像人性化倾向做浅析、并介绍唐佛像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深圳市龙城天成学校518100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形象“神气”十足,具有距离感与神秘感,但发展到唐朝太平天下,佛教形象则过于恬静温柔,少了几分“仙”味,多了几分人性。

因而佛教造像慢慢走向世俗化倾向。

本项目研究从魏晋到唐造像人性化倾向做浅析、并介绍唐佛像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关键词:唐朝佛教造像世俗化唐朝是我国古代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其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可谓是古代史上一颗璀璨明珠,这其中就包括了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石窟造像艺术。

莫高窟的佛教造像,是根据时代背景下的真人形象塑造而来,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造像世俗化。

何为世俗化?所谓世俗化,一是指形象本身似曾相识,与生活中人无异,“神性”几乎没有,甚至把菩萨做成妇女、仕女的形象;二是内容题材以西方极乐世界为题材成为主导,苦修苦练的题材不见。

本文主要通过对敦煌莫高窟的造像世俗化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了解唐代时代的社会背景、百姓的总体风貌、佛教造像前后变化发展的特点和佛教造像对后世的影响意义。

一、魏晋南北朝与唐朝时期佛像造型的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纷飞,帝王为了宣传佛教教义,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造寺庙,宣扬的内容是忍辱、苦修和自我牺牲。

造像鲜有明显的个性,他们姿势呆板、容颜冷静、服饰单一,佛像周围的顶光、佛座、法宝一样不缺,有十足的“神味”,此时的佛像显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到了唐朝时期,中国经济繁荣昌盛,全国上下呈现一片祥和平安的气象。

这时内容以表现西方极乐世界、宣扬民间欢乐和幸福生活为主题。

菩萨的造像富有了感情色彩,面容娇媚、服饰时尚,俨然一位美丽的唐朝妇女形象,打破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赋予了佛像现实、亲近的特点。

南传佛教与佛教世俗化现象研究

南传佛教与佛教世俗化现象研究

南传佛教与佛教世俗化现象研究作者:朱鸿辉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5年第07期【摘要】南传佛教较早传入我国并得到发展,现流传于我国云南,是傣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主要宗教信仰。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南传佛教乃至整个佛教都出现了世俗化现象,这是佛教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南传佛教;传入与发展;世俗化【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一、南传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一)南传佛教的传入南传佛教也称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在我国主要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德宏、普洱、临沧、保山等地,为当地的傣、布朗、阿昌、德昂等民族及少数佤族群众所信仰。

南传佛教何时传入我国,学术界和民间目前尚无定论,但从公元7世纪开始传入云南的观点较为普遍。

公元7世纪,南传佛教在缅甸已经流行,我国云南西双版纳与缅甸接壤,这个时期,南传佛教就开始传入西双版纳。

但直到12世纪,南传佛教对西双版纳社会以及文化没有形成太大影响。

13至14世纪,随着用泰国兰那泰文译注的大批巴利文佛经在傣族文化区的传播,西双版纳开始建立佛教僧团,修建寺塔。

特别是西双版纳创立傣文,有了刻在贝叶经上的佛经之后,南传佛教才正式传入。

15世纪以后,南传佛教从西双版纳陆续传播到德宏、普洱、临沧和保山等民族地区。

(二)南传佛教的发展经过500多年的发展,南传佛教在云南颇具规模。

1.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云南边疆的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民族地区,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封建领主制和土司制度,因此,与封建领主制相依存的南传佛教僧侣组织、寺院制度也沿袭着历史旧制。

2.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云南民族地区“和平协商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南传佛教寺院组织旧制也宣告结束。

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地成立了佛教协会,各寺院著名长老、住持成为各级佛协负责人。

3.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云南南传佛教受到“文革”的冲击,长老、住持、僧尼被遣散回乡,寺院无人管理。

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南传佛教得以恢复发展。

唐代佛教的化世与俗化:佛教庶民化与庶民化佛教

唐代佛教的化世与俗化:佛教庶民化与庶民化佛教

唐代佛教的化世与俗化:佛教庶民化与庶民化佛教纯一【期刊名称】《地方文化研究》【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无论是佛教中国化还是中国化佛教的完成,其中最关键的标志是佛教及其核心理念能否成为普遍的社会信仰与价值取向.而作为唐代社会主体的庶民,其信仰倾向直接关乎到佛教的发展规模及其社会功能的实现程度.契理契机,因势利导地化世导俗,是弘扬佛法的必然要求,也是佛陀出现于世的基本情怀.俗讲和变文的出现,是唐代佛教弘传进程中促进佛教大众化、普及化的历史性选择与现实需求,也是使佛教成为庶民信仰的重要宣教手段.因此,作为佛教文化遗产的俗讲和变文,其研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尤其在东西方文化高速运转与碰撞、交融的过程中,佛教如何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保持自身的独立品格,又能化世导俗,关乎到佛教的自身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全球化时代到来的机遇中,中国大乘佛教如何接受各种挑战,为普世伦理和普世价值作出积极有为的贡献,研究俗讲和变文显得十分必要,也必将有助于当今佛教的健康发展,提供许多可资借鉴的文本与话头,尤其对于目前我国佛教界倡导的讲经说法活动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总页数】11页(P30-40)【作者】纯一【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949【相关文献】1.论唐代的佛教管理及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以《唐会要》为研究中心 [J], 卓越2.佛教的中国化与佛教建筑的世俗化 [J], 刘婉华3.庶得此书弦外音——佛教哲学视野下的《红楼梦》解读 [J], 周钟4.唐代佛教造像的女性化与世俗化 [J], 洪震颐5.丰子恺佛教绘画的深入阐释——《丰子恺佛教题材绘画作品的平民化意识与警世价值研究》简评 [J], 洪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人间佛教——出世与救世之间的佛法

试论人间佛教——出世与救世之间的佛法

试论人间佛教——出世与救世之间的佛法作者:陈思宇来源:《商情》2009年第12期[摘要]20世纪伊始,人类科技飞速发展。

由此,人类进入了物质的天堂,却在同时堕入精神的深渊。

佛教所谓的“末法时代”初现端倪,世人精神空虚、道德沦丧。

作为救世的佛法在这个时候主动变革,由太虚大师首先提出“人间佛教”之概念,然而人是可救的,世却不可救。

“不度众生,是不成佛!”的佛教教义这时也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于无地。

[关键词]人间佛教出世入世超人间性一、关于人间佛教(一)人间佛教的前世今生自20世纪30年代由太虚大师等明确提出的“人间佛教”、“人生佛教”经过8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扬,已经得到了广大佛教界人士的的普遍认同。

由今追古,我们不难发现“人间佛教”的概念并不是太虚大师等人新鲜独创的,而是其深契佛陀本怀、适应现代社会的必然道路。

自释迦世尊初生世间、成长、修行、最终成佛均在人间;说法度生由鹿苑始而终于双林,亦以世间众生为主要对象;所说之法义,也以人生现实为依据,以觉悟人群为中心。

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自从人间有了佛陀以及佛法,佛教就是属于人间的,佛教思想的根基是在于现实的人生,离开了人间的佛教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土壤和基础。

佛经云:何故人道名摩霓沙?此有八义:一聪明故,二为胜故,三意微细故,四正觉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别虚实故,七圣道正器故,八聪慧业所生故。

唐代的一位著名长着裴休也说:诸天正乐,修罗方瞋,鬼神沉幽囚之苦,畜牲怀猱狖之悲,其能整心虑、趣菩提者,为人道能。

六祖惠能大师也特别强调佛法不离世间法的道理,其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不难看出,人间佛法的思想是由来以久的。

历代高僧大德对佛法与世间的关系都有类似明确的认识。

人间佛教思想的重视人生和以人为中心两方面的意义,突出的体现出佛法济世利人的积极精神,是全部佛法的精髓所在。

(二)人间佛教的内容人间佛教思想的内容,从广义上讲,一切佛法都属于人间佛教的内容。

略论佛教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略论佛教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002普陀学刊(第十三辑)

略论佛教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闲(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

【摘要】 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佛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提倡“人间佛教”以及“观音慈悲济世”的思想,这些思想在日常运用中要重视义理性的探究,以保持佛教本色并避免追逐利益等不良现象的出现。本文比较详细地梳理了佛教与俗世社会相适应的历史进程,旨在说明佛教只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生存和发展。本文的最后对佛教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以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意见与建议。【关键词】 佛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间佛教 观音精神

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和地方省级党报,均刊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一个科学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陶德麟曾经指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这不仅不排斥一切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积淀起来的优秀思想成果,而且必须充分吸收和利用这些成果,在中国尤其必须吸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当代条件下给予熔铸和诠释。”a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在中国两千余年的传播过程中,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于此,我们可以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a 陶德麟:《〈指月〉序一》,《云梦学刊》2009年第6期,第8页。003略论佛教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观不仅体现在党的各类文献中,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及佛教、道教等宗教文献中。为了积极与当前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我们有必要对佛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进行梳理。

一、佛教适应俗世社会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的发展史,既是一个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历史,也是一个不断适应俗世社会发展的历史。佛教在创立时是出世的,原始佛教时期经典的内涵也是如此。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本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据佛经记载,佛陀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以及自然界的生命互相争斗残杀的种种悲剧,无法继续安住王宫享受尊贵生活,于是抛弃了王位、财富和家人,离开王宫,出家修行;经历种种磨难之后,终于在35岁那年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成就了无上正觉。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义,讲述了其所悟的缘起之理,教人明了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其根本目的,是要阐述“苦、集、灭、道”,使人明了人生之苦及其成因以及如何摆脱苦。这些思想是要让芸芸众生超越现实人生而寻得完全的解脱,它超越了具体的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出世的觉悟和智慧;而佛教徒修行的三大法门——戒、定、慧,不仅将佛教徒的生活与世俗生活区别开来,而且使佛教徒与大众有了明显的分别。因此,佛教是一个自足的超越了世俗生活的神圣世界,早期的佛教权力不低于甚至大于世俗皇权和伦理。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盛行之初,佛教徒还坚持自己的宗教理念。东晋僧人慧远“卜居庐阜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焉”,a他甚至敢称疾不下山觐见途经庐山的晋安帝。他写的《沙门不敬王者论》认为,一个生活在俗世的人,当然要服从皇权、礼敬父母,但是,出家的佛教徒是“方外之宾,迹绝于物”,b应“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c,与世俗的宗法礼教无关。这种观念,从佛教义理来说的确如此。但中国封建制度和文化特点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佛教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适应俗世的发展,承认并接受俗世的政权和传统的伦理道德。佛教对俗世政权和道德的认同是一个历史过程,如明代高僧永觉元贤所云:“唐以

汉传佛教_试论汉传佛教世俗化的表现及其成因

汉传佛教_试论汉传佛教世俗化的表现及其成因

《汉传佛教_试论汉传佛教世俗化的表现及其成因》摘要:第一,唐宋时期禅宗的世俗化倾向,汉传佛教世俗化受到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中,正统的儒家思想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民间宗教是功利主义的,加上汉传佛教本身教义的入世理念以及中国特色的宗教寺院经济,使得汉传佛教呈现出世俗化的态势[摘要] 宗教世俗化是当前全球性的现象,也是世界各大宗教的发展趋势。

汉传佛教作为传入中国境内佛教的一支,自形成之日起,就开始了其世俗化的进程,这也是与现代社会宗教世俗化不同的地方。

本文即是试述汉传佛教世俗化的具体表现,并对其形成原因作出一定探讨。

[关键词] 汉传佛教世俗化表现成因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教是历史上形成的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混合宗教信仰体系,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百法纷陵,无越三教之境”就是指儒释道在中国宗教体系占据的主体地位,当然这种宗教体系也包括后来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摩尼教、袄教、景教等宗教形态,各种形式的民间信仰也是中国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跟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是个宗教色彩并不浓厚的国家,在全国范围内的一神教信仰可以说是始终没有建立过。

尤其是对汉族而言,因受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的影响,宗教心理淡薄。

所谓汉传佛教即指于汉朝传入中国内地的、经典以汉字书写、为汉民族文化圈内民族所信仰的宗教。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传入到儒家思想最浓厚的中原地区,为了生存与传播,必须要适合中国宗教世俗化的国情,其原有的宗教色彩必然减弱。

于是,汉传佛教一经形成便与儒家思想结合,开始了其世俗化的进程。

一,世俗化涵义宗教世俗化,一般而言反映的是宗教与社会的某种互动关系。

目前关于世俗化的定义众多,学术界还未达成共识。

但其基本立足点都在于:宗教对社会其他领域和个人的影响程度的降低以及宗教适应社会,其本身作出的调整与变化。

本文采用的世俗化涵义主要是指宗教的非神圣化层面,即宗教世俗化意味着宗教在社会中神圣性的消减。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

中国佛教文化论文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历经两千余年的演变,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内涵,还对民众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佛教传入中国初期,主要在宫廷和士大夫阶层传播。

东汉末年,楚王刘英首开官方信佛之先河,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随后,佛教逐渐向社会各阶层扩散,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迅速发展。

2.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如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与儒家的伦理道德相结合,使得佛教更加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

同时,佛教的修行方法也为道教所借鉴,促进了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3. 佛教宗派的兴起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各种宗派相继兴起。

主要有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等。

这些宗派各具特色,为佛教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禅宗和净土宗对后世影响尤为深远,成为我国佛教文化的两大主流。

二、中国佛教文化的特点1. 重视修行实践中国佛教文化强调修行实践,认为修行是达到解脱的关键。

各宗派都有独特的修行方法,如禅宗的参禅打坐、净土宗的念佛往生等。

这些修行方法旨在帮助信徒净化心灵,实现生命的升华。

2. 倡导慈悲为怀慈悲是佛教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佛教文化倡导慈悲为怀,强调关爱众生,尊重生命。

这种精神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民众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3. 融合多元文化中国佛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如佛教艺术、佛教建筑、佛教音乐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传承与创新并重中国佛教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既注重保持传统,又不断进行创新。

各宗派在继承前人教义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发展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佛教思想。

这使得佛教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