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森的暴力美学
论吴宇森早期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作者: 王彩君[1]
作者机构: [1]黑龙江省戏剧工作室
出版物刊名: 文艺评论
页码: 126-12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暴力美学”;《英雄本色》;电影;早期;角度变换;动作片;吴宇森;第一人
摘要:吴宇森是香港著名的导演之一。
他1946年出生于香港,1986年自编自导了《英雄本色》,其后执导的《英雄本色2》,《喋血双雄》,《纵横四海》等无一不是动作片的典范之作。
1993年成为好莱坞华人导演“第一人”。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解剖暴力,即从美学的角度变换时空,把动作和过程分拆后重新组合,延长播放,使其节奏发生改变,这是蒙太奇在瞬间应用的极致。
浅析吴宇森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范本模板】

浅析吴宇森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摘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崇尚和平与祥和。
暴力是一种极端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它始终伴随着肉体的伤害甚至是失去生命。
但是在电影中,暴力被人们所利用,得以发展至美学的境界,吴宇森的电影就特征鲜明的体现了暴力美学的价值,并且以此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电影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吴宇森电影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特征和影响的叙述,发掘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电影重要意义,探讨了暴力美学电影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暴力美学吴宇森特征影响美学价值暴力美学这个概念在电影发展的历史中只算得上是个新词,它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流行起来的一种电影风格。
总体来说暴力美学其实就是把暴力和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
但是就电影中打斗、枪战的一个整体的体系来说,它就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形式主义趣味。
而暴力美学作为一种具有电影美学意义的风格形态的成型和发展,则是由香港电影人来完成的,吴宇森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一、吴宇森电影的暴力美学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吴宇森师从香港新派动作电影导演张彻,从张彻的电影中吴宇森学到了很多的暴力美学因素.张彻的电影着重表现了男人间的友情的主题,从那些古代大侠侠骨中成就了他的个人风格,就像电影《马永贞》的结束部分,马永贞和四爷的一帮兄弟为了给四爷报仇都是浑身绑满了炸药,俨然一副同生同死的大义凛然。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张彻作品和新派动作电影是香港暴力美学得以发展的一个开端。
吴宇森在他的电影中从冷兵器时代转向热兵器时代,从而开辟了枪战中的浪漫和唯美的表演。
吴宇森延续了张彻的“利用西方的技法去表达中国的特色文化”,并且承继了张彻动作电影中的阳刚之气。
因此吴宇森暴力美学电影与香港新动作电影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另一个对吴宇森暴力美学风格有深刻影响的是法国著名的黑色电影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他的电影作品中在暴力中透着浓浓的人情味,这些在吴宇森的电影之中都有突出表现,比如在《变脸》片尾处,男主角将仇人的儿子收养就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在《喋血双雄》中就有很多模仿《独行杀手》的感觉,可见吴宇森受其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吴宇森

向暴力美学教父 吴宇森致敬!
谢谢 观 赏
桑桑和小猫
名称:桑桑和小猫 导演:吴宇森 美术指导:叶锦添 演员:齐如意 赵梓存 蒋 雯丽 类型:现实 儿童 地区:内地 语言:国语 上映时间:2005
桑桑与小猫
剧情简介:女孩双双家境富有,父 母却终日争吵,双双精神面临崩溃, 将洋娃娃扔出车窗……洋娃娃被捡破 烂老头拾起,送给自己抚养的遗弃 女孩小猫,小猫视若珍宝。为给小 猫捡一支铅笔,老头被车撞死。一 日在十字街头,双双坐在车内,看 到卖花的小猫紧紧抱着破烂的洋娃 娃,此刻,双双正被绝望的母亲带 往水库欲走上绝路……
喋血双雄
中文名:喋血双雄 外文名:THE KILLER 出品公司:电影工作室 制片地区:中国香港 导 演:吴宇森 编 剧:吴宇森 制片人:徐克 类 型:动作,惊悚,剧情,犯罪 主 演:周润发,李修贤,叶倩文, 朱江 片 长:111 分钟 上映时间:1989年7月6日 /kan/movie/?id=1086 80&vfm=bdvtx&site=&url=http: ///ptv/vplay/1166717.htm l#frp=/v
92:55——95:55
英雄本色
中文名称:英雄本色夕阳之歌 英文名称:A Better Tomorrow 3 版本:国粤双语版 发行时间:1989年 电影导演:吴宇森 电影演员:周润发、梁家辉、梅艳 芳、石坚 、时任三郎 地区:香港 语言:普通话,粤语 类别:动作 片长:1:59:34 /kan/movie/?id=1776 6&vfm=bdvtx&site=&url=http:// /ptv/vplay/1557736.html# frp=/v 101:52——105代表作品: 《低俗小说》、《杀比尔》罗德里格斯(美国)
吴宇森电影的暴力美学分析

温馨 , 在孩子被射杀 , 父亲抱起孩子时 , 导 演立即切换镜头 , 以快镜 头展现旋转木马
一
江阿生在 与 曾静 接触 之后 ,逐 渐变得 坚 毅, 与妻子勇敢 对抗 江湖厮杀 , 最 终 回归 平静 生活 。 《 英 雄本色 》《 变脸 》《 碟 中谍
2 》 则是一 种 “ 冲突 一灾 难 一救 赎 ”的叙 事结 构 , 主人公 遇到种 种磨难 , 为拯救 自 己不断努力 : 小马哥为 了生存与犯罪 集团 战斗 ; 亚 瑟想 方设 法 向世人证 明他才是真
吴 字森 每一部 电影都 塑造 了典 型的
经典暴力镜 头画面如 《 英 雄本色 》 中小马 哥手握 双枪 的优美的腾空特写 , 这类镜头
影 的观看 , 笔者做 了一个简单 的暴力镜 头 的统计 。其种类主要 涵盖枪 战场景 ( 在
并产生 心理崇 拜感 ,极 尽渲染 破坏 的魅
力。
加 以对 比 , 它 们分 别 是 1 9 8 7年 的 《 英 雄 中谍 2 》 和2 0 1 0年 的《 剑雨 》 。
正的亚瑟 ; 伊森夺 回病毒和解药 ……影片
结 尾 回归 人 类 自我 救 赎 的本 质 。 影 片 均 以
感和视觉美 丽的新深度 的动作 电影 , 是 高
度暴力 风格 与情 节剧 的交 融” ① 。
一
英雄爱情 事业 双丰 收 ,正义 战胜邪 恶终 止, 蕴涵 了人类美好的希望。
2 、 暴 力镜 头
江阿生 的爱情为线索 , 展开武林纷争叙 述 之外 , 其他 都是枪 战警 匪片 。 四部 影片 基 本上 围绕 兄弟之 情 、 爱 国之情 、 亲情 和爱
情展开 , 情 义 始 终 是 吴 宇 森 暴 力 美 学 电 影
“暴力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资料

吴宇森之“暴力美学”暴力,可能是大多数人最早、最持久的观影记忆。
暴力作为一个社会问题、作为一个关乎生死的哲学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又是世界电影长廊中的重要景观。
从早期电影人对暴力的叙述直到20世纪80年代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吴宇森影片中对暴力的风格化中暴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以往好莱坞对电影的一系列限制性的法规都是针对暴力和色情提出来的,都是仅从道德层面出发将暴力当成一种对社会或未成年人有危害的因素加以限定,而这些限制是与当时电影中暴力的呈现方式密切相关的。
吴宇森“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现使得他以暴力为题材的影片不再被当成是“暴力影片”来看,因为他给全世界观众提供了一种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东方美学视角,第一次使暴力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语),其后的北野武、奥利弗·斯通、大卫·林奇、昆廷·塔兰蒂诺等人对暴力进行的风格化探索在世界影坛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掀起了一个“暴力美学”的热潮。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在总体风格上呈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绚烂。
他十分迷恋充满浪漫气息的、唯美诗意的高速摄影,让观众观后产生一种浪漫、神圣、悲壮、崇高的感觉,借以强调力量感和侠义的情怀,把武打场面拍得像舞蹈场面一样优雅,从而把暴力场面从现实提升到超现实的审美境界,提高了打斗的美学价值,形成了一种“武打综合艺术”,从这个角度上讲,吴宇森的暴力可以说是“为艺术”的暴力。
同时,因其“暴力美学”的浪漫气质,使他的暴力最接近伦理和人性要求,是失落世界里最后一抹人性的光辉。
因此,他对暴力进行高度风格化的目的是反暴力,他的暴力是“仁慈”的。
“暴力美学”在《英雄本色》中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更加暴力更加唯美,也更加切中了时代与社会的脉搏;吴宇森也终于在半生的拼搏和摸索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使吴氏电影和香港电影一起踏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在此之前,没有人想过现代兵器的交锋可以和中国传统武侠精神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没有人想过古装功夫片中所倡导的江湖道义、兄弟情怀可以在时装警匪片中得到如此的升华,这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黑与白,有的只是情与义;没有风花雪月,浅唱低吟,有的只是鲜血与枪声中充满阳刚之气的浪漫。
浅谈吴宇森电影的美学特征.DOC

浅谈吴宇森电影的美学特征[]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门类,暴力与美学本是不同概念,吴氏电影右其明显的美学特征。
吴宇森导演的影片中视觉与听觉完美地融为-体,带给人震撼与优雅的视觉美感,也展示了吴的美学理想。
因其多拍现代枪战片而被赞誉为“暴力美学大师”。
吴宇森导演的电影是成功的,源于艺术家对电影的热爱和对电影语言的把握。
表现出人性的善与恶。
本文解读吴宇森电影所产生的视觉与听觉美感的因素,并分析其电影语言方面的运用特点。
[关键词]暴力;美学;电影吴宇森,1946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广州,4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现移居美国。
著名华裔电影导演。
吴小时候家庭贫困,到了读书年龄,家里无力交纳学费,幸而得到教会的帮助。
才使他念完小学。
这期间,基督教所宣扬的仁爱和牺牲精神,曾经对他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自幼喜欢看《水浒传》、《三国演义》、《刺客列传》、《两游记》等充满豪情侠义的小说,这些作品中的英雄豪情为他以后在他导演的影片中的情感世界奠定了基调。
吴的主要作品有香港片《喋血街头》(1990)、《英雄本色》(1986)、《英雄本色2》(1987)、《纵横四海》(1991)、《喋血双雄》(1989),美国片《终极标靶》、《断剑》、《变脸》(1997)、《碟中谍2》(2000)、《风语战士》等,在这些影片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吴氏影片惊心动魄的场面与主角具存侠义心肠的浪漫情怀组成的特殊美感!电影主要是运用画面、音响塑造银幕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综合艺术门类,它的形式与内容因导演与演员的审美风格不同而呈现千姿百态的面目。
吴氏电影有其明显的美学特征。
因其多拍现代枪战片而被赞誉为“暴力美学大师”。
通过影片,也展示了吴的美学理想。
那么是什么让人们在多年前中国电影市场低迷的状态下像潮水般拥进影院去观赏《碟中谍2》呢?1986年拍摄的脍炙人口的《英雄本色》,直到今日还被称为香港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人们喜爱看吴宇森与周润发合作的影片,自有它的道理吧。
吴宇森电影“暴力美学”的反思

严、 朋友 的忠诚 以及 对手 之 间的仇恨 。在吴宇 森 的影
片中一定会有以下场面 : 枪手横 向腾 空跃起 , 手持双枪
有学者认 为将暴 力纳入审美 中是有问题 的。暴力作 品
在 崇 拜 宣 扬 人 的 强 力 统 治 理 念 时 , 定 了 民 主 秩 序 和 否
一
电影世界 , 而其 后的北野 武 、 利弗 ・ 奥 斯通 、 大卫 ・ 林 奇、 昆汀 ・ 塔伦 蒂诺 等人 对暴力 进行 的风 格化探 索在 世界影坛上 也 引起 了不小 的轰 动 , 起 了一个 “ 力 掀 暴
美学 ” 的热 潮 。烛 光 中映 出 的圣母 像 , 景 中掠过 的 背
白鸽 成 了吴 字 森 电影 中 的标 志性 美学 元 素 。而 在 如 此
21 0 0年 苇 4
莘 } F 羔 莩 搦 f j, 矗 鼋 导
’ 、 4 c、 、 一
.
f~
参 阜举 耨 1
『 t . I
NO. 4
( 筝 12 ) 总 2
Jl1l r 】 OJ}j¨ l
l1 v 盯川 、 l Hil h { h l …f o P
个里程碑 。吴宇 森 “ 雄 系列 ” 片 的出现 使得 他 英 影
肃穆 的环境 中进行 的各 种血腥 的打斗构成 了吴宇森暴 力美学 的重要 内容 。 在吴宇森的影片 中 , 多数 主角都 是杀 手或江 湖 大 人物 , 但是他们一般都有着侠 义的英 雄气概。在片 中, 吴宇森会用很多 的特写镜 头来拍 摄他 们 , 而且 拍这 些 特写时一般都采用慢镜头连接 。情节一般都是警 匪相 斗、 警探 卧底 或杀 手 对决 , 出 的主题 一 般是 人 的 尊 突
暴力美学——吴宇森电影chenggong

北野武(日本)
代表作品:《花火》、《座头市》
昆廷·塔兰蒂诺(美国)
代表作品: 《低俗小说》、《杀死比尔》
罗德里格斯(美国)
代表作品:《杀人三部曲》、《罪恶之城》、 《弯刀》、《杀出个黎明》
沃卓斯基兄弟(美国)
代表作:《黑客帝国》、《忍者刺客》
北氏暴力风格
北野武的暴力则体现出一种 “批判现实主义”的深沉、孤 独、冷峻。在他的暴力影片中, 多用全景式的长镜头,人物对 话很少用正反打,这一点趋向 于东方电影美学的特点,如中 国的费穆、吴永刚,日本的小 津安二郎等人的影片中人物对 话也很少切正反打,镜头多是 横向移动的长镜头,这与东方 绘画散点透视的风格非常相似。 他的暴力有时也会使用高速摄 影,但与吴宇森的高速摄影不 同,他的慢镜头不再具有浪漫 主义的风格,而是具有了一种 冷峻的风格。
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美国, 在日本发展成熟,后又传入香港的 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将暴力的 动作场面仪式化。
暴力美学追求形式主义趣味,用夸张的手法把一 种攻击性的力量(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 式快感。比如它将动作场面如枪战,打斗、杀戮等发 扬到美丽眩目的程度,用如诗的画面来表现人性的暴 力面。 强烈的形式感会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 感受,甚至可以产生持久的审美回味。从这种刺激的 场面得到一种感官的满足,淡化了传统意义上的道德 教化和社会责任。
昆氏暴力风格
昆廷 · 塔兰蒂诺笔下的暴力在总体 风格上呈现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喧 嚣、玩闹。他的暴力题材影片充满 了一种荒诞的黑色情绪,暴力场面 充满一种诗意、趣味性和宗教仪式 性。在他的影片中,暴力不再是黑 帮小喽罗之间的混乱的火拼,而是 精心架构的情境、充满机锋的对白、 时髦的服装、狡猾调皮的叙事、可 笑而煞有介事的暴力仪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
基础部 1042124 姜潇亮
摘要:我比较喜欢看动作枪战片,特别是《喋血双雄》,我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
对于吴宇森导演的暴力美学从一开始的不解到现在的欣赏,电影中打斗的场面总是让人热血澎湃。
一直以来影迷们的头脑里,暴力美学=吴宇森=双枪+白鸽+教堂……不过,我想很多人都觉得仅仅这些是不够表达暴力美学的方方面面的。
我的想法是:暴力美学是一种电影风格,它体现在电影的许多方面,可以是画面的处理,可以是剪辑技巧,也可以是剧情的某种发展方向。
我至今不能把它定位在哪一点,也无法把它从“吴宇森作品”中单独分离出来。
对自
己的感觉都如此混乱,真是汗颜,这种混乱怕也是MATRIX最难模拟的吧。
关键词:吴宇森暴力美学民族特色
暴力美学这个词我觉得用来形容吴氏制作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他的电影里力图体现的就是暴力中的美学元素,他更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创新,也因此将香港电影推向新的高峰。
香港可以说是除了好莱坞以外最为成功的商业电影制造地,动作片又是香港电影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
李小龙首先把武打片引向了世界,他是一代武学大师,又曾经开馆授徒,所以他的电影的动作风格比较趋向于实战和技巧,比如双截棍和旋风三踢腿,并不是很讲究动作本身的好看。
不过实战和技巧化的动作本身就非常协调,所以他的动作充满了自然的美感,当他在《精武门》中迎向子弹凌空跃起时,镜头非常令人震撼。
虽然李小龙电影并没有主动强调动作中的美学元素,但他启动了电影的专业动作编排,指出了动作电影的方向,在香港电影界带出了一大批职业化的电影动作指导。
吴氏电影中武器的霸主地位无疑是“枪”,手枪是吴宇森电影里传统的道具,也是吴宇森电影的灵魂。
他的电影里没有绝对的邪恶和正义,两者总是充满激情地交织在一起,于是警察和杀手成了生死之交,卧底探员陷入江湖血战。
正义和邪恶交织在他的电影里,但一切看上去都很简单,简单到几个男人手里拿着手枪相互对射,你干掉我或者我干掉你,正义和邪恶就算有了泾渭分明的归路。
于是手枪就成了吴宇森电影中最绚烂耀眼的光彩,枪在英雄手里捍卫着正义和尊严,哪怕是一支左轮手枪,似乎也装着千百发子弹,于是枪林弹雨中英雄和英雄的故事闪闪发光,直到枪里一定剩下最后一颗子弹,要么杀人,要么自杀。
手枪成了吴宇森超级武器中的王牌武器。
白鸽,象征着和平,在吴氏电影中与暴力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雪白的羽毛,艳红的鲜血,将突兀表现到极致。
《喋血双雄》最后的场景在一座教堂里,圣洁的教堂里烛光闪闪,枪林弹雨中白鸽飞翔,枪声划破了宁静也撕碎了和平,白鸽见证着正义与邪恶的最后较量。
很多人不明白吴宇森为什么总是喜欢在电影中抢占最激烈的时候使用白鸽飞翔的画面,其实也难怪,因为有人说看明白了白鸽,也就是看懂了吴宇森的电影。
白鸽在血雨腥风中飞翔,和平在纷争中展翅,鸽子不再单纯代表着暴力的美学化,而是寄托着一种暴力之中对暴力的鞭挞。
吴宇森展示暴力却不崇尚暴力,所以白鸽就成了点睛之笔。
从《英雄本色》到《喋血双雄》,再到《变脸》和《碟中谍2》,吴宇森用他一贯的叙事风格,演绎着一代暴力美学大师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盛宴,也在世界动作电影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可以说是对他最完美的嘉奖,标志着这位唯一一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下印记的华人导演对电影艺术的贡献,已被世人所认可吴宇森电影的另外一些特点似乎也可以视为吴氏美学的组成部分。
比如他从张彻那里学
来的男人间的友情。
他的电影里基本看不到女人,人与人的关系也以刻画男人之间情感为主,无论是爱还是恨,在这个缺少女人的世界里显得格外的分明和淋漓尽致。
暴力也就往往和这种感情互存互生:杀手小庄和警探小李;辣手神探和卧底警察;卧底警察和黑道枪手……这些人既是生死对头,又同时惺惺相惜;既因此产生暴力行为,又暗示了暴力的不可避免,弱化了暴力的嗜血与残忍,为美学元素的产生扫清了心理障碍。
吴宇森还喜欢在电影中运用一些反复出现的相关联的小细节,比如《辣手神探》中的纸鹤、《断箭》中打赌的二十美元钞票;《变脸》中独特的从上向下的抚摸动作……这些细节增加了剧情的趣味,也从侧面加强了暴力美学的美学因素。
然而,我们也该看到,吴宇森的暴力美学是一种外在的、超现实的东西,它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走得很远,然而也就把现实主义抛到了身后。
吴氏暴力美学极大地淡化了影片的社会意义,甚至在影片中常常出现的教堂和白鸽,我觉得除了极为隐晦的喻义外,更多的还是为了减轻暴力的血腥。
这也是把吴宇森电影称作成人的童话的原因吧。
不知道爱森斯坦活到如今会有什么感想,他的吸引力蒙太奇竟被吴宇森用到了正好相反的地方,爱森斯坦的本意是想通过对镜头的精确切割与组合来影响观众的价值判断,从而最大限度地向观众灌输自己的意识形态。
而吴宇森却用他的方法来虚化暴力,从而产生脱离现实的美学欣赏。
这就好比爱森斯坦通过美化食物来指出食物的营养,吴宇森则美化食物来强化食物的味道和吃法,甚至不惜牺牲食物的营养成分来达到目的。
美学之与爱森斯坦只是手段,而在吴宇森那里成了终极目的。
相比之下昆廷、奥利佛斯通、马丁西科塞斯包括杜琪峰,又都在运用吴宇森的暴力美学来加强自己电影中的社会意义,他们又回到了用暴力美学来引导观众的爱森斯坦式的道路上了,他们给了暴力美学新的含义。
吴宇森暴力美学的纯粹形式主义也导致了他最近的失败,当他那些外在动作场面和虚假的爆炸场景出现在《风语者》这样一部应该写实的电影中时,他自然就遭到了惨败。
而且,再好的食物重复吃也有吃腻的时候,当观众在《职业特工队》和《至尊黑杰克》中尝到的还是吴氏的老一套,老牌的美食也会落到麦当劳式的单调又缺少营养的评价。
不过吴氏电影的暴力美学引领了一个时期香港电影的兴盛,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欧美文学的热爱与熟悉,使新浪潮导演中的徐克、吴宇森、林岭东、杜琪峰等人都不约而同地痴迷于江湖黑道、男人情义这样的主题,将传统的武侠故事进行现代包装下的改写。
但时移事易,等到杜琪峰坐大的年代,成就吴宇森、徐克的社会早已今非昔比。
吴宇森宏大的创作野心和写意自信的手笔,可以在电影中肆意打造气势磅礴的英雄神话,反映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整个时代的蒸蒸日上.
《电影文学》2007年20期
《吴宇森电影中的原罪和赎罪》搜狐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