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和鼻窦的正常解剖及常见变异(三)

鼻和鼻窦的正常解剖及常见变异(三)

1筛窦

1. Haller气房: 眶下气房(Haller气房)是位于筛泡下方的沿着上颌窦顶壁和眶纸板最下部分的任何气房,包括位于筛漏斗内的气房。Haller气房开口于中鼻道,Haller气房增大时,可使筛漏斗及上颌窦开口变窄,导致上颌窦和额窦发生反复性或慢性炎症病变。Haller气房本身也可有炎症,可与邻近结构的粘膜病变同时存在。Haller气房在内窥镜检查时看不清楚,须CT确定。

图1 燕尾箭头示Haller气房,长三角箭头分别示钩突与筛漏斗

图3 右侧Haller气房(箭头),右侧中鼻甲垂直板气化,气化的气房内有粘膜增厚(箭)

2. 中组筛房呈一圆形隆起,叫作筛泡,它是筛房中最恒定的结构,位于中鼻道的外侧壁,其外缘构成眶内壁的一部分,这些气房开口于筛漏斗或筛泡内侧壁,再进入中鼻道。巨大的筛泡可占据中鼻道,阻塞筛漏斗/半月裂口,影响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引流,当致筛漏斗/半月裂口宽度<2 mm时,认为筛泡肥大。而且它本身也可有黏膜炎症。

图5 右侧筛大泡(箭头),筛泡较大,壁较厚,使右侧筛漏斗明显变窄。

3. Onodi气房是蝶上筛房,筛窦过度气化,由后组筛房向蝶窦外、上方延伸而成,和蝶窦共壁。

图1 左侧Onodi气房,冠状面1mm MPR重建图像显示左侧蝶窦上方扩大的筛房图2 与图1同一病例,矢状面1mm MPR重建图像,显示蝶上筛房。

4.视神经在其外侧壁下形成突向腔内的隆起。当1/3周径突出于窦内时,应着重提出。Onodi气房存在时增加了鼻内窥镜手术时对视神经

损伤的机会。

图3 双侧视神经形成明显突向腔内的隆起,管壁菲薄。

图4 蝶窦中隔明显右偏,右侧最后筛房向蝶上气化,视神经在外侧壁形成明显的隆起(Onodi气房)

2蝶窦

1、翼突气化、前床突气化:为蝶窦气房延伸到蝶骨大、小翼和翼突而形成,术前和术中应注意此二种变异,避免损伤周围结构。蝶窦过度气化可以增加视神经、圆孔等暴露的机会。颈内动脉管壁可见缺如。

2、蝶窦分隔:正常蝶窦可见一分隔,左右一般不对称,可为纤维或骨性分隔。三分隔变异术前应提示,否则,易导致手术后病变残留。

3、蝶窦发育不良:多呈甲壳形,窦腔较小,其后壁距蝶鞍骨质超过10mm。

图6 双侧前床突气化(箭),左侧翼突气化(箭头)

4、蝶窦与颈内动脉之间的关系

图1 两侧颈内动脉在蝶窦外侧形成明显凸向腔内的隆起。

图2 同上,并见蝶窦中隔偏曲。,其根部附着于右侧颈内动脉管。3额窦

鸡冠气化:鸡冠可以发生气化,引流至额隐窝,如果开口闭塞,鸡冠内

可产生粘膜囊肿。气化的鸡冠可受炎症累及, 冠状位利于显示气化的鸡冠及其腔内的病变。

图1 鸡冠气化(箭头)

图3 冠状位图像上显示副鼻窦多发解剖结构变异,引起窦口-鼻道复合体局部结构紊乱,右侧中鼻甲气化并增大(长箭头)、钩突及上颌窦出口内倾(短箭头)及Haller气房(宽箭头)

图5 冠状位图像显示鼻窦多发解剖结构变异,双侧中鼻甲气化并肥大,双侧筛大泡共同致双侧上颌窦出口、中鼻道出口等狭窄,局部解剖结构位置发生变化。

耳鼻喉知识点

1、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购成。 2、外鼻支架由软骨(鼻外侧软骨、鼻中隔软骨、大翼软骨)和骨(鼻骨、额骨鼻部、上颌骨额突)构成。 3、鼻骨(上)与上颌骨额突(外)及鳄骨突起(下)共同形成梨状孔。 4、鼻前庭:前界前鼻孔,后界鼻内孔(鼻阈),皮肤覆盖,其特征为长鼻毛并富含皮脂腺、汗腺,故易发生疖肿,且疼痛明显。 5、固有鼻腔:起自内鼻孔,止于后鼻孔。有内、外、顶、底四壁。 6、固有鼻腔外侧壁由上颌骨、泪骨、下鼻甲、筛骨迷路、腭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构成(主要为筛窦、上颌窦之内侧壁)。有上、中、下鼻甲及鼻道。 7、下鼻甲及下鼻道:下鼻甲后端距离咽鼓管咽口仅1-1.5cm,病理状态下(如下鼻甲肿胀及肥大)可直接影响咽鼓管的开放功能。下鼻道其顶端有鼻泪管的开口。下鼻道外侧壁前段近下鼻甲附着处(上颌窦内侧壁的一部分),股指较薄,是上颌窦穿刺冲洗的最佳进针位置。上颌窦穿刺冲洗麻醉时间为10-15分钟。 8、中鼻甲和中鼻道:中鼻甲为筛窦内侧壁的标志,可分为前部和后部两部分。中鼻甲基板将筛窦分为前组筛窦和后组筛窦。中鼻甲常见的变异包括中鼻甲气化和中鼻甲反向弯曲。开口于中鼻道的鼻窦有:额窦、前组筛窦、上颌窦。 9、上鼻甲和上鼻道:三个鼻甲中最小的一个,属于筛骨结构,有时仅为一条粘膜皱襞。后组筛窦和蝶窦开口于上鼻道。 10、鼻腔血管:①动脉:颈内动脉—眼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颈外动脉—蝶腭动脉、眶下动脉、腭大动脉。②静脉:鼻腔前、后、下部汇入颈内、外静脉。上部可经眼静脉入海绵窦、经筛静脉入颅。中隔前下克氏丛,下鼻道后外吴氏鼻-鼻咽丛。利特尔区(鼻中隔前下部)是临床上鼻出血最常见的部位。 11、鼻腔的淋巴:①前1/3—耳前、腮腺、下颌下淋巴结。②后2/3—咽后、颈上深淋巴结。 12、鼻腔的神经:①嗅神经:分布于嗅区,嗅细胞中枢突汇集成嗅丝穿筛孔达嗅球。②感觉神经:眼神经(三叉神经Ⅰ支)、上颌神经(三叉神经Ⅱ支)。③植物神经:岩深神经、岩浅大神经翼管神经(鼻粘膜血管的舒缩及腺体分泌)。 13、鼻窦左右成对,共四对,分别是: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 14、鼻的生理:1、呼吸:鼻阻力,鼻周期;过滤、清洁作用;温度调节作用;湿润作用。2、嗅觉:起识别、报警、增进食欲,影响情绪等作用;3、共鸣;4、反射。 15、一定鼻阻力是维持正常通气的前提条件;鼻周期的生理意义是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16、鼻腔的反射功能:鼻肺反射、喷嚏反射。 17、鼻出血大多数出血可自止或将鼻翼捏紧后停止。鼻出血部位多在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利特尔动脉丛或克氏静脉丛),儿童、青少年的鼻出血多数或几乎全部发生在该部位。中老年者的鼻出血多发生在鼻腔后段鼻-鼻咽静脉丛(吴氏鼻-鼻咽静脉丛)出血,亦可为鼻中隔后部动脉(90%来自于蝶腭动脉)出血,该部位的鼻出血多数凶猛,不易止血。 18、变应性鼻炎以鼻痒、喷嚏、鼻分泌物亢进、鼻粘膜肿胀为特征,分常年性和季节性两型,后者又称“花粉症”。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为特异型个体在致敏原作用下所产生的以鼻粘膜病变为主的Ⅰ型变态反应。 19、变应性鼻炎变应原分为: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变应原三种。 20、变应性鼻炎的并发症有:变应性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分泌性中耳炎等。 21、鼻息肉为鼻腔、鼻窦粘膜常见慢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粘膜在中鼻道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为临床特征。 22、鼻息肉临床症状为:鼻塞:双侧发病多见,持续性进行加重,重者闭塞性鼻音,打鼾;鼻溢液;嗅觉功能障碍;耳鸣、听力减退;继发鼻窦症状.

鼻和鼻窦的正常解剖及常见变异(二)

鼻和鼻窦的正常解剖及常见变异(二) 01 下鼻甲气化 图2 下鼻甲泡状型气化。 图9 右侧下鼻甲弥漫型气化。冠状面HRCT,示右侧下鼻甲肥大,其内见近似卵圆形气房,累及垂直板及泡状部,鼻中隔左偏 02 中鼻甲异常

·发生在中鼻甲的垂直部和水平部,分别称泡状中鼻甲和板间气房,也可整个中鼻甲广泛气化。 · 临床意义:较大的泡状鼻甲可压迫中鼻道和OMC,影响了上颌窦、额窦、前组筛窦的粘液纤毛清除运动和通气,从而诱发鼻窦炎。 (图3 双中鼻甲侧板间气房,图4 双侧泡状中鼻甲)

(中鼻甲反向弯曲:中鼻甲凹面向内而非向外,大的中鼻甲反向弯曲可能是中鼻道阻塞的一个原因) (中鼻甲过长,导致鼻道引流障碍) 03 钩突变异 ·钩突内移:钩突角度<135。(图5); ·钩突外移:钩突角度>145。(图6); ·钩突肥大:钩突骨质增生致a、b或/和d <2mm; ·钩突气化:钩突内出现气化腔; 变异钩突可致筛漏斗狭窄及其与额隐窝解剖学关系改变,内偏者抵触中鼻甲,伴有骨质增生者凸入并可完全阻塞中鼻道,为鼻窦炎发生和经

久不愈的原因之一。 图5 左侧钩突内移,角度为90。右钩突135。,向上与筛泡下缘相触。图6 双侧钩突外移角度为210。 04 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C”形弯曲和“S”形弯曲。引起鼻道阻塞及慢性炎症。呈“>”弯曲者在弯曲的尖端常形成中隔棘,可引起鼻腔空气动力学的改变,产生鼻阻感。可刺入中鼻道或压迫中鼻道,引起鼻阻塞

或放射性头疼。鼻中隔偏曲伴对侧下鼻甲肥大是最常见的/代偿性改变。 图5 鼻中隔呈“S”弯曲,中隔棘形成 05 上颌窦异常 上颌窦发育不全:窦腔变小。 上颌窦分隔:可为纤维或骨性分隔,分隔常从眶下管到窦外侧壁,把上颌窦分成外上和内下两个不对称的部分。 图3 双侧上颌窦发育不全 图11 上颌窦腔内骨隔较大时,可引起纤毛黏液引流系统的功能紊乱

超多图解: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鼻窦炎发病和手术的关系

超多图解: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鼻窦炎发病和手术的关系 鼻腔外侧壁解剖 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邻近区域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半月裂、前筛、上颌窦自然口、鼻囟门。 窦口鼻道复合体 窦口鼻道复合体模式图 窦口鼻道复合体冠状观 Ma. 额窦 Ut. 筛漏斗 Spm.额隐窝 Spu.半月裂 Spb.筛泡 Sppc.中鼻甲基板 Sppr.最后筛房 窦口鼻道复合体 鼻内窥镜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 中鼻甲---筛骨结构 水平部:与筛骨主体连接--中鼻甲附着部。 前翼:水平位,筛窦内侧,附着于筛顶与筛板连接处。 后翼:下降位,向外分隔前后筛房,连接纸样板--中鼻甲基板。 垂直部:悬垂于鼻腔中部,由前向后逐渐下降,尾端位于蝶窦前壁下部之前。 中鼻甲尾端位于蝶窦前壁下部之前 中鼻甲解剖变异:泡状中鼻甲 泡状中鼻甲感染及引起上颌窦口阻塞 中鼻甲解剖变异:筛甲气房 筛甲气房感染 中鼻甲解剖变异:中鼻甲反向弯曲

中鼻甲解剖变异与鼻窦炎 中鼻甲与手术 •手术内侧界限标志。 •筛板和筛顶连接处薄而脆,切除中鼻甲前半部切忌粗暴。 •切除中鼻甲后半部可显露蝶窦前壁开口,其切缘相当于眶底水平。 •矫正或切除反向弯曲或过度气化的中鼻甲。 钩突解剖变异:钩突内偏、肥大 导致中鼻道狭窄,引流障碍 钩突的解剖变异:钩突外偏 钩突外偏引起筛漏斗狭窄,上颌窦引流不畅 钩突与手术 •切除钩突是内窥镜鼻窦手术常规进路。 •切除外偏钩突时,易损伤泪道和纸板。 •上断切除不彻底,影响额隐窝引流。 •下端切除不彻底,影响观察、处理上颌窦;影响上颌窦引流;易发生术后粘连。 上颌窦自然口和鼻囟门的骨性解剖 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术 •切除钩突,沿下鼻甲由前向后寻找 •切除后囟门和前囟门 •切除钩突越彻底,上颌窦自然口暴露越好,扩大术越方便 •切除后囟门较安全,切除前囟门应注意不要损伤泪骨 筛顶与筛板的联接方式 左:倾斜式连接右:高台式连接 左:倾斜式连接右:高台式连接 筛顶与筛板的连接顶面观(高台式) 筛顶与筛板连接的研究(100具颅骨) 高台式连接与手术

鼻和鼻窦的正常解剖及常见变异(三)

鼻和鼻窦的正常解剖及常见变异(三) 1筛窦 1. Haller气房: 眶下气房(Haller气房)是位于筛泡下方的沿着上颌窦顶壁和眶纸板最下部分的任何气房,包括位于筛漏斗内的气房。Haller气房开口于中鼻道,Haller气房增大时,可使筛漏斗及上颌窦开口变窄,导致上颌窦和额窦发生反复性或慢性炎症病变。Haller气房本身也可有炎症,可与邻近结构的粘膜病变同时存在。Haller气房在内窥镜检查时看不清楚,须CT确定。 图1 燕尾箭头示Haller气房,长三角箭头分别示钩突与筛漏斗 图3 右侧Haller气房(箭头),右侧中鼻甲垂直板气化,气化的气房内有粘膜增厚(箭) 2. 中组筛房呈一圆形隆起,叫作筛泡,它是筛房中最恒定的结构,位于中鼻道的外侧壁,其外缘构成眶内壁的一部分,这些气房开口于筛漏斗或筛泡内侧壁,再进入中鼻道。巨大的筛泡可占据中鼻道,阻塞筛漏斗/半月裂口,影响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引流,当致筛漏斗/半月裂口宽度<2 mm时,认为筛泡肥大。而且它本身也可有黏膜炎症。

图5 右侧筛大泡(箭头),筛泡较大,壁较厚,使右侧筛漏斗明显变窄。 3. Onodi气房是蝶上筛房,筛窦过度气化,由后组筛房向蝶窦外、上方延伸而成,和蝶窦共壁。 图1 左侧Onodi气房,冠状面1mm MPR重建图像显示左侧蝶窦上方扩大的筛房图2 与图1同一病例,矢状面1mm MPR重建图像,显示蝶上筛房。 4.视神经在其外侧壁下形成突向腔内的隆起。当1/3周径突出于窦内时,应着重提出。Onodi气房存在时增加了鼻内窥镜手术时对视神经

损伤的机会。 图3 双侧视神经形成明显突向腔内的隆起,管壁菲薄。 图4 蝶窦中隔明显右偏,右侧最后筛房向蝶上气化,视神经在外侧壁形成明显的隆起(Onodi气房) 2蝶窦 1、翼突气化、前床突气化:为蝶窦气房延伸到蝶骨大、小翼和翼突而形成,术前和术中应注意此二种变异,避免损伤周围结构。蝶窦过度气化可以增加视神经、圆孔等暴露的机会。颈内动脉管壁可见缺如。 2、蝶窦分隔:正常蝶窦可见一分隔,左右一般不对称,可为纤维或骨性分隔。三分隔变异术前应提示,否则,易导致手术后病变残留。 3、蝶窦发育不良:多呈甲壳形,窦腔较小,其后壁距蝶鞍骨质超过10mm。

鼻窦解剖

鼻骨和鼻窦解剖 筛骨:为骨质菲薄的含气骨。位于两眶之间,呈“巾”字形,分筛板、垂直板、和筛骨迷路三部分。筛板呈 水平位,分隔颅前窝与鼻腔,板上有许多小孔称筛孔。垂直板构成鼻中隔的一部分,分隔左右鼻腔。筛骨迷 路位于垂直板两侧,由菲薄的骨板围城许多小房,称筛窦。筛窦有10余个互相相通的小房,分前、中、后组,前、中组开口于中鼻道的筛漏斗和筛泡,后组开口于上鼻道。迷路内侧壁有三个向下卷曲的骨片,即上鼻甲、中鼻甲和钩突。迷路的外侧壁为眶板,参与构成眶的内侧壁。 筛骨(上面观)

倾斜式 高台式 上颌骨:成对,与下颌骨构成颜面的大部分。上颌骨有一个体和四个突起。体内中空,称上颌窦。四个突起为额突,接额骨;颧突,与颧骨相连;牙槽突自体向下方突出;腭突伸向内侧,与对侧的腭突在中线会合,构成骨腭的前部。

鼻骨:上窄下宽的骨板,成对。与同侧上颌骨额突形成上颌鼻骨缝,两鼻骨于中线形成鼻骨间缝,鼻骨与额骨形成鼻额缝。鼻骨中下部可见小孔或小管样结构,为鼻骨孔,其内有鼻外动脉、静脉、神经通过,双侧可对称或不对称,也可仅一侧显示或双侧均辨别不清。鼻骨下缘常呈锯齿状。 前筛窦:指位于中鼻甲基板前的筛窦,包括鼻丘气房、泪气房、泡气房、漏斗气房和Haller气房等。

上颌窦:是鼻窦中最大的一对。位于上颌骨体内,近似锥体形。前壁可见尖牙窝、眶下孔。后壁呈“S”型,中后1/3骨质菲薄,窦后脂肪间隙与翼腭窝、颞下窝比邻。上壁是眶的下壁,可见眶下管,也可为裂隙。下 壁窦底紧邻上颌磨牙。内壁有骨部、囟门部和上颌窦开口。开口位于中鼻道半月裂孔的后部(筛泡中点之后,下鼻甲附着处上方),由于开口高于窦底,分泌物不易排出。骨性窦口的前、后为膜性结构(双层粘膜和结 缔组织),称前、后鼻囟。 额窦:位于额骨内,其数目、大小、形态极不一致。出生时没有,2~7岁间才发育。一般为三角形,常有中隔分隔左右额窦。额窦口位于窦底,开口于中鼻道,在额隐窝者占26.2%,在筛泡者占3.8%,在筛漏斗者 占49.5%,在漏斗上隐窝者占20.5%。 中鼻甲:前部为垂直板呈前后位,悬挂在鼻腔顶,向上附着在筛板与筛顶交界处,上下长3厘米,宽2厘米。其后部向后延伸橫穿筛窦直至眶纸板,呈从前向后下倾斜的冠状位,称中鼻甲基板,为前后筛房的骨性间隔。下鼻甲:成对,位于鼻腔外侧壁,贴附于上颌骨的内侧面。前附于上颌骨鼻甲嵴,后附于腭骨垂直板鼻甲嵴,中邻泪突、上颌骨泪沟、鼻泪管、筛突、钩突尾、上颌窦自然口。 钩突:中鼻道外壁上有两个隆起,后上方为筛窦的大气房名筛泡,筛泡前下方有一弧形嵴状隆起名钩突。构成中鼻道外侧壁的最前部。上缘--半月裂,尾端--参与构成鼻囟门和自然口。钩突自上而下可分为三部分:上 部以不同的角度进入额隐窝,中部附着于泪骨和纸样板,下部附着于下鼻甲筛突和腭骨。钩突长19~22毫米,高约4毫米。 钩突附着部位与额窦引流 半月裂孔:切除中鼻甲,在中鼻道中部,筛泡与钩突之间有一凹向上的半月形裂隙。 筛漏斗:半月裂孔前端漏斗形的管道,是额窦、前组筛窦的开口。其前内和前下界为钩突,后界为筛泡,外 界为部分上颌窦内壁和纸样板,内界为前端钩突和后端筛泡间的半月裂孔。 筛泡:半月裂孔后上部之圆形隆起,为筛窦的大气房。筛泡前壁就是额隐窝的后壁,筛泡的后界或多或少与 中鼻甲基板相融合。 额隐窝:是额窦向鼻腔开口逐渐宽大形成的结构,是额窦引流通道沙漏状结构的下半部分,其向前上通过沙 漏状的颈部即额窦窦口与额窦相通,钩突附着方式对额隐窝范围的界定起决定作用。另一种说法是指中鼻道

鼻与鼻窦的应用解剖

鼻与鼻窦应用解剖 李源 传统鼻腔和鼻窦解剖学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鼻-鼻窦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本章从鼻-鼻窦微创手术的角度出发,在传统大体解剖的基础上,介绍鼻腔和鼻窦微细解剖学和形态学,同时叙述某些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解剖学变异。 鼻腔、鼻窦及其相邻器官的解剖学是复杂和多变异的。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特征: 1、结构深龛隐蔽和毗邻复杂:鼻腔鼻窦介于前中颅底之下、两眶之间、颌面骨之内,位置深藏,与颅底、眼眶和颌面部诸结构关系极密切,且毗邻人体重要器官,例如脑、眼眶、视神经、颈内动脉、海绵窦、泪道等。 2、多骨骼构成:鼻腔和鼻窦并非由独立的骨骼构成,而是由10块骨骼的结构或独立骨片共同构成。 3、多而小的空腔结构:鼻腔、鼻窦是呈形态不规则的空腔结构,且腔隙狭小,迂回曲折,腔隙之间仅赖小孔或裂隙相通,从单一视角不能窥视全貌。 4、与邻近器官共用结构多:例如筛窦外侧壁(纸板)同时构成眼眶的大部分内侧壁,最后筛房和蝶窦外侧壁同时也构成眶尖和视神经管的内侧壁,额窦后壁、筛板、筛顶和蝶窦顶壁同时也是前、中颅底的一部分。这些共用结构多存在自然裂孔、裂隙、骨缝或一些特殊结构,例如筛前、后孔和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隆起等。 5、变异多而复杂:各鼻窦气化发育常有个体差异,一些结构如中鼻甲、钩突、上颌窦自然口、鼻中隔、甚至筛前动脉等的发育和位置常有变异。因此,与邻近器官和结构的解剖关系亦变化多端,如筛顶与筛板的连接、视神经管隆起和颈内动脉隆起的形态等。 一、鼻腔外侧壁及窦口鼻道复合体 鼻腔外侧壁是鼻腔、鼻窦解剖中最为复杂的部位,也是鼻窦炎/鼻息肉发病和现代鼻内镜手术的重要部位。 鼻腔外侧壁:从大体解剖学的角度观察,首先映入眼廉的是三个突向鼻腔的、自上而下呈阶梯状排列的上、中、下鼻甲,三个鼻甲的大小依次增大,其位置则依次前移。每一鼻甲均与鼻腔外侧壁之间形成腔隙,分别为上、中、下鼻道。其中以中鼻道所含的结构最为复杂、且最具临床意义,它们分别是钩突、下半月裂、筛漏斗、筛泡、上半月裂以及鼻囟门和上颌窦自然口(即窦口鼻道复合体的主体结构)。切除钩突后,则显露筛漏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各章重点

第二篇鼻科学 第一章鼻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1.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组成。 2.外鼻: ①由皮肤,骨和软骨组成。 ②静脉回流:外鼻的静脉主要经内眦静脉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内眦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 窦相通,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故将鼻根部与上唇三角形区域成为危险三角区。 ③运动神经为面神经,感觉神经主要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 3.鼻腔:鼻腔经鼻内孔和鼻前庭交通。鼻前庭后界为鼻内孔,其特征是皮肤长有鼻毛,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易发生疖肿,皮肤和软骨紧密连接,一旦发生疖肿,疼痛明显。 ①固有鼻腔: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有内,外,顶,底四个壁。内侧壁组成:由鼻中隔软 骨,筛骨正中版,犁骨和上颌骨腭突。 ②下鼻甲后端距离咽鼓管咽口仅1..0~1.5cm,病理状态下可直接影响咽鼓管的开放功能。下鼻道外 侧壁前段近下鼻甲附着处,骨质较薄,是上颌窦穿刺冲洗的最佳进针位置。 ③鼻内镜手术操作一般在中鼻甲(筛窦内侧壁标志,分前后两部分)外侧进行,以免损伤筛板出现 脑脊液漏。 ④中鼻甲最常见的变异包括中鼻甲气化,中鼻甲反向弯曲。 ⑤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为嗅沟(嗅裂),鼻甲和鼻中隔之间的不规则腔隙称为总鼻道。中鼻道 外侧壁上有两个隆起,名钩突和筛泡。两者之间有半月形空隙,名半月裂孔。半月裂孔向前下和外上逐渐扩大的漏斗状空间,名筛隐窝。 ⑥由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 的自然开口。称之为“窦口鼻道复合体”(OMC) 4.鼻腔黏膜包括嗅区粘膜(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泌浆液,辅助嗅觉)和呼吸区黏膜(鳞状上皮,移行上皮和假复层柱状上皮,黏膜下有丰富的粘液腺和浆液腺,分泌形成粘液毯)。 5.鼻腔血管: ①眼动脉: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 ②上颌动脉:蝶腭动脉是鼻腔血供的主要动脉。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 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称之为利特尔动脉从,是临床上鼻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此区称为利特尔区。(Little Area) ③鼻中隔的前下部的静脉构成静脉丛,称为克氏静脉丛(Kiesselbach Plexus),是该部位出血的主 要来源, ④克氏静脉丛和利特尔区称之为“易出血区”。 ⑤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称吴氏鼻-鼻咽静脉丛,是后鼻部 出血的主要来源。 6.鼻窦:上颌窦,筛窦,额窦,蝶窦。上颌窦的底壁(即牙槽突)常低于鼻腔底,与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第二磨牙关系密切,临床常见“牙源性上颌窦炎”。 鼻窦与炎症相关的解剖特点: 共同特点:①窦口小。②窦腔粘膜与鼻腔粘膜相连续。③各窦口彼此毗邻。 各自特点: 上颌窦特点:①②③④⑤. 筛窦特点:①发育早②蜂窝状结构③解剖最复杂.额窦特点:毗邻前组筛窦,易受其累.

鼻及鼻窦的解剖

鼻及鼻窦的解剖(一) 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构成。外鼻位于面部中央。鼻腔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其上、后、旁由左右成对的鼻窦环绕,与颅前凹、颅中凹、口腔和眼眶紧密眦邻,仅由一层薄骨板相互隔开,故严重的鼻外伤可伴发其周围结构的外伤,鼻疾病亦可向邻近器官扩散。鼻窦开口于鼻腔,两者粘膜互相移行连为一整体。 一、外鼻 外鼻(external nose)由骨、软骨构成支架,外覆软组织和皮肤,略似锥形,有鼻根(nasal root )、鼻尖(nasal apex)、鼻梁(nasal bridge)、鼻翼(nasal alae)、鼻前孔(anterior nares,nostril)、鼻小柱(nasal columella)、等几个部分(图1-1)。 图1-1 外鼻 外鼻的骨性支架:由鼻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组成。 鼻骨左右成对,中线相接,上接额骨鼻突,两侧与上颌骨额突相连。鼻骨下缘、上颌骨额突内缘及上颌骨腭突游离缘共同构成梨状孔(pyriform aperture)。 外鼻软骨性支架:由鼻中隔软骨(septal cartilage)、侧鼻软骨(lateral nasal cartilage)、大、小翼软骨(alar cartilage)等组成。各软骨之间为结缔组织所联系。 大翼软骨左右各一,底面呈马蹄形,各有内外两脚,外侧脚构成鼻翼的支架,两内侧脚夹鼻中隔软骨的前下构成鼻小柱的主要支架(图1-2)。 图1-2 外鼻骨和软骨支架

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较厚,且与皮下组织及软骨膜粘连紧密,并富有皮脂腺、汗腺,为粉刺、痤疮和酒渣鼻的好发部位,当疖肿炎症时,稍有肿胀,疼痛较剧。 外鼻的静脉经内眦静脉及面静脉汇入颈内、颈外静脉,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眼下静脉相通,最后汇入颅内海绵窦。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当鼻或上唇(称危险三角区)患疖肿处理不当或随意挤压,则有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颅内并发症的危险(图1-3)。 图1-3 外鼻静脉与海绵窦的关系 鼻及鼻窦的解剖(二) 二、鼻腔 鼻腔(nasal cavity)为一顶窄底宽的狭长腔隙,前起前鼻孔,后止于后鼻孔,与鼻咽部相通。同鼻中隔分隔为左右两腔,每侧鼻腔包括鼻前庭及固有鼻腔两部分。 (一)鼻前庭(nasal vestibule) 位于鼻腔最前部,由皮肤复盖,富有皮脂腺和汗腺,并长有鼻毛,鼻前庭皮肤与固有鼻腔粘膜交界处称为鼻阈。 (二)固有鼻腔 通称鼻腔,有内、外、顶、底四壁。 1.内壁:即鼻中隔(nasal septum),由鼻中隔软骨(septal cartilage)、筛骨正中板,又称筛骨垂直板(perpendicular plate of ethmoid bone)及犁骨(vomer)组成(图1-4)。

鼻内窥镜手术 相关解剖

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 一. 鼻腔外侧壁 鼻腔外侧壁结构复杂,自上而下呈阶梯状排列着三个鼻甲,分别称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大约84%的成年人还可以有最上鼻甲。每个鼻甲的下方有相应的鼻道,分别称为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 中鼻甲的解剖变异包括中鼻甲气化,中鼻甲反向弯曲等。 鼻腔外侧壁双测中鼻甲气化(箭头) 中鼻甲气化可以形成中鼻甲粘液囊肿,巨大的中鼻甲粘液囊肿还可以侵犯眼眶。 1999年,Armengot 等报告一例。患者女性,65岁,因复视,左眼球突出,内眦部隆起就诊于眼科。鼻内窥镜检查发现左侧中鼻甲异常增大,但表面粘膜光滑。CT 显示左侧鼻腔,相当于中鼻甲部位巨大膨胀性病变,其周围骨壁变薄,且突入眼眶,诊断为泡性中鼻甲黏液囊肿侵犯眼眶。在内窥镜下切开中鼻甲菲薄的骨壁,即有大量棕色液体流出,眼球突出和内眦隆起消失。 中鼻道内有下列重要结构: 1.鼻丘: 鼻丘(agger nasi)位于中鼻甲前端的前方,钩突前上方的鼻腔外侧壁上,呈小丘状隆起,内 含1~3个气房,称为鼻丘气房,是额隐窝气房气化泪骨形成的,代表前组筛窦的最前端。 鼻丘气房

鼻丘气房过大,可以妨碍额窦引流。切除鼻丘气房,充分暴露额隐窝,可以保证额窦引流通畅。 2.钩突: 钩突(uncinate process)为一钩状结构,内有一块薄骨片,外复粘膜。钩突的前上部在鼻丘后下方与筛骨连续,几乎呈矢状位,自前上向后下走行。钩突下部借鼻甲突与下鼻甲相连,后部(尾部)附着于腭骨垂直突。钩突的平均长度为14~22mm,高度约4mm。 钩突上缘与筛泡之间的间隙为半月裂,钩突还参与构成筛漏斗的内壁。 正常窦口鼻道复合体CT图正常中鼻道 3. 筛泡: 筛泡(ethmoid bulla)呈半圆形隆起状,位于中鼻甲外侧,钩突和筛漏斗的后方。筛泡平均长18mm(9~28mm),平均高5.4mm(2~13mm)。筛泡代表前组筛窦最大和最恒定的气房。 4. 半月裂: 钩突与筛泡之间有一新月形裂隙,称为半月裂(hiatus semilunaris)。半月裂向外与筛漏斗相通。半月裂如同一道门,经过这道门可以进入筛漏斗。 5. 筛漏斗: 筛漏斗(ethmoidal infundibulum)呈漏斗状,是一个真正的三维空间。筛漏斗的前内界是钩突,外界是筛骨纸样板(偶有上颌骨额突和泪骨参与),后界是筛泡,向内经半月裂(下半月裂)与中鼻道交通。筛漏斗的前界为盲端,前上部称为额隐窝(frontal recess)。筛漏斗宽度为2~5mm,深度取决于钩突的高度,从0.5~10mm不等,平均深度为5mm。

鼻旁窦名词解释解剖学

鼻旁窦名词解释解剖学 鼻旁窦在解剖学中是指位于鼻孔两侧的一对窦道,从外而内从上而下分别称为外鼻窦,内鼻窦和中鼻窦。它们是鼻腔里面的三个空腔,连接鼻腔和中耳室,也是上下鼻腔之间的重要通路。 外鼻窦位于鼻孔两侧,是鼻内最大的空腔,延伸至眉毛、软骨和中头颅窦之间,又被称为垂体窦或额窦。由于外鼻窦连接着鼻腔和中耳室,它们仍然是鼻黏膜的重要部位,也是空气流通的重要通道。外鼻窦又称蝶窦,其开口可以看到,往上的开口叫上鼻窦开口,往下的开口叫下鼻窦开口。 内鼻窦位于外鼻窦深处,又称蝶窦,是鼻腔内最深处,它们有三对分支游走到头颅腔内,第一对分支连接了蝶窦和额上隐窝,第二对分支又连接了眶窝和额下隐窝,第三对分支则是中头颅窦。 中鼻窦位于外鼻窦和内鼻窦之间,又称半月窦,是鼻腔内的一个空腔,从上而下分为上中鼻窦和下中鼻窦,其中上、下中鼻窦旁各有一个开口,两个开口叫做中鼻窦开口,是鼻黏膜的重要部位,同时也是真菌病的重要孵育地。 总的来说,鼻旁窦在解剖学中是一对由外鼻窦、内鼻窦和中鼻窦组成的窦道,位于鼻孔两侧,可以将空气从鼻腔带入中耳室,也是真菌病的重要孵育地。由于它们与上下鼻腔颇有联系,可以说是起到鼻腔通风的作用,可以帮助鼻腔释放过多的水分和体液,从而避免过多的致病菌的侵入。由于它们可以保护鼻腔,成为正常人及病人的重要防御系统之一。

此外,鼻旁窦也是诊断和治疗鼻科疾病的重要部位,在一些鼻窦息肉、鼻窦炎和慢性中耳炎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鼻旁窦都是重要的检查部位。当出现上述疾病时,医生可以通过鼻窦镜检查,对患部进行定位治疗,以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同时提高疗效。 鼻旁窦在解剖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在鼻窦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及时有效的进行检查和治疗。此外,为了保护鼻旁窦的健康,人们也应该加强对鼻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避免疾病的发生。

鼻的应用解剖生理

鼻的应用解剖生理 鼻的应用解剖 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构成。 (一)外鼻 夕卜鼻位于面部中央,由骨和软骨构成。外鼻呈三棱锥体状,前棱最高部为鼻根,向下一次为鼻梁及鼻尖,鼻梁两侧为鼻背,鼻尖两侧为鼻翼。该三棱锥体的底部即鼻底,鼻底上 有前鼻孔,两前鼻孔间是鼻小柱。鼻翼向外下与面颊交接处有一浅沟,即鼻唇沟上。(见图 一) 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富有皮脂腺、汗腺和毛囊,为鼻疥、痤疮、酒糟鼻的好发部位。外鼻的静脉主要经内毗静脉和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内毗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 相连通。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所以当挤压鼻或上唇疖肿时,有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三角形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外鼻的运动神经为面神经,感觉神经主要是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和第二支(上颌神经)的一些分支。 图一外鼻 (二)鼻腔 鼻腔被鼻中隔分成左右两侧,每侧鼻腔又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1•鼻前庭位于鼻腔前部,由皮肤覆盖,其特征是皮肤长有鼻毛,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故易患疖肿。由于缺乏皮下组织,皮肤与软骨膜紧密联合,一旦发生疖肿,疼痛剧烈。 2•固有鼻腔简称鼻腔,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鼻前庭皮肤与固有鼻腔黏膜移行处称鼻阈。鼻腔分为内、外侧和顶、底四壁。 (1)内侧壁:即鼻中隔主要由鼻中隔软骨和筛骨正中板构成。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内 动脉血管丰富,密集成网,此处称为利特尔区,又称易出血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见 图二) (2)外侧壁主要由筛骨及上颌骨的内侧壁组成。从下向上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 条骨片,依次称为下、中、上鼻甲。各鼻甲的外下方均有一裂隙样空间,对应地依次称为下、 中、上鼻道。(见图三)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一:鼻。 第一章:鼻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1:鼻是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组成的。每一侧鼻腔借助深而隐蔽的(鼻窦开口)分别与四组鼻窦相交通。 2:鼻窦分别与(眼眶)、(前、中颅底)等构成复杂的毗邻关系,是鼻眼外科学系鼻神经外科的解剖学基础。 3:外鼻是由(皮肤)、(骨)、(软骨)构成。 4:外鼻软骨支架主要由(鼻外侧软骨)和(大翼软骨)组成,骨支架则由(鼻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组成。 5:鼻骨成对,其上缘、外侧缘、下缘分别与(额骨)、(上颌骨颌突)、(鼻外侧软骨上缘)连接,鼻骨后面的鼻骨嵴则与额棘、筛骨垂直板和鼻中隔软骨连接。 6: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三角形区域)称之为“危险三角区”。 7:面部危险三角区:通常指的是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通俗的说从鼻根到两口角,这个区域是公认的危险区域。当面部发生炎症,尤其在这个三角区域内有感染时,易在面前静脉内形成血栓,影响正常静脉血回流,并且逆流至眼上静脉,经框上而通向颅内蝶鞍两侧的海绵窦,将面部炎症传播到颅内,产生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严重并发症。 8:鼻腔可分为(鼻前庭)、(固有鼻腔),一般所指鼻腔系指“固有鼻腔”。 9:固有鼻腔的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有内、外、顶、底四壁。 10:内侧壁即中鼻隔,由(鼻中隔软骨)、(筛骨正中板)、(犁骨)、(上颌骨腭突)组成。11:鼻中隔最前下部的黏膜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成血管丛。该区即为(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12:(下鼻甲)对于鼻腔的“通气”作用影响最大。 13:鼻腔外侧壁分别由上颌骨、泪骨、鼻甲骨、筛骨(内壁)、颚骨垂直板及蝶骨翼突构成。鼻腔外侧壁从上向下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分别称为上、中、下鼻甲,其大小依次缩小约1/3,其前端的位置则依次后移约1/3.每一个鼻甲的下方与鼻腔外侧壁均形成一个间隙,分别称为上、中、下鼻道。 14:下鼻甲后端距离咽鼓管咽口仅(1.0—1.5cm),病理状态下(如下鼻甲肿胀肥大)可直接影响咽鼓管的开放功能。下鼻道外侧壁前段近下鼻甲附着处(上颌窦内侧壁的一部分),骨质较薄,是上颌窦穿刺冲洗的最佳进针位置。 15:(中鼻甲)为筛窦内侧壁的标志,可以分为(前部)和(后部)两部分。 16:鼻内镜手术操作一般在(中鼻甲外侧)进行,以免损伤筛板出现脑脊液漏。 17: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隆起,前下者呈弧形嵴状隆起,名(钩突);其后上的隆起,名(筛泡),属筛窦结构。两者之间有一半月形裂隙,名(半月裂孔)。 18:半月裂孔向前下和外上逐渐扩大的漏斗状空间,名(筛漏斗)或(筛隐窝)。 19: 窦口鼻道复合体:以筛漏斗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称之为“窦口鼻道复合体”。 20:上鼻甲是三个鼻甲中最小的一个,属筛骨结构,位于鼻腔外侧壁上后部。 21:鼻腔黏膜包括(嗅区黏膜)和(呼吸区黏膜),前者约占成人鼻粘膜的1/3。 22: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构成静脉丛,称克氏静脉丛,为该部位出血的重要来源;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称为吴氏鼻—鼻咽静脉丛,常是后

[鼻窦解剖]上颌窦、额窦、筛窦及...

[鼻窦解剖]上颌窦、额窦、筛窦及... 展开全文 鼻窦正常解剖鼻窦为鼻腔周围颅骨中的一些含气空腔,左右成对,共4对,依其所在颅骨命名,为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依照窦口引流的位置、方向和鼻窦的位置,将鼻窦分为前组鼻窦和后组鼻窦,前组鼻窦包括上颌窦、前组筛窦、额窦,引流至中鼻道;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蝶窦,后组筛窦引流至上鼻道,蝶窦引流至蝶筛隐窝,进而引流至上鼻道。 1上颌窦(maxillary sinus)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为近似锥体的腔洞,成人平均容积约为13~14ml,为4对鼻窦中最大者,有5个壁,左右对称。上颌窦在胎儿期发育,出生时,上颌窦的直径约为6~8mm,生后4~5个月,可在CT图像上显示。 (1)前壁:中央处骨质最薄,略凹陷,称为尖牙窝。在尖牙窝的

上方,眶下缘之下有一骨孔,称眶下孔,有眶下神经和血管通过。 (2)后外壁:与翼腭窝及颞下窝毗邻。 (3)内壁:鼻腔外侧壁下部分,内上方邻接后组筛窦,上颌窦自然开口位于内侧壁前上方。 (4)上壁:即眼眶底壁,骨壁薄,有从后向前走行的眶下管,内有眶下神经、血管。如眶下管下缘骨质缺损,眶下神经、血管直接暴露于上颌窦黏膜下。 (5)底壁:上颌骨牙槽突,为上颌窦各骨壁中骨质最厚者,与上列第二尖牙及第一、二磨牙根部关系密切,其牙根常与上颌窦仅由一层菲薄骨质相隔,有时直接埋藏于窦内黏膜之下,故牙根尖感染容易侵入窦内,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 2额窦(frontal sinus) 额窦位于额骨的内、外侧骨皮质之间,在筛窦的前上方,额窦在出生时还未形成,6个月至2岁开始气化,6~7岁额窦向上发展更快,20岁发展至成人形态。 (1)前壁:为额骨鳞部外板,骨质坚厚,含有骨髓,额窦炎时可发生骨髓炎。

[解剖?变异]窦口鼻道复合体的正常解剖及解剖变异(建议收藏)~~~

[解剖•变异]窦口鼻道复合体的正常解剖及解剖变异(建议收 藏)~~~ 窦口鼻道复合体 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是开展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之后提出的一个功能性解剖区域,并不是独立的解剖结构,是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中鼻道、中鼻甲、前组筛房、额窦口及上颌窦自然开口等一系列结构,是额窦、前组筛窦、上颌窦通气引流的共同通道。这一区域的解剖异常,如钩突肥大、中鼻甲肥大或气化、中鼻甲反向弯曲、筛泡肥大等,影响前组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导致鼻窦炎。 1钩突 钩突是胚胎发育阶段第一基板(筛甲板)降部的残部,属筛甲降部的末端。钩突位于泪骨、筛骨、额骨、上颌骨的交界处,形如一小叶状薄骨片,其前上端与鼻腔外侧壁结合,呈矢状位从前上方弧形走向后下方,其前缘上部与鼻腔外侧壁的连接部位多数附着于上颌骨额突和泪骨,参与构成筛漏斗前部倒V形盲端,其尾端与下鼻甲筛突的上升部连接跨于上颌窦口内侧,参与构成上颌窦自然口,其头端向上可附于纸板、颅底或中鼻甲(图1)。 图1 钩关解剖

图A、B为同一患者。A:冠状面CT示钩突附着于筛窦纸板;B:倾斜冠状面MPR重建显示右侧钩突附着于中鼻甲;C:冠状面CT示右侧钩突附着于前颅底 钩突的解剖变异:①钩突气化:较多见,气化的钩突又称为钩泡,可导致半月裂或中鼻道狭窄(图2A、B);②钩突肥大:可阻塞中鼻道的入口(图2C);③偏曲:向内侧偏曲可接触中鼻甲或完全阻塞中鼻道前部,向外侧偏曲可引起半月裂孔和筛漏斗狭窄;④发育不良或缺如:少见,上颌窦发育不良者可伴有同侧钩突发育不良或缺如。 图2 钩突变异

鼻的应用解剖

课程名称:耳鼻咽喉科学 授课内容:鼻的应用解剖 授课教师:马秀茹 教学目的:1、掌握外鼻的静脉回流特点,鼻中隔易出血区,鼻窦名称; 2、熟悉外鼻的特点,鼻腔的分部,鼻窦各窦的特点。 重点与难点:外鼻的静脉回流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构成。 一、外鼻: 1、支架:由骨和软骨共同构成 ⑴骨:额骨的鼻部、鼻骨、上颌骨额突和腭突。 ⑵软骨:鼻外侧软骨及大翼软骨。 2、特点:⑴突出于面部中央,易受外伤; ⑵易发生鼻疖、痤疮、酒渣鼻; ⑶静脉回流特点: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鼻部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三角

形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二、鼻腔:狭长的腔隙,被鼻中隔分成大致相等的左右两腔。 前部由皮肤覆盖称鼻前庭,后部由粘膜覆盖称固有鼻腔。 鼻阈:鼻前庭皮肤与固有鼻腔交界处有一弧形隆起,称鼻阈。 1、鼻前庭:起于前鼻孔,止于鼻阈。 特点:⑴皮下富含皮脂腺、汗腺,并长有鼻毛外伤后易感染发生疖肿。 ⑵又因皮肤与骨膜直接相连,一旦发生疖肿,疼痛剧烈。 2、固有鼻腔:起自鼻阈,止于后鼻孔,有顶、底、内、外四壁 ⑴顶壁:筛板→有筛孔通前颅窝 ⑵底壁:硬腭, 与口腔相隔 ⑶内侧壁:即鼻中隔,由骨和软骨组成支架,外覆黏膜,最前下部黏膜下动脉血管 汇聚成丛,称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又称易出血区。 ⑷外侧壁:从下向上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骨质分别称:下、中、上鼻甲。 三、鼻窦: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空腔。 1、额窦:位于额骨内、外板之间,底壁为眼眶内上角,此壁最薄,急性炎症时压痛明 显。

2、筛窦:位于筛骨内,呈蜂窝状,两侧不对称,变异多,分为前组和后组,与眦邻器 官联系密切。 3、蝶窦:鼻腔后上方蝶骨体内,居于鼻腔的最后上方,蝶窦单独发病较少,发病时症 状不明显。 4、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为四对鼻窦中最大的一个鼻窦。 作业题: 1、面部的危险三角区是指哪个区域? 2、鼻中隔易出血区是哪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