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煮药膳易进入误区

合集下载

不可不知的中医误区

不可不知的中医误区

不可不知的中医误区作者:来源:《晚晴》2017年第01期常听人说:“我就相信中医。

”虽说西医中医各有长处,两者不可偏废一端,不过长久以来喜爱中医的人对中医认知的误区可不少呢。

误区之一:迷信“老中医”如有人说“我就相信中医”,亦有人说“我就相信老中医”。

很多人为了治病,费尽周折去找“老中医”,因此常常让骗子、医托忽悠骗财,甚至搭上性命。

即便找到“老中医”,满怀期待地抓了药走人,过些日子骂骂咧咧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放眼天下,成就大业者并非都是老人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中医巨匠也不是到了白发苍苍时才救人于水火的。

有人会争辩说,老中医经验多。

但是,中医良莠之分的关键在于是否明理,而非“经验”。

再说,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靠蒙事儿一辈子能蒙出经验吗?人类社会三百六十行以医道最难,作为大夫,辨证不准、辜负患者的时候难免,倘真能总结不效原因,还算是有做学问的科学态度的人,虽有失手,终究还是能够成就一番医道。

否则,“老中医”就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杀手。

误区之二:迷信“中医世家”除了“老中医”的噱头之外,“祖传”、“世家”也是不可少的。

为啥?因为鲜有人意识到迷信中医“祖传”和“世家”是个认知误区。

古往今来诸多集大成的医家,不是靠爸爸、爷爷、祖爷爷代代“家传”,靠的是对《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的精研,明理后而成就大医的。

医圣张仲景痛批“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 的所谓“祖传中医”,药王孙思邈撰文《大医习业》力主欲成就大医唯学习经典,而非继承爸爸、爷爷的“秘方”。

因为《黄帝内经》等经典不会错,而家长们的说法靠谱与否就不好说了。

就有养生堂之类的节目迎合太多的迷信“中医世家”这个祖传故事的人们的心理来蒙事儿,而依据中医经典讲中医,太难,一张嘴就露馅儿。

误区之三:迷信“专家”许多人生病看中医,忙不迭地就要找“专家”。

殊不知,单就内科而言,中医没专家,压根儿就不该有专家。

如果中医一定要被划分的话,可以分为金创、骨伤、针推,以及大内科。

关于药膳的九大误区

关于药膳的九大误区

关于药膳的九大误区作者:王荣华来源:《科学养生》2013年第11期中国药膳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

汉代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非常重视药膳的应用,创制了许多药膳方剂,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唐代是我国药膳学形成时期,其间我国第一部食疗药膳学专著《食疗本草》问世。

以后历代医家、养生学家对药膳的研究逐步深入,使得我国药膳学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生意识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看好药膳保健,但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常见的有以下数种:误区之一:药膳等同于滋补食品。

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纷纷为健康投资,盲目进补之风尤盛。

实际上中医传统治疗有“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泻,而补法不过是其中之一。

因此养生保健也必须辨体质、辨证象,而后才定虚实,确定是否需要滋补。

至于药膳,根据所用食物、药物的不同,也有温、清、补、泻等区别。

所以药膳绝不等同于滋补食品。

至于某些酒店的药膳随意乱放滋补药,一桌人不管男女老少是否需要进补都围着吃,简直是拿消费者的健康开玩笑。

误区之二:自己选购制作药膳。

由于药膳所用原料既是药物,也是食物,寓药于食,因此不少人认为药膳不必医生处方可以自己选购制作。

其实药膳应用的关键是辨证,应该请中医师辨别体质与证候的类型,然后选择合适的药膳,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否则无益而有害。

而且,虽说药膳所用多是亦药亦食之品,但既有药物的作用,就必然会有药物的偏性。

用之得当,药物的偏性可以治病;用之不当,药物的偏性就会致病。

误区之三:药膳百病可医。

不可过分夸大药膳的功能,认为药膳能够医治百病。

药膳的主要作用还是养生保健、强身健体,表现在对机体的调理,对疾病的预防,对慢性病以及病后的调养和康复等方面。

在机体患病时,虽然可单独使用药膳疗病,但大多时候药膳要配合其他疗法,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若只进药膳,忽略或代替其他疗法,难免贻误病情。

误区之四:药膳众人皆宜。

岭南药食文化

岭南药食文化

【食疗作用】

1.补充能量,益智补脑 荔枝果肉中含葡萄糖66%、蔗糖5%, 总糖量在70%以上,列居多种水果的首位,具有补充能量,增加营养 的作用。研究证明,荔枝对大脑组织有补养作用,能明显改善失眠、 健忘、神疲等症。
2.增强免疫功能 荔枝肉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蛋白质,有助于增 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珍贵的补 品。
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
• 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 川乌、广防己、马桑叶、马钱子、六角莲、天仙 子、巴豆、水银、长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 半夏、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关木 通、农吉痢、夹竹桃、朱砂、米壳(罂粟壳)、红 升丹、红豆杉、红茴香、红粉、羊角拗、羊踯躅、 丽江山慈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闹羊 花、青娘虫、鱼藤、洋地黄、洋金花、牵牛子、 砒石(白砒、红砒、砒霜)、草乌、香加皮(杠柳皮)、 骆驼蓬、鬼臼、莽草、铁棒槌、铃兰、雪上一枝 蒿、黄花夹竹桃、斑蝥、硫磺、雄黄、雷公藤、 颠茄、藜芦、蟾酥。
【形态特征】
• 常绿乔木,高8-20m。小枝有白 色小斑点和微柔毛。羽状复叶互 生,小叶2-4对,革质,长椭圆形 至长圆状披针形,长6-15cm,宽 2-4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而 偏斜;幼叶橙红色。圆锥花序顶 生,有褐黄色短柔毛;花小,绿 白色或淡黄色,杂性;花萼杯状, 4裂,密被柔毛,无花瓣;花盘肉 质,环状;雄蕊8,子房上位,密 被柔毛。果实核果状,近球形, 果皮干燥,较薄,有瘤状突起, 熟时暗红色。种子黄褐色,假种 皮白色肉质,味甜,可食。花期 2-3月,果期6-7月。
• 无机盐
– 水果中含有丰富的钙、钠、钾、镁等无机盐, 对在人体内代谢后产生碱性物质,对维持机体 内的体液代谢、酸碱平衡有一定的作用。 – 此外,水果中还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如苹果酸、 柠檬酸、酒石酸等,有机酸可以刺激机体消化 液的分泌,增加食欲和食物的消化吸收。

药膳就是中药做的菜吗

药膳就是中药做的菜吗

药膳就是中药做的菜吗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人民群众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有所提升,基于此,各类医疗研究工作均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在此过程中,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载体,药膳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总的来看,作为人们常见的饮食调节方式,药膳的价值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

然而,由于大多数人对于药材的药性缺乏合理了解,仅仅将各类滋补类药材放入到汤与粥品中共同炖煮服用,因此,很多人对药膳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药膳就是中药做的菜。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工作者表示,这种想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色彩,虽然将滋补药材共同炖煮可以起到一定的滋补养生作用,但是,这种方式往往难以实现药膳养生功能的充分发挥。

本文针对药膳知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药膳。

一、什么是药膳总的来看,药膳属于我国独有的一种食疗养生文化,其是我国传统饮食与中医食疗文化二者的融合体。

在药膳中,涉及了包括营养学、中医学以及烹饪学等多个学科。

在使用期间,相关人员应严格按照药膳的配方,将中药与某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食材进行合理搭配,再利用我国独有的烹饪方式进行食材的烹饪与制作,继而形成具备色、香、味的滋补品。

在药膳中有效体现了“寓医于食”的观念。

大量研究表明,通过药材与食材的合理搭配,可以将食物赋予药用,又可以通过食材增强药材的药效,从而实现相应的养生目的。

总的来看,通过合理应用药膳进行养生,可以达到防病治病与保健养生的效果。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药膳为中国人民的健康长寿作出了相应的贡献,相关研究表明,其有利于促进当今世界卫生保健医学的合理发展。

二、现代药膳的特征(一)实现了对于古人经验的传承与改进就目前而言,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与落实,大量中医研究人员结合中药药性理论、脏腑理论以及阴阳五行理论等中医传统理论对于药膳的配置进行了创新与改良,从而有效促进了药膳应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备。

在此期间,中医主张辨证用药,例如“酸入肝,甘入脾,咸入肾,苦入心”进而有效推动了因人因时施膳。

家庭煮药膳 小心误区

家庭煮药膳 小心误区

家庭煮药膳小心误区
煲汤是市民煮药膳的常用方法。

一些市民自己搜罗药膳偏方熬药膳,抓起当归、黄芪、枸杞等药材和羊肉、牛肉烧煮,以为这就成了药膳。

对此,专家表示,药膳并非是中药、食物的简单相加,盲目进补反而适得其反,应当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药膳。

专家提醒药膳讲究药物与食物合理配比,不少中药材需经过预先炮制等工序才能加入菜肴中,而且加什么中药、药量多少都需要考虑到市民的个人体质,不能随心所欲。

对于大多数药膳配方,如果市民自身不了解药材特性,千万不要自行组合,如果中药、食物搭配不当、食用过量,可能会造成牙疼、腹泻、增加血糖等副作用。

药膳应选用药性平和的滋补药,如枸杞子、冬虫夏草、山药等,一次用药不要过于繁杂。

药物过多,作用可能会相互抵消,于进补无益。

走出冬令进补四大误区

走出冬令进补四大误区

走出冬令进补四大误区作者:杨春霞,周宁人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1年第1期⊙ 杨春霞/周宁人小雪刚过,很多朋友为了养生改善体质,开始设计冬令进补的方案。

一直关注养生进补的江苏省人民医院魏睦新教授认为,冬令进补是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自然界里的冬季是“藏”的季节(所谓“秋收冬藏”),人也是处于收纳时节,是一年中最容易通过调补来补偏救弊、强身健体的季节。

然而在日常接诊中,魏教授却发现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他指出,进补有着很强的针对性,不能强求划一,适度为宜,才能起到养生保健的功效。

误区一:体质不虚也大补魏教授说,经常看到一些离退休人员,离岗后觉得身子骨有点不那么硬朗了,但比起同龄人来说,老当益壮,并没有明显虚弱。

不少保健品厂商,瞄上了这些人群,尽力推销。

还有不少老人的子女在国外或外地,为了尽孝心,每次回家都带回大盒大盒的人参、鹿茸、燕窝、虫草等。

收到这些东西,不吃也是浪费。

但是不少老人,吃了补品,反而就觉得心烦意躁,安定不下来,甚至出现鼻子出血等怪现象。

“ 这往往是因为不虚而滥用补品所造成的。

” 魏睦新教授解释说,“ 补” 要对“虚”,不“虚”的人补可能会生病。

因为所有的补品都有自己的特性,中医称之为“药性” 或“ 偏性” ,如人参补气、当归补血、燕窝养阴、鹿茸温阳,各有所长。

但这些都是针对虚证体质的人,比如说,人参补气可以提高气虚者的抵抗力,如果说是老年人,但身体仍然比较强壮,吃了反而容易上火,得不偿失。

魏教授还表示,有不少管理干部,工作压力较大,自己认为是虚证,常买些高级的鹿茸和人参,想好好补一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其实,这种因工作压力造成的疲劳感,更多的属于中医的“气郁”,而非“气虚”,是不适宜补的。

误区二:不辨类型随意补魏教授在门诊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人一有头晕、乏力、气短等症状就想大补特补;一有病就要让医生开补药调理;一到冬季就盲目地吃补药进补,根本不管他是否可以进补或有无必要进补。

中药药膳学

中药药膳学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工学院班级:10汽车一班姓名:马佳雄学号:201040654104 课程论文题目:论中药药膳的服用禁忌课程名称:中药药膳学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中药药膳的服用禁忌学生:马佳雄工学院汽车一班,学号201040654104摘要:传统的药膳并不是把食物与中药简单地配合在一起,而是必须在中医的配膳理论指导下,把药物、食物与调料三者精心调制,做成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

若不具备医药常识,而盲目地制作或食用药膳进补,会误入歧途,适得其反。

所以,药膳的烹制是有一定规范的。

用中药药膳养生时,不宜随便吃,应谨遵医嘱。

关键词:药膳禁忌配伍禁忌合理药膳基本原则1药物配伍禁忌药膳的主要原料之一是中药。

目前临床应用的5,000多种常用中药中,有五百余种可作为药膳原料。

如冬虫夏草、人参、当归、天麻、杜仲、枸杞子等。

这些药物在与食物配伍、炮制和应用时都需要遵循中医理论,使它们之间的作用互相补充、协调,否则就会出现差错或影响效果。

因此,中国传统医学对药膳应用有严格的禁忌。

药膳的药物配伍禁忌,遵循中药本草学理论,一般参考“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的具体内容是: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的具体内容是: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以上配伍禁忌,可作为用药参考,但非绝对如此。

在古今配方应用中也有一些反畏同用的,如党参与五灵脂同用可以补脾胃、止疼痛,这些必须要在有经验的临床医师的指导下应用。

1.1药物进补类的用药禁忌生活中人们用中药进补的以虚证为多,故补膏较为常用,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1.1防止“闭门留寇”在外邪未尽的情况下,不要过早使用补膏,以免留邪为患。

药膳进补误区多,当心

药膳进补误区多,当心

药膳进补误区多,当心作者:刘春生/詹鑫婕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3年第1期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教授刘春生/詹鑫婕药膳,自古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只是中医师防治疾病时有此主张,寻常生活中,很多家庭主妇在炖鸡炒菜时,也总爱加些党参、黄芪等药材,希望达到滋补调理的功效。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防病、注重生活质量正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内容,传统药膳更体现出不可抗拒的魅力。

但是由于有些人不了解药膳的原理,盲目食用,从而走进药膳误区,因为食用药膳不当而致病者也大有人在。

误区一:根据经验选择药膳某电视台曾播出过一期养生节目,主持人拿出荷叶和桑叶,请在场的观众选择一种,添加到调理女性围绝经期(旧称更年期)症状的膳食中。

绝大部分选择了荷叶。

一位女性观众说,自己围绝经期时常出汗心烦,应该是有内热,因此选择具有清热作用的荷叶。

然而,中医专家给出的答案却是桑叶。

专家解释,虽然女性围绝经期确实会感觉到内热,但这并不是“实热”,而是由于肝阳上亢引起的“虚热”,故而宜选择具有平肝明目功效的桑叶,而非清“实热”的荷叶。

与那位女观众类似,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当身体状况出现问题时,就根据自己经验或者亲朋好友的介绍选择药膳进行调理,服用以后却不见好转,甚至还出现副作用。

中医药膳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证不是症状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症状、舌苔、脉象、体质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内在联系,得出证型的概括,这是治疗处方的重要依据。

在药膳的选择方面,药物和食物都具有各自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因此要做到准确辨证,对证下药,特别是为疾病选择药膳之前,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误区二:相同药膳四季皆宜有人认为只要是同一款药膳就可四季通用,但这是很不好的一种做法。

《黄帝内经》中很早就提出“合乎四时,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合乎四时”就是说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所以饮食也要顺应四时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煮药膳易进入误区
方熬药膳,抓起当归、黄芪、枸杞等药材和羊肉、牛肉烧煮,以为这就成了药膳。

对此,专家表示,药膳并非是中药、食物的简单相加,盲目进补反而适得其反,应当在医生指导下选用药膳。

专家提醒药膳讲究药物与食物合理配比,不少中药材需经过预先炮制等工序才能加入菜肴中,而且加什么中药、药量多少都需要考虑到市民的个人体质,不能随心所欲。

对于大多数药膳配方,如果市民自身不了解药材特性,千万不要自行组合,如果中药、食物搭配不当、食用过量,可能会造成牙疼、腹泻、增加血糖等副作用。

药膳应选用药性平和的滋补药,如枸杞子、冬虫夏草、山药等,一次用药不要过于繁杂。

药物过多,作用可能会相互抵消,于进补无益。

另外,中药与食物也存在相当多的搭配禁忌,虽然不少禁忌目前也有待科学证明,但在制作药膳时一般都会遵循古人经验。

例如猪血忌地黄、何首乌鲤鱼忌朱砂萝卜忌地黄、何首乌狗肉忌杏仁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