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展示图片、史料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吸取教训,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问题探究法3. 史料分析法4. 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展示邓世昌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雄是谁吗?他是在什么战争中壮烈牺牲的?”从而引出课题——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30 分钟)1. 战争背景(7 分钟)展示 19 世纪末日本、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逐渐强盛,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而中国在清朝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
2. 战争经过(10 分钟)结合地图,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重点介绍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马关条约》(8 分钟)展示《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4. 战争失败原因(5 分钟)引导学生从清政府、日本、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二)教材内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是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重要转折点。
既使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也使中华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学生学好这一课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不忘国耻,反对台独,维护祖国统一,弘扬爱国主义旋律,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学习从世界局势的角度观察历史的能力;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了解战争的基本情况,增强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简述并分析《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到条约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重。
2、过程与方法:以“分组导学”的形式,分组收集各类形式的资料,通过讲述、观看影像等形式,了解战争基本经过,再现历史情景,增强情感体验。
制作表格对比《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培养运用图表形式传递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认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和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没落是导致战争惨败的主要原因;树立危机意识和为中华民族富强而奋斗的信心。
学习邓世昌等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爱国传统。
三、教学重点能够讲述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
能够运用表格等形式比较《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认识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四、教学难点能够从《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中了解战争的基本情况。
能够独立制作表格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比较,并能够成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比较法、讲述法等教学方法,力求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以实现传授知识、德育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八年级】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案

【八年级】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案【八年级】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案第4课中日战争案【学习目标】1.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了解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2、通过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的英勇表现,学习他顽强抗敌、维护祖国利益的爱国精神,并能对他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3.通过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异同,可以培养我们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黄海战争;《马关条约》的签署和主要内容;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导入新课程]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回肠寸断、动魂精心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自学指导]一、黄海大战1.日本战争的目的是什么?2、这次战争为什么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3.阅读课文,了解黄海战争的进程。
谁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英雄?4、结果: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二、马关条约1、北洋舰队是如何全军覆灭的?(能口述即可)2.条约是什么时候签署的,双方的代表是什么?3、《马关条约》的内容(1)(2)(3)(4)4.《马关条约》的影响5、阅读了解“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内容。
强化透析【思维拓展】1.中日战争的性质。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课堂培训]1、完成同步训练p11典型例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2.完成能力测试。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学期《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2)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
3)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
4)掌握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5)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思想目标:1、通过讲述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将领的英勇斗争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上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重点:黄海大战。
《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情景设置、分组讨论、设置疑问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师:有这样一首歌,听了永远令人难忘;有这样一首歌,很多人都会唱;这首歌,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这首歌是一段苦难历史的见证。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歌吗?多媒体放歌曲《七子之歌台湾》师:“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这一切,都与100多年前中日之间的一场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四课去了解甲午中日战争。
师:首先,同学们回忆一下, 19世纪的清王朝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生: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多媒体出示一副漫画:师:此时的日本是什么国情呢?大家请看这幅漫画,观察一下,日本在明治维新前是什么样的?生:与中国同是天涯沦落人,遭受列强侵略。
师:明治维新后有何变化呢?生: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历史背景,如洋务运动、民族危机等。
(2)提问:甲午战争前,中国的民族危机有哪些表现?2.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讲解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关系,如朝鲜半岛问题、琉球群岛问题等。
(2)分析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守旧思想,以及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1)讲解战争的主要战役,如平壤战役、旅顺口战役、威海卫战役等。
(2)分析北洋水师在战争中的表现,如黄海海战、威海卫保卫战等。
(3)引导学生探讨: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为何屡战屡败?4.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1)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如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等。
(2)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如民族危机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等。
(3)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2)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如民族觉醒、戊戌变法等。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甲午战争中汲取教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6.作业布置(2)让学生收集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是否满意?3.作业布置和评价是否合理?4.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讲解背景时:“同学们,你们知道甲午战争前,中国面临着哪些内忧外患吗?比如,当时的清政府内部是怎样的情况?我们来看看这段历史视频,了解一下当时的民族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精选8篇)《甲午中日战争》篇1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升华一、黄海海战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在占领了朝鲜以后日本把它侵略的矛头指向了古老而又落后的中国,中日两国之间的冲突已是在所难免。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19世纪50年代,日本与中国相似,也遭遇西方的冲击。
日本却在炮声的震撼下由震恐而惊醒,由惊醒而自强,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
日本于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开埠通商、派驻领事等特权。
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日本的崛起,对中国而言,意味着后起的东方殖民者踏着先行的西方殖民者的脚印,汹汹破门而来。
与俄国一样,日本对中国始终包藏着侵吞领土的祸心。
(2)朝鲜东学党起义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5月31日,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
朝鲜国王李熙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
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挑起战争时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
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发动政变,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
两天后,大院君“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中国驻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了。
因为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深化升华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称霸世界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蓄谋已久的。
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权益,并未使列强感到满足,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更助长了列强的侵略野心,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黄海大战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招商局轮船运兵至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
不料这一军事秘密事先已被日本从美国人那儿得知。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唾手而得矣。
”从材料中你能看出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吗? (为了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 .阅读课本第16页的第二自然段和17页《马关条约》的第一段,结合16页的地图,说出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说出这场战争中出现的民族英雄。
(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
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等。
) 二.《马关条约》: .列举《马关条约》的内容,并结合《南京条约》内容,分析此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 .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 想一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是怎样“今已归日本”的?“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了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在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的海军实力,尤其是北洋水师实力与日本相当,但战争的结果却是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有人认为败局是必然的,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败局是必然的。
因为清政府政治腐败和妥协退让、军备废驰;李鸿章推行“避战求和”政策,无心作战。
不一定失败,理由是:有广大爱国官兵的英勇作战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只要清政府组织有方,是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的。
) 役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教师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在短时间里记住条约的内容,教师可给学生将内容分条,并简要化。
第1题:由内容到影响是个难点,教师可引入《南京条约》让学生进行对比第2题:解答此题,指导学生抓住两个关键点:1895年台湾归日本、颐和园搭天棚。
就能判断出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今已归日本”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定,台湾已割让给日本。
颐和园又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
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说明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投降派苟且贪安的卖国嘴脸。
失败原因: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清政府自身的腐败。
甲午中日战争_八年级历史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_八年级历史教案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学案8910篇二:八年级历史上册《甲午中日战争》北师大版《甲午中日战争》教案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本课主要讲述在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时期,由于采取正确的措施,政治清明,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因而使得唐朝步入鼎盛的基本史实。
2、学情:通过影视作品,学生对于唐朝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武则天、唐玄宗等比较熟悉,可以利用学生的已有认知来协助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2通过对以上基本史实的了解,学习搜集课本中有关说明“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这一观点的材料的方法,培养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武则天与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了解曲辕犁这一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史实,树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唐朝气度恢弘的隆盛风采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以及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学习的决心。
教学重点: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措施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有效统治与社会经济繁荣的相互关系。
教学创意:通过对武则天图像的观察及描述,了解武则天的基本史实;通过课文中(唐语林)中记载一段有关唐玄宗统治史料,了解“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通过收集课本中有关说明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史料(如杜甫诗、“唐朝疆域图”、丝织品、唐三彩陶俑图片、曲辕犁等),学习搜集有效信息进行验证史料的方法,明白任何一个史实都要有支撑点的道理。
课后记:用心爱心专心1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提问简单复习上节课讲到的内容,并导入本节课。
复习:①火烧圆明园是在哪次侵略战争中发生的?是哪几个国家制造了这一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②哪个国家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多少领土?(沙俄;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收复新疆的是清朝哪一位爱国将领?左宗棠)教师导入: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
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 / 八年级历史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
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对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这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上联,李鸿章对的下联。
那伊藤博文和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这幅对联又是在什么情形之下作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下吧!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
依据《同步学习与探究》探究过程部分,自主学习5分钟,解决基础知识,疑惑问题组内讨论释疑解惑。
【走进黄海,感受悲壮】
看影片《黄海大战》片段,设计学生活动:模拟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请你为邓世昌写出颁奖词。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去感受历史事件,激发自身的探究精神,积极思考。
通过为邓世昌写颁奖词让学生更切身的去体会他们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
情感,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心。
【角色扮演,体验屈辱】
学生活动:分角色扮演谈判中的伊藤博文和李鸿章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更直观形象的展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恶之情。
旁白:1895年4月10日,李鸿章一行再次登上春帆楼。
伊藤:停战很多天了,期限很紧,议和条款应赶快签订,我已经准备好修改的粗略条款。
中堂你看一看,只有同意和不同意两句话。
李:难道不允许分辩吗?
伊藤:只管辩论,但是条款不能减少。
李:贵国既然知道我国为难的情形,那你们的要求应该衡量我们能否达到。
伊藤:日期太紧,所以把我要做的事毫无隐瞒的告诉你,免得引起辩论。
李:“核计贵国的开销数目,远不到二万万两。
我国负担这样的巨款,必定要借洋人的钱。
洋人的借款利息很重,中国实在没有偿还这种债务的能力。
”
伊藤:“借债还款,那是中国的责任。
”
李:“赔款还希望再减五千万,台湾不能割让呀。
”
伊藤:“如果这样,立即派兵到台湾。
”
李:无语。
旁白:1895年李鸿章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规定:请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学生讨论:分析《马关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认识到《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使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一史实。
知识卡片: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教师导学:今天台湾岛内有一小股“xx”势力兴风作浪,妄图将台湾分裂出中国,你能用我们学过史实对他们加以抨击吗?
【解读史料,感悟历史】
材料一: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陆、海军,1893年起,明治天
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补充造船费用。
材料二:在西太后的心目中,颐和园比海军更重要,因此,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讨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出什么教训?
【反思完善,巩固落实】
联想游戏:由……我想到了……,以此来小结本节课内容
【教师寄语】
国人犹记百年前,甲午海战败师还;屈辱历史已铸成,落后腐朽是必然;年少仍然需努力,国家富强立新功。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