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养生
情智养生

中医养生(五)---情志养生
恬惔虚无 动静相宜
“恬惔虚无”,主张凡事要如《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一样,柔弱 退让,内守安静,静极而动,阴极而阳,从而达到精神不敝,内修外养, 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对疾病的抵御能力,气功的本质是根据阴 阳互根之理,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相兼,调节人体平衡,故可益寿 延年。南朝养生家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练气功必须掌握调身、调息、调心三个环节,其中调心就是入静,初步入 静多表现为心气平和,情绪安定,精神集中,杂念减少,对外界刺激反应 也相对减弱;进一步锻炼,思想更加净化,主观上只有一丝气息,绵绵密 密,心息相依,心神宁静,意念专一。入静进一步发展,则自觉恬惔虚无 ,静若止水。由此可知,时常练气功,是促使精神内守、健康长寿的养生 保健措施。
养生谚语集锦(4) ◆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人怕不动,脑怕不用。 ◆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 ◆饭后散步,不进药铺。 ◆拍打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跑步走,药 铺不用找。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
养生十六宜
足踵腿肛背腰腹臂肩津耳齿舌目面发 宜宜宜宜宜宜宜宜宜宜宜宜宜宜宜宜 常常常常常常常常常常常常舔常多常 按提曲收暖捂摩伸耸咽搓叩腭运擦梳 。 ,,,,,,,,,,,,,,,
中医养生 与健康
中 国 国 粹 走 向 世 界
中医养生(五)---情志养生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人在思想上如果能保持安闲清净、没有忧思杂念,正气、元气就能顺从而调和,精气和 神气存留在体内,体内保持充沛的正气,疾病就无从发生,就能健康长寿。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情志情绪表现由心脏主 宰,即《素问· 灵兰秘典论》所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 养神即是养心,心神健旺,则五脏六腑及所有的组织、器官才能进行 正常的生理活动,身体才能健康,寿命才能绵长。所以,人在思想上 如果能保持淡泊质朴、少有忧思杂念,正气、元气就能顺从而调和, 精气和神气存留在体内,体内因此保持充沛的正气,机体抗病能力强 盛,疾病就无从发生,就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

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是指中医中认为情绪与健康相互关联的理论。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情绪可以对人体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关于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的详细描述:1. 正念调心:正念调心是指通过正面的思维方式改变消极情绪,并培养积极的心态。
中医认为,心是人体的主宰之源,心态积极会使人精神愉快,能有效缓解压力。
2. 情志平衡:中医认为,不同的情绪可以产生对应的生理反应,长期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下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身体出现疾病。
保持情绪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
3. 积极情感宣泄:中医注重情感宣泄的重要性。
通过适当的方式宣泄情感,如发泄、宣泄、倾诉等,可以缓解紧张、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4. 合理调整工作生活节奏:中医认为,过度劳累和生活无规律是导致情志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保持良好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适度休息和放松,有利于身心的调整与恢复。
5.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中医认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有助于培养社交能力、缓解精神压力、增强主动性和自信心。
通过与他人交流和互动,可以进行情感宣泄,减少患得患失的情绪。
6. 调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情绪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适当摄入含有氨基酸的食物,如鱼、瘦肉、大豆等,可以促进脑内多巴胺的合成,改善情绪;避免过度食用刺激性、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以防止情志失调。
7. 运动养心:中医认为,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情绪、舒缓压力,并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释放紧张情绪。
中医七种情志养生方法的关键在于平衡和调节人的情绪,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通过合理的调节情绪,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情感宣泄和压力释放,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提升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精神情志养生总结范文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引发的心身疾病也日益增多。
精神情志养生作为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法,在《内经》等中医经典中有着丰富的论述,对于现代人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下是对精神情志养生的总结。
首先,《内经》认为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体现,由五脏所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五脏,影响人体脏腑功能活动。
因此,养生保健必须重视精神情志的调养。
具体而言,精神情志养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精神调节:《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强调了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控制意志,减少嗜欲,情志适度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面对压力和困难时,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2. 情志调节:中医认为,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但过度的、异常的情志活动则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内经》中提到“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说明了情志失调对五脏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平衡,避免过激的情绪波动。
3. 移精变气法:这是一种中医祝由疗法,通过语言、行为、舞蹈等祝由形式,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转移其对局部痛苦的注意,改变其恶性循环,从而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
4. 静坐澄心法:通过改变环境,用静坐澄心的方法,坚持不懈地达到另一境界,以使疾病自然痊愈。
5. 清心养生:古代不少诗人深得其旨,如陆游的“人安病自除”,白居易的“心是自医生”,都告诉我们,养心为要,要防止产生心病。
朱熹的“心平气自和”,王静庄的“心宽出少年”都强调了养心的重要性。
总之,精神情志养生是一种全面调养身心健康的养生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重视精神情志的调养,保持心态的平和,调节情绪,遵循《内经》等中医经典中的养生智慧,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精神、起居养生保健技术—精神情志养生保健技能(中医保健技能课件)

2、心神养生的方法:通过心性修养,净化心灵,升华道德
境界,清除贪欲,调节情绪,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 认知,使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是健康长寿之法。 ◆养生先养心,关键在于一个好心态。养心养神乃养生之根本, 更是精神养生之关键。
心神养生的方法
❖ 《淮南子》:“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 ,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
❖ 第三,临喜临怒看涵养 碰到了喜事或者令人恼怒的事,换 句话说,也就是得失了,喜就是得,怒就是失,就要看你的涵 养,能不能宠辱不惊。 ❖ 第四,群行群止看识见 所谓行止,也就是去留的意思,碰 到去留的问题,就要看你的识见了,看你能不能做出正确的判 断,该去就去,该留就留。
(三)怡养性情
❖ 1.节制欲望 ❖ 2.性格开朗 ❖ 3.循理乐俗
课堂小结
精神养生-心神养生法:1.清静养神 2.养性修德 3.怡养性情
第二节 情志养生法
学习目标
【了解】 1.情志养生法概述
第二节 情志养生法
❖ 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
七种情绪(七情)。 ❖ 神、魂、意、魄、志(五志)
1.影响情绪的基本因素
❖ 身体因素《素问·调经论》中有“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
药者”
3.运动移情
❖
四、情志制约法
❖ 又称以情胜情法,是根据情志及五脏间存在的阴阳 五行生克原理,用互相制约、互相克制的情志,来 转移和干扰原来对机体有害的情志,藉以达到协调 情志的目的。
1.五脏情志制约法
❖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 ,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 ❖ 以偏救偏,以情胜情 ,“无形之药”
2.阴阳情志制约法
对情志养生的理解

对情志养生的理解医药与护理学院制药工程201502502018潘盼一、情志的解释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
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二、情志养生的概述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
早在春秋战国乃至更早以前,诸子百家就有较精辟的论述。
其中《管子》中的《内业》篇,可说是最早论述心理卫生的专篇。
内,就是心;业,就是术。
内业者,养心之术也。
《管子》将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这些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
具体地说是三点:一是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如能这样,就有益于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对立面,就是“喜怒忧患”;三是守一,就是说要专心致志,不受万事万物干扰则能心身安乐。
综观《内经》,无论是对身心疾病的社会心理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的认识,还是对身心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并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
此外,对于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个性心理特征的种种分类,对于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对于心理治疗的意义,对于调神摄生的心理卫生等等,《内经》均作了原则性的总结,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见解,是我们研究情志保健的宝贵资料。
汉代名医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序中畅言养生的重要性,同时责怪和痛斥时医、时人无视养生,是“举世昏迷”,“不惜其命”,只知“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准名利是务”,实在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劝导世人要重生命,固根本,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理”。
可见,关于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仲景当时已比《内经》作者有更深刻的认识。
养生与中医情志相胜法

养生与中医情志相胜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说“中医治未病,养生是根本”。
中医药注重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而情志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情志不畅常会引发疾病,而在养生过程中,合理处理情志也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从中医情志学角度,探讨如何通过调整情志来实现养生的目的。
一、认识情志与养生的关系情志在中医学中指人的精神状态和情感表达,包括喜、怒、思、悲、恐等情绪。
情志与人体五脏六腑密切相关,不同情志对脏腑的影响也不同,而脏腑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养生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生活方式来维护人体健康,促进寿命延长。
养生的核心是预防疾病,调节生理机能,提高免疫力。
因此,从中医的角度看,情志与养生的关系密不可分。
二、调情志以实现养生的目的1. 喜喜乐的情志能使人心情舒畅,气血通畅。
可适当在生活中培养乐观、积极的情绪,保持心态愉快,有助于调动身体的正气,增强抵抗力,从而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2. 怒愤怒易伤肝,往往导致气机不畅,引起头晕、失眠等症状。
因此,应学会控制情绪,合理释放怒火,避免长期愤怒对身体造成损害。
3. 思过度思虑容易损伤脾胃,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保持正常思考、适度思考,避免过度思虑,有利于脾胃健康,保证正常消化吸收。
4. 悲悲伤易伤心,使心脏功能失调,引起心悸、失眠等问题。
合理宣泄悲伤、保持乐观态度,对心脏健康十分重要。
5. 恐恐惧是一种负面情绪,对心火有害,易引起心脏病、失眠、腹泻等疾病。
应增强信心,摆正心态,避免过度恐惧对身体造成影响。
三、养生与情志平衡的重要性中医认为情志的失衡对人体的影响是全面的,所以调整情志对养生十分重要。
只有在平和的情志状态下,人体的气血阴阳才能保持平衡,身体功能才会正常运转,各种疾病才会远离我们。
因此,保持情志平衡,是养生的基础。
四、结束语情志与养生的关系是中医学的独特之处,在养生过程中,了解情志学的基本原理,根据自身情志特点,合理调理情志,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保健—情志养生

11
情志养生的方法
一、修身养性
古人认为,仁者和智者一般都会身心健康,享尽天年。孔子《论语·雍也》有“仁者寿”之语, 《孔子家语》有“智者寿”之说,这种观点几乎为历代思想家所继承。
所谓修身养性,主要指培养高尚品行,形成良好的性格。我国古代不少思想家都很重视修身养性。
从生理上来讲,道德高尚,光明磊落,性格豁达,心理宁静,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则人 体生理功能正常而有规律,精神饱满,形体健壮。
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
8
《中医护理学》
情志养生—方法
情志养生的方法
学习目标
01 掌握情志与五脏的关系。 熟悉情志致病的机理和情志养生的意义
02 和方法。
03 了解交际和娱乐养生。
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
10
情志养生的方法
情志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
《中医护理学》
情志养生—情绪调理
情志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学习目标
01 掌握情志与五脏的关系。 熟悉情志致病的机理和情志养生的意义
02 和方法。
03 了解交际和娱乐养生。
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
2
情志变化对健康的影响
情志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
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和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所调“健康”,不仅 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由情志因素引起的心 身疾患已是当代社会中人类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健康水平,必 须重视情志对机体各方面产生影响。
03 了解交际和娱乐养生。
中医养生康复学基础
中医情志养生方法

中医情志养生方法中医情志养生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情志养生的目的是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身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下面是一些与情志养生相关的参考内容。
1. 积极的情绪管理:中医认为,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保持身心健康。
因此,常笑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
此外,也可以通过参加有益的活动、与亲友交流、听音乐、读书等方式来提升心情。
2. 忌烦恼:中医强调人的情绪应保持稳定,不宜过于烦恼、愤怒、焦虑等。
烦恼过度会导致气血不畅,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对于遇到困难和不如意的事情,要学会积极应对,以理解和宽容的心态来面对。
3. 调理五脏情志:中医认为情志与五脏紧密相关,每个脏器都与一种情志相应。
例如,心主喜,肺主忧,肝主怒,脾主思,肾主恐。
通过调理相应的情志,可以维持脏腑的功能平衡。
例如,可以通过品尝酸味食物来调节肝脏气机,使情绪平和。
4. 合理调节饮食:中医认为饮食对情志的调节同样重要。
应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偏食。
根据个人体质和节气变化,选择适宜的饮食。
例如,夏季多食水果和蔬菜,冬季多食补益坚果等,以增强情绪稳定性。
5. 平衡工作与休息:中医强调工作与休息的平衡对情志的调节至关重要。
过度的工作压力会导致情绪紧张和身体疲劳。
因此,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多参与锻炼、户外活动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6. 学会调节睡眠:中医认为,睡眠是调节情志的重要途径。
良好的睡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情绪。
要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可以通过冥想、放松音乐等方式来帮助入睡。
7. 参与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情绪。
中医倡导徒手健身方法,如太极拳、气功等,以调节情绪和改善身体健康。
此外,也可以选择适宜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来放松身心。
8. 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中医认为,良好的社交关系对情志的调节至关重要。
积极与亲友交流、分享感受,可以减轻负面情绪和压力。
经常参与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拓展社交圈子,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的正常生理 分清是与非, 者不胜枚举。 常与过。
“财”,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经济 要素,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 富贵如花尖之露,功名乃瓦上之霜,人 生无千年之寿,花开无百日之红”。 “气”,是指一种精神,人要有奋发 向上的精神,有豁达开朗的涵养。 “气 为百病之首”。 百病生于气的意义:气是构成生 命的基本物质,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 器官,都是气的活动场所。气的活动正 常,就是生理;气的活动异常就是病理 。
情志养生
情志养生——概述
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它是人在接触 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如高兴或悲伤、喜爱 或厌恶、愉快或忧愁、振奋或恐惧等.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体健 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生中有重要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类所 注目。 。《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 之常也。”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时高兴、喜笑,有时发怒、有时 忧愁、有时悲伤,好像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有时候下雨、有时候干 燥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内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过, 则能导致人发生多种疾病。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 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
《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 为害。”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将喜、怒、忧、 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但在 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 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七情六欲,人皆 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 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 有益于身心健康。
情志养生
忧虑烦闷
怒
肝主怒,怒则气上;怒, 指暴怒或怒气太盛。 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 达到,逐渐加深紧张状态 ,终于发怒。暴跳如雷、 拍桌大骂、拳打脚踢、毁 坏器物、伤杀人畜。 轻者会肝气郁滞,食 欲减退;重者便会出现面 色苍白、四肢发抖,甚至 昏厥死亡。
极度愤怒
思
脾主思,思是集中精神 考虑问题,但思虑过度 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 ,则食欲大减,饮食不 化。
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 毒侵入人体而引发的疾病;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 种情志所伤所引起的疾病; 饮食劳伤,是指饮食不节,起居不慎等引起 的病变。
一、情志致病
情志对人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人在认识周围事物 或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都不是无动于衷、冷酷无 情的,而总是表现出某种相应的情感。对于我们每 一个人来说,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 感或心情,在正常范围内,对健康影响不大,也不 会引起什么病变。一定要记住不可过度。 《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 有燥,此象之常也。” 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时高兴 、喜笑,有时发怒、有时忧愁、有时悲伤,好像自 然界气候的变化有时候下雨、有时候干燥一样,是 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内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过 ,则能导致人发生多种疾病。
一种是情绪波动太大过于激烈 如狂喜、盛怒、骤惊、大恐等突发性激烈情绪,往往很快 致病伤人; 另一种情况是七情持续时间太长、过久 如久悲、过于思虑、时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皆可积而成病 。
人为什么有烦恼?
人有六欲: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见欲
听欲
香欲
味欲 触欲
意欲
饮食男女者,人之大欲也;饮食文化 和性文化,强调要有度;当人的欲望过于强 烈时,就会有烦恼。 “烦恼白发生” :发为肾之华,即头发是 肾的花朵,头发白了,是因为肾被烦恼伤了, 肾虚了。
人生四惑——酒色财气
苏东坡见了和诗 酒之过,害人似剑;色之过, 道:饮酒不醉最 自取夭折;财之贪,劳神成疾; 为高,见色不迷 气之过,百病丛生。 是英豪,世财不 宋朝和尚佛印写了 义切莫取,和气 “酒”,若能 一首酒色财气诗: 忍让气自消! 酒色财气四道墙, 根据自己身体条 人人都在里边藏, 件适量饮用,可 “色”,房事 若是谁能跳过去, 以调和气血。但 也,是繁衍人 不是神仙也寿长! 嗜酒者十有八九 类乃至调节感
惊
惊,是指突然遇到意外、 非常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 。如耳闻巨响、目睹怪物、 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 几乎谁都有这样的体验, 惊慌时会感到心脏怦怦乱跳 ,这是由于情绪引起交感神 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的缘故 。血压升高,也是最常见的 表现。 恐与惊密切相关,略有不 同,多先有惊而继则生恐, 故常惊恐并提。然惊多自外 来,恐常由内生。
对于非礼之言,非礼之人, 或疑难琐事,应该采取不理、不 见、不闻的态度。
从以上我们可以认识到过度的情绪反应对身体
伤害之大,故《黄帝内经》指出“智者养生”
要“和喜怒”即懂得养生的人要会七情调和, 不要超越情感的极限。 “静则神藏,躁则神亡”,只有身心清静,才 能精神内守,如果心情浮躁,就会使精气外泄 ,甚至神气消亡。
近年来,中医学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渐引起人 们的注意,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 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 上、社会上完好的状态”。由于“人类已进入情绪 负重的非常时代”,当代社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 身疾患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 从现在疾病谱中的改变可充分说明精神致病的广泛 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已经构成对人民健康 和生命的主要威胁,而这些病的产生与社会心理因 素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情志保健必须重视,不可 等闲视之。
悸、心痛、失眠、健忘
等一类病症。
忧
忧,是指忧愁、苦闷、担心。 表现在情绪上,失去欢乐,悲 伤恸哭,气怯神弱。 “多愁多 病,越忧越病”,“忧愁烦恼 ,使人易老”、“愁一愁、白 了头”。 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 少言少语,忧郁寡欢,意志消 沉,独坐叹息;重者,难以入 眠、精神萎颓或紧张,心中烦 躁,并会导致咳喘、噎逆、呕 吐、食呆、失眠、便秘、阳痿 、癫痫等症,甚至诱发癌症或 其他疑难重症。
祝愿: 各位会员
身体健康
万事如意 心想事成
思虑伤脾
“思虑损伤心脾”: 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 脑高度紧张的知识分子 ,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 消化道溃疡病。忧思伤 脾,思则气结。
悲
悲则气消
肺主悲,过悲则伤肺 ;悲,是指悲伤、悲痛 、悲哀。如幼年丧母、 中年丧偶、老年丧子; 或者是失恋;或者是丢 失了心爱的珍贵物品, 或者是遭劫受灾等等, 伤心到极点便会变成沮 丧和绝望。 悲哀太甚,可致心肺 郁结,意志消沉。
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 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 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 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 当你的情绪突然间出现巨大改变的时候, 你可能内里的脏腑有不调的地方,就需 要加以调整。
喜
心主喜,喜则气
缓,不可过度:突然的
狂喜,心气松懈,血运
“得意忘 形”
无力而瘀滞,便出现心
惊慌失色
恐
恐惧惊慌
,是指恐惧不安、心中害怕、 精神过分紧张。如临深渊、如 履薄冰等。严重者亦可导致神 昏、二便失禁。
肾主恐,恐则肾气散;恐
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 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 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 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 错乱,癫病或疼厥。
七情太过可致病
“喜怒无常 过之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