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类型对恋爱关系的影响

依恋类型对恋爱关系的影响
依恋类型对恋爱关系的影响

成人依恋类型对研究生恋爱质量的影响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生依恋与恋爱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两种成人依恋测量问卷——关系问卷(RQ)和李归同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以及恋爱关系满意度问卷(RST)对在校的291名研究生的依恋类型和恋爱关系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研究生中,安全型依恋的被试,恋爱关系关系满意度较高,而轻视型被试恋爱关系满意度较低。

【关键词】成人依恋恋爱关系满意度关系问卷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1 引言

依恋(attachment)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持久的情感连接,最早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1969)提出的。依恋关系的研究早期是针对依恋关系的研究早期是针对婴儿与其母亲的关系进行的,但依恋理论的奠基人Bowlby坚持认为依恋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稳定而持久的情感联结,在个人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存在个体差异。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止,依恋理论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儿童研究领域,直到1987年,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家们的加入,才使得依恋的研究拓展到了成人阶段,典型的标志是Hazan和Shaver发表了一篇题为《浪漫的爱可以看成是依恋过程》的论文。他们认为Ainsworth等人提出的三种依恋类型同样也能应用到成人的恋爱过程中。Bartholomew和Horowitz根据Bowlby提出的内部工作模型,将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维度,两两结合产生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倾注型、轻视型、害怕型。

大量的研究(Brennan&Shaver&1995;Collin,1996;Collins&Read,1990;Simpsm,1990)发现,依恋类型部分地可以预测成人在恋爱关系中的感觉、思想和行为。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探讨在我国成人依恋对恋爱质量的影响。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石河子大学1—3年级在校研究生为被试,有效被试291名。男生120人(41%),女生171人(59%);正在恋爱中的人225人(77%),曾经有过恋爱经历的人66人(23%)。

2.2 测量工具

2.2.1 成人依恋问卷:包括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两部分。关系问卷包括四段短文,分别描述四种依恋类型,要求被试从中选出一种最符合自己的依恋类型;亲密关系经历量表采用的是李归同修订的,该量表有36个项目,其中18个项目测的是依恋回避,另外18个项目测的是依恋焦虑。

2.2.2 恋爱关系满意度问卷:恋爱关系满意度问卷采用的是Andrew N. Williams编制的关系满意度问卷,共7个项目,采用的是5点记分。

2.3 统计方法

采用的统计软件是SPSS11.5,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3 结果

3.1 成人依恋

通过对石河子大学291名研究生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在依恋类型上安全型有150

人(51.5%),矛盾型56人(19.2%),轻视型45人(15.5%),害怕型40人(13.7&)。根据ECR的分类,在两个维度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如表1.

对ECR的结果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无论是在依恋回避或是在依恋焦虑上,性别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如表2),而恋爱状况的差异却达到了显著水平,正在恋爱的被试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上表现的较少(如表3)。

3.2 恋爱关系满意度

恋爱关系满意度的平均数为3.640,标准差为0.591,在满意度方面,性别的差异不显著(t(289)=0.394 P>0.05),而恋爱状况的差异极其显著(t(289)=0.000 P<0.01)。

3.3 依恋类型和恋爱关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3.3.1依恋类型影响恋爱关系满意度的方差分析

以RQ得到的四个依恋类型为自变量,以恋爱关系满意度为自变量,进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依恋类型在恋爱关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安全型的被试恋爱满意度最高(如表4)。论文联盟https://www.360docs.net/doc/517242318.html,编辑。

3.3.2 CER依恋与恋爱关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根据CER依恋分数与恋爱关系满意度的相关(如表5),结果显示:满意度与依恋回避有较高的负相关(r=-0.472 P<0.01),满意度与依恋焦虑也有较高的负相关(r=-0.205 P<0.01)。按中位数把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分为高分组和底分组,以分组后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极值为自变量,分别以恋爱关系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进行2(高依恋焦虑VS低依恋焦虑)×(高依恋回避VS低依恋回避)的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在恋爱关系满意度上的主效应非常显著,而交互效应不显著(如表5)。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表明,在校研究生在依恋类型的分布上,安全型的最多,占50%左右,矛盾性的占20%左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在ECR的结果上表明依恋焦虑得分较以往的研究高,而依恋回避得分较以往的研究低,这是与当今研究生在亲密关系中普片存在的问题是一致的,他们在亲密关系方面比大学生顾虑更多,但对亲密关系并不回避。在恋爱关系满意度方面,整体水平较高,男女在恋爱关系满意度上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成人依恋类型与恋爱关系满意度方面,通过统计分析显示,不同依恋类型的被试在恋爱关系满意度上的差异是显著,进一步进行事后检验,发现,安全依恋类型的被试在恋爱关系满意度方面显著高过轻视型的被试,而其它类型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依恋理论中,安全型的个体被认为对自己或他人都持有积极模式,他们相信自己是可爱和有价值的,他认识可以信任的,他们对亲密关系感到舒适自在并愿意在需要时依靠他人;而轻视型的个体对自己的看法较积极,而对他人的看法较消极,他们对亲密关系感到不自在,并倾向于过度的自我依靠,这就造成了轻视型的个体很少愿意与对方交流,他们需要耗费大量的心理资源调节自我的不愉快感受(如焦虑、恐惧等),因此他们拥有较少的心理资源参与探究和给予伴侣关爱。在满意的恋爱关系中,个体应对伴侣的需要给予关注,并知晓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给伴侣以支持;并且能坦然的接受伴侣给予自己的关爱,并能对这种关爱给予积极的回应。非安全依恋者在给予和接受伴侣的关爱方面都存在不适应性表现。

通过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恋爱关系满意度的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对恋爱关系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依恋焦虑得分越高,恋爱关系满意度越低;依恋回避得分越高,恋爱关系满意度越低。这说明,恋爱关系满意度的高低与一个人对自己和伴侣的看法有关,这与依恋类型与恋爱关系满意度的分析是一致的,被试对自己看法积极,对他人看法

同样积极的安全型依恋,恋爱关系满意度较高。

通过本研究发现,依恋的类型对恋爱关系满意度具有一定影响作用,这与国外的研究是一致的。然而,依恋关系是两个人的具体关系,恋爱对象的依恋类型同样会影响着恋爱关系。伴侣之间的依恋类型对恋爱关系的交互作用影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Fraley&Shaver·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Theoretical developments,emerm-ing controvrsies,and unanswered ques-tions·Review of GeneralPshchology,2000,4:132~154.

[2] Berlin LJ,Cassidy J·Relations among re-lationships:contributions from attachment theory·In:Cassidy J,Shaver PR,eds·Handbook of Attachment·Theory,Re-search,and Clinical Applicationa·New York:Guolford,1999·688~712.

[3]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Attachment Pimlico,1969/1997.

[4] 李菲茗,傅根耀.成人依恋问卷(AAQ3·1)的初步试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3):190-192.

亲密关系与孤独(上)

第三讲亲密关系与孤独(上) 一、什么是亲密关系 1、什么是亲密 是无话不谈? 是允许身体接触? 是彼此懂得和理解? 亲密通常是指密切的私人关系和归属感 2、什么是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人类与生俱来地具有一种归属和去爱别人的需要,能满足这些需要的关系为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包括:吸引我们的人,我们喜欢或爱的人,同我们存在浪漫关系或性关系的人,我们获得感情支持、与之相伴一生的人。 狭义的亲密关系:特指异性间,例如夫妻、伴侣、恋人等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亲密关系:指不限性别年龄的两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如朋友关系、亲子关系等。 二、为什么人类需要亲密关系 1、人是关系的动物: 我们与陌生人和其他人的互动都很重要 事实上,一种强烈而普遍的建立亲密关系的欲望可能是我们人类本性之一 2、归属感的满足: 如果我们想正常生活的话,我们就需要经常地、愉快地与亲密的伙伴在长期的和充满爱心的关系中进行互动 亲密关系中有种人类的基本的归属需要,如果这种需要不能被满足的话,它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3、亲密关系与其他关系的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莎伦·布雷姆关注两种伴侣:朋友、爱人关系 他认为亲密关系至少在了解、关系、信赖、互动、信任、承诺这六个方面与其他的关系有所不同 4、有的学者认为,亲密关系的四个特点: (1)亲密关系是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强烈的(对彼此都有显著影响) 有一项特别的研究表明;两组背景相同的男性、女性离婚后,如果没有再婚,平均女性寿命减少2年,男性减少9年 那些单身者中,男性报告比女性的孤独感更深,婚姻使男性摆脱孤独感的可能性更大。这个原因可以在一定程度解释男性在离婚后会更快再婚 (2)经常的(经常影响彼此) (3)多元的(影响彼此的方方面面) (4)持久的(影响彼此很长时间) 5、还有的学者认为亲密关系的特点: 持久的行为上的相互依存 经常的相互作用 情感依恋 需要精神上的满足感 亲密关系对所有年龄的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 6、亲密关系的形成:

是什么决定了你在爱情中的表现-再谈“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s)

是什么决定了你恋爱中的表现?|再谈“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s)” 说到依恋类型,还是得从婴儿时期说起。因为,对成人依恋(adult attachment)的研究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在婴儿时期,造成我们和父母之间紧密的情绪联系的心理系统,也在成人时期的亲密关系中发挥作用。 依恋类型在“婴儿-父母”间已经出现 最早提出依恋理论的人叫John Bowlby,他是一个英国的精神分析师。那时的依恋理论是用来理解孩子和父母的关系的。他发现,哺乳动物的幼崽自身没有存活能力,而那些成功获得父母关注的幼崽则比较有机会获得照顾,最终存活下来,所以,幼崽会通过哭泣、尖叫、纠缠等方式,来拒绝和父母的分离——我们人类也是如此。“害怕与父母分离、害怕被父母抛弃”,是进化造成的人类的天性。 他指出,依恋理论的核心是在问这样一个问题,“被依恋的那个人是不是在自己身边的,容易找到的,对自己充满注意力的?Is the attachment figure nearby, accessible, and attentive?” 如果父母是在婴儿身边的、有回应的、给孩子注意力的,婴儿就会感受到安全、爱和自信,这种婴儿会比较不拘谨、爱笑、容易和其他人交往; 如果父母并非如此,则婴儿会开始用各种行为试图找回自己的父母; 如果无论如何父母都不再回来,婴儿就会陷入抑郁和绝望。 后来,一个叫作Mary Ainsworth的人第一次对婴儿的依恋类型做出了分类。她做了一个实验,让12个月大的婴儿和他们的父母分开,继而重聚。结果显示: 大约有60%的婴儿在父母离开时觉得不开心,等父母一回来就开始找父母,并顺利地被父母安抚,这些孩子通常被称为安全型(secure)。 另外,有20%的孩子,当父母离开时会表现得极度抓狂、崩溃,而当父母回来时,却不愿意立刻投入父母的怀抱,表现出一方面想要得到父母安抚,另一方面又想惩罚父母的离开的矛盾表现,这些孩子被叫作焦虑-反抗型(anxious-resistant)。 最后20%的孩子,当父母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现出不高兴或有压力,当父母回来时,他们会主动回避和父母的接触,有的会把注意力转向玩地面上的小东西。这些孩子被叫作回避型(avoidant)。 这个研究同时也发现,安全型的孩子的父母,普遍比较注意回应孩子的需要,而另外40%的孩子的父母,则对孩子的需求不太敏感,或者对孩子的回应无法一以贯之,并时不时会拒绝孩子的需求。正是这个实验,证明了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孩子依恋类型之间的关系。 成人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 1987年,Hazan 和Shaver第一次把上述婴儿-父母的依恋类型理论放到成人的恋情关系(romantic relationships)语境中研究。他们认为,成人的恋情关系的本质也是一种依恋,它们与“婴儿-父母”之间的依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相似: 都会因为另一方在身边,并及时回应自己而感到安全 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很紧密,都有身体上的接触 当无法“联系”到对方时,都会觉得不安全 都会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新发现

成人依恋量表(AAS)

导语: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 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验有关,童年的依恋经验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互动关系没有改变,它会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 早期童年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现在对他人依恋的模式,依恋关系量表四种类型:安全型、先占型、拒绝型还是恐惧型,成人依恋量表( AAS)- 依恋人格类型测试。 成人依恋量表 (AAS) 测评须知: 阅读下列语句,并衡量你对情感关系的感受程度。请考虑你的所有关系(过去的和现在的),并回答有关你在这些关系中通常感受的题目。如果你从来没有卷入进情感关系中,请按你认为的情感会是怎样的来回答。 请在量表的每题之后的括号里填写与你的感受一致的数字1~ 5。 选项: 完全不符合 =1较不符合=2不能确定=3较符合=4完全符合=5 题目: 1.我发现与人亲近比较容易。 ( ) 2.我发现要我去依赖别人很困难。 ( ) 3.我时常担心情侣并不真心爱我。 ( ) 4.我发现别人并不愿像我希望的那样亲近我。 ( ) 5.能依赖别人让我感到很舒服。 ( ) 6.我不在乎别人太亲近我。 ( ) 7.我发现当我需要别人帮助时,没人会帮我。 ( )

8.和别人亲近使我感到有些不舒服。 ( ) 9.我时常担心情侣不想和我呆在一起。 ( ) 10.当我对别人表达我的情感时,我害怕他们与我的感觉会不一样。( ) 11.我时常怀疑情侣是否真正关心我。 ( ) 12.我对与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感到很舒服。 ( ) 13.当有人在情感上太亲近我时,我感到不管服。 ( ) 14.我知道当我需要别人帮助时,总有人会帮我。 ( ) 15.我想与人亲近,但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 ( ) 16.我发现我很难完全依赖别人。 ( ) 17.情侣想要我在情感上更亲近一些,这常使我感到不舒服。( ) 18.我不能肯定,在我需要时,总能找到可以依赖的人。 ( ) 一、计算分量表分 本量表包括 3 个分量表,分别是亲近、依赖和焦虑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 6 个条目组成,共18 个条目。本量表采用五级评分法,填几就得几分。其中2、7、8、13、16、 17、18 题为反向计分条目,在评分时需进行反向计分转换。 先计算 3 个分量表的平均分数,再将亲近和依赖合并,产生 1 个亲近依赖复 合维度。 亲近分量表题号168121317平均分得分 依赖分量表题号257141618平均分得分 焦虑分量表题号349101115平均分得分 亲近依赖复合维度计算方法:亲近依赖均分=(亲近分量表总分+依赖分量表总分)÷12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含计分和分类依恋类型

成人依恋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含计分) 01.总的来说,我不喜欢让恋人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02.我担心我会被抛弃;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03.我觉得跟恋人亲近是一件惬意的事情;(R) 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04.我很担心我的恋爱关系;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05.当恋人开始要跟我亲近时,我发现我自己在退缩;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06.我担心恋人不会象我关心他(/她)那样地关心我;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07.当恋人希望跟我非常亲近时,我会觉得不自在;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08.我有点担心会失去恋人;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09.我觉得对恋人开诚布公,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0.我常常希望恋人对我的感情和我对恋人的感情一样强烈;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1.我想与恋人亲近,但我又总是会退缩不前;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2.我常常想与恋人形影不离,但有时这样会把恋人吓跑;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3.当恋人跟我过分亲密的时候,我会感到内心紧张;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4.我担心一个人独处;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5.我愿意把我内心的想法和感觉告诉恋人,我觉得这是一件自在的事情;(R)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6.我想跟恋人非常亲密的愿望,有时会把恋人吓跑;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7.我试图避免与恋人变得太亲近;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8.我需要我的恋人一再地保证他/她是爱我的;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19.我觉得我比较容易与恋人亲近;(R)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0.我觉得自己在要求恋人把更多的感觉,以及对恋爱关系的投入程度表现出来;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1.我发现让我依赖恋人,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2.我并不是常常担心被恋人抛弃;(R)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3.我倾向于不跟恋人过分亲密;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4.如果我无法得到恋人的注意和关心,我会心烦意乱或者生气;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5.我跟恋人什么事情都讲;(R)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6.我发现恋人并不愿意象我所想的那样跟我亲近;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7.我经常与恋人讨论我所遇到的问题以及我关心的事情;(R)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8.如果我还没有恋人的话,我会感到有点焦虑和不安;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29.我觉得依赖恋人是很自在的事情;(R)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30.如果恋人不能象我所希望的那样在我身边时,我会感到灰心丧气;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31.我并不在意从恋人那里寻找安慰,听取劝告,得到帮助;(R)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32.如果在我需要的时候,恋人却不在我身边,我会感到沮丧;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33.在需要的时候,我向恋人求助,是很有用的;(R)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34.当恋人不赞同我时,我觉得确实是我不好;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35.我会在很多事情上向恋人求助,包括寻求安慰和得到承诺;(R)极不符合-1234567-极为符合

爱情和依恋类型

爱情和依恋类型 生理行为体系 基于成人依恋理论研究,每一段爱情关系,不外乎有三种主要的生理行为系统在起作用。 依恋人彼此间的情感互动,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婴孩和她母亲间的情感互动。 照顾人之间彼此将对方看作是在某些方面需要照顾的孩子. 性爱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开始有两性行为的发生。 依恋行为系统扮演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理解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实质,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人生阶段都具有依恋性,一个人的依恋类型自从它出生的那一天起就通过与其照顾者(通常是他的母亲)的互动中开始逐渐形成。他的依恋类型将终生左右着他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 婴儿-照看者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 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 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 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 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 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 都会进行“身体交淡” 依恋类型根据这个人的“自尊”(对自己的综合评价,比较积极)和“人际信任”(相互信任) 1安全型安全型的爱人(高自尊和较高的人际信任) 据估计约有近50%的人群在爱情关系中体现为安全依恋型。这些人可以很容易的和爱人接近,并且可以非常惬意的依靠他们的爱人。他们不会担心被抛弃。他们也不担心别人和他们太过接近。安全依恋类型的特征表现: 较有信任感。·较少感到孤独。·倾向于和别人保持长期的关系 ·喜欢享受性爱的乐趣,尤其是和长期的伴侣间的两性关系。 ·自尊心强,同时对他人也很尊重。·面对压力的时候会寻求社会支持。 ·当爱人面对压力的时候,能够慷慨的给予他们支持。 ·恰当的袒露内心,同时希望别人亦如此。 ·积极,乐观,在和他人的互动中富有建设性。·倾向于沿袭父母的信仰。 ·相较而言不太惧怕死亡。·在积极情绪的应激下会变得更具有创造性和认知力。 2 依恋类型:焦虑/矛盾型焦虑/矛盾型的爱人 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可以进一步的划分为两到三类。(“专注型依恋风格”和“放弃型依恋风格”)大约有20%的人在恋爱关系中被学者称为“焦虑/矛盾型爱人”这些人通常会比他们的爱人更为迫切的想和对方接近。而且常常抱怨他们的爱人似乎不愿意像他们所冀望的那和他们接近,在恋爱关系中,他们最担心被抛弃。”矛盾"在此描述的是一种频繁的爱恨交织关系。 这种类型的其他的特征表现为: 尽管在恋爱关系中陷的很深,但以失败告终的几率仍然相当高。 ·在失去之后会极度悲伤。·自尊心不牢固,常常自我怀疑。 ·相对性爱而言,更喜欢被拥抱的感觉。·认为配偶无法给予自己帮助。 ·尽管喜欢和他人协同工作,但常常感到自己的能力未得到充分的赏识。 ·幻想成功,但常常无法持之以恒付出努力。·易患饮食失调症。 ·感到父母对待自己不公平、具有侵犯性·具有情绪化倾向,尤其是在面对压力的时。

“依恋”宝宝的三种类型

“依恋”宝宝的三种类型 因此,每个小孩的气质类型不同,形成的依恋类型是不一样的。 一样来讲,依恋有三种类型: 大多数小儿的依恋类型是安全型的。 “依恋”宝宝的三种分类 这类小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静地玩,母亲在场能使小儿感到足够的安全,现在他对生疏人的反应比较积极,能在生疏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究和操作。 这类小儿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他(她)的活动会受阻碍,并明显表现出不安和查找,但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会赶忙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专门容易地安静下来连续玩儿。 另有一种为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这种小儿专门怕与母亲分开,每当母亲将要离开时就显得专门小心,假如母亲要离开他(她),他(她)就会表现出极高的抵抗,会大哭大叫,但当母亲回来后,他(她)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抵抗与母亲接触,即使是和母亲在一起,他(她)也不感到安全,也不能积极地进行活动。 还有一种是回避型的或叫无依恋类型。 这类小儿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即使欢迎母亲的到来也是专门短暂的,他(她)对母亲的离开及回来没有什么专门的反应,同意生疏人的安慰就像同意母亲的安慰一样,这种是没有对母亲形成专门的依恋。 以上三种类型的依恋,前一种为良好的、积极的依恋;后两种为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假如父母亲从小就能够精心地照管小儿,与小儿紧密接触,绝大多数小儿都会形成安全的依恋,个不小儿即使开始有些不安全依恋,也会逐步转变成安全的依恋。 这种安全的依恋,可使小儿在活动中有安全感,使他(她)能在不同的环境中去探究、学习,可更好地促进小儿的心理、智力发育。 小儿时期的安全依恋还将导致一个人在成人后对人信任、自我信任,并能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与人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也确实是讲,从小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一个人今后的生活有重要的阻碍。

宝宝的依恋行为有哪几种类型.

宝宝的依恋行为有哪几种类型 在一岁左右的宝宝是最依恋人的时候,特别是每天与谁接触的时间多,就越依恋谁。像有的时候家庭当中只有妈妈一个照看宝宝的时候,宝宝就特别的依恋妈妈,从来不让其他家人抱。宝宝的依恋行为有哪几种类型。 有的宝宝从来都不与妈妈分开,所以每天总是与妈妈在一起,至于家里的其他的人,不会与他们接触。甚至都不会让他们抱,像这种情况就是属于一种依恋的行为。其实宝宝依恋的行为也是有好几种的,下面就请专家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宝宝的依恋行为有哪几种类型。 (1)A型(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威胁2:甲状腺机能减退 这是一种容易发生在中年女性身上的疾病,大概有10%的女性会得此病。由于这种病并不为很多人所知,所以就增加了它所带来的危害。这种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大大增加孕妇流产和早产的几率。另外,得这种病的患者也非常容易得心脏病。更为不幸的是,这种病不容易察觉,因为它的症状并无特别之处,而患者也常常将它的一些典型症状如:易疲劳、体重增加、易怒和对寒冷敏感等归咎于年龄增大或生活压力过大。 自我保护:最好的办法是进行甲状腺检查。35岁后,每5年就要进行一次血液检查,来察看甲状腺机能是否正常。如果你有以上那些症状,并持续了一段时间,或者你已怀孕或正有此打算,便需要进行血液检测。如果查出甲状腺素水平低,一定要听取医生的建议以决定是否仍继续怀孕,因为这对婴儿和妈妈都有不好的影响。得了甲状腺机能减退,需要服用人造甲状腺素丸来使甲状腺素水平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威胁1:心脏疾病 心脏病可以说是女性的头号杀手。每年死于心脏病的女性比所有因癌症而死的女性还要多。无论你健康、年轻与否,都受着心脏疾病的威胁。据有关数据表明,22%的女性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50%的年轻女性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胆固醇偏高。这两种被忽视的病症都会增加人体动脉血管内壁上的脂肪沉积,从而引发心脏病。 自我保护:每年进行定期的体检,及时掌握自己的血压和胆固醇水平。另外,还要了解自己的腰围数。可别小看这个数字,它比体重数还重要。国外一项最新发现表明,腰上脂肪过多的女性和血脂高的女性很容易患心脏病。理想的腰围是控制在85厘米以内。年轻的女性还要注意排压。因为这部分人群的工作压力通常

依恋类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及我们的应对策略(上)

依恋类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及我们的应对策略(上)依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1969)提出的,他在洛伦兹(Konrad Lorenz)的研究(婴儿对母亲的印刻理论)和哈洛(Harry Harlow)的实验(幼猴尽管由铁丝做的母猴喂养,但却寻求依偎于有绒织物的母猴)的基础上,将依恋定义为“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鲍尔比提出依恋这个概念主要是用来解释婴儿与其养护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但后来的研究者们将之扩展到了成人之间。——https://www.360docs.net/doc/517242318.html,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依恋(attachment)是个体与主要抚养者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也是指个体寻求并企图与另一个体在身体和情感上保持亲密联系的倾向。——525心理网 具体来说,当我们对某人产生依恋时,我们会产生接近TA的愿望(与其分离时感到焦虑),感到威胁时倾向于求助于TA,并且感受到被TA 支持着去探索种种新事物。 依恋既是个体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简单来说,通过依恋他人我们不再是一个孤单的个体,而是一个融入了集体的社会人。 了解的依恋的基本内涵,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依恋类型这个概念又是如何提出的。

儿童的依恋类型 说到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s),就不能不提到陌生情境实验(Strange Situation),该实验是由艾斯沃斯等(Mary Ainsworth&Witting,1969)设计的,他们首先安排母婴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然后让婴儿分别经历母亲离开、陌生人进入等情境。观察婴儿在与母亲分离和相聚的过程中,以及面对陌生人的过程中的表现,从而对婴儿的依恋类型进行判断。 艾斯沃斯等人长期观察了乌干达和美国家庭母子间的相互作用,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 主要表现为在与母亲一起时,将其作为“安全基地”,以母亲为中心主动去探索环境,并不是总依偎在母亲身旁,只通过偶尔的靠近或眼神注视与母亲交流,母亲在场时,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当母亲离开时,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但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将其作为“避风港湾”,易被安抚。约占65%~70%。 而安全型婴儿的母亲一般对孩子的信号及情绪表达(呼求、肢体动作等)很敏感,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进行探索,而且喜欢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 ②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 主要表现为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在当时,精神分析著述者们认为婴儿的这些表达是婴儿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表现,它们被调动起来,以抑制情感痛苦。但鲍尔比指出,在许多哺乳动物中这种表达是很常见的,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 鲍尔比依据行为理论做出假定:这些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鲍尔比认为,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在鲍尔比看来,自然选择渐渐地“设计”出一套他称之为“依恋行为系统”的动机控制系统,用以调整与所依恋对象的亲近关系。 依恋行为系统是依恋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从总体上使这两者联系起来:人类发展的行为模式、情感调节和人格的现代理论。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分离或失踪的情境中。鲍尔比相信,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 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差异 鲍尔比相信以上所述的基本动力机制概括了依恋行为系统的常模动力过程,但他也认识到,在儿童如何评价依恋对象的可亲近性、以及儿童面临威胁时如何调整自己的依恋行为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直到鲍尔比的同事 Mary Ainsworth 开始对婴儿-双亲分离进行系统的研究,才清晰地出现对这些个体差异的正式解释。Ainsworth 和她的学生创立了一种叫做陌生情境的技术——这是一种实验范式,用以研究婴儿-双亲依恋。在这种陌生情境中,对12 个月大的婴儿和它们的父母进行实验,系统地安排分离和重聚。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约 60%)的行为符合鲍尔比的“常模”理论。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另一些儿童(约 20% 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焦虑-抵抗型。Ainsworth 和

依恋、注意和认知控制——一般注意任务中的依恋类型和表现

依恋、注意和认知控制: 一般注意任务中的依恋类型和表现 安斯沃斯和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强调了早年经验对认知过程的持续影响。实验研究证明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在认知任务中会有不同表现。这些差异可能与注意的能力和注意的策略有关。如果事实如此,那么在与依恋无关的认知任务中,不同依恋类型也应有不同表现。 Mikulincer和Shaver提出“依恋行为系统”(Bowlby)的动力模型中指出,“首要依恋策略”(Main)——在沮丧或遇到威胁时期望并寻求可信赖者给予协助和保护的策略,包含两个“次级依恋策略”。其中一个是依恋系统的“过度活化”,另一个是依恋系统的“去活化”。 依恋系统的“过度活化”,即焦虑依恋:在感受到威胁时,对可依恋对象的警惕性和反应性均提高,情绪高涨,迅速寻求帮助。这种策略是在不安全的早年经验中习得的。焦虑依恋者婴儿期的看护人(多数情况下是母亲),由于自身的情绪等因素,总是对婴儿的信号做出不一致的反馈,或者虽然给予了婴儿足够的注意和保护,但却都是不适当的。依恋系统的“去活化”,即回避依恋:在感受到威胁时,压抑对自身脆弱性的认识和对依恋对象的依赖性,以获得极度的独立性和自治力。这种策略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被习得的:婴儿的看护人总是在婴儿不哭闹、不要求的时候提供更好的照顾与保护,但很少与婴儿有亲密的身体接触。 不同的刺激依恋策略对成人的注意和认知的影响,是现在研究的焦点。焦虑依恋的成人更倾向于把注意集中在与依恋相关的情感信息上,并难以

从中转移注意。当要求他们回忆一段童年时期特定的消极情绪经历时,他们很快顺从了,并且一些生理指标马上发生变化,表现出生理唤醒。有的研究中,要求焦虑依恋者想象浪漫的亲密关系并在头脑中产生表象,数分钟后,当实验者要求他们停止时,他们难以转移注意并让表象消失;他们的皮肤点水平和与情感相关的大脑活动水平仍然很高。 回避依恋的成人倾向于忽略与依恋相关的信息,或者把注意从这类信息中迅速转移开。他们要花更长的时间来识别与依恋相关的信息,在回忆和编码这类信息时也更困难。但在出现认知或情感“负荷”(load)时,这种忽略依恋信息的效应会减弱或消失。 回避依恋者是只在处理与依恋相关的信息中采用这种注意策略,还是在与依恋无关的一般任务中也有相应表现呢?之前对这种注意机制的研究仅限于与依恋相关的材料任务中,而作者的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的依恋类型是否在一般的中性注意任务中也表现出这种注意机制。 研究者做出一下两个假设并进行了实验: 假设一:回避型能更快速有效地分配注意。 假设二:回避型的这种注意技能会在任务中出现过去非安全经验的提示时被干扰和消除。 实验一:心理不应期范式实验(psychological refractory period (PRP) paradigm) 实验设计:2×4混合设计

成人依恋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

成人依恋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 亲爱的同学: 以下陈述与你在恋爱关系中的感受有关.如果你尚未有恋爱经历,请根据与你亲近的朋友的交往情况作答.每一个陈述有七种选择,即(1)“非常不赞成”(2)“比较不赞成”(3)“有点不赞成”(4)“不确定”(5)“有点赞成”(6)“比较赞成”和(7)“非常赞成”.请你仔细阅读问卷中的每一道题,然后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在每一条目后的相应数字上打勾.请不要漏答或不答,请放心作答,测试结果完全保密。 7 题目非 常 不 赞 成 比 较 不 赞 成 有 点 不 赞 成 不 确 定 有 点 赞 成 比 较 赞 成 非 常 赞 成

01.无论我的心情多么低落,我都不喜欢向恋人表露。 1 2 3 4 5 6 7 02我担心会被抛弃。 1 2 3 4 5 6 7 03和恋人亲密相处,我感到非常舒服。 1 2 3 4 5 6 7 04我很担心我的人际关系状况。 1 2 3 4 5 6 7 05正当恋人开始亲近我时,我感到我不由自主地想逃避。 1 2 3 4 5 6 7 06我担心恋人不会像我在乎他(她)那样在乎我。 1 2 3 4 5 6 7 07当恋人很想亲近我时,我会感到不舒服。 1 2 3 4 5 6 7 08我非常担心会失去我的恋人。 1 2 3 4 5 6 7 09当我对恋人敞开心扉时,我感到不舒服。 1 2 3 4 5 6 7 10我常常希望恋人对我的感情和我对他(她)的感情一样强烈。 1 2 3 4 5 6 7 11我想亲近我的恋人,但我又总是退缩。 1 2 3 4 5 6 7 12我经常有想要与恋人融为一体的感觉,但这常常会把他(她)吓跑。 1 2 3 4 5 6 7 13当恋人与我太近时,我会紧张。 1 2 3 4 5 6 7 14我容怕一个人独处。 1 2 3 4 5 6 7 15和恋人分享我的个人感受和想法时,我感到很舒服。 1 2 3 4 5 6 7 16我想与人亲近的强烈欲望有时会把人们给吓跑。 1 2 3 4 5 6 7 17我尽量避免与恋人太过于亲近。 1 2 3 4 5 6 7 18我需要大量被恋人所爱的保证,这样我才感到安心。 1 2 3 4 5 6 7 19我感到与恋人亲近是比较容易的。 1 2 3 4 5 6 7 20我感到我有时会强迫恋人对我表示出更多的情感和责任。 1 2 3 44 5 6 7 21我感到要让我依赖恋人是很困难的。 1 2 3 4 5 6 7 22我并不担心会被抛弃。 1 2 3 4 5 6 7 23我不喜欢和恋人太过于亲近。 1 2 3 4 5 6 7 24如果我不能使恋人对我感兴趣,我就会感到不安或生气。 1 2 3 4 5 6 7 25我与恋人无所不谈。 1 2 3 4 5 6 7 26我感到恋人不像我想要亲近她(他)那样的来亲近我。 1 2 3 4 5 6 7 27我通常和我的恋人探讨我的问题和担忧。 1 2 3 4 5 6 7 28当我不与他人交往时,我就会感到有点焦虑和不安全。 1 2 3 4 5 6 7 29我感觉依赖人很舒服。 1 2 3 4 5 6 7 30当恋人不像我想的那样在我身边时,我感到很受挫。 1 2 3 4 5 6 7 31我不介意向恋人寻求安慰、建议和帮助。 1 2 3 4 5 6 7 32如果我需要恋人但他(她)却不在身边时,我感到很受挫。 1 2 3 4 5 6 7 33在我有需要的时候向恋人求助是有用的。 1 2 3 4 5 6 7 34当恋人不赞同我时,我感觉自己糟透了。 1 2 3 4 5 6 7 35我会因为许多事向恋人寻求帮助,包括安慰和宽心。 1 2 3 4 5 6 7 36当恋人有一段时间不在我身边度过时,我会感到很愤怒。 1 2 3 4 5 6 7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_王静

第26卷第2期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Vol.26No.2 2013年3月JOURNAL OF WEIFANG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Mar.2013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3.02.007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 王静1,周路路2 (1.郑州大学教育系,河南郑州455001;2.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济南250014)摘要:采用李同归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和恋爱满意度问卷(RST)对郑州大学2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安全型大学生所占比例最高(68%);安全型被试恋爱关系满意度较高,而害怕型被试恋爱关系满意度较低。 关键词:大学生;依恋类型;依恋焦虑;依恋回避;恋爱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C91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080(2013)02-0023-03 引言 依恋理论最早是由鲍尔比于1969年创立的。最初人们仅仅关注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依恋理论认为在人的一生中,依恋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情感连接。开始大量研究成人依恋始于George创建AAI测量工具之后,AAI问世之后,人们开始关注成人间的依恋。成人间的依恋既包括青少年与父母间的依恋,也包括成人与朋友间的依恋,还包括成人依恋与爱情的关系等等。这些依恋在个人发展中至关重要,可以影响个体身心健康。成人依恋指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依恋,使对方能够提供安全感。依恋存在个体间的差异。安全型依恋类型的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情境和压力情境时,能更好地调节自身状态,保持心理健康,而焦虑型个体在面对压力情境时,往往会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如进食障碍、产生消极情感等。根据回避和焦虑维度,Bartholomew提出四种成人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类型,这种依恋类型特点为低回避和低焦虑;专注型依恋类型,这种依恋类型特点为低回避和高焦虑;忽视型依恋类型,这种依恋类型为高回避和低焦虑;害怕型依恋类型,这种依恋类型为高回避和高焦虑。研究表明,依恋类型可以预测成人在恋爱关系中的行为,安全型依恋类型的儿童在成年以后恋爱满意度更高。 1依恋与恋爱满意度的研究 1.1关于成人依恋类型的研究 依恋是个抽象概念,是情绪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当人们遭遇不确定情境时,会产生依恋行为和依恋心理。弗洛伊德最早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研究依恋,他最初的研究对象是儿童。弗洛伊德通过对儿童进行观察,认为婴儿与母亲间的抚养方式决定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与婴儿期不同的是,成人依恋对象发生了改变,依恋对象不再局限是养育者,可能包括父母、朋友、恋人等,也可以是抽象的形象,例如上帝。成人依恋主要有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发展临床取向,这种取向以发展和临床学派为代表。将成人依恋看做是婴儿期依恋的心理表征;另一种是社会人格取向,以社会和人格学派为代表。将成人依恋看做个体与同伴持续的情感联系。两者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前者关注婴儿期的依恋在成人后的印象,后者关注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情感和认知。 1.2关于恋爱满意度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3-02-01 作者简介:王静(1987-),女,河南安阳人,郑州大学教育系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 周路路(1987-),女,河北衡水人,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一、幼儿依恋的意义 依恋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它不仅是个体归属感、安全感、信赖感、亲切感形成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道德人格发展形成最重要的基础。同情心、自制力、自主感、乐观、信任、积极甚至责任心都是由依恋感的衍生、发展而迁移创生的。为此,我们应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依恋感,让婴幼儿在依恋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建立温馨的亲子关系和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他们今后高层次情感发展奠定基础。 二、幼儿依恋的类型及行为特点 Ainsworth与同事(1978)通过陌生情境测验和对多个样本的分析,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①安全依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开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②不安全依恋,回避型,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③不安全依恋,矛盾型,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对母亲有较强的信任感,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在遇到危险或挫折时会主动寻求母亲的帮助,会有“怕生”现象,但在母亲的鼓励下,能很好地与陌生人交往。回避型依恋与矛盾型依恋则易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害怕分离或回避母亲,难以适应陌生环境,害怕与他人接触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 三、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 传统心理学家认为气质是影响幼儿行为动力特征的关键因素,制约着幼儿的反应方式与活动水平,因而主张“气质决定论”。随着实验方法与现代技术的运用,人们逐渐认识到父母对孩子需要的敏感程度、教养态度、家庭氛围及教师的引导等同样影响着幼儿依恋的形成,这就对幼儿进行安全型依恋的培养提供了可行性。 (一)遵循儿童的自身特点是必要前提

依恋类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心理学家发现,儿童的依恋类型影响着人们成年以后的学习、工作、恋爱时的人际关系,甚至是生命状态、信仰生活和整个人生,如果孩子在早期关系中感到爱与信任,他(她)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任的;但如果他(她)的依恋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留下不受欢迎的印象,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不受任何人欢迎,这一心理暗示会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根植到人们的心灵深处。 美国《洛杉矶时报》曾经作过一个有关依恋类型对成人爱情婚姻关系影响的调查,结果发现,安全型依恋者的爱情关系维持10年以上是很正常的,而回避型依恋者的爱情却大多不超过6年,抵抗型依恋者承认他们的爱情很少有多于5年的。 ·安全型依恋: 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任他们,或者让他们信任;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因为这很少会发生;我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我觉得那是他们信任我、依赖我的表示。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会认为:“我有价值,你也有价值;我值得信任,你也值得信任”。

在亲密关系中:懂得自己的情绪,也知道如何疏导自己的情绪;不会要求对方和自己一致,反而给对方空间,让对方做自己;在冲突和伤害中,不受威胁,能够原谅,能够施爱;使对方在与自己的关系中得到医治和成长。 ·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 与别人接触有时会让我觉得不安和不舒服,因为我很难完全相信他们、更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如果有人对我很亲近,我会很紧张,手足无措,不知道该说什么或做什么来回应;甚至是在爱侣间更加亲密的关系中,有时也会让我感觉有些不自在。 不安全型依恋之回避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会认为:“我有价值,你没有价值;我行,你不行;人都不可靠,只能靠自己。”并由此发展出虚假的自尊心,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是无缺点的。 在亲密关系中:对自己的情绪没有什么了解,对别人的情绪也不了解;对东西比对人更加地的有兴趣(人不能带来安全感,是不可信任的);因为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因此很难与人产生亲密感,常常用表面的无所谓来掩饰内心对亲密关系实际的需要,并可能会以不需要投入情感非正常的方式来满足快乐感,如:酗酒、吸毒和性泛滥。

依恋类型与亲密关系

依恋类型和亲密关系 一、依恋理论 依恋类型的理论是基于人 们是按照生物学设定的程序寻 找爱。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一有 了伴侣,就会变得粘人?或者 为什么你不能长久地保持一段 亲密关系?最新研究发现在亲 密关系中我们的行为方式是由 自己的“依恋类型”预先决定 的。 识别出自己是“回避型的 人”、“焦虑型的人”或者是“安全型的人”,你就能找到完美的配偶、改善你的亲密关系。 每个人-不管是刚刚开始约会的人还是结婚已40几年的人-都可以归类到这三个类型里。了解你属于哪个类型,你就可以以新的视角观察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身边周围人的行为。 如果你是单身,正在寻找爱情,那么了解“依恋类型”可以帮助你找到合适的伴侣;或者,如果你已经拥有了亲密关系,这也会有助于你理解你在关系中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管你现在是何种状态,你将开始经历改变,向着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向进行改变。 依恋理论的根据是人们按照生物学设定的程序寻找爱。尽管我们生活在推崇独立的文化氛围里,但是真理胜过一切:人们发现拥有良好亲密关系的人生活地更健康、寿命更长。 靠近某个特殊的人的需要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大脑有个叫作“依恋系统”的生物机制,它包含情绪和行为,他们会确保我们能和爱人紧密呆在一起。 依恋系统向我们解释了当一个孩子和他/她的妈妈分开,为什么会变得紧张不安、发狂地到处找妈妈或者无休止地大哭,直到妈妈回到他/她身边。这个依恋系统也说明了我们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方式。 然而尽管我们都拥有这种依恋需要,但是我们表现出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上世纪60年代,试验发现婴儿要么属于“安全型”、要么属于“焦虑型”、要么就是“回避型”。如果一个“安全型”婴儿的妈妈离开房间,他马上就哭起来,但妈妈一旦回来,他就能冷静下来,又开始玩起来。

依恋类型

依恋类型 也许我们和亲密伴侣在相处过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愉快,也许你要的是亲密,如胶似漆的缠绵,而你的伴侣却恰恰希望仍旧像自己当初那样自由自在,不受约束,那么你们就会出现依恋类型的不匹配。当痴迷性的人爱上了疏离型的人时,,痴迷型的人可能会因为对方的感情疏远而气馁,而疏离型的人则会因为对方的过分依赖而烦恼。 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婴儿对其主要抚养着(通常为母亲)的依赖表现出不同的模式。 普遍认为,只要婴儿饥饿、尿床或者受到惊吓,来自母亲的安抚就会如约而至,婴儿总能在需要的时候享受到母亲的呵护和照料,因此这类小宝宝就会比较容易信任别人,可以舒心的依赖别人,并能从别人那里得到安全和友善。结果,这些儿童就会发展处安全型依恋,他们快乐地与别人交往,并且很容易发展处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如果,婴儿无法预料自己在需要照料的时候将会得到怎样的待见,有时母亲会悉心呵护,有时又烦躁焦虑,有时甚至不出现,这些小孩就容易对他们产生焦虑、复杂的感情,这样的依恋类型就是焦虑——矛盾型。这些孩子由于不能确定主要抚养着是否以及何时会回来照顾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最后一种婴儿的抚养着在照顾孩子时,总是带着拒绝或敌对的态度勉强为之。这样孩子就会认为他他人靠不住,因而在与他人的关系上总是畏缩不前,表现出回避型依恋。这些孩子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最重要的是,研究发现早期的依恋类型会影响到个体后来人际关系的发展轨迹。 巴塞洛缪认为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第一种是安全型,和儿童的安全型完全相同。第二种是痴迷性,是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这类人若要感觉心安,就得过分依赖他人的赞许,所以他们过分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 第三种和第四种依恋类型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回避型”。恐惧型的人因为害怕被拒绝而吉利避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他们希望别人喜欢他们,但是更担心自己会因此离不开别人。相反,疏离型的人认为自己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他们拒绝和他人互相依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自力更生,也不在乎别人是否喜欢自己。 但是,我们的依恋类型并不总是被动地受童年经验的束缚,因为依恋类型不断地受到我们成人后经历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恋类型的确会发生新的改变。令人欣慰的是,不安全的依恋比安全依恋更容易改变。

依恋类型对恋爱关系的影响

成人依恋类型对研究生恋爱质量的影响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生依恋与恋爱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两种成人依恋测量问卷——关系问卷(RQ)和李归同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以及恋爱关系满意度问卷(RST)对在校的291名研究生的依恋类型和恋爱关系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研究生中,安全型依恋的被试,恋爱关系关系满意度较高,而轻视型被试恋爱关系满意度较低。 【关键词】成人依恋恋爱关系满意度关系问卷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1 引言 依恋(attachment)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持久的情感连接,最早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1969)提出的。依恋关系的研究早期是针对依恋关系的研究早期是针对婴儿与其母亲的关系进行的,但依恋理论的奠基人Bowlby坚持认为依恋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稳定而持久的情感联结,在个人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并存在个体差异。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止,依恋理论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儿童研究领域,直到1987年,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家们的加入,才使得依恋的研究拓展到了成人阶段,典型的标志是Hazan和Shaver发表了一篇题为《浪漫的爱可以看成是依恋过程》的论文。他们认为Ainsworth等人提出的三种依恋类型同样也能应用到成人的恋爱过程中。Bartholomew和Horowitz根据Bowlby提出的内部工作模型,将自我模型和他人模型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维度,两两结合产生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倾注型、轻视型、害怕型。 大量的研究(Brennan&Shaver&1995;Collin,1996;Collins&Read,1990;Simpsm,1990)发现,依恋类型部分地可以预测成人在恋爱关系中的感觉、思想和行为。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探讨在我国成人依恋对恋爱质量的影响。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石河子大学1—3年级在校研究生为被试,有效被试291名。男生120人(41%),女生171人(59%);正在恋爱中的人225人(77%),曾经有过恋爱经历的人66人(23%)。 2.2 测量工具 2.2.1 成人依恋问卷:包括关系问卷(RQ)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两部分。关系问卷包括四段短文,分别描述四种依恋类型,要求被试从中选出一种最符合自己的依恋类型;亲密关系经历量表采用的是李归同修订的,该量表有36个项目,其中18个项目测的是依恋回避,另外18个项目测的是依恋焦虑。 2.2.2 恋爱关系满意度问卷:恋爱关系满意度问卷采用的是Andrew N. Williams编制的关系满意度问卷,共7个项目,采用的是5点记分。 2.3 统计方法 采用的统计软件是SPSS11.5,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3 结果 3.1 成人依恋 通过对石河子大学291名研究生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在依恋类型上安全型有1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