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资料
四大古桥之一泉州洛阳桥

四大古桥之一泉州洛阳桥曾首创种海蛎凝固桥基,四大古桥之一2017-04-15看瞰2评福建泉州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因万安渡(取“万古安澜”之意)而得名。
位于洛阳江入海口。
北宋皇祐五年(1053),至嘉祐四年(1059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历时六年零八个月。
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梁式跨海大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首创。
洛阳桥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洛阳桥为石构平梁,南北走向。
现桥长834米,宽7米。
初建时有船型桥墩46座。
建成960多年来,历代多次修复。
经历飓风、地震、战争等灾害。
泉州历史上经历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8级地震,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大地震,洛阳桥在这次地震中发生北面桥基下沉四市尺,大石梁折断多根,并有桥墩倾斜,水道更移等现象,破坏严重,是洛阳桥建造以来最大的一次损坏。
本次洛阳桥清淤,第一期清淤范围是桥两侧各60米,清淤总量约为7.6万立方米。
桥北清淤现场,清淤量约3.7万立方米。
桥南清淤现场,清淤量约3.9万立方米。
工程机械在滩涂上挖掘淤泥并运走。
清淤施工现场。
挖掘机挖掘淤泥。
古桥两侧大量淤泥被掘清理。
目前清淤工程已接近尾声。
由于大量淤积的泥土被挖掘运走,古桥船型的桥墩更多地展露出来。
利用涨潮时机,装在袋子里的淤泥被放在驳船上拖走。
据蔡襄《万安桥记》载,洛阳桥“垒址于渊”。
洛阳桥位于江海汇合处,江潮汹涌,水深流急,桥基屡被冲毁。
近千年前的造桥工匠们,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首创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桥基──“筏型基础”。
就是用船载石沿着桥梁中线抛下大量石块,使江底形成一条矮石堤,然后在堤上建桥墩。
这就是“筏型基础”上部的桥墩,利用尖形的船筏式桥墩分开水势,削弱波浪对桥墩的冲击力。
为了巩固基石,工匠们还首创了“种蛎固基法”,养殖牡蛎,使之大量繁生,把桥基和桥墩石块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有效地保护了桥墩的稳固,使之成为惊涛难撼的中流砥柱。
洛阳桥:中国最早的跨海大桥

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06(上)记录Record2021年7月2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宋元时期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当时的泉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毫不逊色,中国最早的跨海大桥洛阳桥便坐落在泉州。
洛阳桥也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然而,在四大古桥当中,洛阳桥恐怕是其中最独特的一座了。
第一次听到洛阳桥的时候,人们大抵都会以为这是一座建在河南洛阳的桥,然而这座桥并不在洛阳,而是在与洛阳相隔千里之远的福建泉州。
泉州的洛阳桥始建于宋代。
在洛阳桥建成之前,当地的洛阳江口仅有一座万安渡口供两岸的百姓渡船过江,然而由于该地是洛阳江的入海口,风高浪急,波涛滚滚,因渡江而造成的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巨大的风浪经常导致沿岸百姓连续数日无法渡江。
宋庆历年间,泉州人李宠曾在洛阳江中建造了几个石墩并架上木板作为浮桥供人们过江,然而这座浮桥经常被风浪冲垮。
宋皇祐五年(1053年),北宋名臣、时任泉州知州的蔡襄开始主持修建洛阳桥的工程。
桥开始修建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洛阳江海口的狂潮急水,传统的建基方式根本不适用于这一水文条件复杂的江海交汇处。
造桥的工匠与蔡襄商讨之后,决定采用全新的“筏形基础”,就是桥墩两边都造成尖的,像一个船的两端,这样可以减少海浪和江水对桥基的冲击。
此外,桥梁修建好以后,如何加固桥墩更洛阳桥:中国最早的跨海大桥阴邱俊霖26是一个难题。
蔡襄结合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详细观察和思考,最终采用了“种蛎固基”的方法,就是在桥下大力养殖海蛎等水生物,因为海蛎会吸附在桥墩上,它们的分泌物和尸体可以将桥墩的石头牢牢地凝固在一起,这一方法使得洛阳桥在潮涨潮落中屹立不倒。
然而,采用养殖海蛎作为加固桥墩的手段最让人头疼的问题竟然是防盗!洛阳桥下的海蛎自桥梁建成开始就频频遭到盗挖,北宋元丰年间就曾有官员上奏,请求朝廷下令将盗挖洛阳桥海蛎的人判处2年监禁。
洛阳桥

洛阳桥洛阳桥被誉为“福建桥梁状元”的洛阳桥坐落于福建泉州洛阳江上.又名“万安桥”,如图1所示.洛阳桥始建于北宋1053年,工程历时七年.桥原长1200多米,宽约5米,有桥墩46座,扶栏500个,石狮28个,石亭7座,石塔9座,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桥由当时的郡守蔡襄主持兴建.洛阳桥的桥址位于江海汇合处,水深流急,建造桥基十分困难,桥基随时可能陷落坍塌、甚至被冲入海.洛阳桥的建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影响深远.像近代桥梁的“筏形基础”,在国外尚不足百年;“浮运架梁法”今日还很通行;“种蛎固基法”将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堪称绝妙.关键性的工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首先在江中沿桥址中线,向江中抛填石料,形成一条横跨过江的矮石堤.石堤宽约25 米,而长度达500余米.然后,匠师们利用洛阳江里盛产牡蛎这一自然条件,在矮石堤上散置蛎房.由于牡蛎繁殖力强,石堤里外间隙,成片成丛、密集繁生,两三年时间,就将原本松散的石堤胶结成一牢固整体.同时,石堤经受浪潮往复冲击,逐渐密实,底层石料嵌入流沙,使整条石堤变得格外稳固.这样筑成的桥墩底盘,用作桥基,即现代桥梁工程中的所谓“筏形基础”,既增大了基础的面积,又增强了基础的整体性,能有效防止不均匀沉降.在“筏形基础”上,再用巨型条石,齿牙交错,互相叠压,逐层垒砌,筑成桥墩,墩的上下游两头,俱作尖形,以分水势.墩基间亦置大量牡蛎胶粘,潮汐来去,不能冲动.两墩间净孔,约在一丈五六尺.沿岸开采的石梁,预先放在浮排上,等到两邻近桥墩完成后,即趁涨潮之时,驶入两桥墩间,待潮退,浮排下降,石梁即可落在石墩上,全桥石梁300余条,每条约二三十吨重,皆“激浪涨舟,浮运架梁”而成.洛阳桥的建成,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历经地震、飓风、水患和战争,洛阳桥经受了几百年的考验,依然屹立,堪称我国古代桥梁史上的伟大创举.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经勘测发现某地块承载能力比较薄弱,如果要在该地块建筑一座高塔,容易发生局部沉降或坍塌.为了避免发生局部沉降和坍塌问题,请你借鉴洛阳桥成功建桥的经验,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并写出你的理由.(2)如图2所示为洛阳桥船型桥墩的示意图,水流在桥墩前一分为二,沿柱面两侧向后流动.①请写出洛阳桥桥墩被设计成船型的优点;②请你展开想象,就洛阳桥船型桥墩的设计理念,举例说明还可应用在哪些方面.答案:【考点】85: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分析】(1)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2)船型桥墩利用减小阻力,从而减小水流的冲刷.【解答】答:(1)可以借鉴洛阳桥的筏形基础,用钢筋将所有独立基础连接起来,并浇注水泥,使所有基础形成一个整体,使整个建筑物的荷载承受在一块整板上,使用筏形基础增大了受力面积S,根据p=可知,在同等受力情况下,可以减小压强,另一方面,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基础,也能增强基础的整体性,看有效避免不均匀沉降;(2)①洛阳桥桥墩被设计成船型有助于减小桥墩上游水面受到的水流的冲击作用,还能大大降低桥墩对水流的阻力,从而减小水流对桥墩的冲刷.②飞机、潜艇、高铁的牵引机等,都做成流线型来减小阻力.。
三年级说明文介绍洛阳桥

介绍洛阳桥
洛阳桥是中国现在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
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伐形基础的开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有时候,洛阳桥非常美,夕阳夕下,晚上灯火辉煌的时候。
还有在龙眼熟透的金秋季节,水波潋滟的洛阳江有如纤尘不染的明镜,淡淡的烟霞笼罩下的洛阳古镇,好像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一条一里半长的跨海梁式浅灰色花岗岩桥体在阳光下遍体磷光,远望一条银龙横卧碧波一条银练飘向大海。
现桥长73.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护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桥之中亭附近石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碑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
洛阳桥建成使洛阳天堑变通速,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洛阳桥相关故事

洛阳桥相关故事
洛阳桥是位于中国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一座古建筑,是黄河北岸的一座拱桥。
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还有着许多传说和故事。
以下是其中一些:
1. 洛阳桥传说
据传说,洛阳桥曾是唐代宰相李德裕在黄河北岸修建的一座桥。
李德裕命人在桥的两岸各修建了一座寺庙,以祈求桥非破坏。
修建时,桥墩必须顶着水流才能安全,工期长达九年。
在整个修建过程中,李德裕还亲自到现场监督施工,直到桥修好才离开。
桥完成后,当地人称之为“洛阳桥”,以纪念李德裕的家乡洛阳。
2. 洛阳桥之歌
《洛阳桥》是一首流传于民间的古老歌曲,歌词发源于明朝赵承岳的《郎潜纪闻》。
歌曲歌颂了洛阳桥美丽的风景和人们过桥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对桥上的安全和顺利的祈求。
歌词中的“南望玉河楼,北望清漳滨”一句,也成为了洛阳桥的代表性景观。
3. 洛阳桥代表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的高峰
洛阳桥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采用了石墩和木板结合的建筑方式,桥墩由坚固的块石垒砌而成,桥面则采用了一种名为“救荒津”的建筑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耐水、耐酸腐蚀和抗震等特性。
在经历了数百年的使用和自然灾害的考验后,洛阳桥仍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和清晰的建筑结构。
4. 洛阳桥曾经是李白的创作灵感来源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游历洛阳桥,立即为桥的壮观景象所倾倒。
他把桥上繁忙而嘈杂的人群比作“千峰绕郭意如旋,九陌连街
声似万”,透过诗歌表达了他对桥与人们的浪漫情感和激动心情。
因此,洛阳桥成为了李白作品中的一个非常独特和重要的主题。
洛阳桥的介绍

洛阳桥的介绍洛阳桥,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也是洛阳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洛阳桥横跨于洛河之上,连接着洛阳市区和洛阳郊区,是洛阳市的交通要道之一。
洛阳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洛阳桥是连接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
因此,洛阳桥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见证了河南地区的发展和变迁。
洛阳桥是一座木结构桥梁,全长约400米,宽约10米。
桥面由数十根巨大的木梁横跨而成,桥下有数十根巨大的石柱支撑,使得整座桥梁坚固稳定。
桥两侧设有护栏,以确保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通行。
洛阳桥的设计独特,充满了传统中国建筑的特色。
桥上的护栏和桥下的石柱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和纹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在桥的两端,还建有两座古色古香的亭子,供行人休息和观赏河景。
洛阳桥不仅仅是一座交通工程,更是一座历史文化的见证。
在它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工艺。
同时,洛阳桥也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洛阳桥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游客的目光。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洛阳桥观赏风景,感受历史的魅力。
在桥上,可以远眺洛河两岸的美景,欣赏到洛阳古城的繁华和美丽。
尤其是在夜晚,桥上的灯光璀璨,给洛阳桥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
除了游客,洛阳桥也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桥上有许多商铺和摊位,出售各种商品和美食。
人们可以在桥上漫步,购物,品尝美食,感受洛阳的热闹和活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洛阳桥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年代久远,桥梁的木结构逐渐老化,需要进行修缮和保护。
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洛阳桥的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需要进行交通改善和管理。
为了保护洛阳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当地政府和居民们共同努力,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他们修复了受损的木梁和石柱,加固了桥面和护栏,保持了洛阳桥的原汁原味。
同时,他们也加强了对桥梁的管理和维护,提高了交通的有序性和安全性。
常用知识73.洛阳桥

常用知识73.洛阳桥常用知识73. 洛阳桥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古代中国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
位于洛阳口,距福建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佑五年至嘉佑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桥长834米,宽7米。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洛阳桥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
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
建桥八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
大修有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飓风、桥坏。
邵守赵思诚修复。
明宣德间(公元1426-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
万历三十二年(公元 1597年),地大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桥崩,知县工之琦修复。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2年)蔡廷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
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
为保护古桥,在上游百米处另建公路桥及水闸,并在附近规划建设游乐区。
国家文物局还组织专家勘察古桥于1993年春动工,对洛阳桥全面修建,使其恢复古桥旧貌。
蔡襄书写的《万安桥记》全文仅153字,碑文极其简洁。
记述了建桥始起时间、意义、资金来源,及其主要职员和竣工通行时间,郡民欢乐情况,碑文洗练粹美,是篇绝妙好词。
碑文日: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祜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祜四年十二月年来讫功。
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
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
洛阳桥在当时有什么用途

洛阳桥在当时有什么用途洛阳桥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区南部,横跨于洛河之上,是洛阳历史上重要的桥梁之一。
该桥始建于公元公元537年的北魏孝武帝时期,到现代已经有了近1500年的历史。
洛阳桥在历史上扮演了多重角色,具有重要的交通、防御和疏导洛河水流的功能。
首先,洛阳桥作为一座重要的交通枢纽,起到了连接两岸的作用。
洛阳桥连接了洛阳市南部的城区与洛河对岸的郊区,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通道。
在历史上,洛阳桥是通往南方和西方的重要出入口之一,是丝绸之路和中原地区的交汇点。
作为唐朝著名的都城和商业中心,洛阳桥在唐代经历了繁荣的巅峰时期,成为了南北交通的要冲。
它不仅链接了京城洛阳和陕西的首府长安,还连接了河南和河北之间的交通路线,起到了重要的运输和贸易作用。
其次,洛阳桥在战争时期扮演了重要的防御作用。
作为通往洛阳市的主要入口,洛阳桥在历史上屡次成为外敌入侵和内乱时的重要防线。
洛阳桥多次被攻占和破坏,是南北朝、唐朝、五代十国时期和辽金战争期间的重要战场。
洛阳桥经历了多次重建,并进行了加固和扩大,为保护洛阳提供了重要的防线。
而且洛阳桥的两侧有瞭望塔,用来监视敌军情况,以便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此外,洛阳桥还起到了疏导洛河水流的重要作用。
洛阳位于洛河中下游地区,水位较多时容易发生洪水。
洛阳桥通过横跨于洛河之上,扩展了河道的跨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洪水的冲击力,有助于水流更加顺畅地通过。
在修建洛阳桥之前,交通只能依靠渡船等方式进行,洪水时期交通往往受到阻碍,危及市民的安全。
而洛阳桥的修建使得人车可以更加安全和便利地通过洛河,同时具有了更好的防洪功能。
总结起来,洛阳桥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交通、防御和疏导洛河水流的功能。
它连接洛阳市与对岸地区,为洛阳市民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通道;在战争时期,它是重要的防线,保护洛阳免受敌军侵袭;同时,洛阳桥也起到了疏导洪水的作用,减缓了洛河的水流冲击力,保护市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洛阳桥作为洛阳历史上的重要建筑,反映了古代交通和防洪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洛阳桥资源价值评价
旅游资源的评价包括对旅游资源自身的评价,对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以及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洛阳桥资源自身的价值:
洛阳桥的建造,是对世界桥梁科学的一大贡献,洛阳桥自身具有丰富的科学价值。
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层被摧毁。
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一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人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时采用“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妙法,把一条条重达数吨的大石板架在桥面上。
他们又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
这就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笫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
洛阳桥的建成,个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起着重人的作用。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岩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词,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宋碑,即立于祠内被誉为书法、记文、雕刻“三绝”。
因其年代的久远和碑石刻保存的完整性,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为今人研究古人书法提供有重要资源线索,同时透过石刻内容了解古人生活状态。
洛阳桥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
洛阳桥由于建造年代久远,过量的人流必然造成一定程度历史文物的损害。
洛阳桥周围旅游基础措施的不完善势必导致游客稀少,如:只有桥头才有卫生间,歇脚的亭台不过大不够多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游客的承载量。
洛阳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北郊20公里处的洛阳江上,324国道旁的惠安洛阳镇。
位于国道附近,交通便利,市内与东北郊的公车服务设施良好,给游客提供出行方便,给他的开发减少障碍。
洛阳桥距离多个泉州高校如华侨大学近,有着稳定的客源;周围居民视它为茶余饭后休闲之地,因此,也成为洛阳桥稳定的客源。
具体开发情况由于周围居民密集而存在难度,因对其进行开发,必然影响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
加之周围基础设施如;食宿场所等不健全,给施工造成困难。
解决问题的方法:
目前,垃圾污染对洛阳桥的影响最大,作为游客,去洛阳桥,还未走到桥上,就会在离桥几十米的河岸边看到各种各样的垃圾,严重破坏了环境,影响了游客的心情,损坏了洛阳桥的形象,因此,解决洛阳桥的垃圾问题是当下最重要的任务,只有先把垃圾处理了,环境搞好了,洛阳桥才可能有更好地规划和发展。
想要解决垃圾问题,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
洛阳桥周围河岸边垃圾甚多,污染很严重,解决起来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一笔资金,用来雇佣工人清理垃圾,合理处理垃圾。
资金来源
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政府资助。
洛阳桥是泉州市重要的旅游景点,其蕴含了多方面的价值,比如建筑价值,文化价值,等等。
政府应该给予部分资助,用于治理洛阳桥的环境,目前重点致力于处理垃圾问题,解决垃圾污染,改善洛阳桥的环境状况,让来这的游客看到一个被保护的很好,未受到污染与破坏的洛阳桥,达到了游览目的,同时垃圾问题得以解决,环境得以改善,附近的居民也会受益多多。
第二、附近居民的捐赠。
经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洛阳桥周围的居民生活水平都还不错,各式各样的小楼随处可见,人们的物质生活可以说相当可以了,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更注重生活环境的质量,洛阳桥附近垃圾污染严重,气味十分难闻,对人们日常生活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号召,组织附近村民进行捐款,可以以户为单位进行捐款,也可以按人头进行捐款,具体该如何选择,还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
第三、采取特殊的“拉赞助”的方法进行资金的筹备,用以治理环境问题。
说它特殊,是由于政府进行拉赞助的时候所针对的群体是对洛阳桥附近产生垃圾污染的企业、工厂、店铺······这些对象由于都对洛阳桥的环境造成了或轻或重的破坏,他们有必要拿出一些钱,用来治理洛阳桥的垃圾污染问题。
当资金问题解决后,政府可以合理利用筹集起来的资金,解决洛阳桥垃圾污染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1、雇佣工人,将洛阳桥附近的垃圾转移到合适的地方,处理掉,在此过程中要保证这些垃圾不会再次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样将解决垃圾污染的现状,至于怎样保持无垃圾状态,还有待于更深层次的研究。
2、要在洛阳桥附近摆放垃圾箱,以便于游客和附近居民存放垃圾,还要在道路旁定点修建小的垃圾池,以便打扫垃圾的工人们清理垃圾。
3、对附近居民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重视起垃圾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广播,报纸,电台······传播保护环境重要性的知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自觉起来,不乱扔生活垃圾,注意起对环境的保护。
4、可以在居民区附近树立标识牌——请勿乱扔垃圾、请把垃圾丢在垃圾箱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护环境等于爱护我们自己·······从而起到提醒居民不要乱扔垃圾的作用。
快捷回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