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油气开发发展历史-船海讲座

合集下载

海上石油(气)勘探及开发工程

海上石油(气)勘探及开发工程

海上石油(气)勘探及开发工程查明海底石油、天然气矿藏分布情况,并钻采其中可资开采的部分所使用的各种工程技术。

发展简史19世纪末,美国即在加利福尼亚海边与岸相连的木桩平台上开采海底石油。

以后40多年间,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各国都只在海边简单的工程设施上沿用陆上油田的工艺设备打井和采油。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墨西哥湾和波斯湾相继发现大油(气)田,海上石油(气)勘探和开发工程开始有较快发展。

1947年美国在 6米水深的浅海建造了第一座岛状导管架桩基平台,1954年又建成第一艘可迁移的自升式钻井平台,使海上勘探和开发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60年代后,出现了新型的勘探装置及大型施工船舶,与此同时,能源需求剧增,导致世界海上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产生一次飞跃,海上石油(气)勘探和开发进入自然条件更复杂的近海海域。

到1979年为止,世界上已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在海上开采石油(气),已能在10000米水深海域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在1000多米水深海域钻井采油,采油平台的高度达330米,海底管线的敷设深度达到350米。

中国沿海的石油(气)勘探开始于1959年,1967年首次在渤海钻采到石油,1972年自行设计建造了第一艘自升式钻井平台,1975年又在渤海建成第一座多功能的综合性平台。

海上石油(气)生产过程海上油(气)的生产分为勘探和开发两个阶段。

海上勘探与陆上一样也分普查和详查两步。

普查是从地质调查研究入手,主要通过地震、重力和磁力等地球物理方法寻找油(气)构造,其中以地震测量法最为常用(见海洋地球物理测量)。

勘探是在普查基础上选择井位,钻取岩心,对已发现的油(气)构造做进一步核实,确定地质储量,以作出资源评价。

开发过程包括钻生产井、采油(气)、集中、处理、贮存及输送等环节。

其中把开采出来的油(气)全部送往岸上处理、贮存并外运的系统称全陆式集输贮运系统,一般只适合于离岸较近、井底有足够压力的油(气)田;各生产环节部分置于海上、部分置于陆上的称半海半陆式集输贮运系统,适合于离岸较远、规模较大的高产油(气)田;全部环节都在海上进行的称全海式集输贮运系统,一般只适合于离岸很远或分散、低产的油(气)田,以及早期开发的油(气)田。

海洋工程学科前沿讲座课件

海洋工程学科前沿讲座课件

海洋观测网建设案例
总结词
海洋观测网是获取海洋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海洋观测网建设的技 术、经济和环境影响。
详细描述
海洋观测网建设涉及观测平台建设、传感器布设、数据传输等多个环节,需要解决海洋 环境复杂多变、观测设备维护等问题。案例分析将介绍国内外海洋观测网建设的典型案 例,包括技术方案、经济投入以及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为海洋观测网建设提供参考
技术创新的机遇
技术创新为海洋工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例如新型材料、新型结构、新型 能源等,这些新技术将极大地推动海洋工程的发展,提高工程的安全性、稳定 性和经济性。
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挑战与机遇
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挑战
随着海洋资源的日益重要,各国在海洋工程领域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同时国际合 作的机会和挑战也并存。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同时寻求国际 合作的机会,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机遇
国际合作与竞争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共享技术和资源, 共同解决海洋工程中的难题,同时也可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和商业机会。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深海工程
海洋可再生能源
随着深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深海工程将 成为未来海洋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包括 深海油气田、深海矿物开采等领域。
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
海洋环境监测
通过卫星遥感、浮标、无人船等手段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 获取海洋气象、水文、化学等方面的数据。
深海探测技术
利用深海探测器、深海机器人等技术手段对深海进行探测,获取深 海地质、生物等方面的数据和样品。
海洋考古与历史研究
通过海洋考古和历史研究,了解人类在海洋活动中的历史和文化, 为现代海洋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海上油气开采工程与生产系统资料讲解

海上油气开采工程与生产系统资料讲解

海上油气开采工程与生产系统中海工业有限公司第一章海上油气开采工程概述海底油气资源的存在是海洋石油工业得以发展的前提。

海洋石油资源量约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34%,全球海洋石油蕴藏量约1000多亿吨,其中已探明的储量约为380亿吨。

世界对海上石油寄予厚望,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在进行海上石油勘探,其中对深海进行勘探的有50多个国家。

一、海上油气开采历史进程、现状和将来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海洋油气开发经历如下几个阶段:早期阶段:1887年~1947年。

1887年在墨西哥湾架起了第一个木质采油井架,揭开了人类开发海洋石油的序幕。

到1947年的60年间,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滩海油田,大多是结构简单的木质平台,技术落后和成本高昂困扰着海洋石油的开发。

起步阶段:1947年~1973年。

1947年是海洋石油开发的划时代开端,美国在墨西哥湾成功地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钢制固定平台。

此后钢平台很快就取代了木结构平台,并在钻井设备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到20世纪70年代初,海上石油开采已遍及世界各大洋。

发展阶段:1973年~至今。

1973年全球石油价格猛涨,进一步推进了海洋石油开发的历史进程,特别是为了应对恶劣环境的北海和深水油气开发的需要,人们不断采用更先进的海工技术,建造能够抵御更大风浪并适用于深水的海洋平台,如张力腿平台(TLP)、浮式圆柱型平台(SPAR)等。

海洋石油开发从此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近20年中,海洋原油产量的比重在世界总产油量中增加了1倍。

进军深海是近年来世界海洋石油开发的主要技术趋势之一。

二、海上油气开采流程海上油气田开采可划分为勘探评价、前期研究、工程建设、油气生产和设施弃置五个阶段:勘探评价阶段:在第一口探井有油气发现后,油气田就进入勘探评价阶段,这时开发方面的人员就开始了解该油气田情况,开展预可行性研究,将今后开发所需要的资料要求,包括销售对油气样品的要求,提交勘探人员。

前期研究阶段:一般情况,在勘探部门提交储量报告后,才进人前期研究阶段。

海洋油气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海洋油气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海洋油气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海洋油气技术是指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油气资源的一种技术手段。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陆地油气资源逐渐枯竭,海洋油气开发成为解决能源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海洋油气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来看海洋油气技术的发展状况。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海洋勘探技术的提高,海洋油气开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传统的海洋油气开发主要依靠钻井平台和海底管道进行生产和运输,但这种方式受限于水深和地理条件,成本较高。

近年来,随着深水技术的突破和装备的先进化,深水油气田的开发逐渐成为热点。

在深水油气开发中,采用了海底生产系统和FPSO(浮式生产储油船)等技术,有效降低了开发成本。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海洋油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深水油气田的开发不断推进,深水技术将继续得到突破和创新。

例如,远程无人操作技术、智能化生产设备等将会得到广泛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此外,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清洁能源的开发也成为海洋油气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海洋风能和海洋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为解决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提供新的选择。

除了深水油气和清洁能源的开发,海洋油气技术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需求。

首先是海洋勘探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海洋油气资源分布广泛,但勘探难度大,需要更加精准和高效的勘探技术。

其次是海洋油气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海洋环境恶劣,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需要耐腐蚀、防风浪和抗海洋生物侵蚀等特殊技术。

此外,海洋油气开发还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避免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海洋油气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

随着深水油气和清洁能源的开发,海洋油气技术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海洋油气技术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需求,需要在勘探、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研究和创新。

相信在科技进步和人们的努力下,海洋油气技术将为人类提供更加丰富和可持续的能源资源。

海洋油气地质技术发展历程

海洋油气地质技术发展历程

海洋油气地质学技术发展历程调查报告调查人员:孟炜,康晓龙,刘胜利,刘子扬,罗庆勇,石岳,卢小薇,高强,董思航,王倩班级:海洋工程08-2班目录:世界海洋油气地质技术的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第一页我国海洋油气地质技术取得的成绩第二页我国海洋油气地质技术面临的挑战及困难第五页海洋油气地质学技术发展历程从太空看我们居住的地球,你会发现它是一个蓝色的球体。

这个蓝色的星球71%的面积是被大海覆盖着的,浩瀚无垠的大海不仅是全球地质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还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

100多年来,不计其数的人们为了探究神秘的海洋而投身于大海的怀抱。

在他们的努力下,海洋地质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其实,虽然我们人类对于海洋的关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可是要说真正开始对海洋地质进行科学研究,那还是在19世纪末才真正展开的。

1872~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海洋调查船环球航海调查,不仅首次发现了深海软泥和锰结核,而且最终绘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幅世界大洋沉积分布图,标志着近代海洋地质研究的开始。

上世纪20~30年代,荷兰地球物理学家F·A·芬宁·梅因纽斯首先发现了与海沟有关的显著的重力负异常,对海底构造乃至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36年,美籍加拿大地质学家R·A·戴利用浊流解释的成因,推动了海底地貌学和沉积学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国家出于海上战争的需要纷纷致力于海底地形研究,并积累了关于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底地形、海底沉积及大陆边缘结构的大量资料,到上世纪40年代末,海洋地质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到了20世纪,人类在海洋地质学方面取得了五项伟大的成就,他们分别是:①发现了全球规模的海底山系及两侧对称性的磁条带,进而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为“板块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②莫霍计划(美国政府于1961~1966年实施的该计划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钻探计划,开启了人类深海钻探的先河);③深海大洋钻探计划(1968~1983年,为验证“板块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立下了丰功伟绩,并创建了古海洋学等新学科);④大洋钻探计划(1985~2003年,以洋底地壳、大陆边缘、大洋各种古环境与演化为研究目标);⑤综合大洋钻探计划(2003年至今,旨在查明深海海底的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同时为深海新资源勘探开发、环境预测和防震减灾等实际目标服务);他们都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对以后开展的深海矿床资源研究,及为今后的能源战略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类伟大工程深海油气开发(1)知识量巨大、烧脑、慎入!

人类伟大工程深海油气开发(1)知识量巨大、烧脑、慎入!

⼈类伟⼤⼯程深海油⽓开发(1)知识量巨⼤、烧脑、慎⼊!当你搭乘液化天然⽓出租车在城市中穿梭时,你可曾想到?有⼀座巨⼤的海上油⽓加⼯⼚伫⽴在波涛汹涌的南海,以重达32000吨的坚实⾝躯,抵御着南海的狂风巨浪。

它最初只是为了将埋藏深海海底的天然⽓唤醒,却不经意间成为了亚洲最⼤的深海油⽓处理平台,让我们来⼀起了解那些不为⼈知的奥秘吧!============== 故事背景 ==============记忆中的⾹港阳光明媚,风景如画,可如今风景真成了“画”▲使⽤清洁能源已成为必然天然⽓作为⽐煤炭和⽯油更为清洁的能源,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北部,但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天然⽓储量⼩。

为解决沿海地区天然⽓供应不⾜的问题,我国开⼯建设了著名的“西⽓东输”⼯程。

▲西⽓东输线路⽰意图该⼯程在⼀定程度上缓解了沿海地区天然⽓供应不⾜的局⾯,但考虑到运输和储存成本,越在线路的末端,其⽓源成本越⾼。

以⼴东珠海为例,⽬前珠海地区天然⽓价格为4.9元/⽴⽅⽶,⽽处在线路中端的陕西仅为3-3.5元/⽴⽅⽶,两者价格相差接近50%。

(太贵辣!)因此,就近寻找海上油⽓资源是解决这⼀问题的最佳途径。

幸运的是2006年4⽉在距离深圳200km的地⽅,成功钻探了荔湾3-1-1井,预测天然⽓地质储量可达1000亿⽴⽅⽶⾄1500亿⽴⽅⽶,年产量可望达到50亿⽴⽅⽶⾄80亿⽴⽅⽶(什么概念?可以满⾜全北京居民全年的⽤⽓量)。

好消息接踵⽽来,2009和2010年,在荔湾3-1⽓⽥东北⽅向,相继钻获流花34-2、29-1⽓⽥,测试获得⽇产天然⽓分别为150万⽴⽅⽶和160万⽴⽅⽶。

▲荔湾3-1及周围已发现⽓⽥位置图荔湾3-1区域有望成为中国最⼤的深海⽓⽥,开发后可以极⼤的缓解珠江三⾓地区能源紧缺的局⾯。

然⽽,在这个区域进⾏开发,难度远超常⼈想象!========= ⼯程和技术难度详解 =========————————————————————————————————————挑战⼀:开发⽅案难以确定难题:开发荔湾3-1⽓⽥需要跨越巨⼤的陡坡!▲荔湾3-1⽓⽥地理位置图荔湾3-1⽓⽥,处于深海和浅海的交替区域。

龙DE船人·海工教程教本教本PPT课件

龙DE船人·海工教程教本教本PPT课件

万吨 美 国 8900万吨
墨西
哥 8600万吨
委内瑞拉 5625万吨
挪 威 3275万吨
埃 及 2515
万吨
印 尼 2210万吨
马来
西亚 1870万吨
巴 西 1725万吨
•1958年起有十多个国家对我国沿海进行 了多次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和勘探
•我国自己也对沿海有关海域进行了勘探开 发
4
第一节 海洋石油工业概况
由⑷得 dT 1 (wdl T cosd )
s in
上式代入⑶得
⑴ ⑵ ⑶ ⑷
51
悬链线方程
T sind cos (wdl T cosd ) s in
cos wdl T cos2 d
s in
s in

Td
cos s in
wdl
28
1
自升式钻井平台
德 朗 号
29
结构组成
自升式平台由工作平台、桩腿和升降 机构组成 工作平台的形状有三角形、四边形、
五角形等多种形状
30


桩腿数目有3,4,5,6,12,14,18腿等多种 桩腿直径从两米多到十多米不等 桩腿外形
圆筒形 柱型 四边形
三角形 桁架型
矩形
桩腿箱和底垫
25
移动式钻井平台分类
座底式钻井平台 自升式钻井平台 半潜式钻井平台 浮式钻井平台
26
座底式钻井平台
结构组成
沉垫浮 工作平 中间支撑
27
座底式钻井平台
优缺点
优点:
钻井时固定牢靠不受海洋环境的影响 完井后移动灵活
缺点:
工作高度恒定,不能调节 对海底地基要求高 工作水深较浅

海洋油气开发的前世今生

海洋油气开发的前世今生

036ENERGY 2014.10百科 ENCYCLOPEDIA海洋油气开发的前世今生业内已经普遍认同的是,在过去几年以及未来数年里,全球新增的油气发现量都主要来自于海上。

世界上最早开始海上石油钻探和开采的国家是美国。

1887年和1947年,美国前后开始钻探和开采海洋石油。

世界上最早发现的海上油田也是位于美国,即加利福尼亚海岸的亨廷滩油田,发现于1920年。

海洋油气的勘探开发是陆地石油勘探开发的延续,经历了一个由浅水到深海、由简易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海底油气的生成石油和天然气是两种在成因上密切联系的有机流体矿产,它们都是由复杂的碳氢化台物组成的,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已经证实,石油、天然气是古代多种生物残体的腐泥物质,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经过漫长、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成的。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生油条件、储存空间和保存条件。

首先,要有大型的由地壳沉降形成的积水盆地,一般是浅海和湖泊。

其次,要有适宜的气候,使生物生长繁盛。

这些生物一般是大量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有孔虫、腕足类、珊瑚、苔藓等,它们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

第三,要有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注入盆地,使一代又一代的生物边繁衍、边死亡、边被泥沙一层又一层地掩埋起来。

当一个盆地被几千米基至上万米厚的泥沙填满后,就完全成为一个沉积盆地了。

经过地壳变动及适当的温度和压力的作用,那些腐烂的有机质就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了石油或天然气。

海洋油气储量海洋石油资源量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34%,累计获探明储量约400亿吨,探明率30%左右,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

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约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的60%,但大陆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气资源潜力可观,约占30%。

在全球海洋油气探明储量中,目前浅海仍占主导地位,但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将逐渐进军深海。

水深小于500米为浅海,大于500米为深海,1500米以上为超深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升式平台的结构组成
自升式平台的发展历程
1.4 钻井船的出现
20世界50年代,美国加州的石油公司大陆、联合, 壳牌、苏必利尔组成CUSS集团着手研制试验性的浮式 钻井船,希望将其适用于大陆架坡度陡峭海域的油气 开发。
1955年,他们从战争剩余物资中买了一条大 型甲板驳船,长260 英尺,宽88 英尺,加以改造。 在船的底部切出一块菱形的空间,上面安装钻机。 采用桅杆式井架。大钩的载重能力为55 万磅。每 2 根钻杆组成1 个单根。船上有3 块甲板,工作面 积达3 万多平方英尺。船到达井位后用6根 钢缆 锚定。设计了一套独特的立管和井口。实践证明, 这条船的设计是成功的。到1958 年,这条CUSS 一号船已经钻进10 万多英尺。其他一些公司以它 为范例设计,建造了几条浮式钻井船。
导管架平台又称桩 式平台,是由打入海底 的桩柱来支承整个平台, 能经受风、浪、流等外 力作用,可分为群桩式、 桩基式(导管架式)和腿 柱式。 钢质导管架平台由 导管架、桩基和顶部设 施(甲板结构和甲板模 块)组成。
早期固定式平台的发展历程
1.2 坐底式平台的出现
1949 年初,美国人约翰· 海沃德发明布伦顿一20 型坐底式钻 井驳船。该方案采用可沉没坐底的双甲板驳船。船的下部是水 舱,灌进水去,船就下沉,坐落在井位上;抽出水,船就上浮, 可以移动。甲板上安装钻机等设备。 它重2000 吨,吃水5 英尺,重心在龙骨上方30 英尺。它由3 条拖轮牵引,航行70 英里到达井位。中途遇到每小时25 英里的 大风,船安然无恙。它坐落到海底就得到了平衡。在井场4 个 月,钻成了一口深达10906 英尺的井。在此期间,它经受住了 每小时70 英里以上的大风。完井以后,此船顺利浮起,移往新 的井位。
早期的各类坐底式平台
我国渤海沿岸的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和辽河油田等 向海中延伸的浅海海域,潮差大而海底坡度小,坐底式 平台仍有较大的发展前途。 80年代初,人们开始注意北极海域的石油开发,设 计、建造极区坐底式平台也引起海洋工程界的兴趣。目 前已有几座坐底式平台用于极区,它可加压载坐于海底 ,然后在平台中央填砂石以防止平台滑移,完成钻井后 可排出压载起浮,并移至另一井位。
铰接塔平台示意图
世界界上第一座用于采油的Baldpate铰接塔平台于1 998 年6 月建成,位于墨西湾Garden Banks 260区海域。 该平台工作水深5 0 2.3m ,塔高580 m 。设计油井数量18 口,是世界上第一座没有钢索、铰接安装在海床上 的顺 应式铰接塔平台。
Baldpate铰接塔平台基础安装
该公司采用固定平台和浮式驳船相结合的方法,钻机 安在平台上,其它设备安在驳船上。这样,就只需要建一 座小平台。建平台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同给了布朗路特公司。这家公司在 井位上打了3 根试验桩,经过测试,每根直径24 英寸的钢 桩,打入海底104 英尺,可以承受48 吨载荷。他按科麦吉 的设计,打16 根钢桩和6 根经过防腐处理的木桩,打入海 底69 英尺,把上部平台支撑在低潮位以上20 英尺的高度, 平台大小为11.6米*21.6米。钢桩和木桩分别支撑平台的两 个部分。
海洋平台发展历史和海洋油 气工业发展趋势
船舶工程学院 深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马山
主要内容
1、海洋平台发展历史 2、我国海洋钻井平台发展概况 3、油气工业发展的现在与将来
1、海洋平台发展历史
人类最早的海上石油开采,可以追溯到1887 年。 在加利福尼亚南部圣巴巴拉附近海域,人们采用木质 结构钻塔实施钻井(在海里打桩建造码头,在码头上 钻井,而后又发展成在海里修建木头栈桥,在栈桥上 钻井)。
半潜式钻井平台示意图
半潜式与自升式钻井平台相比,优点是工作水深大, 移动灵活;缺点是投资大,维持费用高,需有一套复杂的 水下器具,有效使用率低于自升式钻井平台。到目前为止 ,半潜式钻井平台已经历了第一代到第六代的历程。据统 计,目前世界范围内有深水自升式钻井平台65艘,大部分 工作在墨西哥湾和北海。其运营商主要为美国石油公司。
Baldpate铰接塔平台
整个平台主体包括基 础管架和铰接塔两部分 组成。
Baldpate铰接塔钢质导管架
铰接塔结构部分高1320英尺, 横截面尺寸为90x90英尺,重量为 20200吨,导管直径为128英寸。在 导管架的每个边角,有针脚与基础 管架顶端的套管托架配合。
基础管架结构高351 英尺,成六面体棱台, 棱台底部横截面为 140x140英尺,上部变细 为90x90英尺。基础重 8700吨,导管直径为144 英寸。在基础管架的每 个边角,连有三个裙桩 套管,裙桩通过套管打 入海底,嵌入深度达430 英尺。
Development of Semi-submersible
First Semi Drilling Platform
1961 by chance
Thunder Horse Platform
(The Largest Offshore Semi-submersible)
First Semi Production Platform
这一事件标志着当代海洋油气开发工业的开端,到 1949年时,在美国墨西哥湾已经开发了11个油气田、共计 44口勘探井。 自从美国墨西哥湾安装的第一个离岸固定式平台以来 的50年里,海洋油气业出现了很多创新的平台结构设计, 采用固定式或者浮动式形式,安装在越来越深的水域中, 受到的海洋环境也越来越恶劣。到1975年,离岸石油开采 的水深延伸到144米,在接下来的3年里,随着COGNAC固定 式平台的安装,离岸石油开采水深一下到了312米。直到 1991年, COGNAC平台一直保持着世界上最深的固定式海 上平台的记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5座固定式平台的 水深超过了328米,最深的一座是Shell石油公司的 Bullwinkle平台,安装水深达到了412米。
坐底式钻井平台又叫钻驳或插桩钻驳,适用于河流和海湾 等30m以下的浅水域。坐底式平台有两个船体,上船体又叫工作 甲板,安置生活舱室和设备,通过尾部开口借助悬臂结构钻井; 下部是沉垫,其主要功能是压载以及海底支撑作用,用作钻井 的基础。 两个船体间由支撑结构相连。这种钻井装置在到作业地点 后往沉垫内注水,使其着底。因此从稳性和结构方面看,作业 水深不但有限,而且也受到海底基础(平坦及坚实程度)的制约。 所以这种平台发展缓慢。
1961 by chance
平潜式平台综合了浮式钻井船和坐底式驳船的优点。浮在 水面作业,才能在较深的海域工作;船体灌入水,可以调节吃 水深度,保持船体稳定。它的下部是有相当容积的浮筒,上面 是若干个中空的立柱,支撑着上部平台,平台上面是全部钻井 装备和必要的生活设施。整个平台靠浮筒浮在水面,由拖轮牵 引而移动。到达井位后,向浮筒里灌入一定量的水,以增加吃 水,提高作业时的稳定性。并且用锚链固定。
第l 家试用德龙概念的是玛格诺利亚石油公司。1950 年建造了德龙l 号平台,可以在水深30 英尺(1英尺 =0.3048米)处作业,但是不能移动。 真正意义上的第1 艘自升式钻井平台,是海洋公司的 加利福尼亚l 号,于1954 年4 月投入使用。它的工作水深 是40 英尺。它用德龙的气压顶升器使支腿升降。海洋公司 对它非常满意,又订购了另一艘更大的。它有14 根直径2 英尺的支腿。每根支腿下部有一个直径16 英尺、高18 英 尺的沉箱。
我国胜利二号坐底式钻井平台
1.3 自升式平台的出现
与座底式钻井驳船相对应,一个名叫莱翁· 德龙的法 国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概念。他的方案是在平底驳船上 设几根可升降的支腿,船在航行时,支腿升起,就位后, 支腿下落,插入海底,把船体顶升到浪峰以上。这就是 后来广泛采用的自升式钻井平台。
中海油63号自升式平台
North Sea ARGYII Field
First Semi Production Platform 1975
Displacement : 130,000t Weight : 59,500t Cost : $ 1 Billion
WD: 79m
1.6 牵索塔和铰接塔平台的出现
到20世纪70 年代,在海洋大陆坡200 —2000m 范围内 发现了油气资源。导管架平台的作业水深已经达到300 米 , 接近它的经济极限,因此提出了顺应式平台的概念。 牵索塔平台与铰接塔平台均为顺应式平台。顺应式平台 随风浪运动,而不像固定式平台在风浪作下岿然不动, 与海洋载荷对扰。1954年,美国人Marsh 率先提出了倾 斜系泊索群固定牵索塔平台,第一座牵索塔平台是20 世 纪80年代初安装在墨西哥湾的Lena号,作业水深3 00米。
1.7 张力腿平台的出现
牵索塔平台与铰接塔的不足之处是随水深的增加,平台 运动的稳定性降低,因此在牵索塔平台的基础上发展了张力 腿平台(Tension Leg Platform)。1984年,Conoco公司在 欧洲北海157米水深的Hutton油田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座张力 腿平台。
1962年,布鲁斯· 科里普发明了半潜式钻井平台。第1 座半潜式平台是“蓝水l 号” 。当年在墨西哥湾投入了使 用,可惜1964 年被飓风刮倒沉没。1964 年,凯撒公司为圣 菲国际公司制造的“蓝水2 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它有4 条腿(立柱),工作水深达900 英尺。
First Semi Drilling Platform
牵索塔平台由甲板、塔体、牵索系统三部分组成。 塔体是一个类似于导管架的空间钢架结构,塔是顺应式的,随波浪的响 应稍微移动,其系泊系统能对塔提供足够的复原力,使其始终保持垂直 状态,设计时允许塔的倾斜度在20以内。
为了解决牵索安装施工难度大的问题,牵索塔平台去掉 了斜拉索,相应在塔柱水面附近增加浮力舱,此种结构形式 称为铰接塔,它可用于钻采平台、装载终端及单点系泊等。 1990 年,世界上第一座铰接塔作为单点系泊终端安装在澳大 利亚西北海岸的东帝汉海域。
自升式钻井平台由平台、桩腿和升降机构组成,平台 能沿桩腿升降,一般无自航能力。工作时桩腿下放插入海 底,平台被抬起到离开海面的安全工作高度,并对桩腿进 行预压,以保证平台遇到风暴时桩腿不致下陷。完井后平 台降到海面,拔出桩腿并全部提起,整个平台浮于海面, 由拖轮拖到新的井位。1953年美国建成第一座自升式平台, 这种平台对水深适应性强,工作稳定性良好,发展较快, 约占移动式钻井装置总数的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