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的女性角色
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赞赏——以欧·亨利《麦琪的礼物》和《爱的牺牲》为例

2020年3期┆1争鸣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赞赏——以欧·亨利《麦琪的礼物》和《爱的牺牲》为例姬靖童摘 要:欧·亨利是著名的美国短篇小说家,他擅长描写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并且以他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而著名。
在他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和《爱的牺牲》中,两对恋人都为了爱的人而无私奉献,特别是女主人公的奉献让读者为之感动,从中也体现出作者对女性的赞美,也能侧面反映出时代背景下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作者自身经历的影响和这两部作品分析其对女性的赞美和女性地位的提高。
关键词: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爱的牺牲》;女性;赞美;地位提高一、时代背景 欧·亨利生于19世纪60年代,每个时代背景都会影响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而在1848年7月美国举行了塞内卡福尔斯大会,即美国妇女权利大会,主要为了女性争取选举权。
其实塞内卡福尔斯会议并不是第一次支持妇女权利的会议。
在这次大会上,美国妇女仿效《独立宣言》,通过了《妇女权利宣言》,它开宗明义:“男人和女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了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妇女参政者后来将其视为发起选举权运动的会议。
在接下来的50年里,妇女选举权领导者支持者们,努力教育公众妇女们选举权的重要性。
在苏珊·安东尼、伊丽莎白等先驱的领导下,妇女参政论者散发请愿书,游说国会通过一项赋予妇女选举权的宪法修正案。
甚至采取激进行为,比如在白宫前示威游行,让所有人意识到妇女权利的重要性。
至于为什么先从选举权开始,我认为是有原因的。
选举权对于美国公民来说代表着自己可以选举自己所支持的领导人,从而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是一种公民的象征,是对公民身份的肯定和尊重。
妇女和男人同样是成年人,且同样具备能力和素养,为什么仅仅是因为性别就不能够拥有选举权呢?人生而平等,不论种族、肤色、性别、年龄,所以这些妇女们十分勇敢地站出来,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而斗争,而首先就应该是选举的权利。
《欧亨利短篇小说》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及婚姻价值观

《欧•亨利短篇小说》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及婚姻价值观富冬青[摘要]美国优秀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探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女性婚恋价值观。
作家从家庭生活、择偶标准、离婚态度等几个方面从女性角度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人们对待婚恋的价值取向,虚构、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和元小说等手段是其故事叙事的主要策略。
与其他现实主义作家和自然主义作家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本质弱点批判不同,欧·亨利并非以泛性论入手来描写爱情与婚姻,而常常以悲剧开始、以喜剧结束的短篇故事为载体,以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读者。
欧·亨利女性角色及其婚姻观研究,对于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婚恋观错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欧·亨利;女性角色;婚姻价值观;意义欧·亨利在其绝大多数短篇小说作品中涉及女性角色书写及其婚姻价值观的探讨。
就美国文学对婚恋观探讨的发展史而言,欧·亨利以其独特的创作方法,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其笔下女性角色的优秀品质。
这些女性人物甘愿为爱做出无私的奉献:她们善良质朴,既不是以色媚人的放荡女性,也不是刚强坚韧的欲望女神。
相反,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小人物对待婚姻生活和爱情抱以认真与忠诚的态度,其爱情超越了婚恋加物质、肉欲与心灵描写的传统小说创作模式。
作为人类自身社会生活的“镜”与“灯”,欧·亨利小说的女性角色对婚恋态度的研究对于解决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婚恋误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对女性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欧·亨利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在世界短篇小说发展史上占据重要位置,其女性角色书写对于广大读者了解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婚姻观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然而,国内外对欧·亨利小说女性角色书写及其婚姻价值观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文学对人的关注,关键在于人的自然存在走向了社会存在,其核心在于社会结构中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而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则是这些关系中更为重要的一环。
英语开题报告-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英语开题报告-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前言欧亨利(O. Henry),是美国短篇小说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独特的笔调、妙语连珠的幽默感,更是让读者爱不释手。
在欧亨利的小说中,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是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人性思考和心理描写。
因此,在这篇英语开题报告中,我们将分析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探究欧亨利是如何通过人物形象展现故事主题。
人物形象分析贝克先生(Mr. Shiftlet)——《说笑话的人》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说笑话的人》中,贝克先生是唯一的主角。
他是一个流浪汉,一个不折不扣的社会底层人物,但贝克却对命运抱有深深的希望。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让他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
在这个小说中,欧亨利通过贝克先生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一个人在绝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对命运的抗争不屈精神,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对生命的感慨。
吉姆(Jim)——《礼物任你选》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礼物任你选》中,吉姆是一个深受父母疼爱的孩子,但他的优越感却是由家境所决定的。
然而,面对圣诞节,他却感受不到什么幸福的气氛,因为他的礼物并没有比其他人好多少。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吉姆为了给妻子买一条漂亮的发簪而卖掉了自己的爱物——一只手表。
欧亨利通过对吉姆的描写,表现了一种坚守自己的初心,不被周围的环境所左右,令人感动至深。
德拉马(Dela)——《赠送的礼物》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赠送的礼物》中,人物德拉马是一个突破常规的女性,她的一颗心充满了爱和付出。
即便是在她被判终身监禁时,她也毫不怨言,仍然将自己能够送出的仅有的一样东西——自己的美丽长发,在圣诞节前夕,送给了自己唯一的爱人,詹姆斯。
欧亨利通过对德拉马的性格刻画,表现了一种纯粹和坚强的人生态度,令人感到钦佩和敬意。
总结通过以上对欧亨利短篇小说中人物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欧亨利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非常深刻和透彻。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感情的描写和行为举止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个具有人性特征的普通人物,优美的叙述风格,真挚的情感表达,让这些简单的短篇故事充满了温情与感动。
欧亨利小说知识课件

06
欧亨利小说与其他文学作品的 比较
与其他美国作家的比较
欧亨利与马克吐温的比较
两者都擅长描绘美国西部乡村生活,但 欧亨利更注重人性的揭示,作品多带悲 剧色彩。
VS
欧亨利与海明威的比较
两者都擅长描绘人物内心世界,但欧亨利 更注重幽默和讽刺,作品多带喜剧色彩。
与世界文学的比较
欧亨利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比较
拜金主义
金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和功 利化。
贫富分化
贫富差距悬殊,穷人生活 在贫困和苦难中,富人则 过着奢侈和挥霍的生活。
欧亨利对社会的批判
对道德沦丧的批判
对贫富分化的关注
欧亨利通过小说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道 德沦丧现象,对人们追求物质利益、 忽视精神追求进行了批判。
欧亨利通过小说反映了贫富分化的社 会现实,呼吁人们关注贫困和弱势群 体的处境,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
两者都擅长短篇小说创作,莫泊桑更注重情节的紧凑和悬念的设置,而欧亨利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 揭示。
欧亨利与俄国作家契诃夫的比较
两者都擅长揭示社会问题,契诃夫更注重对社会的批判,而欧亨利更注重对人性的理解和同情。
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欧亨利的小说风格和主题对后来的美 国作家如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等产生 了深远影响。
对拜金主义的讽刺
欧亨利通过描写人物的拜金主义行为 ,讽刺了金钱对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和 破坏。
04
欧亨利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小人物形象
小人物形象
欧亨利小说中经常出现小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通常生活在社会底层,面临着贫困 、失业、疾病等种种困境。他们虽然生活艰难,但往往保持着乐观、坚韧的精神 风貌,通过幽默、机智和善良来应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
欧亨利 《麦琪的礼物》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创作
欧亨利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 了深远影响,许多作家都从中汲取灵 感,尤其是在短篇小说领域。
叙事技巧
欧亨利在《麦琪的礼物》中运用了独 特的叙事技巧,如意外结局、反转情 节等,对后来的叙事文学产生了重要 影响。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经典
《麦琪的礼物》被视为短篇小说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选入教材和推荐 阅读书目。
正是爱情主题的体现。同时,麦琪的礼物作为爱情的象征,也进一步强
调了这一主题。
02
贫贱夫妻百事哀
通过象征意义的表现,小说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一主题。吉姆的
金表和德拉的长发,都是他们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但为了对方,他们
都毫不犹豫地舍弃了。
03
生活的艰辛与温情
象征意义与主题相互呼应,共同展现了生活的真实面貌。尽管生活充满
德拉的长发是她的骄傲和魅力所在, 但在故事中,她为了给吉姆买礼物而 卖掉了自己的长发,象征着女性在爱 情面前的牺牲和奉献。
金表与贫穷
吉姆的金表象征着贫穷和生活的艰辛。 然而,尽管生活困苦,吉姆却依然珍 视这块金表,因为它代表着他和德拉 之间的爱情。
主题与象征意义的关联
01
爱情与牺牲
小说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紧密相连。德拉和吉姆为了对方而做出的牺牲,
通过讽刺手法,欧亨利对 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 刻的揭示和批判。
反讽与戏谑
在作品中运用反讽与戏谑 手法,使得作品更加具有 思考价值。
05
比较与影响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
与同时代作品
欧亨利的作品多以幽默、讽刺为主,与同时代的作家如马克吐温等人的作品风格有所不同,更注重情感和人性的 探讨。
与古典文学
欧亨利

莫泊桑
• 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法国作 家。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 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 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 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 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
契夫
• 安东· 巴甫洛维奇· 契诃夫( Аnton chekhov.1860~1904) 俄国小说家、戏剧 家、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他和法国的莫泊桑, 美国的欧· 亨利 齐名为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代表作《变色龙》 《装在套子里的人》,创作后期转向戏剧。
初一(1)班
欧亨利简介
• 欧•亨利(O.Henry 1862~1910年),原名:威 廉· 西德尼· 波特(WilliamSydneyPorter),是世 界著名 • 的短篇小说家。他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 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 者、银行出纳员。他的创作紧随莫泊桑和契诃夫 之后,而又独树一帜。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 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 有“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
警察与赞美诗
• 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醒醐灌顶似地激荡着他。一股强烈迅 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向坎坷的命运奋斗。他要把自己拉出 泥坑,他要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 了他的罪恶。时间还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重新振作当 年的雄心壮志,坚定不移地把它实现。管风琴庄严而甜美 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要到熙熙攘攘的商 业区去找事做。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他明天 就去找那商人,把这差使接下来。他要做个烜赫一时的人。 他要—— 苏比觉得有一只手按在他胳膊上。他霍地扭过 头,只见是警察的一张胖脸。 “你在这儿干什么?”那 警察问。 “没干什么。”苏比回答。 “那你跟我来。” 警察说,“你因为闲荡的罪名被捕了。” 第二天早上, 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
欧亨利小说知识课件

鲜活的人物形象
05
欧亨利小说的社会意义
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捕捉与揭示
欧亨利小说敏锐地捕捉到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如贫富差距、社会不公、道德沦丧等。
捕捉社会现象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欧亨利小说呈现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如贫富差距造成的社会分裂、道德沦丧带来的社会风气败坏等。
揭示社会问题
欧亨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作者通过他们的故事和命运,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
情节
一个年轻画家为了给重病的老妇人带来生命的希望,在寒冷的冬夜画下了一片绿叶,这片绿叶成为了老妇人生命的寄托,也成为了欧亨利笔下感人至深的故事。
写作特点
情节感人至深,结局温馨动人,以真实感人的故事展现了欧亨利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最后一片叶子》
04
欧亨利小说的艺术特色
VS
欧亨利小说的剧情结构常常出人意料,有着反转的情节和结局。这种反转的手法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引人入胜。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创作中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和被誉为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欧亨利的小说常常有着意想不到的结局,让读者在结尾处感到惊喜和感动。
意想不到的结局
欧亨利的这种创作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让读者难以忘怀。
这些出人意料的结局往往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连,既符合逻辑又富有创意。
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祖上曾是奴隶主。
03
欧亨利的代表作是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以“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而著称。
欧亨利的创作历程
01
欧亨利的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和晚期。
02
早期作品以幽默、讽刺为主,后期作品则以悲剧和感人的爱情故事为主。
最后的常春藤叶ppt实用课件46

警察与赞美诗(结尾)
• 苏比这时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 默化会合在一起, 使他灵魂里突然起了奇 妙的变化。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 憎厌。那堕落的时光,低俗的欲望,心灰 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这一切现 在都构成了他的生活内容。
•
一刹那间,新的意境醒醐灌顶似地激
荡着他。一股强烈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76、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 高尔基 79、乐观是一首激昂优美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向事业的大路勇猛前进。—— 大仲马
80、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81、壮志与毅力是事业的双翼。 —— 德国谚语 8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 83、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却比黄金更为宝贵。 —— 林 肯 84、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玩、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 居里夫人 85、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只有勤奋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说: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与美的化身——浅谈欧·亨利小说中的女性观【摘要】作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欧·亨利,在其短篇小说中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小人物的描绘是最引人瞩目的内容。
尤其是他用幽默风趣、轻松活泼的语言刻画了很多女性人物,她们身处金钱万能的时代,虽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社会的侵蚀,仍顽强、认真、努力地坚持着,成为爱与美的化身。
【关键词】欧·亨利;女性形象;女性观;爱与美欧·亨利一生写下了三百多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它们不仅让读者看到了美国不同阶层和不同社会地位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常常以其富含幽默特色的“欧·亨利笔法”打动读者。
因此他的小说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
在这样生活百科全书式的大量作品中,自然不乏生动可爱、焕发人性光辉的女性形象。
欧·亨利笔下的女性角色不是菲茨杰拉德塑造的美艳自私的蛇蝎妇人,亦不是莫泊桑眼中爱慕虚荣的小女人,也不是契诃夫描绘的以色媚人的行尸走肉,更不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刻画的刚强坚韧的欲望女神。
相反,欧·亨利笔下的女性世界是别有洞天的,是带有其自身浓郁的女性观色彩的。
因此,本文试图从女性的视角,对欧·亨利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进行分析,梳理欧·亨利的女性观。
一、欧·亨利的女性观及形成原因欧·亨利以塑造挣扎在生活困境的泥沼里的小人物而著称,这些人物又用我们平凡人力所能及的行动,来表现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以感动读者。
并且在作品中,常常以女性人物为视角,通过她们的语言、心理、行为以及遭遇,来进一步表达他的主题思想。
这使得人们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对女性的处境和遭遇尤为关注,进而感受到作者注入人物背后的富有自我特征的女性观。
(一)欧·亨利的女性观欧·亨利笔下的女性都带有其女性观的烙印,她们在贫困艰难中挣扎,渴望幸福,忠于爱情。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她们表现出了坚忍、豁达和乐观的态度;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她们顽强地坚持自己的原则,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在他眼中,女性是爱与美的化身。
也就是基于这一点,男性在感情上需要女性的慰藉与感化,而这种慰藉最好的体现方式是在爱情关系中。
因此他倡导的女性观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欧·亨利承认女性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价值,尤其是在情感方面。
其次,在大体上是支持男女平等的观点,赞同女性并不是男性的附属品而是有自我的独立个体,甚至有时认为女性比男性更为高尚。
但是尽管欧·亨利是一位女性的赞美者和人道主义作家,他也还是社会道德的遵循者。
他也会将文学传统、社会文化和自身经历结合起来形成的女性观和塑造的女性形象无法摆脱男权文化和自身性别的影响。
因此在欧·亨利的女性观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在他理想中的女性是大多外貌美丽、善良温柔、聪明能干的,她们不仅能够把家庭收拾得井井有条,还要能够全身心地把爱奉献给自己的家庭和亲人;她们用爱和行动去感化周围的世界和男性,但自己面对困境时往往只能在其中挣扎,而不是奋起反抗。
另外,他的极少数作品中也有反映丑陋的女性形象,如《供应家具的房间》里贪婪无情的女房东的模样就像一条蠕虫,让人深恶痛绝。
这无形之中给人留下优秀的女性往往是美丽的,而令人厌恶的女性则是丑陋不堪的。
“女性形象在根深蒂固的男性叙事中不是‘天使’便是‘魔鬼’。
将女性神圣化是由于她们为男性而奉献或牺牲 , 把女性妖魔化是源于对她们不肯顺从的厌恶与恐惧。
究其实质,无非是以不同的方式对女性进行着歪曲和贬抑。
”[1]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这种女性外貌丑与美的差别对待可以说就是一种对女性观的一种缺失。
(二)欧·亨利女性观形成的原因罗马不是一天筑成的。
欧·亨利的女性观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等多个方面是息息相关的。
1、大步向前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从原来的13个州逐渐拓展成50个州,国土也从东岸扩张到西岸和海外领土。
并且经济也得到长足发展,1894年跃居世界第一。
南北战争后,由于南部种植园制度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横贯大陆的4条铁路建成,西部广大土地的垦殖,边疆的消失,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扩大。
这样大步向前发展的时代背景,促使社会需要更多的人才以及人力来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同时还诞生了萨拉·奥恩·朱厄特、凯特·肖宾等一系列著名的女作家,足见当时女性地位的提高。
而欧·亨利的女性观就得力于美国年轻的资本主义共和国的民主传统。
在美国的独立和开发中,男女劳动者并肩战斗、共同建设,女性获得较多的经济权力、人身自由,两性关系也较和谐。
[2]2、富于戏剧化的家庭环境时代的巨浪对个人的影响仅是个熏陶的作用,家庭环境的影响才至关重要。
欧·亨利的一生就像小说一样极富戏剧性。
三岁时母亲便去世了,不久后做医生的父亲也辞世了。
他靠姑母抚养长大,十五岁就迫于生计到一家药店当学徒,饱尝世间辛酸。
但是,对欧·亨利一生文学创作、女性观产生不可替代影响的是他的妻子艾斯蒂。
与女友艾斯蒂相恋后,却遭到女方父母反对,1887年两人瞒着父母私奔结婚并生下一女。
正当他的生活颇为安定之时,却发生了一件改变他命运的事情。
1896年,奥斯汀银行指控他在任职期间盗用资金。
他为了躲避审讯带来的人格羞辱,抛下妻女,到处流浪,一直漂泊到中美洲的洪都拉斯。
1897年一月,妻子艾斯蒂重病,冒险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狱,判处5年徒刑。
艾斯蒂终其一生,欧·亨利都没有给她幸福,她在病重时也一直在等丈夫回来。
正是艾斯蒂对欧·亨利毫无怨言的等待、对爱情忠贞不移,给欧·亨利的人生留下不小的影响,使得其笔下许多女性形象都是以妻子艾斯蒂为原型,她们对爱情忠贞不移、为爱奉献终生、用自己的爱感动他人,她们和艾斯蒂一样都是爱与美的伟大化身。
另一位在欧·亨利生命中不容忽视的女性就是他与艾斯蒂的女儿。
在三年多忘记姓名、没有自由的日子里,与欧·亨利相伴只有悲痛、悔恨与屈辱,而他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他那孤苦无依的小女儿、让他魂萦梦牵的小天使。
并且他创作第一部作品《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的起因是为了给女儿买圣诞礼物,从此欧·亨利名声鹊起。
由此迈开文学创作之路,导致欧·亨利的小说中的女性在家庭生活中常常充当精神支柱的角色。
坎坷的人生经历不仅给欧·亨利的文学创作积累不少有用的材料,使其作品更为写实,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更给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不小的洗礼,尤其是他因寄人篱下、缺乏母爱而弱化的女性观又因妻子与女儿的存在,让他对女性有了与一般男性作家的不同认识,对女性的价值与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从而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女性观。
3、欧·亨利的女性观对西方文明传统中女性形象的继承与突破被西方文学界视为至宝的三个文本:古希腊神话、《圣经》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否定性的女性形象。
这些是几千年来西方文学的文化土壤,这些否定性的女性形象身上所带有的某些特质是西方文化对女性的普遍观念,也是一直以来西方男性作家在作品里一再表现的。
欧·亨利在表现理想女性的时候,常常夸耀她们的美丽、聪明、能干、善良、甘于奉献,特别是能够感化男性的女性,当男性感到困惑不解或者要迷足深陷的时候,她们的爱总能给男性以安慰和指导。
他并不认为女性不如男性,尤其在情感方面,他们已经走向了平等。
根据男女关系可以判断文明程度,可以说这也是作家对当时时代进步的反映和思考。
但另一方面,欧·亨利在作品里女性形象仍存在着一般男性作家塑造女性时又存在一定范围内的不足。
对女性的歧视,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已溶解到父系文化的历史中,成为传统的组成部分。
卑贱的女人、尊贵的男人是女性和男性在历史上的整体象征形象。
这种传统的男权文化作为“集体无意识”不可避免地会在欧·亨利心灵上刻下印迹。
这一点正是作家将自己的女性观与传统文学模式结合的产物。
二、在欧·亨利的女性观指导下塑造的典型女性形象在欧·亨利女性观长期作用下,久而久之,他心目中己经有了衡量女性的一把“尺子”,于是,在他的“丈量”下,作品中有了一下几种典型女性形象。
(一)爱的牺牲者姊妹篇《爱的奉献》和《麦琪的礼物》是两篇典型的欧·亨利式的小说。
它们在主题、情节和手法上都给人以异曲同工之感。
作家创造出了著名的夫妇双方“施爱”与“受爱”双项对等式。
这在金钱至上、性解放曾甚嚣尘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弥足珍贵,反映出作家女性审美观的较高品位,具有浓厚的平等意识、民主内涵。
[3]作家不仅突出表现了把他所追求的创作主题——“自我牺牲”的人情味和人性美,更塑造了两位经典爱情小说万分雷同仍存异的女性角色。
《麦琪的礼物》中,德拉和吉姆这一对深深相爱的小夫妻为了给对方买圣诞礼物,分别将自己最珍视的礼物家传金表和美丽的金发卖掉,去买了配得上金表的金表链和配得上美丽头发的精美发梳。
故事的布局以德拉为主线,进行细微的心理刻画,给读者描写了一个生动、丰、可爱的家庭妇女形象德拉。
德拉从买菜的钱中一分一分地积攒就体现了她勤俭持家的艰辛和爱护形象、容易害羞的德拉无形的牺牲。
与丈夫一同屈就在房租每星期八块钱跟贫民窟相去不远的小公寓里,每天必须省吃俭用,对于一个女子来说这是种无言的牺牲,可德拉自得其乐。
这些牺牲都是容易被人忽视的,而正是我们平凡人相濡以沫的生活牺牲。
最后,“如果示巴女王住在天井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有一天会把她的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使那位女王的珠宝和礼物相形见绌”[4],如此耀目并让德拉特别引以为豪的头发作为其爱的牺牲的底线牺牲掉了。
这是除了生命以外唯一仅剩可以拿来换取价值的东西,也正是如此,读者才深深为之感动。
德拉从她的行为上充分体现了小说的主题“自我牺牲”的人情味和人性美。
在欧·亨利心中,德拉式的女性人物也不再是愚昧无知的,她们能从女性自身的独特角度解读人生,得出人生的真谛:“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
”[5]但是德拉也存在着她自己的局限性,面对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的窘境时,她并不是首先想到如何解决而是扑在破旧的小塌上号哭。
面对困境,德拉是消极被动的。
剪发后,德拉的心理活动则表现了她对丈夫吉姆的不信任,间接体现了德拉爱情的盲目性。
为艺术而生的一对年轻人迪莉亚和乔,二人因艺术而相恋 ,因爱对方而放弃自己的艺术,并且无怨无悔。
到最后一切真相大白后,学钢琴的妻子为筹措丈夫的学费,去洗衣店打工并被熨斗烫伤了手而丈夫却为谋生计在同一家洗衣店里烧锅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