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结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作者:纵萍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2年第02期摘要:中学语文科的性质决定着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应做到文道结合。
所谓“文”,指文章的语言形式,属于智育范畴;所谓“道”,指文章的思想内容,属于道德范畴。
本文通过挖掘语文教材的内涵,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加强写作的沟通效用三方面阐述了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道结合;方式方法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27-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如何做到文道的最佳结合,已有众多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悉心钻研并有诸多的专论散见于报端。
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语文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的话时刻不敢忘:“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就有关文道结合的方式方法等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予阐述,见笑于方家。
一、挖掘语文教材的内涵入选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
从宏观来讲,为了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教材总是系统地选择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教育、是非善恶正义感的教育、献身精神的教育、勤奋求学的教育、尊老敬师的教育等内容;就每篇课文来说,都有其侧重点,而且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已经融在课文的主题中,不能孤立地把它列出来,从这个角度讲,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又是零碎的,不系统的。
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把握这一点,领会教材的德育体系,并制订学期德育计划。
具体的落实到每一节课上,则要求尽其自然,不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语文老师要上政治课的感觉,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
如导入课文时渗透,了解背景时渗透,辨词析句时渗透,把握情节时渗透,分析人物时渗透,探讨主题时渗透等等,环节很多,手法也因人而异。
但在哪个环节进行思想教育的时机最好,重要的衡量手段就是看你是在“渗透”,还是在“硬套”。
“文”与“道”结合初探

“文”与“道”结合初探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7-0104-02 语文集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为一体。
就其内容而言,或有服人的说理,或有动人的事件,或有感人的形象。
所以,文道合一就成为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但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必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有所升华。
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文”“道”的有机结合。
一、结合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从语文教材看,有的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奉献精神;有的课文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有的课文颂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为了教学的需要,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简介作品时代背景,激起学生和作者作品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例如,在教学夏衍写的《种子的力》一文时,提问学生:种子的力重点是什么?生:是力,指种子的力气、力量。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种子的力?在学生对这个问题不理解时,开始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明白以下几点:①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力抗击日寇的侵略。
②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中国大片土地沦陷。
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求和,散布“亡国论”的悲观情绪。
③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借种子的生命力,借小草的顽强斗争精神唤起民众,激励人们的斗志,坚持抗战到底,夺取胜利。
并以此文来批驳那些反对抗战的奇谈怪论。
这样,使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对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文句含义、明白所述的道理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以读激情文章表情达意,有的比较明确,有的则较为含蓄。
由于学生受经历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往往对于显露于字面的意思容易捕捉和理解,而对一些“含而不露”的意思则需反复朗读、品味。
朗读可以激发学生感情,与文章产生共鸣。
融文于情,融情于文,从中悟出“道”之所在。
文以载道,道寓于文,文道统一

文以载道,道寓于文,文道统一这个题目是杨再隋教授在谈小学作文教学时说的,他说:“无论是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和价值观都和情感相联系。
或是一种情感现象,或是一种情感内容,或是一种情感过程,或是情感对理性的投射,或是情感的道德、人格、操守的升华,看来都离不开一个‘知’字和一个‘情’字”。
作文教学是语文知识积累运用的一种形式,也是语言文字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的正确导向”,其实强调的就是文以载道,道寓于文,文道统一。
想想现在的作文教学,特别是我们农村这一块,真可谓是“群雄逐鹿”。
因而出现的众多现象。
问题一:学生对作文课不感兴趣,怕写作文成普遍现象。
学生不会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写出来的是大堆空话、套话和假话。
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教师而写作,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成因分析:教师对作文的指导与评价导向存在偏差,作文讲评课的形式单一。
作文的好坏,什么最重要?我们很多老师答:条理清楚,中心突出。
有些老师还不断向学生灌输:开头一段要紧扣题意点题,明确文章的写作中心;接着分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一件事或两件事突出中心,写具体;结尾再扣题意,与开头呼应,强调中心。
任何文章都要按照这个模式来写,模式工整了,条理清楚了,文章就是好文章,相信很多老师也这么强调过的。
至于文章里面有多少学生的真情实感,生活情趣,那就是次要的了,或者干脆就认为这没关系。
这种作文模式化是相当可怕的,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写出来的是大堆空话、套话和假话。
有些教师干脆就让学生看作文选,背作文选,完全放弃了学生的真实感受。
这样的作文如何能让学生在表达中找到乐趣,如何能让学生喜欢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其结果不言而喻。
问题二:学生习作的质量参差不齐。
从小学毕业班的作文抽测来看,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选材单一,或没有内容可写,或有相当一部分是雷同作文。
一部分学生呈现出来没有写话的兴趣,也没有乐于写话的习惯。
我的语文教学观:悟“情”然后悟“道”

天都峰顶 。师 : 虽然过程很辛苦 , 但他们 互 相鼓励 , 服困难 , 克 终于都爬上 了天都 峰顶 。请你带着感受有感 情地读一读这 两段好 吗? 全班学生都拿起书有感
起 来。
感共鸣 , 从而创设一种文本 和谐 的情境 , 构建一个动人 的阅读 话题 ,使学 生进入
文 章 的 意 境并 获 得 情感 升 华 。
如课 文《 天的雨》 秋 的第 1自然 段写 出 了秋 雨 “ 凉而温柔 ” 清 的特 点 , 我是 这 样指导学生朗读进而感悟 秋雨 的可爱和 作者对秋 雨的喜爱 的 :
师 : 天 的雨 是 怎 样 的 ? 生 : 天 的 秋 秋
白引导学生想象 ,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 、 学
生 与文 中 主人 公 之 间 的情 感 距 离 。 三 、 化情 感 共鸣 。 “ ” 后 悟 强 悟 情 然 “ ” 道
中, 经历 “ 生情一悟情一抒 情 ” 的情 感 过
程 。 样 不 仅 进 行 了语 言 文 字 、 这 思维 的训
天来 临的欣 喜 ,领悟到文 章 中作者 的情
感 , 此 , 导 学 生 朗读 可 以 体 会 人 文 意 因 指
上 了拐杖呢 。生 2 :大家爬得筋疲力尽 ,
“ ” 和 爸 爸 轮 流 搀 扶 着 老 爷 爷 向上 爬 。 我
了
人教版三年级 上册 的课文 《 爬天都 峰》叙述 了一个小 女孩和一位 老爷爷互 相鼓 励爬 上天都峰 的故事 ,旨在 引导学 生 从身边 的人 物 中汲取 力量不 断 进取 。
在 学 习课 文 之 前 ,多数 学 生 都 没 有 去 过
我 想 , 时学 生 已 经 进 入 “ 我 之 心 此 使 即人乎唐人之心 , 又使唐人心 , 而 即为 我 之 心” 的情 境 中 , 过 合 理 利 用 文 本 的 空 通
文道结合浅见

文道结合浅见“文道结合”,顾名思义即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的发掘,使“文道结合”落到实处,并达到一定的目的,是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通过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体会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落实字词教学进行思想导向低年级语文教学以字词为主,在进行字词教学的同时,尽量挖掘字、词潜在的思想因素,使学生思想品质、思想情操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
如:“火”,在让同学们理解本意的基础上,知道“火”对人类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用火,最终让同学们懂得不应玩火的道理。
再如,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革命”一词的理解,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们理解守旧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只有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才是进步的。
通过字词教学,在少年儿童思想形成过程中,经过老师的分析、强化好、坏、美、丑、善、恶的概念,为学生思想的正确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演化文章内容,形成是非观点儿童的观点有一定的直观性、局限性,在衡量是非的时候,往往受直观印象的制约和片面、不完全观点的影响。
要使学生获得相当的是非观点,应抓住文章内容的思想因素,尽量挖掘内容的深度,体味思想感情。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可以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强化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印象,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自己的榜样。
《别了,我爱的中国》,在授课时,我抓装我真是个罪人”一句话,引导学生讨论学生产生了否定、肯定两种不同看法,在这种情形下,找依据时代背景,说明他此时离开中国正是他热爱祖国的集中体现。
同学们理解后,都被他的爱国热情所感染。
三、注意朗读训练,升华道德情感小学语文课本编入了许多情文并茂的文章。
如诗歌、散文等,对这类文章,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以诵读形式达到升华学生道德情感之功效。
如《林海》,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领略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开发情况,继而联想到兴国安邦之大业。
再如《种子的力》的第三自然段至最后,作者铿锵有力的词语写出了小草不屈不挠,不达目的不止的伟大精神,通过朗读,同学们体会到了文章中蕴藏的力量,理解了“这种草,才可以骄傲地嗤笑养育在花房里的盆花”的真正含义。
文以载道 以道育人

文以载道以道育人——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唐代文学家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道之何在?韩愈先生提出“文以载道”。
全日制聋校语文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第二条明确指出:教材富有现代气息,文质兼优,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
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养成教育。
因此,作为一名聋校语文教师,在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材特点和教学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一、情感教育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聋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
诸如《马踏飞燕》、《故宫博物院》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聋生,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美丽的天山牧场》《桂林山水》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天山、桂林等绮丽的风光。
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聋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重亲情、惜友情的情感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聋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
《背影》让聋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父母对“我”两种绝然不同的爱……这些浓浓的亲情,聋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还能让聋生和家人更加和睦。
而《少年闰土》《伟大的友谊》可以让聋生学会友爱,珍惜友谊。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聋生自身的生理缺陷限制了他们的生活交往范围,造成许多聋生孤僻、自卑的心理。
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
《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设身处地地让向聋生阐述着身体器官的珍贵和生命的宝贵;《生命的意义》文末那段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向聋生诠释着生命的真谛。
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感悟到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进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策略(全文)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策略(全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注重积累,储备感悟的底蕴1.丰富积累读者的知识经验是阅读感悟的重要因素,新知识的感悟和吸收,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
这意味着阅读感悟的深度与广度更多地取决于读者知识经验的丰厚程度,正所谓“得之于俄顷,积之于平时”。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
2.熟读成诵诵读是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诵读、体味,才能把握文本的内涵,体会的感情。
如《五彩池》中有这样的一段话:“面对这一派奇异的自然风光,我不禁深深赞叹:美啊,藏龙山上的五彩池!”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课始,我就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并质疑。
然后在学完五彩池的奇异景色后,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学生这样连续多次朗读,结果一次比一次体会得深,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感情,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
二、挖掘内涵,品味感悟的真谛1.激活想象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于人的联想,化枯燥乏味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以通过重组表象,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丰富深切的。
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名句,而其中的“绿”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
教学时,教师可紧紧抓住“绿”字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诗人作诗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回答勾勒出诗人立于船头眺望的简笔画;接着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并根据提示想象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感;然后再让学生扮演诗人来讲述想象到的情景;最后向学生介绍诗人王安石在选定“绿”字之前曾想用“过” “入”“满”等字的故事,同时让学生联想其他字,再让学生分别将这些字放入诗句中像诗人那样吟诵、比较,从而体会“绿”字的妙用。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工具性: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进行思维、交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人文性: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指引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受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综合性:听说读写、语文与其他学科、课内与课外、语言与文学等综合♦实践性:强调真实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形成,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民族性:民族的语言——民族的文化、精神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一)文道统一原则➢文学理论:思想内容+语言表达形式➢教学原则: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形式的统一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二)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原则1.语言和思维的性质:•思维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联系的、概括的和伺接的反映,是一种心理现象。
•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 马克思语),是人类用以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维成果的载体,它产生于社会交际,是一种社会现象。
2.语言和思维的关系:(1)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言为心声(2)思维制约语言(3)语言对思维起加工作用:修改调整语言就是调整思想☐从这个角度看,语文教学所应该培养的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输出思想)和通过语言理解别人的思维(汲取思想)的能力——结合的自觉性(三)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原则读、听是输入;写、说是输出。
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没有输出就无法检验输入,会降低输入的效率。
(四)课内外相结合原则(1)课外有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生活无处不语文。
(2)课外语文学习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语文知识能力的提高上,更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和发展上。
(3)注重课内对课外的指导和运用。
语文教材编排上的特点鲜明的时代性丰富的文化内涵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实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有开放性和弹性阅读教学中几种常见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教学运用(一)讲读法讲读法的长处:讲练结合,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简便灵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道结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文道结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生活中的启示”单元磨课所感
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
语文学科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是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进行人文思想的感悟。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该单元由四篇课文组成,课文内容故事性强,生活味浓,都富有生活的哲理。
本学期,我们语文科组重点研磨了该单元,在整学期的磨课、研课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略有所得。
我们常用的引导感悟方法通常是诵读、体验、涵泳、联想、想象,但在磨课中,我们发现这些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学生的感悟多是隔靴搔痒,并不是发自内心的。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应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从新认识并把握它,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一)在课外阅读中引导积累基本的知识经验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不以目识而以神遇,全凭经验来感悟。
用巴甫洛夫的观点来看,以往的经验经过长期积淀,在人的潜意识中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动力定型”,一旦受到某种刺激,大脑就会自动做出判断。
因此教给学生约定俗成的一些知识、经验,为感悟作准备。
因此,我们要让孩子多读些寓言、神
话、童话,了解人类的基本想像。
这样的积累多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自然就会增强。
(二)在态势语言的运用中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没有情感的波澜,绝不会高扬欣赏的风帆。
要让学生”欣赏的风帆“高扬,必须注入情感,让语文课洋溢激情,闪烁灵慧。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
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
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怪”我“大喜过望。
这样的语言整篇课文彼彼皆是,如果教师的脸上没有飞扬的神采,语言没有激动的音调,怎能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进而感受到美丽的异国风情?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掀起情感的波澜,用自己的情感去点燃学生的情感,学生入境后,同样会感染老师,当师生都进入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时,智慧火花就会迸出,感悟就出现了。
经常这样浸润感染,学生就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三)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透视力
儿童是天生的想象家,要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透视力“,首先要开发他的五官,开发他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增
强他观察与感受外部世界的能力,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关系。
如《钓鱼的启示中》的结尾中有这样一句话: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月光如水的夜晚是怎样的?一个简单的词,就是一幅美妙的画。
联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
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来体会月夜的美好,通过联想相关的词,诗句,和有感情的诵读来达到感悟的目的,这比单纯的让学生谈这月夜是怎样的更有语文味,更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特质。
(四)在形象再现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王国维先生说,”真正的知识唯存于直观“.爱因斯坦自称,他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时,思维的样式不是语言,而是图像。
德国的魏格纳在观看世界地图时,发现美洲大陆的外部轮廓是如此相似,遂产生一种奇妙的想像:这两块大陆原来是一个整体。
于是提出了近代地质学上有较大影响的”大陆漂移说“.
因此,展示形象,强化感受是”悟“的前提之一、通俗地说,就是课文描写的形象让学生仿佛看到、听到、触摸到,感受就真切了,这样,文章的主旨才会被学生悟出。
《珍珠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脸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作为教师应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性,让他读出画面,这样,学生才会悟出母爱的伟大。
(五)在大胆猜想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物理学家玻恩说:”实验物理学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来源于一些人的直觉。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合理想像,力求做出漂亮的应急性回答。
在《钓鱼的启示》中,有这样的一个细节: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此时,父亲盯着鲈鱼在想什么呢?其实,但是父亲也在犹豫,因为这实在太诱惑了,也有太多的理由要留下鲈鱼了,但为了教育我,父亲还是坚持守住道德原则。
学生对这一点的理解,对后文的感悟至关重要,在教学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心理状况,引发学生的想像力,激活思维力,诱发创造力,这样一些非逻辑的直觉思维,如顿悟、灵感都会接踵而来。
诚然,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呈现出的个性言语品质、个性思维品质也就不同,对文章的感悟也就会有差异。
我们在”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的同时,要想法设法在”感悟“下下功夫,使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