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惊蛰养生经

合集下载

阳春三月养生经

阳春三月养生经

阳春三月养生经*导读:阳春三月天气开始转暖,这时养生要注意些什么呢?三月中有两个节气,这两个节气养生又该注意些什么呢?3月如何养生三月强身健体养生经三月:惊蛰醒万物春分昼夜分三月是春天将要过一半的时候,从二十四节气来说,包含有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

今年的惊蛰是3月5日,春分是3月20日。

天气特点:惊蛰是指春雷初响,惊醒蛰伏中的昆虫。

这时节已经进入仲春,桃花红、李花白、鸟儿高飞的时节。

在古代有句谚语: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

这是说惊蛰听到雷声是正常的。

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的天气已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的出现,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出土活动。

此时雨水渐多,是春播的有利时机。

春分的分,是过了一半的意思。

此时正是农家最忙的时节,也应该是春暖花开的时节。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平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说明春分以后天气处于阴阳、昼夜相对平分状态。

气温应继续升高,强对流天气增多。

所以此季节应注意预防雷电及强对流天气灾害。

北方天气呼寒呼热,一周之内可以相差610度,也说明了春分的气候特点。

春天,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民间称之为春困,这是人体的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养生计划:《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志生。

这就是说,春天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快、身体健康。

居住北方气温较低,早晚温差大的地区要注意保暖。

春季应肝,如养生不当,可以伤肝。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也要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

今年春天好像来的晚,又由于近期北京降雨较少,天气干燥,所以,也要防止呼吸道疾病。

饮食调养既要根据节气变化,又要考虑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而定。

春夏养阳为主要原则,也就是适当多吃能温补阳气的食物。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春天应肝,肝气旺可伤脾,春季要注意多食甜,少食酸以养脾。

惊蛰意味着什么意思

惊蛰意味着什么意思

惊蛰意味着什么意思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便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

惊蛰节气与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他节气一样,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

那么,惊蛰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惊蛰-蛰根养生惊蛰意味着阳气渐长,万物复苏。

此时正值春回大地,草木欲滋。

《黄帝内经》中记载:“惊蛰者,阳始振,闭藏开阳,血分大有。

” 意味着万物开始生长,人体血气活跃,需要注意调养生机。

惊蛰-春雷和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节,惊蛰,雷乃发声。

”惊蛰不仅仅是气候现象,更寄托着古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感悟。

春雷是惊蛰节气的标志,有“雷声拔山河”的说法,表示着大地开始复苏,生命力重新焕发。

惊蛰-农事习俗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惊蛰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有着许多与农事相关的习俗。

根据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人们在惊蛰这一天会进行祭祀、种田、祈福等活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惊蛰-心理寓意惊蛰节气在民间还有着丰富的心理寓意。

在这一节气中,不少人会感受到内心的潜在振动,似春雷般的触动心灵,引发对自己生活现状的反思和安排。

有许多人会在这个时刻做出一些新的打算和改变,给自己的内心注入新的希望和动力。

惊蛰-詩詞歌賦历代文人雅士也对惊蛰进行了许多描写。

其中甚至有“惊蛰节”专题的诗词歌赋。

他们通过文学的表达形式,赞美春天的美好,描绘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感受到惊蛰节气所带来的喜悦和激动。

惊蛰-人们的期盼惊蛰节气标志着春天的来临,人们对于这个节气总是充满期盼和希望。

在这个时辰,人们开始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正如古诗所云:“惊蛰春风夜起吼,紫陵牵日碎金猴。

”结语总而言之,惊蛰不仅仅是一个代表气候变化的节气,更是代表着自然界的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从蛰伏到争气,从守静到焕燿,惊蛰标志着人们的生活从冬季到春季的转变,承载着对生命和美好的无限憧憬和希冀。

希望我们都能在惊蛰这个节气里,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美好,充满希望与激情,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迎接春天的到来!愿大家都能在新的一年里获得收获,生活美满,幸福安康!。

惊蛰养生方法

惊蛰养生方法

惊蛰养生方法四种体质惊蛰养生方法一、惊蛰应多吃清淡食物《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意思是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容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

在日常饮食中注意做到饮食品种的多样化,以保证人体能够得到丰富而充足的营养素供给。

由于惊蛰后的天气明显变暖,不但各种动物开始活动,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所以人们需要进行饮食调养,增强体质以抵御病菌或病毒的侵袭。

惊蛰节气是传染病多发的日子,要预防季节性的传染病的.发生,应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甘蔗等。

维生素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维生素c的摄入能够明显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食物有:水萝卜、辣椒、甜椒、苦瓜、蒜苗、白菜薹、红菜薹、油菜薹、甘蓝(圆白菜)、菜花、西兰花、芥菜、芥蓝、菠菜、萝卜缨、木耳菜、香菜、苋菜、芦笋、白薯叶、山楂、黑加仑、沙棘、柑橘、刺梨、番石榴、桂圆、荔枝、木瓜等。

二、惊蛰宜适当进补惊蛰的饮食原则是保阴潜阳,可以适当选用一些补品,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一般应选服具有调血补气、健脾补肾、养肺补脑的补品。

像鹌鹑汤、白木耳煮麻雀、清补菜鸭、枸杞银耳羹、荸荠萝卜汁、枸杞蛇肉汤、虫草山药烧牛髓、扁豆粥等。

或食用一些海参、龟肉、蟹肉、银耳、雄鸭、冬虫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应少吃。

下面给大家介绍两款进补食疗方:1.猪心枣仁汤猪心1个,酸枣仁15克,茯苓15克,远志5克,味精、精盐各适量。

先将猪心剖开,洗干净;茯苓、酸枣仁、远志用细纱布袋装好,扎紧口与猪心同入砂锅,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打去浮沫,后改文火慢炖,至猪心熟透后,加入少许精盐、味精调味即成。

此汤有补血养心、益肝宁神之功效。

适用于心肝血虚所致的心悸不宁,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以及阵发性心动过速、风湿性心脏病、神经衰弱、癔病等。

2.炖龙眼党参鸽肉汤龙眼肉30克,党参30克,白鸽肉150克。

黄帝内经春季养生

黄帝内经春季养生

黄帝内经春季养生篇一:黄帝内经与四季养生“养生”这个词在普通人群中有着逐渐增长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身体质量的提高。

思想是人价值的扩展,而身体的健康则是根基。

而《黄帝内经》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皇帝内经》简称为《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皇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家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古时人们就注意到天时地利带给人们的影响,而现在天气如此多变,人们会因此难以适应,容易生病。

这时,我们应该注意养生。

这是一个预防疾病的不错方法。

从四时来说,《黄帝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不可分割。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体的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身调节。

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强调了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即要顺四时、适环境、调阴阳,以增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

《内论》同时提出四时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皇帝内经》在描述春天节气特点时,写道:“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就是与春天气机适应的养生之理。

《黄帝内经》也描述了春天里,饮食和健康的关系,比如立春我们吃春饼,春饼中包裹着豆芽。

而芽!初生的芽,生命力的集聚。

从现代营养学讲,食物没有质的区别,就是蛋白质、脂肪的含量的差别,中国人认为,吃豆芽跟吃豆瓣完全不同,芽是最具生命力的。

所以,我们除了吃豆芽,还吃什么芽?香椿芽。

这些都是初生的、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东西,所以呢,要吃这个。

而且,肝的颜色是什么?青。

吃这些绿色的、初生的、生发的食物,有意识的要添加这个。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春分 保持阴阳平衡
常练“春分二月中坐功”
Part.01 春生养肝防 春困
清明 贵在与自然同气相 求
01
多雨的清明
06
其他养生之道
02
清明时节人体 生理反应
05
清明时节日常 起居指南
03
清明时节养生 原则
04 清明时节饮 食进补方案
Part.01 春生养肝防春困
清明 贵在与自然同气相求
常练“清明三月节坐功”
小雪时节饮食 进补ຫໍສະໝຸດ 案0 2小雪时节人体 生理反应
0 5
小雪时节日常 起居指南
0 3
小雪时节养生 原则
0 6
常练“小雪十 月中坐功”
Part.04 冬 藏敛阳又护 阴
大雪 大雪藏热,防寒保暖
0 1
大雪时节人体 生理反应
0 4
日常起居指南
0 2
大雪时节养生 原则
0 5
其他养生之道
0 3
饮食进补方案
0 6
0 2
雨水时节人体 生理反应
0 5
雨水时节日常 起居指南
0 3
雨水时节养生 原则
0 6
常练“雨水正 月中坐功”
Part.01 春 生养肝防春 困
惊蛰 警惕肝脏疾病的侵袭
0 1
惊蛰回暖,新 生命的诞生
0 4
惊蛰时节饮食 进补方案
0 2
惊蛰时节人体 生理反应
0 5
惊蛰时节日常 起居指南
0 3
惊蛰时节养生 原则
大寒 大寒,防风 御寒
Part.04 冬藏敛阳又护阴
立冬 养藏补阳不可少
0 1
养精蓄锐,气 温还不太低
0 4
饮食进补方案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第一步气——风(大寒,立春,雨水,惊蛰),第二步气——热(春分,清明,谷雨,立夏),第三步气——火(小满,芒种,夏至,小暑),第四步气——湿(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第五步气——燥(秋分,寒露,霜降,立冬),第六步气——寒(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一立春助阳生发(2月3-5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宜:多梳头,清热解毒,补阳气;忌:吹风,刺激性食物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

补阳气的葱,蒜,芽菜(豆芽,香椿,姜芽),韭菜(补肝阳)等生发性食物。

立春吃芽菜少放醋或不放醋,少放肉或不放肉。

果汁等酸味具有抑制收敛作用的少吃。

芽菜中可放一些姜丝中和其寒性,宜凉拌,煮汤为佳。

猪血是养血的,韭菜炒鸡蛋是补肝肾,益气血的美食。

韭菜炒猪肝,气血不足,健忘失眠的人宜多吃。

阴虚有热,患疮疡的人最好不要吃。

还可以多吃芥菜,鸡肝,鸭血,红枣等温性食物。

青色主肝,可以多吃菠菜,芹菜。

酸味入肝,会导致肝功能偏亢,损伤脾胃。

不吃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适量运动有好处。

头痛发热伤于风,按摩食疗得健康。

在六淫病邪中,风是致病的首要因素。

防风食物——天麻,可制作天麻(20克)炖鱼头。

梳头也将风邪拒之门外。

风池穴,风府穴。

春来痔不来,春去痔无踪。

痔疮是肠胃内热蓄积而成。

多吃时令菜。

菠菜泡红酒,田螺水汁,提肛运动三法可治痔疮。

立春水痘发病高,清热解毒是关键。

“百草回芽,百病发作”。

可选用金银花甘蔗汁。

甘蔗,入肺经,胃经,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的功能。

解毒祛湿方:新鲜马齿苋30克捣烂成汁,荸荠粉20克,加入适量冰糖,倒入开水搅拌均匀。

荸荠,性寒味甘,入脾,胃经,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生津止渴,利尿化湿的功效。

多吃稀粥,米汤,面条,白菜,芹菜,菠菜,胡萝卜汁,绿豆海带汤,新鲜水果。

是月食地黄粥以补虚。

正月肾气受病,肺脏气微。

宜减咸酸增辛味,助肾补肺,安养胃气。

勿冒冰冻,勿极温暖。

早起夜卧,以缓形神。

勿食生葱,损人津血。

韩立的惊蛰十二变是什么

韩立的惊蛰十二变是什么

韩立的惊蛰十二变是什么想知道过了惊蛰节后是什么吗?下面由小编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韩立的惊蛰十二变是什么出自《凡人修仙传》惊蛰养生注意问题一“春困”和“春捂”在这节气里尤为突出和重要。

此时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上醒来比任何一节气都迟,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春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春回大地,天气渐暖,人体皮肤的毛孔和血管也逐渐舒张,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

但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相对稳定的。

供应外周的血液增多了,而供应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所以出现了所谓“春眠不觉晓”的“春困”。

此节气冷暖变幻无常,因而“春捂”尤为重要,不宜过早脱去御寒的衣物。

感冒不是在寒冷时容易染上的,往往是在气温上升或出汗时脱去过多的衣服,突然着凉时染得的。

从祖国医学上说,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

老人更要注意身体的保养。

如元代著名养生家丘处机在《摄身消息论》中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

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了中医这一观点,尤其在惊蛰里,属肝病的高发季节。

此外,不少的传染病都易流行爆发。

惊蛰养生注意问题二饮食调养上主要是以“春夏养阳”为总体原则适当多进食能升发阳气的食物和蔬菜,如韭菜、菠菜、荠菜等。

值得一提的是,此节气各种病菌开始活跃,因细菌而感染的疾病增多,大蒜是一种广谱抗菌食品,对多种致病菌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常吃大蒜对预防呼吸道和胃肠道有作用。

在江南一带,民间还爱以菊花的嫩苗(当地称为“菊花脑”)炒菜和煎汤,对高血压头昏或肝火偏盛食之尤宜,可起到降血压、清肝明目的效果。

爱好食鱼生的人,在这段时间里应少食或忌食,以防各类细菌乘虚而入。

惊蛰养生注意问题三广东人历来善以汤水养生结合这节气多变的特点,在利水祛湿、健脾补益时宜用苋菜头云苓鲫鱼汤;在既防春寒又祛湿困时宜用萝卜莲子茨实煲猪横脷汤;在清热宜肺、防呼吸道疾病时宜用鱼腥草煲猪肺汤;在补中行气、健脾醒胃、防胃寒诸症时宜用春砂仁煲猪扇骨汤;在辅助治疗四肢麻痹、颈背酸痛时宜用老桑枝煲鸡肉汤;预防感冒宜用葱白豆豉葛根汤等。

杨建宇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赏析_五_惊蛰养生_王志华

杨建宇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赏析_五_惊蛰养生_王志华

第10卷第05期·总第133期 2012年3月·上半月刊101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

《难经》拓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概念,提出了“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所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也”的认识,已明确增添了既病防变的思想。

张仲景发展了《黄帝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在《金匮要略》的开篇即问:“上工治未病,何也?”接着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多侧面论述了治未病的原理、方法,不仅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而且有“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经验和“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实践。

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治未病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养生保健,均有涉猎;治则方药,一应齐全。

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在《千金》两方中,他还明确论证了治未病与养性的直接关系:“喜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创造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

朱丹溪对治未病也有高明的认识,说:“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叶天士未雨绸缪的思想,又较前进了一步,他提出的“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是疾病过程中防变于先的主动措施。

中医指的“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

通常认为,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反映于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文章可做,都可以根据疾病发生、发展、传播、转化的规律采取使疾病朝正向逆转的措施,都有医者施展才华的机遇。

通过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强身健体,增添健康动力、科学用药,充实健康保障的综合运作,达到防病强身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惊蛰养生经
由于历史的原因,启蛰与雨水的位置发生了变动。

古启蛰(现雨水),在每年的2月18日到20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时开始进入。

启蛰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启蛰后,人们则能明显感受到春回大地、春满人间的气氛。

惊蛰在每年公历的3月5~7日,这是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

七十二候中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惊醒了,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时节要防风痹。

因为早春多风,天气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受风后容易发生关节肌肉酸痛,其特点是具有游走性,可先后发生在肩、颈、腰等关节。

此时的养生方法是脱冬衣要晚,可服舒筋活络丸或风湿骨痛丸等药物治疗。

这个时节最容易感染上病毒性疱疹,如带状疱疹,严重时集中分布腰部,俗称腰缠火丹,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饮食调养要根据节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而定。

主要以“春夏养阳”为原则,可适当多吃能生发阳气的食物。

春天肝气旺易伤脾,故惊蛰季节要少吃酸,多吃养脾食物,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补益正气作用的食疗粥来增强体质。

惊蛰节气的气候变化
冷暖空气交替频繁:惊蛰时节,冷空气尽显余威,有时还会长驱直入;暖空气与时俱进,势力渐强,二者交替作用,显示出冷暖交替、
风晴雨雪的天气特点。

此时南方的阴雨天气开始增多;北方则是干燥多风,有时伴有沙尘天气出现。

有谚语说“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可见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忽高忽低,需要防寒保暖,补充水分。

气温逐渐上升:“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

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

我国劳动人民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惊蛰节气的人体反应
肝火旺盛: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易动怒,易患眩晕、中风等疾病。

对年轻人来讲,因为春天时人的阳气骤然上升,引动体内热气,易出现痤疮、怕热出汗、经期长等症状。

所以,养肝除了要远离烟酒、禁厚重口味的饮食,最重要的便是滋阴清肝火。

皮肤病的高发时期:这个时期,风疹、麻疹、水痘和皮炎等皮肤病的发生概率增高。

另外,花粉过敏症也容易发生于春暖花开的季节,症状为鼻子奇痒难忍,接连不断地打喷嚏、流清涕,眼睛也经常流泪、发痒。

有的人还会出现头痛、胸闷、哮喘等症状。

容易感染病毒: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

肝病好发于此季,尤其是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肝区痛、肝肿大。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除通过水、生活接触传播外,主要通过食品,
尤其是食用未彻底熟透的毛蚶等贝壳类水产品传播;好发年龄主要为15岁以上的青壮年。

为做好预防措施,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

惊蛰节气的养生原则
提升气血,阴阳调和:惊蛰节气一过,各种病毒和细菌在度过了隆冬之后也变得异常活跃起来,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因此养生应顺应阳气长盛、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平衡作息,调养饮食起居:惊蛰时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及自身体质差异进行精神、饮食、起居的调养。

《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

”春天早睡早起,慢步缓行,可使精神愉悦、身体通达。

提高疾病预防意识:惊蛰时节是春暖花开的日子,又是疾病多发的时期。

因而,这一节气中必须做好一些疾病的预防工作。

由于春季与肝相呼应,养生不当则易伤肝,要重点保护肝脏。

温热健脾,多甘少酸
应适当多吃温热食物:虽然冬季已经过去,但仍有余寒未清,人体内的阳气已经苏醒,开始生发、壮盛,此时可以吃些温补的食物御寒助阳。

例如韭菜、大蒜、洋葱、香菜、姜、葱,这些食物性温,味辛,可以驱散风寒,抑制病菌。

应少吃酸味食物:中医认为,春天里,人体的肝气容易亢奋,名医孙思邈有“春日应该省酸”之说。

虽然适量酸味对补养肝气有益,
但如果本身的肝气已经亢奋再摄入过多的酸味,则会造成肝气过旺,反而伤肝,肝受损了势必伤及脾胃。

应适当多吃甘味食物:甘味对补脾气最有益,脾脏强健了,可以辅助肝气。

甘味食物具有滋养、补脾、润燥、补气血、解毒及缓解肌肉紧张的作用,有助于脾的运化作用。

性温味甘的食物有: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燕麦;蔬果类如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板栗;肉类如牛肉、鲫鱼、鲈鱼。

推荐惊蛰养生菜
花生鹿筋猪骨汤:取花生200克,鹿筋100克,猪骨500克,红枣6颗,生姜3片,盐、植物油、酱油各适量。

花生去壳、红枣去核后,均洗净,稍浸泡;鹿筋洗净,温水浸泡至软;猪骨洗净,用刀背敲裂。

然后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 000毫升(约12碗水量),大火煲沸后,改为小火煲约3小时,最后调入适量盐和植物油即可。

花生、鹿筋可捞起,拌入酱油佐餐食用。

此汤补脾暖胃、强筋壮骨。

肉末蘑菇烧豆腐:取猪肉50克,蘑菇30克,豆腐400克,酱油10克,葱、姜、盐、料酒、植物油各适量。

将猪肉剁成肉末;蘑菇洗净用温水泡,切成小方丁,泡蘑菇的水留用;再将豆腐切成小方块,沸水焯过备用;葱、姜洗净切末。

炒锅烧热后放植物油加热,先把豆腐煎至两面黄,盛起放一边,再下蘑菇、葱、姜、肉末,煸炒至透。

然后下豆腐,加入料酒、泡蘑菇的水、盐、酱油同烧,至入味即可。

此菜补益气血、健脾醒胃。

宜用健脾润肺、清火解毒的药膳
野菊花饮:滋阴清肝火首选野菊花。

野菊花归肺、肝经,有疏风清热、解毒的作用。

惊蛰时节,气温变化大,这时多喝一些野菊花茶,可预防感冒、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风火头痛,也可有效治疗因肝气生发太过而形成的春困、头重脚轻、流鼻血等症状。

用菊花15克,黄芪、甘草各20克,沸水冲,代茶饮,适用于咽痛干咳、头晕目眩等症。

党参黄芪粥:取党参10克,黄芪15克,大米100克。

将党参、黄芪洗净,放入水中浸泡30分钟。

用小火煮沸40分钟,去除中药后,放大米煮成粥。

此粥具有益气固表、增强体质的功效。

养眠忌怒,多做和缓运动
养足睡眠:人体的皮肤在寒冷的冬天里受到刺激,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和毛孔闭合。

惊蛰过后,气温升高,身体的毛孔、汗腺、血管开始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旺盛起来。

这样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

随着天气变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地加大,大脑的供氧量也就显得不足了。

加上气温回暖的良性刺激,使大脑受到某种抑制,因而人们就会感到困倦思睡,总觉得睡不够。

因此,惊蛰节气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为身体提供足够的精力支持。

忌怒火,保持精神愉悦:快乐的情绪会加快体内系统的循环,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

而怒气伤肝,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否则,肝气太盛,易患头晕、
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

我们要学会通过发泄来消除怒气,切忌妄动肝火。

惊蛰宜做和缓运动:春季的自然界呈复苏之势。

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此时,人体各脏器的功能都处于比较低的状态,运动器官也不例外,如四肢关节、肌肉还处在“苏醒前期”,若运动幅度大,运动量大,对身体的伤害是巨大的。

所以,应以和缓的运动为主,如走路、慢跑、打太极拳等。

重在保暖:惊蛰节气逢“九九”到九尽,冷空气活动还比较频繁,需要注意防寒。

如何预治惊蛰易犯的肋间神经痛
惊蛰,天气干燥多风,风性好动,所以易招致多种神经痛,像肋间神经痛。

但要注意左侧肋间神经痛与心绞痛的区别,心绞痛多发生在左侧心前区,同时还有心慌、气短、胸闷等症,应及时就医;而肋间神经痛是沿着胸部的肋骨向周围扩散的疼痛,通常发生在左右胸的某一侧,深呼吸或咳嗽、打喷嚏时会引起剧痛。

预防肋间神经痛的方法也很简单,用防风、白芍各3克、菊花3~5朵、冰糖2块泡水饮。

对火气大的人,像有口苦、口干、舌黄者,可加麦冬5克、黄芩3克,同样也用泡茶饮的方法即可。

预防惊蛰易得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就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同时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

春季也是流行性疾病多发的季节,例如流感、水痘、甲型肝炎、肺炎等。

流感是这个节气最易发生的病毒性感染病,并且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

体质弱的老人,要注意保暖。

另外,也可选择中药预防。

贯众、板蓝根、葛根、藿香、生甘草各9克煎服,每日1剂,连服3日,可起预防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