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3)真至圣贤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译文)

闻 上 古 之 人 ,春 秋 皆
dù bǎi suì
ér dòng zuò bù shuāi
度 百 岁 ,而 动 作 不 衰 ;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jīn shí zhī rén nián bàn bǎi ér dòng
今 时 之 人, 年 半 百 而 动
zuò jiē shuāi zhě shí shì yì yé
而 不 倦 ,气 从 以 顺 ,各 从
qí yù jiē dé suǒ yuàn gù měi qí
其 欲,皆 得 所 愿 。故 美 其
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 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 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
shí rèn qí fú lè qí sú gāo xià 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xī zài huáng dì
shēng ér shén
昔 在 黄 帝 ,生 而 神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
líng ruò ér néng yán yòu ér xùn qí
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
灵 ,弱 而 能 言,幼 而 徇 齐,
zhǎng ér dūn mǐn chéng ér dēng tiān
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
长 而 敦 敏, 成 而 登 天 。 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
nǎi wèn yú tiān shī yuē
yú 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
乃 问 于 天 师 曰 :余
wén shàng gǔ zhī rén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上古天真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上古天真书名: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朝代:清作者:张志聪时间:公元1644-1911年[卷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上古。
谓所生之来。
天真。
天乙始生之真元也。
首四篇。
论调精神气血。
所生之来谓之精。
故首论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故次论神。
气乃精水中之生阳。
故后论气。
昔在黄帝。
生而神灵。
弱而能言。
幼而徇齐。
长而敦敏。
成而登天。
(徇音循长上声按史记、黄帝姓公孙。
名轩辕。
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继神农氏而有天下。
都轩辕之丘。
以土德王。
故号黄帝。
神灵、智能也。
徇顺、齐正、敦信、敏达也。
此节记圣德禀性之异。
发言之早。
方其幼也。
能顺而正。
及其长也。
既敦且敏。
故其垂拱致治。
教化大行。
广制度以利天下。
垂法象以教后世。
生知之圣人也。
后铸鼎于鼎湖山。
鼎成而白日升天。
此亦寿敝天地。
无有终时之真人也。
)乃问于天师曰。
余闻上古之人。
春秋皆度百岁。
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
人将失之耶。
(天师。
尊称岐伯也。
天者。
谓能修其天真。
师乃先知先觉者也。
言道者。
上帝之所贵。
师所以传道而设教。
故称伯曰天师。
度、越也。
度百岁者。
百二十岁也。
)岐伯对曰。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上古。
太古也。
知道。
谓知修养之道也。
法。
取法也。
阴阳。
天地四时。
五行六气也。
和。
调也。
术数者。
调养精气之法也。
盖阴阳者。
万物之终始。
死生之本。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故能取法以和调。
是谓得道。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灵枢决气篇曰。
上焦开发。
宣五谷味。
熏肤充身泽毛。
若雾露之溉。
是谓气。
饮食有节。
养其气也。
生气通天论曰。
起居如惊。
神气乃浮。
起居有常。
养其神也。
烦劳则张。
精绝。
不妄作劳。
养其精也。
夫神气去。
形独居。
人乃死。
能调养其神气。
故能与形俱存。
而尽终其天年。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酒能伤脾。
脾气伤。
则不能宣五谷味。
而生气伤矣。
以妄为常。
伤其神矣。
醉以入房。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题解】《内经》在自然观、价值观上接受了道家思想,认为人类的道德是一个退化的过程。
上古是人类道德水平最高和生活最合乎理想的时期,那时的人类完全取法于自然之道而生活,能够享尽天赋百年寿命,而当世的人们因违背了养生之道,难获天赋之年。
号召人们遵循道家自然无为的态度,合乎养生之道去生活。
养生的核心要义在于保持“形与神俱”的形神统一状态。
“天真”即天赋予人的真精真气,上古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明白保养天真的重要意义,故以《上古天真论》名篇。
本篇还依据女七、男八的自然节律论述了人体生理变化的规律,以指导养生实践。
最后,论述了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四等养生成就所达到的境界。
本篇名言:“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注释】①黄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学者认为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古代许多文献,常冠以“黄帝”字样,以示学有根本。
《淮南子·修务训》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这些学者都是没有文化,不通道之人。
黄帝并非传说,内经也并非托名,而是真人真言,就是黄帝所作。
)②神灵:聪明而智慧。
③徇齐:此指思维敏捷,理解事物迅速。
徇,通“睿”,迅疾。
齐,敏捷。
《荀子·修身》:“齐给便利,即节之以动止。
”④敦敏:敦厚,勤勉。
【译文】古代的轩辕黄帝,生来就异常聪明,小时候就善于言辞,很小的时候就对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长大后,敦厚朴实而又勤勉努力,到了成年就登上了天子位。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注释】①天师:黄帝对岐伯的尊称。
②春秋:指人的年龄。
【译文】黄帝问岐伯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年龄都超过了百岁,但行动没有衰老的迹象;现在的人,年龄到五十岁,动作就显得衰老了。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
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
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
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1)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引言《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它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重要章节,主要讨论了人类在上古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养生之道。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进行详细阐述。
上古天真论的意义上古天真论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篇章,提供了一个关于人类身体和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视角。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并强调了人们应该如何根据自然的规律来调养身体。
这对当代人们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现代人类正面临着许多与自然界和自然规律相背离的问题。
通过研究上古天真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与人类身体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上古天真论的内容上古天真论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人类的起源,上古生活状态,上古饮食习惯和上古养生方法。
人类的起源《黄帝内经》认为,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那时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与动植物和谐共处。
人们的生活方式简单而纯朴,他们没有受到现代社会的各种压力和污染的干扰。
这种纯朴的生活状态对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
上古生活状态上古人们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他们以农耕为生,每天都身体力行地与大自然接触。
他们没有过多的物质欲望,也不会因无谓的争斗而产生压力。
相比之下,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往往忙碌而紧张,他们经常要面对大量的压力和焦虑。
通过研究上古生活状态,我们可以看到简单生活的重要性,并从中寻找减轻压力和焦虑的方法。
上古饮食习惯按照《黄帝内经》的描述,上古人们的饮食更加健康和自然。
他们追求天然、新鲜而均衡的食物,注重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和野生动物的摄入。
与之相比,现代人类往往倾向于食用加工食品和高热量食物,这对人体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研究上古饮食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并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上古养生方法上古人们在保持身心健康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他们注重调养身体,积极参与各种运动,保持身体的柔韧和灵活。
他们还注重精神的调养,通过冥想和情绪的调控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自学笔记 黄帝内经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天真:上天赋予人的元气,生来具有的,非人造的;真对伪;昔在黃帝昔在黃帝,,生而神靈①,弱而能言②,幼而徇③齊,長而敦敏④,成而登㆝⑤。
①《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神,引申万物者。
神,引申万物者。
""靈,能与天沟通②言,立德、立言、立功;言:是条理分明、有深度的有深度的;;③疾速疾速,,引申指敏慧引申指敏慧。
徇,通"迅"。
④敦,信也信也。
敏,达也达也。
⑤黄帝后铸鼎于鼎湖山黄帝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鼎成而白日升天,群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
(而,连接主谓)廼①問於㆝師曰問於㆝師曰::『余聞㆖古之㆟余聞㆖古之㆟,,春秋②皆度③百嵗百嵗,,而動作不衰④,今時之㆟之㆟,,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將失之⑤耶?』①乃同迺、廼:于是,就;②春秋:指年岁;③度:度过④动作:行动和劳作;⑤之:指度百岁的方法歧伯對曰:『㆖古之㆟,其知道①者,法②於陰陽③,和於術數④。
食飲㈲節⑤,起居㈲常起居㈲常,,不妄作㈸⑥,故能形與神俱⑦,而盡終其㆝年⑧,度百嵗乃去度百嵗乃去。
①知道:懂得知道:懂得养养身的方法身的方法。
②法:法:效法,引申为向效法,引申为向效法,引申为向.........学习;学习;③阴阳阴阳:地为阴,天为阳,引申为天:地为阴,天为阳,引申为天地间的变化地间的变化;;④和:符合符合,,跟随跟随;;术是方式术是方式((占卜占卜)),数指计算数指计算;;补充补充::法于法于......,,和于和于......::按......做做,与...相一致;阴阳是大法,大道;术数是法的细节;我国古人对于天体运行、四季变换等具体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推算有其不同于现在西方科学的方法,易经、河图、洛书就是典范;四气调神大论曰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死生之本。
自学笔记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天真:上天赋予人的元气,生来具有的,非人造的;真对伪;昔在黃帝昔在黃帝,,生而神靈①,弱而能言②,幼而徇③齊,長而敦敏④,成而登㆝⑤。
①《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神,引申万物者。
神,引申万物者。
""靈,能与天沟通②言,立德、立言、立功;言:是条理分明、有深度的有深度的;;③疾速疾速,,引申指敏慧引申指敏慧。
徇,通"迅"。
④敦,信也信也。
敏,达也达也。
⑤黄帝后铸鼎于鼎湖山黄帝后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鼎成而白日升天,群群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臣葬衣冠于桥山墓,今犹在。
(而,连接主谓)廼①問於㆝師曰問於㆝師曰::『余聞㆖古之㆟余聞㆖古之㆟,,春秋②皆度③百嵗百嵗,,而動作不衰④,今時之㆟之㆟,,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將失之⑤耶?』①乃同迺、廼:于是,就;②春秋:指年岁;③度:度过④动作:行动和劳作;⑤之:指度百岁的方法歧伯對曰:『㆖古之㆟,其知道①者,法②於陰陽③,和於術數④。
食飲㈲節⑤,起居㈲常起居㈲常,,不妄作㈸⑥,故能形與神俱⑦,而盡終其㆝年⑧,度百嵗乃去度百嵗乃去。
①知道:懂得知道:懂得养养身的方法身的方法。
②法:法:效法,引申为向效法,引申为向效法,引申为向.........学习;学习;③阴阳阴阳:地为阴,天为阳,引申为天:地为阴,天为阳,引申为天地间的变化地间的变化;;④和:符合符合,,跟随跟随;;术是方式术是方式((占卜占卜)),数指计算数指计算;;补充补充::法于法于......,,和于和于......::按......做做,与...相一致;阴阳是大法,大道;术数是法的细节;我国古人对于天体运行、四季变换等具体变化规律的认识和推算有其不同于现在西方科学的方法,易经、河图、洛书就是典范;四气调神大论曰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死生之本。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③真至圣贤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③真至圣贤■原文【 XJ】上一节,岐伯向黄帝讲述了男女生理变化的不同点,即女七男八。
而在本节中,他前半段重点阐述了肾对生殖的重要性,而后半段重点讲述了上古、中古时期的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即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的养生之道。
精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③真至圣贤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弊,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肾者主水......【原文】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点评】此段话重点说明肾的重要作用。
这里提到的肾,不单独指解剖学上的肾,而是指人体的整个泌尿生殖系统。
1、肾者主水:肾,肾脏,在中医里应该泛指与泌尿生殖相关的系统;者,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读~,作~,二~必居其一,来~。
在这里特指肾;主:当动词,管理之意;水,“肾为水脏”,它在调节体内水液平衡方面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肾对体内水液的潴留,分布与排泄,主要靠肾气的“开”和“阖”(所谓肾主开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③真至圣贤上一节,岐伯向黄帝讲述了男女生理变化的不同点,即女七男八。
而在本节中,他前半段重点阐述了肾对生殖的重要性,而后半段重点讲述了上古、中古时期的四种不同类型的人,即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的养生之道。
【原文】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整段翻译】肾掌管水液的开阖,接受五脏六腑之精髓并储藏,因此五脏气血才能旺盛,肾脏才能外泻精气。
【原文】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整段翻译】如今,五脏的功能都衰退了,骨肉慢慢松懈分离了,天癸已经耗尽,所以发鬓都变白了,身体沉重,走路不稳,也就无法生育子女了。
【原文】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整段翻译】黄帝问道,为什么有的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但却能生育呢?岐伯说,那是因为此人天生精力过人,气血和经脉经常保持通畅,并且肾气足够多。
虽然年经大的人可以生育,但一般而言,男人能生育的年龄不超过64岁,而女人不超过49岁,精气便枯竭了。
【原文】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整段翻译】黄帝问道: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超过了百岁,还能生子吗?岐伯答道: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可以抵御衰老而保持很好的形体,身体虽然年事已高,但也可以生育。
【原文】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金鸡独立
【整段翻译】黄帝说,我听说有上古时代的真人,懂得胎吸法,掌握自然变化之规律,可以呼吸天地之间的精气,常常练习气功,这样,肌肉就很结实,所以,他们的寿命就如同天地一样长久而没有终了,这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了养生之道的精髓。
(其实,黄帝这里说的上古之人能长寿,并非真的能活到天地的寿命,这里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而已。
)
【原文】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整段翻译】中古时,有被称为至人的人,他们具有淳厚的道德思想,完全掌握了养生之道,懂得阴阳调和之道,注意根据四季变化进行调节,脱离世俗,聚精会神,在天地之间游荡,视力和听力可达很远很远(八远),
这些都是增加其寿命,增强其体魄的方法的原因,这种人,也可归属于真人的行列。
【原文】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弊,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整段翻译】第三,有被称之为圣人的人,他能与天地和谐相处,能顺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有适度的欲望,不过度的生气,行为不违背众人的准则,衣着不奢华,行为举止得当不显摆,对外不使身体被事务劳累,对内不让思想有过多的忧虑,以恬静快乐为根本,以悠然自得为目的,不损害形体,不耗散精神,也可以活到百岁。
【原文】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整段翻译】第四,有被称为贤人的人,他以天地变化为法则,观察日月运行之规律(来感悟人体的变化),分辨星辰的位置,根据阴阳和四季的变化来调养身体,顺从符合上古之人的养生之道。
这样,也能够使寿命延长到一定的限度。
本次总结
在本次文章中,岐伯重点向黄帝阐述了上古、中古时期的四种长寿之人,即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的养生之道。
其实,不管是哪种人的养生之道,都遵循了一个真理,就是天人合一。
尤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理。
由于远古中古时期,人类文明还不发达,因此,天一黑,人就没事可干了,除了睡觉就是睡觉了。
而自从电灯发明后,人类在晚间活动的时间
越来越长,社会节奏也越来越快,尤其是电脑的出现,让一些人通宵达旦。
不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规律,不懂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规律,不懂得四季变化之规律(如吃不应季的水果食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食品添加剂的泛滥使用、环境污染、社会竞争加剧,饮食结构不合理等产生的慢性病,逐渐替代了营养不良产生的疾病,比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
人的寿命虽然延长,但生活质量却在下降。
很多中老年人,都需要长期靠服药来维持生命,这不叫长寿,而叫长受罪。
更有甚者,很多年青人过劳死、自杀现象频发,精神压力之大,前所未有,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到此就结束了,从下周开始,我们将开始解读《黄帝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篇。
重点介绍一年四季,如何根据季节的变化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