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译文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逐句学习(注:红色为原文,黑色为白话泽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从前的黄帝,生下来就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到了成年的时候,登上了天子之位。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他问歧伯: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原文典籍

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原文典籍

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今天,我们来介绍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解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解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解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据目前确切的,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已经是汉以后,是远远晚于黄帝时期的,是假托黄帝与众臣的对话。

对黄帝描写当然是想象的:自带外挂,一路顺风顺水,继承酋长牛才虎皮大旗。

以前的人还活蹦乱跳,现在往后就垂垂老矣是环境变化的原因还是的原因?环境是不可能改变的,这辈子都不变的,年对地球来说不过是一个还是人的原因啊。

人,就起,天黑就睡,了才吃,饱了就停,冷了穿,累了就歇。

这是一种什么的境界呢?一样的境界,褒义~毕竟自然规律来说,人确实不如现在我们的夜生活很丰富,特别是南方,可能晚上十点,早上五点结束然后八点去上班~的习惯也了以妄为常,不以。

,以后再说形容一个人注重养生,是怎么形容的呢?过的像个老头儿一样哈哈,可见来说,老人才普遍注重“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还是接着上面:观察自然,结合生活实际,知道了要避风雨寒暑,且当时发展程度不高,心思都比较单纯不行啊,不知道高铁电脑名牌包包啊。

看的是山,低头的是水,耕的是地我猜测,古人的这样的::酋长啊,今天啊:啊,喂,巫师,今天天气怎么样啊:啊,啊,今天是晴天啊:啊,晴天啊,那我们去耕地啊:啊,好啊,同去同去啊:天黑了啊,我们回去吃饭吧:好,回去吃饭啊:饭做好了,来吃吧:吃饱了啊,了啊,如此的心思单纯,精神自然的内守,内守什么呢?感受一下,什么都不想,存念在的整个上可以感受到那种感觉了。

内守不会暗精神,摇荡神气,这样保持精气神的充足,正气存内,邪气不可侵很少生病了。

,我们现在是做不到这种的状态的,风俗大变,这00年发生的变化过去的多。

如果还那么生活,那。

我们可以别的方式做到精神内守。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译文)

闻 上 古 之 人 ,春 秋 皆
dù bǎi suì
ér dòng zuò bù shuāi
度 百 岁 ,而 动 作 不 衰 ;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jīn shí zhī rén nián bàn bǎi ér dòng
今 时 之 人, 年 半 百 而 动
zuò jiē shuāi zhě shí shì yì yé
而 不 倦 ,气 从 以 顺 ,各 从
qí yù jiē dé suǒ yuàn gù měi qí
其 欲,皆 得 所 愿 。故 美 其
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 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 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
shí rèn qí fú lè qí sú gāo xià 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xī zài huáng dì
shēng ér shén
昔 在 黄 帝 ,生 而 神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
líng ruò ér néng yán yòu ér xùn qí
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
灵 ,弱 而 能 言,幼 而 徇 齐,
zhǎng ér dūn mǐn chéng ér dēng tiān
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
长 而 敦 敏, 成 而 登 天 。 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
nǎi wèn yú tiān shī yuē
yú 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
乃 问 于 天 师 曰 :余
wén shàng gǔ zhī rén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
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
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 亦归于真人。
上古天真论第一
•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
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亦可以百数。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 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
遂宁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二病区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论述上古之人重视保精养神从而获得长寿的道理,揭示人生、长、
壮、老的客观规律及养生防病与保持健康长寿的法则;
• 养生需要内重精神的调摄,外避反常气候,饮食、起居、劳作适度; • 突出肾气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人的生、长、衰、老、寿、
子耳。
上古天真论第一
•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
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上卷:素问篇上古天真论【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陽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素问·上古天真论翻译

素问·上古天真论翻译

素问·上古天真论翻译
《素问·上古天真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论述了人类在上古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健康观念。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上古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身体特征等,阐述了上古人的天然纯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文章中提到了上古人的饮食节制、劳逸结合、情志调摄等方面的养生观念,强调了与自然规律相顺应、保持内心平和、适度锻炼等对健康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以朴实的文字描绘了上古人的生活状态和养生观念,对于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素问》之起源

《素问》之起源

一、起源上古有真人【原文】《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译解】《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黄帝问道:我听说在上古时期,有被称为“真人”的一种人,他们能够掌握天地运行的规律,顺应阴阳消长的变化,吸纳天地的精气,独立于天地之间,神气充沛,身体永不朽坏。

所以他们没有终老的时候,能与天地同寿。

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养生之道的结果。

按:本条是关于上古时代的“真人”的论述。

上古时代的“真人”,很多人认为不过是传说中的神仙而已,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历代医家,比如马莳、吴崑、高士宗等,都相信上古时代确实有“真人”。

他们分别阐述了“真人”存在的理由,认为“真人”由“道”而生,“道”是天地的本源,“真人”能与天地合一,所以寿命与天地相同。

真人体内驻守着一股维持生命长存的神气明代医家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卷一》中说:黄帝说,在上古时期,有称为“真人”的人,他们不需任何修炼,因为他们的身体本来就由产生天地的混元真气构成,所以叫做“真人”。

“真人”本身的阴阳与天地的阴阳相和,所以无论是天地的运行还是阴阳的变化,都能在“真人”的掌控之中。

他们呼吸的是自身本元的精气,这与天地无声无息地运行是一样的道理。

他们独立超然,体内驻守着一股维持生命长存的神气,就像天地般恒久。

他们的肌体没有年少与年衰的差异,始终保持充满活力的状态。

因为天地的寿命是无穷无尽的,于是这些“真人”的寿命也就无穷无尽。

只要生成万物的“道”不变,那么天地也不会变。

而“真人”获得了这样一个生成之道,那他们的生命也就理所当然如同天地的运行一般恒久。

真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明代医家吴崑在《黄帝内经素问吴注评释》中说:本条经文中黄帝向岐伯讲述了上古“真人”。

所谓“真人”,就是无须借助修炼就能完全具备天地真元之气的人。

他们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随阴阳消长立于天地间;他们呼吸天地的精气,以充养自身的真气;他们超然独立,不消耗自身的神气,就能使身体的精气神充盛;他们形体肌肉保持协调如一,身体永不朽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译文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

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他向岐伯问道:“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

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恐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取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

因此,人们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人们无论吃什么食场都觉得甘关,随便穿什么衣服也都感到滿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互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
的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那饼的事物也都不能感数他们的心志。

无论愚苯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薪合养生之道。

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黄帝说:“人年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岐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發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

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

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

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逐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悍,头发也开始脱落。

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

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發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

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勞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

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

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

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稿。

四十入岁时,上部阳气逐渐岐伯衰竭,面部憔辨无华,头发和两嬰花白。

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

六十四岁时,天勞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

肾主水,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旷藏,所以五脏功能旺盛,肾脏才
能外泻精气。

现在年老,五脏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情无力,天勞已竭。

所以发婴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

”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

这种人虽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便枯竭了。


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岐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熊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

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阴阳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建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

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彩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

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

再次有称为
贤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阴阳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能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