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诗歌鉴赏涉江

合集下载

涉江 渔父赏析

涉江 渔父赏析

涉江我自幼就喜欢这奇伟的服饰啊,年纪老了爱好仍然没有减退。

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

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却高视阔步,置之不理。

坐上驾着青龙两边配有白龙的车子,我要同重华一道去游仙宫。

登上昆仑山啊吃那玉的精英,我要与天地啊同寿,我要和日月啊同样光明。

可悲啊,楚国没人了解我,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水了。

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1.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2.淈(gǔ):搅混。

3.哺(bǔ):吃。

歠(chuî):饮。

醨(lí):薄酒。

4.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5.察察:洁净。

6.汶(mén)汶:玷辱。

7.鼓枻(yì):打桨。

8.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沧浪之水清兮"四句:按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1 、疏通课文,整体感知通假字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

心忧国难 矢志不渝——屈原《涉江》赏析

心忧国难  矢志不渝——屈原《涉江》赏析
活 中 他写 下 了大量 忧 国 抒 愤的不 朽诗篇
, , 。

,
,
,
,
,

《 涉江 》 是 屈 原 被 顷 襄王 放逐 江 南 亦 即第 二次被放 逐 途中所写
, ,
诗歌 以纪
、 一
行 为 线 索 叙 述 了他 流 放途 中 的经 历 和 遭 受的痛苦 倾诉 了 他欲 留 不 能 欲 去 不 忍 的 愁怀 抒发 了他 对 楚 国 腐朽 政 治的悲愤 也 表达 了 他 同邪 恶 势力 牛争 到
际 的 具 体场景 学 生 也 就 不 容易把 文 章 写得 合体合 式 甚 至 造 成 作 文 以 教师 为 唯 一 读者 对 象 的 错 觉 养
,
.




,
,
成 不正 确 的 写作 态度 降低 了 作 文训 练的效 果
,
,

在交 际 的需 要 与可 能
而 反 映 这 些 语 言交 际 规律 的
,
好 的命题 是 作 文 成 功 的一 半 会把 学 生 引 向 有
所 为而 作 的美好境 地 张 志公先 生 和 叶 圣 老 的几 例



社会 生 活 是 丰 富 多 彩 的 用 一 个词 组 或一 个短 语 命 题 ( 传统 命题 的 习 惯做法 ) 在 一 般情 况 下 往 往 不 足
。 、
,
,
,
为 我 国 诗歌创作 开辟 了 崭新的领 域 他 的 思 想 品 质 创 作艺 术 影 响 了 后 世 一 大
心 矢 不 忧 国 渝 志 难
庆 重 省 川 四 一 校 范 师 其 君 邹 第 学
批诗 人 其诗作成为我 国浪 漫 主 义文 学 的 滥 筋

《涉江》赏析

《涉江》赏析

•••••••••••••••••《涉江》赏析《涉江》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涉江》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章·涉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诗,是《九章》中的一篇。

此诗可分为五段。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涉江》赏析,希望你喜欢。

《涉江》屈原写道"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奇服"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呢?屈原的"奇服"是他性格、志趣和人生信念的标志牌,它从一个侧面传达出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佳人喜红粉,壮士爱宝剑。

喜欢把长长的宝剑挂于腰间,充分表现出屈原以壮士自许的安邦定社稷的雄心。

峨冠博带的装束是古代士大夫身份的标志,另一方面也清楚地表明屈原对自身治国才干的自信和施展抱负的强烈愿望。

至于"明月""宝璐"则是屈子内质修美、怀瑾握瑜的操守的十分鲜明的昭示。

屈原正是以这种新奇的服饰来向世人表明自己安邦治国的文韬武略和洁白清忠的高贵品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奇服"才获得了一种特殊的物语意义。

其次,我们更要看到,诗人用"奇服"来表明自己的雄才大略和高洁人格,是在他受到以楚襄王为代表的妥协投降势力的排挤打击,第二次被放逐之际,是在政治上处于逆境的情况之下。

那么,这时的"奇服"就不仅具备了显示志向、表明才德的作用,而且具有了表明爱憎、怨君忧国、睥睨群小的意义。

诗人这种虽处涸澈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依然正道直行,坚持自己的爱国主张,董道不豫,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性格、爱国情怀、政治信仰和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都通过"奇服"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了。

原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屈原诗《涉江》(附译文)

屈原诗《涉江》(附译文)

屈原诗《涉江》(附译文)【原文】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译文】我自幼就喜欢这种奇装异服,年纪虽然老了兴致仍不减退。

佩带着长剑光耀美丽,头戴的切云冠耸立巍巍。

身披明月之珠腰缀美玉,但举世混浊没人了解我,我正向高处奔驰一点不回顾。

有角青龙驾辕无角白龙拉套,我与舜帝重华同游瑶圃。

登上昆仑山以玉之精英为食,要与天地同样万寿无疆,要与日月一齐永放光芒。

哀痛南夷之人都不理解我,天亮后我将渡过长江湘江。

登上鄂渚回头看看来路,慨叹秋冬两季大风凌厉。

让我的马在水边高地散步,将我的车在方林那里停息。

我乘着有窗的船只上溯沅水,一齐挥动大桨劈波斩浪。

船只慢吞吞不能前进,在逆流中凝滞榜徨。

早晨便从枉渚出发,晚上便止宿在辰阳。

只要我内心端正忠直,再幽僻荒远又有什么损伤。

进入溆浦我踌躇徘徊,心中迷乱不知我要去哪里。

深深的树林幽远晦暗,乃是猿猴群居栖息之地。

山峰高大险峻把太阳遮蔽,下面幽深黑暗而又多阴雨。

雪珠雪花纷飞无边无际,浮云流动低垂下接屋宇。

伟大与孤独—《九章.涉江》赏析

伟大与孤独—《九章.涉江》赏析

伟大与孤独—《九章.涉江》赏析《九章.涉江》赏析《九章》中的又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涉江》。

《涉江》写于屈原晚年,被流放在江南的时候。

从本篇所反映的内容看,时间当紧接在《哀郢》一诗之后。

《哀郢》诗中讲到“方仲春而东迁”,讲到“南渡”。

而这篇诗讲到“秋冬绪风”,讲到“旦济江湘”,从季节和地点上是衔接的。

《涉江》这首诗着重记述了诗人被放逐江南的历程和心情。

从诗中,我们可以具体了解到诗人这次被放逐的地区和所行的路线。

他渡过长江,经过鄂渚(今湖北武昌市),来到洞庭湖地区;然后又上沅水(在湖南西部)经枉陼(今湖南常德市南)、辰阳(今湖南辰溪县西),入溆浦(今湖南西部有溆浦县)。

这是有关诗人晚年流放经历的一项重要史料,他出于诗人自己的记叙,当然是可靠的。

又从诗人在诗中的具体描写中,可以看到诗人这次所达到的流放地区,是十分僻远、荒凉的,处境是十分凄苦的。

但诗中洋溢着的情绪,却是不屈服的。

诗歌一开始,就写他被放逐的原因和绝不屈从于流俗的坚贞态度: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余幼”句:“幼”,年青的时候。

“奇服”,奇异美丽不同凡俗的服饰。

比喻自己不同于流俗的才德。

“衰”,这里指减弱的意思。

是说,我虽然已经老了,但是不同于流俗的爱好并没有减弱。

“带长铗”句:“长铗”,长剑。

“铗”,原指长剑的把柄。

“陆离”,形容美而长的样子。

“冠”,作动词,戴。

“冠切云”,戴着很高的切云冠。

“崔巍”,形容帽子高。

“被明月”句:“被”通“披”。

“明月”,指夜明珠。

“宝璐”,美玉。

是说,身上披着夜明珠,佩着美丽的宝石。

“世溷浊”句:“世溷浊”,指人世间黑暗、浑浊。

“莫余知”无人理解我。

“方”将要。

“高驰”,远走高飞。

“不顾”,不管流俗怎么看待,我还是自行自的路。

诗人写他之所以不被国人了解,而遭受弃逐的苦难,不是由于别的,而是因为“幼好奇服”,“年老不衰”。

屈原名诗《涉江》鉴赏

屈原名诗《涉江》鉴赏

屈原名诗《涉江》鉴赏《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代表作品,主要叙写作者被流放江南过长江,渡湘江,溯沅水而上,抵达溆浦的艰难历程,在历史上留下了永恒的足音。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注释】长铗(jiá):长剑。

陆离:长长的样子。

冠:戴帽。

切云:一种高冠之名称。

被:通“披”。

明月:宝珠名。

即夜光珠。

宝璐:美玉之一种。

高驰不顾明·萧云从【大意】我从小喜欢奇丽的服装,年老后也没有衰减。

身佩着长长的宝剑,头戴着高高的切云冠,披挂着晶莹美丽的珠宝。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注释】溷:混。

顾:回头看。

虬(qiú):传说中的一种有角的龙。

螭(chī):一种无角的龙。

重华:舜之号。

瑶之圃:产美玉的园圃。

【大意】世道混浊,没有人理解我,我将远走高飞义无反顾。

乘着青龙、白龙驾的车子,我与帝舜一起游览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将济乎江湘。

【注释】玉英:玉树的花。

南夷:南方的蛮夷。

江湘:指长江和湘水。

【大意】我同帝舜登上昆仑山,品尝那玉树的花朵。

人的寿命可与天地一样万古长久,可与日月一样大放光华。

可哀叹的是,南边的蛮夷不理解我啊!明晨,我就要去渡长江和湘水。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注释】鄂渚:地名,今武昌、鄂州一带。

欸(āi):叹息。

绪风:余风。

山皋:山边。

邸:停留。

方林:地名。

【大意】登上鄂渚,我回头看,叹秋冬寒风丝丝。

让我的马在山边漫步,让我的车在方林停留。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注释】舲(líng):船。

沅:沅水。

吴榜:指船棹,划船的长桨。

传说吴人善为棹。

汰:水波。

容与:迟缓貌。

淹:停滞。

疑:同“凝”。

一本作“凝”。

【大意】乘大船溯沅水而上,齐挥船桨激起波浪,船行缓慢而不易前进,遇到回流更难行驶。

《涉江》赏析_已读

《涉江》赏析_已读

《涉江》赏析【作者介绍】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伟大的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

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yǐng]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的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著作有长诗《离骚》和《天问》,组诗《九歌》《九章》等。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汉代学者刘向辑集的《楚辞》。

【解题】《涉江》选自《楚辞·九章》。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衷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jú)颂》《悲回风》,共计九篇。

除《橘颂》或为早年作品外,余皆反映其遭谗及放逐后的生活,抨击腐朽贵族集团,表现出要求改革政治的进步思想。

《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作品。

这是一首纪行诗,也是一首抒情诗。

叙写了作者于顷襄王三年(前296)第二次被放逐后,渡江而南的经历和思想情况,故题名“涉江”,当时屈原在流放途中,渡过长江,登上鄂渚,穿过洞庭,走到沅水上游。

在行径辰阳,进入淑浦之后,写下了这首诗。

【注评】余幼好(hào)此奇服兮,【余:我。

好:爱好。

奇服:奇特的服饰,指下文的长铗、切云冠、明月(珠)、宝璐等。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表句读的停顿,并起舒缓语气、抒发感情的作用。

】年既老而不衰。

【既:已经,副词。

不衰:指对奇服的爱好没有减弱。

】带长铗(jiá)之陆离兮,【铗:剑柄,这里指剑。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涉江》赏析沅湘流萦绕,汩罗独沉吟。

凭栏思旧友,泪满楚天心。

涉江而上兮,哀屈子之民生。

车轮滚滚东逝去,但总有不能抵挡的巨浪将它翻覆于江中。

屈原,他不为巨浪所折服,竟跳入江中,那勇敢与坚毅感人至深。

在死亡的边缘,他做出了令世人为之震惊的抉择。

故君思我兮,菖蒲生之浦。

荒淫无道的楚王为美色所迷惑,将他关入牢狱,在酷刑下屈原没有屈服。

怀王听信小人谗言,疏远屈原,甚至怀疑屈原投靠秦国,便下令放逐屈原。

身处苦境的屈原仍忠于故国,毫不动摇。

“横流”一词写出了水流的壮阔和汹涌。

屈原面对着黑暗势力的威逼利诱,强大敌人的屠刀,以及自己的无助,仍挺直腰板,奋起反抗。

尽管前路荆棘遍地,但也阻止不了他继续前进。

他用笔挥洒出了不朽的诗篇。

他是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的坚贞。

“哀民生之多艰”,一个“哀”字体现出了他的拳拳之心。

“求索不得”,一个“求”字包含了他多少辛酸?他寻觅了多少代?最终,他成功了,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内心却无比悲痛,像一只飘零的鸿雁,疲倦、哀伤。

他的努力却始终换来的只有失望与无奈。

这些他都忍受了,可是当他听到自己被楚怀王遗弃时,仍不禁落泪。

那一刻,他感觉到了彻骨的冰凉。

屈原是一个多情的男子,纵使流离失所,他仍会一次又一次忆起远方的伊人,吟诵出千古绝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虽流落江湖,但始终不忘自己的故乡,他的胸襟,这是何等宽广!“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我宁愿被杀头也不愿如此行尸走肉地活着。

他始终不肯向命运低头,即使已被楚怀王放逐,也始终高洁自持。

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放弃高官厚禄,是怎样的意志让他九死不悔?汨罗江边,屈原纵身跃入汨罗江中,他用鲜血浇灌出了历史上灿烂辉煌的文明。

在他死后的几百年里,不论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人们都会记住他,铭记他的英名。

我们就如同这秋天的流水,永远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退缩,因为梦想是心灵的归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诗歌鉴赏涉江
篇一:屈原《涉江》赏析
涉江
一、重点难点
1.重点:作品中流露出的悲愤苦闷情怀与强烈的爱国之情;比喻和象征手法。

2.难点:屈原的爱国与忠君。

二、背景材料
1.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曾任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他博闻强记,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

明于治乱,敏于应对。

在兼并战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使楚立于不败之地。

尔后通过改良政治,逐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初时甚得怀王信任,由于同阶上官大夫的谗毁,竟被疏远流放。

怀王昏庸,屡受张仪欺骗,外交失利,兵败地削,最后客死秦国。

顷襄王即位,屈原又受令尹子兰为首的亲秦派排挤,再度被流放。

公元前278年,秦拔郢都。

屈原目睹国土沦丧,民众流徙,遂于次年五月五日以身殉国,自投汨罗江而死。

鲁迅充分肯定了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2.楚辞。

“楚辞”又名”骚体诗”,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
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在汉代一般又被称作“赋”,在文学史上有“屈赋”、“骚赋”以至“楚赋”等名称。

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

“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3.“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第一、《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

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第二、《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

楚辞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第三、《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

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4.《涉江》大约是屈原于逝世前一年(公元前277年)所作。

在此前一年,楚国郢都为秦兵攻陷,顷襄王只好迁都避难。

就在楚王室去陈途中,令尹子兰向顷襄王进谗言中伤了屈原,以致他又被贬到湘西山区。

屈原到湘西以后,就写了这首纪行兼抒愤的《涉江》。

三、作品串讲
涉江[1]
篇二:《涉江》赏析
《涉江》赏析
【作者介绍】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伟大的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

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yǐng]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的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著作有长诗《离骚》和《天问》,组诗《九歌》《九章》等。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