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_涉江..共56页文档
《涉江》——屈原:美好的精神追求,自我内心的强大——心灵震颤之音

《涉江》——屈原:美好的精神追求,⾃我内⼼的强⼤——⼼灵震颤之⾳《涉江》——屈原:美好的精神追求,⾃我内⼼的强⼤感受:屈原先⼈是伟⼤的,每每读到他的⽂字,都有⼀种⼼灵的震颤:在艰难的路上,能够⾃我激励;在狂风暴⾬袭击时,能够不妥协;在⾃⼰的内⼼也想要退缩时,能够⾃我宽慰··· ···内⼼的强⼤,是别⼈⽆法摧毁⾃⼰的最强⼤的武器。
屈原的离去,是他⾃愿的离开,是他要和⾃⼰⼼中的追求⼀起离开。
屈原的离开,不是他的屈服,不是他的懦弱,更不是他的妥协与⽆奈,⽽是他的⼼,他要追随⾃⼰的⼼灵⾛向⽣命的另⼀端。
⾯对⽣命,就像希腊神秘哲学家所说的:⼈⽣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
也想钱钟书先⽣所说的:“我们⼀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个⼈,⼀件事物,⼀处地位,容许我们的⾝⼼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上了床,浪荡⼦回到家。
”“出门旅⾏,⽬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屈原的离开,是他⾃愿的离开,是他觉得⾃⼰完成了⾃⼰在这个⼈世间的历史使命,不必再喋喋不休的离开。
屈原的离开,对他⾃⼰来说,是⼀种解脱,⽆论⾁体,还是精神;⽆论是对周围爱着他的⼈,还是他爱着的⼈,都是⼀种解脱。
对于我们来说:当我们⾃⼰殚精竭虑为之付出的对象,完全偏离了我们的愿望,让我们对它彻底灰⼼失望、⼼灰意冷时,也许我们会因之⽽颓废,也许我们也会因之⽽绝望,也许··· ···。
最伟⼤的举措,也许是转移⽬标,像陶渊明之类。
但,事实上,最伟⼤的,还是屈原这⼀类的不屈不挠者——让所有的后⼈为之⼼折!所以,在⼼折之余,聆听先⼈的慧语,总是得到⼼灵的震颤——因为,现在,能够让我们⼼灵震颤的事情毕竟不多了!附:涉江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兮佩宝璐。
屈原《哀郢》《涉江》详解

屈原《哀郢》南歌解读:编者推荐:当代对《哀郢》屈原行程研究说法不一。
此文以风向、地名、历史文化遗存的考证,得出结论,屈原《哀郢》所落之地在洞庭山上。
此文用充分的证据说明汉人所定论的和《拾遗记.洞庭山》所描写的高度一致。
屈原《哀郢》没有到陵阳也没有到汉口。
屈原到的是洞庭山,就是今天屈原管理区汨罗渊上的磊石山。
屈原在此等待顷襄王召他回都工作。
所以九年不敢远游。
《哀郢》是公元前287年,屈原在“秦齐称帝”,楚国由强国变为弱国的背景下而写下“伤楚国之多忧”的诗章,可谓忧国忧民之历史第一篇章。
写作地点在湖南屈原管理区汨罗渊磊石洞庭山。
杨世灿《屈原研究》云:“屈原葬怀王于枝江,去汨罗居所,至前289年九年未回宜昌楚王城郢都,通篇思想尊君爱国爱都爱乡爱民。
背景是离开枝江郢都至湖南汨罗居所九年的历史回顾。
”《哀郢》结构上比较独特,用的是倒叙法,先从九年前“怀王客死秦国”百官“震愆”写起,直到“大坟”磊石洞庭山的经历,点明是九年前的经历。
后表达了屈原对自己“无罪”放流的“冤屈”,同时也表达自己九年来一直在渴望回都为国效力的心情。
屈原从郢都出发,乘坐大帆船带着家人和随从,先逆风(仲春的东风)行驶在正东而行的夏水(楫齐扬),考为今蚊子河,然后在石首中夏口(夏首)进入长江古道的西流河道,西浮后,直接表明是为了到“洞庭山”而进入长江。
然后在城陵矶北江道“背夏浦”“南渡”到了汨罗磊石洞庭山(东方朔《哀命》、王嘉《拾遗记.洞庭山》可证)。
诗中表达了对怀王的思念,也表达了诗人被放迁时铭心难忘的那一幅幅悲惨画面,一幕幕夺人心魄、摧人肝肺的情景,得到突出的表现。
汉人定论此篇为“放逐思归”,说法是相当正确的;但不全面,应该说是屈原不但思归,而且一直在此思回朝效力,不仅仅只是希望回去。
这才是此篇的重点。
这也是为什么屈原定居磊石山交通站“罗汭”九年无历沅湘的主要原因。
在分析《哀郢》时,我们不能忽视历史事件对作品的影响。
根据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原是怀王“客死于秦”后的“东迁”。
涉江

《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jia)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溷(hun)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qiu)兮骖(can)白螭(chi),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ai)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gao),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ling)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
朝发枉陼(zhu)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chan)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kun)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遭殃兮,比干菹(zu)醢(hai)。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佗(cha)傺(chi),忽乎吾将行兮!译文:我自幼就喜欢这奇特的服饰,年纪大了仍然没有减退。
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头上戴着高高的帽子。
腰上披挂着珍珠美玉。
世上的人混沌无知没有人了解我,我也不在乎那些高视阔步。
坐上驾着青龙还有白龙车子,我要和重华一起游蓬莱仙境。
登上昆仑山我要吃玉树得花,我要和天地同寿,我要和太阳月亮一样发出同样的光芒。
可悲的是,楚国没有人能够理解我啊,明天早上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水了。
在鄂渚上岸后,我回望楚国,对着秋冬里的寒风叹息。
和我的马儿一起来到山顶,我的车停在了方林。
乘船逆流而上,到吴国的路上激荡起阵阵水花。
船缓慢的不肯前进,老是停在回旋的水流里。
大清早从枉陼出发,晚上在辰阳歇息。
只要我的心正直,被流放到哪里有什么关系呢。
到了溆浦我又迟疑起来,心里迷惑着不知去向。
屈原诗《涉江》(附译文)

屈原诗《涉江》(附译文)【原文】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宝璐。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译文】我自幼就喜欢这种奇装异服,年纪虽然老了兴致仍不减退。
佩带着长剑光耀美丽,头戴的切云冠耸立巍巍。
身披明月之珠腰缀美玉,但举世混浊没人了解我,我正向高处奔驰一点不回顾。
有角青龙驾辕无角白龙拉套,我与舜帝重华同游瑶圃。
登上昆仑山以玉之精英为食,要与天地同样万寿无疆,要与日月一齐永放光芒。
哀痛南夷之人都不理解我,天亮后我将渡过长江湘江。
登上鄂渚回头看看来路,慨叹秋冬两季大风凌厉。
让我的马在水边高地散步,将我的车在方林那里停息。
我乘着有窗的船只上溯沅水,一齐挥动大桨劈波斩浪。
船只慢吞吞不能前进,在逆流中凝滞榜徨。
早晨便从枉渚出发,晚上便止宿在辰阳。
只要我内心端正忠直,再幽僻荒远又有什么损伤。
进入溆浦我踌躇徘徊,心中迷乱不知我要去哪里。
深深的树林幽远晦暗,乃是猿猴群居栖息之地。
山峰高大险峻把太阳遮蔽,下面幽深黑暗而又多阴雨。
雪珠雪花纷飞无边无际,浮云流动低垂下接屋宇。
涉江 教学]PPT课件
![涉江 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970166583d049649a665847.png)
涉江
涉江 原因
涉江纪行
到达 鄂渚
溯沅 而上
进入 溆浦
涉江 感慨
余好奇服 反顾郢都 余心端直 幽暗荒凉 愁苦终穷 阴阳易位 世莫余知 欸叹绪凤 僻远何伤 不知所如 董道不豫 怀信将行
时代背景
《涉江》是屈原被第二次放逐江南
时的作品。当时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 尹,彻底走上了对秦妥协投降的道路; 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更受到残酷的打 击,再被迁逐。他热爱祖国关心祖国的 命运,很不愿偏处荒远之地。而后再被 迁逐的残酷现实,又逼着他非走不可。 主观炽热的爱国感情和客观残酷的现实 的尖锐矛盾,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也就 构成了贯穿《涉江》全诗的思想感情的 主线。
4 入溆浦余儃
佪兮,迷不知吾 所如。深林杳以 冥冥兮,乃猿狖 之所居;山峻高 而蔽日兮,下幽 晦以多雨,霰雪 纷其无垠兮,云 霏霏其承宇。
进入溆浦我又迟疑 起来啊,心里迷惑不 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 幽深的树林是那样的 昏暗啊,是猿猴居住 的地方;山又高又险 遮住了天日啊,山下 又阴又暗经常下雨; 雪花纷飞一望无际啊, 浓云密布好像压着屋 檐。
一、借景抒情,由景生情,情景相生。如第二段的 “乘鄂渚而反顾”,第四段关于溆浦的景物描写。
二、借助形象抒情。如作者以四个历史人物自比。
三、直抒胸臆。如穿插在景物渲染和形象比喻之间 的一些直接述志的句子,都十分有力地传递出诗人忠贞 爱国的心声。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 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
1.接舆髡首
接舆剪去头发。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士。 “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故亦称楚狂接舆。 《论语·微子》记载他以《凤兮歌》讽刺孔子, 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 子交谈。《庄子·人间世》亦有类似记载。唐李 白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之句。接舆 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 统治者合作。
《涉江》赏析

《涉江》赏析【作者介绍】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伟大的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
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yǐng]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的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著作有长诗《离骚》和《天问》,组诗《九歌》《九章》等。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汉代学者刘向辑集的《楚辞》。
【解题】《涉江》选自《楚辞·九章》。
《九章》包括《惜诵》《涉江》《衷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jú)颂》《悲回风》,共计九篇。
除《橘颂》或为早年作品外,余皆反映其遭谗及放逐后的.生活,抨击腐朽贵族集团,表现出要求改革政治的进步思想。
《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作品。
这是一首纪行诗,也是一首抒情诗。
叙写了作者于顷襄王三年(前296)第二次被放逐后,渡江而南的经历和思想情况,故题名“涉江”,当时屈原在流放途中,渡过长江,登上鄂渚,穿过洞庭,走到沅水上游。
在行径辰阳,进入淑浦之后,写下了这首诗。
【注评】余幼好(hào)此奇服兮,【余:我。
好:爱好。
奇服:奇特的服饰,指下文的长铗、切云冠、明月(珠)、宝璐等。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表句读的停顿,并起舒缓语气、抒发感情的作用。
】年既老而不衰。
【既:已经,副词。
不衰:指对奇服的爱好没有减弱。
】带长铗(jiá)之陆离兮,【铗:剑柄,这里指剑。
屈原《涉江》赏析

屈原《涉江》赏析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他出身贵族世家,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有政治抱负,后来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谗言,不仅不重用他,反而疏远了他。
这就激起了他对楚国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在失望之余,就“驾一叶之扁舟,举世皆浊我独清”,自沉汨罗江。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篇离骚体的政治散文。
诗歌开头即叙事,交代了写作的原因、意图及过程。
从题目中可知,它是有感于国事而发的。
它紧扣题目中的“涉江”二字。
“江”即长江,在当时中国南方流经今湖北和四川两省之间,其地名如襄阳、江陵等均属楚国管辖,诗人正是以此比喻在现实社会里遭到打击迫害,被排挤在朝廷外的爱国志士。
屈原诗所以写得好,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它贯穿着一条鲜明的政治线索,那就是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精神。
诗歌表面上看去,是写诗人在清澈的河水边,身穿大夫的礼服,迎着和煦的春风,登上船只,正待渡江。
但是,透过字里行间,人们却看到了诗人宁死不屈、抗争到底的坚定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因此,读者可以把它视为一曲追求光明的战歌。
其二、三、四句:说明了屈原不与秦朝合作的决心,从“乘舲船余上沅兮”至“吾令羲和弭节兮”是对屈原不畏强暴,敢于同邪恶势力做斗争,随着时光的推移,不断增加斗争力量的描写;“奋长袂而拥之兮”至“哀民生之多艰”是对群小误国,奸佞当道,屈原奋起抗争的形象刻画;“哀吾生之无乐”至“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是对不能施展抱负,遭到谗害的悲愤和对群小害己误国的讽刺,这种反复咏叹,是《离骚》全诗的结穴所在。
第五、六句:屈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进行的斗争。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一种带有民族特色的衣裳已在设计、制作之中,“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胸怀抱负,出淤泥而不染。
第七、八句:屈原爱国情怀的表达。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路途多么遥远艰难,我将上下而求索。
涉江

。“瑶之圃”即下句的“昆仑”,因为昆仑 是西方最高的山,以产玉著名。在古代神话 中,这产玉之区,被说成是上帝的园圃。 [7] 玉英:玉树的花。同寿,一本作“比寿”。 同光,一本作“齐光”。 [8]夷:古时指中原 中心地区以外的民族。“南夷”这里是指楚 国南方的民族。旦:早晨。济:渡。江:长 江。湘:湘水。 [9]乘:登。鄂渚:洲名,在 今湖北省武汉市附近长江中。反顾:回顾, 回头看。欵(āi):叹气。绪风:余风。
我自幼就喜欢这奇装异服, 年纪虽然老了兴致仍没减退。 身佩着长长的宝剑悠悠的摆动。 头戴着切云冠巍巍高耸。 腰系着明月珠子还有美玉, 可叹世道混浊而没人理解我。 我向高处奔驰而义无反顾, 有角青龙驾车无角白龙拉套, 我和帝舜同游瑶园玉圃。 登上昆仑山食玉枝琼花。 与天地一样万寿无疆, 与日月一样同放光夏氏族的一部 分。据《史记· 楚世家》说,高阳氏六代孙名 季连,是楚的创业始祖,姓。周成王时,季连 的曾孙熊绎受封于楚,居丹阳(今湖北秭归), 传至熊通(一作达),就是楚武王。其子瑕,封 采邑于屈,子孙就以屈为氏,所以屈是楚国姓 的分支。自春秋以来,屈姓历世都担任楚国的 显要职位,担任高级官职莫敖的有屈重、屈完、 屈荡(前后两见)、屈到、屈建、屈生等,多半 是父子相传。
.此章言己佩服殊异,抗志高远,国无人知之者,徘
徊江之上,叹小人在位,而君子遇害也。 (洪兴祖 《楚辞补注》) 2.此篇言己行义高洁,哀浊世而莫我 知也。欲将渡湘沅,入林之密,入山之深,宁甘愁苦 以终穷,而终不能变心以从俗。 (汪瑗《楚辞集解》)
.《涉江》,自汉北而迁于湘沅,绝大江而南也。此 述被迁在道之事。山川幽峭,滩碛险远,触目兴怀。 首言己志行之贞洁、谋国之远达而不见知。次引义命 以自安。而终之以君之不明、奸邪误国。此虽欲强自 宽抑而有所不能。所怨者非一己之穷困也。 (王夫之 《楚辞通释》) 4.本篇是屈原晚年的作品。首句 “年既老”可证。篇中叙写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 独处深山的情景,故以“涉江”名篇。 (马茂元《楚 辞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