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相关因素及其临床特点论文
腹腔镜等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分析

2016.03临床经验109腹腔镜等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分析徐群官大连普兰店巿中心医院 辽宁省普兰店市 116200【摘 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69例,随机分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37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组32例。
结果:LC 组和OC 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4.6±15.7)min 和(71.8±4.2)min (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85.5±6.20)ml 和(134.2±9.6)ml(P<0.05),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6.1±2.0)d 和(9.2±2.4)d (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8%(4例)和28.1%(9例)(P<0.05)。
结论:对于肝功能A、B 级的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施行LC 是相对安全的,掌握手术的技术特点,注重围手术期的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肝硬化;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结石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但因其合并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异常以及门静脉高压,使LC 危险性大大增加;近30年来,随着腹腔镜器械及技术的不断进步,LC 适应证逐步扩大,也突破了肝硬化这一相对禁忌症。
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行LC37例,与同期行OC 的32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69例,随机分为 LC 组37例和OC 组32例,两组年龄、性别及Child-Pugh 肝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分组及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肝胆彩超、CT 及MRI 等检查结果确诊。
探究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形成关系及临床特点

探究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形成关系及临床特点目的:对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形成关系及临床特点进行探究分析。
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2月-2012年2月本院收治的患有肝硬化患者病例资料168例,另抽取非肝硬化患者病例资料1676例,将两组患者的胆囊结石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通过比较发现,患有肝硬化的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非肝硬化组的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
目前在临床上据不完全统计,肝硬化患者的发病率正在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且肝硬化导致的并发症也在困扰着患者[1]。
目前对于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病机理不十分的明确[2]。
在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关系及临床特点进行探究分析的目的,笔者对2009年2月-2012年2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胆囊结石患者的情况与正常人发生胆囊结石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09年2月-2012年2月本院收治的患有肝硬化患者病例资料168例,并另抽取未患有肝硬的化患者病例资料1676例。
肝硬化组168例,男86例,女82例,年龄21~79岁,平均52岁,168例患者中,患病时间最长10年,最短2年,平均4.5年;非肝硬化组1676例,男897例,女779例,年龄20~78岁,平均54岁。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两组患有胆囊结石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对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形成关系及临床特点进行探究。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4.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肝硬化组中有69例合并有胆囊结石,发病率为41.1%。
未患有肝硬化组中有159例患有胆囊结石,发病率为9.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特点及发病因素

进一步分析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 的临床特点及发病 因素 , 我 院对 1 3 4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科学 、 全面 的回顾性
分析 , 现报道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2 . 1 胆囊结 石 的发生率
石患者 3 5例( 2 6 . 1 %) 。
2 0 1 0, 8 ( 1 9) : 6 2 .
8 刘朝 华. 中西医结 合治 疗慢性 胃炎 8 9例 [ J ] . 河 南 中医, 2 0 1 2 , 3 2
( 1 ): 8 0—8 1 .
3 张跃. 应用 中医治疗慢性 胃炎 的临床探讨[ J ] . 求 医问药 : 下半月刊 ,
应用 S P S S 1 8 . 0软件对 数 据进行 统计 分
析。计量 资料 以 ± s 表示 , 组 间 比较应 用 t 检验 ; 计数 资料 以 率( %) 表示 , 组 间比较应 用 x 检验 。以 P<0 . 0 5为差 异有统 计学 意义 。
2 结 果
生活质量及预后产生极 严重 的影响 。因肝 硬化合并 胆囊结石
・
1 0 0・
临床 合 理 用 药 2 0 1 5年 6月 第 8卷第 6期 中
C h i n J o f C l i n i e  ̄ Ra t i 0 n a l D r u gUs e , J u n e 2 0 1 5 , V o 1 . 8 N n 6 B
发现 , 准确治疗 。
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 的发生率 为 2 6 . 1 %; 患者 的年龄 > 6 0岁 , 门静脉 内径 >1 2 m m、 在 临床 中, 肝 硬化合并 胆囊结 石 的发生率 较高且其 临床体征不 明显 , 多 与患者 的年 龄、
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疗效研究论文

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疗效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的疗效。
方法 75例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lc组40例和开腹胆囊切除术(oc)组35例,对比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lc组和oc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3.4±14.31)min和(78.8±15.26)min(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快速诱导气管插管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在全身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
lc组患者左侧卧体位,头高脚低,常规建立气腹,术中气腹压维持在12mmhg,常规四孔法行胆囊切除术;oc组切口右肋下行胆囊切除术。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
lc组有2例中转开腹手术。
oc组有8例在手术过程中输血,lc组无输血病例。
lc组和oc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3.4±14.31)min和(78.8±15.26)min(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97.7±14.23)ml和(203.9±18.96)ml(p<0.05)。
lc组4例发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0%;oc组10例发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8.6%。
两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临床发现肝硬化患者并发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可能是由于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受损,出现代谢性肝缺陷,胆汁酸分泌异常,胆红素代谢紊乱,加之胆囊壁增厚,收缩功能不良,造成胆汁淤滞,促进晶体在胆囊内析出,形成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加大了手术治疗的风险,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者行oc手术死亡率高达7%-26%。
随着child pugh 肝功能分级标准的实施,进行肝损害程度评价分级,根据肝损害程度针对性开展支持治疗,目前oc手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死亡率已明显下降。
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特点分析

21不 同性别 患者 胆囊结 石 发生率 .
对 13例肝 硬 化 患者 行肝 胆 B超检 查 ,发 现 3 1 8例
患者合并胆囊结石 , 发生率为 3. %。男性患者和 33 6
女性 患 者胆囊 结 石发 生 率详 见表 1 。两 组发 生率 差
2 结 果
清结 合 胆红 素 、血 清非 结合 胆 红 素 及 肝 胆 B超 检
查。 并依据 B超检查结果分为合并胆囊结石组和不
合并胆囊结石组 , 比较两组在性别 、 门静脉宽度 、 血
清 白蛋 白、 清球 蛋 白、 血 血清 结 合 胆红 素 、 清非 结 血
合胆 红素等 方面差 异 。
23 两 组 患 者 肝功 能检 查 结 果 比较 合 并 胆 囊 结 .
外, 白蛋 白是 反 映肝功 能 贮备 的理想 指标 , 白蛋 白下
石 组 与不 合 并 胆囊结 石 组 患 者 肝 功 能 血 清 白蛋 白 、 血清球 蛋 白 、 清结合 胆 红素 、 清非 结 合胆 红素 检 血 血 查结 果 比较详 见 表 3 。其 中两 组 中血 清 白蛋 白差 异
有统 计学意 义 ( 21 , < .5 。 t .1 P 00 ) =
3 讨 论
降 提示肝 功 能受 损加 重 ,已有研 究发 现胆囊 结石 发
生 率 与肝 功 能损 害 程 度 呈 正 相关 同 。本 资 料肝 硬 化
合 并胆 囊结 石组 血浆 白蛋 白浓度 明显 低 于不合并 胆 囊 结石 组 . 与上 述观 点 相符 。
【 关键词l 肝硬化 ; 胆囊结石 ; 发生率
【 文献标识码】B
肝硬化合并胆结石的发病机制探讨

文章编号:1007-4287(2014)05-0868-02肝硬化合并胆结石的发病机制探讨刘力宾,王丽英*,田月丽,刘世艳,古春昱(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吉林长春130041) 临床工作中肝硬化合并胆结石比较常见,发病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多。
多数学者认为,肝硬化与胆结石之间存在着因果的关系。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肝硬化的严重程度、病程长短与胆结石的高危险性显著相关,且可作为胆结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
肝硬化患者胆结石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探究肝硬化合并胆结石发病机制对指导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 胆汁酸的代谢紊乱①胆汁酸合成减少。
由于肝硬化时肝内各种酶减少,从而胆固醇合成胆汁酸减少。
胆汁中的胆汁酸盐和卵磷脂协同作用,使胆固醇分散形成可溶性微团,使之不易结晶沉淀而随胆汁排泄。
胆固醇是否从胆汁中析出主要取决于胆汁中胆汁酸盐和卵磷脂与胆固醇之间的比例。
胆汁酸盐和卵磷脂量的减少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促使胆固醇结石形成[2]。
②肝肠循环障碍。
肝硬化时由于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开放,在肠道重吸收的胆汁酸经门静脉重新入肝减少,导致胆汁酸的平衡失调。
③胆汁酸与非结合胆红素(UCB)的关系。
胆汁中胆盐能打开UCB的分子内氢键,使其羧基开放而具亲水性[3],从而使UCB溶解度增加而随胆汁排泄。
胆盐还能与离子钙结合,使其活度降低,抑制钙离子和UCB结合。
这些对维持胆汁中UCB的溶解状态有重要作用,胆汁酸含量减少时,这种助溶作用减退,易引起胆红素钙盐的沉淀而形成结石。
2 胆囊排空功能障碍肝硬化病人存在胆囊张力减低和运动障碍[4]。
胆囊排空显著减慢,为胆汁中胆固醇沉淀,并形成结石提供了必要的时间。
同时,胆囊排空延缓,胆汁在胆囊中潴留时间延长,易引起细菌繁殖,可促进胆红素结石形成。
因此,一般认为,胆囊排空障碍并胆汁淤积是胆囊结石形成的动力学机制[5]。
胆囊排空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①肝硬化胆囊壁水肿、增厚,导致胆囊壁顺应性下降,收缩力下降,收缩时间延长,胆囊排空减慢[6]。
探究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形成关系及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 资 料 . 1
汁性肝 硬化 患者而言 ,其胆汁 酸的合成会显著 降低 ,所 以,
月 - 0 2 2月本院收治 的患有肝硬 化患者病例资料 1 8 , 21年 6例 并另抽 取 未患有肝硬 的化患 者病例 资料 17 6 6例。肝硬化 组 18 ,男 8 6例 6例 ,女 8 ,年龄 2  ̄9岁,平均 5 2例 17 2岁,1 8 6 例 患者 中,患病时间最长 l 0年,最短 2 ,平均 45年 ; 年 . 非 肝 硬化 组 17 66例,男 8 7 ,女 7 9例 ,年龄 2 - 8 9例 7 0 7 岁,平 均5 4岁。两组 的一般资料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 .5, 0 ) 0
大 ,脾 功 能亢 进,从而导致 全 血 细胞发 生减 少或 出现慢性 贫血 ,红 细胞在 脾窦发生长期 淤滞,导致溶血 现象 的发 生 。
胆 汁中的胆 红素 增加 ,容易导 致黑 色结石 形成 。肝功 能发 生 严重 损 害时 ,肝 窦面质 膜 N l 一 T a一( A P酶 会 因此而 受 到 + 抑 制 ; 致毛 细胆管 面质膜 的流动 性 发生 降低 ,细胞 质 导 的微 丝功 能会 出现 障碍 ,毛 细胆管 出现 显 著 的扩张 ,无 法 完成 正常 的收缩 ,致使 胆 汁出现郁 滞 ;毛细 胆管质膜 通 透 性 发生 增高的现 象 ,导 致胆 汁酸 盐及 胆 汁向肝血窦 出现 返 流 。从 而会 出现肝 细胞 排 泄功 能发 生 障碍 ,胆汁 中的胆汁 酸 及 胆盐 减 少,致使 胆 固醇 增 多。因胆汁淤 滞 ,致使 水分
为 95 .%。两组 比较,差异 具有 统计学 意义 (< .5。在硬 吸 收过 多,胆汁出现 过度 浓 缩 的现 象 ,致使 胆 色素 浓度 不 P 00 ) 化 组 中由于肝 炎后 导致 肝 硬化 的有 1 6例 ,酒 精性 肝 硬化 断 增高 ,胆 固醇 处在一 个相 对过饱 和的状 态 。肝 硬化 患 者 0 有3 , 2例 血吸虫病 性肝 硬化有 2 , 3例 胆汁性 肝硬化 有 7例 。 低 蛋 白血 症 ,导致 腹 水发 生 ,胆 囊在 腹 水中长期 浸泡 ,会
外科手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肝胆结石的临床效果体会

外科手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肝胆结石的临床效果体会引言:肝硬化合并肝胆结石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和健康的疾病。
传统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效果有限,而外科手术治疗则成为了一种可行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和体会,探讨外科手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肝胆结石的临床效果。
一、手术治疗的指征手术治疗是肝硬化合并肝胆结石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其指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肝硬化合并肝胆结石引起的症状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如反复发作的腹痛、黄疸、恶心呕吐等。
2. 伴有严重的肝功能衰竭和门脉高压等并发症。
3. 多次药物治疗无效或复发。
4. 结石较大、较多或有合并胆道感染的患者。
二、手术治疗的方法在手术治疗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开放手术或腔镜手术。
对于肝硬化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手术风险和术后康复等因素。
1. 开放手术开放手术是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适用于患者合并有其他胆道疾病或合并有胆道癌的情况。
开放手术需要进行腹腔切口,切除患者的病变组织,并进行胆道重建等。
开放手术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对结石清除彻底。
但由于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术后疼痛和创口感染的风险较高。
2. 腔镜手术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腹腔镜或胆道镜直接观察和操作胆道,可以选择性清除结石。
腔镜手术适用于结石较小、较少的患者。
腔镜手术的优点是手术创伤小、恢复时间短,但需要技术精湛的医生进行操作,对患者的要求较高。
三、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手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肝胆结石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手术清除结石,可以消除患者腹痛、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改善肝功能和胆道通畅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疼痛控制手术治疗可以有效解除结石引起的腹痛。
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大部分患者可以在术后几天内恢复正常饮食和活动。
2. 胆道通畅性恢复手术治疗可以清除胆道内的结石,恢复胆道通畅性。
术后胆道影像学检查显示胆道通畅,无残余结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特点探讨
衡东县人民医院,湖南衡东421400
【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其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合并胆囊结石的69例患者为研究组,肝硬化中没有合并胆囊结石51例患者为对照组,探讨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发生因素与非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相比的临床特点。
结果:肝硬化合并胆结石在男女性别间并无差异(p>0.05),但在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中研究组的比例与对照组有差异,且肝功(cpt)评级与胆壁厚度、血浆蛋白水平等与对照组差异较为显著(p>0.05),均符合统计学意义。
结论: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生率高,肝硬化程度与结石发生率呈正相关。
但与性别无关,且部分病症具隐匿性,临床诊断时应特别注意。
【关键词】肝硬化;胆囊结石;相关因素;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6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766-02肝硬化的发生易合并胆囊病变,胆结石与非特异性炎症是主要表现,这样会加重对肝脏的损害[1],对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由于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生与机理较为复杂,现对12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合并胆囊结石的相关因素与其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120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肝硬化
诊断符合2000年《肝病学会修订》标准,男性62例,女性58例,肝硬化原因,由酒精肝引起的48例,乙肝后引起的52例,其余20例为隐匿性的。
研究组69例合并有胆囊结石,其中男性37例,女性32例,年龄29-71岁,平均年龄(44.19±1.57)岁。
对照组无合并胆结石的51例,男性21例,女性30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41.82±3.47)岁。
1.2分析内容:将两组体验资料进行分析,内容包括肝硬化合并胆囊结合的发生与性别关系,分析检查结果两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评级情况等。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且进行t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部分肝硬化合并胆结石关系。
120例肝硬化患者中,69例合并胆囊结石,发生率为57.5%,年龄大于60岁的肝硬化患者合并胆结石机会增加,肝功评级等一般资料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
0.05),符合统计学意义,但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与性别无关(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相关因素情况比较(例 %)
组类性别年龄肝硬化后肝功评级(ctp)男性女性<60≥60a级b 级c级研究组(n=69)37(39.7)32(46.4)26(37.7)43(62.3)14(20.3)17(24.6)38(55.1)对照组(n=51)21(41.2)30(58.8)29(56.9)22(43.1)27(52.9)15(29.4)9(17.6)p值
0.0970.0280.0032.2结石情况分析。
69例研究组中,胆囊单纯性
结石的48例(69.6%),胆囊与胆管都存在结石的21例(30.4%);单发性结石的23例(33.3%),多发性结石的28例(40.6%),结石泥沙样的18例(26.1%),临床表现有明显症状的41例(59.4%),患者自觉上腹部有隐隐胀痛感,肝部不适,有嗳气症状,有患者对油腻食物厌食的倾向,无明显症状的28例(40.5%)。
2.3肝胆等检查结果。
对患者肝胆,血浆蛋白等检查结果,具体数据,(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肝胆与血浆蛋白数据比较(χ±s)
组别胆壁厚度(mm)肝门静脉内径(mm)血浆蛋白水平(g/l)研究组(n=69)5.34±1.6714.38±2.0136.22±7.13对照组(n=51)3.81±1.3712.32±2.5442.57±8.123.讨论
肝硬化的患者易合并胆囊结石,这是由于肝脏病变影响了胆汁成分[2],故机体免疫能力下降、胆功能受限等多因素影响,胆结石的发生率会有所增加,发病机率一般可达到60%,本研究120例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率达57.5%,基本与外界报道[3]相符,引发胆囊结石的机理情况虽没有完全明了,分析可能与几种因素相关:①肝硬化对门静脉压力增高,脾肿后功能亢进,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后,导致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非溶性钙沉积,胆色素结石易形成,本研究组中门静脉的内径平均值为(14.38±2.01)mm,也说明与此有关;②肝细胞受病变影响,内质网数量减少,核糖体脱落严重,并出现肿胀现象[4],故合成胆汁酸降低,使得胆盐/胆固醇比值下降,胆固醇增多达饱和后,易形成沉淀而致结晶,再
加上结晶助溶剂胆汁酸水平降低,胆红素钙盐沉淀后结石就更容易形成;③硬化患者的免疫能力受到肝脏窦壁内枯否氏细胞[5]减少的影响而降低,肝-胆系统易受感染,并引起胆管内壁黏膜水肿,内壁细胞缺血坏死脱落后成为结石的核心,更容易使胆红素析出而加大结石直径;④肝门静脉压力升高,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胆囊功能发生改变,囊膜加厚,囊壁粘膜水肿或者充血,胆囊收缩能力与顺应性都相应降低,某些细胞因子(生长抵制素与血管活性肽等)水平显著升高,影响胆囊了平滑肌力学性质,收缩能力减弱,张力下降,胆排空时间延长结石也易形成,胆囊中的结石反过来会加重损害降低胆囊的收缩能力,本研究组中,平均胆壁厚度较高(5.34±1.67)mm,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还显示:①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中,男女发病机率无显著差异(p>0.05),可能与睾丸酮与雌性激素代谢在肝硬化患者中的程度有关;②出现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临床体征的异常情况并不是非常明显,大部分仅表现为上腹区胀性隐痛、不适、腻油等情况,本研究的69例有41例患者表现都为上述症状,后手术治疗中发现,有3例患者的胆囊己出现化脓,坏疽,故在诊断该类病症时应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检查时要仔细,避免误诊;③胆绞痛在合并结石患者中的发病率较低,可能由于结石直径较小且质地松软,特别是一些易碎的色素造成的结石,胆囊并不会绞痛故临床症状的异常情况也不明显,本研究中仅有3例患者出现胆绞痛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华喜,林华.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相关因素与临床特点[j].华西医学,2007,22(3):593-594.
[2]樊海英,陈建荣.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临床特征[j],2007,23(5):382-383.
[3]路欣,张海宁.肝硬化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的探讨[j],2011,27(1):60-61.
[4]杜鹏辉,邓长生.肝硬化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特点与成因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24):2456-2459.
[5]罗理溥.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