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标志物在危险度评价中的..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模拟题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模拟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 分,共20 分)1.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是()。
A.提高职业卫生科学水平B.积极防治职业病C.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D.检测、评价和消除不良劳动条件E.提高劳动生产率2. 医学上所指的职业病是泛指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
A.政府规定的职业病B.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特定疾病C.法定职业病D.职业史E.工作有关疾病3. 下列属于一级预防的是()。
A.改变工艺,改变原材料和设备B.定期职业性健康检查C.使用优质原料、保证产品质量D.对已患病者正确诊断,及时处理,积极治疗E.毒代动力学研究4. 决定氧上限的主要因素是()。
A.呼吸系统B.排泄系统C.内分泌系统D.心血管系统E.神经系统5. 我国“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体力劳动强度划分的依据是()。
A.疲劳感B.氧需C.劳动强度指数D.劳动工时E.能量代谢6. 静力作业时肌肉的主要收缩方式是()。
A.等长收缩B.等张收缩C.等长和等张收缩D.间断性收缩E.持续性收缩7. 动力单元的主要组成是()。
A.肌肉和骨骼B.骨骼、关节和神经C.肌肉、骨骼和神经D.肌肉、骨骼和关节E.肌肉、骨骼、神经和血管8. 职业中毒是由于()。
A.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B.接触生产中各种化学物引起的中毒C.接触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引起的中毒D.接触生产性化学物引起的中毒E.接触化学物的原料引起的中毒9. 体内不易分解的气体或易挥发性毒物主要()。
A.经肺随呼气排出B.经肾随尿液排出C.经肠道随粪便排出D.经皮肤随汗液排出E.经眼随泪液排出10. 驱铅治疗的首选药物是()。
A.亚硝酸钠B.依地酸二钠钙C.阿托品D.美蓝E.青霉胺11. 刺激性气体引起的肺水肿主要分期为()。
A.急性期、慢性期、肺水肿期、恢复期B.刺激期、肺水肿期、恢复期、痊愈期C.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痊愈期D.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痊愈期E.刺激期、潜伏期、肺水肿期、恢复期12. 造成中毒的血液中可查到海因茨(赫恩氏)小体的毒物是()。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物学》课程期末试卷 (A)一.名词解释(每词 2 分,共 20 分)1. 生物转运: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
2. 生物浓缩系数: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
3. MFO: 即混合功能氧化酶,是污染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Ⅰ过程中的关键酶系。
存在与大多数组织的细胞内质网上,但肝脏的活性较其他组织中活性要高得多。
组成包括:细胞色素 P450 、 NADPH 细胞色素 P450 还原酶和磷脂。
其作用是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
许多外源性化合物进入生物体内,经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后发生各种变化,经代谢排出体外。
4. 敏感种: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这类生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范围比较狭窄,环境条件稍有变化即不能忍受而死亡。
5. 环境激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指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如肿瘤。
又称为环境激素,外源性激素。
主要包括天然雌激素和合成雌激素,植物雌激素,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
6. LC 50 :半数致死浓度,能引起一群动物的 50% 死亡的最低剂量。
7. 蓄积系数:分次给受试物后引起 50% 受试动物后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与一次给受试物后引起 50% 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的比值,比值愈小,蓄积作用愈强。
蓄积系数K= ∑LD 50(n)/ LD 50(1)8. 致突变效应: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的变化的作用,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9. 生物修复: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植物)将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
10. 基因工程:在体外将外源 DNA 分子(往往是某一特定的基因)酶切,与载体连接后导入到受体细胞中,使该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过程。
化学致癌物的危险度评定

化学致癌物的危险度评定
刘兵;刘玉堂;陈珍
【期刊名称】《中国公共卫生》
【年(卷),期】1995(11)7
【摘要】化学致癌物的危险度评定兰州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兰州730020)刘兵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刘玉堂,陈珍根据美国Fishbein在1981年的估计.目前已知晓的化学物质约有5000000种,其中已经致癌试验并有商用价值的化学物质约70...
【总页数】4页(P324-327)
【关键词】化学致癌物;危险度;评定
【作者】刘兵;刘玉堂;陈珍
【作者单位】兰州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
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91;R730.231.1
【相关文献】
1.美国NIOSH《危险化学品职业安全与卫生指南》之四十九——苯(人类潜在致癌物) [J], 张敏;石春兰;杜燮袆;王丹;乌正赉
2.化学致畸珠的危险度评定 [J], 乐俊仪;沈芸芝
3.接触化学物的危险度评定中作为毒性终点的生物标志物的应用 [J],
M.J.Mercier;A.E.Robinson;顾祖维;陈纪刚
4.生物标志物在低剂量致癌物暴露危险度评价中的作用 [J], 王登忠;刘韵源;何兴舟
5.化学物对雄性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影响的危险度评定 [J], 常元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品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填空1.毒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四个方面;2.毒物吸收途径有消化道吸收、呼吸道吸收和皮肤吸收三种;3.毒物在体内分布主要有血液分布、肝脏分布、脂肪组织贮存和骨骼中沉寂四种形式;4.毒物主要通过经肾排泄、经胆汁排泄和经乳汁排泄三种渠道排泄;7.一般动物毒性实验包括急性、亚慢性和慢性三种;8.我国食品毒理学对毒物分级一般采用国际六级分级标准,以显示食品安全重要性;9.致癌物可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无机致癌物和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三大类;10.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如果LD50小于人的可能摄入量1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强,应考虑放弃将其加入食品;11.慢性毒性实验中,当NOEL大于人的可能摄入量300倍时,说明该化学物质毒性较小,可进行安全性评价;12.食品毒物的危险度评估一般采用社会可接受的危险度,而要避免一味追求零危险度和过度安全所带来的高成本13.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毒蛋白质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淀粉酶抑制剂、凝血素和过敏原四种;14.马铃薯发芽变青部位主要毒素为龙葵碱,其毒性机制为抑制胆碱酯酶,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被降解而大量积累,导致过于兴奋抽搐等;15.苦果仁中毒素主要为苦杏仁苷,毒性机制为其水解产物氢氰酸可抑制细胞传递链,一直对氧的利用;16.粗制棉籽油的主要毒物为游离棉酚;17.河豚毒素碱性条件易于降解,可小心进行去毒处理;18.烤面包时,可由美拉德反应产生一些致癌物;19.合成食品着色剂由于安全嫌疑,我国允许使用的只有8种;20.天然色素中,加铵盐法法生产的焦糖色由于可能有致癌物,不得用于酱油加色;21.各类兽药一般在体内肝脏部位残存较高;22.食物中抗生素残留对人体主要危害有损害组织器官、病原菌产生耐药性、肠道内菌群失调、诱发过敏反应和潜在三致作用等五个方面;23.抗生素药残的主要检测方法有色谱技术和免疫学法技术;24.在我国,有机氯农药由于高毒高残留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禁产,其替代品主要为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类农药;25.汽车尾气中的有害金属污染主要由其含铅汽油防爆剂造成;26.日常生活中,砷的常见污染来源是煤的不完全燃烧;27.黄曲霉毒素在加氢氧化钠碱性条件下,可被破坏结构除毒;而其在体内反应中,羟化为解毒反应,环氧化为增毒反应;1、毒物分类中,生物毒素可分为以下几种,既黄曲霉毒素、镰刀菌属毒素、其他曲霉和青霉和细菌毒素;2、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3、绝对致死剂量LD100是指能引起一群集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4、化学毒物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的条件是不消耗能量、不需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不受竞争性抑制影响;5、化学毒物的代谢反应过程分为两相,氧化、还原、水解均为Ⅰ相反应,结合为Ⅱ相反应;6、活性氧对DNA的损伤机理正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有两个方面:①氧化应激②细胞程序化死亡;7、一般脂溶性高的毒物在体内停留时间长,毒性较大;8、急性毒性试验在选择动物时,大鼠几乎占所用实验动物的一半,占第二位的是小鼠;9、经口染毒时,有以下几种具体接触方式:灌胃法、吞咽胶囊、混入饲料法;10、测定lD50时,一般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受试物后两周时间内的总死亡数;12、动物致畸试验,一般选用2种哺乳动物,首选为大鼠,此外可选用小鼠或家兔;13、外源性化学物引起的胚胎毒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既胚胎死亡、生长发育迟缓、胎儿先天缺陷或畸形、功能发育不全;14、化学毒物导致的基因突变可分为三个类型,既碱基置换、移码和大段损伤;15、外原性化合物的胚胎毒性表现在胚胎死亡、生长发育迟缓、胎儿先天缺陷或畸形和功能发育不全等方面;16、ADI是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合物的总量;17、急性毒性试验时,如给予实验动物毒物5000mg/kg体重也不死亡,不必再加大剂量染毒;18、毒物的联合作用大致可分为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和独立作用;加强作用19、急性毒性试验时,大鼠年龄一般选初成年者,最常用的是出生2-3月龄,体重为200g左右;20、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有毒物因素、机体与坏境因素、毒物间的联合作用三个方面21、外原性化学物在人体内常以血浆蛋白质、肝脏和肾脏、脂肪组织、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22、自由基对DNA的氧化损伤机制研究已经有一定深度,主要研究有活性氧对碱基的损伤、活性氧造成DNA断裂;23、靶器官是指外源化学物可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24、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25、最小致死量是指在一群个体中仅引起个别发生死亡的最低剂量;26、生物转运中,颗粒物和大分子常通过吞噬作用和胞吐方式进出细胞;27、活性氧族包括氧自由基,如O2-、OH-,也包括一些含氧的非自由基衍生物;28、I相反应包括:氧化作用,还原作用和水解作用;29、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内容包括过敏原、毒性物质、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营养成分和抗营养因子;30、免疫系统作为化学毒物攻击的靶部位,其毒性反应可使免疫活性改变;免疫活性降低表现为免疫抑制,免疫活性增强可致免疫介导疾病发生,如超敏反应或自身免疫应答;三、判断题1、卤素有强烈的吸电子效应,在化合物中增加卤素会使分子极化程度增加,使毒性减弱;错2、最大耐受量指在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对3、毒物吸收时,人体不同部位对毒物通透性不同,腹部>阴囊>额部>手掌>足底;错4、外源化学物水解作用主要由酯酶、细胞色素P—450酶、酰胺酶、肽酶催化;错5、一般情况下,成年雌性动物比雄性动物对化学物的毒性敏感;对6、河豚鱼体内毒素由高到低依次为鱼卵>卵巢>肝脏>肾脏>眼睛;错7、毒理学评价时,如某物质的亚慢性毒性无作用剂量小于人群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很强;错8、凡经代谢转化后毒性增强的化学毒物,对新生和幼年动物的毒性较成年动物低;对9、毒理学评价时,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小于人群可能摄入量的10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对10、当人摄入维生素A量超过200-500万IU时就可能中毒;对11、急性毒性试验是1次或一周内多次对实验动物高剂量染毒;错12、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对13、食品毒理学评价中,遗传毒性试验属于第三阶段实验;错14、食入动物的甲状腺后引起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2-24小时,可表现为心跳减慢、皮疹等;错15、黄曲霉毒素以花生和玉米的污染最为严重;对16、急性毒性试验时,每个剂量组小鼠不少于5只,大鼠3—4只;错17、靶器官不一定是毒物浓度最高的场所;对18、急性毒性试验的周期以2周为宜;对19、阈剂量也称最大无作用剂量;错20、河豚毒素的LD50为μg/kg体重小鼠,腹腔注;对21、若持续10周给小鼠饲以80mg./kg体重的苯甲酸,可致小鼠32%死亡;对22、雪卡毒素中毒对小鼠的LD50为μg/kg体重,错23、山梨酸是一种直链不饱和脂肪酸,基本无毒;对24、有机碱在胃内成解离状态,容易吸收;错25、龙葵碱广泛存在于马铃薯、番茄和四季豆中;错三、简答1.简述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四点、翻书2.毒性指标主要有哪些1半数致死剂量LD50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2未观察到的有害作用剂量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3观察到的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此种有害改变与同一物种、品系的正常对照机体是可以区别的;3.化学物质的分子毒害机制有哪些1对生物细胞膜组成成分的影响2对膜生物物理性质的影响通透性、流动性、表面电荷3对细胞钙稳定的影响4机体内生物大分子氧化损伤5与细胞大分子的共价结合永久性,不可逆,改变内源性分子的结构4.简述化学物质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1第一阶段,急性毒性实验,经口毒性:LD50,联合急性毒性;2第二阶段,遗传毒性实验,主要为传统致畸实验,确定化学物质遗传毒性;短期喂养试验30d3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实验,通过90天喂养实验初步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繁殖实验了解受试物对动物繁殖影响及对子代的致畸作用;代谢实验了解受试物在体内药代动力学及靶器官4第四阶段,慢性毒性实验和致癌实验,最终确定受试物最大无作用剂量及遗传毒性;5.简述生物标志物及其分类;1生物标志物是指毒物进入宿主后,经过一定时间,可以检测到的组织成分的变化或器官、细胞功能的改变,可以指示毒物从暴露到损伤机体过程中的一系列信号,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2接触生物学标志,机体组织或体液中测定到的外源性物质及其代谢物或其和体内靶分子或细胞相互作用的产物3效应生物学标志,外源物质作用下,机体产生的相应的可测量的生化、生理学功能的改变及其它病理形态学的改变4易感性生物学标志,机体暴露于某特定外源化学物时,因其先天性遗传或后天获得性缺陷而反映出其反应能力的一类生物标志物1.有毒有害物质可分为几大类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2.食品中毒物的主要来源和途径;1农药污染: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菊酯类农药等;2工业三废污染:工业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它们通过污染食品或通过生态系统在食物链中的迁移,造成在某些动植物产品中的富集,最终影响人体健康;3霉菌污染:霉菌对食品污染的危害,一是食品变质,二是产生毒素;4兽药残留污染:有些兽药在使用后不易排泄,残留量高,从而使产品达不到安全标准,有些则是养殖户违反规定而造成不合格残留;5运输污染:运输食品的火车不干净,或食品与一些有毒有害物品同车混合运输造成污染;6加工污染: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滥用添加剂,此外一些不良加工方式或不良包装材料也会造成有毒有害物质污染;7事故性污染:食品加工企业或餐馆由于管理不善,工作马虎,误用或超量使用一些化学物质造成中毒事故;9.造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常见因素1在休药期前屠宰动物;2屠宰前用药物掩饰临床症状,以逃避宰前检查;3用未经批准的药物添加剂饲喂动物;4药物标签上的用法指示不当,造成不符合规定的残留;5肉品中的抗生素残留,主要是滥用所致不按应用限制规定,超剂量、长时间用药等;2.亚慢性毒性试验的主要目的及观察指标目的:⑴一步探索受试物的毒作用特点和靶器官;⑵解受试物有无蓄积作用,是否产生耐受性;⑶析受试物的剂量-效应关系;⑷步估计出不出现毒作用的最大耐受量NOEL和出现毒性的最小有作用剂量MED;⑸为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提供依据;⑹为受试物的毒理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观察指标:⑵一般性指标:包括每日采食量、体重变化、外观体征、异常表现和中毒症状等;⑵生理生化指标:包括血、尿常规和相关生化指标;⑶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指标;⑷析剂量-效应关系;⑸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⑹肾检查;7其他指标检查:包括血压、血流、动脉管壁弹性、血液电解质的变化、心电图、神经反射、记忆、氧化损伤等;1、食品中常见存在的天然酶类抑制剂有哪些常存在于哪些食物中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α-淀粉酶抑制剂;在大豆、菜豆等食物中,均含有能够抑制胰蛋白酶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α-淀粉酶抑制剂主要存在与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的种子中;2、食品中常见的天然存在的有毒蛋白有哪些常存在于哪些食物中植物凝集素:包括血凝素和酶抑制剂;这类毒素包括蓖麻毒素存在于蓖麻子和蓖麻油中、巴豆毒素、相思子毒素在豆科植物种子中分离的、大豆凝集素、菜豆毒素生的菜豆中等;3、龙葵碱、秋水仙碱、生氰糖苷、芥子苷、皂甙、游离棉酚的食物来源龙葵碱广泛存在于马铃薯、番茄及茄子等茄科植物中;秋水仙碱主要存在于黄花菜等植物中;生氰糖苷主要存在于木薯、杏仁、枇杷和豆类等,主要是苦杏仁苷主要存在于苦杏仁、桃仁、李子仁、枇杷仁、樱桃仁等果仁中和亚麻仁苷主要存在于木薯、亚麻籽及其幼苗中高粱苦苷存在于禾本科的玉米、高粱、燕麦、水稻等农作物的幼苗中;芥子苷主要存在于甘蓝、萝卜、芥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洋葱、管葱及大蒜等植物的种子中;含有皂甙的植物有豆科、五加科、蔷薇科、菊科、葫芦科和苋科;游离棉酚存在于棉籽色素腺中;4、动物的哪些腺体中有毒甲状腺甲状腺毒素、肾上腺肾上腺皮质激素、病变淋巴腺;1、食品中苯并a芘的主要来源和预防控制措施;来源:(1)食品加工:大多数加工食品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食品加工过程本身;①食品中的脂类、胆固醇、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在很高的烘烤温度800~1000℃发生热解,经过环化和聚合就形成了大量的多环芳烃;而当食品在烟熏或烘烤过程焦烤或炭化时,苯并α芘的含量尤其高;②食品加工机械的润滑油中苯并α芘含量很高,如果润滑油滴落在食品上即可造成污染;沥青中含有大量的苯并α芘,如果在公路上脱粒和晾晒粮食,尤其是油料作物,均可使其受到苯并α芘的污染;③加热方法不同,苯并α芘含量的差异也很大;无火焰加热,由于温度较低,时间较短,仅污染少量PAH;只有在较高温度时特别是火焰直接接触的烧烤才能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或脂肪生成可检出量的PAH;用煤炭和木材烧烤的食品往往有较高的苯并α芘含量;而用电炉或红外线加热时产生的苯并α芘较少;燃料燃烧不完全、熏烤时间越长、食品被烧焦或炭化,产生的苯并α芘就越多;④加工过程中使用含苯并α芘的容器、设备、包装材料等,均会对食品造成苯并α芘的污染;(2)环境污染:蔬菜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是环境污染所致,尤其是工业废水和烟尘的污染;预防控制措施:1改进食品加工方法,熏制和烘烤食品时,应避免食品直接与炭火接触,高脂肪食品在烹调时要避免温度过高;2加强环境污染的处理和监测工作,认真做好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工作,减少环境有害物质向食品的污染;3去毒措施,有的食品如油脂中的苯并α芘可用活性炭去除;粮谷类可用去麸皮和糠麸办法使苯并a芘下降;此外,日光和紫外照射也有一定的效果;4制定食品中允许量标准;2、食品中杂环胺的种类、形成原因和控制方法;种类:1氨基咪唑氮杂芳烃类:主要包括喹啉类IQ、喹喔啉类IQx、吡啶类PhIP;2氨基咔啉类:主要包括α-卡啉AaC、δ-卡啉和γ-卡啉;形成原因:1所有高温烹调的肉类食品均含有杂环胺类物质;烹调温度和时间也是杂环胺形成的最关键因素,煎、炸和烤的温度越高,其产生的杂环胺越多;此外,食物水分对杂环胺的生成也有一定影响,当水分减少时,表面受热温度上升,杂环胺形成量明显增高;2食品中PhIP吡啶类在烹调的肉类食品中不仅存在广泛,且检出量较高;在煎、烤肉类食品形成的氨基咪唑类杂环胺中,PhIP可占80%以上,其次为MeIQx甲基咪唑喹啉占10%,DiMeIQx和IQ均小于5%;在煎炸的鸡肉中PhIP的检出量远高于其他杂环胺化合物,其检出量可达400ng/g;3除了肉类食品外,其他一些食品也可能含有杂环胺,PhIP平均含量葡萄酒为L,啤酒为L;香烟中,每支含量可达;控制方法:由于杂环胺的前体物肌酸、糖和氨基酸普遍存在于鱼和肉中,且简单的烹调就能形成此类致癌物;因此,人类完全避免暴露于杂环胺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膳食中杂环胺的摄入量;1改进食品加工烹调方法,不要高温过度烹煮肉和鱼,尤其是避免肉类食品烹调时表面烧焦;2不要吃烧焦的食品或将烧焦部分去掉后再吃;3烧烤肉类时,避免食品与明火直接接触;用铝箔烧烤可有效防止烧焦,从而减少杂环胺的形成;3、食品中亚硝胺类物质种类、前体及主要来源种类:根据其化学性质可分为两类1亚硝胺,1R与2R为烷基、芳烷基和芳基;2亚硝酰胺,1R是烷基或芳烷基,2R为酰基;前体:1N-亚硝化剂:包括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以及其他氮氧化物,还包括与卤素离子或硫氰酸盐产生的复合物;2可亚硝化的含氮化合物:主要涉及胺、氨基酸、多肽、脲、脲烷、呱啶、酰胺等;来源:1亚硝酸盐、硝酸盐和胺类在食品中普遍存在;一般而言,以根、茎、叶供食的蔬菜均属于NO3-高富集型蔬菜,而以果实供食的蔬菜则为低富集型蔬菜;痛一种蔬菜植株的不同部位组织内,硝酸盐的分布差异较大;2目前认为内源性合成亚硝胺是很重要的来源;人体内合成亚硝胺类化合物的主要场所是胃; 3一些食品加工方式是产生亚硝胺的主要来源;①在蔬菜的腌制过程中,硝酸盐可被某些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同时,腌菜中的蛋白质可以分解成胺类与亚硝酸盐进一步形成亚硝胺类物质;②鱼类在经亚硝酸盐处理后会自然形成亚硝胺化合物;③对用亚硝酸盐处理过的食物进行加热或油煎也可产生较多亚硝胺;④腌制肉品时,加入硝酸钠,可被硝酸盐还原菌还原成为亚硝酸盐;同时肉中含有丰富的胺类,从而为形成亚硝胺类物质创造了条件;⑤腌制食品如果再用烟熏,则亚硝胺化合物的含量将会更高;经亚硝酸盐处理的腌肉咸肉在油煎时,可产生含量高达100mg/kg的强致癌物——亚硝基吡咯烷;4啤酒在发酵过程中形成大量的仲胺,亦可与亚硝酸盐形成亚硝胺;5食品与食品容器或包装材料的直接接触可以使挥发性亚硝胺进入食品;6某些食品添加剂和农业投入品含有挥发性亚硝胺,当这些材料加入食品时,就将亚硝胺带入食品;如用于腌肉的含有盐、糖、香料和亚硝酸盐预混剂含有相当数量的挥发性亚硝胺;2、汞的主要污染途径和毒性特征主要污染途径:1、工业三废尤其是含汞废水排入天然水体中,通过自然界的生物浓集并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威胁人体健康;2、含汞农药有机农药残留作物主要是由于直接喷洒引起作物表面吸附,最终吸收到植物组织中或是散落在土壤和水中的汞经根部,主要以根部吸收为主;另外,有机汞农药常用于种子消毒或作物生长期杀菌,使粮食中汞的含量超标或食品动物误食拌种的籽粒中毒或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毒性特征:一般来说,金属汞和无机汞化合物毒性较小,而有机汞毒性则大,在有机汞种,烷基汞特别是甲基、乙基汞比苯基汞、甲氧乙基汞的毒性强;在体内的降解速度,有机汞比无机汞慢得多,有机汞中尤以烷基汞更慢;1、急性毒性动物实验表明:无机汞化合物的毒性因不同动物而有差异,氯化汞的毒性最大;各种汞化合物毒性,以甲基汞毒性最大,其次是乙基汞、苯基汞和无机汞;2、慢性毒性汞具有蓄积性毒性作用,汞在人体内可引起慢性中毒;在人群中,血汞浓度与饮食中汞含量成正比,与中毒症状出现有一定关系;甲基汞在体内的生物半减期为70d,如果它在体内蓄积量达100mg时即可发生中毒,因次根据汞的摄入量可推算中毒的潜伏期;汞与蛋白质的巯基有特异性的亲和力,因而它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汞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的损害;3、镉的主要污染途径和毒性特征主要污染途径:镉是一种危害较大的重金属毒物,多因矿山开采、冶炼及一些工业三废排放造成污染;镉在工业上主要用于制造合金、焊料、蓄电池、矿灯、核反应器、光电池、蒸汽灯、烟幕弹、农药和化肥等工业;在塑料工业中还用硬脂酸镉作聚乙烯的稳定剂;毒性特征:镉及其化合物的毒性视品种而异,金属镉微毒,镉化合物一般具低毒或中等毒性;但因进入体内的镉可长期储留在体内,故对其慢性作用应以重视;1、急性毒性镉急性中毒可引起呕吐、腹泻、头晕、意识丧失甚至肺气肿,继而引发中枢神经中毒;2、慢性毒性镉在体内排泄缓慢,长期摄入低浓度镉可出现慢性蓄积性中毒;慢性毒性表现如下:1肾损伤镉对肾的危害主要是损害肾小管,使肾的再吸收发生障碍,可出现蛋白尿、氨基尿酸和糖尿;镉使肾中的维生素D3活性倍抑制,干扰正常代谢;2骨痛病镉对磷有一定的亲和力,置换了骨质中磷酸盐中的钙,使骨钙析出;同时由于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使肾对钙的重吸收发生障碍,导致钙的负平衡,可引起骨骼畸形、骨折、牙齿出现黄色镉环等,最终导致病人骨痛难忍,并在疼痛中死亡;3贫血镉能增加红细胞脆性,故可大量破坏红细胞,同时镉在肠道可阻碍铁的吸收,一直骨髓血红蛋白的合成4高血压、动脉硬化镉可能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发病有关;5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2、影响外来化学物毒作用的因素是什么主要有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及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农药对植物污染的SODPOD等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第32卷第1期济 宁 医 学 院 学 报2009年2月Vol 132,No .1JOURNAL OF J I N I N G MED I CAL COLLEGEFeb,2009农药对植物污染的S OD P OD 等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程晓平 综述 陈雁君 刘 君 审校(济宁医学院卫生化学教研室) 农药通过抑制昆虫乙酰胆碱酯酶或脑细胞微管蛋白聚合等方式来达到除虫效果,对害虫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用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上效果明显。
当植物接触一定量农药后,通常通过检测农药在植物体内的残留来判断植物受农药污染的程度,所以对植物中农药残留量测定的研究报道较多。
但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农药污染对植物生物标志物影响的研究。
生物标志物(bi omarker )为生物有机体接触某种外源毒物后,出现的各种生物系统(包括细胞内的DNA 、蛋白质、酶系统、谷胱甘肽、抗坏血酸以及结构生理生化功能等)的改变[1]。
农药污染植物后,可渗透其表皮蜡质层或组织内部,进入到细胞中,造成活性氧防御能力降低,短期内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
具体包括:(1)超氧阴离子;(2)过氧化氢(H 2O 2);(3)羟自由基。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对机体的损伤主要是氧化脂类、蛋白质、酶和DNA,最后导致生物膜的损伤,蛋白变性,酶失活和DNA 复制错误,对细胞极为有害[2]。
体内清除氧自由基的物质主要有:(1)抗氧化物酶类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 mutase,S OD )、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 )、过氧化物酶(per oxidase,P OD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 one per oxidase,GPX )等;(2)非酶类:主要为一些低分子量的抗氧化分子,如V itE 、V it C 、谷胱甘肽等。
本文就农药污染对植物中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抗氧化酶、抗氧化分子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
食品毒理学练习测试题

《食品毒理学》练习测试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毒理学:2.食品毒理学:3.外源性化合物:二、填空题1.食品毒理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制定_______限量,提出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预防和管理措施,保障食品_______。
2.动物试验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动物试验可分为_____和______两种方法。
3.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英文所写为_______。
4.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毒理学的研究,传统的以动物为主的毒理学研究将减少,出现整体动物替代法的新理念和发展动向,即“3R”趋势,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1.FAO是_____的英语所写简称。
A.世界卫生组织B.联合国粮农组织C.世界贸易组织D.欧洲理事会2.______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A.动物试验B.化学分析C.流行病学调查D.微生物试验系统3.被称为生物毒理学之父的是_________。
A.GrevinB.MagendieC.BernardD. Brown4.被称为现代毒理学奠基人的是_________。
A.OrfilaB.MagendieC.BernardD. Brown四、判断题1.食品毒理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制定安全限量,提出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预防及管理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2.微生物试验系统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五、简答题1.食品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2.现代毒理学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有哪些?六、论述题1.试述食品被污染的主要途径有哪些?2.试述预防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毒物:2.毒素:3.毒性:4.剂量:5.内稳态:6.代偿能力:7.应激状态:8.效应:9.反应:10.相加作用:11.协同作用:12.拮抗作用:13.独立作用:14.加强作用:15.生物标志物:16.毒效应谱:17.LD50:18.MLD:19. MTD:20.MED:21.Zac:22.Zch:23.药物残留:24.ADI:25.危险度:26.中毒:27.毒性效应:28.致敏作用:29.休药期 30.免疫抑制作用:31.致突变物:32.MRL:33.无关农药残留量:34.靶器官 35.安全性二、填空题1.LD50越小,表明化合物毒性越______。
动脉型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分层评估工具及其临床应用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学科卓越发展135工程项目(ZYJC18013)通信作者:陈玉成,E mail:chenyucheng2003@126.com动脉型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分层评估工具及其临床应用尹丽丹 陈小玲 陈玉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四川成都610041)【摘要】动脉型肺动脉高压是一类慢性疾病,需长期靶向药物治疗,持续的随访评估对病情变化及靶向药物治疗效果评价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指南都推荐将肺动脉高压危险分层工具作为指导药物选择、评价药物治疗反应以及指导治疗方案调整的重要手段。
目前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分层工具较多,各有优劣。
现对常见的肺动脉高压危险分层评估方法以及其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动脉型肺动脉高压;危险分层工具;临床应用【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1 12 005RiskStratificationAssessmentToolsforPulmonaryArterialHypertensionandItsClinicalApplicationYINLidan,CHENXiaoling,CHENYucheng(DepartmentofCardiology,WestChinaHospital,SichuanUniversity,Chengdu610041,Sichuan,China)【Abstract】Pulmonaryarterialhypertension(PAH)isachronicdisease,whichrequireslong termtargetedtherapy.Continuousfollow upassessmentiscriticallyimportanttoevaluatetheprogressionofdiseaseandtheresponseoftargetedtreatment.BothdomesticandforeignguidelinesrecommendthePAHriskstratificationtoolsasimportantevidencesofguidingdrugselection,evaluatingdrugresponseandguidingtherapyregimenadjustment.Atpresent,therearemanyriskstratificationtoolsforPAH,eachwithitsown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ThisarticlereviewsthecommonmethodsofPAHriskstratificationtoolsandtheirclinicalapplications.【Keywords】Pulmonaryarterialhypertension;Riskstratificationtool;Clinicalapplication 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arterialhypertension,PAH)是肺动脉高压的第一大类[1]。
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一)环境与环境卫生的概念1.环境的定义: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由各种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所组成。
(1)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指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它由各种物质因素所组成。
自然环境又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的,未被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条件。
原生环境中某种元素含量异常,也会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某地区氟的含量过高就会导致氟中毒,即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这类疾病的发病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故又称地方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如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
(2)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体系,它由各种非物质因素组成。
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与社会人际关系等。
2.环境卫生(environmental health)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对象,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达到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二)环境污染及其来源1.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各种污染物进入环境,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
扰乱了生态平衡。
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或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为环境污染。
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称为公害(public nuisance)。
由环境严重污染引起的地区性疾病称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1)污染源(pollutant source):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或设备与装置,即污染因素的发生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plications of Biomakers in the Risk Assessment
生物标志物概述
• 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首先将生物标志物定义为 由生物体或样品可测出由外来化合物导致的细胞学或 生物化学组份或过程、以及结构或功能的变化。 • 最初只是将耐污的生物物种称为指示生物(Indicator species或Bioindicator),随着污染生态学的野外研究和 实验室毒性试验研究,逐渐将生物指示物的应用范围 扩大至污染生态学的不同生物学组织层次,小至分子 水平,大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包括发生在分子、 生物化学、生理、病理组织、生物个体、种群、群落 和生态系统等不同生物学组织水平上的生物学效应, 从生物学的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 对应在环境中易代谢、去除的污染物, 如有机磷化合物,生物标志物能同时指 示母体化合物和代谢产物的暴露和毒性 效应。
4.6 污染物联合作用的研究
• 能够表现混合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累 积效应。
4.7 预测危害
• 将不同层次生物组织(从分子到种群、群 落)所采用的一系列测定和研究加以整合, 通过生物标志物的短期变化就有可能预 测污染物长期的生态效应。
2.1 暴露生物标志物
• 暴露生物标志物指示机体经化学品 的暴露,即污染物引起的物体的反应, 如指示对重金属暴露的金属硫蛋自(MTs), 但此类标志物不能指示污染物的毒性效 应,有助于研究生物对化学分析方法很 难检测到的的环境中的不稳定化合物的 暴露。暴露生物标志物一般依靠测定体 液和组织中特定化学物质或者其代谢物, 或者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产物。
• 与其他方法相比,生物标志物的最大区 别在于可以确定污染物与生物体之间已 发生的相互作用。 • 与其他方法相比,生物标志物的优势主 要有一下7大优势。
4.1 污染的时空分布
• 能够了解生物有效性的污染物质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累积效应,而不是像化学分 析难以摆脱抽验的属性。故不容易因异 常天气状况或工厂间歇排放带来监测结 果的显著变异。
4.4 解决毒理学的某些限制
• 毒性活体鉴定法虽然反映了特定污染物 的相对毒性,但很难将实验室数据外推 至野外的条件。许多影响因素,如化学 形态、吸附/吸收、污染物在食物链上 的富集以及毒性作用的亚致死效应等等, 无法在短期试验中测定。而应用生物标 志物可以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4.5 可提示易分解污染物的暴露和毒性
3.3 广泛性
• 从微观分子到宏观生态系统,生物标志 物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生物组织上体现着 污染物和生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 一般来说生物体之间的共性在分子水平 上最大,所以许多分子生物标志物,可 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研究,也可用于现场 实际监测。而污染物的毒性活体鉴定则 有难度。
4 生物标志物的优势
3 生物标志物的特征
• 3.1 特异性 • 对特定有机污染物或重金属的暴露,有 特定生物标志物。因此这些标志物对污 染状况具备诊断作用。进一步了解相应 的分子反应,并与更高层次的生态危害 建立关联,生物标志物便可提供专一性 的预报功能。
3.2 预警作用
• 污染物与生物体之间所有的相互作用都 始于分子水平。生物标志物的产生是对 污染物暴露的早期反应,因此这类标志 物成了污染物暴露和毒性效应早期警报 的指示物。
4.2 可用于因果关系研究
• 可确定环境污染物与暴露和风险的对应关系。 通过生物反应的特异性,从机理上了解对生物 体的危害性影响,建立因果关系,这对于处理 环境事件时澄清法律责任是至关重要的。
4.3 可用于暴露途径研究
• 应用于不同生活环境或不同营养级的物 种,可以揭示污染物的不同暴露途径, 这将有益于确定监测方案的优先次序, 并为采取何种干预和补救措施提供科学 依据。
2.3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 易感性标志物是指当生物体暴露于某种特定的外源化合物时,由 于其先天遗传性或后天获得性缺陷而反映出其反应能力的一类生 物标志物,可指示生物个体对污染物的敏感性。在污染物与生物 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机体因素是很重要的,性质与剂量相同的污 染物对不同的个体可能出现迥然不同的反应,这取决于受作用个 体的敏感性一。 • 一般地各个层次的生物组织,小到微观分子,大到生态系统,在 污染物的作用下,都有各自相对应的污染效应及相应的生物标志 物。如水藻的种类、数量、结构等可以指示水体污染程度。但生 物标志物的研究多集中于分子或细胞水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 统层次上的生物标志物正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
生物标志物在环境危险度评价 中的应用
1 选择生物标志物的原则
• 选择的生物标志物必须具有一定的特异 性、稳定性和足够的灵敏度,所选标志 物的水平与外接触水平要有剂量一反应 关系,在无害效应接触水平下仍能维持 这种关系并且分析的重复性及个体差异 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此外取样时最好 对人体无损生,能为受试者所接受。
2.2反应或毒性效应生物标志物
• 效应标志物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暴露作用下,生物 体产生相应的可测定的生理生化变化或其它病理方面 的改变,即指示污染物对生物体健康状况的损害效应。 如指示DNA损伤的DNA加合物,它可能是生物机体中某 一内源性成分或测定机体功能容量,产生疾病或障碍 的改变等。 • 确定化学物质的生物学效应的生物标志物很多, 从最简单的标志物如监测体重变化至复杂的标志物如 采用免疫化学技术测定特定同功酶。酶活性抑制持久, 因此,可作为重要的效应生物标志物。
• 各种生物标志物按其功能,一般可分为 三类 。 • 暴露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 of exposure) • 反应或毒性效应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 of responser or toxic effect) • 易感性生物标志(Biomarkers of su生物标志物是生物体受到严重损害之前, 在分子、细胞、个体或种群水平上因受 环境污染物影响而产生异常变化的信号 指标。一种标志物应能敏感有效地反映 出生物体发生严重损伤之前的生物变化, 并能准确评估生物体所处的污染状态及 其潜在危害,为环境污染提供早期警报。
2 生物标志物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