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教案)

合集下载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附教学反思、作业设计及答案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附教学反思、作业设计及答案

(201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附教学反思、作业设计及答案25.好的故事创案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研究作者美好的人生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XXX(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XXX,后改名XXX,字豫山,后改豫才,“XXX”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XXX曾评价:“XXX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野草》是XXX师长教师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

它是中国当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

XXX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理会,反应了在当时的暗中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追求光明,又到处受阻的,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XXX自己由反动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

作于1925年2月,当时XXX在XXX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反动运动。

在封建军阀XXX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暗中。

在如许的配景之下,XXX蔑视暗中,憧憬光明。

十月反动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肉体鼓舞着他,固然说中国当时是暗中的,但他深信胜利的曙光就在面前。

《好的故事》就作于如许的配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1.在预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一一朗诵词语,纠正毛病。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风景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上 好的故事 教案

部编版语文 六年级上 好的故事 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好的故事教案一、课题《好的故事》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搁、综、澄”等,理解“错综”“荡漾”等词语的含义。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好的故事”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梦境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象征、对比等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会作者在黑暗的现实中对理想境界的执着坚守。

2. 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好的故事”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材原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好的故事”是美丽、幽雅、有趣的,其中包含着许多美好的人和事。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这些美好元素的语句,如“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通过对这些语句的品味,使学生明确这些美好的景象构成了“好的故事”的主要内容,从而把握重点。

(二)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如“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体会作者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矛盾。

2. 领悟作者运用象征、对比等手法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

例如文中“昏沉的夜”象征着黑暗的现实,而“好的故事”象征着作者心中的理想世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设计说明鲁迅在本篇课文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好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暗示了与黑暗势力不懈抗争的决心。

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

教学设计中,以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来理解梦中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美的理想的追求。

注重积累运用,通过拓展练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鼓励摘抄优美语句,丰富学生积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发质疑,深入读文1.板书课题,直接导入: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好在哪儿?2.介绍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

在这样的境况下,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文中,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适当介绍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渡: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词语,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搁在错综澄碧萍藻荡漾火焰瘦削瞬间凝视骤然掷石头陡然教师强调:“综、藻”是平舌音,“掷、澄、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本课的读音为“xuē”。

4.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遇到不懂的词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查字典。

提醒并训练学生养成自学生字词的好习惯。

膝髁:膝盖。

伽蓝:佛寺。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晕: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骤然:突然;忽然。

蹙:皱(眉头);收缩。

陡然:突然。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把课文读通、读顺。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以及“习作:有你,真好”和“语文园地”。

《好的故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诗,写于1925年。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一个“好的故事”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这篇课文具有以下特点: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鲁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好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梦境,更是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也蕴含着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希望。

写作手法独特。

鲁迅在文中运用了象征、对比等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加深刻、富有感染力。

二、整体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以“走近鲁迅,感受其精神世界”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的思想感情,感受其语言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学习作者运用象征、对比等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品味、感悟等方式,让学生体会鲁迅的思想感情,感受其语言魅力。

(3)通过拓展阅读、写作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鲁迅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

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

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

但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

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会有晦涩难懂的特点,或者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实则另有深刻的含义,《好的故事》也是如此,看似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意境也是明丽的、温暖的,然而却与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昏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授本课时,对写作背景可简略提及,无须过于深入地挖掘其中的象征意义,而重于引导学生欣赏鲁迅文字的优美、想象的奇特、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

文中的生难字较多,而且与前一课一样,有些词语难以理解,教学时也要加以引导、点拨。

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朗读,在读通读顺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其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综、锦、萍”等12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内容结构,初步品味梦境的美丽景象。

【课时重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一等奖教案2.引导学生观察照片,感受其中的美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些美景被赋予了故事,会是怎样的感受呢?3.介绍文章背景,让学生了解《野草》是一部由中国现代文学大师XXX所写的散文集,其中的《好的故事》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故事。

4.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并注意课文中表达的情感变化。

5.让学生朗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情感的表达,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美感。

二、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深刻含义1.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结构,了解文章是由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圆形结构。

2.让学生分析现实与梦境的对比,理解梦境中景物的意蕴,并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3.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人生和追求,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执着和追求。

三、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出美好的故事1.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自己心中的美好故事,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出深刻的含义。

2.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研究,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注重语音、语调、情感的表达。

2.复本课生字词,熟练掌握其正确的写法和读音。

3.完成作业:写一篇自己心中的美好故事,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深刻的含义。

老师带领大家去看不一样的景色。

我们从一条老街开始,这条老街上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小酒店,一间名叫“跨湖”的书院,还有一座总有游客拿着相机来拍照的老房子。

老街的出口是一座桥,站在桥上可以望见远处的亭子,据说站在这个亭子上可以望见远处的大海。

从老街出去向右转,宽阔的河道一直陪伴在马路边,河上有桥,河边有塔,还有广袤的田野上那金色的海洋。

这条路线就是XXX曾经走过的山。

在XXX的日记里,我找到这样一条记载:“1913年6月26日,他‘同三弟至大路浙东旅馆偕伍XXX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

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

”——《鲁迅日记》。

我们刚才领略的就是XXX 当年的行船路线,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先生在这条路线上所见的《好的故事》。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案设计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好的故事》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好的故事》。

本课作为一篇记叙文,介绍了几位上了年纪的人在一起讲故事的场景,以及讲故事的技巧和要点。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易懂,适合用来启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其自身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和缘由;•学生能够了解讲故事的写作技巧和要点;•学生能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进行写作实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文学写作基本技能和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一个积极的、有趣的、需要持续努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记叙文中讲故事的写作技巧和要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其写作自信和热情。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好的故事的定义和要素;•帮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和方法进行写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引入从课文题目开始,让学生猜测“好的故事”的含义,并引导其关注文章中的讲故事情境,了解记叙文本身的基本特点和缘由。

2.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和多媒体辅助,分析记叙文的写作要素和技巧,和讲故事的要点和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和连贯性,并通过范文解读,解释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

3.练习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例如口头练习、小组合作、书面练习等。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加强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记叙文和讲故事的写作技巧和要点。

4.作业布置适当的作业,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按照所学技巧和要点进行写作实践。

通过作业检查,评估学生掌握程度,指导其不断完善自己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多媒体课件;•作文范例和习作指南。

六、教学评价本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其写作能力。

通过教学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并帮助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写作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精品课教案共2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精品课教案共2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文章首先描写了“我”在“昏沉的夜”靠在椅背上,进入梦乡,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

接着以“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为总领,点出了这个故事的特点。

围绕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作者描绘了梦境中回忆山阴道两岸的美丽风景,进而指出“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并具体描绘了这个故事中的“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

最后,作者写梦醒时分,“好的故事”消失,“我”又回到了“昏沉的夜”,但“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

读懂《好的故事》,需要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要读懂作者是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

本文运用了象征和对比两种主要的写法,用“昏沉的夜”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用“好的故事”这个美好的梦境象征理想与美好的生活,现实与梦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来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鲁迅通过这样的写法告诉读者,他心中的理想是真切的、实在的。

【学情分析】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学生的语言习惯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所以,课后题第一题提示了学生可以在初读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鲁迅的文章所表现的内容以及涉及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在阅读鲁迅的文章时,理解上存在困难,尤其像散文集《野草》中的文章带有很多象征意义,学生在阅读时更是比较难从文字表面读懂文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入课后“阅读链接”的材料和课外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资料,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感受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课内外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梦境的美丽、幽雅、有趣,感受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好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3.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课文,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教学重点】
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搁”等13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2.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现实:昏沉的夜
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
课后反思
《好的故事》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第一篇写梦境的文章。

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
这个“好的故事”。

由于鲁迅先生离我们的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首先让学生在家查找鲁迅的有关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对理解本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次结合课后练习题1,交给学生方法,如果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本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对于梦境的概括语句“美丽,幽雅,有趣”,然后出示要求: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来。

一个是对于梦境的静态描写,另一个是动态描写,孩子们找的比较准确,小组内相互读一读,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境,结合学生查到的资料,就可以知道,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阶段,老百胜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苦不堪言,作者希望老百姓能够生活的安定,幸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一难点迎刃而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