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名词解释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名词解释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是指18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和文化
上的变革,受到启发的哲学家康德和天文学家哥白尼分别代表了这场革命中的两个方面。
康德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类理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自由的思考和探索,人们可以获得知识和境界的提升。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现代主义、理性主义、唯理主义等哲学流派。
这种关注人类理性的思潮,带动了人们对常识和权威的质疑,推动了现代思想的发展。
哥白尼则在天文学方面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推翻了以往地心说的常识,引发了天文学和科学思想上的变革。
这种科学思想强调观察和实验,推崇知识的实证和验证,奠定了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础。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成为了欧洲文化和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跨越,带来了现代文化和科学思潮的开始和发展。
试评康德先验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

作者: 邹明武
作者机构: NULL
出版物刊名: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16页
主题词: 先验哲学;哥白尼式;形而上学导论;综合判断;普遍必然性;直观形式;现象界;纯粹理性;客观演绎;不可知
摘要: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根基,它因其庞杂的结构、深远的影响,一直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何评价康德哲学,人们的看法是不统一的,在理论观点上呈现出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状态。
我认为,对其采取形而上学的简单态度是不对头的,不能因它先验哲学的性质就全盘否定,低估它的价值。
本文试图以《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为线索,对康德先验哲学体。
西方哲学史——精选推荐

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名词解释1、始基本原:是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基本观念,他的本意是“太初”,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的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2、逻各斯:本义为言语、思想、思维、理性等等。
作为哲学术语最早出现在赫拉克利特的著作中,意为世界的普遍规律性。
3、理念: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概念,是指理智的对象,亦即心灵之眼看到的东西。
4、实体:亚里斯多德哲学的概念。
他说:“我们可以在很多意义上说一件东西是,但一切事者都与一个中心点有联系,这个中心点是确定的东西,他毫无歧义地被说成为实体。
”(或者:斯宾诺莎的哲学概念,他说:“实体是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5、流射说:原子论者关于感觉的性质的解释,认为感觉是可感的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们的感官中所造成的印象。
6、同类相知说:恩培多克勒的认识论思想。
他认为,事物与事物相似,因此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它设定了认识的内容和认识的对象的符合论。
7、异类相知说:阿纳克萨戈拉的认识论学说,认为事物和事物之间相对立,因此感觉与事物相反,即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的活动。
8、文艺复兴运动: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技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
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它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9、三表法:培根将材料的分门别类称为“三表法”。
即所有正面的例证构成具有表,所有反面的例证构成缺乏表,不同程度的例证构成程度表(又称比较表)。
从而清晰地根据这些例证推导出一般结论。
10、四假相说:培根形象地把科学发展的障碍比喻成假相,归结为4个:“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人的感性理性缺乏科学所需的重力态度和客观性,导致主观与客观相混淆;“洞穴假相”,是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的误解;“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
西方哲学试题【附答案】@北师大

课程名称: 西方哲学 任课教师姓名: 李红卷面总分: 100分 考试时长: 100 分钟 考试类别:闭卷 ∨ 开卷 □ 其他 □院(系):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专 业: 年级: 姓 名: 学 号:题号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 总分 得分阅卷教师(签字):一、 名词、命题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德性即知识2、四因说3、上帝之国4、白板说5、实体即主体二、 简答题(请从三个题目中选做两个题目,共40分,每题20分)1、柏拉图为什么要提出“回忆说”?其主要内容是什么?2、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提出了怎样的“实体”学说?(2)这一思想在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那里得到了怎样的发展?3、试述“休谟问题”的基本内容、实质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影响。
三、论述题(40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1)他为什么提出这一问题?(2)这一问题的主要困难是什么?(3)康德是如何解决上述困难,从而回答这一问题的?课程名称: 西方哲学 任课教师姓名: 李红卷面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长: 100分钟 考试类别:闭卷∨ 开卷 □ 其他 □院(系):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专 业: 年级: 姓 名: 学 号:题号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第四题 …… 总分 得分阅卷教师(签字):装订线一、 名词、命题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洞穴比喻2、四因说3、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4、白板说5、实体即主体二、 简答题(请从三个题目中选做两个题目,共40分,每题20分)1、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提出了怎样的“实体”学说?(2)这一思想在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那里得到了怎样的发展?2、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主要原因和基本内容。
3、概述费希特知识学的基本原理三、解释并分析下列哲学原著选段(40分)第一,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每一个有开始的存在的东西也都有一个原因这件事是必然的呢?第二,我们为什么断言,那样一些特定原因必然要有那样一些的特定结果呢?我们的因果互推的那种推论的本性如何,我们对这种推论所怀的信念的本性又是如何?北京师范大学2007 ~2008 学年第 一 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课程名称: 西方哲学 任课教师姓名: 李红卷面总分: 100 分 考试时长: 100分钟 考试类别:闭卷 ∨ 开卷 □ 其他 □一、 名词、命题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德性即知识(4分)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命题,他把德性与知识结合起来提出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而且一个人只有具有对德性的正确知识,才能正确地行事。
从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看哲学思维方式的特质

高清 海教授 曾说 过 : 要走 出传统 哲学 观念 , “ 最根 本 的是 要转 换 哲学 的思 维 方式 。哲 学 的根 本 意识 就 体现 在它 为人们 提供 的思 维方式 之 中。一 种新哲 学 , 提供 一种新 的思 维方式 , 意味着 为人 们开 拓 了一 个 就
新视 野 、{ 了一 个新 世界 。思 维方 式 的转 变 是根 本 性 的转 变 。 在 这 一 点上 , 开 ”J 一道 数 学 智 力游 戏 给 了 我有 益 的启示 : 道数 学智力 游 戏要求 用六 根火柴 棒 组成 四个等 边 j角 形 , 常 理 , 们首 先 想 到在 平 面 这 按 我 中去解 决 , 经过 努力 , 但 终不 能在 平面 中解决 这一 问题 , 如果 我们试 图转 换一 下思 维方式 , 将它 放在 空间 中 来 考察 , 看能 否寻求 解 答 , 结果 我们 惊异 地发 现 , 平 面 中不 能解决 的 问题经 过转换 到空 问 中之 后 , 一 问 在 这 题便 迎 刃而解 了。可见 思维方 式 的转换 在这 里起 了大 作用 。正如 有人 说 过 : 想 史 上 的每 一 次大 的进 步 思 都是 由于转换 思维或 思 维方式 的结 果 。本文试 图从 康德 “ 白尼式 的革命 ” 哥 看哲 学思 维方 式 的特 质 。
的, 因此 他 的哲学 的任 务就是 要 寻求普 遍必然 性 的东西 在什 么地方 。他 的答 案是 : 具有 普遍必 然性 的规律
不 存在 于外 在世界 , 而是 认识 主体 给予 自然界 的 , 在感性 中是 时 间和空 间 , 知性 中是 十二个 范畴 , 德 的 在 康
先 验哲学 所蕴 涵 的“ 白尼式革 命 ” 哥 从根本 上 改变 了人类 的思 维方式 , 如他在 《 正 纯粹 理性 批判 》 二 版序 第
康德哲学的理论概述

康德哲学的理论概述(西方哲学概览之一)①一、康德的生平著述 (2)二、前批判时期 (3)三、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4)四、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 (6)五、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 (7)①提到的章节号码和页码是赵敦华的书中的章节号码和页码一、康德的生平著述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1945年后成为前苏联,现在的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市)地处波罗地海之滨,普瑞格河流经市区入海,它是海岸贸易和手工业发达的城市。
父亲是一位马鞍匠。
母亲受过一定的教育,心地善良,信虔诚派基督教,她对康德影响很大。
八岁至十六岁在教会办的九年制学校上学,成绩优异。
1740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学习,1745年毕业。
这时因为母亲和父亲先后去世,家境困难,他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
他在给学生上课之余,还抓紧时间进行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研究,希望获得担任大学教师的资格。
在1755年以前匿名发表了《一般自然史和天体理论》的著作和几篇论文。
1755年开始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担任了多年的编外讲师。
有时每周上课多达二十课时,他曾讲过自然观、人类学、自然地理、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自然神学、教育学、哲学大全等课程,据说还讲过建筑学和火药制造技术等课程。
1770年晋升为教授。
在康德的一生中,除了有一次暂短的外出旅行以外,他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格尼斯堡。
他没有结婚成家,生活极其有规律。
早五点准时起床,上午上课,下午上课或搞研究和会见朋友等,下午五点准时散步,晚上读书或写作,晚十点准时就寝。
只有一次例外,是因为读卢梭的著作着迷而没有去散步。
正如教材第259页的引文中说的那样,是卢梭告诉了他,凡是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不能因为自己有知识有才能,而蔑视无知的普通民众。
是卢梭教给了他要学会尊重人,特别要尊重普通的劳动者。
因此他与卢梭一样,可以说都是平民哲学家。
他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但是他的性格外圆内方,有调和折中的特点。
康德文化名词解释

康德文化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哲学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形而上学;实践公设;诠释学循环;历史主义;康德(1724-1804)——哲学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著有重要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与政治理论著作《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和《永久和平论》。
一,先验哲学——认识论1.1,康德提出其先验哲学来设法既拒绝经验主义(洛克、休谟),又拒绝唯理论(笛卡尔)。
休谟以后世界好像更不确定了。
理性直觉和理性在古典的唯理论者和启蒙运动哲学家们那里都扮演过的那个角色,在休谟那里很大程度上被情感和习惯接管了——对康德来说,休谟的怀疑的经验论是令人无法容忍的:道德和自然科学这两者的基础都被休谟给破坏掉了(自然科学有待商榷)。
康德提出了自己的人物,证明伦理学和自然科学中存在着某种东西是由我们的理性承认为严格地必然的、普遍地有效的——这是康德的出发点。
康德也并没有回到古典唯理论(笛卡尔那里),而是探索的是一种的第三条道路。
1.2,康德对科学感兴趣(牛顿),希望把哲学也提升到与自然科学同样可靠的位置。
康德拒斥这种怀疑论(休谟)的办法是提出了这样的论证:空间和时间这些知觉形式,因果性之类的基本概念。
康德把那个认为认识发生于主体受客体影响之时的基本观点逆转过来。
也就是说,他把主客体关系颠倒过来,主张我们必须设想是客体受到主体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所认识的客体是由主体的经验方式和思维方式形成的。
认识论前提的这种转换,就叫做哲学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知识论的核心。
1.3,康德不承认对超越感觉的对象——比如上帝和道德律——的理性直觉,而引入对经验的基本条件的反思的洞见。
对这些认识论条件的洞见叫做先验的洞见。
出发点是休谟错了。
经验中是有必然的和普遍有效的东西的(例如因果律)。
康德预设了一种主体和客体的二元论:既然赋予秩序的能力不可能在客体当中,它就一定在主体当中。
这就是康德知识论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给我们经验以秩序和结构的东西,因而服从普遍有效之原则的东西,其来源不是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而是我们自己。
康德简介——精选推荐

康德简介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到了⼀个新的理论维度,不仅对近代哲学进⾏了⼀番彻底的清理,引发了蔚为壮观的德国古典哲学运动,⽽且对现代西⽅哲学产⽣了深远的影响。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出⽣在德国普鲁⼠王国东部的边陲城市哥尼斯贝格,⽗亲是马鞍匠,他的家庭属于被称为“新教中的新教”的虔敬派,这对于他的道德思想产⽣了深刻的影响,虽然康德成年之后⼏乎没有进过教堂。
从1740年开始,康德在哥尼斯贝格⼤学读书,由于家境贫寒,没有进⾏硕⼠学位论⽂答辩就离开学校到家乡附近做家庭教师。
1755年6⽉,康德以⼀篇拉丁语论⽂《论⽕》获得了硕⼠学位,同年9⽉,第⼆篇拉丁语论⽂《对形⽽上学知识的基本原理的新解释》通过了答辩,康德由此⽽成为哥尼斯贝格⼤学哲学系的编外(⽆薪)讲师,开始了长达41年之久的教学⽣涯。
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先后讲授过数学、物理学、⾃然地理学、⼈类学、逻辑学、形⽽上学、伦理学、⾃然神学、教育学等课程,甚⾄开设过要塞建筑术和烟⽕制造术。
经过多次申请,康德终于在1770年成为逻辑学和形⽽上学教授。
康德1770年的教授就职论⽂《论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在他的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常⼈们以此作为标志,将康德哲学划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两个阶段,不过这⼀划分并不⼗分准确。
实际上,康德的哲学思想经过了⼀个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直到12年后《纯粹理性批判》发表之时,他的批判哲学才真正达到了成熟。
在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起了极其重要的作⽤,⼀个是休谟,⼀个是卢梭。
康德在他们的启发下,形成了后来批判哲学的两⼤主题,这就是⾃然和⾃由。
康德前批判时期的思想是“⾮批判的”,属于唯理论的莱布尼兹-沃尔夫学派,在⾃然哲学⽅⾯有⼀定的成就,1755年匿名发表的《⾃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论文关键词:先验超验验前
论文摘要:在康德之前,西方形而上学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往的人们普遍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现象,而认识则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
这就要求人的认识能力必须符合客体。
问题就出在这里,这是我们无法完成的证明。
受哥白尼的“地心说”的启发,康德将认识论的方向转变为,对象符合认识,客体符合主体。
这一转变取得了重大成就,它既使形而上学的危机消于无形,又为未来形而上学指明了方向。
一、康德哲学的背景
在西方哲学关于认识论的研究中,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真理问题的争论,已经走入了死路,人类理性陷入了危机,高贵的形而上学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曾经有个时候,形而上学号称为一切科学的女王,……而现在因为时间的变更,她就只为人所鄙视了;她成了一个孤苦伶仃、流离失所的妇人。
” ①(P3,Aviii)
康德系统地分析了近代西方哲学之后,他说道:“人类的理性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就是在它的某种知识里为一些问题所苦恼,而这些问题既然是理性的本性所规定的,它就不能置之不理,可是这些问题有超出了它的各种能力的范围,所以它就不能解答它们。
” ①(P 3,Avii)也就是说,一方面,人类理性为它在认识中所规定的问题所困扰,因而必须得到解决。
然而,另一方面,这些问题有都超出了理性的能力,理性又不能给以解决。
究其原因所在:人类理性在经验的运用中,虽然为经验充分证明了其正当性,但是沿着经验,人类理性必然要追溯到“更高更遥远的条件上”。
“不久,它就觉得这样一来问题永无止境,他的工作就绝不能完成了。
”以至于,“它不能不使用超出一切可能的经验的范围以外的那些原理”。
这样就使得人类理性陷入了两难之境地:一方面,如果在人类经验中使用人类理性,那样,便会形成一个无穷的追溯;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超越经验,“人类理性就陷入黑暗中,陷入种种矛盾之中。
”具体说来,之前的怀疑论从经验出发,不考虑理性,就会形成一个无穷的追问,而独断论只从理性出发,不考虑任何经验,其结果往往与人的常识不符。
所以,为人类理性寻找一条合理的出路,是康德所面临的问题。
二、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在哥白尼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太阳为绕地球旋转”,而且,这一假定被当作理所当然的真理,因为它与人们的常识完全吻合。
而到哥白尼时代,这一假定的局限已暴露无疑,天文学方面,亟待新的理论来解决这次危机。
经过长期的思索和分析,哥白尼提出这样三种假定:天体运动,可以假定为观察者不动,而天体在动;也可以假定为观察者在动,而天体不动;还可以假定为二者同时在运动,但速度不同。
并最终从“天体不动,观察者在动”这一假定中,得出了着名的“地心学说”。
到康德时期,这一假定被当时科学家的观察和实验充分证明了其正确性。
而康德的伟大在于,他从中发现了其哲学意义:这一学说已经完全超出了人们的经验之范围,是人类理性的产物。
如果一味要求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事物,
最终必定会否定人类理性在人类认识中的积极作用,继而完全否定认识的可能性。
受哥白尼
“地心说”的启发,康德认为,如果将认识论的方向转变为,对象符合认识、客观符合主观这一新的原则,由人的认识能力去检验人的认识,也许,我们就可以给予认识的可能性以更为充分而雄辩的说明。
他曾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中说道:“人们一向假定,我们的一切知识必须符合与对象,可是,使用概念,在验前建立关于对象的某种东西以扩大我们关于对象的知识,这一切企图,按照上述的假定,都归于失败了……因此,我们必须尝试一下,如果我们认定对象必须符合于我们的知识我们就恰恰在哥白尼最初的想法(gendanken德文)这条路线上前进。
” ①(P17,Bxvi) 这种思路,被康德自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而且,康德认为哥白尼革命的意义,不仅在于认识符合于对象这一假设已经被自然科学的发展证明是错误的,更为重要的是,哥白尼学说指示出了人类知识奠基的崭新的基础。
揭示了理性在人的认识中的核心地位。
所以,康德的认识论转向最为重要的哲学意义就在于,他为
哲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三、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的重大意义
这一重大哲学革命,所探讨的主要是对象与知识的关系问题,而其实质归根到底就是普遍必然性的来源问题。
经过为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已经说明它不能来源于经验,而只能是先验的(transcendental)。
先验的含义是指不源于经验但是又适用于经验。
康德认为,之所以以往的哲学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是因为它们的思路出了问题。
以往的哲学认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是客观的,要求知识普遍地复合对象的客观性。
但是,这样的客观性是不可能反映到我们的主观认识能力之中来的,即使我们承认了其可能性,我们也无法先天的(apriori)认识到。
康德颠倒了传统的认识原则,明确指出,经验不仅与对象有关,而且还同人的理性能力相连。
知识确实来源于经验,但是经验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形式才有可能。
人类只能认识那些我们先天放入到事物里的东西。
科学只能在经验之中才有可能。
因此,这一革命不仅消除了经验论对认识的怀疑,而且还批判了唯理论的缺陷,并为人的认识划出了边界。
于是,哲学便被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部分。
“康德认为,一切认识只能是经验认识,认识只限于人的经验范围之内,绝不能超越这个范围。
在经验之外,就不是认识问题,而是实践问题。
” ②(P23) 理论哲学是关于经验的哲学,而实践哲学则是超验的(transcendent)哲学。
认识和实践这对古老的问题,第一次在哲学上,被康德明确的划分为两个完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领域。
更为重要的是,康德这一革命,将认识的对象划分为现象(phanomen︱phenomenon)和“物之在其本身”(或译为“自在之物”“物自体”,dinge an sich selbst)两个方面。
由于认识只能是对象符合知识,因此我们获得的关于事物的认识只能是“如其所现”(wie sie erscheinen)而不是“如其所是”(wie sie sind)。
这也就是说,我们只能以主观的形式来认识事物,而这些主观的形式又必然同经验材料相结合,才能形成知识,那么,我们所认识的事物只能是事物的表现,而不是“事物本身”。
所以,一切认识都只能是经验中的认识,绝不能超越经验。
然而,由于“事物本身”已经超出了经验的范围,是不可知的,理性就不能把它作为认识的验前条件。
但是,“事物本身”又是事物表现的根据,不可或缺。
这就彻底终结了传统的形而上学。
因为传统的形而上学一直在认识中追求超验性的对象,一直试图去认识“事物本身”这类终极本体或终极的原因,但是,又完全没有认识到这类本体或原因在认识论上的不可知性,强行使人类理性超越了其职责和能力。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康德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命运,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并指示了未来哲学的发展方向。
参考书目
[1]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着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道德王国的重建李蜀人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康德着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