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三月资料

合集下载

小城三月传记批评

小城三月传记批评

小城三月传记批评《小城三月》的作者萧红一生凄苦而短暂,从19岁离家出走后她的命运便被彻底改变了。

她追求自由与理想,却半生受尽白眼冷遇。

在她的创作中,她将自己生命过程中所有的痛苦体验都融入到了笔下的人物形象上。

她说:“一个题材必须要跟作者的感情熟悉起来,或者跟作者起着一种思念的情绪。

”于是我们看到《生死场》中受尽折磨的“她们”,看到《呼兰河传》里的过早夭折的小团圆媳妇,看到《小城三月》中短暂觉醒后毁灭的翠姨……萧红的作品如同她的自叙传般,在描述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时也在向人们述说着她自己的悲剧,同时让读者看到那几千年来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迷信与偏见。

一、简析翠姨的性格养成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封建社会虽然已经瓦解,但是传统的封建思想仍然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五四新思潮的春风并没有在“我”所在的小城留下多少印记,这里的人们批评着现在的书生不如从前,因为他们不会“一见了女人就脸红”。

而小说中的悲剧人物——翠姨,正是在这种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成长起来。

在当时,妇女在社会中的生存环境仍然十分恶劣,她们大多数没读过书,没有主见,生活地混沌而愚昧。

她们被传统的伦理道德所控制,被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翠姨作为一个再嫁寡妇的女儿,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自古“寡妇门前是非多”,而母亲的改嫁更是彻底违反了封建传统中所信奉的妇女“从一而终”的信条。

出身于这样的家庭并没有错,可是传统的伦理道德却使翠姨从心底里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

更可悲的是,抛开外部环境,就连翠姨自己也觉得这是自己的命不好,她相信这就是自己的命运。

当“我”和翠姨三番五次去买绒绳鞋都没有买到时,“翠姨深深地看到我的眼里说:‘我的命不会好的’”,随即流下了眼泪。

翠姨晓得“我”族中的祖母对她身世的嫌弃,在她订婚后,“她自觉地觉得自己的命运不会好的。

”“她是出了嫁的寡妇的女儿,她自己一天把这个背了不知有多少遍,她记得清清楚楚。

”周围环境的压抑保守和翠姨自己的封建迷信观念,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她的性格悲剧。

《小城三月》小论

《小城三月》小论

通女孩一 样 , 爱美 , 追求 时 尚 , 喜 欢 漂 亮 的 男孩 子 , 又有 点爱 慕 虚荣 。但 相对 于 小城
的大 多 数 女 人 来 说 , 翠 姨 是 特 别 的 。 她 想 得 更 多 , 看 得 更 远 , 内心 更 为 细腻 丰 富 。且
都是 以与 之  ̄ - , j - 比 的 方 式 出 现 , 如 翠 姨 与
城 府 ; 堂 妹 更 是 呆 板 木 讷 , 思 维 迟 钝 。 相 比 之 下 , 翠 姨 心 思 细 腻 , 为 人 含 蓄 深 沉 , 又 具 有 女 性 的 灵 秀 , 因 而 楚 楚 动 人 , 惹 人 喜 爱 。
所 以翠 姨 的 悲 剧 , 一 方 面是传 统礼 教和婚
姻 制 度 对 一 个 觉 醒 的 女 性 的残 害 , 另 一 方
“我 ”的 对 比 、 翠 姨 与 亲 妹 妹 及 堂 妹 妹 的 对 比 、 翠 姨 与 堂 哥 的 对 比 、翠 姨 的 家 庭 与
“ 我 ”的 家 庭 的 对 比 等 等 。 这 一 系 列 对 比 ,
说关 于男 学生 结婚 后 不理 睬太 太这 种事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一 叭 一 O 7 [ 作者简介 ] 李小媛 ( 1 9 9 0 一) , 女, 甘肃平凉人 , 西南大学文学院 2 0 1 1 级现 当代文学专业 当代叙事 文学方 向研究 生, 主要从事 中国现 当代文学研究 。

5・
枣 庄 学 院 学 报
2 0 1 3年 第 1期
多 半 人 都 是 站 在 女 的 一 边 , 翠 姨 心 里 也 是 不 平 的 , 但 她 却 是 认 为 这 是 因 为 女 - T - 不 读 书很 坏 的缘 故 , 因 而 很 想 读 书 , 也 很 是 佩 服 读 书 人 。 参 加 娶 媳 妇 宴 会 的 那 一 次 , 所 有 的 年轻 媳 妇 都 是 美 丽 的 , 繁 华 的 , 然 而

小城三月阅读答案_小城三月春散文

小城三月阅读答案_小城三月春散文

小城三月阅读答案_小城三月春散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小城三月阅读答案_小城三月春散文【阅读答案】说到春天,就会令人情不自禁想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优美令人心动的诗句。

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

已经三月了,远在北国的角落的这座城还醉着,睡着,像吮着乳嫩手指安睡着的婴孩。

我以为它可能是感觉不到春暖花开的敲打,聆听不到这轻灵的流水的叮咚作响,身穿厚实棉衣的行人的思维大抵还停留在北风呼啸的寒冬。

其实是心思粗的遗漏了暖暖的清扬的风,柔软的轻抚的阳光,不肯用心去看。

尤记起,张爱玲的小说《道路以目》,她的细心,那股对生活的热爱是一般人比不上的。

放眼望去,校园依旧只是萧瑟,只是多了几分艳丽,女学生身着一身橙红色的衣裳,成三结两的在冰碴子上踱着脚步,吱嘎吱嘎的,叫得人心里脆生生的。

扎着两个羊角辫的小女孩儿手里握着一只糖葫芦,舔着融化了欲坠的糖汁,满足的笑着,那些小滋味镶嵌在被风吹得通红发紫的脸蛋上,更像是春的信使,未曾来过,却早已走到了每个角落。

而我依旧执着的一心喜欢探寻着有夕阳的浸染的天空,总是如梦如痴的想问一个明白人,是羞涩娇雅的女子的胭脂不小心点染了水墨宣纸?初春的夕阳清爽得很,线条明晰,颜色却尽是流丽。

走在大学校园里赏玩着夕阳,心境是安然的,与一年前在夕阳下行走的我相比,多了一份沉稳,也懂得了很多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才有的道理。

这应该就是经历了高考,付出过努力后最伟大的赏赐。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尝试着用心的做一件事,品味“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轮回。

看那湖,那阳光,那初春,于轮回中更多了一份思考。

一如往日寂静的湖水端着妆容,守着伦理,不似满脸稚气操着一口轻灵爽亮的童女般活泼热烈,也不像湖畔低垂杨柳娇羞妙美的窈窕淑女一般静雅,于是苦苦在这初春寻觅着能代表春的物件,除了笑容也就只有阳光了。

喜欢着夕阳就像习惯睹月便思人一样有渊源,寄予的是思念,绵长而深远。

大庆的朝阳是意气勃发的,却总是到不了气候,透不过雾霭的阴重,看得不甚尽兴,不如不看,倒是这夕阳,竟像是梦中的染色,只那么一瞬,是最灿烂的如烟火般燃尽生命便过去了,却是极尽繁华的,生便如夏花般绚烂,于是更懂得生命的可贵,想要抓住这初春的风好好游戏一场,做出点事情来。

回归与救赎——对《小城三月》思想意蕴的解读

回归与救赎——对《小城三月》思想意蕴的解读

回归与救赎——对《小城三月》思想意蕴的解读
《小城三月》是一部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小说,作者赵晔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
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并以此表达了对回归与救赎的思考。

《小城三月》以一个小城的三个月为时间背景,描写了一个叫阿福的少年在这三个月里的
生活。

阿福是一个充满活力、勇敢坚强的少年,他在小城里不断地发现新的东西,也不断
地受到新的影响。

他结识了一位叫阿宝的老人,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阿宝也
成为阿福心中最重要的人。

在这三个月里,阿福不断地受到外界影响,他发现了农村生活中存在的许多不公平、不合
理之处。

他看到了农民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情况;他看到了农民因为穷困而无力反
抗的情况;他看到了农民因为无力反抗而无奈选择逃避的情况。

这些情况都使阿福感到十
分愤怒,他开始思考如何帮助这些受害者。

最后,阿福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帮助了一位受害者——阿宝。

他帮助阿宝找回了失去
的尊严,也帮助阿宝找到了新生活。

这是一种回归:阿宝重新找回了失去的尊严;也是一
种救赎:阿宝重新找到了新生活。

《小城三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出对回归与救赎的思考。

作者通过阿福对农村生活的
看法,表明了对不公平、不合理之处的反对;通过阿福对阿宝的帮助,表明了对回归与救赎的理想。

作者希望人们能够正视农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行动去帮助受害者。

总之,《小城三月》是一部充满感情、具有强大思想意义的小说。

作者通过其独特的视角,表达出对回归与救赎的思考:要正视农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行动去帮助受害者。

论萧红《小城三月》的艺术特色

论萧红《小城三月》的艺术特色

论萧红《小城三月》的艺术特色董敏【摘要】《小城三月》是萧红流亡在香港而梦回故乡的作品,也是她的绝笔之作,所以这部小说在萧红创作中意义重大,其文本在题材处理、景物描写和结构方式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使之获得了不朽的文学价值.【期刊名称】《唐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6)001【总页数】3页(P32-33,75)【关键词】萧红;《小城三月》;艺术特色【作者】董敏【作者单位】唐山学院文法系,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中国现代文学从诞生伊始,就产生了很多具有特色的作家和流派。

在上世纪30年代的文坛上,东北作家群中的女作家萧红引人注目一时,她以独特的艺术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东北黑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和悲情故事。

但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却命运多舛,30岁出头就与世长辞了。

在她如流星样短暂但光彩夺目的一生中,《小城三月》是她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

《小城三月》作为萧红的绝笔之作,它不仅满含着身在香港的萧红对故乡和故人的思念之情,也富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这是一部题材、创作背景与萧红其他小说都不同的作品,通过对它进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萧红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正确评价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一、以小寓大的题材选择中国的文学,惯于写才子佳人、王侯将相、英雄豪杰的传奇,一直到五四时期,周作人、陈独秀等一批革命先驱批判其为“非人”的文学,开始倡导“人的文学”,自此,世间普通的男人和女人才得到了文学的关注。

鲁迅先生作为现代文学的开创者,经常以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琐碎的事件为题,来表现社会的本质和启蒙的艰难。

萧红的创作深受鲁迅的影响,《生死场》中的故事,就是东北人民每天经历的事情,人物又大多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但却把东北人民的生存及生命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把生活的真实与整个时代的命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作品显示了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小城三月》是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但是笔者认为正如鲁迅先生的《伤逝》并非要写爱情本身,而是探寻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关系一样,《小城三月》表层写的是翠姨和堂哥的爱情,实则要写对启蒙的思考。

《小城三月》:她的身体本来就不属于她自己宇帆·早茶夜读467

《小城三月》:她的身体本来就不属于她自己宇帆·早茶夜读467

《小城三月》:她的身体本来就不属于她自己宇帆·早茶夜读467467丨小城三月宇帆金句《小城三月》最大的残忍是根本没有人知道翠姨为什么死《小城三月》:她的身体本来就不属于她自己文/ 宇帆大家晚上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张宇帆。

这周我们继续共读萧红的作品。

其实小说民国系列读到马上满一年了,到目前为止,读萧红的小说是我感受最舒适的一个月。

并不是说萧红的作品很好读,而是我感觉萧红的文字是不带有攻击性的。

民国小说的作者在那个大背景下,所讨论关注的对象或多或少是相似的有交叉的,萧红同样也看到了。

我很喜欢杨老师上周讨论马伯乐时说的,即使马伯乐有了这么多缺点但是萧红并没有抛弃他,马伯乐就像萧红的一个不争气的弟弟。

也就像大家多次所说的,萧红很真实。

她这一生经历了太多,将自己的万般滋味注入了作品,但笔触是平淡的,且又内含力量的。

她的文字不会让你感觉尖锐、刺人,是那种拂过心头,触及皮肤的真实,尤其到了《小城三月》,你看三月的小城那么美,万物复苏,冰化天暖,但又确确实实能感受到内里的痛。

1941年6月,端木蕻良在香港时为萧红小说《小城三月》绘的插图。

萧红始终站在女性视角在描写女性的命运,她笔下的女性多受到摧残折磨。

《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被扔到滚烫的热水缸中“治病”,女性的身体不被自己所支配,“封建”二字就活活吃掉了少女的生命。

到了《小城三月》,翠姨想通过糟蹋身体来逃避包办婚姻,但有用吗?婆家听说了,更加希望她早日嫁过去“冲喜”。

翠姨忘了,她的身体本来就不属于她自己。

但翠姨的死并不在于她对自身身体的糟蹋,而是她精神上长期的苦闷抑郁。

翠姨是一个再嫁寡妇的女儿,在与一个乡下男人订婚后,认识了“我”的在哈尔滨念书的英俊堂哥。

“我”家是一个开放时髦的家庭,可以到洋学堂读书,男女自由交往。

长期居住在“我”家的翠姨在接受了这种新思想新气息的吹拂后,怎么会甘愿接受包办婚姻。

但是,她的爱,她的反抗皆是无声的,她不断告诉自己“我的命,是不会好的”,最终也无声地死去。

《小城三月》:看萧红的一颗清冷之心,如何啼血一曲凄凉的哀歌

《小城三月》:看萧红的一颗清冷之心,如何啼血一曲凄凉的哀歌

《小城三月》:看萧红的一颗清冷之心,如何啼血一曲凄凉的哀歌萧红死时说:“我将与长天碧水共处,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读萧红的书和文字,难以抑制内心的悲凉。

她的笔触,平淡又深沉,像凌冽寒风中明亮的目光。

她笔端下大多是底层人物,无论如何挣扎,都难以逃脱命运的摆弄。

或许她把自己难以言喻的不甘全都融于这一纸之中了。

《小城三月》的故事情节简单:三月的小城弥散着蠢蠢欲动的春意,翠姨和哥哥邂逅了,淡淡的笔触诉说了他们相知相处的点点滴滴。

在萧红的笔下,他们的那点“情”意不曾浓墨重彩,一切都在悄声悄息地进行。

似乎只有“我”一个女中学生看在眼里,并见证着。

然而,一个是再嫁寡妇的女儿,一个是接受了新思潮的地主家才貌双全的公子,终是命不由人,翠姨死了……萧红用她那一颗清冷的心,理智地扫视了人物短暂凄婉的一生;冷漠地审视了旧社会里东方女性悲剧发生的几大原因;同时又清醒地注视到了社会通古至今流传的哲理。

在短暂的春天里,萧红用细腻、饱满带着直指人心的疼痛文字啼唱了一曲带血的哀歌,让读者对旧社会女性“生的坚强”“死的挣扎”以及人类社会的架构进入深沉的思考。

一、“清冷之心的理智扫视”——景物、人物若隐若现的暗示贯穿全文,早已奠定了悲惨的结局1.文中穿插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对美好景色的描写,其实暗含深意、引人深思①开篇写“蒲公英发芽了,羊咩咩地叫,乌鸦绕着杨树林子飞。

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万物复苏的春意,冲出桎梏,得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的自由爽快与韧劲。

我们喜欢初春时节乍暖还寒的阴晴不定,是因为知道会越来越暖,所以叫人有信心。

通读全文,萧红对景色的描写全都极美、具有画面感。

乐景衬哀情,在如此美好的景象中感受一出难言的悲剧,在有希望的季节里一无所获,读者内心愈发失落、茫然失措。

同时,前后对应的春天也寓意着作者寄托的无限希望。

②翠姨的坟头的草籽发芽了,一掀一掀地,和土粘成了一片,坟头里淡淡的青色,常有白色的山羊跑过……春天为什么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这城里多住一些日子…… ……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城三月》:在追忆中怀念,在琐碎中伤感【摘要】《小城三月》是凄哀的才女作家萧红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她的绝唱。

在这个弥留之际的中篇里,她通过家乡少女翠姨的爱情悲剧给读者亮出了作家亲身感受过的一段伤感、一段在异乡凄苦中剪不断的怀念,可以说这是笼罩着整个《小城三月》的情感氛围。

而萧红本是文学界公认的‚风格‛作家,如所周知,她的文字总是放臵在琐碎之中,好像永远都有叙说不尽的丝丝怀念和鲜明的悲剧意识,她坚守自我,在文学创作中至死忠于自己的人生情感,表达着一段段潜藏在文字之下的忧怨和对命运的诉求……本文将结合《小城三月》所透露出的种种迹象和萧红本身的生命体验特点对这所有略作分析,其中重点还是放在对《小城三月》作品本身的解读上面。

不管行云流水也罢,断断续续也好,如果能给人们一点启示,那么文章的基本目的也算是达到了。

【关键词】《小城三月》;萧红;悲剧意识;怀念与伤感.东北籍女作家萧红从1931年出生到1942年在病榻上离去,其一生只有短暂的31年,而作为一个作家,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也仅仅是十年左右。

在这短短的十年里,她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清丽绝伦、富有深意的作品,像《生死场》、《商市街》、《马伯乐》、《呼兰河传》等人们并不陌生。

而《小城三月》则是作家在生命弥留之际的最后一篇作品,可能算不上是萧红笔下比较著名的代表作品,但因为它是绝笔,因而身份比较特殊,具有独特的论述价值;《小城三月》最初发表于1941年7月1日出版的《时代文学》杂志上i[i],其叙事风格则更像是她在生命即将终了时的绝唱。

萧红的作品一贯都是于平静的叙述中渗透着淡淡的忧伤,她总是用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串联起一段段故事情节,到后来终于串出了一个个令人神伤的悲剧。

《小城三月》是萧红这种风格的典型体现,尽管它的篇幅与故事本身都很‚短促‛。

我们知道,小说于春意浓浓、诗情画意中开篇,这样恬静淡雅而又不失喜庆的开场却讲出了那么伤感的故事,我们不禁要问上一句‚为什么‛?其实,从作家的叙事心理上来讲,这是一种因长期生活在凄凉悲苦中而孕育出的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什么样的作家创作什么样风格的作品,这是理所当然,因为众所周知的是:一个作家其风格的形成是长期的生活感受、或者说是生命体验所结出来的果实,而萧红自然无法脱离其踪。

但是要说明白这个很宽泛的问题是需要一番心血的,笔者下面将分出几个小段落,对《小城三月》的悲剧性意识、翠姨的生命底色、作家意欲表达的主题思想、还有作品本身的情感基调及其萧红自身的风格做一些探索。

一、三幕悲剧围绕翠姨的爱情故事而展开的《小城三月》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悲剧,但是若要留心的话,我们会发现在这个大的悲剧之下还潜藏着包含了翠姨的悲剧之内的三个‚小悲剧‛,那就是:翠姨的爱情悲剧,翠姨妹妹的婚姻悲剧、我的‚堂哥‛的悲剧。

同时,这三幕小悲剧之间又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翠姨的性格是那样的内敛,在没有遇到‚堂哥‛之前的她总是和‚我‛谈一些只有纯真无邪的少女才去关心的问题,比如说衣服应该怎样的穿、穿什么样颜色的、穿什么样的料子、走路时应该慢还是快,甚至买一个别针也要拿给我看,这很具典型的反映了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少女在正在受教育的‚我‛面前的矜持,矜持的背后初步显示了翠姨其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一个少女很羡慕接受教育的同龄人、又很渴望自己也能受到如此的教育,那么当她的所愿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的生命感受无疑是很悲凉的。

另外,正因为翠姨的性格比较内敛、矜持,所以她把很多自己本来愿意做的事情却不愿意讲出来让别人知道,用作品中的原话讲就是‚她似乎要把它带到坟墓里去,一直不要说出口,好像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听她的告诉……‛这样的性格特征在‚买绒绳鞋‛事件中简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了:她其实早已经喜欢上了绒绳鞋了,但是她却一直不说,等到这件东西已经不再流行的时候,却突然提出来自己想去买,但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她其实也知道这样不好、她的命由此看来是‚不会好的‛,但仅仅只是这点觉悟而已,甚至到生命快要结束的那一刻她也没有把自己的心里话完整的讲出来。

这种欲说还羞、心里头喜欢,嘴角上却不说的性格弱点是造成翠姨生命悲剧的根源之一。

对于堂哥,他很喜欢,却一直不说出来,最后的酿成的结果是大家都对翠姨的死很莫名其妙。

在悲苦中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又没有人能够理解,何其悲哉!第三,严格的说,翠姨并不是没有觉醒过,比如她慢慢的开始了解到别人拥有的美好自己也可以去享受,但这些都是被外界刺激的结果,她自己只是被动的模仿了一下罢了;因为缺少了主动性,她的那些表面觉醒仍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与翠姨的悲剧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翠姨妹妹的婚姻悲剧。

为什么说这只是个婚姻悲剧呢?原因在于,翠姨的妹妹压根就没有去爱过什么男人,无所谓爱情。

看起来似乎我们的翠姨妹妹很开放,外面流行的很多东西她都是第一个试验,在没有结婚以前他的人生是喜剧的,消受尽了作为一个少女的舒心,而在婚后她的生命却是毋庸臵疑的悲剧色彩。

一旦结婚,她就会掉进一个守旧的牢笼里边,被粗鲁的丈夫欺打,从此就会和幸福绝缘。

说深一点,这种人的悲哀在现实中不见得就比那些因种种原因而得不到爱情的人浅些。

事实上,她(翠姨的妹妹)最后还是被惨烈的现实吞没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还没有为这种女性命运的改变创造出条件,一方面还和她们本身的因素有关:爱慕虚荣,满足于眼前利益,没有人性角度的彻底觉醒,其人生注定是要以悲剧收尾的。

这样的看似‚弃陈出新‛,实则是悲哀的前奏,在读者的眼里,因了这样的前期喜庆,就更鲜明的衬托出了后期的悲剧性;而在作家自己的叙述中,也是一种由喜入悲的、由衷的哀叹。

如果说翠姨和翠姨妹妹的悲剧是显而易见、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相比之下‚我的堂哥‛的悲剧则是隐形的,可能一般人不会去关注他的悲剧性。

本质上,这里所说的‚悲剧性‛属于那个时代受过改良教育的青年的悲剧。

悲就悲在他自己其实也不是完全意义上开放了的或者是觉醒了的新人,他只是形式上(比如穿着、谈吐等)的醒悟和变化。

其心理深处依然是旧时期的内敛与保守,如小说中所讲的在翠姨父亲的面前他竟然不知道究竟应该是维护自己还是维护翠姨。

在传统与新潮之间,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并不十分懂得争取主动。

他接受了新式的教育,却没有因此而改变身边的一幕幕悲哀,甚至他对那些我们现在谈的、古时候的人性的悲哀全然没有察觉,今天说来,无疑是悲哀至极的。

我们一般谈论萧红的时候都会挖空心思的去想一些辞藻去形容她的独特风格,比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比如‚诗化的抒情‛,又比如‚以乐景写哀情‛等等,这些看起来都很新奇,也确实真有其事。

其实这里面尚有一个为人们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底色:悲剧意识。

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性一般是没有人怀疑的,这是我们真真切切能在其作品中读出来的情感基调之一。

上述的三段悲哀不仅是流露在作品中的凄凉,更是作家本身的哀叹。

不管是再现也罢,是表现也好,不变的是浸透了作品、作家、读者的三位一体的悲剧意识。

二、两处折磨(现代VS传统)这里仍旧从翠姨的爱情悲剧谈起。

翠姨在经受着两种社会文化意识施加给她的两处折磨。

这两种文化笼统的说就是新旧文化或者说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

我们知道,翠姨有很多的时间是在‚我家‛度过的,由于我家是一个‚咸与维新‛过的开明家庭,所以她得以接受了很多新的先进文化的熏陶,比如‚风琴‛、‚网球场‛、‚哈尔滨城里头读书的又对女性特别友善的男学生‛等等,这些都构成了强烈的现代文化气氛。

同时,她又是一个旧社会的产儿,从小就接受的是封建礼仪型的那套指教,思想封闭、性格保守矜持。

这样,所谓的新旧文明交织在一起,对翠姨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形成一股心理上的多愁善感。

一方面,她从表面上接触到了一定的现代文化气氛,并诞生了向往的思绪;另一方面,她只是一个传统的、在旧环境中长大的中国少女,她无法摆脱自己而去超然的生活。

她背着旧社会的精神枷锁,在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新社会面前找不到出路、觉醒后无路可走ii[ii]。

正是这两种文化意识的相互交织,把翠姨命运的悲剧性点燃了。

这是两处折磨,折磨的最终那个结果是翠姨欲罢不能,忧虑成疾,黯然谢世而去,留下了无尽的深思,通过作家的笔端,流出一段没有觉醒的悲伤。

(待续)《小城三月》:在追忆中怀念,在琐碎中伤感 [2]三、一种呼唤(个人觉醒和社会觉醒)难道萧红笔下流淌的仅仅只是伤感么?其实,伤感的背后还有着作者个人的一种诉求:即要求个人觉醒、也要求社会觉醒的呼唤,只是这样的、伴随着创作活动本身生成的隐性意识潜藏在了作家平静的淡淡的叙述当中,很难被一般人发现而已。

萧红说过:‚一个题材必须要跟作者的情感熟悉起来,或者跟着作者起着一种思恋的情绪iii[iii]‛。

那么和作者自己的情感结合起来、熟悉起来,肯定是要有所希冀、有所目标的,他们(指作家)不可能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他们是因为有了情感表现的需要而去写作的,尤其是五四以来直到建国前的那些作家,像萧红这类自身就有着深厚的生命体验的作家就更是如此了。

萧红虽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她毕竟是进过学堂的,而且她的一生又凄苦不断,所以她深切的知道和理解人们命运的不幸之处,并对此有着深深的同情,同时还希望这一切都能好起来,所以笔端自然会流露出来一种呼唤。

《小城三月》在行文中细致地描绘了围绕着翠姨展开的一系列悲哀的故事,并且在平淡中揭示出了造成这些悲哀的具体原因,包括社会环境角度的和人性角度的。

在此基础上,作者顺理成章而又意味深长的在小说的结尾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与呼唤:‚春天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这城里多住一些日子,而后再慢慢的到另外的一个城里去,在另外一个城里也多住些日子。

‛萧红是在用自然的春象征着人间的春,即就是社会环境与人类命运的和谐之风。

但是在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这样的想法仅仅只是一个理想而已,所以现实逼迫她在无法实现这一切的时候通过笔下的悲鸣,带着殷切的希望进行一种渴望型的呼唤。

当她快要离亡,而没有看到春风吹遍人间的时候,她呢喃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了别人去写,身先死,不甘不甘……iv[iv]‛这是她与命运不断抗争、不断追寻自己心底呼声的低鸣。

就像雪莱说的那样,在《小城三月》中,作者是把希望与呼唤用无助的绝望表达了出来。

‚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天还会远么?‛可惜的是,萧红在写完了《小城三月》之后,再也看不到春天的景象了,只把那一段低沉的呼唤留给了后世,给我们的同情心留下了许多悲惋与遗憾!四、结语:在追忆中怀念,在琐碎中伤感说是结语,其实是对萧红《小城三月》文字风格与情感氛围的一种解读。

在女性文学史上,萧红比不得庐隐、凌淑华、石评梅还有冯沅君等人那样有极其深厚的教育背景,因而她没有学贯中西的知识底蕴,但她和她们一样,同样具有‚才女‛的天赋。

她与那些人(指庐隐等人)不一样的地方是:写作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但是萧红的作品中却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和近乎直书的呐喊,所以人们认为萧红的写作风格比较边缘化,没有正统的章法,其实萧红只是‚更真‛了一些而已,她就只是懂得应该稀松平常地去描述自己的情感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