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城三月
萧红《小城三月》课件PPT

人物形象
翠姨——是出身于旧式家庭的少女。她端庄文静、 温 柔深情,沉默寡言、喜好沉思、在自己的内心波涛里 追逐美好的情感。但由于家庭变故,她受到一般旧思 想人家的歧视,因而形成她感伤的气质,以为自己的 命不会好。
(3)诗化的风格 ——追求诗意诗境 抒情主体“我”的存在
一曲觉醒者的悲歌
《小城三月》作为萧红最后的一部小说,展示了新 旧文化冲突中的女性悲剧命运,也折射了那个时代女 性所特有的生命体验。女性主体意识被唤醒后,却面 临着来自社会的巨大的压力,无路可走,而最终往往 陷入幻灭的寂寞与悲哀。
④对比烘托手法
作品用了一定的篇幅写翠姨的妹妹:大说大笑,不太修边 幅,粗心大 意,穿着上赶时髦,没有审美眼光等,对比 烘托出翠姨雅致娴静的性格。
⑤含蓄的手法
“翠姨一个人站在短篱前向哈尔滨市影痴望着”。
⑥语言描写
天黑没有买到绒绳鞋,翠姨深深地看到我的眼睛里 说:“我的命,不会好的。”等,尤其是她临终前对堂哥 讲的一番话,使她的宁折不弯的性格,她的感情世界与痛 苦,得到感人的表现。
*封建思想的桎梏
1、性格内敛,不愿表达 2、强烈的宿命意识 3、缺少主动性
*新思想与旧传统的冲突(最大因素)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 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 了,受不住的,就寻求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 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 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中篇小说《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 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 苦难与走向斗争。
刘绍棠《小城三月》讲义

刘绍棠《小城三月》讲义一、作者简介刘绍棠是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他生于 1936 年,卒于 1997 年,在他短暂而辉煌的创作生涯中,为中国文学宝库留下了众多珍贵的作品。
刘绍棠的创作风格独特,语言生动活泼,善于描绘乡村生活的种种细节和人物的复杂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更深入地刻画了农民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命运。
二、《小城三月》故事梗概《小城三月》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北方小城春天里的爱情悲剧。
主人公翠姨是一个美丽、沉静而内向的姑娘。
她虽然出身于封建大家庭,但内心却有着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
翠姨默默地爱上了“我”的堂哥,然而,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自身性格的局限,她始终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那个压抑的时代环境中,翠姨的爱情只能深藏在心底,最终这份情感在无奈和痛苦中渐渐消逝,翠姨也在忧郁中离开了人世。
三、作品的主题探讨1、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在小说中,封建礼教像一张无形的网,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翠姨的爱情悲剧正是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一个典型例证。
她不敢冲破传统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最终只能在痛苦中走向生命的终点。
2、女性的觉醒与无奈翠姨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然而,社会环境的限制使她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种无奈反映了当时女性在追求自由和独立过程中的艰难处境。
3、生命的短暂与美好小说通过描写小城春天的美景和翠姨短暂而绚烂的青春,强调了生命的宝贵和美好。
但美好的事物往往容易消逝,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悲哀。
四、人物形象分析1、翠姨翠姨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她美丽、温柔、善良,但又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她有着新思想的萌芽,却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她内心丰富,但在外表上却显得沉默寡言。
她对爱情的执着和无奈,使她的形象充满了悲剧色彩。
2、“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
通过“我”的视角,更加清晰地展现了翠姨的内心世界和周围的社会环境。
萧红《小城三月》阅读理解

萧红《小城三月》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城三月萧红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
放牛的孩子,在掀起了墙脚下面的瓦片时,找到了一片草芽,孩子们到家里告诉妈妈,说:“今天草芽出土了!”妈妈惊喜的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天气突然地热起来,说是“二八月,小阳春”,自然冷天气还是要来的,但是这几天可热了。
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春来了,带着呼唤,带着蛊惑……翠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
翠姨十八九岁了,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
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
翠姨很喜欢我,因为我在学堂里念书,而她没有,她想什么事我都比她明白。
到夜里,我住在外祖父家里了,她就陪着我也住下的。
每每从睡下了就谈,谈过了半夜。
翠姨会弹大正琴,就是前些年所流行在中国的一种日本琴,她还会吹笛子。
我的堂哥钢琴弹得很好,吹箫吹得也好。
叔叔和哥哥他们都到北京和哈尔滨那些大地方去读书了,回到家里来,大讲他们那里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故事。
翠姨听了许多故事。
过了不久,翠姨就订婚了。
她的未来的丈夫,我见过,人长得又矮又小,穿一身蓝布棉袍子,黑马褂,头上戴一顶赶大车的人所戴的五耳帽子。
她不知道那是她的什么人,她只当是哪里来了这样一位乡下的客人。
有一年冬天,刚过了年,翠姨就来到了我家。
伯父的儿子——我的堂哥,就正在我家里。
他人很漂亮,很直的鼻子,很黑的眼睛,嘴也好看,头发也梳得好看,人很长,走路很爽快。
大概在我们所有的家族中,没有这么漂亮的人物。
翠姨一直在看堂哥。
翠姨对我哥哥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哥哥对翠姨就像对我们,也是完全的一样。
不过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
小城三月阅读题答案(精编版)

小城三月阅读题答案《小城三月》的作者是萧红,在做这道阅读题的时候,你知道它的答案吗?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城三月》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小城三月》阅读原文我有一个姨,她是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
我这个外祖母已经做了寡妇之后才来到外祖父家,翠姨就是这个外祖母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儿。
翠姨对我哥哥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哥哥对翠姨就像对我们,也是完全的一样。
不过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
哥哥对翠姨比对我们稍稍客气一点,这显然因为翠姨是客人的关系,而且在名分上比他大。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
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
她的母亲来接她回去整理嫁妆。
翠姨一听就得病了。
但没几天,她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采办嫁妆去了。
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哥哥给介绍来的他的同学。
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
又加上已经学了俄国人的规矩,处处尊重女子,所以翠姨当然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
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总算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
她回来时,母亲又接她来到我们家。
后来,她的母亲发现她对出嫁太不热心,该剪裁的衣裘,她不去剪裁。
做母亲的总是常常要加以督促,后来就要接她回去,接到她身边,好随时提醒。
她的母亲以为年轻的人必定要随时提醒,不然总是贪玩。
而况出嫁的日子又不远了,或者就是二三月。
想不到外祖母来接她的时候,她竟很勇敢的提出读书的要求。
她说她要念书,她想不到出嫁。
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
外祖母没有办法,依了她。
给她在家里请了一位老先生,就在自己家院子的空房子里摆上了书桌,还有几个邻居家的姑娘,一齐念书。
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闷闷不乐。
她的母亲问她,有什么不如意?陪嫁的东西买得不顺心吗?或者是想到我们家去玩吗?什么事都问到了。
翠姨摇着头不说什么。
过了些日子,我的母亲去看翠姨,带着我的哥哥。
他们一看见她,第一个印象,就觉得她苍白了不少。
《小城三月》课件

人物印象:翠姨 翠姨十八九岁,是“我”的外祖母 原来在另外一家所生的女儿
• 追求着一些时尚的美的东西。 • 她喜欢枣红色披肩、绒绳鞋、各种女子的 小饰物、高跟鞋 • 清新脱俗。她不象她的妹妹,只是醉心于 杂七杂八的服饰和丰厚的聘礼,她没有妹 妹骨子里的那般俗气 • 对知识有渴望,翠姨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 个有知识的人,并且要求家里让她开始读 书识字。
• 一个关于春天的故事
“春吹到每个人的心坎,带着呼唤, 带着蛊惑……” “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 “我的命,不会好的。” • 体现萧红对命运的感悟,一种人无 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奈,是她在生命 最后阶段对自己一生坎坷的情爱和人 生经历的反思与领悟。
在“小城三月”中,我们可以真切 地聆听到一个东方女性悲惋的哀歌,在 这春的悲哀与爱的祈盼中可谓柔肠寸断。 使我们更为深切地感受到那个笼罩一切 而又窒息着一切的无边夜幕。感受到作 者对于人间爱的憧憬和向往,对于人生 的追求与思索。
•
一切都窒息于心底,一 切都随着生命之火的泯息而 悄然而逝。
《小城三月》主题思想一
• 通过对“春天”的呼唤,表达反封建意识。 • 翠姨不满意这桩婚事,然而她却囿于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训,不敢反抗, 只是一味埋怨命运的不公。 “我的命,不会 好的”,这种宿命似的话语表明了翠姨对命运 的盲目认同,对自我力量的否定和放弃;而真 正可悲的是,当她寻到自己的真爱时,却又囿 于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根本不敢自由表达自 己的感情,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
你是文中的“我”,说说孩子眼中的 观察和心中所思。
点拨:《小城三月》通篇用小女孩口吻讲述故事, 翠姨的所作所为在我眼中只是觉得奇怪,不可理解, 远没有一般爱情悲剧那种呼天抢地、悲痛欲绝的情 感冲击力。由不识人间愁苦的小女孩来讲述一个青 年女子的爱情悲剧仿佛很不合适,但正是在这种讲 述中,有着更真切、动人、自然、朴素的魅力。
萧红 《小城三月》

作品风格:萧红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 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 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 类的愚昧”和“改造国的灵魂”作为自 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 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 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她的散文充满 真挚朴实的情感,体现了高尚的人格。善 于捕捉日常生活细节,她的文章有着生动 的情节,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 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 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 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 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 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 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 很大。萧红也因此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知名 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 位。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 《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 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 红),蜚声文坛。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 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 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 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 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 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 时年31岁。
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
第十三讲萧红的《小城三月》
一、作家介绍
1、生平:萧红(1911.6.2— 1942.1.22),中国现代女小说家。原名 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田娣 、玲玲,黑 龙江呼兰人。生于地主家庭, 幼年丧母, 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 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 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 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 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 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萧红《小城三月》

翠姨——人物分析
▲ 翠姨是一个追求新鲜事物,向往新生活却犹豫、矜持而执着的女孩子。
▲ 翠姨出入于这个开通的大家族,见识了新式学堂的男性,“一看了那不识字的又不是 女学生之类就生气,觉得处处不如他。”在流行的观念中,自由恋爱是属于新式读书 人的——新式学校的学生。这正是翠姨爱上堂哥——堂哥正是一个学生——而不敢表 白爱的更深的根源。为了这一张“入场券”,翠姨很勇敢地提出来要读书,但是,她 那样的年龄的读书和那样方式的读书,对于她只是一个绝望的挣扎。
假若有人在她的背后招呼她一声她若是正在走路她就会停下若是正在吃饭就要把饭碗放下而后把头向着自己的肩膀转过去而全身并不大转于是她自觉的闭合着嘴唇像是有什么要说而一时说不出来似翠姨的妹妹忘记了她叫什么名字反正是一个大说大笑的不十分修边幅和她的姐姐完全不同
2021/3/10
萧 红
1
萧红
2021/3/10
▲ 萧红(1911—1942),黑龙江呼兰 县人。1930年因反抗封建家庭的迫 害离家出走。1933年开始从事文学 创作。1934年离开东北,几经颠沛 流离,三十一岁早逝于香港。
▲ 文笔沉郁优雅,擅长勾勒繁杂而生 动的生活面貌,作品细腻深刻,委 婉而隽永,深受鲁迅、茅盾等名作 家欣赏。
▲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最后一部作 品。这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作家, 在写完这部作品不到半年的时间, 就离开了人世。
2021/3/10
5
环境描写——篇尾
▲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一掀一掀的和土粘成了一片,坟头显出淡 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 这时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 暖和的太阳,又转回来了。
▲ 在我的家乡那里,春天是快的,五天不出屋,树发芽了,再过五天不看 树,树长叶了,再过五天,这树就像绿得使人不认识它了。使人想,这棵 树,就是前天的那棵树吗?自己回答自己,当然是的。春天就像跑的那么 快。好像人能够看见似的,春天从老远的地方跑来了,跑到这个地方只向 人的耳朵吹一句小小的声音:“我来了呵”,而后很快的就跑过去了。
萧红《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中的乐景道哀情乐Βιβλιοθήκη 儿童视角下的 景之乐哀情
人物内心中的 情之哀
乐景
哀情
美好的春色 封建的束缚 “蒲公英发芽了,羊咩咩的叫,乌鸦 绕着杨树林子飞,天气一天暖似一天, “自然冷天气还是要来的。” 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寒冷对绿意的打击,隐射出封建思想 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 对翠姨的迫害。 热闹的声响 “笛子,箫,日本琴,风琴,月琴, 还有什么打琴。” 静默的逝去
故事与主题
• “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 • 她受到了新文化的冲击,同时又受着中国封建文化的束缚。 • 这段“禁忌之恋”,在北国的三月里悄悄生长,又在翠姨那逃 不出的心魔里,随她一同郁郁而终——“我”的堂哥却在翠姨 死后也不知她为何而死。 • 这不仅仅是一出爱情的悲剧,更是一个站在新旧文化夹缝里, 被时代抛弃的女人的挽歌,是这个时代的女性的墓志铭。
“只向人的耳朵吹一句小小的声音: ‘我来了呵。’而后很快就跑过去 了。” 明快的节奏,和乐融融的家庭音乐会。 春天迅速而悄无声息地走过,如同翠 姨短暂的生命和无力反抗命运的悲哀。 姑娘们的欢乐忙碌 “年轻的姑娘们,她们三两成双……白 天黑夜的忙着。” 翠姨的寂寞与悲凉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 “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萧红
作家背景
•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 • 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 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 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走上写作之路。
创作背景
• 1941年7月1日刊于《时代文学》的 短篇小说《小城三月》是萧红得以 面世的最后绝笔。 • 疾病缠身, 在缠绵病榻之际完成了 《小城三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小城三月教学准备:积累描写春天的散文诗歌。
教学过程:一、美文引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春节一过,我们便迎来了一个万物复苏、朝气蓬勃的春天。
记得以前,我们曾积累过一些关于春天的描写。
谁来给大家诵读,把大地回春的这番美景展现在大家面前。
出示三段描写,配以图案。
1)春天来了!你看,融化的冰水把小溪弄醒了。
“丁冬、丁冬”,它就像大自然的神奇歌手,唱着清脆悦耳的歌,向前奔流……指生(背诵)。
师:春天到了,积雪融化,溪水潺潺,(读词)还有呢?出示:溪水潺潺2)柳树舒展开了黄绿嫩叶的枝条,在微微的春风中轻柔地拂动,就像一群群身着绿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
夹在柳树中间的桃树也开出了鲜艳的花朵,绿的柳,红的花,真是美极了!指生(朗读)。
师:春桃吐蕊,杨柳抽芽,真是桃红柳绿呀!(读词)出示:桃红柳绿3)每到春天,红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药花,白得如玉的月季花竞相开放。
它们有的花蕾满枝,有的含苞初绽,有的昂首怒放。
一阵阵沁人心肺的花香引来了许许多多的小蜜蜂,嗡嗡嗡地边歌边舞。
齐读。
师:春天更是百花竞放的季节,群芳斗艳,姹紫嫣红。
(读词)出示:姹紫嫣红4)师:这些语段都抓住了不同的景物描写了春天。
2、著名女作家萧红也描写过春天。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她笔下的春天。
1)先默读简介,了解萧红。
出示:萧红照片+简介萧红:中国女作家。
(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城人。
著有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散文集《跋涉》等。
2)你从中了解到些什么?(黑龙江人)师:原来她老家在东北一带。
(写了许多小说,散文。
)师:对,她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才女。
(萧红只活了31岁。
)师:这真是英年早逝啊!3、我们的课文就选自萧红写的同名小说《小城三月》。
1)出示:小城三月萧红(带背景图)“小城三月”这题目多么富有诗意,让我们读好课题!(指读;齐读)2)这里的小城就是萧红的故乡——东北松花江畔的呼兰城。
出示:冬天北方小城照片(呼兰城)师:这就是典型的北方小城。
整个冬季,那里冰天雪地,人烟稀少。
沉睡一冬的小城到了三月是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跟着萧红走进小城,去看看那里的三月是怎样的?二、自学课文,展示交流。
1、首先,让我们来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找一找:课文哪几小节是具体描写春天的情景。
想一想:这篇课文描写春天有什么特点?2、交流学习的成果。
1)课文中有一个多音字:当表示“绕着圈儿动”时读“zhuan”;表示“改变方向地动”时读“zhuan”。
出示:zhuan 转回来转zhuan 一转眼同桌开火车读多音字组词;齐读。
2)开火车分节读课文,纠正部分字词读音。
3)课文中具体描写春天的小节是——(若说到第七、八节,不是具体描写春天的情景。
)出示第三、六小节内容。
师:看来,大家意见集中,第三、六节具体描写了小城三月的街景。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它们描写的春天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我们先不忙着回答。
1)请你认认真真地大声诵读这两小节,读完后说一说小城三月的春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请两位同学分读这两小节,大家再次边听边感受,等一会儿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交流。
(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极了.)(春天来得特别快,春意盎然.)3)你能否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小城春天的特点?出示:热闹非凡来得极快师:这两节对于春天的描写与以往所学的不同,它们是从“热闹非凡”和“来得极快”这两个角度来表现春天特有的情景。
2、好,大家已基本上了解了课文内容。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一项新的本领——复述课文的有关内容。
要复述,首先应了解内容,这一步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做到了。
第二步要抓住春的有关内容,反复诵读,直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
也就是说把有关内容熟记在心,待会儿能够说得出来。
出示第三节课文,师:先看第三节,这一节课文主要是描写了春天的热闹。
默读这一节,抓住有关句子,说说这热闹表现在哪里?同桌交流.师:它是从哪些语句写出热闹情景的?(集体交流)1)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
生说说读读。
谁也找到了这句句子,读一读。
师归纳:这么多人都出来了,仿佛赶集似的,真热闹啊!2)继续交流。
大街小巷到处呜呜呜,呜呜呜,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呼回来似的。
(有关内容变色)生说说读读。
师:这声音很响亮,“呜呜呜,呜呜呜”谁来读好象声词?男孩子对这最感兴趣了,那你们来读好这句句子。
3)出示:更有些孩子们,他们按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正好可以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地吹。
声音有高有低,因为哨子有粗有细。
生说说读读。
师:这句句子很长,不用死记硬背。
只要抓住孩子们的动作,说说他们在干什么就记住了。
(动词变色)(指述)归纳:复述课文,有时可以按课文中的主要语句说,有时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说。
4)总结:萧红抓住了街《小城三月》教学设计上人多,吹柳哨的孩子多,告诉我们小城三月的热闹情景。
3、最后请你用说话的语气把刚才熟读的句子说一说。
瞧,这就是阳春三月热闹的小城。
出示:街景图同桌两人看着图,互相介绍小城三月热闹的情景。
上台指述。
师:瞧,你们已经完成了复述课文的要求,而且说得真好,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热闹的情景。
4、图文并列出示:但是这为期甚短。
一转眼,吹哨子的不见了。
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引读:但这为期甚短,一转眼,——吹哨子的不见了。
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看,这就是当时杨花飞舞,榆钱满地的情景。
春天极快地来到了小城。
5、出示第六节。
让我们用刚才的方法,找到有关句子反复诵读,练习口头复述第六节。
(自由朗读;找关键句子诵读;复述)小组交流,介绍方法。
集体交流:你们抓住哪一句复述小城春天来得极快的?1)五天不出屋,树发芽了;再过五天不看树,树长叶了;再过五天,这树就像绿得使人不认识它了。
指两人读,他把这一串时间词读得真好,(变色)跟他学。
指读;齐读(不要太快)师:春天这么快就来了。
看——(配合多媒体动画制作)师引述:五天不出屋——再过五天——再过五天——师:谁再来为大家介绍介绍春天的树长得到底有多快?指述。
前后只不过三五——(十五天),小树就已经绿得让你不认识它了。
这情景多像艾青的《绿》中所写到的。
还记得吗?出示:绿艾青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会背的你就背诵;有点忘了的话,就跟着朗诵。
2)还有哪些语句写到春的特点?春天就像跑的那么快。
好像人能够看见似的。
谁也来说。
3)春天从老远的地方跑来了,跑到这个地方,只向人耳朵吹一句小小的声音:“我来了呵”,而后很快地跑过去了。
(有趣,一溜烟不见了。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4)春天就这么快的来到了呼兰城,让城里的人欣喜不已。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这一节的内容?指述。
6、这两小节集中描写了呼兰城的春天,大家说得都很好,今天回家你就可以说给爸爸妈妈,以及周围没去过呼兰城的人听,让他们也来感受小城三月独特的情景。
7、(出示第一到六节)请你再来读读第一到六节,还有什么想问的吗?(柳哨为何不见了?)指指第三、六节有关句子,这么喜欢柳哨,为什么不吹了呢?联系上下文读读,能否自己解答这个问题?(柳哨是用刚发芽的嫩柳条拧成的,有韧性。
长叶的柳条就不行了。
)师:对,你读得很仔细,难怪刚长叶,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出来——因为再过五天——小结:看来,我们读文章,不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回到课文中再读再思考,这样就会有新的发现。
8、师:了解了呼兰城春天的特点,再来听一听课文的第7、8节,想想这两小节写了些什么?(朗读录音)跟着录音轻声读读,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交流提问。
师评:你们感觉萧红的写法太夸张,不认同她的看法,对吧?你们对句子的理解有困难,没关系!你们认为她写得不合实际。
师:先不忙下结论。
老师还要告诉大家的是要读懂名家著作,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有时要先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有时还要拿原著读一读。
四、学后存疑。
就说我们的课文,它选自萧红同名小说《小城三月》的最后一章。
告诉大家,写完这部小说,萧红便因病匆匆去世。
当时她是以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现在的你也许还不能理解。
但老师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丰富,等你长大以后再来读读小说原著,就会有新的领悟。
那时,有心的你还可以写封信,发e-mail,让老师来分享你的心得体会.。